法新社资料图海外网12月23日电 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开发的新冠疫苗相比辉瑞、莫德纳等mRNA疫苗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将更具优势。文章指出,随着更多的新冠疫苗接近标准,即将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下一个挑战将是尽快生产和交付数以亿计的疫苗。在这样的挑战之下,专家认为,中国科兴生物制药公司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使用了灭活和载体疫苗现有技术,因此具有短期优势,只要生产设施到位,原材料不会成为问题。而辉瑞/BioNTech以及莫德纳公司的mRNA疫苗最初会面临原料供应的限制。上海疫苗专家陶黎纳(Tao Lina)表示,尽管中国疫苗不太可能从今年年初就投入生产,但迅速扩大大规模生产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中国的)生产能力可以非常迅速地提高,生产效率可能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国际疫苗研究所所长杰罗姆·金(Jerome Kim)也认为,现有技术所需原材料不怎么令人担心,因为它们使用的是普通细胞系:“腺病毒很容易生长,我们预计这在供应链上不会有问题,也不会产生对mRNA疫苗本身及其规模化生产能力那样的担忧。”香港大学分子病毒学家金冬雁(Jin Dong-yan)受访时也指出,中国现有灭活疫苗的供应链长期以来一直是自给自足的。金冬雁表示:“中国在硬件方面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资源非常丰富。”疫苗专家陶黎纳表示,他已经拿到了一支标有4月份生产日期的科兴疫苗注射器:“可能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疫苗很有信心,所以我们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储备疫苗。”《南华早报》称,各国政府在获得批准前储备疫苗,为严重疫情做好准备,这是一种常见做法,制药公司接到订单后就可以立即开始生产。中国除了完成100多万剂次的新冠病毒疫苗紧急接种,也开始向印尼、巴西和中东一些国家出口疫苗。(海外网 张霓)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记者12月24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稻谷、小麦库存保持历史高位,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良好,畜禽及果蔬生产稳定。明年国内农产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品种供给总量充足、品种丰富。 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在节日消费拉动和生产流通成本增加支撑下,预计农产品总体价格将呈季节性波动上涨走势,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需要持续关注后期低温雨雪天气、疫情对农产品正常产销的影响。 唐珂表示,我国始终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数量不大,主要是用于品种和年度间余缺调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影响有限。下一步,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好城乡居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在“米袋子”方面,唐珂表示,由于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丰产、库存充裕,近年来我国粮价持续低位运行,今年受疫情、灾情及资本炒作等影响,部分品种价格呈阶段性恢复上涨走势,但总体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今年我国小麦、稻谷产量均稳中有增,库存依然处于历史高位,预计后期口粮总体价格将继续以稳为主。 在“菜篮子”方面,唐珂表示,今年秋冬季以来,随着猪肉市场供给持续改善,价格连续三个月回落,蔬菜生产保持稳定,价格季节性回落,“菜篮子”产品供给形势总体上好于去年同期,价格也呈稳中有跌的走势。其中,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后有望趋稳。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连续6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同比已连续5个月增长,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春节后企稳回落。 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友权表示,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比较好,全年粮食面积达到了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80公斤左右,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有保障。明年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偏紧的农产品供给,着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巴西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2021年2月9日,淡水河谷方面人士向记者告知,公司对BostonElectrometallurgicalCompany(Bostonmetal)完成投资600万美元,获得该公司少数股权,以推动钢铁脱碳为重点的技术发展。Bostonmetal拥有多元化的股东基础,其股东包括风险投资基金、矿业公司和私人投资者。 Bostonmetal是一家初创公司,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多位教授于2012年创建,其目标是开发名为“熔融氧化物电解(MOE)”的创新技术,这项技术使用电力将铁矿石等金属氧化物还原生产为高纯度的熔融金属产品。熔融氧化物电解工艺通过铁矿石还原法生产钢铁,实现零碳排放。 据介绍,Bostonmetal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技术开发。 上述淡水河谷方面人士表示,公司对Bostonmetal做出的投资符合淡水河谷“新社会契约”这一战略支柱。淡水河谷致力于引领采矿业实现净零碳排放,并通过高品位产品组合和各种创新技术提供“范围三”减排方案。
苹果计划2024年开始生产汽车。据路透中文网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并计划在2024年生产一款乘用车,其中可能包含该公司自己研发的突破性电池技术。 据报道,这项被称为“泰坦计划”的苹果汽车生产项目,自2014年从零开始设计自己的汽车以来,进展并非一帆风顺。苹果一度放弃了该计划,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之后又重新评估了自己的目标。曾在特斯拉工作过的苹果老臣Doug Field于2018年重返该项目,并于2019年裁掉了190名团队成员。 报道援引两名知情人士消息称,自那以后,该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打算为消费者打造一款汽车。此外,一名了解苹果电池设计的人士透露称,苹果该项目战略核心是一种新的电池设计,该设计可能“从根本上”降低电池成本,并增加汽车的行驶里程。 报道称,即使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而言,生产汽车也会带来供应链的挑战。苹果财力雄厚,每年用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生产数以亿计算的电子产品,但从未生产过汽车。马斯克的特斯拉花了17年时间才成为持续盈利的车企。 报道还称,目前还不清楚哪些企业将组装苹果品牌的汽车,但有消息显示,他们预计该公司将依赖一家合资企业来生产汽车。知情人士补充称,苹果仍有可能决定将其努力的范围缩小到研发一套将被集成到传统车企生产的汽车中的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生产并销售一款苹果品牌的汽车。 另有两名了解苹果计划的人士警告称,与疫情相关的延迟可能会导致开始生产的时间被推迟到2025年或更晚。 受此消息影响,苹果股价周一收高1.24%。不过,报道指出,一些苹果投资者对路透有关该公司计划的报道持谨慎态度。苹果投资方的管理合伙人Trip Miller表示,苹果要大批量生产汽车可能很难。 “在我看来,如果苹果开发一些先进的操作系统或电池技术,最好通过授权方式与现有制造商合作应用,”Miller称,就像特斯拉和传统汽车公司那样,在全球打造非常复杂的制造网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这一年来,市场给的最大的启示是“赛道”非常重要。也就是常说的,选择比努力重要。 好的赛道,要么是有业绩增长的确定性,要么是有很强的政策支持溢价。而一旦拥有基本面或政策面的确定性,在过剩的货币追逐较少安全标的的时代,一定能出现非常丰厚的超额回报。 那么,2021年的基本面,有哪些赛道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呢? 1 二次疫情下的强生产与弱消费 随着气候转冷,疫情在中国部分区域再次出现。疫情小幅扩散,给中国一季度经济又新添了一道不确定性。 不同区域,因疫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对经济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对部分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疫情将系统性地压低1-2月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部分地区由于疫情变得较为严重,不得不采取交通管制、限制运输、停产停工等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挫伤工业生产。 目前疫情爆发主要集中在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北京、上海也零星有一些病例,高频数据显示这些地区的工业生产的确受了一些影响,比如河北72家钢厂的高炉开工率自1月初以来出现了超季节性的环比下行。 这次疫情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本来1月北方地区工业生产活动就比较弱,停工、停产造成的额外冲击不会太大。 如果只是小范围的疫情爆发,由于没必要采取极端的限制运输和停工停产措施,各地应对疫情经验充分,已经能在防疫和保生产之间取得平衡,其他地区只要日常的防疫措施做好,生产活动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只要疫情不出现严重扩散,对全国范围内的工业生产冲击相当有限。 真正受影响大的是消费。 因为对于消费来说,一旦疫情有了扩散的苗头,哪怕只是局部地区爆发和零星的案例,也会使得民众的外出消费的意愿被抑制。 近期国内票房收入、餐饮娱乐APP活跃度、乘用车零售、地铁客运量等高频数据,普遍出现了环比下行趋势,季节性对比也普遍不如历史同期,显示出消费和出行活动的确在弱化。 这一次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可以参考去年6-7月份,当时全国疫情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北京新发地和新疆的疫情出现了局部反弹。 如果仅考虑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参考6-7月的案例,预计剔除低基数效应后的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大约为-2%左右,不剔除基数有32%,虽然看上去很高,但完全由基数贡献的同比增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除了考虑疫情造成的负面冲击外,还需要考虑就地过年对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这个对经济生产某种程度来说,还能算是一个利好。 以前春节都是消费强、生产弱;这次就地过年会把经济变成消费弱、生产强。 为了防范人口流动带来的疫情扩散隐患,中央和各地政府提倡就地过年,并要求加强返乡人员管理,增加了返乡难度,这可能导致传统的春节效应发生逆转。 根据交通部的估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可能在17亿人次左右,比2019年下降四成多,简单考虑,这意味着在外务工人员春节过年回家的比例大概只有正常时期的60%左右。 过去很多务工人员在春节前提前返乡、春节后又延迟返岗,并且节后返岗与企业招工需求之间需要重新匹配,存在时间摩擦成本。如果这次务工人员不返乡,将增加春节前后的有效生产时长,并加快复工节奏。 另外部分企业也可能选择在春节继续生产,比如1月20号央视财经频道就报道了浙江宁波有很多外贸企业春节不停工,而不返乡的务工人员正好补充了劳动力缺口,这可能会小幅提升春节期间的生产。 因此,就地过年可能对春节前、中、后期的工业生产都有正面影响。由于今年的春节恰好位于2月的中间位置,预计整个2月的有效生产时长将延长5%左右。 但与此同时,就地过年会进一步压制春节假期消费。在过去,春节是极佳的消费窗口,外地务工人员回家过年往往会大量置办礼品、年货,并且有买车、看房的消费动机,春节假期内的家庭聚餐、娱乐、旅游等活动一般也很频繁。 如果是就地过年的话,社交属性将大幅减弱,使得春节对消费的拉动效果打一定折扣,尤其是线下消费。 总量上看,交运、餐饮、旅游、零售、线下娱乐等一系列服务业可能会遭到冲击,表现可能不及正常情况下的2019年春节。 区域结构上可能存在分化,之前春节往往是人口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回流中西部省份,从一二线城市回流三四线城市,因此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服务业表现会比较好。但如果今年返乡比例减少,那么发达地区、一二线城市会更受益一些。 总的来看,在疫情冲击+就地过年效应下,生产强化,消费减弱,那么对应的第二产业表现会比较好,第三产业则比较差,两者相互形成对冲,可能使得一季度GDP受影响并不算太大。 根据我们测算,在正常情况下今年一季度二产GDP同比增速可能达到23.9%,三产GDP增速为21.5%,整体的GDP增速为22%。而如果将疫情冲击+就地过年效应考虑在内,那么二产GDP增速可能上升至26.1%,三产GDP增速下滑至17.3%,整体GDP增速可能下滑至20%左右。 简而言之,在疫情相对严重的区域,消费和生产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在疫情不那么严重的中低风险区域,生产将因返乡意愿下降而受益,冲击主要体现在消费层面。 对股票市场来说,就地过年也不算是坏消息,按过去春节的经验,是消费强、生产弱,居民部门有可能卖出股票,回笼资金,去消费。 但现在不太需要卖出股票去消费了,生产旺盛但消费没场景,反而让储蓄都会聚集在金融市场,除非对市场预期真的走坏了,觉得待在里面会亏钱。 2 出口可能低于预期 出口一直都是2020年最超预期的变量,也是2020年投资者寻找投资机遇的主要抓手和获利点。 但投资是要看边际的,好的赛道一定要建立在供需缺口都配合的前提之下(或者是有政策支持的溢价)。 2020年下半年出口就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因为海外订单很旺盛,但供给又因为疫情无法满足这部分订单需求,中国因为疫情控制住了,市场主体和生产能力在疫情期间通过流动性支持也给保住了,所以海外供需错配产生的缺口只能靠中国的出口来满足。 这个时候与出口相关的产业链,业绩肯定都能实现高增长。 由于供给冲击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中国的一些核心零部件过去靠的是进口,但现在因为海外生产不了,为了满足客户订单,国内厂商不得不对核心零部件做进口替代,这里也产生了大量的投资机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期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经在高位趋缓回落,热卷的出口价格也出现了下跌,而且无论是海外市场询盘还是订单量都在下降,似乎说明出口继续冲高的动能没那么强了。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出口低于预期呢? 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生产秩序已经在陆续恢复了,近期复产复工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从数据来看,2020年12月美国PMI产出指数从60.8大幅回升至64.8,与之对应的是,美国PMI进口指数见顶回落了,从55.1下降到54.6。美国的工业总体产出指数从去年4月的91也已恢复到105.7,全部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也从低位的70%不到回升到74.5%,已经和过去几年的均衡水平差距不大了。 通过12月中国的出口数据变化也能发现出口结构的一些变化。 家具、灯饰、玩具等消费品是比较热的出口商品,但这些商品在12月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而钢材、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增速则进一步回升,说明中国出口结构正在从需求端转向生产端。 之前海外是消费旺盛但企业开不了工,所以只能从中国进口消费品。 但现在海外虽然仍然消费旺盛,毕竟直升机撒钱的行为还在继续,但由于海外的企业生产也跟着恢复了,中国出口结构从消费品转移了一部分去了生产品,以对接海外的生产需求。 未来出口这条赛道的确定性溢价肯定是要下来了,因为,疫情风险化解后,海外产能恢复,海外消费结构也便逐步偏向服务型。 出口低于预期不代表未来出口就不好了。 拉长周期来看,如果疫苗解决了群体免疫问题,市场主体对疫情的恐慌情绪消退了的话,海外需求会迎来更广泛的释放,叠加当下宽松的货币流动性,美国M2同比25%以上的增长,需求端对出口的红利还是在的。 另外就是中国头部制造业企业在这轮出口上升周期当中确实获得了技术升级和长期市场份额提升的双重机遇。 海外需求扩张的时候,国内去年的订单从8月排到了今年年中,国内产能也显得不是太足,我们看到这个时候制造业企业不少做了设备技改和技术进步,提高了单位员工生产率。 而且,这次海外客户因为疫情选择了中国的供应商,在这次中国企业与海外客户合作的过程当中,有些海外企业发现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有性价比高(价格比海外同款产品低10-15%且技术不弱)、海外销售服务网点扩大以及售后响应快的优势(365*24全时服务优势)。 换句话说,能够将这次短期出口机遇转化为长期竞争力的投资标的才是值得拥有的。 3 超预期的房地产开工 在越来越紧的融资约束下,房企的经营模式会出现一些新变化,短期地产新开工和施工环节均有走强的可能。 过去几年,房地产开发商的模式一直是疯狂拿地,推动新开工,然后延缓竣工进度,减少在建安工程上的投资,通过多楼盘开发加速规模扩张。 之所以能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房子这几年卖得好,2016年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2017年-2018年棚户区货币化安置,三、四城市房地产也来了一波行情。2019年和2020年信用环境相对宽松,一线和核心二、三线虽然房价是稳的,但量走得也不低。而且部分热点城市还有限价措施,一手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导致新盘开盘根本不愁卖,房企只要能够以合理价格拿到地,就不愁没有利润。 但是在近期“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等政策约束下,房企融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且和以前的房企融资收紧政策不一样的是,这次不光卡的是资金供给端,这次还卡了资金的需求端,比如“三道红线”,就给不同负债水平的房企限定好了有息负债增速。 在这一压力下,房地产行业在融资和拿地端的恶性竞争是有望被打破的,以前只卡融资供给端还有可能想尽一切办法找钱去土地市场拼规模,现在把有息负债增速给控制住了,部分房企就不得不在经营策略上进行一些调整: 一是大幅减少土地购置,节约债务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年初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面积明显走弱。 二是把手头攒着的土地转为新开工,这样房企才可以拿到开发贷,同时尽快达到预售条件,加速推盘和销售款回流。 三是尽快把一直拖着的房地产项目给竣工了,通过竣工确认收入利润,降低负债率,进而打开融资空间。1月中旬以来,玻璃、PVC等竣工建材价格出现了新一轮反弹,可能预示着地产竣工节奏正在加快。 随着部分一线城市楼市表现火爆,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调控在加码,在银行住房信贷集中度倒逼压力之下,部分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没有了额度,房贷利率也在往上走,房地产调控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端压到了个人住房端。 住房市场信贷收紧和调控政策对房企的影响得一分为二来看: 1、如果房地产销售端下行幅度超预期,那对房企来说,确实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随着房企融资偏紧,整个现金回款高度依赖房地产销售,房地产销售占了资金来源的50%以上,如果房地产销售出现快速下行,那无论是房地产新开工环节还是施工到竣工环节,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正常的房子交付都成为了问题。 2、目前调控的范围主要在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房地产上涨主要逻辑是在货币供给过剩下的稀缺性溢价,过剩流动性追逐少数确定性标的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在短期房地产销售环节的景气度会扩散,扩散到一些具有基本面确定性但估值不那么高的核心二、三线。 客观来讲,发生第一种情形的概率不高。如果发生第一种可能性,那对应的是政策“急转弯”的情形了,如果销售下降太快,融资卡太紧,正常的工期都无法保证的话,房子交付不了也会是个问题。 如果是第二种情形,因为房地产销售不会断崖式下滑,房企又有融资会越来越紧的预期,那还不如加快开工,让房子符合预售条件,回笼现金流。 现在有息负债被控制住了,也没办法在土地市场“血拼”了,不如把之前延后的工期完成,让房子能够交付。 此前市场一直都在谈竣工为什么迟迟低于预期的问题,主要还是开发商把精力都放在扩大增量,放在拿地环节了。现在有息负债被控制住了,施工到竣工环节大概率会真正开始加速。 总的来看,房地产这块对股市可能有两方面影响: 一是在未来货币延续结构性宽松的背景下,如果房地产持续处于被调控的状态,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流动性进入股市。 二是新开工和竣工两端发力,短期来看地产施工的表现不会差,相对于出口来说,房地产竣工产业链可能是更确定的机会。 4 上游制造业投资将明显回升 从2018年开始,企业对经济的预期一直都是偏悲观的,尤其是考虑到2018年开始的全球贸易摩擦问题,企业当时都觉得全球化进展不下去了。 由于产能扩张的关键在于新的产能可以让企业赚到钱,能够让企业清晰地测算新产能未来现金流的贴现。所以一旦企业的预期开始悲观,就会控制库存,压缩产能,以应对未来悲观的、不确定的需求。 新冠疫情发生后,更是加重了企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而且疫情全球扩散,让不少企业也缺乏开工条件。 但是,在全球货币超发、财政刺激的推动下,需求突然就好了起来。 这是超过了绝大多数上游企业的预期的,但库存和产能就这么多,缺货预期会让下、中游企业恐慌性的下单购置上游设备,所以就导致了上游核心零部件价格迅猛上涨。 当供需错配非常严重,供给远小于需求的时候,价格向上的弹性是非常大的。 这部分供需缺口,有部分可以是随着全球复工复产恢复来满足的,但大部分上游核心设备和核心原材料并没有那么强的供给弹性。现在扩产到设备采购再到产品出货,可能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意味着2021年:1)上游价格上涨将刺激相关核心零部件、资源类企业加大资本开支;2)卡住核心零部件或原材料同时供给弹性不大的上游将维持高景气度。 对国内来说,在海外核心零部件厂商供给不够,同时全球和国内市场有巨大缺口的时候,恰恰是实现进口替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机遇。 5 拉长周期来看,消费有望接力 短期消费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如果看更长的周期,一旦疫苗的群体免疫起到作用,消费将会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动能。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消费几乎是修复最慢的经济变量。 一方面,这是因为疫情影响了居民就业、收入,进而损害了居民消费能力,但这一点可能解释力有限。数据上来看,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的确下滑了,但仍然有3.5%的读数,而人均消费性支出则只有-3.8%,两者裂口为历史最大,这说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没有转化为消费。 为什么收入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消费?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疫情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始终压制着居民线下消费的意愿。 举个例子,哪怕是在去年十一黄金周几乎已经不再有本土疫情的情况下,国内旅游市场也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成。2020年线上商品零售额累计同比为10.9%,要明显高于商品零售同比,更是高于餐饮收入,这也说明了大家不一定是没钱消费,而是出于对疫情的担忧,对外出线下消费比较谨慎。 如果没有办法彻底对抗疫情,而只能靠检测、隔离、口罩等手段被动防御,那么仍然无法消除被感染的风险,民众的担忧一直存在。但今年不一样,如果大部分民众通过注射疫苗获得了免疫能力,那么消费的信心将得到显著提振。 从目前疫苗推广最快的以色列来看,当地的医疗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在接种疫苗后的2周内,感染率下降了60%左右,虽然不同机构给出的数字不太一样,但总体来看疫苗对抗新冠病毒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一旦疫苗普及,疫情忧虑解决了,那么消费就有望加速释放。2020年的居民收入增长,没有太多地用于消费,而是拿去做了储蓄或者投资,有很多人通过房子、股票、基金赚了钱,财富效应将带动之前受疫情压制的消费需求在未来加速释放。 当然,这一切要看疫苗普及的进展了。
“就地过年”正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自去年12月以来,由于天气转冷、境外输入等多重原因,我国接连出现新冠肺炎新增病例,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尤其是元旦过后,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与无症状感染者都有明显增加,甚至频频出现单日新增病例过百的情况(见图1),涉及地区更是涵盖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整体形势颇为严峻。 眼下,新春佳节的脚步日渐临近,为了确保国人的人身安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从中央到地方都给出了“在工作地过节,非必要不离开当地”的倡议,各地对于外地返回人员的管控也相对严格。 我们知道,历年春节前后都会上演举国上下的“人口大迁徙”,可是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下,不仅人口迁徙规模会锐减,国人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等活动的频次也将大幅度减少。 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春节期间的经济运行逻辑——而这,便是本文想要讨论的内容。 一、两大消费领域受阻 首先受影响的,一定是消费端。 很多人都听过“假日经济”这一概念,是说人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的闲暇时光来集中旅游、购物或者从事其他的娱乐活动,由此促成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壮大,并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典型如去年的国庆中秋小长假,即便是此前受到了疫情困扰,我们依然接待了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了4665.6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极大地助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 春节假期同样如此,按照往年经验,在长达七天的黄金周以及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节日氛围共同影响之下,人们的消费意愿往往要比平日里强烈得多,甚至早在除夕之夜的前一个月左右就有所显现了。 Wind数据显示,2001~2011年期间,每年春节当月与春节前一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要显著高于随后的三个月(2012年以后1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不再公布),反映出人们提早置办年货与提早返乡等行为带动了消费的增长,而春节假期延长了闲暇时间,人们当然有意愿去走亲访友、聚会聚餐或是外出旅行,进而增加了消费支出(见图2)。 另一组数据同样表明,每逢岁末年初,都是节日礼品销售的峰值,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见图3),侧面佐证了人们在春节时期旺盛的消费意愿。 不过,今年将会不一样。 由于“就地过年”的倡议削弱了春节前后的人员流动,往年全国各地的人口分布格局势必要发生巨变,这一巨变至少将会给两大领域的消费造成冲击——一是跨区域属性的消费,一是“人情味”属性的消费。 跨区域属性消费,直接受影响的是航运。 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为期40天的春运时期,全国累计客运量为29.8亿人次;2020年由于情况特殊,累计客运量仅为14.76亿人次,相比于2019年近乎腰斩;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预测,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 4000万人次,虽然相较于2020年有所恢复,但比2019年还是下降了四成多(见图4)。与之相应的,是旅游市场将陷入低迷,而人们在交通运输、景区、酒店等方面的支出难免会随之大幅度削减。 至于“人情味”属性的消费,受影响的主要集中在带有聚会属性的各种活动以及节日礼品等领域。 一方面,出于防疫需要,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类似于“禁止春节前后开展聚集性活动”的相关政策,并且针对餐饮业给出了多项管理措施,这便导致很多大规模的宴席无法举办,考虑到往年春节宴席是餐饮企业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今年春节期间行业经营依然承压; 另一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返乡过年,走亲访友活动显著减少,对节日礼品的销售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这样看来,今年春节期间国人的消费难免会因“就地过年”而打折,甚至还可能会让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的势头发生暂时性中断,这显然是各方人士不愿意看到的。 为此,很多地方都纷纷祭出了大招来对冲这一负面影响,比如发放春节消费券、给予各种福利补贴等等。按照2020年的经验,这些举措对于刺激消费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消费券,参考北大光华与蚂蚁集团合作的报告,1元钱的消费补贴在杭州能够带来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在对抗疫情冲击、带动相关行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相信这一次也会有所作为。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影响均表现为短期。后续随着天气转暖,相关行业定将重回正轨,自然也不会对全年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二、工业建筑业生产将提速 受到影响的还有生产端,不过与消费端相比,方向却是正向的。 从往年情形来看,由于全民放假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规模返乡,春节前后历来都是生产活动的“淡季”,这在工业和建筑业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这两大产业中很多细分领域都带有劳动密集属性,从数据上看,每一年春节所在的第一季度,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都是最低的(见图5)。 进一步深入分析,考虑到工业生产与用电量高度相关,我们可以参考海通证券的研究思路,用发电能耗的变化趋势来说明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大约从除夕之前的第15天起,我国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就会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一直持续到除夕之后的第25天左右才会回到正常水平(见图6),表明不仅仅是在春节黄金周,而是在春节前后40天的时间里,工业生产活动都处于明显的放缓态势,这一时间跨度与春运刚好是相匹配的。 从业人数的变化也能更为直观地反映问题。数据表明,近两年第一季度,工业各个细分领域以及建筑业的平均从业人数,环比于上一年第四季度均有明显下滑,其中建筑业下滑幅度最大,高达28.3%(见图7),这在相当程度上都要归因于春节期间各行业用工人数的减少。 不过,上述情况同样会在今年发生改变。 人口返乡流动减少的另一面,是大量的劳动力将驻守在工作地点,如此便会导致停工时间大大缩短,春节过后复工的节奏也会比往年更快,这将对经济生产强度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工业和建筑业,将会一改往年用工稳定性较差、产能恢复相对缓慢的态势,有效产能也会随之保持在较高位置。 一言以蔽之,这个春节将不再是“消费的春节”,而是要被人们过成“生产的春节”。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针对“春节期间留工稳岗促生产”制定了一揽子计划,包括发放留岗红包、增加灵活就业岗位供给、全面做好生活保障等等,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都愿意留在工作所在地安心过年,并为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支持。 再考虑到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冲击引发的低基数,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建筑业生产很可能会迎来一波极为强势的增长。有机构预测,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达到35%甚至更高;而受此影响,一季度的GDP增速也将有望超过20%。 对于后疫情时代国民经济的持续恢复来说,20%的预测数据无疑令人倍感振奋,而这很大程度上又要得益于那些过年不回家的每一个人,是他们的“舍”,才成就了经济生产提速的“得”。 当然,重要前提是疫情的有效防控,最多只是局部散发病例,而不是大面积扩散,如此才能确保“就地生产”能够顺利推进,否则生产活动也难免会像去年那样遭受冲击。不过我相信,经过了一整年的历练,我们已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更何况疫苗已经问世并推广,极端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三、哪些领域将会迎来利好? 话说回来,除了工业和建筑业生产,还有哪些领域值得期待呢? 虽然前文提到,“就地过年”将会给跨区域与“人情味”两大属性的消费造成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消费市场都会遭受负面影响。在我看来,至少有如下两大板块将会迎来利好: 其一,“宅经济”或将再次热起来。 回顾2020年春节期间,为了防控疫情,举国上下大面积居家隔离,在“足不出户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日子里,人们的日常起居不得不更多地诉诸于互联网,于是便催生了“宅经济”的火热,以直播带货、游戏、短视频、在线拼团、线上教育、线上医疗问诊、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都接连涌现出来,而相关的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因此而受益。 典型如腾讯和快手,前者2020年Q1实现了网络游戏收入372.98亿元,增幅高达31%,其关键便在于用户居家及线上时间的大幅度提升,让《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们大放异彩;后者则是主动求变,通过强化直播带货与切入在线教育赛道,一改往日“土嗨”气息,满足了居家的人们不少现实需求,平台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用户时长也显著增加。 至于今年,由于跨地区人员流动与走亲访友频率大幅度减少,人们居家时长同样有望得到提升,而在节日休闲娱乐氛围的影响下,游戏、短视频等“宅经济”需求仍会继续维持,行业也将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其二,春节档票房有望强势反弹。 整个2020年,受疫情和影片供给的双重影响,国人的观影需求都处于被严重压抑的状态,2021年元旦假期电影票房创下了13亿的新高,充分佐证行业需求依然旺盛,而即将到来的春节档,无疑是行业重整旗鼓的又一个绝佳时机。 眼下,伴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熊出没:狂野大陆》《人潮汹涌》《侍神令》《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的排期都已陆续确定并蓄势待发,市场更是对此高度关注。公开信息显示,在淘票票和猫眼两大在线票务平台上,《唐人街探案3》“想看人数”合计已突破1100万。 实践一再证明,电影是典型的内容驱动行业,好的影片必然会吸引广大消费者重回影院,继而拉动票房增长。于今年的春节档而言,在多个不同题材类型大片的加持下,人们的观影需求有望得到集中释放,带来低基数下2021年电影行业的强势反弹,而那些过年不返乡的人们同样可以在工作地观影,整体理应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不过,考虑到低线城市的人口流入将会比以往有明显减少,票房的强势增长可能更多由一二线城市引领,而三四线城市的影院经营或将承担一定压力。 当然,上述两大领域之外,带有健康和防疫属性的医药、保健品、健身器材、消毒柜等产品,以及居家所需的外卖与生活必需品等,也都有望在春节期间迎来不错的增长势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四、结语 2021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寻常。 尽管与家人团聚、共同过一个充满爱意又饱含温暖的春节,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憧憬和期待,但是为了保障家园、亲友和自己的安全,守住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的确需要你我他做出一些改变,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不回家过年,是为了以后每年都能幸福满满地回家团圆,我们真的应该多一份理解,再多一点付出。 立春和除夕的脚步渐行渐近,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款款而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都在此间孕育和承载着。只要满怀信心,胜利一定就在不远处等候。 等到春暖花开之日,我们终将与美好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