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一个月左右,我国口罩日产量就从800万只增加到1.16亿只 小口罩里的大合力(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陆娅楠 王 政 李心萍 1月25日,800万只;2月29日,1.16亿只……仅35天,我国口罩日产量就增长约13.5倍。 3月1日至4月4日,38.6亿只;4月5日至4月30日,239.4亿只……仅两个月,中国验放出口的口罩就达278亿只,约为去年全球口罩总产量的3倍。 为什么中国口罩产量能这么快增长?让我们来看看4个故事,揭开小口罩背后的大合力。 小口罩折射大能力 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充足的生产空间、完善的品控体系、海量的高素质人才、强大的研发和生产体系……为口罩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龙岗区比亚迪宝龙现代化工业园B4栋2层,相当于36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内,100条口罩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蓝色、白色的无纺布经过叠合、卷边、折叠、压平、缝边、焊接……仅需0.6秒就化身为一次性医用口罩。 这里曾是比亚迪从事手机零部件生产的十万级无尘车间,现在却是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商的主力车间。 比亚迪的“口罩日记”令人惊叹:1月31日决定转产,2月10日启动搬迁,2月17日口罩量产,3月12日日产量达到500万只,12天后增至1000万只,4月下旬攀升至2000万只,稳居全球产能第一! 不仅是比亚迪,广汽、上汽通用五菱、格力电器、雅戈尔等众多制造企业纷纷跨界转产,成为我国口罩生产的中坚力量。 “这么多原本与口罩毫不相干的企业能迅速转产口罩,显示出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中国制造业在技术、管理、品控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丰富的经验、充足的人才储备、宽阔的厂房等,都为口罩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口罩需要宽阔的无尘车间、完善的品控体系。“新建一座满足口罩生产标准的十万级无尘车间要30天,而比亚迪从启动搬迁到正式量产仅用了7天。”比亚迪负责口罩车间搬迁改造的生产负责人刘晓亮说。 为了确保口罩原材料质量,比亚迪专门搭建了颗粒过滤效率实验室和来料检验控制体系,所有物料进入车间前都增加了紫外线消毒杀菌程序。 生产口罩需要高素质人才。一条口罩生产线包括齿轮、链条、滚轴、滚轮等1300个零部件,而比亚迪的汽车产业群组,除了玻璃和轮胎,几乎可以研发生产汽车的全部零部件。转战口罩机,比亚迪3000多名技术人员24小时轮班赶制,3天画出400多张口罩机图纸,7天就制作出第一台设备! 生产口罩还需要强大的研发和生产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大量的数控机床、磨床、模具等高精设备,开展大批量精密制造胸有成竹。 广汽部件工艺工程部工程师范蔚健清晰地记得,在组装第一台口罩机时,不起眼的口罩耳带焊接反而成了“拦路虎”。只焊了两三片,焊头就粘在了口罩上,整个生产线不得不马上停工。 超声波焊接,关键是焊头。可焊头上的锯齿究竟该用6齿还是7齿?要磨尖还是稍有圆弧?钢材硬度又该控制在多大范围?没有人指导,但可凭从业经验摸索。攻关小组迅速成立,搬出了高精度数控机床做实验,四天四夜连轴转,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0.4毫米乘以1毫米的菱形齿,15度左右的斜度,齿尖要有弧度,齿针要精细抛光,锻火处理,硬度在58度到60度之间! 记者点评 与芯片、汽车相比,由两片无纺布、一片熔喷布、一只金属鼻夹、两根耳带组合而成的医用口罩,似乎不复杂。但这还真不简单。 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完善的品控体系,能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和扩充流水线;我们还拥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等等。这些都汇聚成“第一制造大国”强大的制造能力。 小口罩反映大体系 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小到一颗螺丝、一条耳绳、一只鼻夹,大到熔喷布、超声波焊接机,没有在中国找不到、造不出的 “研发口罩机的任务接了,一周交货!”2月5日,匆匆离开广州黄埔区政府办公楼,一家央企的总经理彭兵在微信上火速散发“英雄帖”:“谁有口罩机图纸,诚邀并肩作战!” 57岁的彭兵与机械装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可当他打开口罩机图纸的瞬间,还是禁不住倒吸了口气:一台平面口罩机的零件超过300种,除了电机、电路、气缸等标准零部件,还有底座框架、打片机框架、本体机框架、料盘等各类非标零部件,仅核心部件超声波焊接机就需要3种频率型号。 300种、800多个零部件,从零开始生产、组装、调试,仅一家企业怎么可能完成? 一个好汉三个帮,产区集群聚力量。彭兵在“广州机器人产业联盟”微信群里一吆喝,一天之内,同在羊城的20多家零部件企业“集结”完毕。 “我们本身就是做自动化设备的,各类加工机床应有尽有,非标零部件加工我们来!”同在黄埔区的明珞汽车装备主动请战,扛起机械加工件生产大任。董事长姚维兵一声令下,50名复岗工人优先投入口罩机零部件加工生产。同时,明珞还利用自身的工业互联网,动员上游25家供应商、500名员工一起加班加点赶制口罩机非标零部件。 除了明珞,生产纺织机械的恒天经纬揽下链轮等传动机构制造;农业装备“大牛”中国一拖、江苏福马千里驰援,派遣8名技术专家赶赴广州参与研制……彭兵所在央企的5000多平方米车间变身口罩机事业部,各种零部件、技师汇聚于此,各种短板、缺口由这里解决,众志成城将产业集群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图纸需变更,隔壁就有“导师”。广东东莞是全球口罩机的主产地。在东莞企业的倾囊相授下,从派人前往口罩机企业现场学习设计思路、装配工艺、调试难点,到第一版平面全自动口罩机设计图纸通过评审,仅用了3个工作日。 材料要充足,出门就是市场。口罩机需要大量标准零部件,无论是六角螺母还是各类铝型材、塑料棒材,在广州华南钢材市场都能找到。 部件备齐,谨慎组装,精心调试……24小时争分夺秒,所有技术员以车间为家,困了就到车间一角的钢丝床上眯一会儿。2月15日,第一台平面口罩机样机下线;2月19日,首批3台口罩机成功发往中石化。截至目前,彭兵所在的央企已生产发货700多台各类型口罩机,新订单仍在源源不断涌来。 “能这么快实现口罩产能不断增长,离不开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小到一颗螺丝、一条耳绳、一只鼻夹,大到熔喷布、超声波焊接机,没有在中国找不到、造不出的!”彭兵颇为感慨。 记者点评 “中国产业链环环相扣,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此次参与口罩生产企业的共识。口罩虽小,却覆盖复杂的产业链,涉及化工、纺织、材料、机械、冶金、电子等众多基础工业门类,更关系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电气控制、超声波压焊等诸多基础工艺。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掉链子”,口罩就造不出。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疫情防控期间,在全球物流不畅的情况下,口罩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口罩机生产所需的各种部件都能短时间内在国内生产出、采购到。 完备的产业体系,不仅为口罩扩产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为全球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已向全球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 小口罩凸显大担当 中国拥有一大批发挥“顶梁柱”作用的国有企业。“国家队”冲得上、顶得住,哪个环节薄弱就加强哪个环节,哪种资源不足就生产哪种资源 5月9日18时18分,硕大的熔喷头源源不断地喷出白色纤维,瞬间凝结成雪白的布匹,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第十二条年产500吨熔喷布生产线投产成功。至此,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石化紧急部署的两期16条熔喷布生产线全面建成,仅用76天,中国就拥有了全球产能最大的万吨级熔喷布生产基地。 熔喷布,医用外科口罩的核心层,阻断飞沫的洁白“盾牌”。“打个比方,中石化生产聚丙烯,相当于是种麦子的,熔喷料类似面粉,熔喷布是面片,口罩好比花卷,四个工序,缺一不可。”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说。 阻断疫情传播,口罩是重要防护用品。然而,2019年中国口罩产量约为50亿只,多数用于出口,现货库存并不多。 依靠全球采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的一半。即便把全球其他国家的口罩都采购来,也不够中国全部人口用一周。 盘活既有生产线?我国2000万吨聚丙烯年产量中,仅不足2‰用于生产口罩所需的熔喷料。要满足全国每天1亿只口罩的需求,熔喷布的产能缺口在50%以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熔喷布成为口罩生产的最大短板。这块短板怎么补?关键时刻,“国家队”出手! “哪个环节薄弱我们就加强哪个环节,哪种资源不足我们就生产哪种资源。现在,国家需要熔喷布,我们就要为国家生产熔喷布。”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张玉卓说。 要有“布”,产足“料”,上游企业火速向下游延伸。2月9日,中国石化燕山石化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熔喷料生产配方研究、测试分析和放大试验等工作。次日,熔喷料基料成功产出,并在挤出机生产线上转为熔喷无纺布专用料。2月13日下午,第一批熔喷料成功发往江苏和广东的下游厂家。自此,满载着洁白结晶的黄色纸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有了“料”,还要有“织布机”。2月24日,中国石化与国机恒天迅速牵手,在北京燕山石化、江苏仪征化纤筹建一期10条熔喷布生产线。当天夜里,燕山石化东厂区,3600平方米旧厂房墙壁上,红底白字的横幅“为了口罩,我们拼了”被高高挂起。 选址、设计、采购、施工……一切从零开始,18批设备从7省份陆续运到。每当夜幕降临,整个燕山石化马达轰鸣,灯光如昼。“一天完成正常情况下3到5天的作业量,只要看看墙上的横幅,大家就热血沸腾。”从开工到3月5日交付生产线,10天里,北京燕华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耿焕然只回过一次家。许多管理人员也是36小时一个班,累了就到车里眯一会儿。 完成这样一条熔喷布生产线建设,一般需要半年时间,而强强联手的“国家队”仅用12天便不辱使命。3月6日23时59分56秒,燕山石化熔喷布生产线一次开车成功,比计划时间提前了48小时!这宝贵的48小时,意味着可以多生产出1200万只医用平面口罩。 如今,中国石化16条熔喷布生产线的日总产能达到37吨,一年下来可助力增产逾135亿只医用口罩,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增加9个口罩。 记者点评 不仅是中国石化与国机集团,中国石油、兵器装备、中粮集团、通用技术……一大批国有企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不讲条件,冲锋在前,紧急布局医用口罩生产线。2月29日,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国家队”在其中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从口罩到防护服,从消毒液到核酸检测盒……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重要关口,一大批国有企业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以一马当先、舍我其谁的勇气,冲得上、顶得住,以实际行动证明,国有企业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小口罩体现大优势 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保障口罩生产供应,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均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全国一盘棋,打通供应链 “海外订单排到了10月,目前已援助出口了不少国家。”山东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外销事业部副经理焦娜感慨,从腊月二十七至今,工厂车间的灯从未熄过,累计生产口罩约3亿只。 1月22日,武汉“封城”前一天,日照三奇公司董事长王常申接到了工信部电话,公司被确定为支援湖北医护物资的重点生产供应单位。随后,又接到了山东省政府的任务书:每天提供50万只口罩作为应急保障储备。 王常申二话不说,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召集职工迅速返岗,次日恢复生产。仅用3天,三奇公司就赶出近300万只口罩,其中,240万只赶在除夕前发往武汉,成为湖北省外第一家援助武汉的口罩生产企业。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三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了帮助三奇复工扩产,日照市成立了“工作专班”进驻企业现场办公,相关部门也派出了两名驻企特派员,缺啥帮啥,合力打通产业链。 缺证,有“绿色通道”审批。三奇原以出口为主,为尽快让其获得国内非无菌医用防护口罩的注册证,国家发改委会同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药监局组成专项工作小组,赴山东日照推动企业获得相应生产资质。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山东省药监部门全力配合,通过优化检验流程、工作并联推进、提前准备好全部程序性文件等方式,从样品检验到《医疗器械注册证》核发仅用57个小时,比常规程序缩短近1个月。2月6日上午,检验结果全部通过,当晚第一批3万只口罩启运湖北,占当日全国发往湖北医用N95口罩总数的21.4%。 缺人,有“工作专班”出手。日照高新区党工委、河山镇党委紧急动员村党组织“寻人”,从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到返乡大学生、适龄妇女、离职纺织工人,有一个算一个。于是车间里有了这种景象:大年初一一早,车间组长闫云霞带着儿子、表弟、表弟妹、表姐4个人一起加班。工厂员工就这样从300多人迅速增加到1200多人。 缺钱、缺材料,政府部门不仅帮助申请贷款5500万元,还加速供应链协同复工。耳绳断供,驻企特派员第一时间与江苏省工信厅协调,南通市工信局迅速行动,配套企业南通奥尔盛线带有限公司很快复工复产。口罩灭菌能力存在“缺口”,日照天一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环氧乙烷灭菌解析设备。物资包装面临“断供”,日照环宇纸制品有限公司召集职工火速回厂启动生产线…… 难题一个个解决了,三奇日产能迅速攀升至350万只,是平日里的五六倍。 放眼全国,为保障口罩生产供应,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均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全国一盘棋,打通供应链。“咱们国家有制度优势,每个人每个岗位劲儿往一块使,才会有这样一个好效果。”中央指导组物资保障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说。 记者点评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 为了快速增加口罩产量,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识大体、顾大局、步调一致、全力以赴:市场监管部门简化审批注册手续,财税部门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央行专项再贷款直接用于保障重要医疗物资生产,发改委宣布政府对多生产出来的口罩等防护物资兜底收购……打通供应链,全国一盘棋,一切都是为了更快更多地生产口罩。
据国家统计局5月15日消息,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原油、电力生产由降转增,天然气生产加快。 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增长较快。4月份,生产原煤3.2亿吨,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074万吨,环比减少14万吨。1—4月份,生产原煤11.5亿吨,同比增长1.3%。 煤炭进口增长较快,交易价格有所下跌。4月份,进口煤炭3095万吨,同比增长22.3%;1—4月份,进口煤炭1.3亿吨,同比增长26.9%。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继续下跌,5月8日秦皇岛港5500、5000和4500大卡煤炭价格分别为每吨501元、442元和396元,比4月3日分别下跌39元、41元和36元。 原油生产平稳,加工量由降转增。4月份,生产原油1587万吨,同比增长0.9%,增速由负转正,上月为下降0.1%,日均产量52.9万吨;加工原油5385万吨,同比增长0.8%,上月为下降6.6%,日均加工179.5万吨。1—4月份,生产原油6444万吨,同比增长2.0%;加工原油20348万吨,同比下降3.4%。 原油进口下降,国际原油价格低位震荡。4月份,进口原油4043万吨,同比下降7.5%。1—4月份,进口原油16761万吨,同比增长1.7%。4月30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18.11美元/桶,比3月31日的14.85美元/桶上涨22.0%。 天然气生产加快。4月份,生产天然气16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月加快3.1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4亿立方米。1—4月份,生产天然气64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 天然气进口小幅增长。4月份,进口天然气773万吨,同比增长1.0%。1—4月份,进口天然气3233万吨,同比增长1.5%。 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由降转增。4月份,发电量55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上月为下降4.6%,日均发电量184.8亿千瓦时,环比增加6.6亿千瓦时。1—4月份,发电量2138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0%。 分品种看,4月份,火电增速由负转正,水电降幅扩大,风电增速回落,核电、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发电增速加快。其中,火电同比增长1.2%,上月为下降7.5%;水电下降9.2%,降幅比上月扩大3.3个百分点;风电增长1.2%,增速比上月回落16.9个百分点;核电增长10.7%,加快3.8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12.3%,加快3.7个百分点。
【深度】政策红包能否熨平猪周期? “猪事繁忙。”四川铁骑力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部经理王忻用这四个字向界面新闻形容最近的自己。他所在的企业自8月以来收到了来自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多个省份的投资邀请——请他们去养猪。 这些省份争相提供土地配套和资金支持,希望吸引业务涵盖饲料生产、种畜禽繁育与养殖、屠宰分割和食品精深加工等多元发展方向的企业到当地扩展业务,以解生猪供应之急。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历了非洲猪瘟的重创后,中小散户可能会加速退出,而大型养殖企业在政策扶植下将加速扩张。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风险,平滑猪价波动,避免暴涨暴跌的态势出现。但养猪行业要形成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母猪告急 黑龙江一名从事种猪繁育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因为急缺母猪,很多专门培育母猪的种猪厂不得已降低了对新生母猪的筛选标准。 据这位人士介绍,在以往,乳头数在7对且排列整齐的初生小母猪是最佳选择,乳头数低于6对或者高于9对都会被淘汰。现在,随着能繁母猪数量急速下降,在多数种猪厂,即便是五六对乳头或者10对乳头的小母猪,也可以拿来繁殖小猪。这些小母猪通常在长至7个月、体重130公斤左右时才能接受配种,现在长到15公斤时就已被猪场抢着预订,即便这样,很多小型养猪场也订不到货。 母猪存栏数不够,仔猪以及育肥猪自然减少,奇货可居的现象比比皆是。王忻告诉界面新闻,过去可以以1800-2100元的价格买到一头50公斤左右的二元母猪,现在价格已经涨至4000元以上,差不多翻了一番。 养猪成本提高,终端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根据农业农村部9月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8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24.69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8.7%,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过80%。除广西活猪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余省份价格均上涨,上海涨幅最大,达17.1%。 搜猪网报道称,2018年,中国全年猪肉产量5404万吨,进口猪肉182万吨,两者相加,一年猪肉消费量近5600万吨。另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在经历非洲猪瘟疫情的重创之后,今年中国生猪至少会减产30%,也就是说,猪肉缺口将达1600多万吨。通常来说,每年四季度到春节前是猪肉消费旺季,猪价可能还会上涨。 政策红包 为了确保百姓碗里不缺肉,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一系列围绕猪肉保供稳价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8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9月4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对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和补助经费的发放方式上做出明确调整,主要包含6条内容(业内称作“猪六条”):落实强制扑杀补助;完善种猪场、规模场贷款贴息;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提高生猪保险保额;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度。 在中央多次明确“喊话”稳猪价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政策上为养猪企业“开绿灯”。界面新闻梳理发现,截至9月6日,至少已有10多个省份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发补助、限价、加大生猪生产信贷支持力度等措施稳定市场供应。 比如,广东省在7月底发布通知,要求各地级以上市生猪出栏量不得低于《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18-2020年)》规定的目标任务,并且要将最低生猪出栏量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为了保障猪肉供应,广州市发改委表示,计划于9月7日至30日,按照低于市场价10%组织投放1600吨储备猪肉。 8月26日,四川省发布“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九条措施”(俗称“猪九条”),提到发放生猪生产稳定专项补贴,财政奖补种猪场、标准化养殖场和屠宰场建设等等。连同“猪九条”一同印发的《四川生猪保障任务》还给出了具体方案,将全年4008万头出栏量目标任务分解到19个市(州)。 散户弃养 尽管利好多多,但中小散户——我国生猪养殖户的主流——补栏意愿并不强。据农业农村部7月26日至31日对400个县11191户养猪场户开展的问卷调查,仅有32.3%的场户年底前有意扩大规模。 按照业内的预期,生猪生产最快要到明年方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后生猪价格将逐步回落。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小散户来说,除了有猪瘟的阴影,还有猪周期和环保等因素制约。 我国养猪行业一直存在着“猪周期”的说法,即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通常来说,一个循环为4-5年,涨2年,跌2年。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8年我国生猪养殖场户约有2600万户,其中,达到规模场户标准的(即年出栏500头以上)约18.7万户,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户仅有4000户左右,生猪养殖规模比重不到50%。生猪散养模式的缺点是快进快出、生产极其不稳定,所以也造成了猪周期的暴涨暴跌。 对小散户来说,如果现在贸然扩大养殖规模,且不说是否能扛得过猪瘟,在下一轮下行周期到来时,能否保持盈利是一个相当大的未知数。以养猪龙头企业温氏股份为例,该公司销售毛利率在2016年三季度,也就是上一轮猪价上行周期的顶点,达到30.8%,随后一路下滑,今年一季度该公司销售毛利率不到5%,净利率则跌到-3.3%,为上市以来首次跌入负值。 另外,环保问题也是小养殖户无法回避的门槛。十三五期间,环保是绝对的主旋律,《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各项政策法律密集出台,将环保力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忻也对界面新闻表示,虽然当前政府放宽了对生猪养殖的用地限制,“但对环保并没有做出任何放松”。 山西小养殖户王金民已经放弃养猪,前来北京打工。他的猪圈因为太靠近农村居民生活区被迫拆除,在今年春节前,他将去年养的200头猪全部以3.5元/斤的价格出售,每头亏损约300-500元。 “环保、耕地、畜牧的手续都得齐全,猪圈要距离乡道、河道500米之外,而且不能靠近居民区,按照这样的标准,在村里基本没办法养了。”王金民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来到北京后,看到猪价不断往上涨,王金民曾有过重新养猪的打算,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价格好是好,但风险也比以往更大,小老百姓承担不起这种亏损。”他无奈地说。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也对界面新闻表示,自去年下半年非洲猪瘟蔓延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防疫手段,很多中小养殖户为了降低风险、减小损失,选择退出养猪业。 扩张之路 不过,有道是“彼之毒药,我之蜜糖”。虽然一大批散户可能会因为严格的环保政策、缺乏应对疫情的有效手段、融资渠道受阻而退出,但对管理手段先进的大企业来说,这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 王忻就认为,这一波从中央到地方鼓励养猪的政策更有利于大型企业。“从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财政补贴的重点是规模化、集团化、产业链的企业,”他对界面新闻表示。 王忻指出,养猪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高风险的行业,未来规模化生产是趋势,缺乏技术和资金的小养殖户会进一步依附于大企业,分工合作。事实上,国家也一直在引导养猪行业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次政策契机将进一步促进大型养殖场,提高行业集中度。 目前,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已纷纷发布公告,宣布扩充产能。 温氏股份在最新发布的半年报中称,将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催生规模化养殖,加快养猪项目建设和投产、复产工作。公司提出,以拥有7000万头生猪为第一期战略目标,将公司在中国生猪市场的份额提升至10%。 牧原股份拟斥资1.2亿元,在黑龙江依安县、辽宁康平县、河北辛集市、河南夏邑县、安徽怀远县、云南石林县6家知名养殖县设立子公司,以提升市场占有率。 大北农公告称,预计9-10月份全面开始复产,预计2019年的规模大概在200万头左右,明年有望达到500万-600万头。 分析师指出,规模化养殖可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拉长猪周期,平抑猪价波动,减少价格的暴涨暴跌。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分析师付一夫对界面新闻指出,一方面,大型养殖场产能分布较广,抗风险能力要强于小型养殖场。另一方面,此次猪瘟必会导致未来政府监管进一步趋严,养殖成本进一步上升,资金实力更雄厚的大型养殖场对成本上升的敏感度较小,从而价格波动也会比较小。 冯永辉表示,规模化养殖能够在一定程度拉长猪周期,但未来的关键或者说从长期来看,是要在扩大规模化和工厂化养殖的同时推进产业化和标准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龙头养殖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的购销关系。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政策支持,养猪行业要形成类似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还必须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下功夫。 “我理解的规模化生产是类似于工业化的模式,工业化要求的是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规模化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但现在,技术操作和管理标准在企业间,甚至企业内不同的猪场都是不通用的。这一点阻碍行业的发展非常严重。”王忻对界面新闻说。 此外,他特别提到专业化人才缺失的问题。养猪产业链涉及到育种、营养、防疫、污水排放处理、专业运输等一系列问题。“职业化培训我们做的太少,人才培养目前几乎全靠企业自己培训。”王忻说,希望未来高校和职业学校能开设专门的课程,为养猪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原标题:药价怎么了 图为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工业园区天士力帝益药业,智能无菌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产品生产。 王 昊摄(人民视觉) 6月7日,广西靖西市传统端午药市在靖西市城区举行,当地群众及靖西周边县市的药农纷纷将自采自种的草药拿到药市出售,药材交易尤为活跃。图为群众在选购药材。 赵京武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全市已建成涵盖80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40所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46个,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图为5月21日,医护人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取药。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贵!”这是感冒了几天的小程对药价最为直观的感受。“一盒药就要好几十元,一般要开好几盒,同时还要开很多种,这次感冒光买药就花掉将近1000元。”小程说。现在小程还没有好利索,后续可能还要继续买药。 感受到药价贵的并不只有小程,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药价上涨的疯狂。小杨前几天肠胃不舒服,就去药店买了两盒肠炎宁,结果花了近100元。他说:“我是真没想到现在药这么贵,两盒就将近100元。” 头疼脑热、感冒中暑、胃疼腹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小病,去药店买药必不可少。从2018年以来,许多常备药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少则涨了几倍,多则涨了十几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病不起”。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越来越贵的药 自2018年以来,许多家庭常备药品以及一些常见低价药都出现了涨价。比如某品牌的感冒灵,在北京过去购买只需要不到10元,而现在价格已经稳定在18元左右,北京的部分地区甚至都超过了20元。 还有小儿感冒颗粒、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等许多药品都在涨价,夏天防暑必备的藿香正气液也是如此。太极藿香正气液过去的价格是在15元左右,而2018年一度涨到23元左右,而现在在药店的价格已经上涨到28元左右。 2018年11月,太极集团对外发布《关于藿香正气口服液调价的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公司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平均上调11%。同时,将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终端零售价进行调整。 提价的不只是太极集团,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东阿阿胶也在不断地涨价中。从2015年开始,东阿阿胶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2018年12月21日,东阿阿胶对外发布公告称,自当天起,公司的重点产品东阿阿胶出厂价上调6%。至此,东阿阿胶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已经逼近了6000元/公斤。 拥有众多产品的甘肃兰州佛慈制药也在2018年对外发布公告,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决定自2018年3月1日起,对浓缩丸、大蜜丸、水丸、口服液、胶剂、颗粒剂、片剂等多种剂型的100多个产品进行全线提价。 从政府发布的药品采购公告中也可以看出药品涨价的端倪。2018年8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的“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未公布药品情况说明”中,兰州佛慈制药有6个产品:板蓝根颗粒、保和丸、健脾丸、龙胆泻肝丸、香砂养胃丸、天王补心丸未能进行挂网采购,而原因是一致的:涨幅过大。 除此之外,像山西汾河制药、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等30余个常用药也都被认为涨幅过大,这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六味地黄丸、盐酸二甲双胍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 安徽省芜湖市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在2018年底的一则药品调价公告中显示,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气雾剂也面临调价。云南白药胶囊从32元/盒调整为39.8元/盒,云南白药气雾剂从27.3元/盒调整为41.6元/盒。 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是药品变得越来越贵,很多药品还产生了断供的现象。作为心脏急救的硝酸甘油,过去100片只需要4元,而现在需要60元左右,并且还买不上。在很多药店,硝酸甘油已经出现了断供的现象。为了买一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跑好几家药店。 药品越来越贵,这句话在采访中成为被采访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也有人认为,涨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药店采访时,该店销售员就表示,整体的物价都在上涨,并不只是药品。“拿药店说吧,雇人成本在上涨,房租水电都在上涨,药店要生存,那药品价格就会上涨,这是很正常的。”销售员说。 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常备药价格上涨如此之快? 成本上升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多家制药企业在其产品调价公告中提到频次最多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多种成本。 原料药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之一。在涨价的药品中很多为中成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中药材。“中药是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那如果出现中药材歉收,那就可能导致使用该药材的药品出现涨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比如在太极藿香正气液的调价公告中就指出,其原料苍术不断涨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所以价格相应上涨。 但是,总体而言,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中药材的价格其实是在不断地下跌,有的药品跌幅超过三成。 但对于化药制剂来说,原料药的生产垄断会对其药品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在中国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李青曾介绍,中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旦原料药生产厂家提高供应价格,那相应的制剂企业就需要提高价格来应对原料涨价。这其中也可能因为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而导致制剂企业停止生产,从而市场出现药品断供。 新版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企在2015年底之前就完成认证,这对药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一些过去能够生产药品的企业因为新的GMP实施,就会失去生产药品的资格。而满足条件的企业在厂房、车间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和改造。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分别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都要满足一定硬件、软件和人员的条件,因此药品生产和经营条件的提高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环保要求的提高也是影响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药厂周边的居民应该深有体会,气味难闻、污水排放等都是药企的固有印象。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药企需要不断升级设备,减少污染排放。 而一些无力负担设备改造的药企,则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局面。对此,朱恒鹏表示,生产企业在减少,生产的条件和成本在上升,那就导致市场竞争减少,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提起来。 北京某药企负责人也表示,受到环保以及工艺改造等因素影响,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关停外迁现象较为频繁。这使得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日益频繁,个别企业因此取得了对某些原料药生产的垄断地位,并借机提价。 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某些药品涨价过快,出现断供,事实上已经对公众日常用药产生了影响。那对药价的治理就势在必行,但应该如何治理呢? “市场”是史录文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药品本身就是商品,它的价格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史录文表示,药品在市场上缺少了,那带来的就是价格的上涨。药企在制售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某些厂家的药品出现涨价,但是这些药品的替代产品却没有出现过快涨价,这也为使用该种药品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因此,市场的事情就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史录文建议,政府应该及时和市场进行沟通,在监测到某些药品出现价格波动时,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市场,相关药企自然会做出反应。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在审批、流通上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让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最快反应。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首批的“4+7”带量采购试点也如期开展,逐步推行到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国家在稳定药价,推进医疗改革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障基本药物、急(抢)救等药品供应。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替代性差等药品,采取强化储备、统一采购或定点生产等方式保供,防止急需、常用药品不合理涨价。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医保在个人就医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80%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都是在公立医院产生,而医疗费用中药品又占了很大比例。为此,史录文建议,要发挥医保在控制药品费用上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史录文表示,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总额预付机制,对临床用药的管理以及医保支付标准体系建设等。“这些手段一定要综合运用,共同管理,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史录文说。 “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018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与药品零售信息共享。对于这一点,朱恒鹏希望这项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同时还可以把电子处方的支付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处方共享之后,一些互联网企业将会在药品零售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来降低药价”。 史录文希望,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医疗费用上,而不是只关注药价。医疗费用包括诊疗、检查以及药品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出现在某种疾病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那就需要警惕,需要采取手段干预。这样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