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四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共涉及45个品种、80个品规。 此次集采首次纳入注射剂临床大品种,例如泮托拉唑注射剂、氨溴索注射液、帕瑞昔布注射剂、硼替佐米注射剂、多索茶碱注射剂等8款一线注射剂大品种。米内网数据显示,尽管化药注射剂增速放缓,但其市场规模仍逐年上涨。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药注射剂市场规模突破6300亿,比2018年增长约200亿元。 其中用作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疾病的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在2019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到30亿元。而一线祛痰药氨溴索注射剂,2019年终端销售额也达到24亿元,上述两款注射剂分别是此次集采中销售规模前两大的品种。 从此次报价信息上看,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领域,除了原研药商武田药品涨价外,其他国产商华润双鹤、扬子江、四环制药等7家均降价超过80%,其中华润双鹤降价95.6%。氨溴索注射剂方面,勃林格殷格翰的报价与现价基本持平,而科伦药业、美大康华康药业、山东华鲁则大幅降价90%。 其他注射剂品种亦是如此。如治疗手术后疼痛的注射用帕瑞昔布钠,该药物原价为140元/支,而目前市场流出的信息来看,最低价格为2.98元,相较原价大降97.87%。其中,恒瑞医药报价8.03元,科伦药业5.64元,降价均超过90%。但是原研药商辉瑞报价88.38元,仅降价5.9%。 可以看到,在产品报价上,其实并没有太出乎意料的地方,国产产品报价最高降幅达95%,而相比之下,大部分外企降价幅度很小。也就是说,外资药企几乎放弃了集采这一部分的市场份额。 但与口服制剂不同,注射剂的销售渠道基本通过医疗机构,患者难以自行使用或到院外治疗,对于注射剂药企而言,一旦过评却又无缘集采,也很可能会失去整个市场。 当前,在国内的注射剂市场上,外资药企仍占据主导地位。譬如氨溴索注射液,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其原研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占据中国公立医院氨溴索注射剂23.56%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见的是,长期被外资药企垄断的格局或将随着集采到来而改变。 如今,药品集采已进入常态化。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药品集采的常态化机制。《意见》指出,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尽量提高采购比例,超出约定采购量部分,优先采购中选产品。另外,将探索对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药品合并开展集中带量采购。 在此背景下,医药生物板块对于集采消息的边际效应也在逐渐递减。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今日集采并没有给医药板块股价带来显著影响,医药ETF上涨0.49%,。以参与本次集采的科伦药业为例,该股收涨2.78%至20.36元/股;恒瑞医药下跌0.94%;复星医药收跌2%;恩华药业收涨0.93%。
国家药品集采愈加频繁,第三批落幕仅一个月后,第四批接踵而至。日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的公告,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正式启动。在经历了“地板价”“灵魂砍价”后,药企的利益被重新关注:减少企业数量、大品规注射剂入围,国家层面的药品集采常态化机制正在逐渐成型。 兼顾企业合理利润 1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公告,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将开始,涉及45个品种,比此前网传的44个品种多出1种。联合采购办公室将于2月3日接收申报材料,并与企业确认供应地区。 文件公告显示,从采购周期来看,全国实际中选企业数为1家或2家的,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1年;全国实际中选企业数为3家的,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2年;全国实际中选企业数为4家及以上的,本轮采购周期原则上为3年。 具体来看,此次采购涉及氨溴索注射剂、布洛芬注射剂、头孢丙烯口服常释剂型、诺氟沙星口服常释剂型等多个大品种。其中注射剂8个、滴眼剂3个、吸入溶液1个。 与第三批集采相比,第四批集采增加了一条新的规则:入围企业最多增加到10家。实际上,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持续推进,国内具备参加集采资格的药品日益增多。不过,此次集采的竞争情况相对缓和,其中,14个药品竞争企业数达5家及以上,第三批集采则有22个药品竞争企业数达5家及以上。 而在采购额上,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第四批集采45个药品合计最高采购额超过250亿元,其中9个品种均超过10亿元,而第三批集采55个药品合计最高采购额226亿元,其中6个品种均超过10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参加本轮集采的药企数量虽减少,但参选药品多为“大品规”,一旦中选,利润将更加丰厚。“让药企有动力参与进来非常重要。”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指出。 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要在为患者减负同时,兼顾企业合理利润。对节约的医保费用按规定给予意料结构节余留用奖励,努力使这项改革实现患者、药企和医疗机构都受益。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自开展以来,目前已经过了试点、试点扩围(第一批)、第二批集采、第三批集采等阶段,第四批集采已完成了采购量上报。第四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的发布,将使更多降价药品在路上。 注射剂的“春天”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药品集采中,氨溴索注射剂的竞争最为激烈。公开数据显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目前已有12家过评企业,加上原本的原研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将会有13家企业进行集采竞价,是所有品种中过评企业最多的。 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浙江康恩贝(行情600572,诊股)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通过一致性评价。这意味着,集采文件发布前夜,氨溴索注射剂再添新的竞争厂家。除巨头勃林格殷格翰外,本土药企华中药业、福安药业(行情300194,诊股)、科伦药业(行情002422,诊股)等也在过评名单之中。此外,该品种还包括华润双鹤(行情600062,诊股)、福安药业、扬子江等23家企业处于一致性评价/视同一致性评价申报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氨溴索注射剂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手术后的咳嗽困难等症状,也可用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去年6月,华邦健康(行情002004,诊股)甚至曾在其互动平台表示,根据国内部分临床专家针对新冠肺炎给出的治疗方案/共识建议,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盐酸莫西沙星片、利奈唑胺片和盐酸氨溴索可用于新冠肺炎治疗。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华邦健康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与此同时,氨溴索注射剂为大品规的注射剂,其销售数据也颇为不俗。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氨溴索注射剂销售额为59.8亿元。 注射剂虽刚刚被纳入集采,但医药市场已经风起云涌。而就在1月12日,山西诺成制药和安徽恒星制药多索茶碱注射液也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公开数据显示,多索茶碱注射液目前已有5家过评企业,加上原研,将会有6家企业进行集采竞价。此外,该品种还包括石药、广州一品红(行情300723,诊股)等12家企业处于一致性评价/视同一致性评价申报阶段。 在业界看来,注射剂纳入集采早有踪迹可循。去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决定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被业界认为是在为注射剂集采“铺路”。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化药注射剂在国内市场(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的用药规模达6264.04亿元。截至2019年9月末,国家药监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申报获受理的受理号共计434个,涉及120个品种。 形成常态化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屡屡传出消息将被纳入集采的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 国家医保局在集采方面曾多次“点名”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去年7月,国家医保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 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936号建议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并探索对未过评药品及目前尚无一致性评价标准的药品,如生物制品和中成药等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在1月1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也成为重要的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部署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以常态化、制度化措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明确表示,近期将开展第四批集采,并扩大医用耗材集采范围。同时,仿制药、原研药和参比制剂均以通用名参与采购,通过质量和价格公平竞争产生中选企业和药品、耗材,医疗机构要确保优先使用中选药品。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座谈会上,高层要求抓紧巩固完善制度成果、形成更加规范的制度体系、推动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医药专家赵衡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改变药品价格和采购的规则将药品在医疗服务上的利益逐步缩小,是医疗改革的必经之路。“目前看来,常态化机制正在逐步成型。”赵衡说。 平安证券分析认为,第四批带量采购工作开启,每年2批集采已成为常态。并根据第二批、第三批集采平均降幅53%为依据进行推测称,第四批集采药品平均价格降幅或仍超过50%。平安证券报告评价称,集采的常态化,将带来药品竞争格局的重构,有望加速进口药企占主导的品种的国产替代,为国内药品企业带来机会。
日前,国家医保局、人社部公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简称《目录》)。在本次调整中,119种药品被调入,29种药品被调出,最终《目录》有药品2800种,其中西药1426种、中成药1374种,中西药比例基本持平。新版《目录》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执行。 此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力度空前,且首次尝试对目录内药品进行降价谈判。共有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为历史最多的一次。新调入的药品含独家药品96种,非独家药品23种,共涉及31个临床组别,占所有临床组别的86%。专家表示,新入围药品在降价幅度和临床效果上实现了“较高性价比”。 此次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会对老百姓产生哪些影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专家以及企业界人士。 药价大幅下降 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目录》调整工作,共有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119种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为73.46%,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以最受关注的抗癌药为例,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了抗癌药专项准入谈判,最终17种药品谈判成功纳入目录,并于2020年底协议到期;14种独家药品按规则进行了续约或再次谈判,平均降幅为14.95%,个别一线抗癌药降幅超过60%。 “经测算,14种抗癌药降价,预计2021年可为癌症患者节省30多亿元。本次调整新增了17种抗癌药,包括仑伐替尼等新药、好药,目录内癌症用药的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谈判成功药品共涉及31个临床组别,占所有临床组别的86%,患者受益面非常广泛。 “2020年新增的肿瘤药物都是这一两年新上市的主流用药,有明确的临床适应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表示,《目录》基本覆盖了各主要器官癌症的主流治疗药物,常见的肺癌、乳腺癌药物增加了,一些不常见的肿瘤也有了可以用的药品。 谈及儿童用药情况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冀晓华表示,本次医保谈判共收录7种儿科用药,充分考虑到了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药物均以口服液、颗粒为主,易于患者服用。增补的儿童用药都是临床最常用的,由于儿科门诊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占很大比例,本次调整用药特别针对这两种疾病做了专门收录。 国家医保局测算,新增的119种药品多数是经过谈判实现降价的独家药品,预计2021年增加的基金支出与谈判和调出药品所腾出的空间基本相当。另一方面,从患者负担情况看,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预计2021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约280亿元。 医保经济性提升 记者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2020年10月份到12月份,在企业申报基础上,国家医保局建立了评审药品数据库。历经专家评审阶段到谈判阶段,对拟谈判药品开展测算。期间,邀请企业进行逐一面对面沟通,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组织谈判专家紧锣密鼓开展工作。 “简单说,就是在谈判规则下,引导药企给出可以接受的最低价。”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龚波说,绝不能因为个人同情而忽略了为参保人员争取最大让利的谈判职责,绝不在谈判中“点到为止”。 “我们基金测算组尽可能在测算过程中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全面考虑,拓宽测算的广度和深度,客观地评估评价谈判药品的真实价值,同时兼顾基金的承受能力给出合理的谈判价格,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让绝大多数患者能够享受到谈判药品的成果。”北京市医保中心主任、国家医保DRG付费技术指导组组长郑杰表示。 其实,此次药品谈判设定申报条件时就已未雨绸缪:一是要更好满足临床需求,二是更好与新药审批工作衔接,实现药品审批与医保评审“无缝衔接”,体现鼓励新药创制的导向,三是照顾临床用药延续性。 即使是在原目录内的药品,也要不断提升经济性。这次谈判的一个特点,是首次尝试对目录内药品进行降价谈判。评审专家按照程序遴选了价格或费用偏高、基金占用较多的14种独家药品进行降价谈判,14种药品均谈判成功并保留在《目录》内,平均降价43.46%。熊先军说:“我国每年都开展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工作将成为常态,在‘性价比’上拓展医疗保障的广度和深度。” 支持新药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为更好满足患者对新上市药品的需求,此次医保目录调整将2020年8月17日前上市的药品均纳入调整范围,有16种2020年新上市的药品被纳入《目录》。企业界人士表示,此次谈判,释放出支持新药、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在确保患者用上降价药的同时,也在保障患者及时用上新药上作出了努力,进一步鼓励了企业开展新药物研发的信心。 “大家都很清楚创新有多难,尤其是做原创新药更难——药品研发周期至少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高投入、高风险、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如果不能及时进入医保,将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桑枝总生物碱上市许可持有人——北京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岳升表示,此次《目录》调整实施企业申报制,渠道更加畅通高效。 得益于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政策的改革,降血糖新药“桑枝总生物碱”有幸成为为数不多的当年获批、当年国谈进医保的品种。黄岳升说:“虽然产品刚上市就降价,但作为企业代表还是感受到了国家医保局及专家们对创新药给予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我们愿意以微利投入市场,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医保谈判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旨在给予企业以量换价的稳定预期,在降低药品价格、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医保基金压力的同时,给予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用于持续的创新和发展。”阿斯利康制药公司中国副总裁黄彬举例,阿斯利康公司的奥希替尼片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三代靶向药物,较前代产品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在成功通过2018年和2020年针对新的适应症的两轮医保目录谈判后,奥希替尼片目前在国内的价格已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充分体现了尽最大可能惠及患者的承诺。(记者 吴佳佳) 好政策要形成好示范 李 瞳 从药品种类持续扩围,到更加侧重儿童用药、创新药、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再到入围药品在降价幅度和临床效果上实现较高性价比……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扩大了用药保障范围,减轻了参保人药费负担,提升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送上了更多民生红利。 近年来,我国持续在用药保障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供给质量,降低用药成本。特别是在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不仅新增119个药品,平均降价更是达到50.64%。当然,好政策既要执行好,也要形成示范作用,不断引领整个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落地执行,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各地做好用药衔接和保障,确保新版《目录》能尽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另一方面,医保药品目录扩围步伐不能停,要继续通过准入谈判,让更多创新药、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在加入医保药品目录的同时,确保价格“较高性价比”,进一步让患者用上好药、用得起好药。 此外,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引导医药企业形成合理、健康的价值趋向,最终通过支持创新、价值购买,推动我国医药行业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0日讯(记者马先震孙辰炜)日前,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于近日公示的《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检查结果公示》(2020年第五十八期)显示,本次共涉及存缺陷和遭整改药品企业20家。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601607.SH)旗下公司名列其中。 本次检查发现,上药(辽宁)中药资源有限公司在2020年11月4日检查过程中,存在一般缺陷4项。本次检查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2020年监督检查计划等,为年度监督检查(现场检查),检查内容为企业对药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目前,企业已被要求整改,并已完成整改。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上药(辽宁)中药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1日,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9%。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上海医药成立于1994年1月18日,注册资本28.42亿元,于1994年3月24日在上交所挂牌,截至2020年9月30日,HKSCCNOMINEESLIMITED为第一大股东,持股8.13亿股,持股比例28.62%。公司2019年年报显示,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为公司通过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0日讯(记者马先震孙辰炜)日前,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公示的《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7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显示,本次抽检共发现6家企业生产的7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601607.SH)旗下公司名列其中。 上述抽检结果显示,为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药品抽检。经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等药品检验机构检验,标示为重庆三立堂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生产的7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对以上不符合规定的产品,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责成有关单位采取查封、扣押、暂停销售、召回等必要的控制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本次抽检发现,由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重庆禾禾医药有限公司销售的砂仁抽检不符合规定。该药品规格为中药饮片,批号为181001,检验依据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不符合规定项目为含量测定,检验单位为重庆市黔江食品药品检验所。该药品生产环节核查抽检同批次检验合格。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18日,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重庆上药慧远药业有限公司为大股东,持股比例60%。重庆上药慧远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83.50%。 上海医药成立于1994年1月18日,注册资本28.42亿元,于1994年3月24日在上交所挂牌,截至2020年9月30日,HKSCCNOMINEESLIMITED为第一大股东,持股8.13亿股,持股比例28.62%。公司2019年年报显示,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为公司通过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12月30日消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各成员单位,制定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并就有关要求发布通知,全文如下: 一、落实采购政策,保障短缺药品供应 省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以下简称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以保供稳价为前提,落实好国家清单中药品在省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直接挂网、按规定备案等采购政策,做到价格公开透明。在国家清单内,本地区已解决的短缺药品原则上执行原有采购政策。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及时应对,探索完善短缺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储备等工作,将国家清单药品生产供应行为依法依规纳入信用评价和监管范围,做好国家清单药品监测工作,确保短缺药品供应工作平稳进行。 二、落实法律规定,实施短缺药品停产报告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按照相关规定对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的药品实施停产报告。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通报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接到相关短缺药品停产报告后,应当将停产品种、停产时间、停产原因、预计复产时间、省内供应和使用情况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适时将短缺药品停产报告情况向国家联动机制成员单位和地方进行通报。 三、完善相关措施,强化短缺药品储备供应 省级医药储备管理部门梳理已纳入省级医药储备目录的国家清单药品的储备情况,定期向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通报储备品种。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会同医药储备管理部门,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短缺药品调用程序。引导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积极保障国家清单中药品的生产供应。 各省级联动机制牵头单位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国家清单中药品的供应保障工作。新疆、西藏军区保障部和各区域联勤保障机构,按照各省级联动机制统一部署要求,负责协调区域内军队医疗机构国家清单药品供应。 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pdf国家短缺药品清单.pdf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2月28日,国家医保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0年医保谈判结果。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共对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119种谈判成功,谈判成功率为73.46%。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同时,还有29种药品被调出目录。最新一版医保药品目录内共计2800种药品,其中西药1426种,中成药1374种,中西药比例基本持平。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医保谈判将2020年上市的新药也纳入其中,这是一大亮点,有助于创新药获批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药物研发创新的鼓励。专家们在评审过程中,将可替代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调出的药品目录内均有疗效相当或更好的药物可供替代。同时,这些药品的调出,为更多新药、好药纳入目录腾出了空间。 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出炉 119种新药入围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一年一度的国家医保谈判结果正式公布,七成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一半。三个国产广谱抗癌药PD-1抑制剂进入目录,但此次尚未考虑将天价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 12月28日,国家医保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0年医保谈判结果。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共对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119种谈判成功,谈判成功率为73.46%。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同时,还有29种药品被调出目录。最新一版医保药品目录内共计2800种药品,其中西药1426种,中成药1374种,中西药比例基本持平。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基于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有限,没有考虑将天价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三个新入目录的国产PD-1价格都低于去年进入目录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对于进口PD-1全部没有谈判成功的原因,熊先军认为,主要是企业的价格预期与国家医保局的预期不一致。 新版医保药品目录预计将在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包括抗癌药专项准入在内,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开展了3次医保目录调整工作,今年是采用“申报制”以来的第一次调整。从今年起,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成。 与往年相比,本次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谈判降价调入的药品数量最多,惠及的治疗领域最广泛。最终谈判调入的96种独家药品,加上直接调入的23种非独家药品,共涉及31个临床组别,占所有临床组别的86%,患者受益面更加广泛。 不同于前几轮调整将“所有已上市药品”纳入评审范围的做法,今年首次实行申报制,即符合今年调整方案所列条件的目录外药品才可被纳入调整范围。目录外药品的调整范围实现了从“海选”向“优选”的转变。根据申报条件,共计704种目录外药品申报成功。最终23种(非独家)药品被直接调入目录范围,138种(独家)药品被纳入谈判范围。 今年医保谈判的另一个特点是首次尝试对目录内药品进行降价谈判。评审专家按程序遴选了价格或费用偏高、基金占用较多的14种独家药品进行降价谈判,这些药品单药的年销售金额均超过10亿元。经过谈判,14种药品均谈判成功并保留在目录内,平均降价43.46%。 此外,为了支持新冠疫情的防控,本次调整已将利巴韦林注射液、阿比多尔颗粒等最新版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所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 与往年相比,今年医保谈判成功率较高,药品降价幅度略低。熊先军表示,医保谈判不追求药品降幅,也不追求谈判成功率,谈判成功率高的原因是谈判前期和企业沟通到位,专家组将测算的要点让企业掌握,这样企业所出的价格会靠近医保局的价格,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对药品的自主定价本来就不是很高。这样下来,谈判的降幅就不会很大。 “医保局没有将一些定价较贵的药品纳入目录是向药企发出明确信号:即便不在医保目录中,药企也要基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来制定合适的药品价格。”熊先军说。 奥咨达医疗器械服务集团东区市场总经理詹金城认为,从全局来看,此次医保目录针对162种的药品进行针对性的降价谈判,是坚持了“保基本”的原则,以使得医保基金支出稳定、可控,而手段则是把价值不高的药品调整出去、再降低费用过高的药品。 一位药企销售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医保谈判将2020年上市的新药也纳入其中,这是一大亮点,有助于创新药获批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药物研发创新的鼓励。 全新谈判模式推动更多新药、好药纳入目录 央广网报道,据专家介绍,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创下了谈判药品数量之最,新入围的药品在降价幅度和临床效果上实现了“较高性价比”。这次调整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与前一次调整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我国自2000年第一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制订以来,先后于2004年、2009年、2017年进行了调整,从2009年到2017年,调整间隔时间长达8年。此后于2019年进行了一次调整,一年后又进行了这次调整。 从相隔8年到相隔1年,调整的节奏之快让业内很多人为之惊叹。这得益于今年7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可见,这种快节奏调整将会成为常态。 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医保局指出,从患者负担情况看,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预计2021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约280亿元。14种独家药品按规则进行了续约或再次谈判,平均降幅为14.95%,其中个别一线抗癌药降幅超过60%。经测算,14种抗癌药降价,预计2021年可为癌症患者节省30余亿元。 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蒋成嘉也指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后,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对医保目录进行了调整,确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实现了有进有出,实现了腾笼换鸟,能够及时将临床急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调整目录,药品结构更加合理,用药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连续参加四年国家医保谈判的阿斯利康代表黄彬表示,他感受最深的便是中国创新药准入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医保谈判过程更加公正、科学、透明,力争实现患者、医保和企业的三方共赢。“任何外企公司都不能忽略医保价值,医保谈判使药品可及性提升。”他说。 实际上,此次也有29种药品被调出目录,主要为临床价值不高且可替代、或者被药监部门撤销文号成为“僵尸药”等品种。专家们在评审过程中,将可替代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调出的药品目录内均有疗效相当或更好的药物可供替代。同时,这些药品的调出,为更多新药、好药纳入目录腾出了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纳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就有不少从高临床价值、“药品审批与医保评审‘无缝衔接’”等方面考量。 如诺华肿瘤(中国)泰菲乐?(甲磺酸达拉非尼胶囊)联合迈吉宁?(曲美替尼片)双靶组合产品均通过国家医保谈判,正式纳入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上述两个创新药分别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3月在中国获批。截至目前,加上2020年医保续约,诺华肿瘤在中国已上市的13个产品已全部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 据了解,泰菲乐?联合迈吉宁?不仅是中国首个双靶药物双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的产品,其辅助治疗适应症的成功纳入,也成为黑色素瘤辅助治疗领域首个进入医保的靶向产品,为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和辅助治疗带来创新、可及的解决方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诺华肿瘤了解到,该双靶治疗药物4月27日已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出中国的首张处方,同时在全国37个城市全面铺货。 中国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指出,BRAF基因突变是黑色素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基因突变,使得黑色素瘤的发展速度会非常快,过去化疗对于BRAF V600突变的患者几乎没效,但现在有了双靶药物,有效率将近70% 。从生存期来看,过去患者生存期不到一年,现在仅双靶治疗的患者活过5年的超过1/3。 GSK三款创新药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注射用贝利尤单抗、安立生坦片通过直接调入及医保谈判列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注射用贝利尤单抗于2019年7月获批上市,为60年来中国首个红斑狼疮新药。 对于此次医保调整,GSK中国处方药和疫苗总经理齐欣表示,这不仅体现了国家持续推进医疗改革的决心,也极大提升了创新优质药物的可及性,在为广大民众降低医疗负担的同时不断改善诊疗结果,进一步提高相关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