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4日讯今日,第266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改革展望”。发布机构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由中国经济网直播。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和春雷参加此次发布会并发言。>>>点击进入专题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和春雷 和春雷表示,中再集团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三个作用,第一个是基础设施提供者,第二个是产品创新引领者,第三个是风险分担主渠道。 和春雷称,中再集团将从以下四方面强化巨灾保险基础设施提供者和损失分担主要渠道的作用,勇担巨灾风险管理领航人,助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平安中国。 一是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配合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持续推进地震巨灾保险试点项目落地,全力推进地震巨灾保险立法进程。充分发挥首席再保人的引领作用,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机制完善提供专业支持,为各地试点提供充足稳定的承保能力。 二是持续推进巨灾模型研发,全力打造地震巨灾保险技术标准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开发中国地震巨灾模型,加速打造台风、洪水巨灾模型,尽快实现主要巨灾模型全覆盖,协同行业协会与同业机构,共同构建地震巨灾保险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地震巨灾保险技术法规建设。 三是提升地震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巨灾风险管理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发挥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预测预警、工程抗震、应急响应等防灾减损手段在保险业的广泛适用,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被动理赔向事前主动风险管理转移。 四是拓宽巨灾风险多元化的分散渠道。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侧挂车等新型巨灾风险转移工具的应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内发行巨灾债券新的突破。
国际经验表明,再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多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使用的巨灾模型,包括地震、洪水和台风的巨灾模型基本都是国外的,巨灾风险管理的芯片是我们的‘卡脖子’问题。”12月24日,在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和春雷说。 他表示,2018年,中再集团成立中国保险业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保险科技公司,同时申请到保险业首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发布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中国地震巨灾模型。 据悉,中国地震巨灾模型今年已迭代至3.0版本,并与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预报实现了秒级对接,成为保险业深度参与地震防灾减灾的关键支撑模型。目前,地震模型已经超越行业范围,也被地方政府接纳和使用。 地震巨灾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震后救助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公众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将政府救助与灾区民众自救紧密结合,还有利于将救灾与风险防范紧密结合,通过市场机制参与地震巨灾风险管理,贯穿于事前的防范、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补偿,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春雷表示,中再集团深度参与全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设计和各地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工作,参与组建了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主导开发了地震、台风、洪水等巨灾保险产品,为云南、湖北等巨灾试点地区提供了精算定价、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此外,始终担任国内巨灾风险的主要再保人,提供了国内保险市场80%以上的巨灾的再保险承保能力。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集团累计承保台风的风险保额达到了2万亿元人民币,地震风险保额达到5000亿元和旱灾风险保额达到1000亿元。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的目标,这也为巨灾风险管理明确了新方向。 对此,和春雷表示,中再集团将持续强化巨灾保险基础设施提供者和损失分担主要渠道的作用,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配合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持续推进地震巨灾保险试点项目落地,全力推进地震巨灾保险立法进程。充分发挥首席再保人的引领作用,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机制完善提供专业支持,为各地试点提供充足稳定的承保能力。 此外,持续推进巨灾模型研发,全力打造地震巨灾保险技术标准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开发中国地震巨灾模型,加速打造台风、洪水巨灾模型,尽快实现主要巨灾模型全覆盖,协同行业协会与同业机构,共同构建地震巨灾保险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地震巨灾保险技术法规建设。 同时,提升地震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化巨灾风险管理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发挥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预测预警、工程抗震、应急响应等防灾减损手段在保险业的广泛适用,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被动理赔向事前主动风险管理转移。 另外,拓宽巨灾风险多元化的分散渠道。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侧挂车等新型巨灾风险转移工具的应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内发行巨灾债券新的突破,这个工作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往前推动。
12月30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揭牌。依托每日互动(股票代码:300766)战略合作伙伴——减灾所,中国地震局成立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要承担地震预警技术开发、地震预警信息增值服务和中国地震预警网灾备相关任务,以切实发挥减灾所在地震预警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作用,加快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与减灾所所长王暾共同为中心揭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王暾表示,减灾所将以高水平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为起点,面向全球,与中国地震局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密切合作,联合开展新一代地震预警科技创新攻关,更好推进和服务“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建设和服务社会。 此前,11月20日,中国地震局与减灾所已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目前正围绕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积极推动预警信息、技术、软件等融合。本次揭牌也是落实合作备忘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早在2015年,每日互动就与成都高新减灾所展开了深度合作。当监测到地震发生时,每日互动的精准推送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会在第一时间将地震预警信息推送到受灾区域用户的手机上,并能够根据用户所在位置距离震源中心不同的距离显示不同的倒计时读秒,为人们争取逃离危险的黄金时间。这正是利用人们不太会关闭手机,且会随身携带手机的行为特点,再加上消息推送的快速性和精准性的特点让预警信息能够打破传统传播的壁垒,更快更准地传播到个人。 同时,为了不断扩大手机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2017年3月,每日互动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指导下,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大力参与下,倡议成立了互联网公益推送联盟,联合众多互联网领先APP一齐发力,让地震预警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覆盖更多的用户。 多年来,每日互动与减灾所一直积极开展地震预警科技创新攻关,共同研发“更快更准”的地震预警科技及应用。此次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在减灾所的落地,既是政企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每日互动多年来与中国地震局、成都高新减灾所深入合作的阶段性里程碑。
今晚中国台湾宜兰海域发生了6.7级地震(之前说是5.9级),而且全岛都有震感,目前还没人员伤亡报告。不过受地震影响,台积电已经紧急疏散了部分工厂员工。据相关机构数据,本地晚间21:19在东部海域发生芮氏规模6.7地震,地震深度76.8公里,台北市最大震度四级。目前除了台湾高铁有部分列车导致短暂停运之外,目前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至于工厂受损情况,台积电表示在地震发生之后已经紧急疏散了部分员工,主要是所在厂区达到4级震感的工厂。不过目前安全系统已经正常,部分人员已经回到了岗位正常运作,对生产线的影响还在盘查中,目前的情况是暂时没有发现显著影响。由于晶圆生产是7x24小时不能停工的,所以这事最终是否影响台积电的产能还不得而知。当前8寸及12寸晶圆产能紧张,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半导体芯片市场的供应及价格走势。- THE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快科技#台积电#台湾#地震
新京报快讯 据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12月10日13时29分在中国台湾附近(北纬23.46度,东经121.57度)发生4.6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编辑 刘佳妮来源:中国地震台网
试点已积累丰富经验 巨灾保险需要统筹安排共同分担 在巨灾面前,保险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近期,我国南方出现的严重洪涝灾害让巨灾保险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银保监会在近日召开的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强调,要强化保险在灾害防护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巨灾保险。 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尚没有全国统筹的巨灾保险体系的情况下,各地的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地震保险、巨灾指数保险等都在路上,但要更好地发挥巨灾保险的作用,还须加强全国统筹,建立范围更广、由多主体参与的风险分散体系。 巨灾保险试点 已积累丰富经验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7月28日,主汛期(6月1日)以来,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3亿元,比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3.8%。 洪涝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过多年试点,我国巨灾保险已经取得一些成绩,包括地震保险、巨灾指数保险以及相关民生保险,都在分散巨灾风险、支持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 中再产险巨灾保险业务负责人周俊华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2015年,40多家保险公司组成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建立了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同时,四川和河北开展了地方性的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截至2020年6月底,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累积为1200万户左右居民提供了地震风险保障超过5000亿元。 据了解,中国保险业在云南大理、玉溪开展了地震巨灾指数保险试点,在广东全省、湖北武汉等地开展了台风、暴雨巨灾指数保险试点,还在山东、江苏等7个省份和多个城市试点暴雨、洪水、台风、冰雹、龙卷风、泥石流、突发性滑坡等常见自然灾害的民生类巨灾保险试点,保障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巨灾保险制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一些灾害发生后发挥了积极作用,初步体现了市场机制分散巨灾风险的效率与优势。”周俊华表示。 宁波作为巨灾保险试点的急先锋,已经试点了近6年。宁波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该市自2014年11月开始,每年都由财政出资购买公共巨灾保险,项目以3年为一个周期,2021年将开始第三轮升级。巨灾保险试点以来,已成功经受多次台风大灾的考验,累计为全市20.69万户次受灾民众支付赔款1.29亿元。 全国统筹很必要 风险分散要成体系 多地方、多形式的试点,成功实现了巨灾保险的破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但从长远来看,要让保险在灾害防护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国统筹不可或缺,要建立范围更广、由多主体参与的风险分散体系。 以宁波为例,虽然近年来巨灾保险试点成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巨灾风险的分散性不足,不利于巨灾保险的稳健运营。宁波的台风、暴雨侵袭频繁,且城市地域狭小,一次巨灾就可能引发全市受灾,并造成险种经营的剧烈波动,这对保险费率的厘定形成一定的限制。 “从长远看,必须建立一套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统筹安排各地区的巨灾风险,使得各地巨灾风险能在更大范围内共同分担。”宁波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巨灾保险如何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周俊华认为,要在三个层面做出努力。 一是在国家层面,要健全巨灾保险的法制环境,对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财税支持政策、专项准备金制度、风险分散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明确规定;要完善巨灾保险准备金制度,以落实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相关财税政策为突破口,建立覆盖各种巨灾风险保险的准备金制度;要建立健全巨灾保险与政府救灾的统筹协调机制,将保险机制纳入政府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提高社会风险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在地方层面,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扩展保障灾因,逐步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的地方财政支持的巨灾保险保障。 三是在行业层面,要积极宣传,引导居民更好地认识巨灾保险的作用和意义;要坚持防灾、减灾、救灾有机结合的理念,在防灾、减灾的风险管理前置阶段与居民增加互动,逐步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要加强巨灾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更多适合居民购买的巨灾保险产品。 此外,周俊华还强调,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挥再保险在扩大承保能力方面的杠杆作用和全球分散风险的功能,建立包括政府财政直接支持、政策性巨灾再保险保障、商业再保险和直接保险在内的多层次风险分担转移机制。同时,还可试点发行巨灾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分散巨灾风险。 记者 冷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