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揭牌。依托每日互动(股票代码:300766)战略合作伙伴——减灾所,中国地震局成立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要承担地震预警技术开发、地震预警信息增值服务和中国地震预警网灾备相关任务,以切实发挥减灾所在地震预警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作用,加快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闵宜仁与减灾所所长王暾共同为中心揭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王暾表示,减灾所将以高水平建设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为起点,面向全球,与中国地震局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密切合作,联合开展新一代地震预警科技创新攻关,更好推进和服务“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建设和服务社会。 此前,11月20日,中国地震局与减灾所已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目前正围绕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积极推动预警信息、技术、软件等融合。本次揭牌也是落实合作备忘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早在2015年,每日互动就与成都高新减灾所展开了深度合作。当监测到地震发生时,每日互动的精准推送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会在第一时间将地震预警信息推送到受灾区域用户的手机上,并能够根据用户所在位置距离震源中心不同的距离显示不同的倒计时读秒,为人们争取逃离危险的黄金时间。这正是利用人们不太会关闭手机,且会随身携带手机的行为特点,再加上消息推送的快速性和精准性的特点让预警信息能够打破传统传播的壁垒,更快更准地传播到个人。 同时,为了不断扩大手机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2017年3月,每日互动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指导下,成都高新减灾所的大力参与下,倡议成立了互联网公益推送联盟,联合众多互联网领先APP一齐发力,让地震预警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覆盖更多的用户。 多年来,每日互动与减灾所一直积极开展地震预警科技创新攻关,共同研发“更快更准”的地震预警科技及应用。此次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在减灾所的落地,既是政企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每日互动多年来与中国地震局、成都高新减灾所深入合作的阶段性里程碑。
图片来源:微摄 近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印发《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构建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央地平台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天罗地网”,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关口前移,阻止非法集资风险蔓延放大,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近年来,非法集资“网来网去”特征明显,风险蔓延快、波及面广、涉众性强,大案要案高发频发,严重影响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党中央对防范金融风险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健全非法集资全链条治理格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打造覆盖全国的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作为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中国银保监会联合部分地方政府和成员单位,就建设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三年规划深入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研讨,向各地各相关部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在充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强调,注重关口前移、打早打小,提高监测预警体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能力,力争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阶段推动解决问题;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系机制,搭建技术平台,深化数据融合,打造形成“全国一张网”;注重科技赋能、安全高效,大力拓展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风险预警效能。强化安全意识,健全防护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规划》明确,到2020年底:完成国家平台和大部分地方平台建设,率先实现国家平台与重点地区平台对接。到2021年底:各地完成地方平台建设,并与国家平台全面对接。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统分结合、智能驱动、高效协同”的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
7月17日,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近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印发《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构建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央地平台互联互通的监测预警“天罗地网”,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关口前移,阻止非法集资风险蔓延放大,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近年来,非法集资“网来网去”特征明显,风险蔓延快、波及面广、涉众性强,大案要案高发频发,严重影响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党中央对防范金融风险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健全非法集资全链条治理格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打造覆盖全国的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作为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中国银保监会联合部分地方政府和成员单位,就建设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三年规划深入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研讨,向各地各相关部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在充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强调,注重关口前移、打早打小,提高监测预警体系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能力,力争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阶段推动解决问题;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系机制,搭建技术平台,深化数据融合,打造形成“全国一张网”;注重科技赋能、安全高效,大力拓展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风险预警效能。强化安全意识,健全防护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规划》明确,到2020年底:完成国家平台和大部分地方平台建设,率先实现国家平台与重点地区平台对接。到2021年底:各地完成地方平台建设,并与国家平台全面对接。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统分结合、智能驱动、高效协同”的全国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
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支持和鼓励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尽快授权开通全国电视、手机的地震预警服务。 □本报记者 杨洁 成立商业航天产业基金 雷军表示,近期,卫星互联网被列为新基建重要发展范畴,为商业航天领域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他认为,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条中,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及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均属高投入、长周期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前行业涌现的大多数企业处于从起步到跃升的发展阶段,体量较小,侧重研发投入。卫星互联网领域需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规划和牵引,多维度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雷军建议,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纳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卫星互联网相关商业航天企业是国家航天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雷军表示,需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设立大规模的重点扶持民营商业航天的国家发展基金,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撬动社会资本联合成立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支持和鼓励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出台综合性灾害预警管理办法 雷军还建议关注灾害预警。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不仅要有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要有化解重大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雷军说,以地震预警为例,当前我国已能通过“手机+物联网”平台对破坏性地震进行预警。小米集团去年宣布,已经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研发全球首个系统级接入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物联网”平台,当周边发生强震时,手机将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以强提示弹窗和警报声通知用户,为避险争取时间。 雷军认为,即将到来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能为我国灾害预警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应鼓励以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力量、社会力量,成为我国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和服务主体。 他建议,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技术研发方面,扶持重点科研项目。在产品应用方面,从产业链出发,制定完善一套完整的全灾害监测预警产业目录,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鼓励更多企业加入招投标;鼓励科研院所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优化投融资模式,提高基础科研工作者收益比例;对成绩显著的带头企业进行成果奖励等。 此外,雷军表示,应出台综合性灾害预警管理办法,推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尽快授权开通全国电视、手机地震预警服务,进一步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 雷军说,中国的手机和物联网平台、技术和设备生产厂商应积极响应,在预警等领域接入成熟技术,尽快将已验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一线产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社会公共应用,在相关信息可达性、服务丰富度、产品体验上多下工夫,着力搭建“安全网”,惠及千家万户。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暴雪、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显而易见;而预警信息的应用,则能为出行提供决策支持。滴滴正在联合官方机构,尝试逐步向乘客和司机推送这些预警信息,让乘客和司机的出行更安全。 5月20日,滴滴和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进行云签约,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联合开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 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滴滴在交通领域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共同建立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共享通道、工作流程和数据反馈机制,实现预警信息在出行场景的落地应用,触达需求人群,参与到百姓日常生活场景的决策中。 据了解,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进行深度合作的互联网出行企业,滴滴出行是第一家。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表示,希望国家预警中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探索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融入城市信息化进程,以场景化为载体推动与行业的信息融合升级;充分利用互联网企业资源,在预警信息发布“高速公路”上建设更精准、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站”,在提升覆盖面的基础上,推动更高的信息到达率、内容有效率和公众使用率上;推动科研和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并在试点应用,通过联合研究、探索及建立试点示范,将合作成果真落地、见实效。 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庞基敏则表示,滴滴将以此次战略协议的签署为契机,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指导下,不断扩展合作领域,共同探索、强化科技创新,为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出行需要,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数据正逐步接入滴滴平台。在极端天气发生前和发生中,滴滴出行APP端会自动对用户发送极端天气预警push,提供天气信息,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该功能已陆续在全国30个城市上线,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针对司机的推送也在逐步尝试。滴滴司机APP端目前在长沙和厦门两个城市试点,推送极端天气预警push和语音播报,协助司机师傅进行更科学合理的出行安排。 此外,双方合作还将试点培育“气象+交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联合培育气象与交通数据融合后的新产品新应用,保障人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并且联合研究预警信息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应用与社会价值,如结合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在滴滴平台的传播数据,联合开展用户出行行为策略影响研究。 前沿的自动驾驶和道路协同领域也是应用场景之一。据滴滴出行首席统计学家朱宏图介绍,出行平台、智慧交通等一系列的交通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生活和城市管理中,取得及时有效的气象数据对交通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历史气象数据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辅助未来交通场景的应用设计,如在自动驾驶、道路协同等领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