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则贷款诈骗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一名高中文化无业人员在一年内15次骗取凉山州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州商行)共计9300万元,“内鬼”是该行风险管理部主管,引起广泛关注。判决书显示,被告人朱皓,男,汉族,1978年8月19日出生,四川省会理县人,高中文化,无业。经审理查明,2012年底至2013年底,被告人朱皓与**利(另案处理)、曾溢(另案处理)、毛某2(另案处理)、邹仲宇(在逃)、谢某2等人为骗取州商行的贷款,与四川省欣融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四川绵阳市兴阳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西昌汇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及银行工作人员毛某2等人共谋后,采用无实际经营场所和具体经营业务的贷款主体,由朱皓伪造相关贷款资料,共骗得州商行贷款9300万元。案发后,尚有本金8772.35万元未归还。其中,被告人朱皓非法占有使用银行贷款资金1230万元。综上所述,朱皓作为一名高中文化无业人员,之所以能成功骗取州商行贷款9300万元,关键在于有银行“内鬼”的协助。据悉,毛某2于2008年5月进入州商行工作,先后任州商行西昌支行行长,州商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主任,州商行风险管理部主管,2017年5月免去风险管理部主管职务。涉案人员毛某2证言称:“我帮助**利在州商行办理的贷款,贷款主体都不是**利本人,贷款资料基本上都是伪造的,贷款也没有按照贷款资料上的用途使用。**利在州商行小企业信贷中心贷款只要有担保公司担保就没有问题。**利贷款都事先找我说好,如我没有异议,**利就去找贷款主体,伪造贷款资料交银行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按流程逐级上报,我主持审贷会通过后就放款给**利。”根据判决书,朱皓与**利、曾溢、毛某2、邹仲宇、谢某2等人骗取9300万元的贷款是在2012年底至2013年期间通过15次骗贷行为完成,大致操作都是利用自己和别人的身份信息,制作虚假资料,从而成功骗贷,最高一笔达2000万元。例如,**利为骗取州商行贷款490万元,安排朱皓伪造贷款资料。朱皓用其身份信息注册成立了西昌市消息树建材经营部(以下简称消息树经营部),并伪造了贷款资料。2013年4月11日,消息树经营部以支付凉山州万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达实业公司)货款为由,向州商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申请贷款490万元,该笔贷款由兴阳担保公司提供担保。2013年4月24日,州商行向消息树经营部发放贷款490万元,随后,该笔贷款转入**利指定账户。案发后,尚有本金489.13万元未归还。2013年初,曾溢、毛某2、邹仲宇三人共谋骗取州商行贷款资金960万元,后曾溢将其弟曾洋的身份信息交给朱皓,朱皓用该身份信息注册成立了西昌市垚磊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垚磊商贸公司),并伪造了贷款资料。2013年6月7日,垚磊商贸公司以装修咖啡广场为由,向州商行大客户贷款中心申请中期保证贷款960万元,兴阳担保公司为该笔贷款提供担保。2013年8月13日至9月3日,州商行分六次将960万元发放至曾溢等人指定的账户。案发后,尚有本金840万元未归还。。涉案人员**利的证言显示:“2012年底,我贷款比较多,找不到贷款主体了,我就喊朱皓帮我找贷款主体,款贷下来给他10至20万元的报酬。”针对朱皓等人的犯罪事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伪造贷款资料是贷款诈骗的重要环节,朱皓多次伪造贷款资料,数额特别巨大。判决如下:被告人朱皓犯贷款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责令被告人朱皓对贷款诈骗自己使用的金额1224.68万元以及伙同他人贷款诈骗的金额,予以退赔给凉山州商业银行。银行道德风险的表现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个部门、每道环节都会有道德风险,但是最集中、风险最大的还是在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和“权、钱、人”这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权力行使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贷款审批权、资金调度权、大宗物品采购及基建装修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决策拍板权等等。正确地运用好这些权力,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升银行自身的地位和竞争实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权力被思想动机不纯、道德素质不高的人所掌握和运用,就很可能产生滥用权力、逃避责任和以权谋私的风险。二是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的各项业务几乎都同金钱有关。员工天天面对的是钱,接触客户谈论的是钱,业务操作盘算的是钱。在这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主要为:见利忘义,贪财损德;弄虚作假,失信毁德;违规懈怠,无视公德;好人主义,纵容恶德。三是人事工作中的道德风险。选人不当,重才轻德;用人不公,难以服众。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一)缺乏长期、有效的学习教育机制。个别基层机构管理者没有正确处理好加快业务发展和加强员工教育之间的关系,忽视和放松了对员工思想道德的关注,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对员工的学习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方式呆板低效,导致员工对本行的企业文化缺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一致的目标追求,甚至产生抵触和叛逆情绪。特别是近年来面对银行分配制度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后勤保障社会化等问题,部分员工心理失衡,思想产生极大波动,如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情绪将不断累积和激化从而埋下道德风险祸根。(二)无法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冲击和侵蚀,部分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的员工容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心理,人生观、价值观迷失。个别员工逐渐背离了应有的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爱慕虚荣,贪图、迷恋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崇尚不劳而获,导致出现挪用公款用于大额博彩、经商办企业,甚至参与非法集资等违法违纪行为,给银行的资金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失。(三)内控管理不到位,责任追究力度不够。部分基层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制度执行不到位,而且内部监督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处理偏松,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缺乏严厉的惩戒机制,从而导致员工遵纪守法、依法合规经营的观念淡薄,玩忽职守、见利忘义等行为时有发生。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一)坚持依法治行与以德治行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防范银行道德风险,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律约束、纪律约束与员工的道德自律相结合。首先,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它们同各项业务建设一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切切实实地抓紧抓好。其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治行先治官,治官先治德。银行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纪律和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又首先是法纪和道德的信奉者、示范者,我们的干部必须真正做到像温家宝总理所要求的那样:“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为人民用好权,管好钱,”以德示人,以德服人,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行业的道德建设。(二)深入开展员工道德教育。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和信念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二是要结合岗位培训,开展全面系统的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学习《员工职业操守》和《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培训教育必修课,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熟悉和牢记银行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银行职业道德准则。三是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道德教育。银行的各项业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处处都蕴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应该与不应该等等道德关系。利用发生在员工身边的这些人和事,适时地开展道德评价和舆论褒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实施奖励的时候,配合以道德方面的赞誉和表彰,惩罚人的时候也不为罚而罚,给以必要的道德评论和警示,也可以使员工受到正反两方面教育和引导,见贤思齐,防微杜渐。(三)强化制度执行,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坚持业务发展制度建设优先,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制。要建立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社会各界和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对举报查实的案件,要予以奖励。对坚持规章制度,勇于斗争而制止案件发生的一线员工,要有特别的激励机制和规定。要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的查处、惩戒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反复发生案件,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机构,要对班子成员进行问责。要建立员工行为日常排查制度,对于涉嫌赌博、经常迟到早退、交友混乱、收入与支出明显不符等“问题人员”要重点监控,实现员工相互之间横向纵向的有效控制。(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对员工的道德养成与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使“近朱者赤”,而污浊的环境也能使“近墨者黑”。社会、单位、家庭是员工道德形成的主要环境,三者相互衔接、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员工在单位的道德教养,而且要关注他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不仅要看他八小时以内的道德表现,还要看他在八小时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有什么样的业余兴趣和爱好,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单位教育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新闻报道、行内通报、黑板报、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宣扬好人好事,批评不道德行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提倡员工读好书、唱好歌、看好戏,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摈弃那些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使员工在真、善、美的文化熏陶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五)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加强道德建设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首先,在用人机制上,一定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决不能让那些无德无能或者虽然有才但却德行很差的人占据各级领导岗位。其次,在利益导向上,一定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而让那些投机钻营的人有利可图。对于那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扎实工作、默默奉献的好员工、好典型,要给予大力的宣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他们成为实际利益的获得者。而对那些违反道德、不守信誉、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必须给予处罚,让他们付出沉痛的代价,以儆效尤。三是要建立员工道德档案,把它作为评先、考核、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道德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和财富,是我们银行员工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从而珍惜自身的道德记录,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员工。
导言 互联网时代,每天人们在网上共享的信息都是不计其数的,但其中只有很少的信息会获得人们的关注,并引发在线传播和讨论,绝大部分信息都会淹没于浩瀚的信息流之中。事实上,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其内容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并促使大家对其进行传播和讨论呢?来自耶鲁大学的学者Brady等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包含了道德和情感的内容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进而使得这类内容能够获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地传播。 标题:Attentional capture helps explain why moral and emotional content go viral. 作者:William J. Brady, Ana P. Gantman, Jay J. Van Bavel. 发表期刊和年份: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20. 本文作者:蒙格斯智库 蔡鑫博士 研究背景 目前全球有超过30亿的社交媒体用,这些在线社交媒体环境通常被描述为“注意力经济”(Williams,2018),因为互联网上发布的内容必须突破巨大的噪音流才有可能被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新闻源充斥着漫天的广告、新闻、辟谣、激烈辩论以及社交网络的个人动态,这些都在为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而竞争。因为关注内容是参与(例如分享、评论、喜欢)的必要前提,因此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稀缺资源,决定了哪些内容会吸引用户在线参与。简言之,内容吸引注意力的能力是获得大量受众的前提条件。 本研究通过三项实验探讨了相比于中性内容,道德和情绪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捕获更多的注意(实验一,实验二),并首次将实验室对注意力的测量数据与真实世界中的社交媒体分享行为联系了起来(实验三)。 实验设计及过程 实验一 实验一主要研究包含道德和情绪的内容是如何捕捉人的注意力的。通过测试AB(注意瞬脱)范式检验道德和情感内容是否比中性内容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AB任务模拟了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体验,因为他们在新闻提要中快速滚动帖子和消息。这项任务使我们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语言捕捉注意力的能力进行精确的实验测试。 实验对象:选取51名本科生作为被试者,男生5人,女生46人,平均年龄19.66。 实验过程:被试者要求观察屏幕上一个一个出现的词语,每个词语出现的间隔时间是100ms,一共15个词语,其中13个为扰动词语,2个为目标词语((一个记为T1,另一个记为T2),T1始终未中性词语,T2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明显道德词语(如教堂、神圣)、明显情绪词语(如哭泣、悲伤)、道德-情绪词语(如憎恨、羞耻)和中性词语,每种类型56个试次。对T2识别的正确与否编码为二分变量并作为因变量,对每个试次进行观测并进行回归分析。 实验二 实验二试图复制实验一的发现,创建了一个AB范式的新版本,它更准确地模拟了使用社交媒体的体验。实验二向人们展示了一系列twitter上的真实信息,以模拟在他们的Twitter 中滚动的体验,测试在一个更加真实且包含更完整信息的情景中实验一所展示的注意力捕捉效应是否依然成立。 实验对象:选取56名本科生作为被试者,男生18人,女生38人,平均年龄19.54。 实验过程:实验的流程和任务与实验一基本一致,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刺激的间隔时间增加到了110ms,二是所呈现的刺激不再是词语,二是完整的一条Twitter信息。 实验三 实验三的目的是评估实验室中对道德和情感词汇的关注与真实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转发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可测量的联系。这项研究是第一次尝试将实验室AB范式的数据与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行为联系起来。 实验对象:来自Twitter的563312条有争议的政治信息(包括枪支管控、同性婚姻和气候变化)。 实验过程:本实验采用的词语来源于前两个实验,在全部120个T2词语中,每个词语都存在一个注意捕获分数。在来自Twitter的563312条信息中,保留了47552条至少包含一个T2词语的信息用于刺激。每条信息的注意捕获分数为该信息包含的全部T2词语的注意捕获分数的加总。 实验结果 (1)实验一的结果:相比于中性词,情绪和道德词语的注意瞬脱效应减弱了,即在有限的认知资源条件下,被试对于包含情绪和道德的词语辨识有更高的正确率,说明情绪和道德词语相较于中性词语在视觉注意中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2)实验二的结果:实验二完全重复了实验一的结果,说明在真实的社交媒体情境下,道德和情绪相关词语确实比中性词与有更高的视觉注意优先级。 (3)实验三的结果:推文的注意捕获分数与转发数呈显著正相关,有更高注意捕获分数的推文能获得更多的转发。 结论 本文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包含情绪和道德的词语在实验室里测度的注意力捕捉能力和在社交媒体消息中被转发次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包含道德和情绪的内容比中性内容更能捕获注意力;(2)这种注意力的捕获与真实社交媒体中的分享及转发行为有关。也就是说在真实的社交媒体中,包含道德和情绪的内容会获得更多人的讨论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