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社交媒体海外网12月12日电 伊朗女子萨哈尔·塔巴尔将自己的照片编辑成“僵尸版”的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后走红,近日,她因“鼓励年轻人过腐败的生活”而判刑。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日报道,伊朗记者兼活动家马西赫·阿利内贾德(Masih Alinejad)在推特上称,塔巴尔将因“鼓励年轻人过腐败的生活”被判处10年监禁。阿利内贾德还呼吁释放塔巴尔,“萨哈尔·塔巴尔只有19岁,她开的玩笑使她进了监狱。她母亲每天都哭着希望女儿重获自由。”他还呼吁朱莉本人为塔巴尔发声。图源:社交媒体据塔斯尼姆新闻社报道,塔巴尔于2019年10月被捕,最初被指控犯有亵渎神明、煽动暴力和鼓励年轻人过腐败生活等罪名,她的Instagram帐户随后也被删除。塔巴尔此前表示,虽然她接受了一些整形手术,但她的“僵尸朱莉”造型效果大多是通过化妆和PS技术实现的,她还发布了自己没有化妆的照片。(海外网/李芳 实习编译/张倩)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资料图:伊朗高级核物理科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11月27日遇害现场。(图片来源:路透社)当地时间11月7日,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外交部发表联合声明,反对伊朗扩大核计划。声明称,伊朗近期计划再安装3组离心机的行为与伊核协议“背道而驰”,这一举动“令人深感担忧”。此外,英法德三国认为,伊朗议会近日批准《反制裁战略法案》扩大伊朗核计划的举动,“与伊核协议和伊朗的广泛核承诺相左”。三国表示,如果伊朗还想“保留外交空间”,就不应该通过上述法案,否则将危及维持伊核协议所做的共同努力,并可能损害与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政府恢复外交关系的重要机会。显然,在特朗普政府持续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和伊朗高级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被暗杀所引发的紧张势态日益升级之际,一直极力斡旋、希望维系伊核协议的欧洲国家有些坐不住了。但从这份明显有“拉偏架”嫌疑的共同声明来看,欧洲国家也清楚,解决伊核问题的钥匙并不在自己手中。伊核协议2015年签署,到现在不过短短5年多时间,却已经面临生死关头,归根结底,是美国政府长期敌视伊朗、视国际协约如“粪土”、一切行动以“美国利益第一”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的结果。更为糟糕的是,过去数周以来,美国政府不但再度加大了针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其滥用长臂管辖措施也达到了新的高度:12月3日,美国以参与化学武器研究为名,对伊朗一团体和一名个人实施制裁;11月28日,美国以涉嫌协助伊朗发展导弹计划,对中国及俄罗斯企业实施制裁;11月18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旗下基金会在内的多个伊朗团体和个人实施经济制裁;11月10日,包括一家香港公司在内的6家公司和4名人士被美国财政部列入制裁名单。根据美国新闻网站Axios11月8日披露,特朗普政府计划到2021年1月20日之前,每周出台新的制裁措施。在英国《卫报》看来,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和伊朗不会重返谈判桌,而是被困在一个不停升级的危险游戏中。可以说,这种困局让一直努力在伊朗和美国之间扮演调停人角色的欧洲更加尴尬。作为伊核谈判的发起方和主要参与方,欧洲一直将伊核协议视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重要的外交成果。但夹在美伊中间的欧洲,过去2年多时间里却几乎没有什么主动作为的空间。今年3月,法国、德国和英国三国成功通过“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完成了与伊朗的第一笔转账,然而在美国的制裁大棒和长臂管辖威胁之下,INSTEX机制始终未能发挥效用。伊朗《德黑兰时报》称,该机制“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原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巴斯·穆萨维就曾讽刺说,欧洲国家采取的行动是“被动和软弱的”。对欧洲而言,伊核协议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路径,但却是一个符合欧洲利益的政治解决方案。然而,美国与伊朗持续40多年的对立导致两国信任难建,加上美国政府外交政策长期大幅摇摆的现状,决定了伊核问题的解决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当下伊美之间斗争加剧、美国现政府行为高度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新一届美国政府在应对伊核问题上的政治和外交空间也在被压缩,寄望于美国新政府回归外交途径、挽救伊核协议的欧洲,恐怕也很难在外交层面有更多作为。(聂舒翼)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彭博社援引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报道称,伊朗核科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遭暗杀的当天,对方使用了卫星系统遥控的自动机枪。 迈赫尔通讯社引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副司令阿里·法达维(Ali Fadavi)的话称,11月27日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区遭遇枪支和汽车炸弹袭击身亡,当时他正驾车行驶在德黑兰东部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对方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锁定了他的位置。 法达维6日表示,对方通过卫星系统遥控的自动机枪瞄准法赫里扎德并开了13枪,他的妻子也坐在同一辆车中,离他仅几英寸的距离,却没有受伤。此外,事发时有11名保镖坐在不同的车内保护这对夫妻的安全。 报道称,事发后关于法赫里扎德死亡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早前曾有报道称他在其保镖的枪战中被抓,还有传闻称有人通过皮卡车上装着的遥控机关枪击中了他。
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印度尼西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达贾尼当地时间8月25日宣布,由于安理会成员国意见分歧,安理会主席不会依美国要求重启对伊朗的制裁机制。这是继8月14日安理会驳回美国关于延长对伊武器禁运提议草案之后,美国外交遭到的又一记重大打击,也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强行将伊核问题与美国大选捆绑的行动再告失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王锦分析指出,特朗普近来在伊核问题上频繁发力,意在大选前加强对伊朗施压,以显示自己“很能干”。无论结果如何,这一过程将加深安理会的裂隙,并可能加速伊核协议的坍塌。 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13个反对 8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中东局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等询问印尼常驻联合国代表达贾尼,作为安理会主席,将如何处理美国稍早前提出的重启对伊制裁要求?达贾尼明确回应表示,他与安理会成员进行了沟通,发现只有一个安理会成员持特定立场,绝大多数成员对美方的要求持有异议。他说:“在我看来,安理会没有共识。因此,本主席无法(就美方要求)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此前的8月2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向本月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致函,正式要求启动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规定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并宣称30天内安理会将恢复以往的全部对伊制裁措施。蓬佩奥称,特朗普总统及其政府已经“抛弃了”伊朗只是寻求和平核项目的“虚构说法”,“美国永远不会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在向安理会主席提交的信函中,蓬佩奥还列举了几个伊朗铀浓缩水平和库存超过了核协议限制的例子,但这一切都发生在2018年5月之后,当时美国已宣布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伊朗核协议的全称)。 美方的这一要求很快遭到安理会成员的反对。当地时间8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的13国致函安理会,反对美方寻求重启对伊朗“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认为美国在退出伊核协议后无权启动该机制。在25日的安理会会议上,包括伊核协议参与方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在内的众多安理会成员均重申,美国于2018年5月退出了伊核协议,不再具有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资格。 对于安理会拒绝美方要求,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凯利·克拉夫特8月25日表示:“特朗普政府不害怕在这个问题上与有限的国家站在一起……我唯一遗憾的是,安理会的其他成员迷失了方向,现在和恐怖分子站在了一起。”她还攻击了中国和俄罗斯,称安理会的这种“迷失”令中俄“狂欢”,扬言美国会为了制裁伊朗而一直坚持下去。 虽然凯利·克拉夫特没有透露美国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不过有外交官猜测,特朗普政府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可能会转而向下个月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尼日尔施压,要求其采取行动。 强行恢复制裁将令伊核协议破裂 国际外交界人士警告,如果美国对伊朗强行恢复制裁,几乎肯定会导致伊核协议的彻底破裂。 2015年7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第2231号决议,对伊核协议加以核准。该决议第11执行段中有“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内容,但规定只有伊核协议参与方才有权启动这一机制。 随着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规定的联合国对伊武器禁运截止日期(2020年10月18日)迫近,特朗普政府开始在伊核问题上频繁发力。8月14日,美国试图让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恢复对伊朗的武器禁运,但这项提议在安理会中仅获多米尼加一国的支持。8月20日,特朗普以美国作为伊核协议的最初签署国之一、有恢复制裁权为由,要求重启快速恢复制裁程序,以重新实施对伊禁运及其它一系列制裁。美国伊朗问题特别代表胡克21日宣称,联合国恢复对伊制裁将可以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使其“以正常国家的姿态”返回谈判桌。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此举难有成效,反而可能引发安理会内部的分裂。因为,一旦启动恢复对伊制裁机制,将意味着伊朗全面退出核协议,也意味着伊朗2015年与伊核问题六方签署的历史性核协议被彻底摧毁。而这是除美国之外的相关五方包括伊朗都不愿看到的。 “我们坚信保护伊核协议至关重要。”德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索特大使25日表示,“与伊朗的核协议是不完美的,但它仍然是国际社会防止中东出现核军备竞赛的的最佳工具。”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尼本齐亚也表示,希望安理会主席的决定将是这件事的结束,并希望美国“不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大选前,美国对伊三个动向引人关注 尽管美国在安理会的涉伊提案接连失败,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王锦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11月美国大选之前,特朗普政府仍将继续拿伊核问题做文章,其中有三个动向尤其引人关注。 王锦分析说,未来两个多月,特朗普政府还会在联合国第2231号决议上做文章。一方面,美国会在安理会反复递交涉伊制裁提案,哪怕这些提案会遭到英、法、德、中、俄的反对;另一方面,美国也会阻挠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涉伊提案。这一过程将加深安理会内部的分裂,进而加速伊核协议的坍塌。 其次,特朗普政府会继续加强推进对伊朗的“全球孤立”。王锦认为,蓬佩奥8月6日宣布代表“主谈派”的美国国务院伊朗问题特使布赖恩·胡克去职,相当于排除了美国与伊朗在今年内进行外交活动的可能性。而由对伊态度强硬的埃利奥特·艾布拉姆斯接替胡克,则意味着在对伊朗政策方面,特朗普和蓬佩奥已剔除了最后的反对声音和政策羁绊,下阶段可以肆无忌惮地加大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和“外交孤立”。 第三,在大选之前,美现任政府一定会将“中东牌”“伊朗牌”打到底。王锦认为,在抗疫不力、经济不振的背景下,特朗普急切地希望转移国内注意力,在外交上作出点“成绩”,中东是其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不论是推动以色列与阿联酋签署关系正常化协议,还是邀请伊拉克新总理卡迪米访问白宫,或者是在伊朗议题上持续发力,特朗普都是为了在选民前显示自己“很能干”。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报道,当地时间8月20日,13个联合国安理会理事国都对美国要求对伊朗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表示反对,并指出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早已丧失了协议参与方的资格。 报道称,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了一段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国务卿蓬佩奥在内的多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视频,用这些人自己的话来解释为什么美国在联合国是否对伊朗实施严厉的“快速制裁”这一问题上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视频引用了一段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博尔顿在2018年的讲话,他表示美国无法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因为我们已经退出了(伊核)协议”。2019年,时任美国伊朗事务特别代表布莱恩·胡克也对记者表示,美国无法参与“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伊朗核协议的参与方将会做出决定。 扎里夫也在视频中指出,在正式退出伊核协议、违反该协议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231号决议的每一项义务和责任之后,美国不能再狂妄地主张自己在该决议内的任何权利。 视频结尾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回忆自己担任中情局局长的日子,他调侃说:“我们撒谎,我们作弊,我们偷窃。” 20日,法国、德国和英国也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在2018年5月8日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之时,就已经不再是协议的参与方,因此无法要求立即实施制裁。
据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伊朗国防部长阿米尔·哈塔米称伊朗不惧任何挑衅,伊朗的导弹会摧毁一切敌人的反导系统并穿透其防空屏障。哈塔米在周二的电视采访中说,导弹力量是伊朗战略防御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对一切针对伊朗的侵略势力进行有效防御和打击。他还保证这种导弹会继续改进,保证安全。哈塔米补充说:“我们一直都在密切的监视敌人,有能力采取措施摧毁敌人的反导弹装备,我们可以非常自信的说,我们的导弹可以完全穿透敌人的防空系统。“他称伊朗现拥有非常可靠的国防力量,还警告说任何妄图攻击伊朗的势力最终都会引火上身。最后,他还公布了在2021年3月之前,为空军配备的三架“Kowsar”战机的训练计划。
美国通过SWIFT对香港地区、中国进行金融制裁的可能性极小,中美全面脱钩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中国要继续坚决推进改革开放,把中美、中欧,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利益融合推向更高的水平。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本身而言,应在美国法律框架内,积极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应顺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积极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全产业链发展。在中美冲突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欧洲国家是至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一定要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中国有必要努力尝试理解欧洲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与欧洲国家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近期美国针对香港地区的金融制裁条款引发了市场关注。近年来,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对中等主权国家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 笔者认为,从美国全面制裁伊朗的例子来看,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纵横几个世纪的欧洲老牌玩家,其尽管不情愿,但是也对美国对伊朗的金融制裁束手无策。因此,对于美国金融制裁的威力确实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美国对中国(香港地区)某个金融机构实施中等烈度的金融制裁,这种可能完全存在、而且可能性还在上升。 但是,中国已然具有突出的全球系统性重要,是一个“大而不能倒,太关联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too connected to fail)”的存在。接下来的全面改革开放,无疑将使得中国的这一地位更加突出。 从美国推动对伊朗进行制裁的过程还可以看到,美伊博弈的天平本身就是极不平衡、极不对等的——在此背景下,美国仍然需要借助欧洲国家、SWIFT来实现整体上对伊朗的合围、封锁。在中美冲突之下,作为中美以外的最重要一极,欧洲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均势当中的关键制衡力量。当前,欧洲国家的主权意识也正在上升和崛起,中国应努力实现与欧洲国家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一、美国不能直接控制SWIFT SWIFT的全称是“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看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SWIFT并不是结算体系,但是SWIFT同样非常重要。 即使是在日常最普通的收付款,也要同时进行交易信息的确认,只不过我们可能用微信、电话的方式。而在跨境支付业务中,由于语言不通、安全性和时效性要求高、交易次数和交易对手数量巨大等等原因,跨境支付的信息交互成本高,存在很大的效率问题。而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支付报文系统覆盖了绝大部分跨境交易,基本掌握了全球跨境支付信息,可以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机构设置来看,SWIFT总部位于比利时,遵守欧盟和比利时法律。为保证其中立性,SWIFT的25个董事席位按照各国SWIFT报文使用量进行分配,每个国家不超过2个席位。在25个董事机构当中,欧洲国家占据17个席位,美国仅占2席,根据2018年的数据,中国的报文量在SWIFT系统中排名第10,有1个董事席位,目前由中国银行持有。此外,英国和多个欧洲大陆国家拥有和美国相同的董事席位。因此从理论上来看,美国在SWIFT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权。 二、为什么美国能把伊朗两次踢出SWIFT系统? 美国对伊朗的金融制裁分两步走,先禁止其使用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进行美元交易结算,再禁止其使用SWIFT报文系统。这从逻辑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动用CHIPS只需要美国单方面的决定,而动用SWIFT涉及到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认可。具体来说: 第一步,2008年11月,美国以核扩散问题为借口对伊朗发起金融制裁,凭借手中的CHIPS系统,直接切断了伊朗使用美元、参与美国金融交易系统的联系。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伊朗还可以使用欧元等货币和其他国家的金融系统进行交易。于是第二步,2012年,美欧升级了对伊朗的金融制裁,将伊朗4家重要的银行从SWIFT系统中剔除。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的联合国安理会投票中,这一制裁方案得到了程序上的通过(中俄两国投了弃权票),因此这轮对伊朗的金融制裁在道义上也得到了欧洲国家和SWIFT的支持。 不过之后又有一些波折:2015年,各方在妥协之下签署了伊核条约,随后伊朗受到的金融制裁也被取消。但是2018年末,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条约,并再度要求将伊朗踢出SWIFT系统。否则,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是不彻底的,伊朗仍可以使用欧元等货币进行交易,以及SWIFT报文系统来完成交易。 2018年这一次对伊朗的金融制裁,是美国政府的单方面行为,在道义上联合国安理会没有通过制裁方案、欧洲国家并不支持,在利益上也不符合在伊朗有经济利益的欧盟国家和SWIFT公司的意愿。因此,欧洲国家的董事会机构、SWIFT均不支持对伊朗进行金融制裁。 但是,美国的CHIPS系统(纽约清算所银行美元同业支付系统)在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事实上SWIFT也难以脱离CHIPS而独立存在。这相当于跨境支付的信息业务本身,实际上难以脱离跨境支付业务本身。这就给了美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潜在可能性。最后在美国的强迫、威胁之下,欧盟董事会机构和SWIFT只得两害相权取其轻,无奈地接受了美国的过份要求。 伊朗被踢出SWIFT之后的结果确实是严重的。SWIFT的网络效应强,而且各国金融机构的使用也具有路径依赖。因此,各国几乎都依赖于SWIFT进行跨境支付的报文传送服务,一旦切断某个金融机构与SWIFT系统的联系,则该机构的跨境业务报文成本将大幅上升、甚至难以进行。2012年、2018年经历两次被踢出SWIFT之后,伊朗经济、金融活动就受到了显著影响。仅从贸易角度来看,与金融制裁之前的2011年相比,2019年的伊朗-欧盟双边贸易规模下降了85%,降至57亿美元,2019年伊朗-美国的双边贸易规模下降了68%,降至0.75亿美元(数据来源为IMF,国际贸易方向DOT数据库)。 三、从伊朗被踢出SWIFT系统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从理论上来看,美国政府将伊朗踢出SWIFT需要有以下4个层面的行动。第一步,美国政府要具有明确的意愿。第二,在此背景下,美国使用单边的CHIPS系统对伊朗进行制裁,这具有更早的优先序、不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本文聚焦于讨论SWIFT问题,CHIPS问题需要另外单独分析,但两者也有一些关联)。第三,在联合国通过制裁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要得到占有17/25董事席位欧洲国家的支持。第四,欧洲国家的态度,是美国通过SWIFT对伊朗进行制裁的关键第三方力量。如果欧洲国家和SWIFT不同意,美国就要使用其美元霸权和其他渠道的压力来威胁欧洲国家和SWIFT就范,这时候欧洲国家需要进行利弊权衡。从现实主义来看,由于伊朗的经济、金融体量小,与欧洲国家的往来关系也远远谈不上举足轻重,最后欧洲国家选择了接受美国的制裁方案。但实际上美国的这种做法也引发了欧洲的强烈不满,欧洲也为此采取了行动。 可见,从欧洲国家以及SWIFT自身利益和独立性角度来看,一个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显然对期更为有利。尤其是考虑到英、法、德三国金融机构都受到国美国巨额罚金的痛苦历史,欧洲国家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度美元化也有着切肤之痛。在过去几年,法德等国家的高级别官员、欧盟重要领导人等均在不同场合就去美元化进行过呼吁。 而且这种口头呼吁也开始付诸行动,尽管相关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2018年末、2019年初,英法德三国开始酝酿INSTEX系统(贸易互换支持工具),试图规避美国强加的金融制裁,继续和伊朗保持经济往来,不过实际上也收效甚微(关于INSTEX的具体内容请参见:徐奇渊、周学智《应对美国金融制裁:中期的现实主义、长期的理想主义》,《财经》,2019年8月)。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纵横几个世纪的欧洲老牌玩家,也对美国的金融制裁束手无策(当然,关键还是利弊权衡的天平完全倒向了美国)。从这一点来看,对于美国金融制裁的威力确实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但是欧洲国家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已经表达了欧洲人对于美国使用霸权制裁伊朗的强烈不满立场。同一段时间开始,欧洲的政治人物和智库机构甚至超出金融领域范畴,从多个维度对“欧洲主权”问题进行反思。 四、为什么香港地区和中国被踢出SWIFT的可能性极小? 香港地区和中国被踢出SWIFT的可能性极小,除非美国政府严重发疯。不过现在美国政府也差不多疯了,所以要对最糟糕的情况有所准备、要有理论研究和金融政策上的准备。但是,即便美国政府严重发疯,香港地区和中国被踢出SWIFT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从前面美国主导将伊朗踢出SWIFT系统的4步过程来看,有以下条件: 第一步,美国有没有意愿、美国这么做成本有多大?对于伊朗来说,其经济、贸易体量小,出口产品种类单一、以石油为主。而美国的石油产量在近年来持续上升,甚至有望实现能源独立。因此,美国在贸易方面对伊朗几乎没有依赖关系。2011年,在美国通过SWIFT对伊朗实施制裁之前,伊朗-美国双边贸易量仅为2.3亿美元,不及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万分之一。金融往来方面,美国和伊朗的互相依赖关系更小。因此紧接着第二步,美国使用CHIPS系统,单边切断了伊朗通过美国金融系统进行美元交易的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伊朗是目前被踢出SWIFT系统的唯一经济体,虽然俄美关系曾经高度紧张,俄罗斯的部分金融机构也在美国的二级制裁名单当中,但是至今俄罗斯机构总体上仍然存在于SWIFT系统当中。。 第三步,要将香港地区和中国踢出SWIFT,还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得到占有17/25董事席位欧洲国家的支持。从道义的层面来看,中国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因此不可能在多边层面通过制裁方案。 当然,如果美国要逼迫欧盟国家和SWIFT就范,对香港地区和中国实施制裁呢?(前述第四步)——可能性极小。 原因是,香港地区、中国与美国、欧洲国家都存在广泛的经贸、金融联系,甚至中国同时是全世界120多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中国已经是一个too big to fail、too connected to fail的存在。因此,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欧洲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因为和中国存在交易,将导致欧洲和中国全都受到美国制裁,那相当于美国自动脱钩于整个世界了。 仅从贸易领域来看,2019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为5589亿美元,是2011年伊朗-美国双边贸易总额的2386倍。2019年,中国和欧盟的贸易总额为6271亿美元,是2011年伊朗-欧盟双边贸易总额的16.5倍(粗略比较,没有考虑通胀因素)。香港地区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也远远超过伊朗。更重要的是,香港地区是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汇聚了大量美国、欧洲的金融机构的中国区或亚太区总部。就中国内地而言,其在直接投资领域、金融投资领域与欧洲、美国的双向联系就更加密不可分。且不说中国在欧美持有的直接、间接投资的利益,美欧外资企业在中国同时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当前,外资金融机构已经持有中国A股流通股总市值的6%以上,同时持有中国国债市场市值的近10%,两者合计已经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而且至今外部资金还在持续流入香港地区市场,港元兑美元汇率正处于强方兑换保证区间。 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具有全球系统性的重要性。2015年夏天的股灾和外汇市场压力,直接导致当年9月美联储罕见地考虑了外部因素、推迟加息时间。在全球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排名中,中国四大行基本占据了第一方阵。在全球银行业监管机构圈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当中,四大行全部入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由于巨大的经济体量和跨境交易活动,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仍然是美元系统当中最重要清算商之一。 可以说,只要香港地区、中国保持与美国、欧盟具有这种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美国就难以切断CHIPS系统,从而更加难以劝说欧盟国家支持其切断SWIFT系统。由于中国同时是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与世界各国存在广泛的直接投资、金融交易联系,甚至对中国机构进行全面的、整体的长臂管辖也是不现实的(关于长臂管辖及其与金融制裁的关系,请参见:徐奇渊、周学智《应对美国金融制裁:中期的现实主义、长期的理想主义》,《财经》,2019年8月)。 五、美国《香港自治法案》关于金融制裁到底说了什么? 7月14日,特朗普签署的《香港自治法案》成为法律。对此法案的曲解甚广,一时间,误导式的解读甚嚣尘上。但实际上,这一法案到底说了什么?从原文来看: 其一,该法案全文都没有提及SWIFT,正如前文所述,这也是美国单方面法律无权涉及的内容。其二,与美国针对伊朗等国的制裁法案不同,法案似乎有意避免使用“冻结”(block)一词,也避免使用“designate”一词(具体参见任清、霍凝馨,《美国《香港自治法案》主要内容及简要分析》,环球律师事务所,2020年7月15日)。 其三,根据该《法案》的第7(b)条第5点,直接相关的制裁措施是“对于被制裁的外国金融机构,禁止其与任何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转让或支付,只要该转让或支付在美国管辖权范围内、且涉及到这一受制裁的外国金融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支付交易禁止也在“受美国管辖权”的范围内。 何为“管辖权”(jurisdiction)?一般的来说,管辖权分为属人的管辖权(personal jurisdiction)、属事项的管辖权(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其中,前者是指一国对有其国籍的自然人、法人和船舶享有管辖权。而后者是指,需要起诉原因事项发生在美国,或者合同签订或主要履行地在美国等等情况。法院要综合情况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如果上述两点都满足,则一般情况下美国就对这个案子具有管辖权,进而符合7(b)第5点的制裁条件。近似地来说,被禁止的交易在美国的管辖权范围之内,因此其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其四,对于被列入制裁范围的机构,不一定马上进入受制裁状态,可以有最长1年时间的延迟。此外,该法案还有专门的豁免、终止、例外内容,为后续操作留下了诸多回旋空间。 六、五点结论 第一,美国通过SWIFT对香港地区、中国进行金融制裁的可能性极小,中美全面脱钩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回顾美国制裁伊朗的过程,美国从2005年开始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三年后切断CHIPS,2012年切断SWIFT。从伊朗受制裁的渐进升级过程来看,冷战、热战的前提是:第一步双边经济脱钩、第二步双边金融脱钩。而目前,中国与美国、欧盟的经贸、金融联系极为紧密,我们需要保持这种联系。 第二,对中国的另一个启示,要继续坚决推进改革开放。除了改革开放本身的应有之义以外,我们还要注意:一方面做大,做到更加too big to fail,另一方面要继续融入世界经济,做到更加too connected to fail。而且,融入世界经济的方式是双向的,美国关上了一扇窗户,这并不妨碍中美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可以向美国多开一扇窗户,把中美、中欧,以及中国和世界的利益融合推向更高的水平,而不是相反。 第三,即使对香港地区、中国内地的全面金融制裁风险极小,但是对单个金融机构来说,局部、中等烈度的精准制裁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这种可能性正在上升,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本身而言,应在美国法律框架内,积极维护自身利益。 第四,中国应顺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积极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全产业链发展。(1)美元已经开启了弱周期,要抓住这一有利时间窗口期,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向充分的弹性汇率制转变,同时完善人民币外汇市场的风险对冲工具及其流动性。(2)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对于中国有谈判能力和定价权的情况,应争取更多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3)完善熊猫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外和多边金融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4)对于已经陷入美国金融制裁的中国金融机构,既来之则安之,要让这些机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中国迫切需要打造完整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产业链,尤其是海运金融服务体系这类卡脖子的环节。不过总体上,中国金融体系在开放的过程中,还要补很多课,需要协调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顺序问题,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也需要加速、加力。 第五,在中美冲突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欧洲国家是至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一定要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从推动伊朗金融制裁的过程可以看到,美伊博弈的天平本身就是不平衡、不对等的。在此背景下,美国仍然需要借助欧洲国家、SWIFT的力度来实现整体上对伊朗的合围、封锁。在中美冲突之下,作为中美以外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最重要一极,欧洲是国际均势当中的关键制衡力量。而且欧洲国家的主权意识也正在崛起和上升,中国有必要努力尝试理解欧洲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与欧洲国家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本文发表于《财经》2020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