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空,来参加我的跨年演讲吧 并不奢华。 但一定是一场最干货的思想饕餮盛宴:关于价值,关于思想,关于生命与尊严,关于财富与成长,关于投资去向,关于家国哀伤…… 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不会超过他的思想认知高度。懈怠,尤其思想的停滞,会轻松毁掉一个人。事实上,日复一日,做一个芝麻绿豆的人也不容易。如果你处处扼杀自己的可能,你一定会活得很累,且一无所获。 我们生如蝼蚁,但哪怕卑微如尘埃的你我,依然可以拼尽全力,活出最漂亮的自己。 愿上天赐予我们力量,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赐予我们勇气,去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并赐予我们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我是格隆,我在南中国,在深圳湾畔的直播间等你——我们一起迎接新年,一起追寻富足,以及生命的尊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以此共筑和平。《直播联合国》系列专访《联合国里看中国》第八集,让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一起,感受思想的力量。 栏目介绍: 作为新华网、新华社音视频部、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共同打造的融视频栏目,第二季《直播联合国》综合运用最新的互动视频技术,融合4K、AR、VR、3D动画等全新视觉体验,直播联合国台前声音,讲述和平发展故事。在传递联合国精神力量的同时,生动展现联合国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息息相关之处。
经济学家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会说出几个经济学家的名字,我们每天在门户网站的头条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经济学家的名字。经济学家的影响力在中国仅次于娱乐明星。经济学家可以让一个国家走向繁荣也可以让一个国家走向衰败,既可以让人民生活的非常幸福,也可以让人民的生活充满痛苦。关于经济学家的重要性,凯恩斯曾经有一段名言,他说,经济学家的思想无论对与错,其影响力都远超一般人想像。在生活中统治我们的就是这些人的思想,而现实中,那些自认为不认为任何思想束缚的实干家,其实早已成为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奴隶。 凯恩斯说的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说出经济思想推广的难度。我们可以把思想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科学的思想,一种是社会科学的思想。自然科学思想的探索就像进入一片荒地,可以自由驰骋,而社会科学思想领就像一个气球,它已经充满了思想的空气。要想再进入新的思想就需要把别的思想排挤掉,不然气球就会爆炸。所以经济学界到处都充满着论战,但是气球里的思想并非都是正确的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经济思想,一部分是民粹的经济思想。科学的经济思想是由经济学家来创造的,经过检验的经济思想。而民粹的经济思想,则是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自发产生的自认为正确的经济思想,也就是符合直觉的思想,是看起来对人民有利,其实对人民有害的思想。对于每一个经济问题,任何一个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都会说出几种看法。比如经济增长,生活如何变得更加幸福。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就是不断的用科学的经济思想,取代民粹经济思想的过程。科学的经济思想,与民粹的经济思想往往是相反的。 我们可以经济思想史中三个划时代的经济学家为例,看一下科学经济思想是如何打败民粹的经济思想的。首先,第一个图中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是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他打败了贸易民粹主义,树立了自由贸易思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其实就是双向贸易。在亚当·斯密时代,重商主义横行,重商主义其实就是“重出口主义”人们都在拼命的出口而反对进口,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国家的货物越来越少钱币越来越多,最终酿成了通货膨胀。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只出口,还应该进口,这样才能够消灭通货膨胀。这就是亚当·斯密自由贸易思想来源。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人,凯恩斯,他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通过打败民粹主义树立自己经济思想的。在凯恩斯时代,人们信奉保守的财政平衡主义,普遍反对政府借钱。但是凯恩斯指出,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必须扩大赤字,这样才能走出经济危机。关于赤字,凯恩斯有一句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三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四亿美元将带来大复兴”。后来凯恩斯的思想得到了实现,人们走出了大萧条,从此赤字财政的观念被人们接受。80年之后,中国实现了四万亿的经济拯救措施,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增长率高达10%以上。同时也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后来在民粹主义的压力下,中国实行了严厉的货币紧缩,中国经济又重现萧条,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经济学家,他是弗里德曼,西方货币经济学的创始人。 弗里德曼是靠打败了货币民粹主义,树立自己的货币思想的,大家熟知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基于弗里德曼的货币思想。在现实中人们普遍害怕政府多发货币,但弗里德曼研究上世纪大萧条的历史认为上世界大萧条之所以维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人类实行了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在经济危机时,必须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更快的走出经济危机。本次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和欧洲都实行了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所以,本次经济危机之后,人类并没有出现上世界大萧条那样的悲惨状况,但中国仍然实行历史上最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很多人是不了解弗里德曼的思想的。 科学的经济思想战胜民粹的经济思想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亚当·斯密早就打败了贸易民粹主义,但上世纪大萧条时世界各国仍然将贸易保护主义做为他们拯救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凯恩斯早就打败了财政平衡的民粹主义,在本次经济危机初期,欧盟国家仍然将财政紧缩视为他们拯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方法。弗里德曼早就打败了货币民粹主义,但中国仍然挣扎在货币民粹主义的危害之中。比如当前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是20%左右,西方国家的企业融资成本在2%左右,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五到十倍左右。. 现在人类走不出经济危机,又一种新的民粹主义冒出来,这就是税收民粹主义。几乎所有人都在呼吁减税,比如在美国呼吁减税的特朗普成功当选了总统,希拉里则败选了。但减税的结果就是债务的不断增加,中国每年的财政利息支出接近六千亿,每年财政赤字超过两万亿,累计财政债务几十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 低税收会产生一连串的后果。首先低税收会导致高债务,而高债务又会导致零利率,因为政府为了降低债务负担必须降低利率。在零利率的情况下,做金融普遍没有利润,必然是金融的衰落,金融没有利润就不会支持实体经济,从而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最后是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日本是发达国家债务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零利率的国家,所以日本在创新方面非常差,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互联网络都没有日本的产品,金融危机后包括美国在内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在日本化,所以中国在一些创投和创业领域都超越了美国,比如中国在互联网电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社交网络都是超越美国的,当然中国也走向了另外的极端。 我们现在反对税收民粹主义,其实与亚当斯密反对贸易民粹主义、凯恩斯反对财政民粹主义、弗里德曼反对货币民粹主义是一样的,我现在做的是与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同样的工作,当然也会面临同样的困难。 现在很多人崇拜“小政府,大社会”理论。但这种社会模式就像恐龙一样。脑袋(政府)很小,身子(社会)很肥,社会问题尾大不掉。恐龙在六千多万年前已经灭亡,说明这样的结构是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同样,小政府,大社会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我们把我们使用的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人产品,一种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主要是衣食住行,公共产品包括国防、消防、宽阔的马路、清洁的水源、清洁的空气、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网络安全、紧急救援等。目前我们享受的公共产品,有超过私人产品的趋势。我们每天生活在公共空间的时间要超过生活在私人空间的时间,比如像网络安全、紧急救援这些新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必须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税收并不是供养更多的公务员,而是要实现五大平衡,比如教育与薪酬的平衡,这是公共教育。比如青年与老年的平衡,这是公共养老,不如健康与疾病的平衡,这是公共医疗。比如就业与失业的平衡,这是公共保障。比如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平衡,这是公共设施。 人们反对高税收,也包含对政府的天然不信任。认为政府天生低效率,政府在提供私人产品方面也许效率不高,但在公共领域却效率高的出奇,远高于私人。比如中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高达92%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实现了80%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另外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修建了超过两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实现了五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覆盖,占到了世界高铁里程的60%,这是多么高的效率。怎么能说政府效率低呢? 为了研究财税改革,我们发表了《新财税主义宣言》,也成立了新财税主义三十人论坛,我们的论坛集中包括财政部、国家税收总局的决策者,也包含来自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学者专家以及央视等媒体的主编,我们站在世界最前沿,时代最前沿来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几句经济学家的名言,大家可以更好的了解经济学家所做的工作: 贫困的原因也是大部分人类堕落的原因,他们工作过度,教育不足,疲劳和积忧成疾,既无安宁,也不得空闲,他们得救的机会是经济学研究主要的和最高的旨趣,经济学就是精明的科学和热爱人民相结合的一种职业。 ——马歇尔 新古典经济学,剑桥学派创始人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西奥多·舒尔茨 诺奖学者 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应当满怀人类的同情心,献身于这样一个信条: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冈纳·缪达尔 诺奖学者 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和民粹的博弈会一直存在,但这从来不是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而更像是运动员与陪练员之间的互动,在经济思想史中留下名字的永远是坚持科学经济思想的运动员,而那些持民粹思想的人最终只能充当陪练员的角色,历史会记住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但当年那些反对他们的人,没人会知道他们的名字。 总结起来,我认为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就是经济学家满怀对人类的真诚以及对人类的爱,同时通过改变甚至是打败人类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而不断的改变这个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用他们的睿智、思想和理论照亮国家与人类的前进道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经济家的思想是献给整个人类的情诗,他们就是这样改变世界。 来源:众鑫金融数据咨询
按语 均衡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凯恩斯主义,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不确定性和对称性是世界的两个基本性质,经济学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的庞大分析框架中,均衡理论是最重要的栋梁。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均衡不仅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理论架构,而且是组织经济活动、配置经济资源、评价经济结构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发现了均衡理论的可扩展空间,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思想—异度均衡。 1.对称性、不确定性与均衡思想的演化 对称性是自然界高度进化的法则,否则向弱者、无辜者转移风险的倾向不会得到遏制,风险转移的后果不仅导致弱者、无辜者的灭绝,更会引发自然界整体系统的崩溃。同样地,人类社会中任何倡导公平和正义的法律、规则及道德无不强调着对称性原则。然而,知识尤其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事务中反倒存在着大量非对称性现象,将风险转移给不同空间的不相干主体,将风险转移给未来等现象都是典型例子。可以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类科学都是某种程度上试图弥补非对称性或纠正不平衡即追求均衡的不懈努力。 所谓均衡点正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虽然这一均衡很容易被打破:对称性更容易被非对称替代,“均衡点”很容易变成意味着趋势改变的“拐点”。 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2.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描述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本质,这是第一次均衡思想引入了经济分析,而这也成为古典经济学区别于旧的经济理论,进入“科学时代”的一个标志(Murray Milgate,1996)。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真正提及过“均衡”,其均衡思想散见于他的名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其他论文之中,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用详尽、又略显干涩的语言表达了古典均衡概念的内涵,即“经济系统的引力中心”,指任何经济过程都有“自然趋近”的一种终极状态,经济系统任何时间都被吸引朝向经济运行的“自然条件”。虽然“自然条件”或“长期正常条件”代表了古典主义最初的“均衡概念”,但真正让“均衡”一词广泛传播的是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在《政治经济学》中对均衡进行了正式论述,开启了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扉页。 3.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均衡层次深化为“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包含了马歇尔(Marshall,1890)所言的“供求相等、市场出清”的这一核心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一般均衡”最为靠近斯密“自然条件”的内涵,而“局部均衡”则为“幻灯片式”比较静态分析提供了空间。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本质上依旧是“静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动态问题时只能简单地使用类似静态分析的方法,把一系列静态均衡串起来分析他们所谓的经济的动态(John F. Henry,1983)。萨缪尔森把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称之为对应原理,即在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之间形式上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并不能让两者划上等号。从本质上看,之所以新古典均衡模型难以处理动态时间问题,是因为在这个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用处于历史时间中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这种本质上的缺陷使得均衡思想在新古典主义贡献中依旧难以获得全面升华,而这一工作由凯恩斯主义延续。 4.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 均衡思想发展至凯恩斯时代同样受到了这股冲力的巨大影响,走出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定式,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是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的。某种意义上看,用“凯恩斯革命”来形容这种均衡理念的变化毫不为过。绝对均衡和相对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主观均衡和客观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这些均衡内涵的多维性扩大都可以追根溯源至凯恩斯的理论贡献。这种均衡思想的“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念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包括逻辑清晰的两个层次:一是中间性均衡,以及“有限波动”的规律性;二是移动均衡,以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一致性。凯恩斯认为货币经济本身存在周期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有规则的。它既不会无限地繁荣,以致超过充分就业的限制;也不会无限地衰退,以致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均衡“静态性”、“客观性”、“绝对性”的拴结。“有限波动”意味着均衡可以是相对的,“移动均衡”意味着均衡可以是动态的,而“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对预期的强调意味着均衡可以是主观的。凯恩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新古典的均衡观,而将凯恩斯均衡和新古典重新统一融入古典均衡的努力来自于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理论贡献。 5.均衡分析理论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均衡一般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理论是 1874 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他提出“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均衡价格论概念(典型的局部均衡),他指出当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就是均衡。 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28)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两人零和博弈总是存在“最大最小均衡”。但是,由于零和博弈的特殊性,它在社会科学中并没有普遍的应用价值。随后,纳什(Nash)在1950年到1953期间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划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标准,另一方面证明了非合作博弈中战略均衡的存在性。从此,纳什均衡成为管理和经济分析的重要概念。 然而,纳什均衡是以主体“唯利是图”为假定前提的,丢失了特定人文环境下的公平需求,这显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现象的本质。一般均衡的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确定条件下的,似乎也不能全面解释不确性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机制。 6.异度均衡的提出 通过以上国内外均衡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有可扩展空间。客观来讲,评价当前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不仅限于当前其带来的经济效用,更应该将其对未来的影响纳入考量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要预测未来波动所带来的收益与损耗的变化并纳入到当前的经济分析中去。一方面,可以观测到的当前是由过去的因决定了现在的果,就如同银行当期效益其实是上年业务发展汇总呈现出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波动也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因此,在进行均衡理论研究时,要将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统一的、一以贯之的过程,这样才是完整严密的研究逻辑。不确定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特质是跨时空区域的,鉴于此,我们需要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纳入均衡研究体系中来,其中时间维度主要指时间曲线上的不确定性及波动,空间维度主要指空间变化下的机会成本,而公平尺度是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综合考量。除了设定某种条件下的分析,凡是动态的分析就必须考虑“异度”即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经济均衡问题。均衡理论的完善过程,不是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不同条件下,不同理论框架对经济现象的不同解释。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我们明确地感觉到:目前为止的均衡理论和思想存在的缺陷是:虽然确认经济不确定性这个大前提下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波动的形式而存在的,但没有认真考虑这种波动对收益和损耗的量化关系。这个波动的过程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和现在已经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模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但未来及未来因波动而产生的收益、风险、公平、机会成本等变量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就均衡理论而言,在增加未来这个附有众多经济变量的元素后,事实上这就提出了新的均衡条件和算法的问题。这促使我们从理论上对均衡理论产生完善和补充的动因。也就是在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建立第三类均衡的观念、方法、工具和一整套思想体系。我们把这一新的均衡关系叫做“异度均衡”。 本文撰写说明:本论文由朱小黄博士主笔,构建了整个论文的学术逻辑和写作内容以及基本观点。杨军博士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并参与了论文的修改完善及建模的讨论,王丹研究员参与了各种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论文文本整理及数据的收集检验。孙伟研究员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蔡鑫博士在算法及模型支持上及场景的具体计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除此之外,在异度均衡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林嵩教授、张光利博士、谭庆华博士有不少贡献。张微林博士和谢东平博士也提供了帮助。
均衡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凯恩斯主义,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不确定性和对称性是世界的两个基本性质,经济学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的庞大分析框架中,均衡理论是最重要的栋梁。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均衡不仅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理论架构,而且是组织经济活动、配置经济资源、评价经济结构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发现了均衡理论的可扩展空间,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思想—异度均衡。 1.对称性、不确定性与均衡思想的演化 对称性是自然界高度进化的法则,否则向弱者、无辜者转移风险的倾向不会得到遏制,风险转移的后果不仅导致弱者、无辜者的灭绝,更会引发自然界整体系统的崩溃。同样地,人类社会中任何倡导公平和正义的法律、规则及道德无不强调着对称性原则。然而,知识尤其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事务中反倒存在着大量非对称性现象,将风险转移给不同空间的不相干主体,将风险转移给未来等现象都是典型例子。可以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类科学都是某种程度上试图弥补非对称性或纠正不平衡即追求均衡的不懈努力。 所谓均衡点正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虽然这一均衡很容易被打破:对称性更容易被非对称替代,“均衡点”很容易变成意味着趋势改变的“拐点”。 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2.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描述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本质,这是第一次均衡思想引入了经济分析,而这也成为古典经济学区别于旧的经济理论,进入“科学时代”的一个标志(Murray Milgate,1996)。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真正提及过“均衡”,其均衡思想散见于他的名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其他论文之中,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用详尽、又略显干涩的语言表达了古典均衡概念的内涵,即“经济系统的引力中心”,指任何经济过程都有“自然趋近”的一种终极状态,经济系统任何时间都被吸引朝向经济运行的“自然条件”。虽然“自然条件”或“长期正常条件”代表了古典主义最初的“均衡概念”,但真正让“均衡”一词广泛传播的是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在《政治经济学》中对均衡进行了正式论述,开启了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扉页。 3.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均衡层次深化为“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包含了马歇尔(Marshall,1890)所言的“供求相等、市场出清”的这一核心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一般均衡”最为靠近斯密“自然条件”的内涵,而“局部均衡”则为“幻灯片式”比较静态分析提供了空间。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本质上依旧是“静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动态问题时只能简单地使用类似静态分析的方法,把一系列静态均衡串起来分析他们所谓的经济的动态(John F. Henry,1983)。萨缪尔森把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称之为对应原理,即在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之间形式上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并不能让两者划上等号。从本质上看,之所以新古典均衡模型难以处理动态时间问题,是因为在这个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用处于历史时间中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这种本质上的缺陷使得均衡思想在新古典主义贡献中依旧难以获得全面升华,而这一工作由凯恩斯主义延续。 4.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 均衡思想发展至凯恩斯时代同样受到了这股冲力的巨大影响,走出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定式,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是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的。某种意义上看,用“凯恩斯革命”来形容这种均衡理念的变化毫不为过。绝对均衡和相对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主观均衡和客观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这些均衡内涵的多维性扩大都可以追根溯源至凯恩斯的理论贡献。这种均衡思想的“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念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包括逻辑清晰的两个层次:一是中间性均衡,以及“有限波动”的规律性;二是移动均衡,以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一致性。凯恩斯认为货币经济本身存在周期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有规则的。它既不会无限地繁荣,以致超过充分就业的限制;也不会无限地衰退,以致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均衡“静态性”、“客观性”、“绝对性”的拴结。“有限波动”意味着均衡可以是相对的,“移动均衡”意味着均衡可以是动态的,而“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对预期的强调意味着均衡可以是主观的。凯恩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新古典的均衡观,而将凯恩斯均衡和新古典重新统一融入古典均衡的努力来自于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理论贡献。 5.均衡分析理论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均衡一般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理论是 1874 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他提出“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均衡价格论概念(典型的局部均衡),他指出当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就是均衡。 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28)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两人零和博弈总是存在“最大最小均衡”。但是,由于零和博弈的特殊性,它在社会科学中并没有普遍的应用价值。随后,纳什(Nash)在1950年到1953期间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划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标准,另一方面证明了非合作博弈中战略均衡的存在性。从此,纳什均衡成为管理和经济分析的重要概念。 然而,纳什均衡是以主体“唯利是图”为假定前提的,丢失了特定人文环境下的公平需求,这显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现象的本质。一般均衡的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确定条件下的,似乎也不能全面解释不确性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机制。 6.异度均衡的提出 通过以上国内外均衡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有可扩展空间。客观来讲,评价当前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不仅限于当前其带来的经济效用,更应该将其对未来的影响纳入考量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要预测未来波动所带来的收益与损耗的变化并纳入到当前的经济分析中去。一方面,可以观测到的当前是由过去的因决定了现在的果,就如同银行当期效益其实是上年业务发展汇总呈现出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波动也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因此,在进行均衡理论研究时,要将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统一的、一以贯之的过程,这样才是完整严密的研究逻辑。不确定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特质是跨时空区域的,鉴于此,我们需要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纳入均衡研究体系中来,其中时间维度主要指时间曲线上的不确定性及波动,空间维度主要指空间变化下的机会成本,而公平尺度是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综合考量。除了设定某种条件下的分析,凡是动态的分析就必须考虑“异度”即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经济均衡问题。均衡理论的完善过程,不是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不同条件下,不同理论框架对经济现象的不同解释。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我们明确地感觉到:目前为止的均衡理论和思想存在的缺陷是:虽然确认经济不确定性这个大前提下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波动的形式而存在的,但没有认真考虑这种波动对收益和损耗的量化关系。这个波动的过程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和现在已经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模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但未来及未来因波动而产生的收益、风险、公平、机会成本等变量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就均衡理论而言,在增加未来这个附有众多经济变量的元素后,事实上这就提出了新的均衡条件和算法的问题。这促使我们从理论上对均衡理论产生完善和补充的动因。也就是在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建立第三类均衡的观念、方法、工具和一整套思想体系。我们把这一新的均衡关系叫做“异度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