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员 唐思贤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他们默默坚守一线,在奋斗中书写“最美”。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0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最美”是一面旗帜,在铁路一线光彩夺目,成为了大家心中最高的“荣誉”:“最美”是一种力量,在坚守铁路为民的铁路人心中,成为了凝聚铁路力量的无声“呐喊”:“最美”是一种精神,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成为了激励铁路人不断拼搏奋进的巨大动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善以“最美铁路人”为镜,深刻领悟“最美”的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汲取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在自己岗位上履职尽责、不懈奋斗,才能坚定向前,争做新时代“最美”。汲取“最美铁路人”力量,要争做刻苦钻研的“学习者”,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最美铁路人”里面有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驾驶岗位的“司机”,也有活力澎湃、奔跑在列车技术创新一线的“斜杠青年”……不管身处什么岗位,他们都能保持刻苦勤奋的学习状态和拼搏奋进的工作状态。推动铁路事业改革发展,必然会遇上很多新难题,广大铁路人只有刻苦钻研新技术,才能不断创新突破,谱写发展新篇章。汲取“最美铁路人”力量,要争做勇担重任的“实干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向无人区迈进,向高难度挑战,这是新时期铁路发展的新动向之一。高原本来就面临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要守护好青藏铁路这条“天路”,着实不易。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还有“小慢车”上的列车长,为了让土特产更好地走出“深山”,不仅当好列车“服务员”,更当好土特产的“代言人”,在每一个平凡的行动中,把为民服务的事做深做细。我们只有自觉主动向这些“最美铁路人”看齐,才能勇挑重担,在自己的岗位上彰显务实服务的铁路本色。汲取“最美铁路人”力量,要争做造福于民的“奉献者”。把平凡的事业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在这些“最美铁路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为企业打造更高更快速物流服务品牌的全心付出,看到的是他们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甘当“庄稼汉”的华丽变身,看到的是他们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绽放的绚丽光彩。“人民至上”在“最美铁路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就需要更多的铁路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书写更多铁路人的精彩。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期待更多铁路人成为“最美”,期待更多劳动者成为“最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以此共筑和平。《直播联合国》系列专访《联合国里看中国》第八集,让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一起,感受思想的力量。 栏目介绍: 作为新华网、新华社音视频部、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共同打造的融视频栏目,第二季《直播联合国》综合运用最新的互动视频技术,融合4K、AR、VR、3D动画等全新视觉体验,直播联合国台前声音,讲述和平发展故事。在传递联合国精神力量的同时,生动展现联合国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息息相关之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从全球百年强国竞争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是关键,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推动我国科技纵深化改革,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途经。建国至今,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科技赶超计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标志着我国战略科技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7年十九大战略科技力量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标志着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提法,是从地位、作用、贡献等多个维度来定义科技创新机构的,与传统的组织、职能维度定位不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在战略全局、战略领域、战略能力、战略影响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必须在国家安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民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做出重要的贡献。 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设立具有独特地位和功能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国家研究中心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国家发展实验室,大多是基于曼哈顿工程等国家战略任务设立的,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国家研发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还有德法等欧洲国家,均有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或者研究基地,从事高校、企业等研究机构难以进行的研究。 可以看到,虽然各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具体载体有所不同,但各个国家均是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培养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并且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与产业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等基础科技力量形成互补,实现国计民生的良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将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强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举措,并不意味着要在现有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外新建一套完全独立的体系,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载体,具有战略导向,战略引导、战略继承和不可替代的特性,除了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鼎新革旧,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格局基础上优化存量,创新增量。 具体而言,增强以国家实验室为重点的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博纳贤才与专心致“志”。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需要博纳贤才组建基于战略科技目标的优势科研单元,建立战略科技研究基地,专心解决基于国家战略目标的,以国计民生为导向的,一系列“瓶颈”式的科技与创新难题,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在战略性国家科技项目上取得创新型和突破性科技成果。 其次,学科的“百流汇川”与“源远流长”。提高认知深度需要“知识分工”,拓展认知广度需要“知识整合”,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有利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整合,其和其他创新主体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为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科技创新力量提供学科交叉、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保障了科技创新知识的源头创新,又促进了各个学科边界拓展和延伸。 最后,“无旧无新”与“旧识新交”。国家实验室汇聚顶尖科技人才,是为了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服务,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进行状态调整。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实验室的活力与创新力,除了稳定的骨干研究团队,引入流动的人才队伍形成竞争机制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证我国先进战略科研力量持续性。比如美国的国家实验室,除了核心的骨干科研团队,还有一支流动的科研队伍,一方面有利于科技人才力量联合,攻克科研学术难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创新科技人才储备形成激励与监督。 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创新驱动合力,可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举国的制度优势,但强化科技力量的具体方式路径仍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比如:如何创造促进科技力量提升的制度、文化、技术、设施等生态环境;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如何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促进科技要素的流动,提高创新科技的共享;如何激发各个战略科技力量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不同科技力量间价值链的整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重塑世界,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崛起的关键。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力、增加保障力、注入战斗力,打好科学技术攻坚战,不仅是实现经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本质所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从全球百年强国竞争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是关键,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推动我国科技纵深化改革,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途经。建国至今,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科技赶超计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标志着我国战略科技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7年十九大战略科技力量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标志着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提法,是从地位、作用、贡献等多个维度来定义科技创新机构的,与传统的组织、职能维度定位不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在战略全局、战略领域、战略能力、战略影响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必须在国家安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民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做出重要的贡献。 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设立具有独特地位和功能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国家研究中心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国家发展实验室,大多是基于曼哈顿工程等国家战略任务设立的,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国家研发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还有德法等欧洲国家,均有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或者研究基地,从事高校、企业等研究机构难以进行的研究。 可以看到,虽然各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具体载体有所不同,但各个国家均是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培养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并且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与产业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等基础科技力量形成互补,实现国计民生的良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将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强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举措,并不意味着要在现有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外新建一套完全独立的体系,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载体,具有战略导向,战略引导、战略继承和不可替代的特性,除了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鼎新革旧,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格局基础上优化存量,创新增量。 具体而言,增强以国家实验室为重点的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博纳贤才与专心致“志”。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需要博纳贤才组建基于战略科技目标的优势科研单元,建立战略科技研究基地,专心解决基于国家战略目标的,以国计民生为导向的,一系列“瓶颈”式的科技与创新难题,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在战略性国家科技项目上取得创新型和突破性科技成果。 其次,学科的“百流汇川”与“源远流长”。提高认知深度需要“知识分工”,拓展认知广度需要“知识整合”,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有利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整合,其和其他创新主体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为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科技创新力量提供学科交叉、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保障了科技创新知识的源头创新,又促进了各个学科边界拓展和延伸。 最后,“无旧无新”与“旧识新交”。国家实验室汇聚顶尖科技人才,是为了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服务,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进行状态调整。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实验室的活力与创新力,除了稳定的骨干研究团队,引入流动的人才队伍形成竞争机制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证我国先进战略科研力量持续性。比如美国的国家实验室,除了核心的骨干科研团队,还有一支流动的科研队伍,一方面有利于科技人才力量联合,攻克科研学术难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创新科技人才储备形成激励与监督。 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创新驱动合力,可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举国的制度优势,但强化科技力量的具体方式路径仍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比如:如何创造促进科技力量提升的制度、文化、技术、设施等生态环境;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如何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促进科技要素的流动,提高创新科技的共享;如何激发各个战略科技力量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不同科技力量间价值链的整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重塑世界,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崛起的关键。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力、增加保障力、注入战斗力,打好科学技术攻坚战,不仅是实现经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本质所在。(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农村补齐了短板,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社会力量要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多年来,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力战贫的强大合力。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地区全面进入后续巩固提升阶段。在这个阶段,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持续支持。 脱贫产业需要更广市场。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贫困地区积极聚焦市场需求和脱贫效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了一大批适销对路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在社会力量,尤其是在电商平台、央企和东部民企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很多产品走出大山戈壁,大量销往东中部地区,有些还出口国外,实现了优质优价,确保了农民稳定增收,为胜利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脱贫产业市场在外,而且脱贫产业形成的时间比较短,有些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在巩固提升阶段仍需要确保并继续扩大这个市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就需要社会力量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给予倾斜性帮扶。 脱贫农民素质亟需提高。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夯实物质基础,补齐发展短板,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造血式”“扶志型”“培智型”扶贫使得贫困人口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特别是如期脱贫极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各方面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但总体来看,脱贫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市场意识等都有待继续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脱贫地区继续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支持,解放思想,化风成俗,建设更加文明的乡风。 城乡差距有待缩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农村补齐了短板,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这需要社会力量继续大力支持脱贫地区,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帮扶,确保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一些地区脱贫后,社会力量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如一些名人为脱贫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代言,一些媒体刊发公益广告,大中城市在地铁、广场等公共场所为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品投放广告,东中部地区企业加大在脱贫地区产业投入等,都收到了很好的帮扶效果。因此,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社会力量要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拓兆兵)
今年上半年,煤炭市场先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几经波折”,不过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作为经济基础的煤炭行业也随之复苏。同时,在新基建的风口下,耗煤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下半年煤炭企业的发展也备受市场关注。 近日,记者专访了力量能源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具文忠,他表示,“公司目前已经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我们会在保证利润向好的同时,积极寻求对外发展。而新基建对煤炭企业来说,不仅是在需求端的利好,更重要的是能加速煤炭企业向智能化转型,对整个煤炭行业的提质增效,安全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图为:力量能源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具文忠 以“质”为本 寻求规模扩张机会 8月19日,力量能源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在煤价下行及疫情影响的环境下,力量能源业绩保持稳健,实现总收益13.0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净利润3.5亿元,净利率为26.9%,保持于行业高位。 实际上,力量能源的经营一直以来均保持优异,近三年的净利年复合增速达到24.2%。同时,公司往期毛利率均保持在45%左右,在2019年煤价下降的大环境下,毛利率也能维持在39%,甚至超过了港股部分龙头煤企的同期毛利率。 对于公司取得上述成绩的原因,具文忠对记者表示,“业绩的增长取决于公司综合实力方面的优势,作为业内为数不多拥有全产业链布局的煤企,我们在生产、产品质量、运输、销售、人才等各方面都有布局。” 公开数据显示,力量能源成立于2010年,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是地下煤矿大饭铺煤矿,该煤矿位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采矿面积约为9.6平方公里。作为在建矿初期就加入力量能源的“老员工”,具文忠在说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时如数家珍,他表示,“煤炭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安全高效,力量能源的发展理念就是安全与效益并重,这十年的时间,我们在技术领域做到了不断的创新,用最新的开采技术,切实实现了提质、增效、降本。” 据具文忠介绍,大饭铺煤矿目前采用的是综采放顶煤一次性采全高的新开采工艺,取代原有的分层综采放顶煤工艺,采煤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新开采工作面原煤煤质较好,公司在放顶煤过程中加强了对矸石的控制管理,将精煤回收率从以往的75%提高到80%。此外,大饭铺煤矿已连续6年获得准格尔旗“A类矿井”评级。今年1月,大饭铺煤矿还被正式纳入中国自然资源部“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而除了业绩表现亮眼,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同样优秀。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的净负债为-4.9亿元,公司的负债比率为-25.9%;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的净负债为-1.4亿元,负债比率为-6.6%。对于处在经常使用并购动作来进行扩张的煤炭行业,力量能源在相对充足现金流的情况下,公司规模仍有大幅扩张的机会。对此,具文忠表示,“我们也在积极寻找优质标的,希望通过并购先进产能,进一步推动规模效应和企业发展,公司目前考虑的并购方向还是以煤炭为主。” 以“信”立足 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今年上半年,煤价格整体呈“V”型走势,在煤价企稳反弹的大背景下,高品质的煤炭产品将更受追捧,而产品优质的煤企更有机会脱颖而出。在此情况下,力量能源利用自有低硫、环保的高质量品牌产品“力量2”继续加强对终端客户及新客户的开发力度,不断开拓二港业务,有效延伸了集团“力量2”品牌在下游的影响力,并获得一定的叫价权。“力量2”相关产品已成为各港口的品牌煤种,成功吸引了大量电厂及贸易客户。 不过对于销售出身的具文忠来说,眼前的利润并不是他最看重的。“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综合的最大化效益,不能算小账,这些年,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你在市场好的时候不和客户计较,客户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也不会和你计较。”具文忠坚定的表示,“简单来说就是要重视信誉,力量能源只要签署了合同,就会按照合同完成,并不会因为煤价的变动而变化。” 具文忠进一步表示,除了对客户信誉度高之外,公司还利用自身的运输及客户优势,开创外购煤业务,为集团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在上游煤源方面,公司也进行了有效拓展,积极采购周边第三方煤炭并自行运输到东南沿海港口进行销售,赚取利润空间。“销售模式的多元化,使得我们在销售领域能够服务更多种类的客户,大幅度提高了我们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公司在销售方面的努力,具文忠对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基建的风口下,包括雄安新区在内已经有大量项目正在恢复建设,下半年集中赶工的行情依然可期,耗煤的需求也将随之释放,这对煤炭行业来说是一项利好。而在具文忠看来,需求端的机会并不是新基建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新基建的兴起,对煤企是利好,更重要的是将推动煤炭企业加速走向智能化。”具文忠对记者说道,“这其中最大的好处,是煤企在生产安全方面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同时,由于智能化让管理走向精细化,将逐步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对生产效率和成本进行控制。” 对于公司未来的智能化发展,具文忠进一步表示,“目前,公司在考虑自身情况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断深入实施生产上的智能化管理。力量能源希望可以成为煤炭行业智能化的先行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