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以来,“保居民就业”始终居于首要地位。基于大数据的初步估算显示,当前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且收入水平越低的群体、区域、行业,失业率越高,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失业风险仍不可低估。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相关政策应从行业、企业、居民三个层面综合发力,针对性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张晓晨 自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以来,“保居民就业”始终居于首要地位。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月份曾一度达到6.2%,之后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二季度GDP增速反弹回正,6月分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回落至5.7%。但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居住半年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群体(农村常住和部分流动人口,如城镇非常住农民工)未被纳入统计。为全面认识当前失业状况,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分析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情况。 一、当前中低收入群体失业水平显著更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收入—消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收入水平的大幅下降、消费水平的缓慢恢复,通常意味着极大的失业风险。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一联系更是如此。 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恢复迟缓。基于京东消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6月线上消费在加快回升,但存在结构性失衡:按收入群体来看,高收入群体消费回暖,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下降;按城市级别来看,高线级城市消费稳步回升,低线级城市、县域消费能力下降。 消费反弹不平衡的背后症结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基于京东大数据的分析发现,疫情冲击下居民失业率提升和收入差距拉大是消费恢复不平衡的症结所在:一是疫情下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返城打工受阻;二是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低收入群体隐性失业现象突出;三是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收入群体抗风险韧性更强。 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调查失业率。我们对“近一年月均收入”低于1万元的京东中低收入客户进行了调查,以此尝试估算了中低收入调查人群的失业率情况。调查和估算结果显示,中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率超过了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7%)的两倍;且收入水平越低的群体、区域、行业,失业率越高。中低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上述调查和估计结果可作为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失业率变化。 二、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失业风险仍不可低估 企业生存状况直接决定未来失业水平。我们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报数据,设计企业经营和人力成本压力指标,前瞻性评估了未来失业风险的变化。 企业倒闭、缩减成本未来可能加大失业风险。疫情期间生产“休克”导致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大幅收缩,盈利水平明显恶化,2020年一季度,样本企业总和营业收入、总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下滑8.6%、28.7%;与此同时,人力成本压力则显著抬升,2018和2019年一季度样本企业的人力成本占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总和)分别为13.4%、14.6%,而2020年一季度上升到了16.5%。生产收缩、盈利下降而人力开支相对固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一情况持续下去,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通过裁员来缓解经营和生存压力。 中低收入群体就业集中的中小企业及重点行业失业抬升风险需重点关注。一方面,我们选取的样本企业为上市企业,平均规模较大,盈利能力更强,而广大的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更弱,裁员动力更高。另一方面,分行业来看,建筑装饰、休闲服务、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占比排名靠前,且2020年一季度分别高达29.4%、28.3%、22.5%,较往年同期大幅抬升,成本压力之下这些行业企业裁员动力无疑更大。 三、政策建议 “保居民就业”需全面评估当前失业水平、结构特征和未来风险,应重点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失业问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相关政策应从行业、企业、居民三个层面综合发力,针对性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 一是尽快促进服务业全面恢复经营,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作用。从弹性(就业人员增速/GDP增速)变化来看,第三产业近年来是就业的主要贡献。供给上,在利用好科技手段做好疫情监测防控的同时,推动服务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应复尽复,杜绝过度防控。需求上,促进服务消费需求加快恢复,积极创造条件协调解决相关企业在资金和防护物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心理顾虑。 二是加大纾困惠企、援企稳岗政策力度,帮助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住就业基本盘。精准实施延长金融机构延期还本付息、信用贷款购买政策,加大银行资本补充力度,适时推出中小企业应急贷款,完善贷后风险分担机制,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守住企业生存线。强化积极财政对特定企业的定点帮扶,如减免、降低或延期支付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等,大力帮助企业降成本。加大稳岗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在与员工协商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 三是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趋势,带动就业增量。加强创业支持、鼓励就业模式创新,培育能够带动中低收入群体、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增量的市场主体。以疫情期间涌现的线上服务新模式发展为契机,打破传统业态惯性思维,深入推进各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联动转型、跨界合作,推动就业人员提升劳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