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就业民生保障有力,调查失业率继续下降。1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继续回落0.1个百分点,已经接近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就业主体人群的调查失业率为4.7%,也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为蓝皮书)认为,在经历了疫情暴发初期的短暂而激烈的震荡后,伴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复工复产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主要经济指标的逐渐修复,中国劳动力市场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趋于稳定。随着经济增长状况的逐步好转,预期2020年第四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将会进一步修复,并基本达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结合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指标看,到2020年第四季度有望实现充分就业。 中国社科院院长谢伏瞻在蓝皮书撰文指出,在2021年的宏观政策上,宜选择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做到稳存量、扩增量和提质量有机结合。他建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各类市场主体运转活力,完善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机会得到持续创造,同时紧密关注重点群体就业,提供多元化、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此外,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力度,促进市场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业中的应用,以此推动就业匹配质量提升。 “要看到,进入秋冬季以来,外部疫情再次出现反弹,世界经济处于疫情冲击和经济恢复的角力之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付凌晖说,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恢复进程之中,一些新情况、老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夯实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还需要加力。下一阶段,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继续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何凡)
根据一项新的分析,美国经济复苏估计需要4.5万亿美元的刺激资金。经济智库“基础协作”(foundations Collaborative)发现,要让美国企业和工人充分发挥潜能工作,并让实际失业率降至3.5%,就需要一项价值3万亿至4.5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 “我们需要刺激,而且需要马上行动,”新佛罗里达学院政治经济学家、该报告的合著者马克·保罗表示:“我们等待的每一天,都在冒着让更多的人从经济中失去权利的风险。在我们等待的每一天里,都有更多的人面临被驱逐和拖欠账单的局面。” 最新的两党刺激方案将耗资9080亿美元,不过,由于众议院民主党人、参议院共和党人和白宫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存在分歧,比如经济刺激审核、对各州政府的援助以及在疫情中对企业的责任条款等,谈判陷入混乱。 民主党领袖支持9080亿美元的提案,麦康奈尔支持一项约5000亿美元的提案,白宫提出的9160亿美元提案很快遭到否决。 “国会目前正在讨论一项经济刺激计划,这将令我们对真实失业率的预估仍徘徊在两位数左右,” 保罗称:“我们有让经济重回正轨的工具。但不幸的是,国会缺乏采取行动的政治意愿。” 该分析是基于对当前11月份失业率为13%的估计。虽然官方公布的11月份失业率为6.7%,但经济学家警告说,如果考虑到2月份以来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实际失业率要高得多。 该分析认为,将3.5%作为失业率的充分就业水平,而将13%作为实际失业率的更好估计,失业率缺口为9.5个百分点。将这一缺口加上11月估计的近21.3万亿美元的当前GDP,意味着潜在GDP将超过25.7万亿美元,或者说财政政策需要填补4.5万亿美元的产出缺口。”
在截至8月份的三个月中,英国失业率升至4.5%,为三年来最高。 据路透社报道,在截至7月份的三个月中,经济学家此前曾预测失业率将从4.1%缓慢上升至4.3%。 英国就业人数减少15.3万人,远高于路透社此前预估调查的3万人,英国国家统计局也大幅上调前几个月的预估就业损失。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副局长乔纳森·阿索说:“自从疫情大流行开始以来,失业人员和找工作的人数激增,然而更多的人告诉我们, 他们并没有积极寻找工作。最近被裁员人数也明显增加。”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本季度裁员人数激增了11.4万人,至22.7万人,创下2009年英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指标,是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根据数据来源不同,又将其分为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通过抽样调查获得的失业率就是调查失业率。近几年,调查失业率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为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现就调查失业率的有关问题,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调查失业率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国际上对调查失业率的概念和方法有明确的界定 调查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指标。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就是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才形成劳动力市场供给,而未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虽有劳动能力、而未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形成不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如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出于各种因素考虑不想或不愿寻找工作,就未形成劳动力市场供给,仅仅是劳动力市场的潜在供给。由于经济规模以及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劳动力供给都能实现就业,最终劳动力供给就表现为失业和就业两种状态,也就是劳动力供给等于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供给,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这一定义也是国际劳工组织(ILO)所推荐,为国际通用的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的指标。 这一指标之所以为普遍接受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的指标,是因为当失业率高的时候,它就意味着愿意寻找工作的人中找到工作的人在减少;低的时候,意味着寻找工作的人中找到工作的人在增加,能够反映出愿意寻找工作的人找到工作的情况,能够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 为了确保失业率准确反映实际,也为了国际标准的一致,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就业人口是指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工作1小时及以上和因休假、临时停工等暂时离岗的人;失业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近期寻找工作,且能立即去工作的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使用这一指标时,谨防对失业人口概念的把握,不能把所有没有工作的人都视为失业人口,只有寻找工作而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才是失业人口。 二、我国调查失业率的概念和方法与国际标准是一致的,但也有我国自身的特点,世界各国也都如此 我国失业率调查基本上是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标准进行统计的。失业率是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供给,其中劳动力供给等于失业人数加上就业人数。失业人数是当前没有工作,近3个月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工作能在2周内去工作的人;就业人数是为取得报酬工作1小时及以上的人,包括因休假、临时停工等未上班但继续领取工资的人,这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推荐标准是一致的。由于在短时间获取全部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的困难,国际劳工组织推荐了抽样调查,我国目前失业率数据也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取的,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随机原则抽取一定住宅,然后对住宅内所有16岁及以上的人口就业失业状况进行调查,以获取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的数据。 国际劳工组织之所以提出的是推荐标准,就是考虑到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各个国家按照推荐标准结合本国实际提出具体的做法,这是符合实际的。各国开展失业率调查时,在概念上、方法上等原则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对于因单位原因暂时离岗,但雇主给出明确返岗日期的人,美国将其直接视为失业,而欧盟要求必须有寻找工作行为,才视为失业。 我国在开展失业率调查时,始终坚守概念和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标准一致,但也根据我国的情况,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出了外来人口,外来常住人口虽然户籍不在城镇,但也在城镇调查失业率覆盖范围内;二是体现出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对农业和非农业人口采用一致的就业失业标准,从事农业的人口农闲时间如果正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也属于失业人口;三是体现出全年龄就业状况,考虑到农村老年人仍会继续务农,城镇许多人退休后也选择继续工作,因此就业和失业人口没有年龄上限。 三、对我国失业率调查容易产生误解的几个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特殊国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否包括农业户籍人口。我国失业率调查覆盖了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包括城乡所有人口,无论是城镇户籍人口还是农业户籍人口都是失业率调查的对象,即使农业户籍人口现居住在城镇,如被抽中就是失业率调查的对象,同样城镇户籍人口现居住在农村,如被抽中,也是失业率调查的对象。 是否包括农民工。我国失业率调查在全国城乡随机抽取住宅(包括农民工可能聚集的宿舍、简易房和工棚等),调查员将对住宅内所有人进行调查,当然失业率调查包括农民工,只不过在城镇常住的农民工会被统计到城镇调查失业率中,在乡村常住的农民工会被统计到乡村调查失业率中。 失业人口的界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一标准,失业人口要满足没工作、找工作和能工作三个条件。没工作的人并不一定属于失业,如不找工作的家庭妇女、退休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就不是失业人口;疫情期间失去工作的人,多数暂时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也不是失业人口。 劳动力供给的界定。劳动力供给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并非所有成年人天然就是劳动力,那些既不就业也不失业的人不属于劳动力供给。失去工作的人如果不找工作,就会退出劳动力供给;没有工作的人开始积极找工作,无论是否找到,都会视为劳动力供给。 四、失业率在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是各国经济、就业失业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失业率因受经济状况、就业失业制度、人口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失业率差异较大。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失业率较低,高收入国家失业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在地区之间,欧洲失业率较高,而东亚地区普遍要低一些。这其中有人口结构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受就业失业制度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从日本和欧洲失业率一高一低的情况中得到充分说明。 日本失业率较低。除人口老龄化、移民门槛高和女性就业不充分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外,终身雇佣制在稳定就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相当一部分就业属于终身雇佣,在此过程中企业不能随意解雇员工,工人也不会轻易跳槽,有助于稳定就业岗位,减少摩擦性失业。 欧洲各国失业率较高。欧洲由于高福利的失业保障制度,降低了失业人员找工作动力,抬高了就业预期,弱化了劳动者技能提升意识,从而长期失业较多,结构性失业增加。高税收、高工资导致用工成本高,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了较多的失业人口。 五、失业率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存在着密切关系,但并不是简单的同步同向关系 失业率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GDP增长快,经济规模就会扩大,相应就会增加就业岗位,失业率会降低;GDP增长慢,失业率会上升。不少经济学家试图寻求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Okun)提出了奥肯定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奥肯定律的这种数学关系似乎就显示出了失灵的现象,如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但失业率也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速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但失业率同比持平。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的一些现象。 由于经济结构变化,比如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服务业比重上升,就可能会出现虽然总体经济增长放慢,但吸纳就业相对较多的服务业增长还比较快,自然就出现了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的趋势;再比如,由于技术进步,在同等数量就业人员情况下,也可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所以,在分析失业率时,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增长快慢,去判断失业率的高低。否则,会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9/28/c_1126550396.htm)
在经历一年多的审查评估之后,8月27日美联储公布了新货币政策框架——《关于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战略的声明》,并于即日生效,这是该框架在2012年推出以来的首次评估和调整,调整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将之前2%的通胀目标调整为通胀率在一段时间内平均达到2%。美联储对此调整的说明为,在通胀率持续低于2%的时期之后,货币政策要促进一段时间内通货膨胀率略高于2%。 二是,将对就业情况的评估由实际就业与最高就业的偏离度,转为就业缺口状况的评估。美联储对调整的说明为,由于非货币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动态,因此无法确定一个固定的就业目标以及偏离度。 三是,美联储明确在每年一月的年度组织会议上,会审查新框架的原则并做出适当调整,每五年对货币政策框架、工具和沟通方式进行一次公开审查。 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的调整依据 由于美联储的目标就是要执行好《联邦储备法》中,国会赋予其的责任——“美联储理事会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应保持货币和信贷总量的长期增长,以与经济增长潜力的长期潜力相称,从而有效地促进实现最大就业,稳定价格的目标以及适度的长期利率”(Section 2A.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The Federal Reserve Act)。因此,在一年多的评估审查过程中,美联储首先通过“美联储听众计划”(Fed Listens)的活动,广泛听取了包括商业和劳工领袖、社区专业人员、低收入和少数民族居民代表、退休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随后组织各方人士通过会议和论文的形式进行更加专业的讨论和评估,最后美联储通过会议讨论并投票确定调整后的新框架,而且整个审查和评估过程及结果均对外是完全透明的,这样既保证框架调整的科学性,也确保了调整结果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 就本次框架调整的科学性依据而言,就是8月2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度会议上的所做《新的经济挑战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审查》演讲中,对于“三低”和“一平”趋势的阐述: “低增长”: 自2012年1月以来,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潜在增速中枢的估计已从2.5%降至1.8%,尤其是生产率趋势性下降带来的增速下行压力。 “低利率”: 自2012年初以来,美联储对中性联邦基金利率中枢的估计从4.25%降至2.5%。 “低失业率”:自2012年初以来,美联储对于美国自然失业率中枢的估计来从5.5%降至4.1%。 “一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相关性已经发生了变化,低失业率本身并不意味着后期一定会出现通胀膨胀,即“菲利普斯曲线平坦化”。 另外,美联储在本次货币政策框架审查评估过程,听取广泛代表性意见后的一个共识是:虽然货币政策作为总量工具,不能直接进行结构性调控,但长期的经济扩张和较低的总体失业率依然能对容易失业人群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让中低收入社区人群(通常是有色人种)的就业机会得到恢复,就需长时间的经济扩张,而在维持经济长期扩张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菲利普斯曲线依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逻辑基础 虽然美联储对其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重大修正,但菲利普曲线依然是其重要的政策逻辑依据。 首先,在菲利普曲线陡峭化的环境下,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关性,相应美联储按照实际通胀和失业状况进行调控,即当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美联储会采取行动刺激经济,例如降息,直到实际失业率降至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美联储则在利率方面给出提前量,例如加息,来抑制上涨的通胀前景。这基本就是本次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前的美联储政策逻辑依据,图1中的r就是2%的通胀目标。 图1:陡峭化的菲利普斯曲线 其次,之所以将2%的通胀目标,调整为2%的平均中枢,原因之一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平坦化变化,即失业率下降并不一定带来通胀前景的上涨。本次调整之后,对于r1的通胀前景,美联储会更加看重u1的就业改善。 图2:平坦化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观察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实际数据,菲利普斯曲线确实呈现出不断平坦化趋势,换而言之,之前以过热或者过冷为显著经济周期拐点变化的特征已经明显弱化。对此,鲍威尔在8月27日的讲演中也进行了强调——“在大缓和之前,扩张通常以过热和通货膨胀结束”。 图3: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实际情况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尚待明确的之处 首先,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能否有效化解基准利率有效下限(ELB,Effective Lower Bound)的制约,尚待验证。由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日等国央行始终无法从低利率环境退出,进而导致基准利率常年徘徊在零利率下限附近,客观上造成欧美日等国央行无法继续通过利率政策的调整来促进就业最大化,即政策有效空间陷入有效下限的制约困境(ELB)。美联储虽然在本次货币政策框架中提高了通胀的容忍度,并对就业最大化进行了强化,以求给市场提供前瞻性指引,但能否奏效尚待观察,美联储能否坚持不采取负利率政策也有待观察。 其次,美联储对于就业状况的衡量准确性及将衡量转化为货币政策的能力,尚待验证。与给定通胀率具体数字目标不同,美联储始终没有为失业率设定具体数字目标,背后原因是就业并非完全由货币政策决定,诸如劳动参与率、人口结构等因素均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虽然美联储的经济学家会对自然失业率进行估算,但也很难做到精确估算,这也正是美联储很多时候要借助通胀率来判断就业状况的原因。如今菲利普斯曲线越来越平坦化,实际意味着美联储对于就业状况的准确衡量也越来越难。 即便是能够准确衡量就业状况,美联储将衡量转化为货币政策的难度也越来越高。正如鲍威尔在8月27日演讲中所言“大缓和以后,到当前由大流行引起的衰退之前,经济周期性扩张更有可能以金融动荡的形式结束”,即伴随就业和通胀对应关系的弱化,以资产价格波动为表现的金融稳定状态对美联储政策考虑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其中还事关收入分配等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为了对冲本次疫情冲击,美联储不仅动用了所有政策工具,而且还创设了包括“主街贷款计划”在内的很多新工具,来保证就业,但美联储依然被主街的低收入人群质疑是照顾华尔街利益,甚至不少人已将美联储视为美国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推手之一。 综上,在本次框架调整中,美联储做了很多调整,但在调整后框架下,美联储能否履行好国会赋予的“就业最大化和价格稳定”的双重责任,尚待实践检验。不过鉴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美联储在机制上对政策框架有效性的保障进行安排,明确在每年会审查新框架的原则并做出适当调整,每五年对货币政策框架、工具和沟通方式进行一次公开审查评估。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
澳大利亚国库部长乔希·弗赖登伯格日前表示,由于近期新冠疫情反弹,该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实行全面封锁措施导致数十万人失业,澳大利亚实际失业率9月末前将升至13%以上。 弗赖登伯格说,因新冠疫情蔓延导致大部分地区经济停滞,澳大利亚实际失业率今年4月曾达14%,创下历史新高。但截至7月末,这一指标已降至9.9%。 不过,随着疫情反弹,该国疫情最严重的维多利亚州及其首府墨尔本在本月初升级防控措施,包括在墨尔本实行全城宵禁、更严格地限制居民活动以及暂停维多利亚州大部分经济活动等。弗赖登伯格表示,这些措施将导致澳大利亚失业人口在8月和9月增加约45万。 据澳联邦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下午,澳大利亚24小时内新增确诊病例180例,累计确诊24407例;新增病例中,有179例来自维多利亚州。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数据较低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充分发挥新媒体、电商、电子竞技等新型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我们此前强调,若7、8月调查失业率出现阶段性上行压力,央行可能有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宽松操作,鉴于7月调查失业率稳定,我们认为后续央行采取宽松政策的概率大大降低,未来可能不会再有降息、降准等操作。随着经济增速稳健修复及失业率企稳,我们提示后续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边际转向的可能性,核心跟踪DR007走势,若DR007持续性地位于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将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 灵活就业助力,失业水平维持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上月持平。7月是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季,往年调查失业率7月份均至少上行0.2个百分点,而今年失业率与6月持平,我们认为,促进灵活就业、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把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加入到自由职业的范畴,是7月调查失业率上冲幅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工业向好不改,两大循环助力 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4.8%,低于市场和我们预期,其原因在于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但制造业增长依然强劲。我们认为,虽然工业总体增速与上月持平,但制造业增速大幅提升表明工业向好趋势不改,两个大循环是促使7月制造业向好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未来工业继续向好。 社零小幅修复,未来有望加速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1.1%,前值-1.8%,社零小幅修复,但仍未实现正增长。其中,商品零售同比+0.2%,首次实现正增长。从结构上看,“宅经济”的相关消费保持较好表现,受社交距离影响的消费恢复速度仍然较慢。盛夏来临,伴随利好政策频出,未来线下消费修复速率加快,带动消费增速回暖。 投资继续修复,地产数据更具韧性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0.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4%,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较前值修复1.7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7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1.6%、7.9%和-3.1%,地产修复速度最快,具备更强的韧性,施工强度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带动建工走强;大规模降雨及洪水因素对基建有一定扰动,基建投资仍环比回升,已能体现基建逆周期发力特性,我们后续基建投资有望加速回升。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超预期下行,各国协同刺激政策不及预期;中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政策刺激大幅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及金融危机爆发冲击我国经济基本面;中美博弈超预期加剧。 目 / 录 正 文 失业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概率降低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有别于以往7月传统大学生毕业季的环比上行,今年失业率较低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灵活就业,充分发挥新媒体、电商、电子竞技等新型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同时,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地摊经济”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 我们此前强调,若7、8月调查失业率出现阶段性上行压力,央行可能有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宽松操作,鉴于7月调查失业率稳定,我们认为后续央行采取宽松政策的概率大大降低,未来可能不会再有降息、降准等操作。随着经济增速稳健修复及失业率企稳,我们提示后续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边际转向的可能性,核心跟踪DR007走势,5月以来央行维持流动性紧平衡,DR007在6月末首次上冲至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此后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我们认为,若DR007持续性地位于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将意味着央行对流动性的确定性收紧。本周为配合财政专项债发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净投放,但也仅实现了流动性紧平衡,DR007并未明显下行,后续仍需密切关注。 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为:净出口强劲,并拉动相关制造业增加值超预期上行,使得整体工业增加值维持稳健修复;投资缓慢改善,其中地产投资最为强劲,洪水对基建投资的冲击减弱,7月基建投资当月增速重新回升,后续也无需担忧;作为基建、地产、出口的下游端,制造业投资也在确定性上行通道,但相对较为滞后;消费数据结构性分化仍然显著,但随着服务业消费需求逐渐释放,未来有望加速改善。整体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到合理增长区间的概率较大,而作为政策底线的失业率数据,在7月大学生毕业季也没有触及6%上限,未来压力更加趋缓。 灵活就业助力,失业水平维持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7月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7万人,去年同期新增13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依然偏弱。7月是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季,往年调查失业率7月份均至少上行0.2个百分点,而今年与上月持平,我们认为,促进灵活就业、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是7月调查失业率上冲幅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3月,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有55.2%的毕业生仍未获得录用函,相比之下,2018、2019年同期的比例分别为25.61%和24.19%;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2~6月大学应届生岗位需求同比去年显著收缩,且呈现出“规模越小降幅越大”的特征,中小企业招工用工谨慎;7月27日学慧网发布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7月份,仍有接近50%的应届生正在寻求工作机会,找到工作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3%。 然而,通过促进灵活就业、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调查失业率并没有如期上行: (1)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将开设网店纳入自主创业范围,并首次把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加入到自由职业的范畴。疫情之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职业需求大幅增长,促使一大批尚未获得满意工作机会的应届生选择这些新的就业形式作为缓冲过渡。 (2)稳就业政策助力农民工就近就业。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披露,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除了在本地企业就业及务农外,还有5%的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民俗特类产业等新业态创业,以及新增一批乡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防疫消杀员等公益性岗位。 (3)“地摊经济”能够对冲一部分的就业压力。自成都因放开地摊经济拉动10万人就业被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之后,全国多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尤其是省会等大中城市。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降反升,凸显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地摊经济”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创造就业岗位,可起到一定对冲作用。 毕业季之后,调查失业率有望持续改善,年内完成6%目标的难度较小。其一,经济持续复苏带动企业盈利修复,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转正,6月同比增长11.5%,企业效益的改善将提振用工需求,降低调查失业率的中枢水平;其二,线下服务业逐渐放开,7月跨省团队旅游、电影院放开,8月剧院等演出场所放开,“地摊经济”在各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有望进一步体现;其三,6月下旬以来的南方汛情虽然短期内对农业与室外基建造成一定影响,但后期政府将牵头一批水利项目和灾后重建工程,将创造数量可观的岗位,尤其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不过,因为灵活就业稳定度较差,调查失业率中枢难以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工业向好不改,两大循环助力 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4.8%,低于市场和我们预期,其原因在于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但制造业增长6.0%,较上月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虽然工业总体增速与上月持平,但制造业增速大幅提升表明工业向好趋势不改。1-7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0.4%,转正在即,工业生产回归正轨。 两个大循环是助力7月制造业生产持续恢复的重要原因。在供给方面,国内大循环强化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的供给优势,弥补海外防疫物资、宅经济需求供需缺口、替代海外供给, 7月出口数据强劲。在内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需求回升,环保标准切换、基建项目加快推进带动汽车、专用设备等行业生产。从国内7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50%,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21.9%和16.4%可以映证。7月服务业生产加快恢复对相关产业链有促进作用,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居民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9%、51.1%,分别高于6月份6.1、1.9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在两个大循环作用下,8月工业生产将继续向好。在供给方面,国内疫情、洪涝灾害等潜在风险可控,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助于激发各领域各环节的企业生产活力。在需求方面,基建投资和居民消费修复将继续支撑内需回升,洪涝灾害引致的灾后重建工作将对前期损失进行回补,随着影院、餐饮、线下培训等服务业进一步恢复,相关产业链,如食品加工、文教用品等制造业有望加快恢复;同时,海外疫苗的实际效果有待观察,海外疫情形式依然严峻,生产能力恢复速度可能较为有限,外需仍需我国支撑。 从分项数据上看,7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6%,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7月份,发电生产更多转向水电减少煤炭需求是导致采矿业生产放缓的主要原因。我们主要关注的工业产品:除原煤、水泥增速不及去年同期外,钢材、汽车、发电量、十种有色金属7月同比均正高于去年,其中汽车增速26.8%表现亮眼。 社零小幅修复,未来有望加速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1.1%,前值-1.8%,社零小幅修复,但仍未实现正增长。其中,商品零售同比+0.2%,首次实现正增长,餐饮收入-11%,跌幅依然较深。 从结构上看,粮油食品、饮料、通讯器材当月同比+6.9%、+10.7%、+11.3%,“宅经济”的相关消费保持较好表现;“聚集”和“出行”属性较强的消费品,由于受社交距离影响,恢复速度比较缓慢,餐饮业、石油及制品、纺服鞋帽当月同比分别为-11.0%、-13.9%、-2.5%。地产后周期消费略显疲态,家电、家具、装潢当月同比分别为-2.2%、-3.9%、-2.5%,随着地产销售额的改善,未来有望有所改善。 汽车消费表现抢眼,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4%。其中,商用车销量+59.4%,继续强势表现。乘用车表现亦可圈可点,7月销量同比增长8.5%,一方面限购城市增加牌照投放、各地方购车补贴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对于乘用车有一定刺激作用;另一方面,今年迎来2010年前后新车购买者的换购高峰,7月份豪华车零售同比+30%,市场份额扩大至15%,换购需求带来的消费升级也是乘用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盛夏来临,伴随利好政策频出,未来线下消费修复速率加快。其一,电影院于7月20日有序开放营业,观影人数稳步提升,近期文旅部又放开了剧院等演出场所,文体娱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其二,“跨省游”恢复叠加暑期进入旅游旺季,7月民航航班量及各地酒店入住率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目前出境旅游仍比较困难,存在一部分高附加值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的可能性,十一黄金周可能迎来一波小高潮;其三,旅游、商务需求逐步打开,线下餐饮也持续回升态势,中国烹饪协会表示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 >;>; 失业水平维持,就业压力趋缓 7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7%,与6月持平。7月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7万人,去年同期新增130万人,新增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依然偏弱。7月是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季,往年调查失业率7月份均至少上行0.2个百分点,而今年失业率与6月持平,说明整体的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六稳”“六保”、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挥作用,对于稳定就业有较强支撑: 其一,鼓励灵活就业,发挥新媒体、电商、电子竞技等新型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将开设网店纳入自主创业范围,并首次把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加入到自由职业的范畴。疫情之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职业需求大幅增长,促使一大批尚未获得满意工作机会的应届生选择这些新的就业形式作为缓冲过渡。扩大就业界定标准范围,是7月调查失业率上冲幅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 其二,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披露,截至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除了在本地企业就业及务农外,还有5%的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民俗特类产业等新业态创业,以及新增一批乡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防疫消杀员等公益性岗位。 其三,“地摊经济”能够对冲一部分的就业压力。自成都因放开地摊经济拉动10万人就业被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之后,全国多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尤其是省会等大中城市。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降反升,凸显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地摊经济”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创造就业岗位,可起到一定对冲作用。 盛夏来临,伴随利好政策频出,未来线下消费修复速率加快。其一,电影院于7月20日有序开放营业,观影人数稳步提升,近期文旅部又放开了剧院等演出场所,文体娱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其二,“跨省游”恢复叠加暑期进入旅游旺季,7月民航航班量及各地酒店入住率进一步提升,而且由于目前出境旅游仍比较困难,存在一部分高附加值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的可能性,十一黄金周可能迎来一波小高潮;其三,旅游、商务需求逐步打开,线下餐饮也持续回升,中国烹饪协会表示全国大部分餐饮企业的经营已恢复到疫情前的70%-80%。 投资继续修复,地产数据更具韧性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基本符合预期。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0.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3.4%,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较前值修复1.7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7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1.6%、7.9%和-3.1%,地产修复速度最快,具备更强的韧性,基建也较上月重回反弹。 制造业缓修复,高技术制造业支撑 7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修复1.5个百分点至-10.2%,延续缓慢修复节奏,7月当月增速-3.1%,与前值-3.5%相比略有改善,但幅度不大。行业结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然表现最好,1-7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4%,较前值继续提高1.6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4.7%、10.7%。除此之外,受基建、地产等下游需求改善的支撑,7月有色行业投资较具韧性,累计增速较前值提高3.1个百分点至-6.5%,但消费品制造业、化工相关行业及设备制造相关行业投资仍然明显低于整体制造业,修复速度相对较慢。 制造业投资继续修复有几个方面支撑:第一,随着需求侧各项指标逐渐转暖,企业利润在上行通道中,推动制造业投资需求改善,6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维持正增长,这是制造业投资回暖的确定性支撑;第二,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保障制造业融资来源,除MPA考核加大制造业融资考核权重外,央行强调信贷的结构性调节作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 但总体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修复速度慢于基建、地产投资,当月增速目前尚未转正,主因是制造业投资主要依赖于利润状况,目前PPI仍为负增长,企业资本开支意愿的修复滞后于生产,相比基建和地产投资的幅度也较弱,总体我们预计今年制造业投资转正的概率不大。 扰动逐步降低,基建持续回升,后续有望提速 1-7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0%,转正可期,前值-2.7%。根据我们推算,7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7.9%,前值6.8%。分行业来看,1-7月道路运输、水利管理、铁路运输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速分别为2.4%、2.9%、5.7%和-5.2%,前值0.8%、0.4%、2.6%和-6.2%。 天气因素扰动,7月基建仍保持稳步回升。我国经济二季度领先性企稳以来,市场对基建投资大幅回升抱有较高预期,但6月以来长江流域出现接连的强降雨,6月1日至7月28日,长江流域降雨量528.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强度等,对基建投资产生一定扰动,因此6、7月基建投资并未大幅回升,分别同比增长6.8%和7.9%,仅保持稳步回升。 扰动逐步降低,后续基建回升或加速。7月后,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扰动下降,根据中央气象局表示,7月29日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集中期结束,大部地区将转为高温闷热天。我们此前提示,天气因素更多影响基建投资节奏,而非总量,天气转好有利于施工强度的提升,部分项目可能为了跟上项目计划进度而适当赶工,这两种因素均有利于后续基建投资加速回升。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大规模降雨和洪水冲击之下,6、7两个月基建投资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随着扰动因素降低,未来Q3至Q4初基建投资增速大概率维持两位数增长,单月同比的高点或接近20%。 此外,财政效率和速率提升也将助力基建回升。730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注重实效”,今年内财政政策表现积极,已动用赤字率、特别国债、专项债、减税降费等多项财政工具,累计资金使用超过11万亿,但也存在速率较慢、资金淤积等实际问题。下半年政策重点在于落实政策安排,实现政策效果,8月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人大常委会汇报下半年财政政策安排时,明确表示后续将“加强资金使用监督,使得新增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我们认为,在注重实效的政策背景下,后续财政效率和支出速率的改善将有助于带动基建回升。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后续基建投资有望加速回升,8月数据有望转正,全年基建投资有望达到8%-10%。 老旧小区加速引领建工,地产投资当月增长11.7% 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3.4%,前值1.9%;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1.0%,前值-0.9%;新开工、施工、竣工累计同比分别为-4.5%、3%和-10.9%;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5.8%和-2.1%。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累计同比0.8%,国内信贷、自筹贷款、定金与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同比分别为4.9%、3.3%、-3.4%和6.6%。 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11.7%,前值8.5%;新开工、施工和竣工同比分别为11.3%、16.6%和-14.0%;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分别为9.5%和16.6%;国内信贷、自筹贷款、定金与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为14.2%、18.6%、15.2%和25.3%,前值20.3%、5.9%、15.3%和19.3%。 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建工走强,地产大涨。建工走强,拿地也有支撑,7月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单月同比增长11.7%,环比增长3.2Pct,略超市场预期。我国经济领先性企稳,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施工的黄金时期,新开工及施工数据在6、7月明显上行,一方面是源于施工强度的提升,疫情导致施工计划减缓而进行赶工形成一定利好,另一方面老旧小区改造也明显加速,根据住建部7月30日披露,截至6月末,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9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3.9万个)的40.4%,较5月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土地方面,7月高频数据显示土地成交表现总体平稳,我们预计拿地收入后续大概率总体趋稳。一方面,地产企业加速推盘,地产销售显著回升,7月当月地产销售额同比达到16.6%,到位资金中定金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可以印证,销售和资金的回升有助于提升企业拿地积极性。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减收压力峰值已过,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韩正副总理在强调房住不炒、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同时,还表示“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坚定不移推进落实好长效机制”,深圳、杭州、东莞等地区近期政策出现边际收紧主要目的是打击投机、炒作,边际适当调整也属于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的正常节奏,无需过度解读,我们认为地产政策有惯性,因城施策的调控方式决定了短期不会有大面积收紧的可能。 展望后市,地产投资大概率稳步回升。国内经济领先性企稳,楼市相对活跃,建工投资有积极表现,下半年仍有近6成老旧小区项目将加速开工建设,施工强度也有保障,楼市活跃度升温有助于地产销售的持续性,疫情抑制的前期需求逐步释放,也可以为市场再添活力,利好建工和企业拿地意愿,土地对地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有一定韧性。 我们维持前期判断,全年地产投资有望达到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