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新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提出,上海将会在今年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1月初,特斯拉发布消息,表示其在中国大陆开放的超级充电站已经突破700座,覆盖300座城市。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在私人桩之外建设更多公共充电桩的需求,正在被放大。 实际上,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配套设施,公共充电桩曾是先于新能车的“风口”。2015年9月,在政策指引下,这一行业正式启动。当年年底,国内桩企已经达到100多家,而彼时,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50万辆。 最初,进入公用充电桩领域的公司,多以与电力或汽车行业相关企业为主,而在利润和补贴“诱饵”下,大量中小投资人也相继进入市场。2017年,国内桩企数量迅速扩大到了1000家;2018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2000家。 尽管新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但大量懵懂之中跌跌撞撞进入到公共充电桩行业的企业,在尝到了行业早期补贴和发展的红利后,迅速感受到了市场过剩带来的苦涩。尤其是在深圳、广州等华南城市,价格战骤起、地租成本推高,大量充电站废弃、产能被迫亏本退出。 “只要有资金,谁都能进入这个行业了。”广东一家公共充电桩老板对作者表示,连深圳一些当地土豪和有自己车队的物流公司都纷纷进入,先行者的业务开拓和技术完善,让这门生意失去了门槛。 在洗牌过程中,公共充电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三家市占率最高的头部企业。但是,具体到每座城市,竞争格局仍然混沌,例如在北京和广州,仍然有将近200多家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就连广西柳州这样的低线级城市,运营商数也已达到10多家。 同时,互联网玩家也不甘寂寞,以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为代表,一些平台公司试图弯道超车,通过将全国站点连接到同一平台上一统江湖,猎取传统运营商逐鹿过后的果实。而传统运营商,也从最初的重资产建站,转变为着力发展充电网络平台。 新旧势力“擦枪走火”。5年时间,在公共充电领域一轮野蛮生长后,行业得以重塑,但一场不见硝烟的新暗战,却又燃起。 电站大建,地租疯涨 肖明是深圳一家中等规模充电站老板,他在2017年刚到深圳做公共充电桩时,正是黄金时期。 建一座公共充电站,成本通常分为三块。首先是电桩,1千瓦成本大概400元左右,一个小功率直流桩为60千瓦,约要2.4万元,120千瓦大功率在4.8万元左右,中等规模电站大概有20个大功率直流桩,电桩建设成本在100万元上下。交流桩成本则在一两千元左右,虽然成本低,但因为充电时间长、周转率低,实际并不划算。 其次是电缆和变压器,考究一点的还要做地面硬化、加盖雨棚等,平均而言,基建同电桩的成本比例是1:1,也就是说,一个总功率2400千瓦的站,建设成本要在200万左右;最后一项大额支出在场地费,除了部分国企或电网公司下属充电桩运营商可以在远郊或城中村自建场站外,绝大多数民营运营商都要租赁土地,跟场地方的合作方式包括租金和收入分成。 肖明建站时,关外龙华区的场地,每平米月租金只要十七八元,他投资了一座装配40个60千瓦电桩的电站。彼时,附近只有本地品牌智联的一座电站同他竞争。肖明的那块场地月租正常不到2万元,由于供小于求让生意火爆,汽车充电需要排队,给场地的分成每月就能达到5万多元。 “也就一年多时间,在充电车辆没有太多增长的情况下,附近就冒出来了五六个电站,并且都是60个车位左右的大站。”肖明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尤其是大量充电站短期上马,让场地租金疯涨。 深圳的充电站场地租金在2018年和2019年开始飙升,肖明告诉作者,自己的月租金涨到了每平25元以上,涨幅50%,而关内的一些场地,还要额外收进场费,最高能达到30万元。 “黄埔大道是充电桩较少但车辆特别多的路段,场地租金高到每月每平米80元;市中心停车场,一个停车位(约14平米)月租金1600元,算下来月租金一平100多元。一个车位装两个充电枪,一个枪每月要充几万度电,才能把租金给补回来。”黄杨在广州运营一家公共充电桩公司,他告诉作者,市区里的停车场几乎都已经被运营商扫过一遍,最疯狂的时候是在2019年,“租金已经贵到离谱”。 成本上升,收入却在下降。 公共充电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服务费,通常,客人消费1元,有6毛钱需要作为电费交给电网。在行情好的时候,肖明的电站卖出一度电,能收入4毛钱左右的服务费。但很快,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源,服务费降到了两毛多,“成本都收不回来”。 为了招徕客户,各家运营商还要竞相从事促销活动,打折送礼品。“送礼品,便宜东西人家还不要,得送点贵的,比如一个充电宝,五六十块。”肖明最近做了一场活动,“但最后也没作用,你搞的时候车主过来,你搞完别家搞了,车主又跑到别家去了”。 大量荒废,无人接盘 因为疫情,让很多本就盲目进入行业、希望赚到快钱的投资者在去年雪上加霜,许多无法维持下去的公共充电站停运荒废。 “早期建的公共桩大多数是交流桩,现在司机大部分充直流桩,一个小时能充完谁会去充七八小时的交流桩,加上早期的桩技术差,也缺少维修,因此基本就是闲置和废弃了。”黄杨向作者解释到。 即便是大型运营商,也不能完全幸免。 “他们拿下来的场地,电费比较高。例如和小区合作,物业电费可能每度要1元,他们再加上6毛钱的服务费就是1块6毛钱,比别家高很多,当然没人去了。”王敬是广西柳州市一家本地公共充电站老板,他告诉作者,特来电很早就进入到了柳州市场,建了很多公共充电桩,但现在全部淹没在了荒草里,尤其是小区里的慢充公共桩。 特来电还在广西桂林景区建有几十个充电桩,在停运后,当地政府曾找到王敬,希望他能去接手,更换设备后重新运营,但被他婉拒:“既然人家特来电那么大一个公司都遗弃了这个站点,就说明那个地方没有人充电嘛,既然人家选择遗弃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还要去填这个坑呢?” 像王敬这样趋于保守的投资人已经不在少数,作为一个“年轻”的风口行业,公共充电桩在废弃后,却大都难以找到“接盘侠”。 “如果站是自建的,土地是自己的,运营时间能稳定在10年以上,下家也许愿意接手,因为时间长可以收回成本,但目前大多数充电站跟场地方的签约年限只有三四年,而且出让方除了成本外,还让下家支付后几年预期收益的三成,下家当然更不愿意接手了。”肖明告诉作者,这也是很多停运电站无人问津的原因。 补贴成本的提高和政策的收紧,同样致命。 “建设补贴之前是按成本的30%来计算,一些企业自身生产充电桩,同时又经营公共充电站,把自己的桩卖给自己的站,把成本虚报得比较高,这样补贴就拿得多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对作者表示,早期进入者大建特建电站,很多就是为了拿补贴。 王敬是在2019年1月进入行业,他告诉作者,自己至今没有拿过补贴。 “申报补贴的成本很高,比如我们一个交流桩最高补贴不超过3万元左右,第三方验收的费用就已经3000元了;为了拿补贴,公司业务的各个环节还都需要发票,增加了税务成本;同时,要准备这些材料,还要配备人手。”根据王敬的计算,他光为申请补贴花费的成本,就要占到补贴额的20%左右。 有一个案例让肖明记忆犹新:“深圳一家配备20个桩的充电站,找计量检测院来做验收,结果对方开出的费用就高达几十万。”他说,自己在深圳做桩这几年,只拿到过龙华区政府的一笔20万元补贴。 对此,一位深圳市政府的退休官员告诉作者,当初制定充电站验收政策的时候,只指定了一家机构,且没有给它规定价格,“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以后出篓子恐怕是难免的”。 经营不善的充电站陷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困境,但更为尴尬的是,就算找不到下家,原有的运营商也不能跑路了之,因为大量的固定成本还在。“充电桩可以拆走,但填入地下的变压器和电缆基本都拿不走,他们只能撑到跟场地方的租约到期。”黄敬说。 不玩电桩,转战平台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抢跑”的公共充电桩能否校准步伐? “2015-2016年是大多数运营商跟场地方签约的年份,租期一般五六年,今明两年,会是租约到期的高峰期,到时很多赚不到钱的运营商会终止续租,退出市场。”肖明对于未来的前景,保持乐观。 根据《中国汽车报》引用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产业观察报告,充电桩运营行业的头部效应正在显现,截止2020年11月,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占据充电桩运营企业前三强,运营公共桩的数量分别为17.86万、16.67万和14.42万台,在公共桩中占比分别为25.69%、24.0%和20.75%,三者累计充电桩保有量之和占全部商用充电桩行业的70%。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在给作者的书面回复中认为:“目前充电行业的价格竞争的确很激烈,但它会淘汰一部分没有实力的运营商,让行业更好发展。预计到2021年下半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部分运营商的淘汰,充电价格会恢复到良性阶段。” 目前,北京市场的改变已经先于深圳和广州,其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的服务费基本维持在每度8毛钱左右。第三方平台E充网的一名前高管对作者表示,在北京市场中,特来电、星星充电、国网等头部公司市占率很高,他们基本维持住了价格。 深圳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协调处前处长陆象桢则向作者预测,3-5年内,深圳市场会从充分竞争上升到有序竞争,通过资本整合,深圳最终会留下10家以内的公共充电桩企业,“至少有90%都会消失,好的地段大家都抢得差不多了,下一步企业就是要去布网”。 当公共充电站建设运营已经充分竞争、逐步企稳,建立平台成为了参与者正在转移的另一个战场。今年,特来电和星星充电都没有在深圳市场上布局新的站点,他们的业务重心已转移到做轻资产平台运营上,将更多的第三方站点接入到自己的网络。 原本,特来电在APP上只提供自营充电站信息,现在,已经以平台姿态接纳其他运营商、建设充电网络。于德翔对作者表示,充电桩只是一个简单的充电设备,充电网则是一个“设备层、控制层、能源层、数据层”深度融合的智能充电系统。一位接近星星充电人士也对作者表示,公司思路也在从重资产建桩向轻资产平台转变,2021年的重点是发展云平台。 提到平台,永远无法避开那些原生的互联网公司。传统线下运营商转型的同时,线上玩家们也顺势而入。 这其中,包括了快电和云快充等新玩家,他们没有重资产的充电站,只经营第三方平台,通过跟原有的大运营商谈“总对总”合作和大范围地推,粘结充电站和导流用户。一位快电高管对作者表示,全国60多万公用桩中,已有70%入驻快电平台。 不过,特来电等大型运营商与这些平台们的蜜月期能持续多久,仍是疑问。 此前,滴滴旗下小桔充电也曾同运营商合作,小桔充电通过滴滴平台的大量司机和用户给运营商导流。然而,特来电等几家大型运营商后来发现,小桔充电也在偷偷建立自己的站点,于是立即终断了跟小桔的连接。 “小桔跟大运营商谈总对总合作时,从对方拿到了7折的充电优惠,但小桔给到用户的优惠是8-9折,自己从中赚到了折扣的差额,这让对方很受伤。”肖明向作者道出了双方决裂的另一个原因。 上述匿名的行业资深人士对作者表示,因为目前国内充电站规模仍然很小,新平台通过“烧钱”地推,可以做到迅速占领站点,但新起的纯平台,目前只能做到连接站点,背后的运维数据和深层服务仍然无法掌握。 “特来电要做的是场地、电池、平台网、数据等6个维度的运营,单纯一个互联网平台,不具备布局或运营以上6类的综合优势,很难做好充电网运营。”于德翔对于传统商家不会被滴滴等互联网平台颠覆,抱有信心。 因为几乎一年没有发展,肖明收入锐减,他在犹豫要不要换个行当,对于目前疯投平台而不建站点的“矫枉过正”,他充满疑问:“都想白嫖,那最后羊毛出在谁身上呢?” (为保护隐私,文中王志、肖明、黄杨、王敬均为化名)
上周四,美国纽交所以遵守特朗普政府禁止美国人投资“有军方背景的中国企业”的行政令为由,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这三大运营商发出1月7-11日退市的通知。 针对遭退市一事,三大运营商均回应称,尚未收到纽约证交所下市决定的任何通知。同时,对纽约证交所的决定和行动表示遗憾。 受此消息影响,今日港股三大运营商全线低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跌幅超过4%,中国联通港股、A股均下跌3.5%左右。 (来源:wind) 20年前,三大运营商因资金短缺而赴美上市,成为其在3G时代作出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通信行业一路追赶,中国运营商与海外国家运营商的对比已经发生扭转。 去年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收入整体保持增长。中国移动2020年Q3实现营收574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4%;实现净利润略降0.3%至816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度利润同比正增长;中国联通自2019年下半年起调整移动业务发展策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073.49亿元,同比增长4.4%;净利润同比增长10.2%至108.24亿元。中国电信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至2926.14亿元;股东应占利润为187.06亿元,同比上升1.7%。 近年来,中兴通讯、华为、三大运营商、中芯国际等先后遭美制裁,理由虽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美国遏制中国通信业发展的大方向非常明显。 整年来看,受到中美冲突和特朗普政府围追堵截的影响,通信指数(申万)由7月阶段高点2879.80点至最低点2008.49点,跌幅超过30%。通信板块2020年整体下跌8.62%,在全部28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末位。 2020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5G方面的资本开支合计高达880亿元,相较2019年下半年的412亿元的资本开支有明显加速的趋势。其中,中国移动上半年在5G资本支出达552亿元,环比增长130%,超过联通和电信之和。 (图:三大运营商的5G资本支出情况(亿元);来源:东方证券) 此前,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2021年将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而目前,国内已累计建成5G基站达71.5万个。 这意味着,明年5G基站建设及资本投入将更快更大。而在此背景下,三大运营商却遭遇退市,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三大运营商在美摘牌,也意味着中概股被强制退市的开始。 基于历史原因,国外投资者对于中国公司抱有偏见,凡是利润高的企业,都会被扣上垄断和寻租的帽子,而非自主创新、经营管理所致。加之做空机构狙击下及媒体煽风点火,放大了中概股“没有核心技术、虚假利润”等偏见,股价暴跌和集体诉讼紧随而来。即便是质地优良的企业也难以躲避“羊群效应”的误伤。 此外,由于中概股涉足两地,中美监管的空白区域或差异较大。 这些因素一环扣一环至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中美信任鸿沟的不断加深。 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趋势,美国刁难“中概股”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去年8月,美国国务院便要求高校剥离其捐赠基金中的中国股票;12月中旬,特朗普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限制中国公司在美上市。 2020年,已有多家企业相继退市,尤其12月之后中概股退市潮愈发明显。去年4 月,聚美优品以每股 2 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12月以来,新浪在美股宣布股东批准私有化合并协议,万达体育将于2021年1月29日从纳斯达克退市,房天下、中指控股、正保教育收到私有化要约。 可以预见的是,美股市场不再对中概股垂青之后,将有一大批中概股被强制退市或私有化。
5G消息市场测算 资料来源:工信部、东兴证券研究所 5G消息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立足于互联互通,5G消息商用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将共用一个平台,该平台即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 当前,我国5G消息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5G消息总体技术要求》《5G消息终端技术要求》《5G消息终端测试方法》等一系列标准已获报批。市场表现上,12月17日,同花顺5G概念板块上涨0.89%,个股方面,神州泰岳上涨6.17%,梦网集团上涨2.41%。 5G消息商用不断提速 种种迹象显示,5G消息商用正在不断提速。 近日,梦网集团发布了“天慧·5G消息平台”,率先把5G消息、视频短信、行业短信进行融合,基于5G标准规范实现了消息即服务。此前三大运营商已先后披露5G消息系统招标,标志着5G消息落地迈入实质性阶段。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付国强撰文称,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已开始5G消息规模化部署,5G消息有望成为首批为个人用户所见的5G应用之一。 付国强表示,在运营商消息服务趋于饱和的今天,5G消息的落地,是电信市场发展的新动能。在电信运营商方面,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都进入了现网部署阶段。其中,中国移动建设速度较快,网络侧功能基本具备商用条件;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相对滞后,但在中兴、华为等领先5G消息设备企业的帮助下,也将很快具备商用条件。 据了解,5G消息商用将是三家运营商共用一个平台。有行业内部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此次5G消息商用将立足于互联互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共用一个消息平台,每年年底根据运营商各自的平台访问量统一结算。目前平台正在推进中,计划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初推出。被问及为何三大运营商共用一个消息平台,该行业内部人士分析称,主要是为了达到互联互通和行业共赢。 5G消息标准方面也有新进展。付国强在撰文中透露,我国5G消息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由他本人牵头制定《5G消息总体技术要求》以及另外两个标准《5G消息终端技术要求》《5G消息终端测试方法》已获报批,这标志着系列标准已具备指导企业5G消息实践的作用。 产业链共迎新机遇 根据三大运营商此前发布的《5G消息白皮书》,5G消息商用过程中,运营商将合力打造标准、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5G消息产业链参与方主要包括终端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应用开发企业、行业客户企业,随着加入的用户越来越多,产业链上下游都将从中获益。 GSMA数据显示,当前A2P短信(应用短信)全球空间为600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增长至900亿美元,而RCS的市场空间可能会大于1500亿美元。据东兴证券测算,到2030年,我国5G消息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是2019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营收的约2.6倍,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将惠及运营商、行业用户和终端厂商等参与方。 华泰证券认为,5G消息商用有望助力运营商传统短信业务开拓新的盈利模式。在生态建设方面,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共享业务发展收益,与产业共同做大生态规模,有望释放行业长期价值。产业链环节A股上市公司或迎来机会。 当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加快相关部署,全力支持5G消息商用。除了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方面,多家国产手机厂商参与意愿强烈。据了解,目前包括华为、小米、三星等品牌的手机都已经通过5G消息功能测试。 应用开发企业方面,目前国内的SDK厂商和头部SP企业已着手应用开发。尤其是作为渠道商的SP企业,除了梦网集团的“天慧·5G消息平台”,神州泰岳也发布了“泰岳5G消息云平台”,推进5G消息的行业应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5G消息会对微信等社交APP形成冲击。东兴证券分析师王健辉表示,5G消息将在基础功能上赶超微信。社交APP需要相互认证并添加联系才能实现消息发送,而5G消息是通过认知接收方的手机号码进行消息发送,将具有实名登记功能,同时促进手机号生态圈(相比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的新社交媒体生态;另外,5G消息能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传输效率更有优势。
5G消息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立足于互联互通,5G消息商用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将共用一个平台,该平台即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 当前,我国5G消息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5G消息总体技术要求》《5G消息终端技术要求》《5G消息终端测试方法》等一系列标准已获报批。市场表现上,12月17日,同花顺5G概念板块上涨0.89%,个股方面,神州泰岳上涨6.17%,梦网集团上涨2.41%。 5G消息商用不断提速 种种迹象显示,5G消息商用正在不断提速。 近日,梦网集团发布了“天慧·5G消息平台”,率先把5G消息、视频短信、行业短信进行融合,基于5G标准规范实现了消息即服务。此前三大运营商已先后披露5G消息系统招标,标志着5G消息落地迈入实质性阶段。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付国强撰文称,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已开始5G消息规模化部署,5G消息有望成为首批为个人用户所见的5G应用之一。 付国强表示,在运营商消息服务趋于饱和的今天,5G消息的落地,是电信市场发展的新动能。在电信运营商方面,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都进入了现网部署阶段。其中,中国移动建设速度较快,网络侧功能基本具备商用条件;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相对滞后,但在中兴、华为等领先5G消息设备企业的帮助下,也将很快具备商用条件。 据了解,5G消息商用将是三家运营商共用一个平台。有行业内部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此次5G消息商用将立足于互联互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共用一个消息平台,每年年底根据运营商各自的平台访问量统一结算。目前平台正在推进中,计划今年年底,最迟明年初推出。被问及为何三大运营商共用一个消息平台,该行业内部人士分析称,主要是为了达到互联互通和行业共赢。 5G消息标准方面也有新进展。付国强在撰文中透露,我国5G消息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由他本人牵头制定《5G消息总体技术要求》以及另外两个标准《5G消息终端技术要求》《5G消息终端测试方法》已获报批,这标志着系列标准已具备指导企业5G消息实践的作用。 产业链共迎新机遇 根据三大运营商此前发布的《5G消息白皮书》,5G消息商用过程中,运营商将合力打造标准、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5G消息产业链参与方主要包括终端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应用开发企业、行业客户企业,随着加入的用户越来越多,产业链上下游都将从中获益。 GSMA数据显示,当前A2P短信(应用短信)全球空间为600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增长至900亿美元,而RCS的市场空间可能会大于1500亿美元。据东兴证券测算,到2030年,我国5G消息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是2019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营收的约2.6倍,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将惠及运营商、行业用户和终端厂商等参与方。 华泰证券认为,5G消息商用有望助力运营商传统短信业务开拓新的盈利模式。在生态建设方面,运营商与合作伙伴共享业务发展收益,与产业共同做大生态规模,有望释放行业长期价值。产业链环节A股上市公司或迎来机会。 当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加快相关部署,全力支持5G消息商用。除了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方面,多家国产手机厂商参与意愿强烈。据了解,目前包括华为、小米、三星等品牌的手机都已经通过5G消息功能测试。 应用开发企业方面,目前国内的SDK厂商和头部SP企业已着手应用开发。尤其是作为渠道商的SP企业,除了梦网集团的“天慧·5G消息平台”,神州泰岳也发布了“泰岳5G消息云平台”,推进5G消息的行业应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5G消息会对微信等社交APP形成冲击。东兴证券分析师王健辉表示,5G消息将在基础功能上赶超微信。社交APP需要相互认证并添加联系才能实现消息发送,而5G消息是通过认知接收方的手机号码进行消息发送,将具有实名登记功能,同时促进手机号生态圈(相比于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的新社交媒体生态;另外,5G消息能提供更快的传输速度,传输效率更有优势。
纽交所将对三家中国电信运营商实施摘牌一事仍在发酵,2021新年后的首个交易日,中国移动(00941.HK)收盘跌0.79%,盘中跌幅一度达到4.52%;中国联通(00762.HK)盘中一度跌3.82%,尾盘翻红收涨0.45%;中国电信(00728.HK)收盘跌2.79%。 针对纽交所摘牌一事,1月4日早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在港交所发布公告,三家公司的措辞如出一辙,均回应称,公司尚未收到纽交所就将公司美国存托股票下市的决定的通知。三家公司还表示,对纽交所的决定和行动表示遗憾。 上述事件发生后,最令人关注的无疑是运营商会在哪些方面及多大程度上受到冲击。中信证券认为,三大运营商美股ADR占总股本份额较小,退市影响有限,且三家公司现金流强劲、账上现金充足,上市后并无在美国融资记录,对运营商基本面几无影响,主要导致股价波动。 运营商披露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截至2020年末,中国移动以ADR形式持有的普通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中国联通已发行ADR所代表普通股股数占公司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约1%,中国电信已发行ADR所代表的H股股数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约0.57%。 三家运营商从纽交所摘牌后,已发行ADR的命运及投资者何去何从也是市场关注焦点,不同于此前券商预计的回购或私有化等方式,三家运营商在公告中均表示,为投资者提供将ADR转换为普通股的渠道。 根据纽交所的声明,三家运营商将在1月7日至1月11日期间退市,三家运营商称,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近期,有关三大运营商有望迎来业绩、估值拐点的声音不断出现,一个主要的背景就是在美国行政命令的压力下,不少海外投资者卖出运营商股票导致了价值被低估。1月4日,从港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盘中翻红甚至尾盘收红的情况来看,部分投资者已经提前布局。 关于运营商股价低估的情况,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最新的市净率分别为0.73、0.39、0.43。中信证券指出,这一水平远低于全球运营商2.68倍PB的平均水平。疫情之后,国内三大运营商业绩恢复最快,但估值水平却较低,纵览全球,三大运营商存在明显低估。 机构普遍认为,三大运营商当前估值处在历史低位,在业务转型持续落地的背景下,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拐点。 国泰君安认为,中短期来看,自2019年下半年各项政策引导以来,运营商竞争环境出现反转性改善,更长远来看,预计到2021年国内5G用户渗透率也将达到20%,有望到新业态爆发点,运营商正从流量经营到数字化生态的第二次转型的关键窗口期。
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均获批eSIM全国应用许可,eSIM或迎来大规模发展机遇。 10月19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文件,同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去年12月,中国联通(行情600050,诊股)已经获批开展该服务。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均获批eSIM全国应用许可,eSIM或迎来大规模发展机遇。 联通抢占先机 eSIM即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就能直接访问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苹果、华为均推出支持eSIM技术的智能手表,可以独立实现拨打/接听电话。 工信部文件显示,为适应互联网行业应用加快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的需要,原则同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工信部明确,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仅限开通数据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定向话音、定向短信业务。同时,工信部要求,应严格遵守号码管理相关要求,仅可使用13位物联网号码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运营商仅可在自有渠道办理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与转售企业合作提供相关服务须另行申请。 工信部指出,运营商须加强业务规范管理,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eSIM平台的管理权和eSIM终端的写卡权,不得以任何形式授权其他企业开通相关权限和功能;应与eSIM设备提供商明确安全责任,确保eSIM终端和服务器使用公开通用的技术方案,不得限制eSIM设备在其他运营商网络上使用。 eSIM推广应用方面,中国联通抢占了先发优势。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中国联通就开始研究和布局eSIM业务,2017年首家获批eSIM可穿戴业务上海试点;2018年,与华为、苹果在6省7市获批推出一号双终端和独立号码业务;2019年3月,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开通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全国服务试验,当月月底,中国联通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今年2月26日,中国联通和广和通(行情300638,诊股)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5G+eSIM模组。 中国移动大量采购eSIM晶圆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国移动招标采购网站了解到,10月13日,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发布了eSIM晶圆大规模采购项目,采购总量达7000万颗。其中,消费级晶圆4000万颗,工业级晶圆3000万颗。 追溯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的采购记录,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对4G eSIM物联网芯片研发项目进行采购招标,2018年开始大规模采购eSIM晶圆。当时的采购规模为5000万颗。其中,4000万颗消费级eSIM晶圆,单颗最高限价为0.25元;1000万颗工业级eSIM晶圆,单颗最高限价为1.0元。此外,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发布过多个eSIM芯片封装项目采购公告。 由此可见,运营商对eSIM的布局早已有之。不过,eSIM技术的一个特点是其并未与特定运营商绑定,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之间切换。对运营商而言,意味着用户流失风险。 eSIM在物联网具备优势 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近期发布报告显示,全球已经有200多家运营商支持eSIM,到2025年用于物联网的eSIM销量预计将增长一倍多。目前终端厂商、运营商和eSIM技术方案提供商都纷纷“拥抱”eSIM技术,eSIM正在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在物联网项目中,eSIM相比传统SIM卡具备优势。Strategy Analytics企业和物联网服务执行总监Andrew Brown表示:“物联网项目终端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企业角度看,为数百万个物联网设备更换SIM卡显然不切实际,这给维护和管理带来了麻烦。” 紫光国微(行情002049,诊股)是国内领先的安全芯片厂商,占据SIM卡芯片较大市场份额,公司早已捕捉到eSIM技术发展的潜力,积极开发物联网产业链的安全产品与应用方案。2019年紫光国微与联通华盛就eSI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联通物联网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就eSIM业务推进、物联网解决方案落地等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紫光国微中标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2018年的“eSIM晶圆采购项目”,向中移物联网供应4000万颗消费级eSIM晶圆、1000万颗工业级eSIM晶圆。
10月19日工信部网站发布文件,同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去年12月,中国联通已经获批开展该服务。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均获批eSIM全国应用许可,eSIM或迎来大规模发展机遇。 联通抢占先机 eSIM即Embedded-SIM(嵌入式SIM卡),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就能直接访问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苹果、华为均推出支持eSIM技术的智能手表,可以独立实现拨打/接听电话。 工信部文件显示,为适应互联网行业应用加快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变的需要,原则同意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工信部明确,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仅限开通数据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定向话音、定向短信业务。同时,工信部要求,应严格遵守号码管理相关要求,仅可使用13位物联网号码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运营商仅可在自有渠道办理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与转售企业合作提供相关服务须另行申请。 工信部指出,运营商须加强业务规范管理,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对eSIM平台的管理权和eSIM终端的写卡权,不得以任何形式授权其他企业开通相关权限和功能;应与eSIM设备提供商明确安全责任,确保eSIM终端和服务器使用公开通用的技术方案,不得限制eSIM设备在其他运营商网络上使用。 eSIM推广应用方面,中国联通抢占了先发优势。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中国联通就开始研究和布局eSIM业务,2017年首家获批eSIM可穿戴业务上海试点;2018年,与华为、苹果在6省7市获批推出一号双终端和独立号码业务;2019年3月,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开通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全国服务试验,当月月底,中国联通宣布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今年2月26日,中国联通和广和通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5G+eSIM模组。 中国移动大量采购eSIM晶圆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国移动招标采购网站了解到,10月13日,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发布了eSIM晶圆大规模采购项目,采购总量达7000万颗。其中,消费级晶圆4000万颗,工业级晶圆3000万颗。 追溯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的采购记录,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对4GeSIM物联网芯片研发项目进行采购招标,2018年开始大规模采购eSIM晶圆。当时的采购规模为5000万颗。其中,4000万颗消费级eSIM晶圆,单颗最高限价为0.25元;1000万颗工业级eSIM晶圆,单颗最高限价为1.0元。此外,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发布过多个eSIM芯片封装项目采购公告。 由此可见,运营商对eSIM的布局早已有之。不过,eSIM技术的一个特点是其并未与特定运营商绑定,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之间切换。对运营商而言,意味着用户流失风险。 eSIM在物联网具备优势 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近期发布报告显示,全球已经有200多家运营商支持eSIM,到2025年用于物联网的eSIM销量预计将增长一倍多。目前终端厂商、运营商和eSIM技术方案提供商都纷纷“拥抱”eSIM技术,eSIM正在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在物联网项目中,eSIM相比传统SIM卡具备优势。StrategyAnalytics企业和物联网服务执行总监AndrewBrown表示:“物联网项目终端数量不断增加,但从企业角度看,为数百万个物联网设备更换SIM卡显然不切实际,这给维护和管理带来了麻烦。” 紫光国微是国内领先的安全芯片厂商,占据SIM卡芯片较大市场份额,公司早已捕捉到eSIM技术发展的潜力,积极开发物联网产业链的安全产品与应用方案。2019年紫光国微与联通华盛就eSI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联通物联网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就eSIM业务推进、物联网解决方案落地等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紫光国微中标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2018年的“eSIM晶圆采购项目”,向中移物联网供应4000万颗消费级eSIM晶圆、1000万颗工业级eSIM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