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共同主办,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第一财经研究院和普华永道中国协办的“第九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结构性变化”。受疫情影响,论坛采取了ZOOM线上会议的形式。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30多位演讲和主持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会议由多家平台同步在线直播,观看人次突破17万。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张教授首先简要阐述了本次论坛的背景。他指出,2020年人类经历了罕见的大疫灾,由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仍处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之中。得益于大规模的纾困和刺激政策,加上疫苗研发出现了积极进展,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已有所减缓,经济开始恢复,但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也已显露,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国际经济治理变革的紧迫性日益增大。在当前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国内外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词。王校长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金融、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都在努力探寻复苏之路,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去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但部分国家的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恢复面临重重压力。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保护主义上升。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刺激性经济政策的效果与风险等值得高度关注。她还指出,在全球经济面临重重挑战之际,世界各国需要携手共进,共克时艰,共创美好未来。王校长对各位嘉宾和其他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各位专家朋友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贡献真知灼见。王校长还向参会者介绍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并对它们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我校智库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瑶琪发表欢迎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arry Eichengreen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先生、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先生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围绕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表主旨演讲。首先,戴行长指出,虽然在全球单边主义的影响下亚太区域经济的整体合作受到严重挫折,但是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亚太次区域和各国双边合作正在健康发展。其次,他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美关系的变化,我国将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新挑战,继续扩大改革和开放。戴行长认为,十四五期间的金融工作重点需要解决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中国现代金融的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最后,戴行长对积极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大力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推进我国和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促进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后的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ryEichengreen教授就后疫情时期新兴市场的主权债务情况发表主旨演讲。Eichengreen教授指出,到目前为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主权债务违约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严重,主要是因为非洲地区受到的疫情影响并不很大,而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又对其经济下滑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也导致资金很快流入到新兴市场,这和上次全球金融危机后资金回流到新兴市场用了一年时间相比,存在很大区别。他指出,在新兴市场存在“原罪”,外国投资者很容易受到债券价值和汇率的双重冲击,并在经济金融形势改变时离开新兴市场,特别是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如拉美地区、石油进出口国家等。而在2021年这些国家将面临债务到期、短期抗疫债务需要偿还的问题,如果不能延期,金融海啸可能会爆发。最后,他还就暂停债务偿还计划(DSSI)、IMF降低贷款利率和增发SDR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ry Eichengreen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先生的主旨演讲主题是中国需要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他首先回顾了最近三年中国GDP的增速变化、疫情冲击后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恢复,并具体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在恢复中的不同表现。他指出,GDP低速增长、财政收入萎缩、就业创造减少等变量之间存在恶性循环,因而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刺激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当然,也需要继续推进体制性和结构性改革,这些也会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环境与效果。最后,他还提到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并期待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政府将更加注重刺激总需求,同时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随后举行了三场圆桌讨论。第一场圆桌讨论的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恢复与金融风险”,由双威大学杰弗里·萨克斯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胡永泰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从宏观经济的运行方式、企业经营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分析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空间很大。他还强调,在后疫情时期需要认清此次危机和十年前金融危机的区别,要考虑一旦疫情结束后政策常态化可能带来的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潜在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先生介绍了IMF的经济展望报告。他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遭受永久性损失,但在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中国之间存在差异,各经济体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也有所不同。他强调,抗疫仍然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各国不要急于退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同时要加强全球间的政策合作。 东北亚经济研究所所长、原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院长Masahiro Kawai教授介绍了后疫情时期日本经济的恢复及其面临的挑战,并从政府债务占比趋势、GDP构成变化、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发展、贸易与投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战略师黄海洲先生基于双循环与双资本的视角,讨论了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改革,并从中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驱动力、投资者结构、家户资产配置的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分析。 韩国庆熙大学兼职教授YunjongWang探讨了如何评价疫情应对的全球努力、疫情防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影响、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中长期风险、后疫情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等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先生分析了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并从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调整趋势、大数据对供应链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他指出,疫情后中国将通过推动双循环战略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 圆桌讨论一演讲嘉宾:黄益平、Steven Barnett、Masahiro Kawai、黄海洲、Yunjong Wang、张燕生 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题是“扩大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会议由上海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乔伊德先生主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先生讨论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开放问题。他指出,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而言,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导致的货币跨境流动和对外贸易导致的货币跨境流动是不一样的。人民币汇率会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家布局全球供应链的一个很好的价格信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研究员讨论了金融开放的四个维度,即金融市场开放、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投资股权比例限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他指出,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应放在最后一步,金融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开放具有不对称性,要做好前瞻性的风险防范预案。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研究员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她指出,贸易计价会改变贸易联系,而贸易联系也会影响计价货币使用。高海红研究员还讨论了金融交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先生认为,跨境支付系统分为资金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改进跨境支付系统会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他指出,数字人民币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改进跨境贸易结算的某些中间环节,从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但实际上它对目前的跨境投融资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不会很大。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小芬教授指出,扩大对外金融开放,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对我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促进金融行业实现精细化和专业化。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主任Ulrich Volz教授讨论了各国央行正在尝试启动的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及其在国际货币竞争中的重要性。他进而分析了数字人民币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他认为,区域链网络的搭建将有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及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储存功能性。 圆桌讨论二演讲嘉宾:周诚君、张明、高海红、邹传伟、谭小芬、Ulrich Volz 第三场圆桌讨论主题为“后疫情时期的国际经济格局展望及影响”,由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女士主持。 北京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贾庆国教授主要讨论了全球两极化严重、发达国家内部结构性外部化以及网络与5G信息时代等变化及其对全球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他指出,全球治理的发展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加强合作,并积极引领和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社科院全球与亚太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教授讨论了后疫情时期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他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些高科技行业可能会“去中国化”,而同时面向中国市场的经济合作又会加大。对于亚洲价值链而言,这两种现象可能同时出现。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萨塞克斯大学的StephanyGriffith-Jones教授介绍了开发性银行在公共政策中的逆周期作用。她指出应该提高开发性银行的效率,同时未来中国也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大国角色与规模效应,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开发性银行的功能。 南开大学刘程副教授分享了他和南开大学前副校长佟家栋教授的合作研究。他们主要探讨了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稳定的“新三元困境”,即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全球央行职能和美国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这三个目标必须放弃一个。他们认为,从短期来看,市场需要一个比较全面的监管转型,从银行为基础的监管转向市场监管;从中长期来看,全球货币等级的金字塔需要重构,需要一个新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主要谈了中美经贸关系。他强调未来中美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将趋向平衡,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上升,同时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对中美之间的经贸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从长期和中短期角度对美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受疫情影响,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时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采取极度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应对,这些导致美元指数持续走低,并将削弱美元的长期霸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美元弱势状态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但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圆桌讨论三演讲嘉宾:贾庆国、StephanyGriffith-Jones、李向阳、吴心伯、刘程、张礼卿 圆桌讨论主持嘉宾:胡永泰、乔伊德、杨燕青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黄志刚教授主持了论坛闭幕环节。张礼卿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指出,为期一天的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讨论热烈,精彩纷呈,堪称一场学术盛宴。演讲嘉宾和其他参会者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互动讨论和观点碰撞,很好地推动了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后他再次对演讲和主持嘉宾、合作机构、参会人员、听众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 闭幕环节主持和演讲嘉宾:张礼卿、黄志刚
“没有什么比得上一个创造未来的梦。” 远在工业革命尚未来临的200多年前,雨果曾写下了这句话。不断向前的科学技术,让曾经的居住梦想一个个变为现实。中国建筑造梦之旅中,离不开一代一代建筑科技的专家和学者智慧,王清勤教授就是我国健康建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同时也担任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并主持和参加制订《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二十余项标准,填补了行业的空白。 据悉,王清勤教授将出席首届健康建筑论坛暨力高新东方健康建筑(NOWA, New Oriental Wellness Architecture)2.0产品发布会,带来“中国健康建筑技术的发展”主题演讲。 学术大咖鹏城论剑,共同推动健康建筑行业发展 王教授认为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环境污染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的当下,“健康”已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以人为本、以健康为出发点的健康建筑应运而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和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绿色地产不同,健康建筑这一概念相对超前,仍属于在不断探索和研发的过程之中。 健康建筑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以力高集团为代表的房企,基于对未来人居需求的考量和对人们家庭生活方式变迁的观察,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携手行业、高校共同合作,开始了对健康建筑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2019年,力高集团与深圳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成立“深圳大学力高健康建筑研究中心”,从东方人生活方式的底层逻辑关系入手,研究基于中国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建筑体系,并在今年20多个项目中成功落地,赢得了行业“先行者”的优势,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深耕健康建筑的同时,力高集团希望通过发起此次论坛,搭建产学研平台,汇聚业内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共同探讨交流健康建筑领域的前沿发展,分享力高作为业内先行者的健康人居实践经验,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健康建筑产业良性发展,营造更美好的健康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打造健康建筑样板,力高NOWA2.0产品即将首发 健康建筑除了关心建筑本身技术的提升外,还能给居住者带来什么?健康建筑怎样提升人居健康?有没有一个关于健康建筑的认证评价体系? 在王教授与健康建筑论坛组委会的对谈中,答案已清晰呈现。 谈话中,王教授提到,“健康建筑的出发点是追求建筑中人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有研究成果表明,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遗传占15%。在王教授看来,健康长寿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且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正因如此,力高集团通过长期以来的积累和沉淀,以及对健康产品孜孜以求的探索,进一步将软性服务价值、人文关怀融入健康建筑,将新东方健康建筑(NOWA)1.0产品升级至2.0。力高NOWA 2.0产品也将作为行业健康建筑的实践范本在本次盛会上正式发布。 建筑领域的造梦旅程中,力高集团就是一位“造梦人”,用产品创新为自己赋能,为居住创造更多价值。从健康建筑到健康人居,力高以承载人民美好生活为己任,传承东方文化,共创人居未来。 更多关于王教授以及健康人居的精彩内容将于12月22日发布会现场为您呈现,一起拭目以待! 以下是健康建筑论坛组委会与王教授的精彩对话节选: 1、 2020年的疫情对地产行业、建筑行业和健康建筑技术本身,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王清勤:第一个挑战,是理念,即对健康建筑的认识。人们对健康建筑、健康社区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健康理念也需要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 第二个挑战,是标准,房地产行业或者建筑行业的依据是“标准”,目前相关标准仍需持续更新,不断提升; 第三个挑战,是相关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执行需要健康技术及相关产品做支撑,因此,有关健康装修的材料,健康产品的配套等方面也需要得到提升; 第四个挑战,是工程上的落地与推广。这需要业主、开发商和设计单位有相应的执行力来推进标准和理念的落地,并在实施过程中做进一步推广。 2、 今年的疫情加深了人们对健康建筑的关注,引发了地产行业“健康建筑”热潮。在您看来,健康建筑的显著和核心特质体现在哪里?是不是住进健康建筑,就能实现健康的目标了? 王清勤:首先,健康建筑最显著的特质是以健康为中心,即以人为本。此外,健康建筑还有“主动健康”的特质,其理念、功能符合了“主动健康”由治已病转变为治未病的策略重点,并且能够发挥社会整体联动性,帮助过去仅仅依靠医疗系统的“被动健康”,转变为依靠家庭、依靠社区、依靠单位的“主动健康”。 其次,健康十分复杂,健康建筑主要是给居住者提供有利于健康生活的环境与设施,然而个体之间总会有所差异,所以住进健康建筑就能实现健康目标的观点相对片面,但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住进健康建筑有利于健康长寿是毫无疑问的。 3、我国在健康建筑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果?目前中国健康建筑研究和国外相比,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王清勤: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建立了中国健康建筑的技术体系,编制了标准体系,且正在被国际借鉴与认可,中国健康建筑的理念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同时,健康建筑的研究已经纳入国家、省部、高校课题,并建立了覆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单位的联盟平台,有效串联起了健康建筑产业链。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于2017年的1月6号正式实施,与美国WELL相差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阶段而言,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最新消息,知名华人学者邢波,即将担任全球首所研究型AI大学校长!去年,世界上第一所研究型AI大学——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Mohamed bin Zayed Univers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MBZUAI」)在阿布扎比正式落成。在此期间,校长一职一直由迈克尔·布雷迪爵士(Sir Michael Brady)临时担任。近日,MBZUAI终于迎来了首任正式校长——华人学者邢波。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长、MBZUAI董事会主席Sultan Ahmed Al Jaber博士公开表示,我们很高兴地欢迎邢教授担任MBZUAI校长。他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也是一位了解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杰出商业领袖。那么,邢波究竟是何人?CMU教授:邢波邢教授(Eric Xing)被誉为全球顶级计算机科学教授之一。他在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学院机器学习系主任,专攻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和统计方法等领域。同时,他还担任了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机器学习与健康中心主任,斯坦福大学客座副教授,Facebook Inc.研究教授等多项职务。生于上海,成长于北京的邢波,生平喜爱冒险,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还担任了清华大学登山队第一任队长。1993年从清华物理系毕业后,邢波顺利考入罗格斯大学(Rutgers)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主修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并开始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科学。1998年和1999年,邢波分别拿下了Rutgers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双学位。后来,出于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他还考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拿下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邢波教授在学术上贡献了370多项研究论文和报告,被领先学者和学术期刊引用了35000多次。2019年,邢波被授予卡内基科学奖。此前,他还曾多次被评为IEEE、AAAI Fellow。扎根机器学习,创办AI公司以上来看,邢波教授的学术经历颇为不同。先从物理学、生物化学,转行到计算机科学;再从世界排名前50的Rutgers进入排名前5 Berkeley,并拿下博士学位。最后专注于机器学习,加入CMU成为全球顶级专家之一。对于这一学术经历和成就,曾引发不少知乎网友讨论。有网友认为,邢波教授之所能从世界排名50的大学转行考入到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学术背景。据了解,邢波在Rutgers读博期间,深受图灵奖得主Richard Karp、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Michael I. Jordan以及Stuart J. Russell等学术大牛的青睐和指导。Richard Karp但也有一位CMU在读博士透露,这是邢波教授的天赋和勤奋使然。他说,邢波教授的天赋,完全超出了我的评价能力范围。到底多聪明我也说不上来...他大概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十数人之一吧...另外,邢老师是远近闻名的工作狂人,目测平均每天十二小时打底(包括节假日)。天赋+疯子一般的工作强度,不成功才是怪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术界,邢波教授在商业领域也颇有建树。2016年,他成立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etuum,这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解决方案的研发平台,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该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1500万美元A轮融资,由尚珹资本领投、腾讯、北极光创投、元禾谷风创投参投。2017年,Petuum又获得了93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位软银中国资本、尚珹资本等。从邢波教授的个人主页来看,他对机器学习和统计方法学的发展,以及大规模的计算系统与架构非常感兴趣,并希望以此解决涉及人工、生物和社会系统中的高维、多模态和动态世界中的自动学习、推理和决策的问题。对于此次加入MBZUA大学,并出任校长一职,他表示,作为MBZUAI的总裁,我的愿景是培养并培养具有必要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领导人,以通过学术研究和行业应用来释放AI的全部潜力。我们决心使阿联酋成为国际AI社区的枢纽。MBZUAI欢迎来自世界各地AI各个领域的领先研究人员和创新者,他们希望成为一个动态,多样化和精英化机构的一部分,该机构提供无与伦比的资源,环境,以及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的无限机会。MBZUAI:姚期智、李开复均为校董MBZUAI成立于2019年10月26日,是世界上第一所以AI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它的命名来源于阿布扎比王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联邦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谢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尔·纳赫扬(Sheikh Mohamed bin Zayed Al Nahyan)的名字。阿联酋国务部长苏丹艾·阿尔·贾比尔(Sultan Al Jaber)作为 MBZUAI 董事会主席曾表示,这所大学将帮助我们开发必要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从而确保能够在本地、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它的成立还有助于在阿联酋创建活跃的人工智能社区,为企业和政府开发创新型应用。据了解,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AnilJain教授、创新工场董事长兼 CEO 李开复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Daniela Rus教授均为该AI大学董事会成员。MBZUAI旨在通过引入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来支持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它面向全球有志于从事AI研究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位课程。最初,MBZUAI计划招收50名学生,后来由于收到学生申请数量惊人,便将招生范围扩大到了31个国家的101名额。目前招募工作已全部完成。这些被录取的学生全部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中东占34%,亚洲占38%,非洲占21%、美洲和欧洲约占10%。同时,他们的本科全部就读于世界顶尖大学,如国立大学新加坡,墨尔本大学,约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及阿联酋的哈利法大学等等。其中,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学生Kevin Michael Toner表示,我将加入MBZUAI计算机视觉专业的硕士课程,这有助于我扩大视野,接触更多的人工智能行业专家,我期待着它带给我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机会,同时希望我能为这项令人着迷的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做出贡献。据了解,MBZUAI首批研究生将于2021年1月开始第一学年。引用链接:https://finance.yahoo.com/news/worlds-first-graduate-level-ai-004400628.html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mohamed-bin-zayed-universit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mbzuai)/https://www.masterstudies.com/universities/United-Arab-Emirates/Mohamed-bin-Zayed-Universit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MBZUAI/
由主办,新浪财经、中国企业家、中房网、中物研协联合主办的“行稳致远——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活动进入专家评审阶段。11月17日,2020中国地产、物业经理人100强评选大湾区广佛分场专家评审会顺利举行,来自房地产行业协会、学术界以及媒体界的12位专家评审为大湾区广佛区域75位地产和物业经理人进行打分。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金山 “优秀经理人一定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跳出楼市,了解宏观大势。”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山在评审会专访中提到,有一句话叫learn by doing,即边干边学,经理人更要与时俱进。
记者从教育部发布会获悉,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从今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将联合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考虑到抗疫的特殊情况,决定增加2个名额,今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们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窦桂梅,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孙浩,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魏亚丽,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胡豫,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海南大学教授张云阁,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敏,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何梅,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张桂梅,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丁海燕。
78岁的老人李贻清从1985年搬入武汉市东亭社区,见证了社区从“蚊蝇乱飞”到“绿树成荫”,点点滴滴的变化离不开社区居民和管理者的悉心经营。 工作人员每天定时巡逻管辖区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居民需求,为其解决困难。守护社区,共建美好家园。 东亭社区是武汉市最老的小区之一,有居民15000余人,65岁以上老人1700余名。 李大爷闲时会到社区活动中心写写字,溜溜弯,“虽然房子一年比一年旧,但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退休的大学教授王福文搬来社区10来年了,自觉与社区的联系并不太多。直到新冠疫情袭来,封城在家的王教授切身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帮助。因为不能出门,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货上门。“大包小包收进来(社区),再分发下去,工作量很大。” 王教授鼓励自己的女儿、外孙和侄女都参与到社区服务的志愿活动中。亲眼目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奔波,王教授有感而发,画下连环漫画记录社区工作者忙前忙后,居民们守望相助的点点滴滴。漫画受到广泛关注,温暖了社区邻里、激励着武汉、甚至全中国人民。 在疫情已经被基本控制住的今天,王教授更多的参与到了社区自治中,成为了社区大学的一名老师,教授居民绘画课程。
“人类寿命的每一次飞跃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长寿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而下一个飞跃,很可能来自辅酶类抗衰老产品。”世界生物催化剂领军人物、中国NMN之父、基因港创始人王骏曾这样回应长寿问题。 王骏是“长生不老药企”基因港的创始人兼总裁,公司成立16年来,平均每年都要花费4000万至5000万港元用于研发工作,在成为全球生物催化剂产业先驱的道路上,王骏耕耘了整整16年。 他曾带领一支三十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最终成功合成属于中国的“长生不老药”NMN,打破了市场上极度依赖海外进口的尴尬局面,被业界誉为“中国NMN之父”。 01 王骏身上有着浙江余姚人与生俱来的坚忍执著、开拓进取精神,这一点在他的学生时代就表现的尤为突出。 1978年,从江南大学发酵工业专业毕业的王骏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研究生,两年后,因为成绩优异,王骏被推荐进入美国深造,成为改开后首批出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方向。 留学期间,王骏见到了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学术氛围,威斯康星大学校友们更崇尚轻松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下课之余他们热衷于棒球、跳伞、攀岩等体育运动,而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无比新鲜和好奇。 不久后,这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男孩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其中就包括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的Howard Temin 教授和2007年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获得者Oliver Smithies 教授。王骏至今还记得那个1984年的春天,Oliver邀请他搭乘私人飞机从麦迪逊飞到芝加哥,进行一场了别开生面的“空游”,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开飞机,感觉“非常过瘾”。 02 获得了威斯康星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王骏没有选择继续留在美国,而是在给朋友们留下了一句“一寸丹心图报国”的中国诗后,独自登上了返回祖国的飞机。 1992年,王骏进入港中大担任教授,而此时生物酶法技术还处于拓荒时期,王骏教授正式加入到开荒者行列之中,十年间,王骏教授已经累积获得了80多项发明专利,为生物酶法技术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禧年之初,王骏教授便有了创立生物科技公司的想法,不过在在了解了一番资本市场“游戏规则”后,他不由的陷入到迷茫之中,当时的香港在90年代经济腾飞后陷入了房地产热潮中,务实的生物企业前期投入大,回报不稳定且周期长,甚至以十年为单位,根本没人愿意投。 2004年随着香港房地产热度下降,王骏教授正式在港创立基因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创立始,基因港每年的研发经费就高达4000万至5000万港币,高额的研发经费投入使其生物酶法技术愈加完善,彼时基因港已经可以低价量产包括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在内的数十种物质。 而王骏教授与「中国NMN之父」称号的故事也缓缓拉开了序幕。 201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研究报告指出,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可有效修复受损NDA和线粒体,将老年哺乳动物衰老指标逆转至年轻水平,增加三成寿命,这一项研究也被发表在当年的生物期刊《Cell》上,因此大众也冠以NMN“长生不老药”的称号。 王骏教授在生物酶法技术上的沉淀与“长生不老药”NMN的合成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历时四年夜以继日研究,基因港成功通过“全酶法”成为中国首个低价量产NMN的企业,王骏教授也被行业誉为“中国NMN之父”。基因港旗下核心产品“艾沐茵”,合成成本相较于国外产品降低95%,售价不足其1/10,穷人也可以吃得起了。数据显示,在京东等线上平台,艾沐茵已经获得四万余条正面评价反馈。 03 市场经济时代,有的企业喜欢在不同的圈子里浅尝辄止,收割“流量”;还有些企业喜欢在一个圈子里扎根,构建竞争优势突破“舒适区”。而基因港显然属于后者。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含“NMN、烟酰胺、烟酸、生物酶制剂”,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长寿药相关企业超过450家,近3成成立于2018年以后,而深耕近20年生物酶法技术的生物科技企业,仅基因港一家。 2020年7月初,长期处于小圈层的“长生不老药”NMN突然蹿红,一则互动平台上的董秘回答,象征着上市资本开始下场逐鹿,一时间数百亿热钱涌入所谓的NMN概念股,引起行业相关人员隐忧。 7月15日,王骏教授受邀做客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NMN抗衰保健品行业交流会,会上,王骏教授主动戳破市场泡沫,公布了基因港在行业做出的务实成绩,目前仅“基因港艾沐茵”通过了美国食药监局FDA的GRAS安全认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FDA-GRAS认证标准的NMN品牌,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实验室和基因港达成了长期供应合作。 同时,王骏教授也首次公开了其最新产能规划:2018年底,基于对中国延寿市场乐观估计,且在当时收到了来自余姚市政府的创业邀请,他便斥资20亿在当地投建了全球首家大型NMN工厂莱孚斯本,如今该工厂已经试产成功,正式投产后将年产100吨以上,占据中国NMN市场一半以上产能,并且不排除后续将产能扩大至10000吨的可能! 04 被业内称为“中国NMN之父”后,王骏教授也曾受到无数来自外界的 “质疑”声,他们高举 “干预寿命不是好事”、“违背自然规律”、“长寿非福”大旗在网络上对他进行抨击。 王骏教授仅如此回应:“我与大多人一样,并不想要无限的人生,只希望在世时能少点病痛且拥有更多的爱,对抗衰老并非未来终结死亡,而是为了更长久的健康生活,让人们依据自己的条件,在准备好的时候,轻松痛快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