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美股上市公司再鼎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根据再鼎医药发布的全球发售结果,其最终发售价确定为每股562港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57.3亿港元。截至9月28日收盘,再鼎医药(9688,HK)股价报收610港元/股,涨8.54%,市值约为524.2亿港元。 据了解,再鼎医药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肿瘤与自体免疫疾病领域的研究与发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为杜莹博士。2017年9月,再鼎医药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就本次在港上市的主要募资投向,再鼎医药计划投入约46.2%的募资净额预期用于核心产品的研发和提升商业化能力;约25%将用于探索新的全球授权及合作机会,并引进具有临床验证的潜在全球同类最佳(同类首创)资产,并与再鼎医药当前产品管线形成协同效应;约11.8%将为进行中及计划临床试验以及管线中其他候选药物(尤其是晚期候选药物)的注册申请提供资金支持。 招股书显示,目前再鼎医药已建立丰富的产品组合,包括16种产品及候选药物。其中,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则乐)和肿瘤电场治疗(爱普盾)已实现商业化。此外,再鼎医药还拥有处于肿瘤及抗感染的关键或潜在注册试验中的7项资产,其中KIT/PDGFRα激酶抑制剂瑞派替尼(ripretinib)和新型抗生素NUZYRA(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新药上市申请,均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的优先审评资格。
中概股回潮引发市场的关注。 继2017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之后,再鼎医药9月28日成功登陆中国香港联交所主板。再鼎医药本次全球发售共约1056.4万股股份(未计及行使任何超额配股权),预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59.4亿港元。由此,再鼎医药正式成为首个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 工银国际研究部医药行业总分析师张佳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的两三年间,中国香港和内地的资本市场,包括监管机构、中介结构、投资者,在医药,尤其是生物科技领域的认知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同时内地的生物科技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原来只能在国外做的研究、进行的学术交流,国内慢慢也可以提供。综合上述因素,以及文化、地理、时区的差异,我们判断未来将有更多的中概股会考虑回归。整体来看,业绩好、技术领先或者具有稀缺性的公司回归,会比较受到市场青睐。” 中概股加速回流 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推出新的上市规则第19C章,以吸引新兴及创新行业的成熟高增长公司在其主板上市。新的第19C章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提供了在主板进行第二上市的渠道,从而扩大了其投资者基础。新设的第19C章是当时上市规则引入的三个新章节之一,其他章节是第8A章(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和第18A章(引入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启明创投是再鼎医药上市前最早也是最大的投资股东,据招股书披露,启明创投自2014年起投资再鼎医药,上市前持股比例为12.0%。启明创投公司人士向记者介绍,再鼎医药是第一个在中国香港二次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在此之前,赴美成功上市的创新药企百济神州2018年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不过其采用的是双重主要上市(DualPrimaryListing)而非二次上市(SecondaryListing),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二次上市指已在本国上市的公司将其部分发行在外的流通股股票在非注册过的另一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双重上市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表示,此次回到中国香港上市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想扩大现有的现金流。“作为一个立足于中国的企业,对我们来讲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发点和我们最重要的患者来源,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利用(中国)香港的开放环境,允许我们作为第一家没有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回到香港上市,而且是在香港主板上市,这个就帮我们把商业化、一体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也希望引进更多亚洲的,包括中国大陆的投资人,从而更能有利于打造我们的本土品牌。” 募集资金加码创新药 再鼎医药是中国最早进行规模扩张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自成立以来,通过全球合作引入授权有前途的生物医药产品以及投资内部研发。其产品组合包括16种产品及候选药物,其中包括商业化的2种产品——则乐及爱普盾,以及处于关键临床阶段的7种产品,主要聚焦于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等疾病。 据了解,再鼎医药此次二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产品管线相关的临床开发和内部研发工作,推进正在进行中和计划中的临床试验,提升商业化能力,以及探索新的全球授权及合作机会,此外还将用于在全球招聘及培训高端人才等,支持再鼎医药在中国和全球各地发现、开发、生产并商业化创新药物,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包括国内的传统药企及创新药企都加码海外创新产品授权。License-in(授权合作)也将成为再鼎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否有悖于自主创新、研发驱动的创新药企业“本色”? 对此,杜莹表示,再鼎医药的发展也经历了业务发展的演变,一开始公司的产品线只有一个。由于产品得到认可,所以目前的大部分产品在早期就已经和知名药企进行合作开发。“我们不是一个卖药的公司,而是一个做研发的公司。我们第一步一条腿走路,采取和国际公司合作,然后帮助他们的知识产权在中国、亚洲尽快落地。再鼎医药的基因是做创新,公司对全球创新疗法具有非常好的直觉,这不能掩盖我们内部研发的努力和成果。经过4年持续不断的探索,我们已经有两款内部研发产品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而且实现了患者入组,从今年开始,我们每年还将争取至少有两个内部研发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的确我们在近期看到,国内药企不但持续加码引入国外产品或管线,也逐渐有了自有产品和管线海外授权的突破。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药企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迫切需求,在另一反面也反映了‘中国新’药物逐渐在世界范围获得认可。这其实和国内监管改革,企业创新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张佳林向记者介绍,“合作开发一直以来,是药企成长极为重要的一个手段。药企通过合作引入新药,不断拓展管线,弥补老药下降的影响。这其实也是市场专业化分工的结果,通常来讲,小公司容易发展新的突破性产品或技术,但对学术推广欠缺经验,同时资金人力资源也相对较弱,而大药企资金多、抗风险能力更强,在推进临床、销售等方面优势明显。两者合作是比较双赢的局面。如果是外跨地区的合作,也是结合双方的比较优势,达到更好的目标。”
作者 | Leo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2020年9月11日,再鼎医药-B通过港交所聆讯,摩根大通、高盛和花旗为其联席保荐人。随后,嘉和生物-B也通过聆讯,两支“-B”类新股齐发,同时还有中通快递等热门标的同期过聆讯,港股打新似乎又回到了今年六月份的盛况。那么,再鼎医药质地如何?若招股期热门票多支齐发,再鼎医药是否有一席之地? Lisence-In龙头,商业化是关键 再鼎医药是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以Lisence-In(许可引进)模式为主。公司的产品组合包括16种产品及候选药物,其中2项产品在中国、 香港及澳门实现商业化,7项处于肿瘤及抗感染疾病的关键或潜在注册用试验。 图表一:再鼎医药产品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书,整理 作为一家“-B”类公司,再鼎医药尚未实现盈利。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2.9万美元、1298.5万美元及1921.3万美元,亏损净额分别为1.39亿美元、1.95亿美元及1.29亿美元,公司的亏损净额主要来自研发开支、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以及销售成本,这和其他“-B”类公司大致相同。 然而,公司的商业化目前已经起步,并且业绩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公司毛利率由2018年的66.7%上升至2019年的71.1%。此外,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内地推出产品则乐,由于本地生产使得销售成本减少,毛利率进一步增加至74.1%。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药物发现及开发团队已经有近400名专职人员,在发现、转化药品及后期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此外,候选药物的临床及商业化生产的产能也已经建立,其小分子制造设施的年产能高达五千万个单位,目前产能利用率不到总产能的10%。大分子制造设施支持ZL-1201的临床生产,年产能分别达到12至18个200L或1000L临床批次,目前产能利用率约为40%。相比于近期同类型的嘉和生物-B,公司在商业化方面可谓是抢跑一步。 创始人曾任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 好的管理层也是选择优质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再鼎医药仅成立三年左右就在美股成功上市。创始人杜莹不仅拥有医学专业博士,还拥有在瑞辉的多年创新药研发及项目兼并收购经验,在之前的创业史上创办了香港首富李嘉诚为大股东的和黄医药并成功赴美上市。 另外,杜莹还在2012年加入红杉资本,领导投资了华大基因、贝达医药、喜康生物并使其相继上市,对于孵化上市公司可谓是经验丰富,此次亲自创立的再鼎医药能否在港股再次问鼎呢? 纵观近期打新标的,再鼎医药存在一个显著优势,公司已经在美股上市,其估值有一个很好的参照,打新的确定性较高。然而,这可能也是再鼎医药的一个劣势,我们在打新直播间对泰格医药的分析中提到,已在其他市场上市的优质标的于港股二次上市时,定价都不会太低。而在现阶段港股上市的优质公司较多的情况下,若是再鼎医药依旧选择高位定价,恐怕难逃肉签变鸡肋的结局。 美股约65亿美元的市值使得公司的质地不用过多忧虑,再鼎医药是否能打?归根结底落在具体定价之上,新股将会密切关注招股后续,待定价披露一切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