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金抱团医药股!年度医保谈判启动,这家券商高呼:12月是医药底部布局期) 今日两市主要指数涨跌不一,市场情绪低迷,不过资金抱团的医药股大幅上涨。12月15日周二,三大指数平开,开盘后走势分化,创业板指较为强势率先冲高,一度涨超1%,沪指则震荡下行,市场赚钱效应有所下降。此后,三大指数集体震荡下行,创业板一度翻绿。截止早盘收盘,沪指跌0.45%,深成指跌0.15%,创业板涨0.25%。午后,三大指数震荡上行,沪指一度翻红,汽车板块持续活跃,光伏板块也有回暖迹象。目前沪指跌0.05%,深成指涨0.4%,创业板涨1%。板块方面,银行股震荡下行,赛马、粘胶短纤、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等板块领跌票;白酒、新能源汽车、新冠疫苗板块涨幅居前。其中,医药板块大幅上涨,仿制药、抗癌、生物疫苗、抗流感等概念表现强劲。华北制药、丰原药业涨停,恒瑞医药大涨7%,广生堂、兴齐眼药、金城医药等跟涨。在科创板上市第二日,科兴制药临近午间收盘时股价涨21%,较开盘价涨30%,股票临时停牌。消息面上,昨日(12月14日),为期3天的2020年度国家医保目录准入谈判工作拉开帷幕,涉及癌症、精神疾病、眼病、儿科等药品品种。首日谈判药品集中在糖尿病、高血压、罕见病等领域。有报道称,有药企的中成药独家品种降价40%;备受关注的PD-1/L1产品谈判或于12月16日开启。近日反弹的医药股,实际上已经经历了4个月的调整。国盛证券认为,随着12月份医保谈判的落地,政策引发的情绪演绎将逐步消化;继续强调12月份是医药底部布局期,21年Q1有望迎来医药最甜蜜躁动期。我们认为医药长达4个月的调整核心因素是医药高估值及高涨幅的释放,而并非政策导致的基本面大变化,因此不改医药的长期走牛的大趋势。对于医药政策,国盛证券认为,政策已不是医药板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要观测侦测对部分细分领域的短期情绪影响。 (1)从当前时点来看,马上开始的创新药医保谈判是最后扰动因素。我们仍然强调,未来政策越来越不是医药板块的主要矛盾,市场已经有了学习效应,但仍要关注其对部分细分领域的扰动,因此出于顺政策周期的考虑,我们判断医药板块下一阶段的结构性机会将会进一步聚焦。(2)医药政策出台的目的不应也不会是遏制行业发展,回顾历史,每一轮重要政策的出台,本质都在于加速行业正向发展,实现优胜劣汰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每一轮调整都孕育了巨大的结构性机会。(例如:2015年722事件后的CRO大机会,2018年疫苗事件后的疫苗大机会;2018年仿制药集采后的医药大机会)对于医药的高估值,国盛证券认为,逆向剪刀差+优质资产稀缺性带来的资产荒将长期持续存在,医药核心资产以及二线资产的估值重塑仍然没有结束。 (1)GDP处于增速下行阶段,而我国医药产业又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存在逆向剪刀差。医药长期广阔空间带来的持续高增长预期(尤其是一些新兴高景气赛道)使医药行业必将享受超越历史的估值溢价率,市场对于医药估值容忍度在中长期维度会变得更高。(2 )未来医药估值的分化愈演愈烈,硬核资产高估值将成为新常态。医药近5年持续处于“淘汰赛”的进程中(资本市场优质资产出现的速度慢于因政策产业变革而淘汰的速度,市场进入长时间维度的“医药优质资产荒”),同时考虑资本市场长线资金逐步增多(从2020年Q3持仓来看,有多个公司的沪(深)股通持股市值已超过公募基金重仓持股市值,已经成为很强的稳定剂),在未来,医药硬核高估值将会成为新常态,只会波动不会消失。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是继今年11月份签署RCEP之后中国对外开放领域又一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有力地捍卫了贸易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有力地挫败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边缘化中国的险恶用心,是贸易反围堵的又一重大胜利。 适时启动,好事多磨 2013年11月,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宣布启动。旨在为中欧投资关系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取代中国和欧盟里26个成员国之间的现有双边投资条约。2015年在第8轮谈判中,在协定议题范围上取得重大进展,开始制作合并文本。2018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明确提出将协定谈判作为双方“最优先的事项”,谈判骤然提速。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历时7年45轮谈判终于完成,为中欧贸易和投资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表1)。 中欧是双方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2019年欧盟与中国的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300亿美元,欧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与此同时,双方的直接投资金额却少得可怜。中国在2016-2019年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金额每年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而2019年欧盟对华投资金额更是仅有73.1亿美元,占中欧贸易金额的比例不足3%(图2和图3)。中国要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就必须扩大与欧盟的投资开放,促进中欧直接投资的增长。而欧盟自2008年以来,饱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双重打击,经济举步维艰,也亟需一个高质量的投资协定,提升其增长前景。在此背景下,双方于2013年决定启动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 与RCEP等贸易协定聚焦于关税和进出口门槛不同,中欧投资协定是一项独立的投资协定,不包括贸易问题,其范围将超越通常的投资保护层面,其核心内容在于双边投资准入,主要包括投资保护、市场准入、投资监管、可持续运营发展四个方面。此外,与传统的投资协定相比,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主要聚焦于是引入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关注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推动高端服务业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往的投资协定往往只涉及投资,而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个全面的投资协定,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等相关问题。它跟投资相关,又超越了投资。负面清单的管理体制,意味着只要是清单以外,都可以投资,使中欧双方的投资领域扩大,投资障碍减少。 双方希望协定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 1) 为中国和欧盟投资者进入欧盟和中国市场提供新的机会和改善的条件; 2) 应对监管环境的关键挑战,包括与透明度、许可和授权程序有关的挑战; 3) 为在中国的欧盟投资者和在欧盟的中国投资者的待遇提供保障,包括防止不公平和不公平待遇、非法歧视和不受阻碍地转移与投资有关的资本和付款; 4) 通过鼓励负责任的投资和促进核心环境和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倡议; 5) 允许通过缔约方和投资者可用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有效执行承诺。 协议签订,体现了战略决断力 过去一年多中,双方谈判进入最后也是最艰难的阶段。双方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在谈判中遇到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双方都想让对方在核心关切点上做出关键让步,导致谈判步履维艰。谈判过程中,欧盟主要对中国提出行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对等开放、补贴透明度、解决“强制性”技术转让、国有企业竞争中立、环保等方面问题。而中国则重点希望突破欧洲对华高技术领域的投资限制放开、切实保护华为等在欧洲的设备投资安全。 为了推动谈判顺利完成,双方都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了显著让步。欧盟对中国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并在能源批发和零售市场(但不包括交易平台)、可再生能源市场等领域对中国扩大开放(欧盟国家的上限为5%,且设有对等机制)。中国方面也相应做出了较大让步包括: 1) 改善航空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2) 取消计算机预订系统的合资要求; 3) 在清洁能源车辆、云服务、金融服务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提供新机遇; 4) 批准或加入国际劳工方面的一些公约; 5) 国有企业作为服务购买者时做出无歧视承诺;提高透明度服务业的透明度以及禁止强制技术转让等。 妥协和让步总是艰难的,意味着自身要做出调整,甚至某些牺牲。但长远来看,双方都将在开放中获益。因此,双方能从对方关切出发,做出让步,让协议达成,体现了战略判断力和决断力,体现了历史担当。 协议达成是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 中欧投资协定达成无论对中欧双方,还是对全球贸易格局来讲,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多边主义的重大胜利。 一方面,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对于提升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如前面所讲,双方投资额和服务贸易规模远小于货物贸易规模,成为抑制双边经贸合作的“短板”。协定达成后,中国在投资和服务贸易方面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将极大激发双方贸易潜力。投资协定也将激发国内改革的动力。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改革和开放均相对滞后,存在一些“玻璃门”和各种潜在保护。而中欧协定的高标准,意味着我们必须主动做出一些调整,从长远看,有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协定达成对于全球多边主义和中国地缘经济格局影响也非常深远。过去数年,美国倡导单边主义和美国优先政策,使贸易全球化和多边主义遭受重大打击。而中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成为捍卫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旗手。而欧洲无论是从体量,还是影响力方面,又是极为重要的一极。因此,争取欧洲的支持,对于捍卫多边主义至关重要。同时,也将给深陷疫情和经济困境的欧洲带来了更多希望。 更重要的是,中欧协议达成,是对美国企图把中国从国际贸易秩序中“边缘化”阴谋的一次重击,是中国经贸外交的重大胜利。过去数年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的贸易举措,包括瘫痪WHO、主导TPP谈判等,都反映了美国企图重新“建群”、边缘化中国的险恶用心。这次中欧贸易谈判中,包括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以各种方式向欧方施压,要求延缓达成协议,美欧双方协调对华经贸政策。但中欧双方审时度势,在关键问题上均作出实质性让步,在拜登上台之前完成了协定的谈判。谈判完成,是中欧双方的共同胜利。对欧洲而言,表明其不是美国的附庸,而是有独立诉求的第三极;从理念上讲,欧洲也是拥护多边主义的核心力量。对于中国而言,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的完成,使我们在中美经贸争端中主动性大幅提高,充分利用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根据程序,谈判完成后,接下来协议文本需要在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完成审批,同时国内也需要走完程序后。虽然仍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整体上大局已定,美国掀起风浪的可能性不大了,其企图遏制中国外贸的战略遭遇重大挫败。
脱欧谈判“加时赛”能否见成效?随着英国和欧盟延长脱欧贸易谈判期限,双方在英国脱欧过渡期终止前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与此同时,英国将展开名为“顶石行动”(Operation Capstone)的演习,模拟“无协议脱欧”的最坏情况,测试英国国内准备态势。 据报道,“顶石行动”演习将于当地时间16日开始,测试英国的准备情况。英国官员将测试边界混乱以及渔船非法进入英国水域的情况。据报道,这是英国和平时期最大的演习行动之一,将结合警察、边防人员、海关官员及军方人员,协助英国在脱欧后维持运作。 这项演习包括7个内陆地点,以便在远离港口的地方进行额外边境检查,维持货车行驶。 多达900名额外官员将试图维持边境工作流程顺畅,检查货车并实施新的进口管制措施。数百名额外警力可能会被派赴肯特郡(Kent County),阻止走私者利用脱欧后情况,运送移民穿越英吉利海峡。 除担任敏感及重要角色的高级官员外,如有需要,约14000名军方人员也可能取消休假待命协助。 另一方面,此前,当地时间13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意继续进行英国脱欧贸易谈判,以期在12月31日前达成协议。13日原本是英国与欧盟贸易谈判的最后期限。 二人在表态“再做进一步努力”之后,英国和欧盟的代表于14日再次返回谈判桌前。目前双方没有为谈判设下新的最后期限,但是,英国脱欧的过渡期终止日是12月31日。 当地时间14日,英国商务大臣夏尔马表示,英国和欧盟在英国脱欧贸易谈判中仍存在分歧,但英国首相约翰逊尚不愿退出谈判。
[摘要]据业内预计,751个品种中,大概有接近一半有望纳入新增调入名单,即进入下一步的价格谈判。 《科创板日报》14日讯,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备受瞩目的2020年医保目录准入谈判定于本周(12月14日—16日)进行。 根据今年9月医保局发布的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初审名单),今年共有751个品种通过形式审查,其中目录外728个,目录内23个。 据业内预计,在这751个品种中,大概有接近一半有望纳入新增调入名单,即进入下一步的价格谈判。(记者 徐红)
(图为PD-1国家医保谈判当日,药企排队入场 崔笑天/摄)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2020年的医保谈判结果终于揭晓了!国家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参与谈判的共有162种独家品种,目录外药品138种,目录内药品24种,最后共119种谈判成功,成功率为73.46%,药品平均降价50.64%。其中,备受瞩目的PD-1赛道,由君实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三家药企生产的国产PD-1抑制剂全部谈判成功,加上信达生物去年谈判成功的一款PD-1,截至今年,四款国产PD-1已全部被纳入医保。而两款进口PD-1——百时美施贵宝的欧狄沃(Opdivo,下称“O药”)和默沙东的可瑞达(Keytruda,下称“K药”)则无缘医保。“到这个阶段,重点不是进没进医保,而是价格降了多少,这才是关键。”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目前,三家企业均未公布医保内定价,不过根据媒体报道,君实生物的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恒瑞医药的艾瑞卡入围价则在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约为5万元。这意味着,医保报销之后,患者的年自付费用或仅为1-3万元。与此同时,O药与K药也纷纷更新慈善赠药方案,将年费用降至最低11-14万元。天风证券发布研报表示,估计此次谈判PD-1的整体降幅很大,可能成为研发的分水岭:后续扎堆热门靶点的创新、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的商业化价值大打折扣,行业将进一步趋近高质量创新。四款国产PD-1进入医保此前,这四款国产PD-1药物的年治疗费用相差不大,为进口药物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信达生物的达伯舒,恒瑞医药的艾瑞卡、百济神州的百泽安与君实的拓益,单疗程价格分别为5686元、19800元、10688元、7200元,慈善赠药后的年治疗费用分别约为10万元、12万元、11万元、10万元。(图为天风证券研报内整理的本轮医保谈判前PD-1产品年费用)那么,今年三款医保谈判成功的国产PD-1药物,价格降了多少?对此,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三个国产PD-1产品的具体谈判价格不方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信达生物的PD-1去年的谈判价格低。而根据央视相关报道及君实生物发布的公告,拓益入围价格为906.08元,主规格为80mg/瓶。根据拓益说明书的用量标准(Q2W,3mg/kg),患者的年治疗费用约为7.07万元。此前,国家医保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8%。以此测算,患者使用拓益的年自费费用仅为2.26万元。与此前加上慈善赠药后年10万元的花销相比,降幅达到77%以上。而在十几天前的12月16日下午,PD-1医保谈判当日,刚开始谈判不久,《华夏时报》记者即见到由君实生物董事长熊俊亲自带队的“谈判三人组”从会场走出,均步履匆匆,低头不言,未回应记者提问。这一度引发媒体关于“君实生物PD-1医保谈判或失败”的猜测。直到今日,才最终真相大白。而关于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据“E药经理人”报道,其价格降至3000元/支左右,年治疗费用从包含慈善赠药费用的约12万元降至5万元。按照上述68%的医保实际报销比例,患者年自费费用仅为1.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熊先军亦表示,对于谈判成功的几款PD-1产品也没有限制特别的适应症,都以已经批准的适应症为准。这意味着,有多个适应症的产品,将实现全适应症医保报销。以此来看,恒瑞医药的艾瑞卡或成最大赢家,其已获批4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晚期肝细胞癌二线、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联合、食管鳞癌二线。百济神州的百泽安获批2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三线、尿路上皮癌二线。相比之下,君实生物与信达生物仅获批了1项适应症,分别为黑色素瘤二线与霍奇金淋巴瘤二线。进入医保后,这三款国产PD-1药物又将面临多大的市场前景?以去年国家医保谈判成功的达伯舒为例,在降价64%被纳入医保后,实现了迅速放量。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额超过15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0.16亿元的销售额。相比之下,君实生物的拓益同期累计销售6.89亿元,百济神州的百泽安实现销售收入近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恒瑞医药未公布艾瑞卡的销售数据。而在2021年3月,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新版目录时,这三款国产PD-1有望实现甚至超越信达生物的不俗成绩。国家医保局表示,目录发布后,也将以谈判药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医保目录内药品落地检测机制,定期收集各地谈判药品挂网、采购、支付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落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进展滞后地区的调度和督促,确保广大参保患者尽早享受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成果。两款进口PD-1亦大降价在四款国产PD-1药物谈判成功之时,两家海外药企却“全军覆没”。对此,熊先军表示:“进口PD-1谈判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价格预期与医保局的预期不一样,因为进口企业还要考虑国际价格的问题,但国内企业主要是考虑中国的价格和市场,谈判价格他们可以承受。”目前,进口的O药单疗程价格是18442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22万元,K药单疗程价格是35836元,包含慈善赠药的年治疗费用是30万元。不过,在医保谈判结果公布之时,两家药企也迅速调整了自家PD-1产品的慈善赠药政策,进行大降价。12月28日下午,默沙东公布了2021年1月1日实行的“生命之钥” 患者援助项目的新方案。对于首次援助的患者,保持原来的“2+2”政策,即患者自费2个疗程K药,可获得2个疗程K药赠药;而后续援助,则从“2+3”升级为“2+疾病进展”,即患者只需再自费2个疗程K药,就可以接受持续的K药赠药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获得了兜底的援助保障。这意味着,患者只需要自费4个疗程花费14万,就可以获得K药全程的援助用药。相比此前年费用30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3%。对此,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癌症科普作家菠萝因子评价称:“K药这种有封顶的赠药计划,对患者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大大减轻患者长期足量足疗程治疗的经济负担……我相信它的这个举动,还肯定会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更多公司降价,给中国患者带来福音。”12月24日,百时美施贵宝也公布了新的患者援助方案。新方案在一个申请年度可分为两个申请阶段:第一阶段,患者在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可获得后续最多3次治疗的免费药品援助;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患者,如仍需接受O药治疗,可在再次连续接受3次O药治疗后,经指定医师评估能够继续从O药治疗中获益且未发生疾病进展,并经项目办审核通过后,患者即可获得最多一个申请年度内剩余的药品援助。在新方案中,一位60公斤的患者完成一年的治疗(每两周一次,240mg),自付费用仅为11万元。相比此前年费用22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0%。(图为O药新的患者援助方案具体信息)这让很多患者家属看到了希望。“挺好的,让患者能用的起循证数据更多的进口药,对于准备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很友好。”一位肺腺癌四期患者家属对本报记者表示。相比国产PD-1药物,O药与K药上市时间长,获批适应症广泛,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获得了多个指南的推荐。年费用如今降至11-14万元,价格腰斩,对部分患者也是很有诱惑力的,会考虑将其作为首选。扎堆研发的“后来者”怎么办?PD-1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一种,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也被认为是未来治疗多种癌症的最有希望的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其应答之广度、深度、和持久性均十分罕见,可以对应十余个肿瘤适应症、且毒副作较低,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近些年,资本疯狂涌入PD-1赛道,呈现“扎堆研发”态势。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参与PD-1研发的公司多,竞争激烈。近3年来,每季度申请PD-1的临床试验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三季度,共有314项进行中的PD-1/PD-L1临床试验,其中国内药企申办的占其中的209项,I、II、III期临床分布相对较为均衡。但这种“PD-1研发热”正在引发业界担忧。一位不具名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D-(L)1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对成熟的靶点,所以市场上的PD-(L)1创新药更多属于“me too”或者“me better”的产品,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创新。“在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层面,极少有源头创新,我们基本上是跟着欧美的研发道路去“模仿”。PD-(L)1这条通路已经被国外证明了,国内只是在这个靶点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筛选,但是产品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比较小。”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说。一方面,同靶点、同机制的药扎堆研发,这意味着临床研究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在如今进口PD-1药物年费用降至11-14万元,四款国产药物年费用降至5-7万元的情况下,这些仍在PD-1上进行投入和研发的企业,产品尚未问世,价格战已经开启。在市场份额、适应症数量以及产能方面具有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或许连产品上市都变得非常困难。”上述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坦言。“与癌共舞”论坛版主、公益律师韩晓晨则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考虑,她表示,现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形势正在倒逼企业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敢降低研发投入,也不敢降低药品质量,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获益。“关于适应症的问题,PD-1行业的后来者其实可以避开热门的大癌种,选择一些小癌种优先报批,再逐渐将适应症扩展至大癌种。瞄准长尾市场,也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韩晓晨说。不过韩晓晨亦指出,现在的确存在一些乱象,也存在研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对创新药物的评审与审批,要有更严格的把关,国家医保谈判也要真正筛选出让患者获益的好药。曾几何时,PD-1因“千亿市场规模”而被资本寄予厚望。弗若斯特沙利文曾预计,2025年中国PD-1/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达917亿元。如今,在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这个“千亿市场”缩水几何?在昨天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中,根据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三季度销售额预计合计已经超过60亿元且仍高速增长,郑薇团队保守估计国内 PD-1/PD-L1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00亿元。郑薇团队亦在研报中指出,未来两年创新药存在面临行业出清和估值理性回归的可能,可能的触发的条件包括医保显著压价,以PD-1为代表的竞争激烈靶点的后续企业销售额不达预期。其认为,创新药需要经历产品验证,商业化验证,资本化验证,许多小型biotech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可能无法脱颖而出。
(医保目录谈判会场外 孙源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