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火箭军某旅一场训练考核别开生面:步枪分解结合等多个基础课目的单独考核计划被取消,而战术计算等10余个难点课目则被纳进考核范围并实施连贯考核,检验部队应变能力。深山阵地,霜凝风急,一支全副武装的发射分队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该旅某发射营营长王斌告诉记者,此次考核,营区里即可完成的“静态”课目大幅减少,单兵课目和专业课目加在一起、融为一体,在实战背景下连贯实施,考题难度增加,考场硝烟四起。抵达阵地,官兵刚刚展开设备就遭遇“特情”。王营长立刻组织官兵穿戴防护装备,将发射流程转入全防护状态下操作。考官现场判定防毒面具佩戴不合规的官兵“阵亡”退场。面对“战斗减员”,王营长组织官兵进行号位重组,启用备份号手,指挥官兵再次进入发射操作流程。该旅作训科科长刘之昆说,考核课目连贯实施大大增加了考核难度,全面检验官兵的应急应变能力。“只有用战场标尺、实战标准才能量出训练短板。”该旅领导说,从考单兵、考单元向考全程、考体系转变,目的是找准制约实战化训练的问题。记者在综合保障群考核现场看到,随着一条条指令下达,各保障要素全面出动,官兵灵活应对连贯考核课目,实战能力得到检验。(黄洋、特约记者冯金源报道)
“十三五”期间,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高原部队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大幅跃升。近日,我们的记者走进新疆军区某师野外驻训场,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寒地域,实地探访部队这些年后勤装备保障发生的新变化。西藏阿里,人称生命的禁区。这里山高坡陡,道路难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更是不足内地的一半。以创新提升保障能力,以保障助推战斗力生成。近期,专门为驻高原寒区部队研发的新式防寒被装配发到边防一线、山脊哨所。与老式被装相比,新式防寒被装给官兵带来了更好的穿着体验,做到了轻便、耐磨。这也是10年来,驻防这里的官兵们经历的第3次换装。总台央视记者 董豫:如今的雪域高原,不仅湖面早已冰封,而且时常是黄沙漫天,白天的最高气温也已经降到了冰点以下,但是在我所处的可拆卸自供能保温方舱内,阳光透过这样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直射进来,使得室内是格外的温暖。即使室外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室内温度也可以达到15摄氏度以上。那么除了采光良好,这样的保温方舱还有很多黑科技,像是集成光伏微电网、生物降解干式自洁厕所等等。据我们了解,这样的保温方舱目前已经在高原部队配备使用。除了住宿条件的改善,这支部队还在饮食保障上主动创新,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建立温室大棚保障过冬蔬菜、存储燃煤和军粮。新疆军区某师科长 刘伟成:这样的大棚每间200平方米,共存储12类蔬菜。新疆军区某师司务长兼分队长 王宏:我们通过现代化的物流运输和科学的存储方式,每天都能让边防官兵吃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战领保、为战而保,这几年,这支部队着眼提升高原驻训期间后装保障效能,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加强后勤统筹,融合社会力量,官兵高原驻训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疆军区某师保障部部长 秋阿鹏:近些年,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极大提升了保障效益。后勤现代化建设成就,让部队官兵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现代化的力量,也极大鼓舞了我们练兵备战、保障为战、助力打赢的信心和决心。(总台央视记者 董豫 戴海清 王斌 杨光远 朱珍春 马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