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末,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部队按照计划,开赴河北省易县北娄山一带进行军事、政治整训,期间得到情报说,日伪军于5月7日进犯大龙华村,并在该地抢修工事、构筑碉堡、铺筑道路。大龙华村位于易县城西40多里,南北靠山、东西狭长、不足一里宽的山谷中,涞易公路从中穿过。在此前的战斗中,一分区曾两次击退敌人对该地区的小股进犯。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和分区政委罗元发、副司令员高鹏、参谋长黄寿发等研究敌情后判断:敌人占据大龙华的目的是打通易(县)涞(源)公路,占领沿线各点,分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继而缩小并封锁我军控制区域。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杨成武决定:集中一分区主力部队,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打一场歼灭战,彻底消灭大龙华之敌,并相机歼灭各处增援敌人。作战计划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批准后,一分区立即召开干部会议,按照“一路攻点,三路打援”的方针,向各参战部队部署具体任务。一分区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听说部队要打大龙华,一面组织力量配合部队作战,一面帮助部队收集了有关大龙华敌人驻扎地点、兵力、火力配备的详细情况。杨成武还派出游击小分队,采用一战击退的方式,在7天时间里对大龙华驻地敌人进行了十五六次袭扰,搞得敌人疲惫不堪,防守日趋松懈。5月19日深夜,一分区部队按照既定部署,在当地党员群众的引领下,秘密开进至待机地域。20日凌晨1时,八路军分别从镇东北和镇西南勇猛发起冲击。战士们迅速砍断了多重铁丝网,用手榴弹消灭了外围碉堡守敌,直扑日军各营房。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八路军毙伤日军60余名,并将残敌压缩到一座大院子里。梁各庄的日军接到大龙华被袭的消息后,害怕天黑被袭,不敢出动,只得告诉大龙华敌人“死守到天亮”。20日上午8时,梁各庄据点敌人终于开出5辆汽车,向大红门方向搜索前进,遭到我设伏部队的迎头痛击,丢下多具尸体后,惊慌退走。与此同时,大龙华残敌听到大红门方向的枪声,以为救星到了,留下部分敌人继续顽抗,其余疯狂突围,企图与援敌“里应外合”。这股敌人逃到小龙华村外,正庆幸安全“突围”,突然发现四周都是埋伏的“八路”。八路军伏击部队将这股日军包围在路旁的一片树林里,很快歼其大部,残敌不得不再次“突围”,退回大龙华。部分伏击部队乘胜尾追到大龙华,和村中正与敌人激战的八路军汇合,共同向敌人发起猛攻。在大红门被八路军伏击部队击退的援敌得到补充后,又携带重炮卷土重来,连续向八路军阵地展开进攻。八路军指战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与此同时,八路军对大龙华敌人展开最后的攻势。见敌人工事坚固,杨成武命一分区炮兵连赶来参战,连续发射57发炮弹,破坏了敌人大部分工事。趁日军慌乱之际,战士们发起了冲击,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消灭了残敌。几个幸存的日本官兵听懂了八路军战士用在整训中刚刚学会的日语喊出的“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后,立即弃枪投降。下午2时左右,杨成武发现进攻大红门的援敌疲态已现、士气低落,立即命令多支部队绕敌侧后发起攻击。援敌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丢下大批尸体向梁各庄逃窜。此次战斗共歼敌4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2门、掷弹筒2具、重机枪1挺、轻机枪5挺、步枪短枪90余枝、子弹5万余发、工作器具600余件、望远镜5架以及大批军用品,取得了攻坚、打援的双重胜利,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部队在清理大龙华敌人据点时,缴获了日军几十册机密文件,其中有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颁发的《关于使用特种器材(毒气)之参考》,对晋察冀根据地的《1939年第1、2、3期肃正作战概要》以及日军第110师团司令部颁发的《对山区方面封锁计划》等,这些文件对于研究敌人战术、确定斗争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聂荣臻收到文件后在电话中对杨成武所说的:“你们缴获的这批文件,比缴获敌人几百支枪、几十门炮的胜利还大。”
“十三五”期间,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高原部队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大幅跃升。近日,我们的记者走进新疆军区某师野外驻训场,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寒地域,实地探访部队这些年后勤装备保障发生的新变化。西藏阿里,人称生命的禁区。这里山高坡陡,道路难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更是不足内地的一半。以创新提升保障能力,以保障助推战斗力生成。近期,专门为驻高原寒区部队研发的新式防寒被装配发到边防一线、山脊哨所。与老式被装相比,新式防寒被装给官兵带来了更好的穿着体验,做到了轻便、耐磨。这也是10年来,驻防这里的官兵们经历的第3次换装。总台央视记者 董豫:如今的雪域高原,不仅湖面早已冰封,而且时常是黄沙漫天,白天的最高气温也已经降到了冰点以下,但是在我所处的可拆卸自供能保温方舱内,阳光透过这样一扇巨大的落地窗直射进来,使得室内是格外的温暖。即使室外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室内温度也可以达到15摄氏度以上。那么除了采光良好,这样的保温方舱还有很多黑科技,像是集成光伏微电网、生物降解干式自洁厕所等等。据我们了解,这样的保温方舱目前已经在高原部队配备使用。除了住宿条件的改善,这支部队还在饮食保障上主动创新,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建立温室大棚保障过冬蔬菜、存储燃煤和军粮。新疆军区某师科长 刘伟成:这样的大棚每间200平方米,共存储12类蔬菜。新疆军区某师司务长兼分队长 王宏:我们通过现代化的物流运输和科学的存储方式,每天都能让边防官兵吃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战领保、为战而保,这几年,这支部队着眼提升高原驻训期间后装保障效能,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加强后勤统筹,融合社会力量,官兵高原驻训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疆军区某师保障部部长 秋阿鹏:近些年,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极大提升了保障效益。后勤现代化建设成就,让部队官兵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现代化的力量,也极大鼓舞了我们练兵备战、保障为战、助力打赢的信心和决心。(总台央视记者 董豫 戴海清 王斌 杨光远 朱珍春 马鑫建)
一脸灰,两手油,满身味……艰辛困苦无怨无悔,高薪聘用不为所动,他就是士兵工匠张俊凯,一名普通的军车修理兵,一名新时代的最美军人。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某部修理技师、二级军士长张俊凯,入伍23年来,精勤付出,踏实奉献,先后研发了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等10多项革新器材。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兵中良匠,张俊凯用一只扳手守卫着奔腾铁流,用一颗匠心打造了保障标准。 张俊凯(摄影:赵佳庆) “军队的强大,离不开每一位军人的努力。强军必须要强能,强能必须要加强自己的技术。修理工的职责就是让车辆恢复战斗性能,就像医生抢救伤员一样。每个军人都要象螺丝钉一样牢牢地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上。”张俊凯说。 1996年,从小喜欢军装的张俊凯应征入伍,对部队既陌生又憧憬,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望,张俊凯誓要在部队干出一番名堂。他刻苦训练,如愿以偿获得了学习驾驶的机会。 但是弟弟遭遇车祸去世让他改变了想法。“如果能早点发现并排除故障,那么事故也不会发生”,张俊凯暗下决心,“决不能再让类似悲剧在战友身上发生”。 确定要干修理工,很多战友说他傻,放着“金饭碗”不端,非要去捧“泥饭碗”,而且一捧就是20多年。 张俊凯说:“开车,只能保一车平安;修车,才能保更多人平安。我要给我的战友兄弟们保驾护航!”从此,张俊凯走上了修理工岗位,开启了平凡却又辉煌的强军之旅,走上了士兵工匠的匠心之路。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张俊凯或许根本不会参军入伍。让他坚持一路走下来的,是对军车修理的热爱和这项工作带给他的一种神圣职责。 妻子李宏回忆刚和张俊凯处对象时的场景:“他穿着一身修理工衣服就来和我见面,满身的油气味,第一次见面我以为他没来得及换,可是后来见面他仍然一身工装。” 张俊凯当兵23年,有20年时间工作在北国之北的黑龙江,大半的时间与冰雪正面交锋,寒冬里排除装备故障不计其数。 低温环境下的汽车启动一直是个难题,很多时候经常启动不起来,造成发动机损坏等一连串的问题。最开始只能使用火烤等“笨”方法,为什么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根据车型来保证车辆温度恒定,以备随时启动、随时出发呢? 2008年隆冬的一次实兵实装演练中,一台运输车突然被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冻“趴了窝”。这辆车因为超时被判“出局”。这件事却成为张俊凯心中的一根刺,解决严寒条件下柴油车启动难题的决心愈发坚定。 一寒带百难。制约寒区军事训练最大的因素就是冷。东北冬天的严寒,让汽车不时就会“发烧感冒”闹罢工。 刚开始因为文化水平限制,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张俊凯就到市场上去考察学习。 “刚开始只能去找厂家专家去帮忙编程。因为他们懂编程,不懂车。我懂车不懂编程。但是这么做出来的东西,一直没办法解决问题。而且还打坏了几个起动机。当时真的是一头雾水。” 和大部分人最大的区别的是,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般会选择跟上级反映或者放弃,而张俊凯选择去解决问题,研究新的方法,找出替代方式。 为了解决问题,张俊凯找到厂家和产品工程师,一次一次的拜访,一次一次的聊天学习。后来工程师把编程的技术传授给了他。 “我学会编程以后,就一点点的实验,来回修改数据,适应部队车型的电路,最终设计出了合适的装置,把低温发动的问题解决了。” 实际上,在这个发明之前,张俊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从笨手笨脚的“门外汉”成长为汽车修理的“行家里手”。因为勤奋好学,只有初中文凭的他,经过不断努力考取了北京机械士官学校,这也为他后来的各种发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作战而服务。哪怕是小小的一个改进,或者是小小的一个加装,都对战斗力有影响。” 为进一步检验成果,为了数据更有说服力,张俊凯专门在最冷的一月从哈尔滨开车数千公里到零下40度的满洲里,记录了上千组试验数据。经过大量的研究摸索,“严寒条件下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获得成功。 专家刚看到张俊凯的发明也有怀疑:一个普通士兵能做这个东西吗?张俊凯当面把资料拷到电脑里,一步一步给专家演示,怎么编程,怎么控制时间,怎么调节,这个部件起到了什么作用,讲工作原理,讲设计初衷,讲设计过程。 张俊凯因此得到了评审专家组“将大幅提升高寒地区野战运输保障能力”的高度肯定。 获得了各种荣誉的张俊凯也收到了很多诱惑。知道他修车好,而且人品可靠,不少公司主动找到他,希望和他一起开修配厂,赚大钱。 “作为一个军人,我的梦想就是奉献军营,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把这个当成我一生的追求。所以不管是什么待遇,物质上的还是金钱上的,都不会动摇我从事修理行业的决心。” “每次我把故障车辆修好交给驾驶员时,他们高兴的像过年。他们常常非常感激我,热情地要我的电话号码、微信,把我当成英雄。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是部队一个不能少的人。”这是张俊凯最初直观感受到修理工作的价值。 “定时运转”解决后,他没有停下发明的脚步,开始思考“定温运转”和遥控功能。 “把本职工作干到最佳状态,我感觉就是尽职尽责。作为军人,必须要履职尽责,始终坚持把工作干好,把这个标准提高,始终紧贴军人的职业性质。” 张俊凯喜欢逛汽车用品店、收藏汽车修理工具。2005年,他与妻子李宏结婚。正值新婚燕尔,李宏要求老公带她逛街,没想到老公带她逛了一天的汽车保养用品店,还买回了一堆扳手、钳子。张俊凯对李宏说:“别瞧不上这些铁疙瘩,它们都是战场上救命的玩意。” 一些老旧工具损坏了,他也舍不得丢,总是收到自己的“百宝箱”里,战友们调侃他是“废品回收站”。 “士兵发明家,是说我喜欢创新,喜欢革新,研究出贴近实战的装备。工匠是因为我工作过程中非常细,做出的东西都非常讲究标准。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做每一个东西的时候,都要求非常极致,做到最好。”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久而久之,张俊凯的手一到冬天就生冻疮甚至落下伤疤。但没有人觉得这样一双粗糙又疤痕累累的手难看,反而觉得这是一枚特殊的勋章,值得所有人敬佩。 因为突出贡献,张俊凯先后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并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俊凯光荣入选。 他说,自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奖而去研究发明。作为一名修理工,在修理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他愿意为了解决问题,去思考,去创新,去发明,去创造。 “如果部队需要的话,我愿意一直干下去。我愿意为部队多培养一些技术骨干,修车骨干。让更多的军车能够恢复非常好的战斗性能,能够提升战斗力。这就是我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张俊凯说。 “作为一名军人,我的梦想就是做一颗永不松动、永葆初心的螺丝钉。奉献军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张俊凯对军队车辆进行维修(摄影:赵佳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