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到底有多重要,又有多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了一个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提案。他表示,将推行农民退休制度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让65周岁以上的农民能够“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充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成果。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热议。特别是广大农民,看到有推行农民退休制度的建议,更是十分高兴。作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我们,当然对这个建议也是十分赞成、十分支持,希望能够尽快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只是,冷静下来以后,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因为,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确实是一个好建议,一个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好建议,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建议。但是,实施的难度之大、困难之多、压力之巨也决不是用“行”还是“不行”就能回答的,而必须统盘考虑、全面分析。 事实上,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亚忠在谈到“三农”问题时,就有过类似建议,他认为,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从事者,和其他行业类比,也宜有退休或转业。但是,这个建议没有像其他建议一样纳入到调研和思考范畴,一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在进行探索。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退休制度,却也有退休制度的痕迹。最典型的,就是养老金问题探索。要知道,近年来,围绕农民该不该拿养老金问题,已经有过很多很多争论,且争论十分激烈。尽管反对者的理由很“充足”,如农民有土地、农民有自留地、农民没有缴纳养老金等等,但更多的还是支持给农民也发养老金的。因此,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中,出台了专门针对70岁以上农民的养老金政策。 另一方面,由于各级财政都很困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更是连基本保障都难以维持,需要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来满足。同时,社会保障基金也是勉强维持,且一些地方已经面临入不敷出压力,后续支出矛盾更多。因此,所出台的农民养老金政策,不仅覆盖面不广,覆盖效率也不高,而且发放水平较低,高者200多元,低者100多元。所谓的农民养老金政策,更多的还是象征意义,离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一定差距。地方探索的现行政策下,就算是70岁以上的农民,养老“自掏腰包”的比例过高,制度的福利性不强。真正的养老保险制度,至少应当能够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所发养老金能够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而不是目前的过低水平。 所以,建立农民退休制度的建议,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完全符合农村实际。关键就在于,按照目前财政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实力,要真正把农村退休制度建立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不容易不代表不能,更不代表不应当。农民建立退休制度,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只是,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更多探索,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而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举措。因为,一旦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壮大了,手中能够掌握一部分财力,就不仅能够帮助农民,特别是困难农民,更能够鼓励、引导农民一起缴纳养老保险基金和其他方面的保障基金,从而为真正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便不能一步到位,也能稳步推进,让农民不要年老了还要整天泡在地里,能够像城市工人一样,在家安享晚年。 谭浩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建议,完善绿色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开展绿色上市后备企业库建设、为绿色企业上市及发展服务、建立辖内科研院所绿色技术研发信息库和国民经济绿色技术瓶颈清单、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工作。 王玉玲建议,完善绿色直接融资和风险基金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建立绿色上市融资后备企业库。以是否有利于绿色技术研发为核心标准,完善绿色上市后备企业库建设,合理确定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对绿色上市后备企业库辅导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基金、金融监管机构四方与库内企业对接,采取办理培训班、“一对一”结对子辅导等方式推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市场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上市,鼓励绿色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并购强强联合和集聚核心科技竞争要素。建立科研院所绿色技术研发信息库和国民经济绿色技术瓶颈清单,统筹协调各类政府背景的创投基金、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市场化风投基金等,加大对接支持,重点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萌芽期、初创期绿色创新企业。 建立绿色信贷支持体系。包括:建立绿色产业认证标准,明确政策性融资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领域,加大对绿色消费支持力度,加快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包括:完善财政支持体系建设,推出绿色直接融资奖励政策和绿色贷款贴息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完善对绿色创新企业的税收支持,对消费绿色技术产品给予税收减免或抵扣等优惠措施。采取小范围试点,逐步推广的渐进实施方式。建议选取湖北省作为绿色金融优化发展的试点省份,探索实现绿色信贷稳健发展、绿色直接融资和风投基金等加快发展的可行路径,推进绿色技术研发,促进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可供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正研究建立证券市场的可行性 他强调,特区政府至今未向中央提交任何相关报告。 新京报讯 据澳门特区金管局公众号发布,10月17日,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关于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的可行性,其实早于2017年底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以及今年初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有提出相关内容,就此,特区政府已委托国际顾问公司进行相关的可行性研究。 顾问公司的研究工作正有序进行,金融管理局未来收到研究报告后,还要将报告结合澳门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审慎研究,如果澳门要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必须符合“发挥澳门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大原则。 他强调,特区政府至今未向中央提交任何相关报告。 2017年12月18日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在金融合作方面提出 “支持澳门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澳门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今年2月18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亦提出“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他表示,特区政府一直有根据这两份文件展开工作,并与内地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 他继续指出,在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政府会推动顾问公司在研究澳门情况的同时,亦要了解及联系澳门周边和国际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如要建立证券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还需考虑相关法律的订定、人才培训、监管系统及其他软硬件配套等,这些都要作出研究。 梁维特认为,澳门近年在发展特色金融的进程中,已初步出现了一些证券市场的成分,例如债券的发行分销,就是证券市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