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 方思元梁珣 摘要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自提出以来,长期被奉为圭臬,是主流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但是由于传统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的有效性不高,在我国应用受到质疑。 我们认为美林投资时钟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有其假设前提及逻辑,而由于我国政策制定框架及流动性具有特殊性,与美林时钟的假设前提有所不同,导致其有效性偏低,但不应因此认为美林时钟无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改良的美林时钟,依然有较高的准确性。 美林时钟创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投资思路。经济周期对于大类资产走势的影响,看似每个周期各有不同,实则压着相同的韵脚,改良的中国投资时钟依然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4年,美林证券基于对美国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的研究,将经济周期与资产轮动及行业策略联系起来,提出“美林投资时钟”。美林投资时钟以产出缺口和通胀两个指标,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资产类别划分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四类。从美林投资时钟的左下方开始,顺时针转动,经济依次沿“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循环轮转,而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现金的收益依次领跑大类资产。美林投资时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变化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背后的主要逻辑认为,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形成短期经济周期,从而影响大类资产走势。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拐点,在周期变换中把握趋势获利。 美林时钟在美国基本符合经典理论。在美林证券报告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把时间范围扩展至2020年9月,检验美林时钟的适用性。我们将1970年1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4个经济周期,统计结果显示:1)在周期轮动方面,21世纪前基本遵循美林时钟周期轮动规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持续低利率、超前宽松等导致复苏时长远超其他三个周期,轮动规律减弱;2)大类资产表现方面,美林时钟整体正确率为88%,其中衰退期正确率为57%,债券平均收益率最高,达6.3%,复苏期正确率为100%,股票平均收益率最高,达20%,过热期正确率为78%,商品平均收益率最高,达26.7%,滞涨期正确率达100%,现金平均收益率最高,达5.1%。 传统的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有效性不高。我们同样按照美林时钟的方法逻辑检验其在中国的运用情况。我们将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3个经济周期,统计结果显示:1)在周期轮动方面,仅少数周期遵循美林时钟的周期轮动规律,大部分周期呈现前后跳跃或逆时针转动现象,“过热”和“衰退”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周期;2)大类资产表现方面,美林时钟整体正确率为40%,其中衰退期正确率为30%,复苏期正确率为50%,过热期正确率为50%,滞涨期正确率为33%。 为什么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1)中美货币政策制定框架存在差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是围绕泰勒规则,基于产出缺口和通胀变化情况,制定政策利率,与美林时钟划分周期的主要因素基本相同。因此美国政策利率与产出缺口及通胀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等式关系,进而通过市场利率影响大类资产走势。而我国货币政策需兼顾多重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内外平衡、防范金融风险等,不同目标可能会对货币政策制定提出方向相反的要求,增加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也与美林时钟背后逻辑有所差异。2)我国大类资产表现除受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影响外,还受金融监管、改革等政策影响。如2016年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成的商品牛市是基于供给端变化,与美林时钟需求端逻辑相左;再如2015年股市行情,是由于大量资金加杠杆入市,行情变化与实体经济周期脱节,出现政策市、资金市。3)通胀作为美林时钟周期划分的主要变量,由于其概念、范畴和度量上的不足,可能与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出现偏差,因而对于经济周期的划分准确度造成一定影响。 基于我国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可以对传统美林投资时钟在我国的运用进行改良。由于我国从经济增长和(港股00001)通胀到大类资产表现的逻辑链条非线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其他观测变量,缩短逻辑链条,提高对于大类资产预测准确性。产出缺口和通胀是货币政策的部分输入变量,而“货币”和“信用派生”是货币政策主要的输出变量,与大类资产之间的逻辑链条更为直接。从逻辑上来说,货币和信用也可以与产出缺口和通胀构建的经济周期形成统一:1)衰退期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放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对应“宽货币+紧信用”;2)复苏期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货币政策稳健,实体融资需求回升,对应“宽货币+宽信用”;3)过热期产出缺口向好,通胀上行,央行收紧流动性,而此时实体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对应“紧货币+宽信用”;4)滞涨期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央行难以放松货币,实体经济需求不振,对应“紧货币+紧信用”。 我们以货币和信用周期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主要变量,把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26个周期,发现改良的中国投资时钟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整体准确率达到73%,显著高于传统美林时钟,其中:宽货币+紧信用(衰退)周期,大类资产配置于债券的正确率达83%;宽货币+宽信用(复苏)周期,配置于股票的正确率达100%;紧货币+宽信用(过热)周期,配置于商品的正确率为57%;紧货币+紧信用(滞涨)周期,配置于现金的正确率为43%。 进一步,我们从中观视角出发,发现在四大周期中,股票(不同行业)、债券(不同久期)、商品(不同品种)三类资产细分领域同样出现明显轮动: 股票:1)衰退期,金融和消费板块抗跌能力最强;2)复苏期,周期和金融板块是最佳选择;3)过热期,周期和消费板块表现最为强势;4)滞涨期,消费和成长板块最为抗跌。 债券:1)衰退期,债市100%走牛,但收益率曲线形态各有不同;2)复苏期,债市以震荡市为主,收益率曲线形态整体趋于平坦;3)过热期,债市100%走熊,收益率曲线整体偏平坦;4)滞涨期,债券缺乏明显趋势,需要相机抉择。 商品:1)衰退期,贵金属表现最佳;2)复苏期,工业品整体表现不错,金属板块是最佳选择;3)过热期,金属板块表现最佳;4)滞涨期,贵金属最为抗跌。 风险提示:经济波动超预期。 目录 1 投资时钟理论回顾 1.1 早期投资时钟 1.2 美林投资时钟 2 美林时钟在美国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2.1 美国美林时钟的阶段划分 2.2 1970-2020年美林投资时钟下美国大类资产表现: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3 传统的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还灵吗? 3.1 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检验:有效性偏低 3.2 为什么传统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 3.3 改良的投资时钟 4 周期轮动下的大类资产表现 4.1 股票市场投资时钟 4.2 债券市场投资时钟 4.3 商品投资时钟 正文 1 投资时钟理论回顾 1.1 早期投资时钟 最早的投资时钟在1937年的《伦敦标准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上发表,其展示了各类资产在几十年经济周期循环中的收益轮动。 在最早的投资时钟里,大类资产包括现金、固定收益产品(债券)、股票、海外资产、大宗商品和房地产。经济周期在12个刻度的时钟上轮动,不同时刻对应着不同的经济阶段,其中12点代表经济最繁荣的阶段,而6点代表经济最萧条的阶段。 总体来说,早期投资时钟看待经济背景的方式较为粗糙,但其价值在于创新了经济周期指导资产配置的研究框架,为后续分析经济周期与投资决策提供指导意义。 1.2 美林投资时钟 “美林投资时钟”是2004年由美林证券在一篇研报“The Investment Clock”中提出,美林证券基于对美国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的研究,将经济周期与资产轮动及行业策略联系起来,是资产配置领域的经典理论。 与最早投资时钟不同,美林投资时钟模型以产出缺口和通胀两个指标,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资产类别划分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四类。从美林投资时钟的左下方开始,顺时针转动,经济依次沿“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循环轮转,而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现金的收益依次领跑大类资产。 在衰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趋松,债券的表现最为突出。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在复苏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经济转好,货币政策稳定,企业盈利改善,股票获得超额收益。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 在过热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继续向好,通胀上行。通胀上行增加了现金的持有成本,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加息的可能性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商品受益于通胀的上行,明显走牛。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在滞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由于通胀压力,此时货币政策难以放松,同时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形成拖累,对股票造成负面影响,基于长期配置需求,债券的吸引力提升。现金>;债券>;大宗商品/股票。 美林投资时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变化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背后的主要逻辑认为,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形成短期经济周期,从而影响大类资产走势。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拐点,在周期变换中把握趋势获利。从长期来看,长期经济增长与劳动、资本、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生产要素相关;从短期来看,经济不会完全遵循长期经济增长路径,顺周期的行为产生的惯性会导致经济短期偏离潜在产出水平,而宏观调控政策则引导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比如,当短期经济疲弱,产出缺口恶化时,经济面临通缩压力,此时货币政策放松,刺激经济需求回升;当短期经济强劲,产出缺口向好时,经济面临通胀压力,此时货币政策收紧,需求回落。在经济短期波动与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下,经济周期形成不同阶段,大类资产出现趋势性轮动。 投资时钟可以帮助投资者制定行业战略,通过观察经济周期的变化,分析判断周期性、成长性、利率敏感性等行业的获利机会。经济增长变动影响投资周期性和防守性资产的收益,如经济增长加快时,有色、钢铁等周期性行业对应的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通胀水平变动影响投资成长型或价值型的股票收益,通胀水平下降、贴现率降低时,久期长的成长型股票表现好。从衰退期中开始出现复苏迹象时,银行类、消费类股票等利率敏感型股票将率先反应。 2 美林时钟在美国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美林证券2004年的报告使用美国1973年3月至2004年7月的数据来实证检验理论的效果,本文参考美林投资时钟的方法,把时间范围扩展至1970年1月至2020年9月,检验美林时钟的适用性。 2.1 美国美林时钟的阶段划分 依照美林投资时钟,本文仍然通过产出缺口和通胀走势判定经济所处阶段,并对每阶段的四大类资产表现进行统计。 以产出缺口衡量经济增速,产出缺口是表示经济偏离可持续增长路径百分比的指标,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及2009年前后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其它时候大多是较小幅度的震荡。由于数据是不断震荡的,因此对每一次上升或下降都做区分没有意义,我们主要对6个月以上较长时段的趋势做上升或者下降的判断。 以同比CPI衡量的通胀数据,CPI是美联储和其它央行盯住的目标和划分通胀等级的依据,投资时钟要依此来预测央行的政策变动。美国的通货膨胀在20世纪70、80年代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12年美联储明确2%的通胀目标以来,大多数时间未能实现该目标,因此2012年至今,除个别区间通胀明显上升至2%以外,CPI主要表现为下行趋势。 按照经济增长与通胀变化周期划分四个阶段,产出缺口与通胀同时下行为衰退,产出缺口上行通胀下行时为复苏,产出缺口与通胀同时上行时为过热,产出缺口下行通胀上行时为滞涨。为保持结果纵向可比性,本文使用的周期划分方式与美林投资时钟的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主逻辑是从衰退走向复苏,直至过热,考虑美国CPI的情况,结合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直至2017年才达到,2017年下半年开始退出量宽,2009-2017年中的经济周期主要以复苏周期为主。 我们将1970年1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4个经济周期,统计结果显示,与美林证券原文的检验结果相同,美国经济周期并未时刻呈现“衰退—复苏—过热—滞涨”依次循环轮转的现象,外部冲击、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或造成理论与现实偏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协议瓦解,90年代中期的亚洲金融(港股00662)危机等,都对美国的经济和通胀产生影响,但21世纪前基本遵循明显美林时钟轮动规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持续低利率、超前宽松等导致复苏和衰退成为美国经济主旋律,轮动规律减弱。 美国的复苏期和过热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周期。34个经济周期中,衰退期7个,复苏期11个,过热期9个,滞涨期7个。从总周期时长来看,复苏期和过热期最长,分别达274个月和139个月,滞涨期次之,达105个月,衰退期最短,为90个月。从周期平均持续时间来看,复苏期平均达25个月,过热期平均为15.5个月,滞胀期平均为15.0个月,衰退期最短为12.8个月。 2.2 1970-2020年美林投资时钟下美国大类资产表现: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按照周期划分,校验美林时钟不同时期各类资产表现,可以得出, Ⅰ衰退:债券是衰退阶段的最佳选择。债券的收益率达到6.30%,高于债券长期平均收益3.23%。处于投资时钟对立位置的大宗商品表现最差。 Ⅱ 复苏:股票是复苏阶段的最佳选择。股票收益率达到20.02%,高于股票长期平均收益9.25%,现金收益远低于股票,大宗商品表现糟糕。 Ⅲ 过热:大宗商品是过热阶段的最佳选择。大宗商品年收益率为26.74%,高于大宗商品长期平均收益7.57%。处于投资时钟对立位置的债券表现糟糕,年收益率只有2.87%。 Ⅳ 滞胀:现金是除大宗商品以外表现最好的。现金年均收益率为5.09%。处于投资时钟对立位置的股票表现最糟糕,年收益率为-8.05%。大宗商品的年均收益率高达22.56%,主要受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比较大,而同时期非石油类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呈下跌趋势。 观测大类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也基本符合美林投资时钟结论, 1)在7个衰退期中,4个阶段债券收益率最高,5个阶段投资对立位置的大宗商品表现最糟糕。其中,1970年经济延续60年代末过热趋势,仍然体现为大宗商品收益率最佳。1974年12月至1975年3月,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延续此前滞涨,因此现金收益率仅次于股票,而股票收益于宽松政策,强劲反弹。1990年11月至1991年12月,80年代末储贷危机引发股市崩盘,因此90年代的修复使股票收益高企,远超债券收益。 2)在11个复苏期中,所有阶段股票收益率均最高。 3)在9个过热期中,7个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最高,8个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远高于债券收益率。其中,1983年7月至1984年3月,正处于80年代第一轮大规模减税、通胀问题解决阶段,经济强劲反弹,大类资产表现改变。1994年5月至1996年12月间,1995年美国防范海外市场风险的保险性降息预防衰退,助长股市繁荣,因此股票表现超过大宗商品。 4)在8个滞胀期中,所有阶段现金收益率远高于股票收益率。与美林时钟原文结论相同,滞涨期现金是除了大宗外表现最好的资产。大宗商品的年均收益率较高,主要受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比较大,而同时期非石油类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呈下跌趋势。 3 传统的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还灵吗? 3.1 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检验:有效性偏低 我们同样按照美林时钟的方法逻辑检验其在中国的运用情况,即通过产出缺口和通胀走势判定经济所处阶段,并对每阶段的大类资产表现进行统计。 在产出缺口方面,原版美林时钟在经济指标上主要采用的产出缺口指标来自OECD统计数据,由于我国暂无官方统计的产出缺口指标,我们选取统计局公布的GDP现价当季值,使用X-12&;ARIMA模型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得到季调数据,然后通过HP滤波法得到潜在产出趋势值,产出缺口定义为=(实际GDP-趋势值)/实际GDP。 在通胀方面,我们采用统计局公布的CPI当月同比值。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将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3个经济周期,其中衰退期10个,复苏期6个,过热期8个,滞涨期9个。从特征来看: 过热期和衰退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周期。从总周期时长来看,过热期和衰退期最长,分别达85个月和60个月,滞涨期次之,达47个月,复苏期最短,仅为22个月。从周期平均持续时间来看,过热期平均达10.6个月,衰退期平均为6个月,滞涨期平均为5.2个月,复苏期最短为3.7个月。中国的经济周期受政府的影响比较大,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周期。当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对经济进行频繁调控时,容易导致经济波动较大。当经济过热时,政府采用抑制性的政策进行调控,会使经济迅速走向衰退。当经济衰退时,在政府的积极刺激下,经济可迅速复苏过热。“过热”与“衰退”成为主流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周期的一大特色。 仅少数周期遵循美林投资时钟的周期轮动规律,大部分周期呈现前后跳跃或逆时针转动现象。根据美林投资时钟,“经典”的经济周期是从时钟的左下角(衰退期)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轮动,经历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四个阶段。但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来看,2003年以来,仅有三个时间段呈现比较明显的周期轮动规律,分别为(1)2002.12-2003.6,(2)2008.7-2011.7,(3)2018.11-2019.9。 我们按照周期划分,分别检验传统美林投资时钟的大类资产收益率表现,在收益率指标方面,现金选取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债券选取中债新综合指数收益率,股票选取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商品选择CRB现货指数收益率,测算结果如下: Ⅰ 衰退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仅为30%,10个小周期中仅有3个周期债券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衰退期表现较好的资产包括现金(3次)、股票(3次)、商品(1次)。 Ⅱ 复苏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为50%,6个小周期中有3个周期股票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复苏期表现较好的资产主要为现金(3次),其他资产则均表现较差。 Ⅲ 过热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为50%,8个小周期中有4个周期商品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过热期表现较好的资产包括股票(3次)、现金(1次)。 Ⅳ 滞涨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仅为33%,9个小周期中仅有3个周期现金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滞涨期表现较好的资产包括股票(4次)、债券(1次)、商品(1次)。 3.2 为什么传统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 整体来看,传统美林时钟在我国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正确率为40%,较美国数据明显偏低。为什么传统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 3.2.1 中美货币政策制定框架存在差异 传统美林时钟的基本假设和逻辑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相近,因而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意义更强。而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考虑多种因素,造成在部分时期,宏观条件与大类资产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 1993年7月起,美联储开始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核心思想,运用类似泰勒规则来设定联邦基金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联邦基金利率波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根据泰勒规则,央行应该根据产出和通胀的情况实施货币政策,利率决定公式为: r=0.5*(π_t-2%)+0.5*y ?+π_t+2% 其中π_t 代表通胀,y ?代表产出缺口,在美联储的目标利率决定框架中,实际通胀与目标通胀的差值(π_t-2%)占50%权重,产出缺口y ?占50%权重,如果通胀高于目标,以及产出缺口提升,美联储应该加息,反之则应该降息。当不存在通胀偏离以及产出缺口时,联邦基金利率应该等于名义利率,也即通胀加上长期实际利率(π_t+2%)。 泰勒规则后,美联储利率政策规则经过一系列修订,先后有伯南克规则、埃文斯规则、耶伦规则等,三者均是在泰勒规则基础上进行部分权重调整,或增加就业指标。但从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机理来说,基本与传统美林时钟假设与逻辑相同,是基于对产出缺口以及通胀情况变化,制定政策利率,利率与产出缺口及通胀之间存在清晰的等式关系,进而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影响大类资产走势。 而我国货币政策需兼顾多重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内外平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不同目标可能会对货币政策制定提出方向相反的要求,增加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因素不仅仅包括产出缺口的通胀,还需考虑其他因素,与传统美林时钟的背后逻辑有所差异。 3.2.2 我国大类资产表现除受货币政策影响外,还受金融监管、改革等政策影响 如2016年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成的商品牛市。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导向下,落后产能持续退出,供给收缩造成商品在2016年走出一波牛市。供给侧改革对商品产生的影响是基于供给端,在逻辑上与传统美林时钟需求端逻辑相左。因此据美林时钟的周期划分,2016年经济周期先后处于滞涨、复苏以及过热期,指向大类资产配置现金、股票,直到2016年4季度才指向投资商品,与实际投资收益率产生偏差。 再比如2014-2015年股市行情,在经济周期整体处于“滞涨”及“衰退”期,由于政策驱动叠加监管宽松,大量资金加杠杆入市,我国股票市场走出一波大牛市。但是随着监管关注配资风险,严查杠杆入市,大量资金撤离,造成股市快速下挫。行情变化与实体经济周期脱节,体现政策市、资金市特征,对传统美林时钟准确性造成影响。同样,2016年债券市场走出一波行情,而主要驱动因素为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下,理财-委外加杠杆等市场行为催生债券投资需求,与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相左,因此债市走势和传统美林时钟背后逻辑出现明显偏差。 此外,2012年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率下降,加上政策微调进一步熨平经济波动,经济周期表征不明显。2012年以来,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周期短期波动逐步被消化,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波动率明显下降,周期特征不明显。根据我们的测算,2012-2016年间,经济周期在“滞涨”与“衰退”之间来回轮动,宏观调控进一步熨平经济波动,基本面+政策调控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意义减弱。 3.2.3通胀的概念、范畴和度量存在不足,造成实际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偏差 首先,当前通胀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通胀指标的涵盖范围有限。周小川在央行政策研究专栏撰文指出,传统的通胀度量会面临几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第一就是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失真,特别是长周期比较的失真,“对于住房,过去的概念是购房算作投资,价格变化不计入CPI;后来则租房可计入,但在篮子中的权重偏小;再后来,人们主张把自住房用类比租金来计量,但是住房权重仍相对比较小。当全球人口上升到70亿,城镇化成为相当多数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选择,城市可用地变得很稀缺且价格高昂,使得通胀度量再也不能无视或者低估住房的因素。总之,通胀在长期度量上存在问题,特别是资产价格如何反应到生活质量、支出结构上。此外还有长期投资回报应折现入当期通胀的问题。” 其次,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显著影响(张晓慧、纪志宏和李斌,2010;李斌,2010),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结构性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抑制一般性商品的通胀,主要是因为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效应和外包等强化了低成本优势与产出能力,竞争性商品的供给弹性显著增加。因此,在CPI内部主要表现为食品、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以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他产品价格则相对稳定。 因此,通胀作为传统美林时钟周期划分的主要变量,由于其概念、范畴和度量上的不足,可能与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出现偏差,因而对于经济周期的划分准确度造成一定影响。 3.3 改良的中国投资时钟 美林投资时钟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变化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建立在三大前提及逻辑基础上,一是短期经济围绕长期经济趋势波动,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三是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决定大类资产表现。但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独特性等因素,美林时钟在我国的传导渠道受到一定阻碍,但这并不代表美林时钟的逻辑是错的,其逻辑依然有效,只是适用的环境和条件不合适。 基于我国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可以对传统美林时钟在我国的运用进行一些改良。由于我国从经济增长和通胀到大类资产表现的逻辑链条非线性,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其他观测变量,缩短逻辑链条,提高对于大类资产预测准确性。 如果说产出缺口和通胀是货币政策的其中一部分输入变量,“货币”和“信用派生”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的主要输出变量,其中“信用派生”也是实体经济运行的结果,与大类资产的之间的逻辑链条更为直接。 我们在这里,把“货币”定义为货币政策的意图,即狭义流动性水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调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把“信用”定义为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形成的结果,即广义流动性水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广义流动性,但狭义流动性是否能传导至广义流动性,还要看市场主体的加杠杆行为、金融监管等因素。 从逻辑上来说,货币和信用因素也可以与产出缺口和通胀构建的经济周期形成统一: 1)在衰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趋松,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广义流动性仍然较紧,对应“宽货币+紧信用”格局。 2)在复苏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随着经济转好,企业盈利改善,融资需求提升,广义流动性提升,对应“宽货币+宽信用”格局。 3)在过热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继续向好,通胀上行。经济存在过热风险,央行收紧流动性,货币政策趋紧,但是此时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广义流动性短期难以回收,形成“紧货币+宽信用”格局。 4)在滞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由于通胀压力较大,央行难以放松货币,叠加实体经济需求不振,狭义及广义流动性均较紧,形成“紧货币+紧信用”格局。 但是实际上,产出缺口和通胀是货币政策的部分输入变量,而货币与信用是输出变量,且受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在实际划分中,两者得出的经济周期结论有所不同。但我们通过测算,发现后者对于大类资产指导的正确率显著更高。 3.3.1 货币与信用的指标选择及周期划分 货币:判断狭义流动性的松紧,最简单的方式是观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但是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如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强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同样趋紧,影响对于宽货币政策意图的判断。因此我们还是采用最基础的方法,即通过典型的货币政策转向操作,判断货币松紧意图的转变,作为定性判断。 结果显示,从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我国货币政策共经历14个周期,其中7个宽货币周期,7个紧货币周期,宽货币周期共计89个月,平均持续12.7个月,紧货币周期共计126个月,平均持续18个月。 信用:我国自从2002年开始公布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其涵盖了主要的信用派生渠道,可以作为衡量广义流动性松紧的主要指标。但是在2016年前,社融增速的公布频率较低,难以捕捉具体月份的社融增速走势,因此我们共同参考社融增速与M2增速,判断信用走势。 结果显示,从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我国信用周期共17个,其中9个宽信用周期,8个紧信用周期,宽信用周期共计83个月,平均持续9.2个月,紧信用周期共计132个月,平均持续16.5个月。 3.3.2 基于周期划分的大类资产收益测算 我们以货币周期与信用周期特征取交集,把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26个周期,分别为“宽货币+紧信用”(衰退期),“宽货币+宽信用”(复苏期),“紧货币+宽信用”(过热期),以及“紧货币+紧信用”(滞涨期),分别检验大类资产收益率表现,测算结果如下: Ⅰ 宽货币+紧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债券的正确率达83%。6个小周期中有5个周期债券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仅2014-2016年周期,股票收益率超过债券,但主要因素是2015年股市杠杆牛,对股票收益率造成扰动。 Ⅱ 宽货币+宽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股票的正确率达100%,6个小周期中,股票收益率均明显优于其他资产。 Ⅲ 紧货币+宽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商品的正确率为57%,7个小周期中有4个周期商品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在紧货币+宽信用的周期组合下,股市也具有较好表现,在两个周期里收益超过商品。 Ⅳ 紧货币+紧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现金的正确率仅为43%,7个小周期中仅有3个周期现金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在紧货币+紧信用的周期组合下,大类资产表现缺乏明显特征,商品、债券、股票都曾出现较好表现。 整体而言,以货币及信用因素进行划分的周期,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整体准确率达到73%,在宽货币紧信用时期、宽货币宽信用时期、以及紧货币宽信用时期,均对大类资产配置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仅在紧货币紧信用周期,缺乏明确的资产配置指向。 在美林投资时钟的逻辑框架基础上,我们认为,观测货币与信用因素对于大类资产配置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 4 周期轮动下的大类资产表现 我们通过前文研究,得出了在宏观视角下,不同的货币与信用周期组合中表现最优的大类资产类别。在这一部分,我们从中观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究在四大周期中,股票(不同行业)、债券(不同久期)以及商品(不同品种)三类资产下,具体哪一细分领域表现更优。 4.1 股票市场投资时钟 我们将申万一级行业剔除国防军工和综合后分类成周期类、大金融类、消费类、成长类四大板块,其中周期进一步细分为上中下游。根据前文货币与信用周期的时间划分,按照市值加权平均数计算区间板块年化收益率,以探索板块间轮动规律。 Ⅰ 衰退:金融和消费板块在衰退阶段抗跌能力最强。衰退期时期宽货币,银根放松,利率敏感型的金融、消费类股票领跑。在6个衰退期中,3个阶段金融板块收益率最高,5个阶段消费板块收益率第2,二者均值分别为-8.9%、-3.9%。成长板块受2019年11月-2020年2月5G牌照发放、科创板推出等利好影响,均值超过金融和消费板块。 Ⅱ 复苏:周期和金融板块是复苏阶段的最佳选择。宽货币宽信用下,各大板块同时受益于盈利改善和估值上升,股市呈现普涨。因此,对景气度上行弹性最大的周期板块,对流动性宽松弹性最大的金融板块收益率最佳。在6个复苏期中,4个阶段金融板块收益率最高,5个阶段周期板块收益率第2,二者均值分别为64.9%、55.5%。 Ⅲ 过热:周期和消费板块是过热期表现最佳的。过热期对应紧货币宽信用,实体经济仍然景气,但是流动性转向,利率抬升导致金融资产估值下行,股市呈结构性行情。周期板块盈利仍处高位,消费板块现金流较为稳定,对流动性收紧相对不敏感,收益率较高。在7个过热期中,5个阶段消费板块收益率靠前,消费和周期板块收益率远高于其他两个板块,高达55.9%、44.5%。 Ⅳ 滞胀:消费和成长板块在滞胀阶段相对抗跌。紧货币紧信用阶段,实体景气下滑,企业盈利恶化,利率上升、估值收缩,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糟糕。其中,伴随政策对通胀的控制,折现率有所下行,长久期的成长股价值提升明显,相对抗跌。而消费板块由于现金流较为稳定,表现相对抗跌。在7个滞涨期中,4个阶段成长板块收益率相对更好,6个阶段消费板块收益率靠前,二者平均收益率的负值远小于其他板块,最为抗跌。 具体来看, Ⅰ 衰退:大金融板块中,房地产业表现最佳,平均收益率达6.65%;消费板块中,仅家用电器和医药生物收益率为正,分别达1.11%、7.5%。其他非重点行业大多表现为负值,但仍有结构性行情,如2008 Q4的电气设备、建筑材料、建筑装饰,2020年Q1成长板块等。 Ⅱ 复苏:周期板块中,周期上游>;周期下游>;周期中游,上中下游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9.3%、40.5%、60.1%。其中上游有色金融、下游汽车行业收益率位于周期板块1、2位,远高于板块中其他行业。大金融板块中,非银金融>;房地产>;银行,阶段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9.3%、71.4%、54.3%。其他板块内行业也有很好行情,收益率均在30%以上 Ⅲ 过热:消费板块中,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各阶段收益率靠前,平均收益率高达64.9%、65.0%,远高于板块中其他行业。周期板块中,周期下游>;周期上游>;周期中游,周期板块内部有所轮动,其中下游汽车、上游有色金属仍然是板块内表现最佳的。其他板块内行业也有较好行情,收益率均在20%以上。 Ⅳ 滞胀:成长板块中,电子和计算机行业较为抗跌,平均收益率为-5.3%、-6.1%,损失小于其他行业。消费板块中,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相对更抗跌,平均收益率为-7.3%、-10.1%。其他板块内行业大多跌幅高达20%以上,表现糟糕。 4.2 债券市场投资时钟 从理论上来说,债券市场在不同周期下,由于债券短端利率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长端利率取决于基本面,利率走势及曲线形态存在明显特征。随着经济周期从衰退期依次轮动至复苏、过热、滞涨期,债券利率走势及曲线形态依次经历牛陡、熊陡、熊平、牛平。 Ⅰ 衰退: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牛陡形态。衰退期经济触底,货币转为宽松,宽货币紧信用,短端利率快速下行,债券市场走牛,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显著高于长端利率,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牛陡形态。 Ⅱ 复苏: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熊陡形态。经济逐步复苏,货币政策宽度幅度收敛,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收敛,同时市场预期经济基本面逐步恢复,长端利率上行,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熊陡形态。 Ⅲ 过热: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形态。随着经济增速持续加快,货币政策转向,紧货币宽信用,短端利率快速上行,而长端利率上行幅度收敛,导致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形态。 Ⅳ 滞胀: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牛平形态。在经济过热期结束前,市场预期经济将由盛转衰,长端利率开始下行,而此时货币政策相对稳定,收益率因此呈现牛平形态。 现实中,债券收益率形态较少严格遵循从牛陡、熊陡到熊平、牛平的周期轮动。我们以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与1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数据,及10年期-1年期期限利差,确定期间内的利率走势以及曲线形态。阶段划分显示,仅2008-2010周期,2019-2020年周期,由于经济波动幅度较大,货币政策逆周期对冲特征明显,债券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轮动规律。 我们进一步选取中债中短期债券全价指数,及中债中长期债券全价指数,对比在不同货币与信用周期下,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情况。数据测算显示, Ⅰ 衰退:债市100%走牛,但收益率曲线形态各有不同,配置长久期债券可以博得更高的利率下行收益。衰退期(宽货币+紧信用)严格对应债券牛市(100%),长期债券收益率显著好于短期,拉长债券久期可以博得更高的利率下行收益。 Ⅱ 复苏:债市以震荡市为主(占比50%),收益率曲线形态整体趋于平坦,缩短久期有利于平衡风险收益。在复苏期(宽货币+宽信用),震荡市占比50%,熊市占比33%,牛市占比17%。中短期及长期债券在不同周期表现分化,但整体来看,宽货币宽信用周期下的震荡市,后续较多演变为熊市(2/3),调整投资组合、缩短久期有利于平衡收益风险。 Ⅲ 过热:债市100%走熊,收益率曲线整体偏平坦,中短期债券更加抗跌。过热期(紧货币+宽信用)严格对应债券熊市(100%),中短期债券相对长期债券更加抗跌。 Ⅳ 滞胀:债券缺乏明显趋势,需要相机抉择。在滞涨期(紧货币+紧信用),牛市占比43%,熊市占比43%,震荡市占比14%,债市缺乏明显趋势。此时债券市场无明显的配置策略,从历史周期划分来说,紧货币紧信用周期下,无论当期为熊市、牛市或震荡市,有5/7的情况在下一周期演变为牛市,因此结合基本面情况,如果预期经济下行,货币政策放松,此时拉长久期有利于博得未来超额收益。 4.3 商品投资时钟 我们通过计算南华商品指数区间收益涨幅来探究大宗商品内部板块轮动。商品一级分类指数包括南华工业品指数、南华农产品指数、南华金属指数和南华能化指数,其中,工业品指数由金属指数和能化指数品种构成。由于南华贵金属指数数列时间区间较短,我们采用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的价格涨幅表示贵金属板块。 Ⅰ 衰退:贵金属在衰退阶段表现最佳。衰退阶段,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一方面可以避险,另一方面可作为组合资产改善风险收益特征。而传统商品资产受经济放缓影响,需求回落叠加产能过剩,工业品暴跌,但衣食等消费刚需支撑农产品板块相对较强。在6个衰退期中,3个阶段黄金收益率第一,黄金年平均收益率为4.3%,工业品、农产品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3.0%、-14.0%。 Ⅱ 复苏:工业品整体表现不错,金属板块是最佳选择。经济景气度复苏,地产、汽车和基建的拉动下,工业品需求旺盛,但产能不足,价格上涨。金属与地产等板块等相关性强,表现优于能化。而此阶段,居民收入增长有限,消费能力不足,农产品表现较差。在5个有数据的复苏期中,4个阶段金属板块收益最好,1个阶段收益第二,工业品、金属、能化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3.8%、60.0%、25.9%,农产品仅为0.2%。 Ⅲ 过热:投资时钟配置商品阶段,金属板块表现最佳。经济景气度持续,通胀上行,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金属需求仍然强于能化,表现更好。在7个过热期中,4个阶段金属收益靠前、3个阶段能化收益靠前。各商品平均收益率均在10%以上,其中金属收益率为35.6%,表现相对最差的黄金收益率也高达15.6%。 Ⅳ 滞胀:贵金属在滞胀阶段最为抗跌。经济景气度下滑,工业需求放缓,产能由于过度乐观处于扩张,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下跌。这一阶段,贵金属的避险属性凸显,抗跌能力强。在7个滞胀期中,6个阶段黄金收益表现靠前,年平均收益为5.8%,是五大板块唯一正值。
摘要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自提出以来,长期被奉为圭臬,是主流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但是由于传统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的有效性不高,在我国应用受到质疑。 我们认为美林投资时钟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有其假设前提及逻辑,而由于我国政策制定框架及流动性具有特殊性,与美林时钟的假设前提有所不同,导致其有效性偏低,但不应因此认为美林时钟无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改良的美林时钟,依然有较高的准确性。 美林时钟创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投资思路。经济周期对于大类资产走势的影响,看似每个周期各有不同,实则压着相同的韵脚,改良的中国投资时钟依然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4年,美林证券基于对美国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的研究,将经济周期与资产轮动及行业策略联系起来,提出“美林投资时钟”。美林投资时钟以产出缺口和通胀两个指标,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资产类别划分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四类。从美林投资时钟的左下方开始,顺时针转动,经济依次沿“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循环轮转,而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现金的收益依次领跑大类资产。美林投资时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变化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背后的主要逻辑认为,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形成短期经济周期,从而影响大类资产走势。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拐点,在周期变换中把握趋势获利。 美林时钟在美国基本符合经典理论。在美林证券报告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把时间范围扩展至2020年9月,检验美林时钟的适用性。我们将1970年1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4个经济周期,统计结果显示:1)在周期轮动方面,21世纪前基本遵循美林时钟周期轮动规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持续低利率、超前宽松等导致复苏时长远超其他三个周期,轮动规律减弱;2)大类资产表现方面,美林时钟整体正确率为88%,其中衰退期正确率为57%,债券平均收益率最高,达6.3%,复苏期正确率为100%,股票平均收益率最高,达20%,过热期正确率为78%,商品平均收益率最高,达26.7%,滞涨期正确率达100%,现金平均收益率最高,达5.1%。 传统的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有效性不高。我们同样按照美林时钟的方法逻辑检验其在中国的运用情况。我们将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3个经济周期,统计结果显示:1)在周期轮动方面,仅少数周期遵循美林时钟的周期轮动规律,大部分周期呈现前后跳跃或逆时针转动现象,“过热”和“衰退”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周期;2)大类资产表现方面,美林时钟整体正确率为40%,其中衰退期正确率为30%,复苏期正确率为50%,过热期正确率为50%,滞涨期正确率为33%。 为什么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1)中美货币政策制定框架存在差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是围绕泰勒规则,基于产出缺口和通胀变化情况,制定政策利率,与美林时钟划分周期的主要因素基本相同。因此美国政策利率与产出缺口及通胀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等式关系,进而通过市场利率影响大类资产走势。而我国货币政策需兼顾多重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内外平衡、防范金融风险等,不同目标可能会对货币政策制定提出方向相反的要求,增加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也与美林时钟背后逻辑有所差异。2)我国大类资产表现除受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影响外,还受金融监管、改革等政策影响。如2016年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成的商品牛市是基于供给端变化,与美林时钟需求端逻辑相左;再如2015年股市行情,是由于大量资金加杠杆入市,行情变化与实体经济周期脱节,出现政策市、资金市。3)通胀作为美林时钟周期划分的主要变量,由于其概念、范畴和度量上的不足,可能与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出现偏差,因而对于经济周期的划分准确度造成一定影响。 基于我国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可以对传统美林投资时钟在我国的运用进行改良。由于我国从经济增长和(港股00001)通胀到大类资产表现的逻辑链条非线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其他观测变量,缩短逻辑链条,提高对于大类资产预测准确性。产出缺口和通胀是货币政策的部分输入变量,而“货币”和“信用派生”是货币政策主要的输出变量,与大类资产之间的逻辑链条更为直接。从逻辑上来说,货币和信用也可以与产出缺口和通胀构建的经济周期形成统一:1)衰退期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放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对应“宽货币+紧信用”;2)复苏期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货币政策稳健,实体融资需求回升,对应“宽货币+宽信用”;3)过热期产出缺口向好,通胀上行,央行收紧流动性,而此时实体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对应“紧货币+宽信用”;4)滞涨期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央行难以放松货币,实体经济需求不振,对应“紧货币+紧信用”。 我们以货币和信用周期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主要变量,把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26个周期,发现改良的中国投资时钟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整体准确率达到73%,显著高于传统美林时钟,其中:宽货币+紧信用(衰退)周期,大类资产配置于债券的正确率达83%;宽货币+宽信用(复苏)周期,配置于股票的正确率达100%;紧货币+宽信用(过热)周期,配置于商品的正确率为57%;紧货币+紧信用(滞涨)周期,配置于现金的正确率为43%。 进一步,我们从中观视角出发,发现在四大周期中,股票(不同行业)、债券(不同久期)、商品(不同品种)三类资产细分领域同样出现明显轮动: 股票:1)衰退期,金融和消费板块抗跌能力最强;2)复苏期,周期和金融板块是最佳选择;3)过热期,周期和消费板块表现最为强势;4)滞涨期,消费和成长板块最为抗跌。 债券:1)衰退期,债市100%走牛,但收益率曲线形态各有不同;2)复苏期,债市以震荡市为主,收益率曲线形态整体趋于平坦;3)过热期,债市100%走熊,收益率曲线整体偏平坦;4)滞涨期,债券缺乏明显趋势,需要相机抉择。 商品:1)衰退期,贵金属表现最佳;2)复苏期,工业品整体表现不错,金属板块是最佳选择;3)过热期,金属板块表现最佳;4)滞涨期,贵金属最为抗跌。 风险提示:经济波动超预期。 目录 1 投资时钟理论回顾 1.1 早期投资时钟 1.2 美林投资时钟 2 美林时钟在美国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2.1 美国美林时钟的阶段划分 2.2 1970-2020年美林投资时钟下美国大类资产表现: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3 传统的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还灵吗? 3.1 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检验:有效性偏低 3.2 为什么传统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 3.3 改良的投资时钟 4 周期轮动下的大类资产表现 4.1 股票市场投资时钟 4.2 债券市场投资时钟 4.3 商品投资时钟 正文 1 投资时钟理论回顾 1.1 早期投资时钟 最早的投资时钟在1937年的《伦敦标准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上发表,其展示了各类资产在几十年经济周期循环中的收益轮动。 在最早的投资时钟里,大类资产包括现金、固定收益产品(债券)、股票、海外资产、大宗商品和房地产。经济周期在12个刻度的时钟上轮动,不同时刻对应着不同的经济阶段,其中12点代表经济最繁荣的阶段,而6点代表经济最萧条的阶段。 总体来说,早期投资时钟看待经济背景的方式较为粗糙,但其价值在于创新了经济周期指导资产配置的研究框架,为后续分析经济周期与投资决策提供指导意义。 1.2 美林投资时钟 “美林投资时钟”是2004年由美林证券在一篇研报“The Investment Clock”中提出,美林证券基于对美国1973年到2004年的30年历史数据的研究,将经济周期与资产轮动及行业策略联系起来,是资产配置领域的经典理论。 与最早投资时钟不同,美林投资时钟模型以产出缺口和通胀两个指标,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资产类别划分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四类。从美林投资时钟的左下方开始,顺时针转动,经济依次沿“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循环轮转,而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现金的收益依次领跑大类资产。 在衰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趋松,债券的表现最为突出。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在复苏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经济转好,货币政策稳定,企业盈利改善,股票获得超额收益。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 在过热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继续向好,通胀上行。通胀上行增加了现金的持有成本,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加息的可能性降低了债券的吸引力,商品受益于通胀的上行,明显走牛。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在滞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由于通胀压力,此时货币政策难以放松,同时经济下行对企业盈利形成拖累,对股票造成负面影响,基于长期配置需求,债券的吸引力提升。现金>;债券>;大宗商品/股票。 美林投资时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变化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背后的主要逻辑认为,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形成短期经济周期,从而影响大类资产走势。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拐点,在周期变换中把握趋势获利。从长期来看,长期经济增长与劳动、资本、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生产要素相关;从短期来看,经济不会完全遵循长期经济增长路径,顺周期的行为产生的惯性会导致经济短期偏离潜在产出水平,而宏观调控政策则引导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比如,当短期经济疲弱,产出缺口恶化时,经济面临通缩压力,此时货币政策放松,刺激经济需求回升;当短期经济强劲,产出缺口向好时,经济面临通胀压力,此时货币政策收紧,需求回落。在经济短期波动与宏观调控共同作用下,经济周期形成不同阶段,大类资产出现趋势性轮动。 投资时钟可以帮助投资者制定行业战略,通过观察经济周期的变化,分析判断周期性、成长性、利率敏感性等行业的获利机会。经济增长变动影响投资周期性和防守性资产的收益,如经济增长加快时,有色、钢铁等周期性行业对应的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通胀水平变动影响投资成长型或价值型的股票收益,通胀水平下降、贴现率降低时,久期长的成长型股票表现好。从衰退期中开始出现复苏迹象时,银行类、消费类股票等利率敏感型股票将率先反应。 2 美林时钟在美国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美林证券2004年的报告使用美国1973年3月至2004年7月的数据来实证检验理论的效果,本文参考美林投资时钟的方法,把时间范围扩展至1970年1月至2020年9月,检验美林时钟的适用性。 2.1 美国美林时钟的阶段划分 依照美林投资时钟,本文仍然通过产出缺口和通胀走势判定经济所处阶段,并对每阶段的四大类资产表现进行统计。 以产出缺口衡量经济增速,产出缺口是表示经济偏离可持续增长路径百分比的指标,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及2009年前后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其它时候大多是较小幅度的震荡。由于数据是不断震荡的,因此对每一次上升或下降都做区分没有意义,我们主要对6个月以上较长时段的趋势做上升或者下降的判断。 以同比CPI衡量的通胀数据,CPI是美联储和其它央行盯住的目标和划分通胀等级的依据,投资时钟要依此来预测央行的政策变动。美国的通货膨胀在20世纪70、80年代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12年美联储明确2%的通胀目标以来,大多数时间未能实现该目标,因此2012年至今,除个别区间通胀明显上升至2%以外,CPI主要表现为下行趋势。 按照经济增长与通胀变化周期划分四个阶段,产出缺口与通胀同时下行为衰退,产出缺口上行通胀下行时为复苏,产出缺口与通胀同时上行时为过热,产出缺口下行通胀上行时为滞涨。为保持结果纵向可比性,本文使用的周期划分方式与美林投资时钟的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主逻辑是从衰退走向复苏,直至过热,考虑美国CPI的情况,结合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直至2017年才达到,2017年下半年开始退出量宽,2009-2017年中的经济周期主要以复苏周期为主。 我们将1970年1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4个经济周期,统计结果显示,与美林证券原文的检验结果相同,美国经济周期并未时刻呈现“衰退—复苏—过热—滞涨”依次循环轮转的现象,外部冲击、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或造成理论与现实偏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协议瓦解,90年代中期的亚洲金融(港股00662)危机等,都对美国的经济和通胀产生影响,但21世纪前基本遵循明显美林时钟轮动规律。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持续低利率、超前宽松等导致复苏和衰退成为美国经济主旋律,轮动规律减弱。 美国的复苏期和过热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周期。34个经济周期中,衰退期7个,复苏期11个,过热期9个,滞涨期7个。从总周期时长来看,复苏期和过热期最长,分别达274个月和139个月,滞涨期次之,达105个月,衰退期最短,为90个月。从周期平均持续时间来看,复苏期平均达25个月,过热期平均为15.5个月,滞胀期平均为15.0个月,衰退期最短为12.8个月。 2.2 1970-2020年美林投资时钟下美国大类资产表现:基本符合经典理论 按照周期划分,校验美林时钟不同时期各类资产表现,可以得出, Ⅰ衰退:债券是衰退阶段的最佳选择。债券的收益率达到6.30%,高于债券长期平均收益3.23%。处于投资时钟对立位置的大宗商品表现最差。 Ⅱ 复苏:股票是复苏阶段的最佳选择。股票收益率达到20.02%,高于股票长期平均收益9.25%,现金收益远低于股票,大宗商品表现糟糕。 Ⅲ 过热:大宗商品是过热阶段的最佳选择。大宗商品年收益率为26.74%,高于大宗商品长期平均收益7.57%。处于投资时钟对立位置的债券表现糟糕,年收益率只有2.87%。 Ⅳ 滞胀:现金是除大宗商品以外表现最好的。现金年均收益率为5.09%。处于投资时钟对立位置的股票表现最糟糕,年收益率为-8.05%。大宗商品的年均收益率高达22.56%,主要受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比较大,而同时期非石油类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呈下跌趋势。 观测大类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也基本符合美林投资时钟结论, 1)在7个衰退期中,4个阶段债券收益率最高,5个阶段投资对立位置的大宗商品表现最糟糕。其中,1970年经济延续60年代末过热趋势,仍然体现为大宗商品收益率最佳。1974年12月至1975年3月,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延续此前滞涨,因此现金收益率仅次于股票,而股票收益于宽松政策,强劲反弹。1990年11月至1991年12月,80年代末储贷危机引发股市崩盘,因此90年代的修复使股票收益高企,远超债券收益。 2)在11个复苏期中,所有阶段股票收益率均最高。 3)在9个过热期中,7个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最高,8个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远高于债券收益率。其中,1983年7月至1984年3月,正处于80年代第一轮大规模减税、通胀问题解决阶段,经济强劲反弹,大类资产表现改变。1994年5月至1996年12月间,1995年美国防范海外市场风险的保险性降息预防衰退,助长股市繁荣,因此股票表现超过大宗商品。 4)在8个滞胀期中,所有阶段现金收益率远高于股票收益率。与美林时钟原文结论相同,滞涨期现金是除了大宗外表现最好的资产。大宗商品的年均收益率较高,主要受石油危机冲击的影响比较大,而同时期非石油类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呈下跌趋势。 3 传统的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还灵吗? 3.1 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检验:有效性偏低 我们同样按照美林时钟的方法逻辑检验其在中国的运用情况,即通过产出缺口和通胀走势判定经济所处阶段,并对每阶段的大类资产表现进行统计。 在产出缺口方面,原版美林时钟在经济指标上主要采用的产出缺口指标来自OECD统计数据,由于我国暂无官方统计的产出缺口指标,我们选取统计局公布的GDP现价当季值,使用X-12&;ARIMA模型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得到季调数据,然后通过HP滤波法得到潜在产出趋势值,产出缺口定义为=(实际GDP-趋势值)/实际GDP。 在通胀方面,我们采用统计局公布的CPI当月同比值。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将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33个经济周期,其中衰退期10个,复苏期6个,过热期8个,滞涨期9个。从特征来看: 过热期和衰退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周期。从总周期时长来看,过热期和衰退期最长,分别达85个月和60个月,滞涨期次之,达47个月,复苏期最短,仅为22个月。从周期平均持续时间来看,过热期平均达10.6个月,衰退期平均为6个月,滞涨期平均为5.2个月,复苏期最短为3.7个月。中国的经济周期受政府的影响比较大,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周期。当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对经济进行频繁调控时,容易导致经济波动较大。当经济过热时,政府采用抑制性的政策进行调控,会使经济迅速走向衰退。当经济衰退时,在政府的积极刺激下,经济可迅速复苏过热。“过热”与“衰退”成为主流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周期的一大特色。 仅少数周期遵循美林投资时钟的周期轮动规律,大部分周期呈现前后跳跃或逆时针转动现象。根据美林投资时钟,“经典”的经济周期是从时钟的左下角(衰退期)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轮动,经历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四个阶段。但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来看,2003年以来,仅有三个时间段呈现比较明显的周期轮动规律,分别为(1)2002.12-2003.6,(2)2008.7-2011.7,(3)2018.11-2019.9。 我们按照周期划分,分别检验传统美林投资时钟的大类资产收益率表现,在收益率指标方面,现金选取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债券选取中债新综合指数收益率,股票选取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商品选择CRB现货指数收益率,测算结果如下: Ⅰ 衰退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仅为30%,10个小周期中仅有3个周期债券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衰退期表现较好的资产包括现金(3次)、股票(3次)、商品(1次)。 Ⅱ 复苏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为50%,6个小周期中有3个周期股票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复苏期表现较好的资产主要为现金(3次),其他资产则均表现较差。 Ⅲ 过热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为50%,8个小周期中有4个周期商品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过热期表现较好的资产包括股票(3次)、现金(1次)。 Ⅳ 滞涨期中,美林时钟正确率仅为33%,9个小周期中仅有3个周期现金收益率表现最好,其他在滞涨期表现较好的资产包括股票(4次)、债券(1次)、商品(1次)。 3.2 为什么传统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 整体来看,传统美林时钟在我国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正确率为40%,较美国数据明显偏低。为什么传统美林时钟在中国的效果偏差? 3.2.1 中美货币政策制定框架存在差异 传统美林时钟的基本假设和逻辑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相近,因而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意义更强。而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考虑多种因素,造成在部分时期,宏观条件与大类资产表现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 1993年7月起,美联储开始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核心思想,运用类似泰勒规则来设定联邦基金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联邦基金利率波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根据泰勒规则,央行应该根据产出和通胀的情况实施货币政策,利率决定公式为: r=0.5*(π_t-2%)+0.5*y ?+π_t+2% 其中π_t 代表通胀,y ?代表产出缺口,在美联储的目标利率决定框架中,实际通胀与目标通胀的差值(π_t-2%)占50%权重,产出缺口y ?占50%权重,如果通胀高于目标,以及产出缺口提升,美联储应该加息,反之则应该降息。当不存在通胀偏离以及产出缺口时,联邦基金利率应该等于名义利率,也即通胀加上长期实际利率(π_t+2%)。 泰勒规则后,美联储利率政策规则经过一系列修订,先后有伯南克规则、埃文斯规则、耶伦规则等,三者均是在泰勒规则基础上进行部分权重调整,或增加就业指标。但从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机理来说,基本与传统美林时钟假设与逻辑相同,是基于对产出缺口以及通胀情况变化,制定政策利率,利率与产出缺口及通胀之间存在清晰的等式关系,进而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影响大类资产走势。 而我国货币政策需兼顾多重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内外平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不同目标可能会对货币政策制定提出方向相反的要求,增加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因素不仅仅包括产出缺口的通胀,还需考虑其他因素,与传统美林时钟的背后逻辑有所差异。 3.2.2 我国大类资产表现除受货币政策影响外,还受金融监管、改革等政策影响 如2016年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造成的商品牛市。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导向下,落后产能持续退出,供给收缩造成商品在2016年走出一波牛市。供给侧改革对商品产生的影响是基于供给端,在逻辑上与传统美林时钟需求端逻辑相左。因此据美林时钟的周期划分,2016年经济周期先后处于滞涨、复苏以及过热期,指向大类资产配置现金、股票,直到2016年4季度才指向投资商品,与实际投资收益率产生偏差。 再比如2014-2015年股市行情,在经济周期整体处于“滞涨”及“衰退”期,由于政策驱动叠加监管宽松,大量资金加杠杆入市,我国股票市场走出一波大牛市。但是随着监管关注配资风险,严查杠杆入市,大量资金撤离,造成股市快速下挫。行情变化与实体经济周期脱节,体现政策市、资金市特征,对传统美林时钟准确性造成影响。同样,2016年债券市场走出一波行情,而主要驱动因素为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下,理财-委外加杠杆等市场行为催生债券投资需求,与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相左,因此债市走势和传统美林时钟背后逻辑出现明显偏差。 此外,2012年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率下降,加上政策微调进一步熨平经济波动,经济周期表征不明显。2012年以来,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周期短期波动逐步被消化,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波动率明显下降,周期特征不明显。根据我们的测算,2012-2016年间,经济周期在“滞涨”与“衰退”之间来回轮动,宏观调控进一步熨平经济波动,基本面+政策调控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指导意义减弱。 3.2.3通胀的概念、范畴和度量存在不足,造成实际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偏差 首先,当前通胀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通胀指标的涵盖范围有限。周小川在央行政策研究专栏撰文指出,传统的通胀度量会面临几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第一就是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失真,特别是长周期比较的失真,“对于住房,过去的概念是购房算作投资,价格变化不计入CPI;后来则租房可计入,但在篮子中的权重偏小;再后来,人们主张把自住房用类比租金来计量,但是住房权重仍相对比较小。当全球人口上升到70亿,城镇化成为相当多数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选择,城市可用地变得很稀缺且价格高昂,使得通胀度量再也不能无视或者低估住房的因素。总之,通胀在长期度量上存在问题,特别是资产价格如何反应到生活质量、支出结构上。此外还有长期投资回报应折现入当期通胀的问题。” 其次,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显著影响(张晓慧、纪志宏和李斌,2010;李斌,2010),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结构性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抑制一般性商品的通胀,主要是因为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效应和外包等强化了低成本优势与产出能力,竞争性商品的供给弹性显著增加。因此,在CPI内部主要表现为食品、农产品以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他产品价格则相对稳定。 因此,通胀作为传统美林时钟周期划分的主要变量,由于其概念、范畴和度量上的不足,可能与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出现偏差,因而对于经济周期的划分准确度造成一定影响。 3.3 改良的中国投资时钟 美林投资时钟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需求侧变化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建立在三大前提及逻辑基础上,一是短期经济围绕长期经济趋势波动,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三是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决定大类资产表现。但是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独特性等因素,美林时钟在我国的传导渠道受到一定阻碍,但这并不代表美林时钟的逻辑是错的,其逻辑依然有效,只是适用的环境和条件不合适。 基于我国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可以对传统美林时钟在我国的运用进行一些改良。由于我国从经济增长和通胀到大类资产表现的逻辑链条非线性,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其他观测变量,缩短逻辑链条,提高对于大类资产预测准确性。 如果说产出缺口和通胀是货币政策的其中一部分输入变量,“货币”和“信用派生”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的主要输出变量,其中“信用派生”也是实体经济运行的结果,与大类资产的之间的逻辑链条更为直接。 我们在这里,把“货币”定义为货币政策的意图,即狭义流动性水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调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把“信用”定义为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形成的结果,即广义流动性水平,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广义流动性,但狭义流动性是否能传导至广义流动性,还要看市场主体的加杠杆行为、金融监管等因素。 从逻辑上来说,货币和信用因素也可以与产出缺口和通胀构建的经济周期形成统一: 1)在衰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下行。货币政策趋松,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弱,广义流动性仍然较紧,对应“宽货币+紧信用”格局。 2)在复苏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好转,通胀下行。随着经济转好,企业盈利改善,融资需求提升,广义流动性提升,对应“宽货币+宽信用”格局。 3)在过热期:经济上行,产出缺口继续向好,通胀上行。经济存在过热风险,央行收紧流动性,货币政策趋紧,但是此时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旺盛,广义流动性短期难以回收,形成“紧货币+宽信用”格局。 4)在滞胀期:经济下行,产出缺口恶化,通胀上行。由于通胀压力较大,央行难以放松货币,叠加实体经济需求不振,狭义及广义流动性均较紧,形成“紧货币+紧信用”格局。 但是实际上,产出缺口和通胀是货币政策的部分输入变量,而货币与信用是输出变量,且受金融监管等因素影响,在实际划分中,两者得出的经济周期结论有所不同。但我们通过测算,发现后者对于大类资产指导的正确率显著更高。 3.3.1 货币与信用的指标选择及周期划分 货币:判断狭义流动性的松紧,最简单的方式是观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但是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如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强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同样趋紧,影响对于宽货币政策意图的判断。因此我们还是采用最基础的方法,即通过典型的货币政策转向操作,判断货币松紧意图的转变,作为定性判断。 结果显示,从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我国货币政策共经历14个周期,其中7个宽货币周期,7个紧货币周期,宽货币周期共计89个月,平均持续12.7个月,紧货币周期共计126个月,平均持续18个月。 信用:我国自从2002年开始公布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其涵盖了主要的信用派生渠道,可以作为衡量广义流动性松紧的主要指标。但是在2016年前,社融增速的公布频率较低,难以捕捉具体月份的社融增速走势,因此我们共同参考社融增速与M2增速,判断信用走势。 结果显示,从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我国信用周期共17个,其中9个宽信用周期,8个紧信用周期,宽信用周期共计83个月,平均持续9.2个月,紧信用周期共计132个月,平均持续16.5个月。 3.3.2 基于周期划分的大类资产收益测算 我们以货币周期与信用周期特征取交集,把2002年12月至2020年9月共划分为26个周期,分别为“宽货币+紧信用”(衰退期),“宽货币+宽信用”(复苏期),“紧货币+宽信用”(过热期),以及“紧货币+紧信用”(滞涨期),分别检验大类资产收益率表现,测算结果如下: Ⅰ 宽货币+紧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债券的正确率达83%。6个小周期中有5个周期债券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仅2014-2016年周期,股票收益率超过债券,但主要因素是2015年股市杠杆牛,对股票收益率造成扰动。 Ⅱ 宽货币+宽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股票的正确率达100%,6个小周期中,股票收益率均明显优于其他资产。 Ⅲ 紧货币+宽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商品的正确率为57%,7个小周期中有4个周期商品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在紧货币+宽信用的周期组合下,股市也具有较好表现,在两个周期里收益超过商品。 Ⅳ 紧货币+紧信用周期中,大类资产配置于现金的正确率仅为43%,7个小周期中仅有3个周期现金表现明显优于其他资产,在紧货币+紧信用的周期组合下,大类资产表现缺乏明显特征,商品、债券、股票都曾出现较好表现。 整体而言,以货币及信用因素进行划分的周期,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整体准确率达到73%,在宽货币紧信用时期、宽货币宽信用时期、以及紧货币宽信用时期,均对大类资产配置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仅在紧货币紧信用周期,缺乏明确的资产配置指向。 在美林投资时钟的逻辑框架基础上,我们认为,观测货币与信用因素对于大类资产配置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 4 周期轮动下的大类资产表现 我们通过前文研究,得出了在宏观视角下,不同的货币与信用周期组合中表现最优的大类资产类别。在这一部分,我们从中观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究在四大周期中,股票(不同行业)、债券(不同久期)以及商品(不同品种)三类资产下,具体哪一细分领域表现更优。 4.1 股票市场投资时钟 我们将申万一级行业剔除国防军工和综合后分类成周期类、大金融类、消费类、成长类四大板块,其中周期进一步细分为上中下游。根据前文货币与信用周期的时间划分,按照市值加权平均数计算区间板块年化收益率,以探索板块间轮动规律。 Ⅰ 衰退:金融和消费板块在衰退阶段抗跌能力最强。衰退期时期宽货币,银根放松,利率敏感型的金融、消费类股票领跑。在6个衰退期中,3个阶段金融板块收益率最高,5个阶段消费板块收益率第2,二者均值分别为-8.9%、-3.9%。成长板块受2019年11月-2020年2月5G牌照发放、科创板推出等利好影响,均值超过金融和消费板块。 Ⅱ 复苏:周期和金融板块是复苏阶段的最佳选择。宽货币宽信用下,各大板块同时受益于盈利改善和估值上升,股市呈现普涨。因此,对景气度上行弹性最大的周期板块,对流动性宽松弹性最大的金融板块收益率最佳。在6个复苏期中,4个阶段金融板块收益率最高,5个阶段周期板块收益率第2,二者均值分别为64.9%、55.5%。 Ⅲ 过热:周期和消费板块是过热期表现最佳的。过热期对应紧货币宽信用,实体经济仍然景气,但是流动性转向,利率抬升导致金融资产估值下行,股市呈结构性行情。周期板块盈利仍处高位,消费板块现金流较为稳定,对流动性收紧相对不敏感,收益率较高。在7个过热期中,5个阶段消费板块收益率靠前,消费和周期板块收益率远高于其他两个板块,高达55.9%、44.5%。 Ⅳ 滞胀:消费和成长板块在滞胀阶段相对抗跌。紧货币紧信用阶段,实体景气下滑,企业盈利恶化,利率上升、估值收缩,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糟糕。其中,伴随政策对通胀的控制,折现率有所下行,长久期的成长股价值提升明显,相对抗跌。而消费板块由于现金流较为稳定,表现相对抗跌。在7个滞涨期中,4个阶段成长板块收益率相对更好,6个阶段消费板块收益率靠前,二者平均收益率的负值远小于其他板块,最为抗跌。 具体来看, Ⅰ 衰退:大金融板块中,房地产业表现最佳,平均收益率达6.65%;消费板块中,仅家用电器和医药生物收益率为正,分别达1.11%、7.5%。其他非重点行业大多表现为负值,但仍有结构性行情,如2008 Q4的电气设备、建筑材料、建筑装饰,2020年Q1成长板块等。 Ⅱ 复苏:周期板块中,周期上游>;周期下游>;周期中游,上中下游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9.3%、40.5%、60.1%。其中上游有色金融、下游汽车行业收益率位于周期板块1、2位,远高于板块中其他行业。大金融板块中,非银金融>;房地产>;银行,阶段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9.3%、71.4%、54.3%。其他板块内行业也有很好行情,收益率均在30%以上 Ⅲ 过热:消费板块中,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各阶段收益率靠前,平均收益率高达64.9%、65.0%,远高于板块中其他行业。周期板块中,周期下游>;周期上游>;周期中游,周期板块内部有所轮动,其中下游汽车、上游有色金属仍然是板块内表现最佳的。其他板块内行业也有较好行情,收益率均在20%以上。 Ⅳ 滞胀:成长板块中,电子和计算机行业较为抗跌,平均收益率为-5.3%、-6.1%,损失小于其他行业。消费板块中,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相对更抗跌,平均收益率为-7.3%、-10.1%。其他板块内行业大多跌幅高达20%以上,表现糟糕。 4.2 债券市场投资时钟 从理论上来说,债券市场在不同周期下,由于债券短端利率受货币政策影响较大,长端利率取决于基本面,利率走势及曲线形态存在明显特征。随着经济周期从衰退期依次轮动至复苏、过热、滞涨期,债券利率走势及曲线形态依次经历牛陡、熊陡、熊平、牛平。 Ⅰ 衰退: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牛陡形态。衰退期经济触底,货币转为宽松,宽货币紧信用,短端利率快速下行,债券市场走牛,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显著高于长端利率,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牛陡形态。 Ⅱ 复苏: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熊陡形态。经济逐步复苏,货币政策宽度幅度收敛,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收敛,同时市场预期经济基本面逐步恢复,长端利率上行,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熊陡形态。 Ⅲ 过热: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形态。随着经济增速持续加快,货币政策转向,紧货币宽信用,短端利率快速上行,而长端利率上行幅度收敛,导致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形态。 Ⅳ 滞胀:债券收益率曲线呈现牛平形态。在经济过热期结束前,市场预期经济将由盛转衰,长端利率开始下行,而此时货币政策相对稳定,收益率因此呈现牛平形态。 现实中,债券收益率形态较少严格遵循从牛陡、熊陡到熊平、牛平的周期轮动。我们以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与1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数据,及10年期-1年期期限利差,确定期间内的利率走势以及曲线形态。阶段划分显示,仅2008-2010周期,2019-2020年周期,由于经济波动幅度较大,货币政策逆周期对冲特征明显,债券市场出现较为明显的轮动规律。 我们进一步选取中债中短期债券全价指数,及中债中长期债券全价指数,对比在不同货币与信用周期下,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情况。数据测算显示, Ⅰ 衰退:债市100%走牛,但收益率曲线形态各有不同,配置长久期债券可以博得更高的利率下行收益。衰退期(宽货币+紧信用)严格对应债券牛市(100%),长期债券收益率显著好于短期,拉长债券久期可以博得更高的利率下行收益。 Ⅱ 复苏:债市以震荡市为主(占比50%),收益率曲线形态整体趋于平坦,缩短久期有利于平衡风险收益。在复苏期(宽货币+宽信用),震荡市占比50%,熊市占比33%,牛市占比17%。中短期及长期债券在不同周期表现分化,但整体来看,宽货币宽信用周期下的震荡市,后续较多演变为熊市(2/3),调整投资组合、缩短久期有利于平衡收益风险。 Ⅲ 过热:债市100%走熊,收益率曲线整体偏平坦,中短期债券更加抗跌。过热期(紧货币+宽信用)严格对应债券熊市(100%),中短期债券相对长期债券更加抗跌。 Ⅳ 滞胀:债券缺乏明显趋势,需要相机抉择。在滞涨期(紧货币+紧信用),牛市占比43%,熊市占比43%,震荡市占比14%,债市缺乏明显趋势。此时债券市场无明显的配置策略,从历史周期划分来说,紧货币紧信用周期下,无论当期为熊市、牛市或震荡市,有5/7的情况在下一周期演变为牛市,因此结合基本面情况,如果预期经济下行,货币政策放松,此时拉长久期有利于博得未来超额收益。 4.3 商品投资时钟 我们通过计算南华商品指数区间收益涨幅来探究大宗商品内部板块轮动。商品一级分类指数包括南华工业品指数、南华农产品指数、南华金属指数和南华能化指数,其中,工业品指数由金属指数和能化指数品种构成。由于南华贵金属指数数列时间区间较短,我们采用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的价格涨幅表示贵金属板块。 Ⅰ 衰退:贵金属在衰退阶段表现最佳。衰退阶段,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一方面可以避险,另一方面可作为组合资产改善风险收益特征。而传统商品资产受经济放缓影响,需求回落叠加产能过剩,工业品暴跌,但衣食等消费刚需支撑农产品板块相对较强。在6个衰退期中,3个阶段黄金收益率第一,黄金年平均收益率为4.3%,工业品、农产品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3.0%、-14.0%。 Ⅱ 复苏:工业品整体表现不错,金属板块是最佳选择。经济景气度复苏,地产、汽车和基建的拉动下,工业品需求旺盛,但产能不足,价格上涨。金属与地产等板块等相关性强,表现优于能化。而此阶段,居民收入增长有限,消费能力不足,农产品表现较差。在5个有数据的复苏期中,4个阶段金属板块收益最好,1个阶段收益第二,工业品、金属、能化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3.8%、60.0%、25.9%,农产品仅为0.2%。 Ⅲ 过热:投资时钟配置商品阶段,金属板块表现最佳。经济景气度持续,通胀上行,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金属需求仍然强于能化,表现更好。在7个过热期中,4个阶段金属收益靠前、3个阶段能化收益靠前。各商品平均收益率均在10%以上,其中金属收益率为35.6%,表现相对最差的黄金收益率也高达15.6%。 Ⅳ 滞胀:贵金属在滞胀阶段最为抗跌。经济景气度下滑,工业需求放缓,产能由于过度乐观处于扩张,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下跌。这一阶段,贵金属的避险属性凸显,抗跌能力强。在7个滞胀期中,6个阶段黄金收益表现靠前,年平均收益为5.8%,是五大板块唯一正值。
摘要 2020年A股指数领涨全球主要股指,一方面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以及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大增,为市场带来大量增量资金,另一方面注册制下IPO明显提速,增加了股市的供给,A股呈现了“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展望2021年,注册制和退市制度将加速推进,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到期,A股市场有望延续繁荣,主要股指将表现稳健,但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没有成长潜力的微小市值股票将面临较大的估值下修压力。 回顾2020,A股领涨全球。受益于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并重启经济,2020年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A股指数涨幅居前。但市场分化明显,虽然指数涨幅较大,但全市场个股涨幅的中位数只有2%左右,有40%以上的个股是下跌的。 中泰时钟宏观指标体系跟踪: 1)经济产出:2021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回升态势。根据中泰时钟产出维度的领先指标,产出增速明年上半年将维持回升态势,下半年可能取决于接下来的财政、信贷以及房地产调控等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2)通胀维度:随着经济企稳恢复,通胀压力将增大。从过去一年货币超发的力度、经济产出缺口、输入性通胀压力三个方面来看,随着产出缺口转正,通胀压力会增大。 3)政策维度:货币政策仍处于较宽松的状态;信用扩张力度恢复至2014年的水平,进一步扩张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稳杠杆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压制;今年的财政政策明显比过去两年积极,主要受益于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的大幅提升,2021年财政支持力度可能难以超过今年。 2021年资本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展望:注册制改革和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可能是市场阶段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加速将深刻影响A股的市场风格,小市值绩差股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压力。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到期将对信托、保险、银行理财等机构的资产配置和居民的财富配置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资金流入公募基金和股票市场。 2021年大类资产配置观点: 1)A股:指数表现稳健,结构进一步分化。资管新规实施有利于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注册制下IPO提速增加股市供给,A股有望加强优胜劣汰,既利于筛选出牛股也需要面对较高的淘汰率。看好科技和消费的长期逻辑,中游制造业可能受益于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2)港股:具有较高的相对配置价值。港股相对全球主要市场具有低估值和高股息率的特征。随着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比重提升,港股相对配置价值凸显。 3)美股:分化极致,对低利率依赖度高。 4)债券:利率维持震荡,信用利差可能扩大。 5)黄金:受益美元低利率,紧盯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动向。 6)大宗商品:国内经济复苏和全球央行放水利好大宗商品。 风险提示:1)估算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2)国内外某些数据口径可能存在差异,数据可能存在缺失;3)政策或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 一、2020年市场回顾:A股领涨全球 1.1全球主流股指中A股涨幅居前 受益于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重启经济,2020年A股总体的表现优于全球股市。在主流股指中,2020年以来的涨幅(截止12月15日),A股创业板指涨幅居首位,纳斯达克指数其次,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依次排随后,涨幅均超过标普500、印度、日本、欧洲等主要股指。 从个股来看,A股中有58%的个股涨幅为正(未统计2019年后上市的次新股),6%的个股(218家)涨幅超过100%,16%的个股涨幅超50%。 1.2 A股表现分化明显 从行业板块来看,大消费和科技板块涨幅更大,周期和金融表现相对较弱。中证一级行业中,涨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中证消费(+62%)、中证医药(+47%)、中证可选(+42%);而跌幅居前的三个行业是中证能源(-13%)、中证电信(-9%)、中证公用(-4%)。 从风格来看,2020年A股市场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成长占优的风格。从中证800成长指数和价值指数相对中证800等权指数的走势来看,成长指数相对涨幅明显,而价值指数相对大幅走弱,仅在11月有所反弹。 值得一提的是,中证龙头指数在2019年之前的走势与中证价值相关度比较高,而2019年以来走势分化。这反映了在2019年之前,大盘龙头股与低估值的价值风格股重合度较高,而近两年龙头股的确定性溢价得到明显体现,而低估值的传统行业的非龙头股表现显著偏弱。 1.3 2020年A股资金面:供需两旺 2020年A股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于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规模的大幅增加,这可能受益于资管新规下信托、银行理财等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下降和规模缩减。自2017年以来作为A股主要增量资金的外资流入(北上资金)在2020年有所放缓。而A股市场的主要供给(资金流出)来源于IPO新股和产业资本的减持,两者在2019年下半年以来明显提速。 2020年A股市场资金面呈现“供需两旺”的特征,资金面的净流入对A股走势的影响明显。 1.4注册制下IPO提速 2020年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注册制改革的加速。IPO的家数和募集规模增幅明显,再融资和退市家数有所增长。退市家数虽然从2019年的10家增加到15家,但跟欧美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注册制改革和IPO提速对市场的风格影响明显,注册制下业绩差的小市值股票的壳价值下降,股价表现明显弱于股指。 二、中泰时钟宏观指标体系跟踪 2.1经济产出维度:2021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回升态势 从经济产出的领先指标来看,M1与M0过去12个月的增量差在拐点上领先名义GDP增速6个月左右。该领先指标自2019年一季度触底回升,目前尚未出现向下拐点,预示着经济产出增速在2021年上半年维持回升态势的概率较大。2021年下半年的经济产出增速可能取决于接下来的财政、信贷以及房地产调控等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2.2通胀维度:未来通胀压力会增大 中泰时钟从三个宏观维度分析和预判通胀趋势:货币超发力度、经济产出缺口、以原油价格为代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这三个维度来看,未来通胀压力会增大。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央行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相对稳健和克制很多,但M2的增量相对名义GDP的增量还是大幅上升了,未来通胀上行具备了货币政策基础。 从经济产出缺口来看,2020年3季度开始,产出缺口逐步转正。当然根据滤波算法计算的产出缺口可能因为疫情期间的异常数据有所失真,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产出缺口转正的可能性较大。 从输入性通胀压力来看,全球央行大放水下,随着海外经济的企稳复苏,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明显提高。 2.3政策维度 2.3.1货币政策 从央行各种货币工具投放的货币量以及银行间的货币利率来看,货币政策仍处于较宽松的状态。2019年以来,央行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价格(货币利率)调控为主。 从信用扩张来看,信用扩张力度自2019年以来持续恢复,目前已恢复至2014年的水平。中泰时钟信用扩张指标计算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力度和估算了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变化(可参考报告《中泰时钟:政策维度》)。从历史数据看,信用扩张对A股表现影响明显。 2.3.2财政政策 中泰时钟财政支持力度综合指标涵盖了公共财政支出以及政策性银行放贷、地方政府净融资(城投债、非标等)、PPP等准财政工具的影响。从综合指标来看,2020年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大于2018和2019年,其增量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大幅增长。 由于新冠疫情得到了控制,且地方政府杠杆普遍偏高,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财政工具可能会边际减弱。 2.3.3监管政策 监管政策的变化对资本市场影响明显,中泰时钟政策维度下构建了一些指标进行跟踪监控。银行业总负债的增量与社融增量之差可以反映资金“脱实向虚”的程度,这一指标在2020年4月明显拐头向下,也引起了利率债的转向。这与当时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打击资金空转的措施相对应。 中泰时钟构建的并购重组综合指标(按照并购标的市值与原有市值的比例加权,即越是小市值公司并购大市值标的,给予越高权重)对市场的市值风格有较好的预判作用。2016年4季度到2019年2季度期间,监管机构对并购重组以及定增再融资等采取了较严的措施,使得并购重组活跃度大幅下降,小市值股票的活跃度明显降低,表现较弱。但从2019年3季度以来,相关监管有所放松,并购重组逐渐恢复,有利于股票活跃度的提升。 三、2021年资本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展望 3.1研究阶段性的市场驱动因素,把握资产配置机会 中泰时钟框架下的政策、经济产出、通胀三个维度能较好的分析和把握国内宏观经济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但在某些时期,可能存在阶段性的市场主导因素,很难纳入到相对固定的分析框架下。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对投资者中长期信心的影响,可能对市场表现起到了主导作用。 2020年发生的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可能也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阶段性主导因素。我们及时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在多个重要时点对疫情做出了前瞻性的预判,对把握A股、美股、原油、黄金等资产的配置机会提供了帮助。 3.2注册制改革可能是明年市场主导因素之一 自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相继实施以来,IPO明显提速。随着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改革加速推进,过去由于审批制造成的A股特有的一些现象可能改变,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导因素。那么注册制改革将从哪些方面影响A股市场呢? 3.2.1 注册制将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部分股票估值下修压力较大 自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IPO的速度有明显提升,但据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官网上披露的信息来看,截止2020年12月28日,排队等待A股上市的企业仍有1100家左右。 排队上市的企业较多,有一部分原因是A股注册制实施不久,之前审批制下积压了一些想上市的企业。但更多的原因可能是A股一二级市场存在较大的估值差,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较大的上市动力。 理论上讲,一个成熟的注册制下市场,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估值差异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一个企业只有真正存在融资需求时才有动力上市,否则不会愿意上市而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而当二级市场估值水平过高时,大量的企业会选择上市(套利),从而使二级市场估值压低到合理水平。 因此,随着注册制的市场化程度加深,A股的部分公司(尤其是小市值公司)存在估值下修的压力。 3.2.2 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推进,业绩差的小公司将进一步受冷落 作为注册制的配套,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改革也将加速推进。这对过去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壳股”现象将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过去买了股票被套了就一直拿着等解套这种操作将不可行了,因为差股票很可能像香港市场上的“仙股”一样无人问津,最后退市。 过去一些业绩很差、市值很小的上市公司经常被关注,也有不少最后通过借壳上市实现华丽转身。因此,A股的小市值股票成交活跃度和市值占比都一直偏高。以市值中位数以下的股票的市值占比为例,A股明显高于其他市场。 3.2.3 注册制加强优胜劣汰:超级牛股建立在高淘汰率上 注册制有利于股市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培育和筛选出伟大的公司和超级牛股。但从纳斯达克的数据来看,淘汰率也很高。注册制下的投资具有更高的专业门槛。 纳斯达克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后累计涨幅超过1000倍的有6家,超过100倍的有50家以上,超过10倍的有200家以上。但是累计退市的公司超过10000家,现在处于上市状态的3000家左右的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股价低于发行价。假如以选到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超10倍的公司为成功的投资,则在纳斯达克投资个股的“成功率”只有不到2%。选到高于发行价的个股的胜率也可能不到30%。 3.2.4 市场化机制下套利空间不可持续:打新收益率可能下降 由于过去具有几乎稳赚不赔的收益,“打新股”成为很多投资者都会参与的套利机会。有很多分析认为,注册制下IPO提速,明年可参与的打新次数会更多,因此打新收益会更高。 但在市场化的机制下,偏离合理水平的套利空间不可持续存在。如果新股上市后普遍都能上涨,那在市场化的机制下新股的发行价就可以再提高,直到其上市后没有确定性的上涨空间为止。可见,在审批制和管控发行价格下存在的打新套利空间,随着市场化机制改革的深入会变小乃至消失。 事实上,随着IPO提速,新股供应增加,新股上市后到第一次打开涨停板的涨幅已经有下降的趋势了。对比纳斯达克的数据,科创板新股上市后的涨幅存在不合理。 3.3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也是明年市场的重要驱动因素 资管新规自2018年实施后对资产管理行业和资本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2020年8月监管机构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随着过渡期临界结束,资管新规对机构和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产生重要影响,可能是明年资本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3.3.1 “非标转标”将给股市带来增量资金 首先,资管新规对非标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制,要求非标转标,将促使信托、银行理财、保险等机构提高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的配置比例。以信托余额的投向占比为例,投向非标资产的占比自2020年以来开始明显下降,阈值对应的是投向股票和基金的占比明显提升。 3.3.2 信托、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增加股市相对吸引力 资管新规实施后,收益相对较高的非标资产被削减,各种监管套利的漏洞被堵上,信托、理财产品等的收益率明显下降,增加了股市的相对吸引力。 今年国债收益率自4月份后抬升明显,对股市的不利影响却不明显,这是因为信托、银行理财产品等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下降明显。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固收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比国债收益率更具代表意义。 3.3.3 净值化和打破刚兑有利于资金从固收类产品转移到基金和股市 净值化转型和打破刚兑也有利于资金从信托、理财等固收类产品转移到基金和股市。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主要投资于非标的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最先开始下降,随后信托资产以及银行理财规模都明显下降。与之对应的是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公募基金规模自2019年以来加速上升,2020年募集规模创历史新高。 3.3.4 资管新规明年的影响将大于今年 资管新规的实施将影响机构和居民的资产配置,有利于资金流入股市和债市等标准化资产。自2018年实施以来,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和变化,那么在接下来一年的过渡期里,资管新规的影响还有多大呢?我们分析认为,明年的影响力度将大于今年。 2016年末是各类资管机构投资非标资产的高峰期,由于之后有些数据停止公布,我们以2016年末的数据看各类资管机构投资非标的规模。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末投资非标的规模和占比接近一半,但自2017年开始下降速度较快,以基金子公司为例,截止2020年三季度,其规模已经相比2016年末下降了70%左右。可见,证监体系下的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投资非标的规模可能已经大幅压缩了。 信托业在监管的要求下,明年可能有更大的转型压力。从估算的信托投资非标资产的余额来看,其相对2017年的最高点仅下降20%。从信托余额投向非标的占比来看,仅在2020年以来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非标资产占比仍有60%左右。 最近两年里,信托投资非标的余额下降主要是因为信托本身的规模下降了,而其投向非标的占比下降较小,可见信托“非标转标”的难度较大。而监管要求“信托非标单一集中度不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30%;集合资金信托非标投资总计不超过总的集合信托计划规模的50%”。 因此,2021年的过渡期里,信托业“非标转标”以及规模萎缩的压力仍然很大,其对居民资产配置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度可能大于今年。 保险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相对较低,受监管调整的压力相对较小,但由于优质非标资产供给的下滑以及保险资金规模的不断壮大,保险资金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增大。 净值化转型、收益率下降等会削弱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理财规模明年可能仍将下降。 综合来看,在接下来一年的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信托、保险、银行理财等机构资金的配置以及居民的财富配置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可能比今年更大。 四、2021年大类资产配置观点 4.1 A股:指数表现稳健,结构进一步分化 一方面,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资管机构以及居民财富的配置将发生变化,有利于增量资金流入A股。另一方面,注册制下IPO提速,股市的供给也将明显提高。A股资金面将继续呈现“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 市场将进一步分化。在注册制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下,A股有望加强“优胜劣汰”,有利于筛选和孕育出一些伟大的公司,但也要不断地、较大比例地淘汰失败和落后的公司。因此市场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指数表现稳健的同时,没有成长空间和治理能力差的一些小市值公司可能存在较大的估值下修的压力。市场分化的加剧使得投资的难度和专业门槛都显著提高,A股的机构化进程将加速。 从行业板块上看,科技和消费具有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短期股价表现需要结合“预期差”做战术配置,即在一致预期过高时战术性的回避。从成长性来看,A股的科技行业市值占比、行业集中度和龙头公司的市值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021年,中游制造的某些细分行业可能表现超预期。受益于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并重启经济,以及我国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今年出口金额和制造业利润增速都超预期。由于疫情仍有不确定性,且国外采购方可能偏好更稳定的供应链,因此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可能产生较长的影响。 4.2港股:具有较高的相对配置价值 港股估值过去长期低于其他主要股票市场,这可能与其相对宽松的发行制度、上市公司来源(内地公司占比高)以及投资者结构(海外投资者占比高)等有关。 随着港股通等与内地互联互通的机制越来越便利,A/H股长期存在的较大价差可能收敛。截止2019年,港股的海外投资者构成中,内地投资者已经跃居第一位。 4.3美股:分化极致,对低利率依赖度高 超低利率造成美股表现极度分化。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采取QE政策,长期维持超低利率。头部公司不断通过超低利率融资,回购自己的股票,做高股价。标普500成分股中有25%的公司,近10年回购的股本数超过公司当前总股数的45%。 新冠疫情冲击后,美股分化将更加极致。高负债率的情况下,信用利差的扩大意味着公司业绩和股价的进一步分化。今年以来,纳斯达克的前十大公司贡献了指数的绝大部分涨幅。 美股静态估值可能有所失真,对低利率依赖度高。统计美股中市值最大的60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去10年回购股数占比、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可以看到职业经理人掌控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负债率和更大的回购力度,而研发支出占比却明显较低。 职业经理人更加追求公司的短期业绩和股价表现,而可能牺牲了公司的稳健性和长期竞争力,造成静态估值有所失真。 4.4债券:利率维持震荡,信用利差可能扩大 从中泰时钟的量化指标来看,央行货币政策仍处在较宽松的状态。资管新规下,信托、理财等收益率下行利好利率债。随着疫情影响减小,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可能下降,利率债的供给可能不会像今年这么大规模。但随着经济企稳复苏,明年的通胀压力可能会加大,不利于利率债。此外打击资金空转的监管政策对债市影响也很明显。综合来看,利率债维持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随着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推进,打破刚兑是大趋势,信用利差可能扩大。我国信用债的信用利差过去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反映信用违约风险,因为刚兑,信用利差大部分时候跟随流动性变化。而这种状况随着打破刚兑将得到改变。 4.5黄金:受益美元低利率,紧盯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动向 历史上看,黄金走势与美国实际利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而美国经济和企业将长时间依赖超低利率。此外,黄金的高价格主要由其金融属性决定,全球央行对黄金储备的动向可能是重要风向标。 4.6大宗商品:国内经济复苏和全球央行放水利好大宗商品 从中泰时钟经济产出维度的领先指标看,国内经济产出回升态势可能持续到明年2季度。M1与M0的增量差领先产出增速半年左右,领先指标尚未出现向下拐点,预示经济产出明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回升态势,幅度取决于地产调控和财政政策。 工业品价格与经济产出高度相关,M1与M0的增量差对南华工业品指数也有领先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央行都大幅提高了宽松力度,利好大宗商品价格的未来走势。从历史上看,欧美日央行的资产规模增速领先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半年到一年。 风险提示:1)估算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2)国内外某些数据口径可能存在差异,数据可能存在缺失;3)政策或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