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首周,A股延续去年年末的强势,迎来开门红。截至今日收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单周分别上涨2.79%、5.86%、6.22%。 然而,大涨之下,A股一些重要的变化趋势值得关注。 一方面,上证指数时隔近两年再站上3500点,创业板指创下5年半新高,两市全周5个交易日交易额全破万亿……市场的情绪高涨。 另一方面,若剔除2020年12月以来上市的次新股,本周涨幅超过10%的个股仅有247只,约占比6%;两市4147只个股全周平均涨幅为-2.46%,中位数涨幅为-3.56%……可以看到市场的分化正在加剧。 翻开A股的历史,2017年末至2018年初,A股也曾出现过一次分化明显的“二八”行情,展望后续,A股这一轮行情能延续多久呢? 2021年A股喜迎开门红 2021年首周,A股依然强势。 截至8日收盘,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本周分别上涨2.79%、5.86%、6.22%。三大指数也在不断刷新阶段新高,其中,上证指数时隔近两年重回3500点平台之上,深证成指和创业板刷新近5年半的新高,分别踏上15000点和3000点平台之上。 大涨之下,市场的情绪也在不断升温。 1月4日,今年首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就由202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9615.18亿元跳涨至11640.33亿元。此后连续4个交易日全都保持在万亿元水平之上,5日至8日,成交金额分别为1.27万亿元、1.17万亿元、1.22万亿元、1.13万亿元。 杠杆资金方面,1月4日,两市融资余额达1.51万亿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次突破1.5万亿元水平,此外稳步上涨,截至7日,融资余额达1.53万亿元。 剔除2020年11月以来上市的次新股,180只个股在本周刷新了上市以来最高收盘价。 “二八行情”在加剧 普涨之下,A股的分化情况已经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来看这一幅图。红绿相间的蜡烛图是代为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今年首周,沪深300大涨5.45%,涨幅约是上证指数的两倍,与深证成指相仿;而橙色的则是代表A股小盘股的中证1000,今年首周,该指数累计下跌0.92%。 其中分化最明显是1月6日和7日,沪深300指数在前两个交易日中分别上涨0.92%和1.77%,而中证1000指数则下跌1.21%和1.61%。 个股的涨跌幅分布情况更能体现出分化。 统计数据显示,本周两市个股平均涨幅为-2.46%,中位数涨幅为-3.56%。股价上涨的个股共有1116只,占比仅约27%。这也意味着,在三大指数大涨的背景下,超7成的个股录得下跌。从分布情况来看,下跌个股跌幅主要集中在0%至10%之间,两市约61%个股集中在这区间。 行业个股表现分化情况也很明显。申万28行业中,本周行业个股平均股价实现上涨的仅有国防军工、食品饮料、钢铁、农林牧渔4个行业,其他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此外,不同市值个股的市场表现也呈现分化,大市值个股获得资金更多的青睐。具体来看,以最新市值分布情况来看,12只市值超过5000亿元但小于1万亿的个股本周表现最优,平均涨幅为9.28%,121只市值超过1000亿元但小于5000亿元个股和145只市值超过500亿元但小于1000亿元的个股平均表现分列二三位,本周平均涨幅均超过5%。 上一轮“二八”行情 翻开A股的历史,2017年末至2018年初,A股也曾出现过一次分化明显的“二八”行情。 还是以沪深300和中证1000指数为例,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26日,沪深300累计上涨14.20%,走出强势行情,与之相比,中证1000指数掉头向下,累计下跌10.03%。 与现在相类似,资金也在不断向蓝筹、大市值个股聚焦。反映到二级市场,龙头白马一路领涨,其中部分个股估值充分修复,并积累了一定的泡沫。 自2018年1月末开始,美股突然大跌,并引发A股共振。蓝筹股相继下跌引发市场恐慌,A股相关的指数也连续大幅下跌。 这一次A股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对于这一问题,市场的观点也出现分歧。其中,中泰证券(600918)认为,市场将进一步分化。 其逻辑为,在注册制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下,A股有望加强“优胜劣汰”,有利于筛选和孕育出一些伟大的公司,但也要不断地、较大比例地淘汰失败和落后的公司。因此市场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指数表现稳健的同时,没有成长空间和治理能力差的一些小市值公司可能存在较大的估值下修的压力。市场分化的加剧使得投资的难度和专业门槛都显著提高,A股的机构化进程将加速。 对于部分大涨的个股,有观点则认为其已经过热。这其中,福耀玻璃(600660)董事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块可能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泡沫”。 从数据来看,部分板块确实已经呈现过热状态。 数据显示,代表大蓝筹的沪深300目前平时市盈率为16.89倍,超过过去10年12.05倍的平均水平,并处在近10年较高水平。 代表中等市值的中证500指数最新市盈率29.06倍,刚好位于过去10年中位数水平,低于过去10年平均值水平。 代表小市值个股的中证1000指数最新市盈率为42.21倍,位于过去10年中位数与平均数下方。 招商证券则在《A股4次著名“抱团”事件启示录》中写道,2006年以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为A股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相似的决策框架、考核机制、信息渠道、行为模式,导致A股在2007年以后出现过4次非常著名的“抱团”。 每次抱团真正瓦解前,会有1-2次假摔,但之后评估了业绩趋势后又会重新抱团,并比上一次更加坚定,因此,抱团板块的超额收益每一次假摔后都是加速上行的。每次抱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业绩更好的板块,所以,不要被虚妄的概念所蒙蔽,找到那个最强业绩板块,并重仓它。而比找到业绩更好的板块更重要的找到驱动业绩变化的中观和宏观变量。
今年上半年,银行IPO进入停滞期,未有一家实现上市。不过,到了下半年,继10月27日厦门银行(601187.SH)登陆A股之后,重庆银行(01963.HK)近日也拿到了证监会核准的IPO批文,即将成为又一家A+H股上市银行,也是西部地区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 根据重庆银行H股公告,其A股所发行股数不超过34745万股,有效期为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 当前,超过70%的A股上市银行依然处于破净状态。多位人士称,银行股未来上升空间依然较大,不过行业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优质银行股会逐渐走强。 还有10余家中小银行排队IPO 2019年为银行上市的大年,先后有8家银行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分别为邮储银行、浙商银行、渝农商行、苏州银行、青农银行、西安银行、青岛银行、紫金银行。 到了今年,上半年银行IPO进入停滞期。下半年,银行上市开始提速。厦门银行10月27日登陆A股,成为今年首家上市银行。在下半年过会的另外3家银行中,上海农商行、齐鲁银行尚未取得IPO批文。 早在2013年,重庆银行在港交所上市交易。本次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后,重庆银行将同时在上交所及港交所上市交易。 而“回A”上市,重庆银行已谋求多年。早在2007年,重庆银行就递交了A股上市申请,并陆续引入战略投资者,但此后十多年,一直未能实现A股上市,转战香港后,于2013年11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不过,重庆银行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以6港元/股开盘,最终收报5.99港元/股。随后多年,重庆银行股价难见起色。截至12月21日收盘,重庆银行H股收报4.75港元/股,市净率0.37。 2016年,重庆银行重提A股上市。当年10月,重庆银保监局发布《关于重庆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方案的批复》称,原则同意重庆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规模不超过7.81亿股。发行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应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2018年6月,重庆银行递交A股上市招股书申报稿。2020年8月27日,A股IPO过会。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庆银行普通股股份总数为31亿万股。其中,内资股为15亿股,H股为16亿股。在内资股中,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比13.05%,重庆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占比5.48%,重庆市地产集团和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占4.47%,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4.14%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庆银行资产总额为5322.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9.90亿元,增幅6.2%。实现净利润26.20亿元,同比增长5.3%。不良贷款率为1.24%,较上年末降低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302.17%,较上年末上升22.34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还有10余家中小银行排队IPO,包括5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 银行股分化将加剧 上半年以来,银行股曾多次走出领涨行情,但持续时间都不长。11月之后,银行板块出现连续几日飘红。 市场分析认为,银行股大涨主要受到经济回暖拉动。11月,工业41个大类行业当中,超过八成行业都实现了增长。“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全年我国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而作为顺周期行业,市场对银行资产投放、净息差反弹、资产质量好转的预期向好。 “上市银行基本面稳健但整体估值较低,当前行业市净率(PB)仍然较低。银行股近期上涨表现出比较典型的资金轮动效应。从个股来看,近期涨幅较大的股票普遍PB较低。”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称。 不过,银行股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12月21日收盘,A股37家上市银行中,仍有27家银行市净率不到1,且银行之间的分化加大。 其中,宁波银行市净率为2.04,厦门银行、招商银行市净率超过1.5,张家港行、紫金银行、常熟银行、青岛银行、青农商行、平安银行、杭州银行等8家银行市净率在1以上。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市净率依然在0.5以下。市场人士称,部分银行市净率偏低,主要是担心风险没有出清,持观望情绪。 “近期的国企信用债违约、后续紧信用可能导致的企业还款压力加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资产质量。最近几年,监管机构引导金融系统风险有序出清,包括问题资产逐步确认处置和问题机构的有序处理。中长期看,资管新规落地、高风险金融机构破产重组、国有企业债券违约、各类信仰打破,在阵痛期后,有利于金融系统风险的出清,显著改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机构的风险溢价考虑。”中金公司称。 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股虽然前段时间上涨,但市净率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将来银行股分化将会加剧,所在地区经济较发达、资产质量较好、历史包袱较小的银行股会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杨倩 发自上海 2020年12月31日下午,“2021挑战未来——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在上海新静安体育中心举行,现场超3000人聆听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的分享。自2016年始,“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国地产行业最受关注的盛会之一。 对于房地产行业未来趋势,丁祖昱提到了“产业”新赛道。他指出,房企开发模式将出现分化,头部企业做产业,即通过产业项目的投资及运营,实现产业新赛道业务发展;腰部企业做产品,即背靠集团地产优势,通过项目快速复制,实现盈利和扩张。 目前,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等,已布局12城,项目数量24个,建筑面积达1573万平米;万科旗下万纬物流的物流园项目,已布局47城,项目数量142个,建筑面积达1100万平米…… 2021年产业园区公募REITs或将喷薄而出,助力产业项目回归资产的本源和运营的本质,成为重资产园区全新价值衡量标尺。
摘要 2020年A股指数领涨全球主要股指,一方面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以及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大增,为市场带来大量增量资金,另一方面注册制下IPO明显提速,增加了股市的供给,A股呈现了“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展望2021年,注册制和退市制度将加速推进,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到期,A股市场有望延续繁荣,主要股指将表现稳健,但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没有成长潜力的微小市值股票将面临较大的估值下修压力。 回顾2020,A股领涨全球。受益于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并重启经济,2020年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A股指数涨幅居前。但市场分化明显,虽然指数涨幅较大,但全市场个股涨幅的中位数只有2%左右,有40%以上的个股是下跌的。 中泰时钟宏观指标体系跟踪: 1)经济产出:2021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回升态势。根据中泰时钟产出维度的领先指标,产出增速明年上半年将维持回升态势,下半年可能取决于接下来的财政、信贷以及房地产调控等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2)通胀维度:随着经济企稳恢复,通胀压力将增大。从过去一年货币超发的力度、经济产出缺口、输入性通胀压力三个方面来看,随着产出缺口转正,通胀压力会增大。 3)政策维度:货币政策仍处于较宽松的状态;信用扩张力度恢复至2014年的水平,进一步扩张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稳杠杆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压制;今年的财政政策明显比过去两年积极,主要受益于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的大幅提升,2021年财政支持力度可能难以超过今年。 2021年资本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展望:注册制改革和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可能是市场阶段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加速将深刻影响A股的市场风格,小市值绩差股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压力。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到期将对信托、保险、银行理财等机构的资产配置和居民的财富配置产生重要影响,有利于资金流入公募基金和股票市场。 2021年大类资产配置观点: 1)A股:指数表现稳健,结构进一步分化。资管新规实施有利于给A股带来增量资金,注册制下IPO提速增加股市供给,A股有望加强优胜劣汰,既利于筛选出牛股也需要面对较高的淘汰率。看好科技和消费的长期逻辑,中游制造业可能受益于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2)港股:具有较高的相对配置价值。港股相对全球主要市场具有低估值和高股息率的特征。随着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比重提升,港股相对配置价值凸显。 3)美股:分化极致,对低利率依赖度高。 4)债券:利率维持震荡,信用利差可能扩大。 5)黄金:受益美元低利率,紧盯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动向。 6)大宗商品:国内经济复苏和全球央行放水利好大宗商品。 风险提示:1)估算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2)国内外某些数据口径可能存在差异,数据可能存在缺失;3)政策或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 一、2020年市场回顾:A股领涨全球 1.1全球主流股指中A股涨幅居前 受益于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重启经济,2020年A股总体的表现优于全球股市。在主流股指中,2020年以来的涨幅(截止12月15日),A股创业板指涨幅居首位,纳斯达克指数其次,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依次排随后,涨幅均超过标普500、印度、日本、欧洲等主要股指。 从个股来看,A股中有58%的个股涨幅为正(未统计2019年后上市的次新股),6%的个股(218家)涨幅超过100%,16%的个股涨幅超50%。 1.2 A股表现分化明显 从行业板块来看,大消费和科技板块涨幅更大,周期和金融表现相对较弱。中证一级行业中,涨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中证消费(+62%)、中证医药(+47%)、中证可选(+42%);而跌幅居前的三个行业是中证能源(-13%)、中证电信(-9%)、中证公用(-4%)。 从风格来看,2020年A股市场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成长占优的风格。从中证800成长指数和价值指数相对中证800等权指数的走势来看,成长指数相对涨幅明显,而价值指数相对大幅走弱,仅在11月有所反弹。 值得一提的是,中证龙头指数在2019年之前的走势与中证价值相关度比较高,而2019年以来走势分化。这反映了在2019年之前,大盘龙头股与低估值的价值风格股重合度较高,而近两年龙头股的确定性溢价得到明显体现,而低估值的传统行业的非龙头股表现显著偏弱。 1.3 2020年A股资金面:供需两旺 2020年A股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于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规模的大幅增加,这可能受益于资管新规下信托、银行理财等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下降和规模缩减。自2017年以来作为A股主要增量资金的外资流入(北上资金)在2020年有所放缓。而A股市场的主要供给(资金流出)来源于IPO新股和产业资本的减持,两者在2019年下半年以来明显提速。 2020年A股市场资金面呈现“供需两旺”的特征,资金面的净流入对A股走势的影响明显。 1.4注册制下IPO提速 2020年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注册制改革的加速。IPO的家数和募集规模增幅明显,再融资和退市家数有所增长。退市家数虽然从2019年的10家增加到15家,但跟欧美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注册制改革和IPO提速对市场的风格影响明显,注册制下业绩差的小市值股票的壳价值下降,股价表现明显弱于股指。 二、中泰时钟宏观指标体系跟踪 2.1经济产出维度:2021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回升态势 从经济产出的领先指标来看,M1与M0过去12个月的增量差在拐点上领先名义GDP增速6个月左右。该领先指标自2019年一季度触底回升,目前尚未出现向下拐点,预示着经济产出增速在2021年上半年维持回升态势的概率较大。2021年下半年的经济产出增速可能取决于接下来的财政、信贷以及房地产调控等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2.2通胀维度:未来通胀压力会增大 中泰时钟从三个宏观维度分析和预判通胀趋势:货币超发力度、经济产出缺口、以原油价格为代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这三个维度来看,未来通胀压力会增大。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央行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相对稳健和克制很多,但M2的增量相对名义GDP的增量还是大幅上升了,未来通胀上行具备了货币政策基础。 从经济产出缺口来看,2020年3季度开始,产出缺口逐步转正。当然根据滤波算法计算的产出缺口可能因为疫情期间的异常数据有所失真,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产出缺口转正的可能性较大。 从输入性通胀压力来看,全球央行大放水下,随着海外经济的企稳复苏,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明显提高。 2.3政策维度 2.3.1货币政策 从央行各种货币工具投放的货币量以及银行间的货币利率来看,货币政策仍处于较宽松的状态。2019年以来,央行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价格(货币利率)调控为主。 从信用扩张来看,信用扩张力度自2019年以来持续恢复,目前已恢复至2014年的水平。中泰时钟信用扩张指标计算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力度和估算了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变化(可参考报告《中泰时钟:政策维度》)。从历史数据看,信用扩张对A股表现影响明显。 2.3.2财政政策 中泰时钟财政支持力度综合指标涵盖了公共财政支出以及政策性银行放贷、地方政府净融资(城投债、非标等)、PPP等准财政工具的影响。从综合指标来看,2020年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大于2018和2019年,其增量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大幅增长。 由于新冠疫情得到了控制,且地方政府杠杆普遍偏高,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财政工具可能会边际减弱。 2.3.3监管政策 监管政策的变化对资本市场影响明显,中泰时钟政策维度下构建了一些指标进行跟踪监控。银行业总负债的增量与社融增量之差可以反映资金“脱实向虚”的程度,这一指标在2020年4月明显拐头向下,也引起了利率债的转向。这与当时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打击资金空转的措施相对应。 中泰时钟构建的并购重组综合指标(按照并购标的市值与原有市值的比例加权,即越是小市值公司并购大市值标的,给予越高权重)对市场的市值风格有较好的预判作用。2016年4季度到2019年2季度期间,监管机构对并购重组以及定增再融资等采取了较严的措施,使得并购重组活跃度大幅下降,小市值股票的活跃度明显降低,表现较弱。但从2019年3季度以来,相关监管有所放松,并购重组逐渐恢复,有利于股票活跃度的提升。 三、2021年资本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展望 3.1研究阶段性的市场驱动因素,把握资产配置机会 中泰时钟框架下的政策、经济产出、通胀三个维度能较好的分析和把握国内宏观经济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但在某些时期,可能存在阶段性的市场主导因素,很难纳入到相对固定的分析框架下。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对投资者中长期信心的影响,可能对市场表现起到了主导作用。 2020年发生的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可能也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阶段性主导因素。我们及时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在多个重要时点对疫情做出了前瞻性的预判,对把握A股、美股、原油、黄金等资产的配置机会提供了帮助。 3.2注册制改革可能是明年市场主导因素之一 自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相继实施以来,IPO明显提速。随着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改革加速推进,过去由于审批制造成的A股特有的一些现象可能改变,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导因素。那么注册制改革将从哪些方面影响A股市场呢? 3.2.1 注册制将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部分股票估值下修压力较大 自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IPO的速度有明显提升,但据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官网上披露的信息来看,截止2020年12月28日,排队等待A股上市的企业仍有1100家左右。 排队上市的企业较多,有一部分原因是A股注册制实施不久,之前审批制下积压了一些想上市的企业。但更多的原因可能是A股一二级市场存在较大的估值差,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较大的上市动力。 理论上讲,一个成熟的注册制下市场,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估值差异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一个企业只有真正存在融资需求时才有动力上市,否则不会愿意上市而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而当二级市场估值水平过高时,大量的企业会选择上市(套利),从而使二级市场估值压低到合理水平。 因此,随着注册制的市场化程度加深,A股的部分公司(尤其是小市值公司)存在估值下修的压力。 3.2.2 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推进,业绩差的小公司将进一步受冷落 作为注册制的配套,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改革也将加速推进。这对过去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壳股”现象将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过去买了股票被套了就一直拿着等解套这种操作将不可行了,因为差股票很可能像香港市场上的“仙股”一样无人问津,最后退市。 过去一些业绩很差、市值很小的上市公司经常被关注,也有不少最后通过借壳上市实现华丽转身。因此,A股的小市值股票成交活跃度和市值占比都一直偏高。以市值中位数以下的股票的市值占比为例,A股明显高于其他市场。 3.2.3 注册制加强优胜劣汰:超级牛股建立在高淘汰率上 注册制有利于股市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培育和筛选出伟大的公司和超级牛股。但从纳斯达克的数据来看,淘汰率也很高。注册制下的投资具有更高的专业门槛。 纳斯达克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后累计涨幅超过1000倍的有6家,超过100倍的有50家以上,超过10倍的有200家以上。但是累计退市的公司超过10000家,现在处于上市状态的3000家左右的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股价低于发行价。假如以选到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超10倍的公司为成功的投资,则在纳斯达克投资个股的“成功率”只有不到2%。选到高于发行价的个股的胜率也可能不到30%。 3.2.4 市场化机制下套利空间不可持续:打新收益率可能下降 由于过去具有几乎稳赚不赔的收益,“打新股”成为很多投资者都会参与的套利机会。有很多分析认为,注册制下IPO提速,明年可参与的打新次数会更多,因此打新收益会更高。 但在市场化的机制下,偏离合理水平的套利空间不可持续存在。如果新股上市后普遍都能上涨,那在市场化的机制下新股的发行价就可以再提高,直到其上市后没有确定性的上涨空间为止。可见,在审批制和管控发行价格下存在的打新套利空间,随着市场化机制改革的深入会变小乃至消失。 事实上,随着IPO提速,新股供应增加,新股上市后到第一次打开涨停板的涨幅已经有下降的趋势了。对比纳斯达克的数据,科创板新股上市后的涨幅存在不合理。 3.3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也是明年市场的重要驱动因素 资管新规自2018年实施后对资产管理行业和资本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2020年8月监管机构宣布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随着过渡期临界结束,资管新规对机构和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产生重要影响,可能是明年资本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3.3.1 “非标转标”将给股市带来增量资金 首先,资管新规对非标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制,要求非标转标,将促使信托、银行理财、保险等机构提高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的配置比例。以信托余额的投向占比为例,投向非标资产的占比自2020年以来开始明显下降,阈值对应的是投向股票和基金的占比明显提升。 3.3.2 信托、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增加股市相对吸引力 资管新规实施后,收益相对较高的非标资产被削减,各种监管套利的漏洞被堵上,信托、理财产品等的收益率明显下降,增加了股市的相对吸引力。 今年国债收益率自4月份后抬升明显,对股市的不利影响却不明显,这是因为信托、银行理财产品等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下降明显。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固收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比国债收益率更具代表意义。 3.3.3 净值化和打破刚兑有利于资金从固收类产品转移到基金和股市 净值化转型和打破刚兑也有利于资金从信托、理财等固收类产品转移到基金和股市。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主要投资于非标的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最先开始下降,随后信托资产以及银行理财规模都明显下降。与之对应的是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公募基金规模自2019年以来加速上升,2020年募集规模创历史新高。 3.3.4 资管新规明年的影响将大于今年 资管新规的实施将影响机构和居民的资产配置,有利于资金流入股市和债市等标准化资产。自2018年实施以来,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和变化,那么在接下来一年的过渡期里,资管新规的影响还有多大呢?我们分析认为,明年的影响力度将大于今年。 2016年末是各类资管机构投资非标资产的高峰期,由于之后有些数据停止公布,我们以2016年末的数据看各类资管机构投资非标的规模。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末投资非标的规模和占比接近一半,但自2017年开始下降速度较快,以基金子公司为例,截止2020年三季度,其规模已经相比2016年末下降了70%左右。可见,证监体系下的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投资非标的规模可能已经大幅压缩了。 信托业在监管的要求下,明年可能有更大的转型压力。从估算的信托投资非标资产的余额来看,其相对2017年的最高点仅下降20%。从信托余额投向非标的占比来看,仅在2020年以来下降了2个百分点左右,非标资产占比仍有60%左右。 最近两年里,信托投资非标的余额下降主要是因为信托本身的规模下降了,而其投向非标的占比下降较小,可见信托“非标转标”的难度较大。而监管要求“信托非标单一集中度不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30%;集合资金信托非标投资总计不超过总的集合信托计划规模的50%”。 因此,2021年的过渡期里,信托业“非标转标”以及规模萎缩的压力仍然很大,其对居民资产配置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度可能大于今年。 保险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比例相对较低,受监管调整的压力相对较小,但由于优质非标资产供给的下滑以及保险资金规模的不断壮大,保险资金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增大。 净值化转型、收益率下降等会削弱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理财规模明年可能仍将下降。 综合来看,在接下来一年的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信托、保险、银行理财等机构资金的配置以及居民的财富配置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可能比今年更大。 四、2021年大类资产配置观点 4.1 A股:指数表现稳健,结构进一步分化 一方面,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资管机构以及居民财富的配置将发生变化,有利于增量资金流入A股。另一方面,注册制下IPO提速,股市的供给也将明显提高。A股资金面将继续呈现“供需两旺”的繁荣景象。 市场将进一步分化。在注册制和市场化的退市制度下,A股有望加强“优胜劣汰”,有利于筛选和孕育出一些伟大的公司,但也要不断地、较大比例地淘汰失败和落后的公司。因此市场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指数表现稳健的同时,没有成长空间和治理能力差的一些小市值公司可能存在较大的估值下修的压力。市场分化的加剧使得投资的难度和专业门槛都显著提高,A股的机构化进程将加速。 从行业板块上看,科技和消费具有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短期股价表现需要结合“预期差”做战术配置,即在一致预期过高时战术性的回避。从成长性来看,A股的科技行业市值占比、行业集中度和龙头公司的市值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021年,中游制造的某些细分行业可能表现超预期。受益于我国率先控制住新冠疫情并重启经济,以及我国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今年出口金额和制造业利润增速都超预期。由于疫情仍有不确定性,且国外采购方可能偏好更稳定的供应链,因此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可能产生较长的影响。 4.2港股:具有较高的相对配置价值 港股估值过去长期低于其他主要股票市场,这可能与其相对宽松的发行制度、上市公司来源(内地公司占比高)以及投资者结构(海外投资者占比高)等有关。 随着港股通等与内地互联互通的机制越来越便利,A/H股长期存在的较大价差可能收敛。截止2019年,港股的海外投资者构成中,内地投资者已经跃居第一位。 4.3美股:分化极致,对低利率依赖度高 超低利率造成美股表现极度分化。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采取QE政策,长期维持超低利率。头部公司不断通过超低利率融资,回购自己的股票,做高股价。标普500成分股中有25%的公司,近10年回购的股本数超过公司当前总股数的45%。 新冠疫情冲击后,美股分化将更加极致。高负债率的情况下,信用利差的扩大意味着公司业绩和股价的进一步分化。今年以来,纳斯达克的前十大公司贡献了指数的绝大部分涨幅。 美股静态估值可能有所失真,对低利率依赖度高。统计美股中市值最大的60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去10年回购股数占比、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可以看到职业经理人掌控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负债率和更大的回购力度,而研发支出占比却明显较低。 职业经理人更加追求公司的短期业绩和股价表现,而可能牺牲了公司的稳健性和长期竞争力,造成静态估值有所失真。 4.4债券:利率维持震荡,信用利差可能扩大 从中泰时钟的量化指标来看,央行货币政策仍处在较宽松的状态。资管新规下,信托、理财等收益率下行利好利率债。随着疫情影响减小,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可能下降,利率债的供给可能不会像今年这么大规模。但随着经济企稳复苏,明年的通胀压力可能会加大,不利于利率债。此外打击资金空转的监管政策对债市影响也很明显。综合来看,利率债维持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随着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推进,打破刚兑是大趋势,信用利差可能扩大。我国信用债的信用利差过去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反映信用违约风险,因为刚兑,信用利差大部分时候跟随流动性变化。而这种状况随着打破刚兑将得到改变。 4.5黄金:受益美元低利率,紧盯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动向 历史上看,黄金走势与美国实际利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而美国经济和企业将长时间依赖超低利率。此外,黄金的高价格主要由其金融属性决定,全球央行对黄金储备的动向可能是重要风向标。 4.6大宗商品:国内经济复苏和全球央行放水利好大宗商品 从中泰时钟经济产出维度的领先指标看,国内经济产出回升态势可能持续到明年2季度。M1与M0的增量差领先产出增速半年左右,领先指标尚未出现向下拐点,预示经济产出明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回升态势,幅度取决于地产调控和财政政策。 工业品价格与经济产出高度相关,M1与M0的增量差对南华工业品指数也有领先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央行都大幅提高了宽松力度,利好大宗商品价格的未来走势。从历史上看,欧美日央行的资产规模增速领先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半年到一年。 风险提示:1)估算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2)国内外某些数据口径可能存在差异,数据可能存在缺失;3)政策或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
一、从2020看未来经济,金融趋势的三个重要因素 大家好,我是香帅。 时值今年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很高兴今天能与大家分享我所看到的未来。 “我所看到的未来”这个词听上去有点抽象,用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场景来讲,就是在金融市场和资本世界里我所看到的未来。 1.2020年的经济与资本 对于魔幻的2020年,大家都已深有体会。 经济方面,哀鸿遍野,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速下行至-6.8%,是中国经济近20多年历史首次出现负增长。 此外,全球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而且在第二季度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失去的时间是4亿小时。 资本方面,资本市场一眼望去春暖花开。美国纳指在不断地创出新高,数字化巨头如亚马逊等公司的财富也在暴涨。 2.特斯拉股价的秘密 在资本市场的胜利号角中,声响最大的是一个很小的车企,特斯拉。 全球第一大车企是丰田,其年产量和销量是1000万辆。虽然特斯拉2020年在上海、德国建立了工厂,但销量也不过80万辆。 但是,就是如此小型的一家车企,今年的估值已经达到近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全球第一大丰田才是2000亿美元,特斯拉的估值超出丰田2倍之多。 这真的让人大惑不解,到底是市场错了?估值模型错了?还是汽车行业的时代变了? 其实,特斯拉的股价里包含着,关于未来经济、金融趋势的三个重要因素:增长分化、负利率和颠覆性的叙事。 二、增长分化成为趋势 1.分化是增长的负产品 分化这个词听上去很扎心,实际上自人类有增长以来,分化就跟我们如影随形,可以说分化是增长的附产品。 从人类史上看,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过去30年这样,分化得如此严重。 1978年时,美国社会被喻为纺锤(枣核)形,中间阶层特别稳定。当时,美国财富版图上1%的人,占有全球财富的比重是20%,今天这个数字是37%。 前10%的人,即所谓的富豪阶层或精英阶层,当时大概占据30%多的比重,今天是67%——10%的人口占据67%的财富比重,这不仅是美国的现状,而且也是全球趋势。 另外,在美国财富版图上有50%的人基本不存在,即财富为0,而这批人在70年代还有3%。 原因除了2008年次贷危机外,还有2020年的疫情冲击,让他们的财富版图直降为负数,这意味着他们家里没有资产,只有负债。 2.数字化是一种高度偏向性的技术进步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极端的分化? 就要回到一个让人愉快的词语叫“技术进步”,或称之为数字化。 每个人对数字化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过去三十年通过技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演变,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但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是,数字化的技术进步,是一种高度偏向性的技术进步。 过去我们有种错觉,就是以为只要是进步就像阳光一样,是普照大地式的,但是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还有树荫、楼房产生的巨大阴影,还有看不到的地方。 数字化就是这样一种技术进步,实际上会让很多人受到损害,我称之为 missing middle(消失的中间层)。 比如,美国的精英层和富豪层一直在增长,而位居中间自以为是、坚忍不拔(占比50%—90%)的中产阶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再到今天,他们的财富占比从37%一路下降到22%。同样的趋势也发生在中国乃至全球。 为什么会导致这个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数字化、信息化后,过去所谓的白领工作,比如文书处理甚至基本会计(标准的中产工作),都在现代的技术冲击下慢慢变得可编码化,慢慢地被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替代。 3.赚钱能力也在极大的分化 ① 劳动力市场的极化 之所以中产阶层被挤压得非常厉害,因此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个极化的现象,要么中间层不见了,要么就上升到医生、律师、大学教授、企业的高管等一些具有创意型的工作。 上升的这些人收入越来越高,另一些低技能的人就只能下沉,虽然他们保住了工作岗位,但是收入越来越低。 例如,80年代,美国的普通职员与企业高管的收入之间的差距大概是10倍左右,而现在已接近100倍左右。这也是全球趋势,欧洲稍微好一点(Piketty和Saez(2003)指出,1970年,美国前100名CEO的薪水大约是平均薪资的40倍。到2000年,这些CEO的收入几乎是平均工资的1000倍)。 ② 企业组织形态的渐变 除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以外,数字化还改变了企业组织形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存在状态和运行机制)。 如今,大家生活在一个平台主导的年代,例如出门用滴滴,吃饭用美团,网购用拼多多或淘宝,社交用微信,这些都可以统称为数字化平台。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企业的形态也渐变得不同以往。 在我今年的新书里有讲到,数字化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规模化和标准化,而标准化的下一步就是规模化。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发挥着极大的马太效应,使组织形态真正实现越大越强且大而不倒。 平台是一个具有自演进能力的组织形式,平台越来越大,而平台的所有者的收益会越来越高,而其他小的企业存活就越来越难。 “每一个乌云都镶着金边,每一道阳光也都带来阴影。” 数字化发挥着它的两面性,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人们赚钱的方式和企业增长的方向业已分化,只有在数字化轨道上的企业和个人才有机会获得上升的路径,增长的机会和果实也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企业和个体身上。 ③ 在股市看了热闹,却涨了寂寞 2014年之前,纳斯达克(代表科技企业)和道琼斯(代表蓝筹企业)是同涨同跌,只不过幅度大小不同而已。 但是,从2014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分化,纳指一路向上,而其它的股指涨幅微弱似停止。其中,纳指的涨幅基本是集中在头部企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折点。 即便纳指又创新高,但其上升曲线也是呈分化状的。 现在有一个词语叫Big Five,类似谷歌、脸书、苹果等五大数字化企业,和标普500其余的495个企业分化为两层。 纳指的涨幅,基本上集中在这五家企业,一共涨了47.6%左右,近一半之多,而其他企业却基本上没有变化。不难看出,分化越来越严重。 不但行业分化,而且同一个行业里会趋向那些巨头再继续分化。 三、利率下行,从未停歇 1.消失的财富矫正器 低利率化也是过去30年大家在见证的事,而且我们很快也会面临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时代。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低利率意味着货币的价格更便宜。 财富累积到一定的阶段后,会产生激烈的分化。资本的收益率高于劳动收入的增长,越有钱的人会越来越有富有。 虽然人类财富的增长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会出现一些机制进行矫正。 大半个世纪以来,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和平年代,二战后全球已无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听上去像灾难的战争、瘟疫是人类面临的大麻烦,尽管我们在感情和伦理上不愿意接受,但它们却一直都是人类财富不平等的矫正器。 死亡、大规模的瘟疫会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资源价格,还有就是破坏存量资本(不论拥有40间还是4间房屋,一场战火过后全都回到同一个起跑线)。 如今在核武威慑的年代,这些矫正机制已消失无影踪。 2.逆周期调控经济策略 70年代左右,人类又解锁了一项新功能,步入信用货币时代,央行及政府机构掌握了更大的逆周期调控经济的权力。 当危机(猪流感、埃博拉及新冠肺炎)来临,经济停滞时,央行进行逆周期调控,放更多的水(货币)到市场上。 简单的经济学逻辑告诉我们,供给增加,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也就是利率下降。而这些操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屡见不鲜。 1999年至2000年,在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美国开始刺激经济,利率一路下行。而美国作为全球利率的领头羊,全球利率也随之下行,欧洲的经济增长放缓,也是采取量化宽松的手段。 2008年的次贷危机,2012年的欧债危机,依旧是采取大水漫灌的刺激措施。 2020年,新冠疫情措不及防来临,全球各国的央行、财政部又加大力度放水。 今年3月到6月之间,美联储释放6万亿美元刺激经济,是2008年的两倍之多。欧洲也一样,这意味着为了应战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全球也制定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 资产的价格等于现在和未来创造的现金流折现价值的总和。 贴现率是根据市场利率决定,利率下行,分母越低,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越高。利率越下行,越有利于富人的资产价格爆涨,利率下行有利于谁,已是不言自明。 今年,我们做了一次财富调研,得到的结果是:后疫情时代,很多家庭收入遇到了问题,但是整个家庭的财富并没有受影响。其所补偿来自两个部分,第一是房产价值的上升,第二是金融资产价值的上升,当然,这些也是源于利率下行。 前面说过,增长是分化的,尽管资产依然存在分化,但不是所有的资产都涨。 科创板、创业板涨得厉害,大蓝筹却不涨,本质上就是增长分化,而增长源于数字化轨道上正在进行的企业。 3.分化成为趋势,选择成为必须 城市也在分化,我在《钱从哪里来》里也有提道:2019年真正上涨的只有六个城市,深、广、北、上、成、杭,是六大A类城市,其他城市的表现非常平庸,三线以下小城镇的房价反而跌了——资产价格涨了,却挣不到钱。 同样逻辑也体现在股市,2007年99%的股票都在上涨,2015年牛市期间,97%的股票都在上涨。 所以,哪怕是一只大猩猩参与到股市里,也有97%到99%的概率可以赚到一点钱。 2020年,即使涨得最“凶”的一个月也有一半的股票在亏钱。这说明资产利率下行并没有汇集到所有的资产上,仅是部分资产有收益。 所以,无论是数字化,还是利率下行,都加大了分化的趋势,这就是历史的潮流。 2020年的疫情将数字化往前大幅地推进,将利率往下“推”行,分化将更加极端。 当分化成为趋势时,你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哀叹该怎么办”,还有一种就是“去找到、去选择哪些可能成为上行的道路”。 四、颠覆性的叙事创造价值 1.“特斯拉叙事”的价值创造 增长分化与负利率集中体现于特斯拉。 车企是工业时代的最后一道壁垒,汽车行业被称为工业时代的皇冠上的明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而是集中了很多的技术,从发动机到组装,都包含着工业时代最高的技术水平。 所以,如果在汽车行业能够有颠覆性的变化,比如从燃油时代进入到电动时代,只有颠覆性的叙事在大行业发生,才能支撑起巨大的价值创造。 而汽车是为数不多、以万亿美金来计算的巨大行业,同时大约能够支撑起1000万到3000万的中美工人的数量。 巨大的叙事颠覆力,支撑起特斯拉的5000亿美元市值,甚至很多人畅想它能飙升到万亿美元的估值。 特斯拉代表着增长分化里最上层的胜利号角,也占据了增长分化上端的地位。更大更强,负利率对它反而有利。 负利率分母接近0时,意味着对拥有资产的估值来说,只有天空才是上限。 2.叙事是人类经济现象的一个部分 叙事这个词很有意思,人们总以为价格都是理性的,其实信念本身,就是资产价格或者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例如,人工钻石和天然钻石没区别,在硬度和纯度上都没任何区别,天然钻石也不属于稀缺性品类。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一颗小小的,以克拉计算的钻石,动辄数万、十万或上百万的价格? 因为叙事的存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了坚贞爱情的叙事,依然有足够多的人相信。 只要社会上有足够多的叙事来支撑相应的价值,就有成功的叙事引领经济现象的案例。 还有一个是比特币,也是经济和金融市场特别成功的叙事。比特币是以反抗传统的货币体系,追求民主自由,倡议要有隐私货币体系出道的。 因此,这个叙事得到了如此多的拥趸和支持,流传得也越来越广泛。 3.特斯拉叙事中的金融思维 特斯拉靠着自身的优势,增长分化到金字塔尖,构成5000亿市值甚至可能会到万亿市值的一个估值。 特斯拉的股票和发展的未来我无法预测,但是它的叙事及其背后闪耀的要素,将会长久的伴随着我们。而且,我们也会不断地在其他金融资产上发现特斯拉叙事的影子。 这些是我一再强调的,未来的资产世界就是分化的时代,找到选择的路径会变得更加重要。 特斯拉叙事里包含着金融学最重要的思维,如果我们把看待特斯拉的思维依次拆解,也完全可以放在人的身上。 把人看作一个金融资产,如何使人的价值更大,找到更低的贴现率,让你成为你想象中和大家预想中的人,守住风险底线,愿意承担高风险,善用杠杆和复利的思维,以及构造自己的信用体系。 在这么一个金融深化的年代,尤其在不可抗拒一直向前的2020年,我们要面临的一个现实,就是在分化年代如何做好选择。 希望今天的金融思维可以伴随着大家,更好地站在高处理解财富,用身边的金融现象以高维视角重新理解经济。 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些金融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站在高处重新理解自己的人生,在分化的年代找到自己向上的那条路。
回顾2020年楼市情况,“涨”声一片的同时部分城市房价均价出现回调态势。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此前表示,在所有重点关注的城市中,已有17个城市11月均价低于2018年全年均价,部分城市房价甚至已回到2016年前后水平,但基本以三四线城市为主。12月21日,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中指出,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在5%左右。“只涨不跌”成过去式2020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发布《中国住房大数据分析报告(2020)——城市房价预警与房企品牌价值测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明,房价只涨不跌的时代已经过去。局部房价下跌监测预警,将成为市场监测预警的重要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二手商品住宅价格情况显示,市场分化的状况得以验证。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42个城市房价上涨,28个城市房价下跌;二手房方面,47个城市房价上涨,23个城市房价下跌。“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导致购买力下降,同时,房地产市场整体受创,购房者信心下滑。”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外,从房企端来看,房企为了加速回笼资金,加大优惠促销力度,降价出售行为增加,导致房价有一定下滑。据纬房指数监测,从各城市历史高点至2020年10月,20个城市距最高点房价调整幅度均在10%以上,其中9城市距最高点房价调整幅度均在15%以上,下跌幅度最大的城市是廊坊,较2017年4月的峰值降幅达46.9%,青岛、天津相较峰值下跌均超过20%。尽管年内一线城市房价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但根据CRIC数据显示,从均价层面分析,2020年11月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成交均价都呈现不同程度下滑,唯有广州11月均价较2019年均价出现上涨,涨幅约7.6%。其中,北京11月成交均价45174元/平方米,跌破2017年全年均价45250元/平方米;深圳11月成交均价55707元/平方米,与2018年时均价相对持平,与2017年比下跌2.87%;上海11月成交均价53259元/平方米,较2019年下降 2.44%,同时较2018年全年商品住宅成交均价53408元/平方米的价格跌出149元/平方米。此外,在CRIC数据重点关注的163个城市中,除去一线城市外,另有14个城市11月均价已低于2018年全年均价。当中九江、肇庆、义乌三城房价已低于2017年均价,肇庆最新房价甚至已经跌破2015年时的7810元/平方米,为7007元/平方米,该价格也已接近2014年水平。涨幅收窄,分化或将扩大既然2020年楼市已告别“只涨不跌”的时代,2021年房价是否会转入下行通道呢?近日,多部门相继出台报告对2021年楼市情况进行预判。报告指出,在因城施策的政策背景下,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将成为常态。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房地产市场大分化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12月21日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中也表明,过去一年住房市场经历了先降后升的V型变化,其空间分化有所减弱。但从空间上看,2021年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复苏较好甚至出现过热,其他城市复苏较慢,部分城市甚至陷入衰退,分化可能有所扩大。“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GDP水平是影响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陈霄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除了GDP以外,人口,产业,供需关系等其他因素共同影响房地产市场。除此之外,针对2021年房价的走势,《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预测2021年中国楼市总体有望延续平稳。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会下降维持在5%左右,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可能将保持正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也将会有所下降,持续保持在7%左右。陈霄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到,中央各工作会议中多次提及房住不炒,加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收紧调控政策,政策环境趋严,明年房价涨幅或将面临收紧。综上预判也印证12月10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在《2021年宏观经济及市场展望报告》中的说法。房价经过近五年的持续纠偏,已基本回归合理定价水平,预计2021年房价涨幅有望进一步收窄。
9月27日至28日,2020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育新机、开新局:变革中的大企业发展”,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协办。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在论坛上作主旨讲话,省长尹弘出席并致辞。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秘书长彭华岗,河南省领导孙守刚、徐立毅、张维宁、王新伟参加活动。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应邀出席本届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危机中寻找战机·分化中推动进化”的演讲。 演讲全文分享 危机中寻找战机·分化中推动进化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 张玉良 当前,全球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低迷、复苏艰难,世界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的大变革期。中央提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01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面临的“逆风逆水”的不确定环境,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不少相对的确定性,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从我们企业的实践来看,我认为比较突出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史无前例的统一国内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统一国内市场。这是一个由14亿人口组成,使用同一种语言,适用同一种法律,共享同一个强大基础设施配套的巨大市场。这在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当中还是头一次出现。美国3亿多人口,已经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统一大市场;欧洲7亿多人口,但并不统一,而且英国目前还忙着“脱欧”。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我们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方兴未艾的大城市化进程。我国城镇化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过程,正在进入“大国大城”的新阶段。近几年,全国人口流向持续分化,大部分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出现了净流出,而一二线城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人口则出现大规模净流入。2019年,浙江和广东是人口净流入最多的两个省。其中,浙江的人口净流入规模超过广东,因为浙江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在浙江,人口具体流到哪些城市呢?绝大部分流向了杭州和宁波两个大城市。同样的,在广东,人口主要流向了深圳、广州、佛山三个城市。目前,这种人口流向的分化趋势还在扩大当中,表明我国的大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 3.日益挑剔的消费者群体。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了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在这个基础上,中国老百姓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分强烈。我们还远没有到所谓的“低欲望”社会。老百姓对衣食住行、娱乐休闲、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仍然具有十分旺盛的需求,而且品味日益挑剔,对不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常常勇于给出“差评”。我认为,挑剔绝不是一件坏事情,它实际上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消费者的挑剔,恰恰是我们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层动力。 4.奋发有为的企业家队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仍然涌动着十分强烈的奋斗愿望和创业热情。市场主体仍然在大量增加。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就有3858万户。此外,2019年我国共有218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独角兽”企业,超过美国的206家,占全球当年“独角兽”企业总数536家的四成以上。这些活跃的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深深植根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辛勤劳作和不懈奋斗。 5.不可低估的创新潜力。近年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大家对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际上,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必然产物。在美国200多年的资本市场历史中,运河股、铁路股、钢铁股、航空股、金融股、消费股曾先后唱主角,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创企业才大规模登上舞台。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转型升级的加速,中国经济也到了呼唤创新而且必然产生创新的阶段。美国打压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恰恰证明了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 02 在大变革的复杂环境当中,如何把握确定性,“育新机、开新局”,推动企业“再成长”,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四点想法: 第一,坚定做中国经济“多头派”。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企业做大做强,归根到底靠的是国运昌盛。我们认为,面对当前中国经济“逆风逆水”的环境,一家企业能否积极进取、危中寻机、奋发有为,将决定这家企业未来5年、10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渔民讲究,要到有鱼的地方去打鱼,要到鱼多的地方去打鱼。我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水大鱼大”,立足于我国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还有广阔的空间去开拓。 第二,谨慎看待行业“天花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大分化的时代,很多人担心起行业“天花板”的问题来,而且匆匆上马地搞起了“转型”甚至“转行”。我认为,大企业对待这一问题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坚决避免三种倾向:一是把节奏问题当成结构问题;二是把周期问题当成趋势问题;三是把局部问题当成普遍问题。实际上,一些传统行业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在过去的多年中,很多人错判了房地产、基建、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天花板。而且,我还认为,行业的天花板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天花板。在行业实现集中化的过程中,大企业仍然大有可为,仍然可以推动企业继续成长。当然,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产业成长空间十分巨大,我们也可以择机以多种方式进入。 第三,不断挖深企业“护城河”。在我们国家,有潜力的生意往往会吸引众多企业一哄而上,前几年叫“风口”,今年改了个名字叫“赛道”。但是,风口上的猪有99%最终要掉下来,赛道上的马也有99%最终要出局。因为,生意不但要看需求空间,还要看竞争格局。没有护城河的企业,注定难以在百舸争流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我们做企业,光赶风口、抢赛道是不够的,还要牢牢盯住本质和关键,打造独到、独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挖深、挖宽企业的护城河,避免被市场竞争洗劫一空。 第四,注重提高企业“免疫力”。今年5月初,武汉解封后不久,我们响应总书记“搭把手、拉一把”的号召,赴武汉洽谈重大项目投资落地事宜。当时的武汉,湖光山色,春光明媚,但是有人被疫情击倒,永远无法再看到这美好的图景了。医生说,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病人能否挺过来,关键看本身的免疫力。其实,免疫力对企业一样重要。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黑天鹅”随时可能来袭。面对重大利空打击,企业能否生存下来,这是一个重大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要有底线思维,通过压力测试留出安全边际。 “危机就是战机,是非决定成败,分化带来进化”。面对大变革、大调整的外部环境,绿地集团期盼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改革创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与变局中开新局,为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