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就《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增加钢铁产能总量。未完成钢铁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省(区、市),不得接受其他地区出让的钢铁产能。长江经济带地区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冶炼项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后取得的合规产能用于项目建设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置换比例可以不低于1.25:1,其他地区的置换可以不低于1.1:1。
主要观点 (一)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多少?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RTA)一共是305个。但,近几年,每年新增的贸易协定数量在明显回落中。以覆盖商品贸易的区域贸易协定为例,2018-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协定数量仅4个,此前2000-2016年,平均每年新增13个,2006-2009年,平均每年新增16个。 (二)中国已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哪些? 截止2020年年底,根据WTO数据,中国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一共是15个。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目前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主要集中在东亚(韩国)、东南亚(东盟10国)、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大洋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他区域较少。 (三)与日韩美德的比较 截止到2020年年底,目前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议中,中国加入的是15个,美国加入的是14个。日本17个、韩国18个、德国45个。中国加入的区域贸易协议数据不如日本、德国、以及韩国。 从区域贸易协议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来看,与中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是24.4万亿美元(含本国,2018年数据,仅考虑30个主要的经济体,下同)。低于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日本这一数据是35.2万亿美元,德国是32.6万亿美元,美国是28.1万亿美元,韩国是71.5万亿美元。 (四)其他涉及中国的贸易协定目前进展如何? 1)RCEP: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尚未生效。根据RCEP的规定,协定生效需要15个成员中至少9个成员批准,其中要至少包括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至少3个国家。(注:RCEP协定是中国首次跟日本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也是日本和韩国首次达成FTA。) 2)中欧投资协定:2020年12月30日,历时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如期完成。协议尚未签署。根据商务部12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3)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11月启动,迄今已举行16轮。 4)中国和毛里求斯自贸协定:2019年10月签署协议,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我国和非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每周经济观察,见正文。 风险提示:物价大幅上行。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简要梳理 (一)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多少? 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RTA)一共是305个。但,近几年,每年新增的贸易协定数量在明显回落中。以覆盖商品贸易的区域贸易协定为例,2018-2020年,平均每年新增协定数量仅4个,此前2000-2016年,平均每年新增13个,2006-2009年,平均每年新增16个。(注:单个区域贸易协定可能仅包括商品贸易或服务贸易,也可能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 (二)中国已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有哪些? 截止2020年年底,根据WTO数据,中国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一共是15个。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包括:格鲁吉亚(2018年开始执行)、韩国(2015年开始执行)、澳大利亚(2015年开始执行)、冰岛(2014年开始执行)、瑞士(2014年开始执行)、哥斯达黎加(2011年开始执行)、秘鲁(2010年开始执行)、新西兰(2008年开始执行)、新加坡(2009年开始执行)、巴基斯坦(2007年商品贸易开始执行,2009年服务贸易开始执行)、智利(2006年商品贸易开始执行,2010年服务贸易开始执行)、东盟(2005年商品贸易开始执行,2007年服务贸易开始执行)、APTA(前身为曼谷协定,中国于2000年4月加入该协定,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协议。现有成员包括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国、印度、韩国、老挝)。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目前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主要集中在东亚(韩国)、东南亚(东盟10国)、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大洋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他区域较少。比如欧洲,仅与冰岛、瑞士(注:都不是欧盟成员国)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美洲,仅与哥斯达黎加、秘鲁、智利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西亚仅与格鲁吉亚签署了区域贸易协定。非洲,尚未与任何国家签署区域贸易协定。 (三)与日韩德美的比较 截止到2020年年底,目前已经在执行的区域贸易协议中,中国加入的是15个,美国加入的是14个。日本17个、韩国18个、德国45个。中国加入的区域贸易协议数据不如日本、德国、以及韩国。 从区域贸易协议涉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来看,与中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是24.4万亿美元(含本国,2018年数据,仅考虑30个主要的经济体,下同)。低于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有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日本这一数据是35.2万亿美元,德国是32.6万亿美元,美国是28.1万亿美元,韩国是71.5万亿美元。 (四)其他涉及中国的贸易协定目前进展如何? 根据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的“十三五”时期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关情况:“十三五”时期,我们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加快自贸区建设,新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柬埔寨等5个自贸协定,结束与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等3个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与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积极推动中日韩、中国—海合会、中国—挪威等10个自贸谈判。截至目前,我们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今年11月刚刚签署的RCEP是当前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涵盖我国每年1.4万亿美元以上的进出口贸易额,约占我国外贸总额三分之一。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与高标准自贸区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伙伴关系协定》(CPTPP)。 部分自贸协定进展如下: 1)RCEP: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尚未生效。根据RCEP的规定,协定生效需要15个成员中至少9个成员批准,其中要至少包括6个东盟成员国合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合新西兰中至少3个国家。(注:RCEP协定是中国首次跟日本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也是日本和韩国首次达成FTA。) 2)中欧投资协定:2020年12月30日,历时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如期完成。协议尚未签署。根据商务部12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3)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11月启动,迄今已举行16轮。 4)中国和毛里求斯自贸协定:2019年10月签署协议,2021年1月1日生效。这是我国和非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 二 每周经济观察 (一)需求:元旦假期地产成交较弱 需求端,汽车截止至12月27日,当月销售同比为9.5%,11月为5.1%,10月为11.2%,9月为13.2%,8月为9.5%。12月27日当周,日均零售同比为-12%。地产成交方面,元旦假期成交较弱,2021年1月1日-1月2日,三十大中城市合计成交面积为49.85万平米,2020年同期为76.21万平米,2019年同期为58万平米。土地供应偏弱,11月100大中城市住宅类土地供应面积为同比为-12.6%。12月前四周,供应面积为1464万平,去年同期为2558万平。土地溢价率偏弱,12月27日为8.8%,12月20日为11.15%,12月13日为15.57%,12月06日为8.55%。螺纹表观消费进入淡季,本周数据尚未更新。 (二)生产:汽车批发数据明显走弱 生产端,水泥价格本周继续下行。12月31日当周,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下跌0.3%,华东区域下跌0.2%,中南、西南区域分别下跌0.2%、0.7%。螺纹产量、库存本周尚未更新。价格方面,本周维持高位,HRB400 20mm上海12月31日价格为4480元/吨,12月24日为4490元/吨,12月17日为4260元/吨。汽车批发数据,本周明显走弱。12月27日当周同比为-14%,12月20日当周为3%,以周度数据计算的月度同比看,12月截止至27日为-1.1%,11月为8.8%,10月为8.5%,9月为9.2%,8月为5.9%。 (三)通胀:猪肉、蔬菜价格继续上涨,水果价格下降 寒潮来袭,叠加双节消费需求旺盛,猪肉、蔬菜价格继续上涨,水果价格下降。截至12月31日,菜篮子价格200指数收于134.35,较上周环比上涨2.21%。受今冬寒潮影响,蔬菜延续上涨趋势,本周环比上涨4.75%,已连续六周上涨;水果价格在上周小幅回调后继续下降,环比下跌2.11%。本周,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9%,连续五周上涨,消费旺季对需求端仍表现出很强支撑;供给方面,近期超强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触发“寒潮橙色预警”,雨雪冰冻天气增加运输成本,推升物价。 (四)资金:跨年资金面宽松,利率继续下行 截至本周四DR007收于2.4565%,DR001收于1.1003%,环比分别变化+30.02bps、+33.94bps。1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报2.4739%、2.9512%、3.1429%,较上周五分别变化-13.57bps、-5.18bps、-4.49bps。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900亿资金,隔夜利率在2020年最后一天回到1%以上,但在央行连续净投放下,跨年资金面仍然相当宽松,短期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通稿中,在“不急转弯”前面提及“稳字当头”,且重新加入“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升债市情绪,同时,在海外疫情仍不乐观的条件下,国内多地疫情抬头,一定程度上压制风险偏好,且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增速放缓,长端利率继续小幅回落。后续来看,跨年时点顺利度过后,资金面仍需谨慎;同时基本面看,特朗普已正式签署财政刺激法案,疫苗接种逐步推进,经济复苏趋势不改,我们对长端利率依然持谨慎态度。 (五)地方债:再融资债发行超限,或用于隐性债务化解 12月再融资债发行1836亿,使2020年全年再融资债累计发行达18913亿,超过了今年18358亿的上限。此外,包括河北、天津在内9地、规模共计949亿的募集资金用途标为“偿还政府存量债务”,而非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用途细节未进一步披露。 12月多地超量发行再融资债、偿还存量政府债务的行为,可能和2019年底开始的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有关。如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12月23日发布通知称:“该区紧紧抓住财政部在建制县区试点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的机会,经过积极争取,成功通过全国竞争性评审,成为许昌市唯一一个建制县(区)入选申报试点…首批债券拟于今年12月发行。”“该区通过置换,一定程度上将减少隐性债务总量,降低还款利率,增加还款期限,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通过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和发行置换债有何区别?按现行规定,置换债无法置换隐性债务,仅能用于置换2014年清理甄别锁定的存量政府债务,以及截至2014年底为政府公益性项目举借且确需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截至2020年11月底,这部分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共1915亿元;本批再融资债或可置换隐性债务,试点地区发行后或可减少隐性债务总量,有效降低成本、拉长偿债周期。 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债发完了吗?还没有。12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新一批再融资债券额度预下达部分省份,该批债券将陆续于近期发行,额度也可结转到明年发行”。12月31日,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大连将于1月8日发行225亿再融资债,全部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 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的再融资债,最多能发多少?不可超过各地地方债限额-余额的空间。就2019年末各地地方债限额-余额的空间看,目前已发行的9地均在该限制之内。 (六)12月韩国、越南出口高增 本周CRB现货指数同比+10.18%,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同比+12.95%,增速继续维持高位;但本周上海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较上周有所回落,同比增速降幅走阔至-3.38%。 12月韩国、越南出口增速大幅走高,分别录得+12.6%、+21.6%;产品层面看,越南出口电子零件、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增速大幅提升。12月中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51.3%,前值51.5%,预计12月我国出口仍有望维持高位。 (七)风险偏好走高,美元指数再度跌破90 2020年最后一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创新高至6.5236、美元指数再度跌破90。本周美国参议院通过将每人600美元的支票补贴额度提升至2000美元,中欧投资协议谈判完成,欧盟正式批准英国脱欧协议,带来市场风险偏好有所走高,英镑显著走高;同时美国疫情发展依旧严峻,本周公布初请失业金人数再度弱于预期,共同带来美元指数跌破90。 (八)国际油价小幅上涨 本周国际油价小幅上涨。12月31日,IPE布油期货结算价收于51.72美元/桶,上涨0.82%;WTI原油期货结算价收于48.52美元/桶,上涨0.6%。值得注意的是,下周一(1月4日)OPEC+会议将决定2月份是否继续增产50万桶/日的产量,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12月25日曾透露出支持OPEC+增产的意愿。 上周,全美商业原油库存环比大幅减少,圣诞期间,美国汽油表观需求回升。12月25日当周,全美商业原油库存环比减少约606.5万桶,环比下降1.2%;美国汽油表观需求回升至约936.13万桶/周,同比跌幅从-10%收窄至-3.6%。 本周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跌,12月中旬主要石化制品价格回调。国内成品油方面,汽油价格收于6119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柴油价格收于5564元/吨,本周下跌0.6%。其他石化制品方面,12月中旬,苯乙烯、聚丙烯、石油苯价格分别下跌9.4%、1.3%和0.7%,聚氯乙烯价格小幅上涨0.2%。
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环日本海圈概念[1],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北学者提出东北亚区域合作设想[2],近四分之三个世纪以来,东北亚区域合作经历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冷战解体等地缘政治与外交的激烈博弈、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等复杂变化,形成了和平与发展的普遍共识,加强域内交流与合作的呼声不断高涨。尤其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朝鲜半岛局势在2018年初开始发生转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明确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共同建设开放型区域经济,努力构建东北亚经济圈[3],东北亚区域地缘双边和多边关系正在缓和与改善。2019年4月12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第十五轮谈判在日本举行,东北亚区域合作伙伴关系协定持续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迎来了久违的叠加契机,区域合作朝向实质推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5月15日开幕,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4]。 与此同时,与东北亚区域地缘和安全形势的向好变化相比,由多年历史恩怨夹杂现实矛盾形成的历史问题和现实负资产,依然影响区域内的双边信任和多边谅解,掩藏在区域内外的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被激活,成为阻滞未来区域合作的新风险因素,东北亚区域合作依然面临显而易见的、有形或无形的巨大挑战。 一、正确理解东北亚区域的基本概念和蕴含的潜力 作为构成区域一体化抑或较为成熟的区域经济体的基本条件,地理层面的面积和人口、经济层面的经济总量、经贸水平、融合和依存程度、外交范畴的地缘乃至全球影响力等,都是需要考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上述指标来看,东北亚区域不论从地理还是外交范畴,还是区域内的经济份量和外溢影响,包括在资源禀赋和发展层面的既有优势及蕴含的潜力,都堪称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最具经济圈规模、机遇、活力、潜力及前景的地区。 (一)地理和外交概念交织的东北亚区域 从区域经济地理的角度,东北亚区域的地理概念界定相对清晰也相对容易。从广义范畴看,该地区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六个国家。从狭义范畴看,除日韩朝蒙四国外,中国则包括东北,或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区域,俄罗斯则包括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从外交层面,美国由于从历史到现实层面,几乎与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都有交集,而且历史上与区域内的中俄有不同阶段的对抗,与日韩还是军事同盟国,与朝鲜至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属性使美国从外交层面天然地成为对东北亚区域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在外交及地缘上形成了割舍不断的联系。 (二)世界经济地理布局中的东北亚经济举足轻重 东北亚区域具有发展成较大区域经济体的基本要素。从区域面积看,广义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分别占世界和亚洲的20%及80%。狭义面积1 600多万平方公里,分别占世界和亚洲的11%及40%。从人口基数看,广义和狭义达到17.5亿人和3.3亿人,分别占全球的23%和4.3%。地区生产总值和外贸总量分别占全球的1/4和1/5左右,外汇储备占全球的40%和亚洲的70%。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地理要素布局不仅对亚洲,对世界经济整体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三)东北亚区域蕴含巨大的合作优势与潜力 东北亚区域不仅是可媲美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的世界级区域经济体,从合作优势和未来潜力看,全球前15大经济体的中日韩俄四大经济体集聚于此;全球和区域开发热点、重大发展战略焦点云集于此,双边和多边合作机遇与潜力凸显。尤其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与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RCEP等制度性通商机制进入实质磋商阶段,未来牵动大区域制度性建构的潜力凸显[5];而不断深化“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东北亚区域的地缘、贸易、投资和人文等关系日益紧密地连接起来,区域内的大国、强国关系出现普遍好转,各国区域和国家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融合日益活跃。 二、新时期东北亚区域迎来合作叠加新机遇 随着2018年初朝鲜半岛地缘和安全形势向好转圜带动的区域整体地缘形势好转,区域内的中朝、中日、中韩、美朝、韩朝五大双边关系也不同程度实现或实质改善或大幅好转,东北亚区域迎来久违的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叠加机遇,区域内陆续出现新的国家级局部开发战略和区域开发战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内多边通商机制谈判也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圈建设也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一)东北亚区域地缘形势出现整体转圜 朝核问题缓和所带动的新一轮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互动,无疑为东北亚区域地缘和安全形势的整体转圜,经贸合作的升温乃至加速带来新的可能。朝鲜半岛局势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矛盾。围绕半岛局势,美朝经历了新加坡和河内两次会谈,原本一触即发的朝美关系向和解、对话迈进,和平与外交解决的基调基本形成。朝鲜2019年4月的七届四中全会及最高人民会议稳定了国内政治格局和发展策略,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方向有望得到延续,美方虽然还没有松动制裁,但河内峰会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保持与朝鲜对话的灵活姿态,使美朝第三次首脑会谈有望年内实现。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地缘交流及外交活动。 (二)区域内外五大关系明显好转 东北亚区域形势好转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区域内的五大双边关系——中朝、美朝、中日、韩朝、中韩关系——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改善或好转。从中朝关系看,随着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一年内连续四次访华,中方对朝方三个不变的承诺落地,两国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友好关系,还形成了维护东北亚区域稳定的互相支撑力量。从朝韩关系看,随着朝韩领导人的三次会谈和《板门店宣言》签署,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及建设性合作再次燃起希望。从朝美关系看,美朝实现两次首脑会谈,虽然围绕“无核化”具体内容和选项等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再次出现对抗乃至冲突的几率大幅降低。从中日关系看,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两国关系实现了久违的正常化,中日韩自贸区第十五轮会谈在东京举行,第五届中日经济高层战略对话在北京的举行,中日关系进入了摸索经贸新模式、新领域、新突破的阶段,两国引领亚太通商合作、维持多边主义的积极姿态,使“一带一路”建设东向扩容成为现实[6]。随着2019年5月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访日,再次确认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推进首脑互访机制化,中国最高领导人将于2019年6月参加大阪G20预期升温,中日关系将展现进一步的友好合作氛围。从中韩关系看,随着文在寅总统2017年末的访华,两国在应对朝鲜半岛局势上的共识和协调,韩国提出的半岛经济版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趋势,使中韩持续改善关系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强。 (三)域内国家战略和区域通商机制日益活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历时6年,日益得到广泛的响应,阶段性成果也不断呈现,随着东北亚区域多边关系的向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日本“安倍经济学”新阶段、韩国“新北方政策”和“新南方政策”的对接出现了活络气氛,朝鲜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也使朝鲜半岛未来融入区域合作的期待进一步提升。域内国家战略和区域通商机制日益活跃: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第十五轮会谈举行,河野太郎等六名内阁成员高规格参加中日经济高层战略对话,RCEP谈判加速,日本希望中国加入CPTPP并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2019年6月的大阪G20峰会,“一带一路”建议进入欧亚联动新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东北振兴对接欧亚新阶段、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与环渤海大湾区对接战略的呼声加大,尤其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得到热烈反响,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 000名外宾应约而来,近50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机构负责人的莅临,为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对接再次提供新机遇。 三、东北亚经济圈面临蓄势待发新突破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参崴举办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的致辞中,提出了凝聚中国智慧和主张的“构建东北亚经济圈”的倡议,这一倡议将东北亚区域合作由环日本海圈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向东北亚经济圈建设推进了一大步,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的类似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地缘和多边环境显著改善的当下,东北地区作出多边地缘合作示范,东北亚经济圈倡议有助于东北亚共同体意识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向日韩等国扩容,为以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中心的多边次区域机制性向制度性合作提供了政策选项和操作空间[7]。 (一)东北亚共同体共识增强支撑构建东北亚经济圈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该理念不断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响应,尤其是随着2017年3月23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由理念变成共识,并逐渐演化为行动。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泛洲际和次区域合作的平台,展现了中国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近年来,东北亚区域和平与发展、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自觉不断增强。 (二)“一带一路”建设向东扩容支持构建东北亚经济圈 经过实践,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由沿线和周边概念向东北亚区域等泛区域和跨洲际转换,“一带一路”建设不再设定对象、欢迎有共识的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扩容机制不仅为东北亚区域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创造了巨大空间,为构筑东北亚经济圈提供了有效平台与载体,更为东北地区依托东北亚区域腹地和节点优势,东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日韩扩容,西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跨境通道和园区载体提出了发展目标,成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也是探索东北亚经济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扩容和支撑开放大局的重要路径。 (三)东北地区的陆海重要节点地位服务构筑东北亚经济圈 与东南沿海及长江经济带海上通道为主的定位、新疆陆上开放的定位不同,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陆海结合部,拥有陆路连接欧洲、海路伸向亚太的水陆两栖优势。打造陆海互动、海陆融合的复合枢纽不仅是东北地区实现中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及欧亚物流枢纽定位的有效路径,也是东北地区走出狭隘观念束缚,激活外向型发展活力的必然路径。东北地区要依托区域开放一体化和区域一盘棋的共享开放理念,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以陆海重要节点地位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对外开放走廊,从而实现东北地区的全方位振兴。 四、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新挑战 虽然围绕东北亚区域的地缘、外交和安全形势出现了向好的系列变化,但不可否认,区域内双边和多边之间缘于历史及现实敏感问题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并未根本解决,一些不安定因素只是暂时被搁置。来自中美关系博弈走势的不确定性、中日韩多边关系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回潮的可能性、半岛无核化问题久拖不决的隐患、美国掀起的全球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持续发酵等突出问题,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在凸显合作机遇的同时,一些焦点、难点隐患和风险因素随时可能被激活,个别区域关系出现倒退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8]。 (一)东北亚地缘根本矛盾和利益冲突再次发酵风险 近代以来,东北亚区域是多国博弈的地缘敏感区域,中日甲午战争、朝鲜战争等都发端于朝鲜半岛。自冷战以来,东北亚区域一直被视为冲突的潜在危险策源地。可以说,区域内围绕地缘政治、外交,尤其是安全领域的博弈由来已久,完全的和平与稳定局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轮的向好转变基础还很脆弱,需要多方悉心维护。尤其是朝鲜半岛问题虽然出现了和平的曙光,但美国对朝鲜解除制裁这一问题久拖不决有可能引发朝鲜的人道主义灾难和民生困难。而且,现在朝美释放的和解信号究竟是互相试探,还是利益最大化,抑或是作为实现长期影响力的筹码,这些都无法定论。不安定的因素随时可能会由于一些敏感事件而再次被激活,中日、中韩、日韩复杂双边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暂时的搁置面临地缘和民意的风险冲击。 (二)美国因素及中美关系走势的不确定性 美国对华的遏制和零和博弈思维将会增加东北亚区域内多个双边乃至三边关系走势的不确定性。例如,美日韩军事同盟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乖离,美日印澳针对南海、台海、印太自由航行、战略合作的四角同盟,日越澳印旨在扩大在东南亚及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四角关系,来自美国的多边操纵和双边施压周期性上演。再从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来看,随着美国在《国家安全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针对中国的不仅仅限于贸易和投资,以封杀5G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竞争对手等博弈将会愈演愈烈。 (三)中日、中韩关系及中日韩三角关系的不确定性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形成的“工业的日本,农业的中国,海洋的日本,大陆的中国”思维并未褪去,只是被更加隐忍抑或灵活的实用方式取代,围绕历史、领土、东海及民意的争执由表象转入双方刻意不去触碰禁地,双方围绕是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还存在温度差,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中韩关系的改善明显滞后于中日关系的改善,这说明萨德反导系统的部署及民意问题已导致中韩关系发展严重滞后;由于战时日企征召劳工的赔偿问题导致韩方扣押日企在韩资产,以及韩国官员关于明仁天皇的不敬言辞等问题而致使日韩双边关系严重倒退,陷入近年不多见的低谷。面对来自中日关系的制约,韩国在东北亚区域的外交显得孤立,不得不转向东南亚寻求外交突破,与中日竞争另一个空间的影响力。 (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内顾倾向影响 美国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放弃多边、重视双边的贸易谈判政策,排斥移民的民粹主义内顾倾向等不断冲击全球多边经贸体系。日韩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融入和合作态度受到美国或明或暗的牵制,在2019年4月15—16日举办的美日双边贸易谈判对东北亚区域乃至亚太未来区域通商机制建构的影响值得关注。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威胁对韩征收关税、停止汇款、限制颁发签证等警告,不仅凸显两国关系恶化,也使得东北亚区域内随时可能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而美方主导的保护主义色彩使得以多边合作为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同样面临巨大的风险,域内外挑战空前加大。 五、区域合作视野下辽宁发展思考 面对东北亚区域合作出现的新机遇、双边合作的新动向、中日韩合作的最新动态等,作为位于东北亚区域物流节点和东北地区振兴海陆结合的前沿,辽宁应前瞻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高新技术和金融领域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主动融入区域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抢抓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三大机遇”,争当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三大引擎”,率先引领实现东北地区全面全方位振兴的“三大突破”。 (一)抢抓国家和区域发展新三大机遇 一是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深化机遇。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70多个,横跨亚洲、欧洲、非洲,陆海里程2万多公里,人口达4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数的63%;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货物和服务出口占世界的23.9%;欧亚铁路网8.1万公里,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洲”,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巨大。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进入实质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阶段,成果显著。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同期中国外贸增速3.7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的27.4%。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70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自沿线国家进口5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9%。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总额的13%。在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占同期总额的52%。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六大区域走廊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东北地区链接欧亚提供了平台和载体,给辽宁带来合作新机遇,通过构建面向东北亚区域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人才、交流等高地,辽宁有望扭转近年发展的不利态势。 二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区域合作新机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沿海和港口城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2019年4月粤港澳三地在日本东京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并收到良好反响。辽宁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三大湾区与其他沿江沿海区域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要摸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机遇,同时前瞻智库界提出的杭州湾区、环渤海大湾区设想,对“湾区经济”中的政府、智库与企业三位一体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借鉴湾区成功经验、顺应湾区新设想,在实践中创新引领。 三是“三创”新论断的机遇。“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最新论断,不仅为地方省份依托“三创”指示,鼓励创新、营造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次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也为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在改善营商环境上的重拳出击,加大减税减费扶持力度,辽宁创造元素逐渐形成,地区开放进程加快,从而带来新的内生动力、外向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并形成动力波与引力源。大连依托多年形成的创新和技术高地优势,深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指示精神,争当东北地区推动“三创”氛围的政策高地、人才高地、企业高地和开放高地,在营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二)争当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新三大引擎 一是争当“一带一路”东向扩容的引擎。2019年4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伙伴开放。……只要各国有意愿,都欢迎参与”。“一带一路”不限定对象和范围,亦没有数量限制,这为辽宁尤其是大连利用陆海结合部的港口和区位优势争当“一带一路”东向扩容的引擎奠定了基础。辽宁与日韩经贸合作历史悠久,合作基础扎实,开辟“一带一路”东向路线,不仅有利于服务国家倡议,还直接为辽宁开展“一带一路”第三方或第四方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争当构筑东北亚经济圈的引擎。努力参与构建东北亚经济圈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倡议的体现,也有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亚太区域多边合作树立典范,还可凸显辽宁作为东北亚区域中心和东北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省份的优势,通过东北亚经济圈的构建,实现辽宁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升级,巩固大连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国际航海物流枢纽地位。 三是争当对日韩创新合作的引擎。辽宁大连对日韩合作不仅在东北地区遥遥领先,在中国地方城市中也名列前茅,依托对日韩贸易多年形成的贸易、投资、人力、外包等优势,前瞻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旦签署将给大连带来的明显利好,开辟中日、中韩、中日韩俄蒙,以及中国与未来开放的朝鲜之间的第三(四)方合作,形成东北亚区域第三(四)方合作的示范中心、网络中心和设计中心。 (三)实现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的三大突破 一是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增长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时,要求东北三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并明确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辽宁率先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并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犯罪行为,黑龙江在2018年进行了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讨论并出台《黑龙江省营商环境条例》。作为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和思想观念领先的地区,大连的深度开放和转型发展,离不开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继续把解放思想作为大连推动新开放、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抓手。 二是开放合作激活内生活力的突破。东北地区普遍面临外生活力机遇增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外向拉动一直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从2018年东北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数据来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61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占全国的4.3%。其中出口额为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的3.2%;进口额为369.0亿美元,同比增长33.9%,占全国的5.5%。其特点是扭转了下降局面、但处于贸易逆差。2017年东北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排名为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其中辽宁出口额占东北地区出口额的79.3%。2017年东北地区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额排名为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其中辽宁进口额占东北地区进口额的63.0%。与2016年相比,各省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辽宁增速最高,达51.0%,吉林、黑龙江增速分别为13.1%、11.9%。由此可见,辽宁有希望通过外向拉动带动产业及经济结构变化,从而形成外生活力传导至内生动力的发展机制。 三是推进东北亚区域国际人才合作的新突破。21世纪的竞争是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关键,人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东北亚区域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年轻人的成长、上升及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与操作空间。对备受人才流失困扰的东北地区来说,一方面要放大营商环境的既有优势,“固巢留凤”,优化人力资源与人才布局的存量结构;另一方面要“筑巢引凤”,积聚国际及区域增量要素禀赋,吸引创新人才,带动创业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构筑面向东北亚区域的人才集聚交流高地,形成大连的软实力。 六、大连,怎么办? 大连是东北唯一的一个计划单列市,作为整个东北经济发展最好的桥头堡,该如何发挥示范效应,引领东北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一是要抢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机遇,避免被边缘化和去中心化。从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东北亚区域合作热潮以来,大连以打造“北方香港”和国际航运中心为定位,成为引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领头羊、日韩经贸合作的火车头,但新一轮东北振兴后期,大连去中心化的危机加大,面临来自省际、区域和东北亚区域外部的竞争加大,错过了上一个东北振兴周期解放思想与深度开放的组合机遇。在新时期,大连一定要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气概,切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的对接之中,以抢抓东北亚区域地缘转圜和合作加速的新契机为起爆剂,争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新示范区,重塑对日韩合作的转型新优势,构筑东北亚经济圈新地标。 二是要依托辽宁自由贸易区优势,夯实软环境与软实力,迎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落地后的竞争新态势。自2017年4月辽宁自由贸易区揭牌以来,沈阳、大连及营口三大片区结合自身优势,突出辽宁首创性特色,复制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熟经验并加以创新,逐渐成为东北振兴和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截至2019年3月,辽宁自由贸易区注册企业4.7万家,吸引资金超过6 000多亿元人民币,123项改革试验任务中有113项已经顺利落地[10]。大连的“中欧班列”“保税混矿”“入境粮食检疫全流程监管”等成为特色。面临新一轮开放和振兴机遇,大连通过挖掘优势和潜力,打造新环境、夯实新平台、构筑新路径,以2019年4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第十五轮谈判和在2020年初召开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实质突破为着力点,放大对日韩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摸索“一带一路”沿线的第三方和第四方合作可能,谋划区域竞争中心城市新态势。 三是要创造条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未来在环渤海大湾区中的合作和产业定位,力争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实现要素互补、双向环流。从中国的“湾区经济”布局可以预测,环渤海大湾区将是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湾区,杭州湾区则是以高科技和现代金融结合的智力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与国际规则高度融合、高科技和现代金融相辅相成、人才和智力领先的湾区模式。因此,大连对接湾区经济既要未雨绸缪,探索对接环渤海大湾区的合作模式和产业定位,还要从制度创新、领域创新、国际人才合作等层面抢抓现阶段与粤港澳大湾区要素互补、双向环流的有效模式和机制。 四是要学习好、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建设开放合作的战略、政策、人才和交流等特色高地。要作好中长期规划,有效借鉴和创新,侧重宜居、包容、智慧和高科技引领。面对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的新契机,大连要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东北振兴的系列重要指示落实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在建设开放合作高地的战略、政策、人才和交流上坚持世界眼光、区域水准、战略高度、政策深度、长远尺度,切实让大连的发展融入可持续的先进理念、开放制度、约束机制与包容形象,成为人才宜居创业、智慧科技引领、文化借鉴包容的国际化社区,建设高水平区域综合体城市群龙头。 五是要在顶层设计、智力支持、平台搭建、国际标准、项目遴选、开放环境等方面聚焦发力,指导与东北亚区域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对接。如果说党中央针对东北振兴的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凸显了来自国家的顶层设计,那么在新一轮国家和区域叠加机遇面前,大连需要在借用外部战略智力、引进国外高端智力、共享区域合作智力、灵活培育本土智力上谋大智、放大招。在搭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平台、深入对接东北亚区域多边合作平台、巩固对日韩经贸平台、挖掘朝蒙潜在合作平台、开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拉动平台上巩固优势,开辟新路径。在遵循国际标准上既要融入世界规则之中,还要创新参与乃至制定规则的条件,走出一条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和规则化的合作之路。在项目遴选和开放环境的塑造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为抓手,以深化和改善营商环境为根本路径,以打造环境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对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关键城市,服务国家构筑东北亚经济圈倡议,将大连塑造为东北城市群对外开放的陆港结合特色名片、对接东北亚经济圈新型国际合作的金色招牌、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优秀品牌。 [1] 刘耘. 浅析日本推进“环日本海经济合作”的动向[J]. 现代日本经济,1988(3):47-49. [2] 张明清. 东北亚经济圈的设想与前景[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88(7):9-15. [3] 习近平. 共享远东发展新机遇 开创东北亚美好新未来——在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EB/OL].2018-09-12. [4] 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 2019-05-15. [5] 笪志刚. 东北亚区域合作,制度设计该放大招[N]. 环球时报,2018-12-10. [6] 张蕴岭. 转变中的亚太区域关系与机制[J]. 外交评论,2018(3):1-11. [7] 笪志刚. 东北亚合力开启区域合作倒计时[N]. 环球时报,2018-09-21. [8] 笪志刚. 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探索和发展趋势[J]. 商业经济,2019(1):1-7. [9] 沈阳大连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8-10-01. [10] 任彬源,司晓帅,孟雷. 辽宁自贸区两年吸金超6000亿113项改革试验落地[EB/OL].2019-03-30.
“多亏跨区域检务合作机制,跨省界的县(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等多部门实现了协同作战,共同打击砂石盗采,守护绿色生态。”12月10日,站在江苏连云港(行情601008,诊股)赣榆区柘汪镇韦岭村村头,望着已开始修复的采砂地,柘汪镇党委副书记祁德志说。 “赣榆区地处苏鲁交界,临海陆地砂源丰富。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市场对砂石的需求旺盛,砂石盗采现象也越来越多。”祁德志说。 在韦岭村一处桃树林中,记者发现一个大水塘。“这里原来是一片土地,经过采砂和洗砂之后,土壤失去了涵养水源作用,严重破坏耕地和植被,产生大量扬尘沙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韦岭村村民谢友祥说,附近村民怨声载道,曾多次要求取缔,却始终没有结果。 “省际地区土地犬牙交错、管辖权交织,但打击犯罪不能各扫门前雪。”赣榆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波说,为破解边界行政区划管辖权不清导致查处执法难问题,从2017年开始,赣榆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山东日照市岚山区、莒南县、临沭县等地人民检察院共同签署了《苏鲁边界跨区域检务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建立省际边界跨区域检务合作新模式。 “我们把苏鲁交界处行政边界线互相延伸一公里范围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统一标准,统一执法尺度,实现跨省边界联动执法无缝隙。”赣榆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柏岩介绍,今年8月,赣榆、莒南两地人民检察院督促两地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对苏鲁边界8处占用农用耕地的非法采砂点开展联合执法,查处非法占用农用地总计87亩,并对两起破坏耕地严重的案件进行刑事立案监督。 “两县(区)国土执法人员现场对边界进行确认,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现场取证,属地镇执法人员对非法加工设备进行了拆除,属地派出所对非法加工点负责人进行谈话。”山东莒南县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王金荣说,跨区域检务合作机制实现了案件信息共享共治,调查取证、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凝聚了跨区域生态公益保护合力。 两年多来,依托《苏鲁边界跨区域检务合作框架协议》,赣榆区人民检察院还与周边县(区)签署了《苏鲁边界生态保护行动宣言》,建立了系统的跨区生态保护检察协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治水”公益诉讼人合伙组,针对苏鲁边界海域破坏、水污染问题,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作用,及时对河道污染问题加强监管,并运用科技手段对重点地区进行常态化巡察。 “截至目前,共计合作办理跨区域四大检察案件16件,通过公益诉讼督促恢复治理苏鲁边界被污染水域面积共4.3万余亩,关停、整治违法洗砂点、石子厂20余家,清理被非法占用的绣针河河道30多公里,清除倾倒在苏鲁边界的固体废物5万多吨,恢复被破坏耕地100余亩。”刘波介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蒋波)
编者按:他们是地产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营造者。联动全国百城,推出《见地》人物系列之“对话经理人”,一起聆听区域总、城市总讲述其建设美好生活的故事。本期【见地】对话嘉宾是碧桂园集团黑龙江区域总裁 李策。独家对话碧桂园黑龙江区域总裁李策 1992年碧桂园成立于中国广东顺德,经过28年的发展,碧桂园已成为“以房地产为主业,涵盖建筑、装修、物业管理、酒店开发、管理、教育等行业”的综合集团,2017年碧桂园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508亿元,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5018.8亿元、5522亿元,连续多年销售规模居行业前三。2020年7月碧桂园黑龙江区域正式成立,总裁李策讲述了独属于这片黑土地的“碧空远影”。独家对话碧桂园黑龙江区域总裁李策 进阶之路的前进与归属 多年前李策加入碧桂园,从基层员工做起。与无数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彼时的李策对碧桂园的理解仅限于搜索软件上的介绍,忆起第一次去集团参观,他笑言那次经历相当于“认知”洗礼,自此李策对碧桂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亦油然而生。 提及对碧桂园的理解,他的切身体会则是公平公正。他说:“我自身在碧桂园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碧桂园每年都为员工提供多次培训提升的机会。”一个好的企业如同智者,追随它向前的轨迹暨可发掘自身潜力又可拥有发挥的舞台。从基层员工到区域总裁,李策的进阶之路折射着碧桂园对人才的爱惜,更展现着头部房企所具备的独有的兼容并包的魅力与文化。 更让李策认同的则是,碧桂园在拥有了更多资源之时,便以最大的能力回馈社会,除去定向捐款爱心帮扶,碧桂园还致力于精准扶贫,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点对点的“授人以渔”帮扶政策。他说:“正是抱着这样的责任与担当,碧桂园愿把最好的呈现给置业者,希望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美好,这是所有碧桂园人奋斗的目标”。对80后的李策而言,与碧桂园一同为一方水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十分有意义的。独家对话碧桂园黑龙江区域总裁李策 头部房企的实力与信心 谈及碧桂园在哈尔滨的首个项目碧桂园·欧洲城——一个从土地摘牌到展示区开放仅用了76天的项目,李策深表动容。当时很多人认为工期短质量得不到保障,但实际背后不为人知的却是碧桂园人连续多日24小时作业,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工作。李策动情地说:“我终生难忘项目开放前夜所有人动情落泪的画面,项目施工阶段我们吃住一起,所有人都以忘我的状态全力加速工程进度,这个项目凝聚了我们所有人的热情与艰辛!面对当时其他地产的烂尾楼,我们希望以真正的实力证明桂园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每个项目。” 碧桂园做到了,更好更稳更快地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这是头部房企的水准亦是行业的标杆。截止目前碧桂园下沉到在黑龙江多地,下设4个项目均为当地标杆住宅项目,但这对碧桂园来说还远远不够。提及对未来的布局与规划,李策拓业者的姿态明朗起来,他提到了两大重点,“科技和农业”,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作为在世界五百强排第147名的碧桂园虽创办于南方,兴于房地产业,但碧桂园已从单一地产开放商逐步发展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企业,随着对全国的深入布局,碧桂园在黑龙江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上演着属于这片黑土地的精彩,李策对其充满信心。独家对话碧桂园黑龙江区域总裁李策 碧桂园在黑龙江的破局之路 黑龙江地大物博,辖区总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00万,但近年来人口流失趋势十分严峻。碧桂园注意到此态势,并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李策介绍道:“以后我们会相继在345线城市布局,让每个区域每个城市的人才可以有归属感,以此留住人才。”打造好房子是碧桂园的重要落脚点之一,但无疑碧桂园还将持续不断完善在黑龙江的布局对其发展进行助力。打破黑龙江地区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局限性,这是碧桂园在北国边疆未来的深耕方向,李策如此介绍碧桂园黑龙江区域的重任。 于李策提纲契领的表达中,我们可从中窥见他深谙市场现状和碧桂园优势,区域发展蓝图于他已然清晰,与其说任重道远不如说胸有丘壑自然敏锐,专业实干自有路途。我们亦有理由相信碧桂园在黑龙江区域必大有作为。 “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这正是哈尔滨人李策在碧桂园的经历,少年出走,只为有天归来,带着满腔热血,亦带着一身本领。李策还将与碧桂园一同走过更多十年,他始终坚信,社会因碧桂园存在而更美好,家乡会因越来越多归来的人更美好。
于是/文2020年12月29日,面对冬季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廊坊银行于线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十周年行庆暨永续债发行成功答谢大会。通过云端直播形式,社会各界与廊坊银行经营层及优秀员工代表一起相聚云上、共襄盛会。会议回顾了廊坊银行20年发展历程,感恩社会各界20年来的信任与支持,选举表彰了20年来为廊坊银行发展作出突出奉献的优秀员工与管理者,同时对廊坊银行打造"精耕京津冀稳健发展的价值银行"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新的展望、新的祝福。诞生于千禧年的廊坊银行,承载着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在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亲切关怀下,顺应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浪潮而生,揭开了廊坊地方金融发展的新篇章。20年来,廊坊银行经历艰苦创业、直面挑战、涅槃重生、结构优化等多个发展阶段,从一家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成长为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服务客户超过550万的区域重要金融力量。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在现场回顾了廊坊银行20年的奋斗历程与发展现状:廊坊银行地处京津雄环围中心、地缘优势突出,在拥抱地域红利与区域机遇的同时,廊坊银行也始终将服务区域实体经济、支持区域民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截至2020年11月末廊坊银行资产规模近2200亿元、居河北省内第一梯队;普惠金融业务让利实体效果显著,位于廊坊市第一、河北省第二;纳税额占廊坊金融企业纳税30%左右,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2000多个,间接带动就业近50万人;率先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本地参与临空经济建设的首个金融机构,与区域携手共同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回顾20年奋斗史的同时,廊坊银行颁发了"廊坊银行20周年杰出伙伴"、"廊坊银行20年20名最美奋斗者"、"廊坊银行最美管理者"等多个奖项,对一直以来信任与支持自身发展的客户、员工和伙伴进行了感谢与表彰。多位杰出伙伴和优秀员工通过云端领取奖项、发表感言,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以更加科技化、安全化的方式,从河北、天津乃至全国各地为廊坊银行发来祝福。活动最后,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廊坊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曹继红,廊坊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李德华携经营层代表共同登台,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与各界嘉宾共庆2020年首期30亿元永续债的成功发行,感谢各界对廊坊银行公司治理、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的认可,为廊坊银行2020年的担当与荣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开启了廊坊银行下一个二十年践行责任、精耕区域、服务实体的新篇章。庆祝仪式后,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带领与会嘉宾参观了新近落成的"廊坊银行行史馆",并为行史馆揭幕。行史馆展示了二十年来廊坊银行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一家城商行的差异化求变之路,既是对于过往历史的铭记、思索与总结,也为金融同业发展提供镜鉴意义。廊坊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邵丽萍表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来临的新时代,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希望廊坊银行的二十年发展历程,能够为中小银行抛砖引玉,点燃胸中特色银行的梦想,助力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