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全系统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创造性抓落实的务实举措,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开创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会议强调,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明年资本市场工作十分重要。会议指出,将重点抓好以下六点工作: 工作一:着力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更好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完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制度,支持优质领军上市公司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 解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将是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简单来说,资本市场将为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首发融资、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化发展中扫清障碍、铺平道路。这也与中央经济工作会所提出的明年八个重点工作中,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第一位相呼应。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再靠“放水”,而是靠科技创新,资本市场也要给到科技创新在融资端的全面支撑。其次,重点提到了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是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利器,可以使资金有效匹配至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其长期资本化发展在源头上的支持。股权投资也是资本市场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伴随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其在企业资本价值发现上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作二: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促进畅通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各层次股权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改善融资结构。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稳定交易所债券市场,夯实信用基础。 解读:此项工作中所提到的,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促进畅通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各层次股权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改善融资结构等,这些是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老生常谈的发展方向。重点在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下,IPO开口已被打开,但开口绝不是打开短期的一年或两年,堰塞湖的问题要彻底解决掉,相比过去,未来也将只有“IPO大年”。而债券市场则是要重点打击各种“乱象”,实现更加平稳的发展。 工作三: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 解读:此项工作重点在讲投资端。首先,工作中重点提到了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等工作,可见明年养老保险作为长期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端将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参与到资本市场全链条当中。其次,资金端的短期非理性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一大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也与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长期散户化相关。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等,旨在逐步去除资本市场资金端散户化的特征,规范化发展机构投资者。此外,也要重点加强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使得投资者更具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 工作四:会议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在注册制改革、健全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抓好重点改革措施和关键制度的落地实施。稳妥推进市场、行业和产品高水平双向开放。 解读:此项工作中提出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持续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而“地基”制度中的重点是在要落实注册制改革、健全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这四个方面。此外,将健全退市机制放在注册制改革后第一位讲,可见健全的退市机制与资本市场退市常态化的重要性。伴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IPO的开口已经打开,2021年退市新规将正式落地,资本市场的退市出口也将全面打开,整体进入“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新发展阶段。 工作五: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把IPO入口关,完善股东信息披露监管。加强监管协同和信息共享,避免监管真空。 解读:此项工作的重点是在监管方向,既要支持金融创新,但更要在审慎监管的大前提下进行创新,监管不可以真空,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则是重中之重。未来,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各类金融机构,都必须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与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单一的流量思维与资本思维将是不可取的,要通过核心技术、运营管理方式等方面为市场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 工作六: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预判和应对处置机制,切实维护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持续推动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有序缓释,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解读:此项工作重点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资本市场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长期发展原则,健全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加强债券市场、私募基金的监管工作,维护市场在全面注册制改革下的整体稳定。
“疯狂的石头”仍在飙涨!1月5日,铁矿石期货价格再次站上1000元关口,现货方面,普氏指数连续大幅上涨,12单月上涨近30%,达到160.7美元/吨高点,创9年以来的新高,截至2021年1月4日,铁矿石普氏指数164.5美元,较2020年内最低点79.8美元/吨,上涨超过100%。铁矿石价格暴涨现象引起了中钢协的关注。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来说,铁矿石异常涨价显示的不是一个好现象。亿海蓝大数据向《华夏时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铁矿石到港总计11.3亿吨,较2019年增加6930万吨,增幅6.5%,平均每月进口到港9400万吨。庞大的需求量和昂贵的价格,给我国钢铁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看来,当前,铁矿石定价机制不合理,这是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上下游长期健康发展。他呼吁,供需双方应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进口量价双增回顾2020铁矿石市场不难看出,铁矿石价格也走出了一道明显的弧线。2020年年初,大宗商品市场受疫情冲击大面积飘绿,但随着经济逐步走回正轨,市场也逐渐开始分化,原油方面,“负油价”打破历史低点,但黄金、动力煤、铁矿石等相继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黑色板块涨幅居前,铁矿石、焦炭年涨幅均超过50%。这样大幅波动的价格与供给高度相关。根据亿海蓝大数据统计, 受年初疫情影响, 第一季度铁矿石到港量有略微幅度的下滑,但4月份以后直到10月份到港量逐月呈上升态势,最高增幅达到18%,随后11-12月份到港量呈现明显回落。不过,当前铁矿石价格飙涨,却并不完全是由于供应影响,而是与资本息息相关。“从全年看来,铁矿石进口有明显增长,近几个月,港口库存没有减少,铁水产量没有增加,疏港量没有变化,这说明近2个月铁矿石供需矛盾不仅没有加剧,反而较三季度略有缓解。”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副总裁、天津建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忻表示。根据亿海蓝大数据统计的结果,2020年,澳大利亚-中国到港量为7.7亿吨,同比增加3770万吨,增幅5.1%,平均每月到港6440万吨;巴西-中国到港量为2.5亿吨,同比增加880万吨,增幅3.7%。四大矿山中,除了VALE发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余三个矿山力拓、BHP和FMG发货量同比均有所上升。VALE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铁矿石总产量处于低位,月均发货量相较于去年减少15%左右;随着二三季度的逐步恢复,到2020年底月均发货量已连续三月超出去年同期,涨幅在13%左右。不难看出,铁矿石供给量十分充足。据外媒1月5日报道,澳大利亚最新公布的资源和能源季度报告显示,20/21年度,澳洲铁矿石收入料将增加至12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938亿元);21/22年度,澳洲铁矿石出口将增加至9.06亿吨。不过,进口量增大并不意味着价格将有所回落。华菱钢铁相关负责人对此直言不讳称,2020年以来,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偏低,在境外铁矿石生产商寡头垄断的格局下,采购议价能力较弱。铁矿石质地多样,交割品不易标准化,对于一些热门品种,港口库存能够达到交割标准的货并不多。在基本面偏紧的情况下,易发生软逼仓,这时再配合上现货指数的操纵,期现货相互强化,价格飙升。呼吁新的定价机制在铁矿石定价中,期货和现货价格互相影响,不断走高,当前的铁矿石价格,已经超出了实体企业的预期。我国钢铁产量已占全世界50%以上,铁矿石对我国钢铁业乃至实体经济均有着一定影响。在分析师看来,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需求回暖与供给瓶颈叠加,预计未来3年内大宗商品中枢价格将持续上行。需求端回暖是大宗商品市场2021年最重要的变量,但产能周期造成的供给瓶颈和长周期的低库存会支持大宗商品价格在中期持续上行。叠加流动性和通胀预期因素,2021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将仍保持高位。不过,按照当前的定价机制,矿山每年80%至90%的铁矿石是通过与大型钢铁企业签订长协的方式销售的,这部分铁矿石定量不定价。长协的价格主要以剩下约10%左右的现货销售价格决定,以当月累计量作为长协结算依据。因此,铁矿石的供应量多少、卖什么品种、以什么价格出售,主要由矿山决定。这样的定价机制,让下游的钢铁企业缺乏议价能力。骆铁军对此呼吁,供需双方应研究、建立新的定价机制。目前,我国正在实现多元化进口目标,减少对单一国家进口依赖,此前减少澳进口大麦、红酒等商品后,已快速找到法国、美国等替代国。铁矿石方面,刚果拥有丰富矿产资源,掌握250亿吨铁矿储量,2019年,中国向刚果进口超过2万吨铁矿石,双方都有在铁矿产业上继续深化合作意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称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国内铁矿石需求若按照1%-2%同比下滑进行测算,明年铁矿石大概率将累库,对进口也将有着重大影响。
正值上交所正式开业30周年纪念日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三次会议,就上交所2020年工作情况和2021年工作安排听取理事、监事意见。同日还召开了理事会政策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上交所开业30周年座谈会,回顾30年来发展历程,展望新时代资本市场发展。 与会代表指出,过往30年,上交所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构建市场化直接融资平台、加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丰富居民财富配置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与会代表建议,围绕“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上交所应充分发挥一线监管和市场组织、资源配置优势,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协同市场各方更加注重提高交易所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提升交易所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综合能力。在深化改革方面,以落实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引领,形成从入口端到上市端至常态化退市端的系统性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方面,应坚持稳中求进发展基调,畅通股债基衍多元化融资渠道,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尤其是加快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与会代表还结合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对提升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构建与行政监管的良性互补机制以及改善制度供给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三十而立从头越,于变局中开新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交所将以更高的自我要求、更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更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承接“十四五”期间党和国家交付的各项重要任务,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发挥好交易所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的枢纽作用。
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2021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会议要求,2021年要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公租房保障,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
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了2021年房地产8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在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除了重申“房住不炒”外,“租房市场”也着墨颇多。可以预见的是,租房市场整治将成为2021年调控的重点。此外,会议也提出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且首次透露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框架内容。 2021年住建部八大工作重点 1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深入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2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3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4加大城市治理力度,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工作。推广装配式钢结构等农房建设方式。以推广水冲式厕所为重点,提升农房现代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6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7全面实施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8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租房调控 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租赁住房短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在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看来,发展租赁是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住建部会议均重点阐述租赁对缓解住房供需矛盾尤其是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的重要性。未来住房租赁发展将在增加租赁房源供给、租赁权益的保障及扩大、规范及支持租赁企业的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届时租金更平稳,租住真正成为一种长期居住选择。”他说。 我国租房人数已经超过2亿人,年轻化是新生代租客标志性的特征之一。根据9月发布的《2020中国青年租住生活蓝皮书》,在城市租住人群中,30岁以下占比超过55%,其中26-30岁(1990-1994年)的租客占比达到31.48%。 在具体途径上,会议提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做好公租房保障,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记者注意到,除了公租房,集体建设用地的租赁房作为补助性的租赁房供给市场,已经多次提出。2017年起,在北京、辽宁、上海等多地开展试点,目前大概有150个试点项目地块,但其进展较为缓慢。今年7月,全国首个集体土地租赁房在北京丰台正式运营。今年“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明确了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房建设方面相关的配套和规划问题,或将加快相关探索脚步。 同日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预计,2021年保障性租赁市场建设的步伐也将会进一步加大。报告主办人倪鹏飞表示:“保障性租赁房是新市民的第一落脚地,健全体系尤为重要。” 倪鹏飞认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机制特别重要。“因为这些都需要政府或企业的投资,涉及到成本的分担、损失的补偿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最后相互推诿,会导致房子没法住,或者建到很远的地方。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带来很多问题。” 城市更新 今年可谓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元年”,1-11月,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7万个,惠及居民近725万户。全国住房保障的主要任务从棚改转移到老旧小区改造,促进城市更新。在住建部会议上,“城市更新”也是一大关键词。 会议指出,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推动物业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服务业。深入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运行模式。 “城市更新行动将更有力服务于国内大循环战略。城市更新行动是重大民生工程及发展工程,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要将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城市更新及其中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就是重要环节。”许小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全国棚改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棚改和违建的拆除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租赁房的短缺。在此背景下,同日发布的《中国住房社会保障报告》认为,上海提出了“宿舍型”公租房给快递小哥,家政服务业提供“一间房”“一张床”的形式,或能提供一些借鉴。 长效机制 房地产调控已提出多年,但长效机制还需建立。会议提出,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实际上,房地产长效机制已多次强调。今年8月,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召开,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会议指出,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 但住建部的此次会议是监管层首次透露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框架内容。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实际上这里提及的机制的五个内容,即“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这个表述就把调控的事前和事后、市场化和行政化的手段等进行了结合,具有积极的作用。 “后续预计长效机制方面,四大价格监管体系会形成,包括一手房价格体系、二手房价格体系、租赁市场价格体系和地价监管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严跃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