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对治理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上下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国上下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更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各有关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多措并举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运行。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逐月好转,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抓细抓实物资保障工作,为抗击疫情、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提供坚实支撑。以确保武汉市、湖北省、北京市生活物资供应为重点,综合采取增供应、增库存、保生产、保运输、稳市场、稳预期等措施,保障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在离汉离鄂通道管控、社区封闭管理等情况下,紧急采取措施,协调货源增加市场供应,迅速实现千万级人口城市生活物资供销模式转型,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6月份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因疫情关闭后,立即启动工作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联动、北京与周边省份联保,迅速建成3个进京中转调运站,有效保障首都生活物资稳定供应。大连、乌鲁木齐等地发生突发点状新疫情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加强物资保障。多措并举增加口罩等医疗物资供给,组织口罩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医用口罩产能,明确对重点紧缺物资实行政府兜底收储,建立全国统一调配机制,确保用到湖北、武汉等最急需的地方和医护人员,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按需使用口罩,有力保障了国内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需求并支持全球抗疫工作。 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复工复产有序推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据疫情严重程度,以县级为单位划分低、中、高风险地区,有针对性地明确疫情防控策略和复工复产安排,及时出台8方面90多项政策措施并狠抓落实,推动部分区域、领域由按下“暂停键”到分区分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要素保障,大力推动恢复交通运输秩序,协调落实低风险地区之间人员流动不设障碍、不实施上岗前隔离等要求,做好务工人员返岗,着力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卡点难点堵点,加强煤电油气运统筹调度,全力做好能源供应保障。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积极帮助解决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问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帮助外资企业及配套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问题,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农业生产形势调度研判,推动化肥、养殖企业复工复产,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截至4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员工到岗率分别达到99.4%、94.3%。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各地正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推进项目建设,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图为2020年8月21日,中铁八局三公司施工人员在陕西省清涧县清子高速公路子长段安装护栏。该公路是陕西省“十三五”期间实现“县县通高速”的高速公路重点项目之一。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加强政策对冲,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回升。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新增财政赤字、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加快发行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综合运用普遍降准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安排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等措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3.3%。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落实力度,实施企业稳岗扩岗支持计划,大力支持灵活就业,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1万人。出台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措施,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上半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万亿元。帮助外贸企业保订单、保市场,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保障中欧班列战略通道稳定运行。二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由一季度的下降11.4%转为增长4.5%,实际吸收外资由一季度的下降10.8%转为增长8.4%。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企业顺应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加快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出台实施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二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逐月改善,8月份实现今年首次正增长。坚持土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时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深入开展纾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推动重大项目有序开工建设。积极应对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指导支持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确保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持续加大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较好稳定市场预期。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宏观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基本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比一季度增速高10个百分点;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5%、55.9%,连续7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 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市场人气持续攀升,国内大循环活力强劲。图为2020年10月8日,游人游览上海豫园。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坚持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各有关方面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针对疫情引发的贫困地区群众就业难、增收难和返贫风险增加等问题,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率先复工复产,实行点对点对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外出务工难题,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强化产销衔接服务,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对受疫情影响致贫和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采取纳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52个县、1113个村开展挂牌督战,项目资金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扩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贫困人口覆盖面,按期完成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扫尾工程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大型安置区教育医疗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等专项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着力保障民生,社会大局总体稳定。迅速拨专款支持武汉建设火神山、雷神山救治医院以及方舱医院,对我国公民参加基本医保的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兜底帮扶,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所有参保失业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阶段性扩大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范围,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垃圾处置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前8个月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1.0%。 注重统筹兼顾,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各项工作稳步开展。认真总结应对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出台并落实一系列加快补短板、强弱项的政策措施。主动谋划推出一揽子改革举措,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意见,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二季度日均新增市场主体8.4万户,比一季度增长121.4%。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有序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出台并加快落实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加快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经验启示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应对疫情冲击这场大考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经验做法和规律性认识。 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回顾疫情防控历程,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见微知著,在疫情发生伊始就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防控工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果敢的历史担当、精准的战略判断,及时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的重大决策;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作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有关方面自觉加强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各项任务,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正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才能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我们要坚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强化使命意识和政治担当,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政府立即响应、令行禁止,全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头拼搏,广泛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积极性,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集中力量办成了医疗资源生产调配、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分级分类精准复工复产等一大批大事难事急事,充分彰显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彰显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锤炼关键时刻“顶得上”、紧要关头“豁得出”、攻坚克难“靠得住”的干部队伍。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有关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扎实做好稳就业、惠民生各项工作,及时解决医疗资源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等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团结依靠群众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复工复产等工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这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2018年初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提出“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各有关方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方面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夯实物质资源、产业体系、硬件设施、科技能力等经济基础,为应对疫情冲击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紧盯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强化监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补齐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实践证明,对风险防范和问题解决来不得半点放松,必须一抓到底,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着力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必须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本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各有关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统筹兼顾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重点目标任务,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坚持精准施策,采取分区、分级、分类等差异化方式,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助企纾困等工作;坚持不断创新,探索出了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力增加供给、加强预期管理等一系列新做法新举措。实践证明,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必须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练就高强本领。我们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在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持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三、进一步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当前境外疫情仍在持续扩散蔓延,境内疫情虽得到有效控制,但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将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经验做法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不断传承发扬、完善提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慎终如始、再接再厉,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依靠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围绕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集中力量办成一批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大事难事急事,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不断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针对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兼顾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加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生产、采购、储备、调运等环节工作流程,加快构建完善政府统筹、企业运营、平战一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物流体系,确保在各类突发情况下应急物资储备、物流等体系高效运转。加大医疗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围绕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着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距离年底还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必须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促进财政、货币、就业政策与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加大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力度,有力有效保障基层运转,推动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细化实化减租减息等稳企援企政策。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力度,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好已出台的扩消费政策,着力激发消费潜力;加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强化有效精准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积极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加大民生兜底保障力度,对因病因灾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实施好社会救助,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猪肉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帮助外贸企业保订单、保市场,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保障中欧班列战略通道稳定运行。图为2020年8月5日,一辆满载防疫物资和百货商品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精心谋划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努力克服疫情全球蔓延的不利影响,高质量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境外投资平稳健康发展,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努力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新华社日内瓦9月29日电 题:百万生命逝去 团结“战疫”之心不可懈怠 新华社记者陈俊侠 杜洋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00万。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它意味着新冠疫情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人类距离最终战胜新冠病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团结“战疫”之心不可稍有懈怠。 从世卫组织数据看,近期全球日新增感染者数为30万上下,日新增死亡病例数为6000上下,依然居高不下。虽然世卫组织反复强调世界各国要采取更加严格、有针对性的疫情防控措施,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更多人仍将因防控不力而染病甚至死去。 中国成功防控疫情的案例,让世界看到了人类在安全有效的疫苗问世前阻击新冠病毒的可能性。然而,一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法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给病毒提供了传播蔓延的可乘之机。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强调,要有效控制疫情,需要世界各国扎扎实实做好病例发现、检测、隔离、治疗和追踪病患密切接触者等防控各个环节。在没有特效药且疫苗未能大范围使用的当下,切断传染链是防控疫情的最有效手段。面对世纪疫情,能否有效防控不仅考验各国的治理水平,也拷问其执政理念。 能否有效防控疫情,要看是否坚持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一些欧洲人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原本具有很好的防控疫情条件,但其领导人出于个人和党派利益、刺激经济等因素考虑,没有推行有效防控举措。如此无视人民的生命健康,疫情哪能不失控?世卫组织指出,防控疫情是当今世界“最好的投资”之一,从长期看会给各国带来更大利益。 能否有效防控疫情,要看是否尊重科学、相信和重视公共卫生专家的科学判断。疫情防控是公共卫生一个专门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只有相关公共卫生专家才最具发言权。世卫组织负责全民健康覆盖及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事务的助理总干事任明辉曾在多个场合强调,防控疫情很重要的一点是各国都要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政府决策时一定要听取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 能否有效防控疫情,还要看是否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病毒不论种族,疫情蔓延不分国界,在所有人都获得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正如任明辉所说,“越是新发传染病,越需要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不会给病毒留下“温床”或死灰复燃的空间。国际社会应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世纪疫情面前,世界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最终战胜共同的敌人。 各国团结一心携手合作,在病毒面前不以私心为念、不以他国为壑,心无旁骛抗击疫情,这既是对各自国家的人民负责,也是为世界做贡献。
据文化和旅游部8月12日消息,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和演出行业现状,文化和旅游部现将《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印发。 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三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等要求,加强剧院等演出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常态防控。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属地原则”,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包含演出场所在内的文化市场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排查防控漏洞、紧盯防控重点环节、切实落实防控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安全。 (二)坚持有序开放。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在低风险地区,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可以举办中型及以下营业性演出活动。暂缓新批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暂时取消演出前后的现场互动环节。中高风险地区,暂缓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 (三)坚持预约限流。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院座位数的50%,应当间隔就坐,确保安全距离。含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不同剧场之间应当实行错时错峰或者通过不同路径出入场,并加强统筹调度,安排专人做好现场疏导,避免人员聚集。在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酒吧、餐饮场所、现场音乐厅(LiveHouse)等场所举办营业性演出,演出主办方应当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做好人员疏导。 二、场所防控管理 (四)落实防控主体责任。演出场所应当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制定本场所防控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处置能力,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测登记、垃圾清理、场地巡查、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并根据当地疫情防控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五)加强清洁消毒。演出场所应当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表》,明确消毒范围和频次,记录消毒时间、责任人等信息。每场演出前后,应当对场所舞台区、观众区、化妆间、通道、出入口、行政办公场地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建议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 (六)加强通风换气。演出场所应当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如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在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的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出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关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并在疾控部门指导下进行清洗消毒。 (七)配备防护用品。演出场所应当配备充足的口罩(建议配备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级别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消毒防护用品。在公共休息区、洗手间等区域配备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等清洁消毒物品,便于消费者和员工随时清洁消毒。消毒物品应当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储存和使用,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应当定期检查防护用品,及时补充更换。 (八)规范垃圾处理。演出场所应当设置专用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将废弃口罩、消毒纸巾等用品投入专用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用塑料袋密闭扎紧后投放。垃圾收集容器应当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防止满冒,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九)设置临时隔离区。演出场所应当设立(临时)隔离区,位置相对独立,设立提醒标识,配备安全有效的防护用品,并指定专人负责,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十)加强防疫宣传。演出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通过设置提示牌、摆放宣传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员工及消费者的疫情防控意识。 (十一)排查安全隐患。演出场所应当及时排查消毒用品存放、电源管理等安全隐患,并对照《文化部关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17〕5号)有关规定,加强自查自检,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立整立改。 (十二)鼓励线上服务。鼓励推广在线实名制购票及电子票,鼓励使用在线支付,鼓励采取二维码闸机验票,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对剧院等专业演出场所,实行实名制购票和实名制入场。鼓励云音乐会、空中剧场等线上演出活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三、演职人员和观众管理 (十三)做好演职人员管理。演出主办方应当与参演单位和个人签订安全协议或者健康承诺书,提前做好对演职人员(含行政、后勤等工作人员)的体温检测等防控措施,并建立《演职人员健康记录表》。每场演出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演职人员,并注意保持一定距离。演员人均化妆间面积不低于5平米。 (十四)做好入场检测登记。演出场所应当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并安排专人值守。观众进入演出场所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观众拒绝佩戴口罩或者体温异常的,应当拒绝其进入。 (十五)加强现场巡查。演出场所应当安排专人做好演出现场管理,提醒观众在入场、退场及观演期间,科学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四、员工健康管理 (十六)做好员工健康监测。演出场所应当按照要求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记录表》,每日对员工进行两次体温检测,随时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安排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跟踪相关情况。 (十七)指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演出场所应当及时对员工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督促员工掌握疫情防控、个人防护、卫生健康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并做好个人防护。 (十八)减少员工聚集。根据实际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者居家办公方式,员工上岗应佩戴口罩,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督促上班员工不串岗、不扎堆。加强员工用餐管理,鼓励实行错峰就餐、分散用餐。科学管理工作会议,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提醒员工减少不必要外出,尽量避开密集人群,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五、异常情况处置 (十九)建立沟通机制。演出场所应当建立疫情应急沟通机制,了解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联系方式,并确保全体员工知晓。畅通疫情上报通道,发现疫情应当及时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报告。 (二十)做好发现疫情时的应对处置。演出场所如出现疑似疫情,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现场管理,避免恐慌,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采取相应疫情防控处置措施,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并暂时关闭场所。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之间的联动,确保开放管理工作平稳有序。 (二十二)加强外籍等演职人员信息核验。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在审批含有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演职人员(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时,应当核验相关演职人员最近一次在境内演出批准文件、出入境记录等信息,演出主办方应配合做好演职人员身体健康检测,并作出书面承诺。 (二十三)加强监督检查。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恢复开放的演出场所的巡查和监管力度,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及时发现隐患苗头并有效处置,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二十四)加强应急管理。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开展排查、评估和宣传培训工作,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督促指导暂时关闭场所。
据交通运输部8月12日消息,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强游轮疫情防控和运营安全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高度重视汛期、台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立足疫情防控工作形势,深入开展航线复航评估,制定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扎实做好游轮复航各项准备工作,经当地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意并在做好游轮疫情防控和运营安全工作的前提下,稳慎推进游轮复航。要加强与地方应急管理、水利、卫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强汛期和台风期间游轮运营、疫情防控等信息共享,确保运营安全。 通知要求,要加强游轮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督促已复航的游轮运输企业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我部有关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要求,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实名制规定、公共场所通风消毒和人员体温检测、载客率控制要求等,引导游客落实戴口罩、手卫生、“一米线”,加强个人健康防护,一旦发生疫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游轮复航初期的载客率不超过乘客定额50%,复航两周并经评估论证疫情防控措施可行的,载客率可提高至不超过70%。
在8月3日大连市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健委主任赵作伟发布:8月2日0-24时,大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累计确诊病例87例,正在实施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7例。 赵作伟介绍,本次疫情可初步排除国内本地病例传播的可能,推测可能是由境外输入引起的,疫情溯源工作在国家和省专家组的指导下,正集中国家最优秀的专家和力量,紧锣密鼓进行病例溯源工作。 赵作伟表示,大连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依旧较大,需要毫不松懈,一鼓作气把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整个行业似乎只剩下两种病,一种是非洲猪瘟,另一种是其他病。然而,作为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之首的口蹄疫,同样严重的危害着我国畜牧业生产。 7月29日,在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必威安泰”)特约、新猪派出品的“必威安泰口蹄疫O/A二价3B标记疫苗新品发布会”上,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研究室主任刘在新、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教授张七斤、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刘延麟共聚一堂,与大家共同分享了非瘟时代下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及防控特点。 直播现场 口蹄疫疫情总体稳定,但仍面临很多挑战 据刘在新介绍,目前我国口蹄疫疫情总体呈稳定控制状态,散发O型和A型,无亚洲I型疫情(2009年6月以后再无疫情)。然而,随着贸易频繁、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口蹄疫的防控形势也变得越发严峻。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研究室主任 刘在新 然而,我国口蹄疫发病毒株原本复杂多变,在原有毒株尚未消灭下,又有新的毒株相继出现。过去,口蹄疫多呈现单一毒株引发疫病,但近些年口蹄疫呈多毒株流行态势,特别是进入2018年,更是呈现出有5个毒株都有发病的现象,其中O型4个,分别是Mya-98、Cathay、PanAsia、Ind-2001毒株,A型1个,Sea-97/G2毒株。 张七斤表示,口蹄疫多呈现大流行的方式,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其大流行却有明显的周期规律,一般3-5年流行一次。而新猪派记者梳理近几年我国A型、O型口蹄疫的流行情况后,发现自2018年我国口蹄疫疫情创十五年来新高以后,这两年口蹄疫疫情恢复低频率散发水平,而这是否意味着养殖场对于该病的防控可以稍微松懈呢?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教授 张七斤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虽然非瘟的到来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养殖场整体的生物安全水平,但是与非瘟接触性感染不同,口蹄疫的传播方式跟多样,飞沫、尘埃、空气均可引发传染,如果不是空气过滤的猪舍,依旧存在传染风险,所以养殖场不应对其掉以轻心。 内蒙古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 刘延麟 疫苗免疫仍是口蹄疫防控最有效的方式 既然仅靠生物安全无法把口蹄疫隔绝于场外,那么养殖场又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防控呢?张七斤认为,防控口蹄疫还是以疫苗免疫为主。与非洲猪瘟没有疫苗可用的情况相比,口蹄疫的防控就幸运多了,特别是我国的口蹄疫疫苗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只要选择高质量的疫苗进行正确的免疫,提升猪群的自身抵抗力,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口蹄疫疫情的发生。 由此可见,口蹄疫疫苗的选择对最终防控效果的影响尤为关键。那么对于养殖场来说究竟该如何欧针对性地选择疫苗呢?在张七斤看来,首先要注重的是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口蹄疫病毒高度易变,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性。同一型内又有许多亚型,亚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有的能够提供交叉保护,有的不能。因此,所选疫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在抗原特性上需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其次,就是疫苗类型的选择。据刘在新介绍,口蹄疫疫苗主要可分为弱毒疫苗、灭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可细分为合成肽疫苗、表达蛋白肽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灭活完整病毒疫苗、标记疫苗、活载体疫苗)三大类。基于三类疫苗的优缺点,刘在新更推荐使用基因工程疫苗,特别是标记疫苗。 为推动国内口蹄疫的净化,必威安泰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了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 / rV-1株+A/rV-2株)【证书号:(2019)新兽药证字52号】。该疫苗继2019年8月23日获得二类新兽药证书后,于2020年5月22日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兽药生字050217547)。刘在新认为,免疫净化是我国口蹄疫防控的必经阶段,而免疫净化的前提是区分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虽然我国现在的常规口蹄疫疫苗对O型和A型均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但尚无法精准鉴别免疫群体和感染群体。 据悉,该疫苗采用O/rV-1株-O/Mya98/XJ/2010株、A/rV-2株-A/HuB/WH/09毒株,与当前流行毒株匹配度很高。此外,疫苗还具有基因标记、免疫广谱、免疫鉴别等技术优势。而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双价3B标记疫苗免疫保护效果,必威安泰特地购置了新的口蹄疫病毒培养、浓缩、纯化、灭活等主要设备,还运用了悬浮培养技术(专利号:ZL 2014 1 0749503.9)、146S纯化技术(专利号:ZL 201110275159.0)和标记苗生产技术(专利号:ZL 2014 1 0643314.3)三大专利技术。 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 / rV-1株+A/rV-2株)的成功问世,克服了常规灭活疫苗应用后干扰鉴别诊断的缺陷,将为口蹄疫防控净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并推动我国口蹄疫无疫区全面建设的进程。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自2月初发布多篇报告对国内和海外疫情进行了预测和跟踪,事后来看预测效果比较准确。到目前,各国疫情形势分化明显,不少国家防控效果明显,但全球每日新增病例还在不断攀升,全球疫情将如何发展,本文在传播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多维度校验模型的输入参数,并充分评估主动防御措施对参数的影响,对疫情未来的发展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展开分析。 主要内容 ■新增病例转向发展中国家,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独树一帜” 过去一周的新增病例中,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下的国家占比约60%,美国占比约28%,其余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占比约12%。 ■疫情预测的关键是把握住核心参数R0(基本再生数,又叫传染系数) 目前R0仍比较高的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美国R0为1.4左右,其他欧美国家R0基本降到0.7以下。 ■美国离“群体免疫”还比较远 即使假设目前实际已感染过(获得免疫)的人数远高于公布的确诊人数,且假设防控力度维持现状不变,每日新增病例数将大幅上升,靠群体免疫达拐点也需要4个月左右,而每日新增病例数降到2万以内需要9个月左右。 ■美国防控措施再度收紧或不可避免,对经济影响值得关注 如果仅维持现在的防控力度下,每日新增病例数最高将达到140万以上,这显然是美国医疗系统不可承受的,所以后续再度收紧防控措施或不可避免,事实上美国一些州近日已经开始收紧了。考虑到防控措施松紧摇摆,群体免疫的速度会更慢,预计靠群体免疫达到新增病例数的拐点的时间需要1.6年左右。可见,群体免疫的策略没有可操作性。 ■疫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可低估 仅靠防控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消灭新冠病毒已几无可能,疫苗的研发虽然取得进展但最终的上市时间、免疫效果、供应能力等都还存在不确定性,免疫时效(抗体在人体内持续有效的时间)等新冠病毒本身的复杂性也不可低估。 ■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时间或超预期 如果像一些研究担忧的那样,抗体免疫时效较短,无法长期免疫(即感染过或者接种过疫苗的人一段时间后还能再被传染),则新冠病毒很可能要与人类长期共存下去。考虑到各地区卫生防疫水平的差异、定期接种疫苗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可能形成不同地区间疫情风险巨大差异,这对跨国人员流动和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现状:新增病例转向发展中国家,美国“独树一帜” 发展中国家(比如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下的国家)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自5月中之后上升速度较快,目前仍处于加速趋势中。欧美国家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下,新增病例数自4月中旬开始拐头下降,但美国在过早重启经济后自6月中开始新增病例明显反弹,疫情出现第二波,截止目前仍未出现明显拐点。除美国外的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新增病例数趋于稳定。 过去一周全球报告新增病例约174万例,其中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下的国家共约105万例(占比约60%),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不含美国)约21万例(占比约12%),美国约48万例(占比约28%)。可见目前大部分的新增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中美国“独树一帜”。 图表1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走势:按人均GDP分类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2 截止目前(7月25日)累计确诊病例数分布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3 每周新增确诊病例数:按人均GDP分类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4最近一周新增确诊病例数分布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二、疫情发展预测:把握核心参数R0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先后对国内疫情和海外疫情进行了预测,事后看预测效果与实际情形比较接近,主要原因是对流行病传播模型(SEIR)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围绕传染系数R0这个核心参数进行测算和假设,而非简单套用模型去做数据拟合。事实上,病毒本身的传染能力决定了R0的初始值,而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决定了R0的下降速度。因此,对R0初始值测算和对防控措施效果评估的准确度基本决定了对疫情预测的准确度。 图表5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发布的主要报告和预测结论 数据来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对国内疫情的预测:中性假设与实际情况非常贴近 在2月3日发布的《疫情拐点何时出现——基于数学模型的新冠病毒传播预测》中,通过春节前两周从武汉外迁到外省市的人数及随后两周的发病率反推当时武汉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规模,以此为参数,通过数值求解,测算出新冠病毒自然状态下(没有防疫措施下)的基本再生数(也叫传染系数)R0为5.38,远高于SARS,如此之高的R0值当时引起不少质疑。 以原始的R0值5.38为基本参数,考虑到当时国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参考2003年SARS疫情在严格防控后R0的下降幅度,当时给出了中性假设下的预测结果:每日新增病例拐点在2月17日左右出现,总患者数量将达到8.8万左右。事后看,这一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形非常接近。 图表62月3日对国内新冠疫情的预测及事后的实际确诊数据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对美国疫情的预测:实际情形与悲观假设比较接近 在3月2日 发布的《海外疫情失控的概率有多大?》中,以国内防控措施的严格度以及使R0下降的幅度作为参考标尺,评估海外疫情防控的难度,当时提出海外疫情前景很不乐观,失控的概率较大。从流行病传播模型来看,基本传染数要下降到1以下,才能控制疫情,而在其他参数控制得跟国内相同水平的前提下,人员的接触频率要比平时下降66%以上,这对不少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可能存在较大挑战。 在3月20日发布的《模型揭示美国疫情失真,应果断推行方舱模式》中,对美国新冠疫情基于SEIR的模型框架进行测算,发现美国公布的确诊人数与模型预测的患者人数严重不符,指出当时美国公布的确诊人数严重失真。并通过分析国内和韩国的防疫成功经验,提出对轻症患者快速检测和隔离收治是控制疫情的重中之重,中国和韩国都是在采取方舱医院的模式,对轻症患者隔离收治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在4月1日发布的《全球疫情何时见拐点?》中,我们预判欧美每日新增病例预计在一周左右见顶,但疫情结束进程将很缓慢,即R0只能降到略小于1。对于美国的疫情,当时给出了乐观、中性、悲观三种假设,事后看,到5月底美国累计确诊人数比悲观假设略好一点。之所以当时只给出到5月底的预测,是因为“疫情结束速度缓慢,严格的防控措施难以长时间坚持”,预料到美国可能难以长时间坚持那么严格的防控措施。事实上美国确实在6月初放松了防控,在6月中旬迎来了第二波疫情反弹。 图表7 4月1日对美国疫情的预测及事后的实际数据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说明:实际确诊数据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上升速度明显快于模型预测值,可能主要是当时检测效率的快速提升,排查了之前积压的待检测病例。 可见,分析和把握住R0这个核心参数,是准确预判和分析疫情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疫情较严重国家的R0值 从传染系数R0来看,目前仍比较高的是美国和印度、巴西、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除美国外的其他欧美国家R0都基本下降到0.7以下了,美国目前的R0仍在1.4左右。 图表8目前R0较高的国家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三、美国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 关于“群体免疫”的争论 自疫情在全球多地爆发以来,英国等国家在一开始时就提出过“群体免疫”的策略,后来在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和民众的反对压力下都改变了策略。“群体免疫”简单来说就是让疫情自然发展,当大多数民众被传染并产生抗体后,疫情的传播速度就自然下降了。 “群体免疫”策略是否可行,可能取决于三个方面:1)病毒的传播速度和重症率,如果传播太快且重症率较高,则医疗体系面临崩溃的压力,而传播太慢则达到“群体免疫”的时间就会很长;2)病毒的致死率有多高,若致死率较高,则“群体免疫”造成的死亡人数和代价过大,民众难以接受;3)免疫时效,即抗体在人体内持续有效的时间,如果免疫时效较短,不能长期免疫,则意味着不可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 在美国疫情迎来第二波,确诊病例数大幅攀升下,又有声音认为疫情可能根本无法防控,再过些时间,美国等国家可能就率先达到“群体免疫”了,到时中国等防控做得最好的国家离“群体免疫”最远,将面临巨大压力。那么美国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 假设保持现有防控力度下,美国达到“群体免疫”还要多久? 多久能达到“群体免疫”需要做合理的假设: 首先,美国已感染并获得免疫的人群有多大?美国在5月份之前检测力度是严重不够的,因此报告的确诊人数可能大幅低估了真实的病例数。假如公布的死亡人数比较准确,参考中国湖北省外地区、香港地区、韩国、以色列等防控较早、未发生明显医疗资源挤兑、老龄化程度与美国比较接近的地区的新冠病例致死率(约1%~2%),美国目前15万左右的死亡人数,按1%的致死率乐观估计,假设已感染的真实病例数(已免疫)为1500万左右。 其次,防疫措施的力度将如何变化?防疫措施的力度会影响传染系数和传染速度,会直接影响达到“群体免疫”的时间长度。为了简化,我们先假设美国按照目前的防控力度维持不变。之后再讨论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在上述两个基本假设下,在SEIR模型框架下进行数值模拟:美国疫情目前的R0在1.4左右,随后随着已传染(免疫)的群体慢慢扩大,R0将缓慢下降。在2020年11月下旬R0降到1以下,每日新增病例数也迎来拐点,此时已传染(免疫)的人口占比超过32%,但每日新增病例数的高点达到140万左右。到2021年4月下旬,R0才能降到0.65以下(与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接近),每日新增下降到2万以下,此时已传染的人口占比达到57%。 图表9维持目前防控力度不变的情况下,美国疫情的演变预测 数据来源:模型预测,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美国防控措施再次收紧或不可避免 从上文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到,如果维持现有的力度,任疫情发展以达到“群体免疫”,每日新增病例数最高可能达到140多万,这显然远超美国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因此,美国再次收紧防控措施或不可避免,由此带来的经济再次停摆对大宗商品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值得警惕。 事实上,在每日新增病例逼近10万时,美国医疗系统可能就有明显压力,最近有些州已经开始收紧防控措施了,美国政府也终于公开呼吁戴口罩了。往后看,美国的防疫措施可能在医疗系统承受力和重启经济的紧迫性之间松紧摇摆。 防控措施松紧摇摆下达到“群体免疫”更加遥遥无期 在防疫措施松紧摇摆下,疫情不会按照模型测算的快速传播以达到“群体免疫”。从目前情况看,每日新增病例数接近10万,美国医疗系统的压力就非常大了。考虑到随着检测覆盖面的扩大、被传染的年轻人比例增大以及医疗系统应对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假设美国医疗系统能较长期承受的压力是每日新增15万左右。 参考前文数值模拟的结果,当已传染(已免疫)的人口占比达到32%之后,R0将下降到1以下,而当已免疫的人口达到57%之后,R0将降到0.65以下,随后疫情结束的进程将比较快。根据美国的总人口和每日新增15万左右的承受水平,简单估算下,通过“群体免疫”,R0自然降到1和0.65以下分别需要1.6年和3.2年。 可见,依靠新冠病毒感染来达到“群体免疫”的策略基本不可行,需要的时间太长,代价太大。而疫苗尽快研发上市可能是目前可以期待的希望,依赖疫苗加快主动免疫,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疫情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可低估 尽管欧美大部分国家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疫情明显得到控制和缓和,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取得诸多进展,但我们认为疫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仍不可低估。 首先,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和途径不可低估。从国内海鲜市场引起的疫情复发,以及香港等地区疫情的二次发酵,都说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和能力、复杂性可能超预期。仅靠防控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消灭新冠病毒已几无可能。 其次,疫苗的上市时间和供应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疫苗的研发虽然取得不少进展和令人鼓舞的临床试验效果,但最终的上市时间、免疫效果、供应能力等都还存在不确定性。疫苗对安全性的高要求以及生产技术的高门槛,可能都意味着疫苗上市的时间以及短期内的供应能力可能低于预期。 第三,免疫时效等新冠病毒本身的复杂性也不可低估。已有不少专家和研究对新冠病毒抗体的免疫时效(抗体在人体内持续有效的时间)提出担忧。如果像一些专家所担忧的那样,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较短,无法长期免疫(即感染过或者接种过疫苗的人一段时间后还能再被传染),则新冠病毒很可能要与人类长期共存下去。而对疫苗的需求是定期接种,而非一次性接种,这显然大幅增加了接种疫苗的经济负担。 最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时间或超预期:如果无法长期免疫,则新冠病毒很可能要与人类长期共存下去。考虑到各地区卫生防疫水平的差异、定期接种疫苗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同,可能形成不同地区间疫情风险巨大差异,这对跨国人员流动和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风险提示:1)疫情的估算模型对输入参数较为敏感,模型计算结果或由于参数输入不同有较大差异;2)政策实施对疫情控制影响较大,可能改变估算模型的输入参数;3)市场系统性风险和监管超预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