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这一年,广发信用卡作为中国信用卡行业的领导者,在持续发力业务创新从而获得企业业绩增长的同时,发挥消费金融优势特色,以多举措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命,助力抗疫及脱贫攻坚。 从年初疫情之时的“关爱因疫致困青少年”公益项目帮助140名因疫致困家庭的青少年,再到广发希望慈善基金年度慈善行的脚步走进湖北郧西捐款160万元。同样是在郧西,广发信用卡8月份发布了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广发七夕卡,助力当地产业脱贫。在感恩节,广发信用卡推出积分公益捐赠平台,截至目前,已累计募集21亿多积分。 2020年,广发信用卡发起的多项大型慈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在近期举行的相关评选中,广发接连获澎湃新闻“年度责任践行典范企业”和TBI杰出品牌创新奖“年度最具社会责任品牌”两大奖项。 “年度责任践行典范企业”大奖收入囊中 12月18日,第三届“澎湃责任践行者年会暨年度责任践行榜评选”在上海圆满落幕。通过评委会严格谨慎的评选,广发银行因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公益行业有着良好互动合作、探索出市场营销与公益慈善融合的方案,入选澎湃新闻2020“年度责任践行典范企业”。 2020年,广发银行不论是在公益规模、影响力上取得了备受公众认可的成果,切实贯彻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提升公益效能,通过创新高效的方式汇集公益力量,这也是广发银行入选澎湃新闻2020“年度责任践行典范企业”的重要原因。同时,广发银行获此殊荣,与其设立的“广发希望慈善基金”一直以来的积极运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获评TBI“年度最具社会责任品牌” 继荣获澎湃新闻2020“年度责任践行典范企业”之后,广发银行于12月29日凭借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抗疫行动这一特色公益项目荣获TBI中国杰出品牌创新奖“年度最具社会责任品牌”。 年初疫情牵动人心,广发信用卡联合中国青基会发起“关爱因疫致困青少年”专项项目,为因受疫情影响致使家庭贫困的学子提供助学帮扶,与他们共度难关。同时,广发信用卡结合主营业务开展“与爱同行 广发相伴”品牌公益活动,持续践行公益创新,整合发现精彩APP、短信、电话等募款渠道,号召用户捐赠积分和善款,创新推出“积分签约捐赠”和“活动弃奖捐赠”公益参与形式,携手用户献爱心,共同抗疫。该活动共募集70万元善款,帮助新疆、广西、云南、湖北等地的140名因疫致困家庭少年,提供每人5000元的资金帮助,缓解他们的家庭压力,让他们继续学业、追逐梦想。 这是在疫情发生之初,行业内首个用户可以直接参与捐赠的抗疫类活动,也是首个着眼未来、关注到因疫致困青少年群体的项目。因此,广发信用卡凭借慈善抗疫项目荣获TBI中国杰出品牌创新奖“年度最具社会责任品牌”。 为慈善注入金融力量共建公益生态圈 回顾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播种希望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感恩节之际,广发信用卡的“积小爱·成大爱-积分公益平台”在发现精彩APP暖心上线。持卡人每捐出1000积分,广发信用卡将向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注入1元用于贫困孩子的帮扶项目。持卡人不仅可以直接通过捐赠积分的形式参与公益,还可自主选择公益项目、自由定义积分捐赠数额,这也是广发公益积分捐赠活动的创新之处。 新年将至,发现精彩APP打造“广发的新年慈善专场”,联动持卡人和平台商家爱心力量,为贫困地区儿童传递温暖。持卡人每消费一笔,广发和商家将10%的订单金额捐赠给“新年温暖计划系列公益项目”。持卡人还可使用积分抵扣总价50%,让用户在传递爱心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切实优惠。 截至2020年12月,广发希望慈善基金募款总额超9400万元,爱心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开展30余个公益项目,资助逾1.7万名学生,捐建3所希望小学,建成533间希望厨房、123间亲情屋、46所希望图书室,救治402名先心病儿童,改善24万多名师生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境况。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广发银行通过创新为慈善注入金融力量,连接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慈善活动中,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正是广发银行在慈善事业上的创新,亦是开启人人参与慈善的新时代,让金融更有温度。未来,广发银行将继续汇聚点滴爱心,释放爱心力量,共创公益生态圈,点燃希望,照亮和温暖追求梦想、追求幸福的青少年。
12月18日,兴业信托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北京共同举办生态环境领域投融资与绿色金融交流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巡视员朱广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生态环境部综合司政策处处长李华友、自然生态保护司综合处一级调研员王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卫群、总裁薛瑞锋、监事长吕伟以及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出席交流会。与会嘉宾就如何实现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充分交流看法。交流会后,兴业信托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正式签署绿色慈善信托合作协议。 本次绿色慈善信托合作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各个公益领域展开,首个试点领域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首期试点项目将围绕《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举办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绿色慈善信托正式启动。 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早在2005年,也就是“两山”理论提出的当年,就在国内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此后15年耕耘不辍,到2019年末,提前实现绿色金融“两个一万”中期发展目标,集团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绿色金融企业客户突破1万户,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稳居重要一席。作为兴业银行集团子公司,多年来,兴业信托在母行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将绿色信托作为重要战略性业务,努力成为信托行业绿色金融领跑者,与母行一道形成品种更加丰富、门类更加齐全的集团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目前,公司累计投放绿色投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是我国第一家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这次双方就“绿色慈善信托”开展合作,实现“绿色+慈善+信托”的有机结合,是发挥信托制度作用、促进我国环保公益事业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后续双方将共同努力,发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环保领域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发挥兴业信托在客户服务、受托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最终实现绿色慈善信托产品标准化、规范化、持续化、品牌化运作,汇集社会各界更多慈善公益力量,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兴业信托将继续发挥兴业银行集团以及公司自身在客户、渠道、资金、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把绿色金融作为践行初心使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战场,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慈善信托、服务信托等多种服务手段,支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此文不代表观点,系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目的刊登。)
001、15、20、400、23、150…… 这一个个数字,串成了一副扶贫路上的慈善“密码”。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成立15周年。在这一特殊的时点,该基金会主席、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向记者进行了“解密”: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是民政部批号“001”的首家非公募基金会,成立15年以来,香江集团累计向社会捐赠20亿元。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始终聚焦“教育、扶贫、救助、赈灾”四大领域,直接帮扶超400万人次,爱心足迹踏遍全国23个省份,覆盖超150个区县。 “我们的慈善之路,一直走的就是扶贫之路。”回望15年的心路历程,翟美卿内心有颇多感慨。 小图书室里有大爱 关注儿童、关心儿童、关爱儿童,是翟美卿从事慈善事业的起点,也是她一直关注的焦点。 12月27日,广东吴川市浅水龙樟小学的一间图书室中,一场生动的学生心理认知课正在进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手绘图本,认知恐惧心理。 这是吴川市浅水龙樟小学香江爱心图书室的一个日常场景。2018年12月,耗资8万元的图书室正式落成投用,共有图书2500余册,配套有完善的图书借阅系统。 如今,该图书室已从简单的现场阅览,逐步发展到阅览、借阅、读书活动同步一体,每周定时开放借阅,阅读活动丰富,学生借阅踊跃,喜爱阅读的气氛已经形成。 这是1680多所“香江爱心图书室”的一例。翟美卿告诉记者,2007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推出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专注于为乡村儿童搭建阅读平台。2007年至今,该项目累计在全国22个省份建成超过1680所包含优质图书的“香江爱心图书室”,覆盖超过100个区县,直接服务超过200万名乡镇儿童。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翟美卿在一次粤北慰问活动中,看到当地的孩子大多营养不良,一个个光脚坐在破烂教室里上课的情形,内心深受触动,便决定为这里孩子们重建一所学校,从那一刻开始,翟美卿人生的慈善之旅便再也停不下来。 多年来,翟美卿始终牵挂的也是乡村儿童的教育。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连续7年在政协提案中关注乡村儿童的教育现状。2017年,翟美卿在《关于推动我国乡村儿童阅读事业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尽快在教育部门中明确阅读推广责任,通过中小学教育体系推广儿童阅读理念,鼓励更多更优的阅读资源流向偏远乡村地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翟美卿的建议也很快得到重视。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图书馆建设,辐射周边小规模学校。 当前,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的基础上,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又进一步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设立了香江心灵成长计划,率先研发出全国首套乡村儿童专业心理课程体系,并提供配套整体解决方案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 “不仅仅是儿童教育,儿童的心理健康也特别需要重视。”翟美卿告诉记者。 广东仁化县青迳村,坐落于南岭山脉深处,因为交通就业等压力,很多村民陆续搬离,村里小学平时只有8个孩子上课。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过上一个充实的假期,得到高质量的陪伴,2019年末,香江心灵成长计划开始在这里连续举办了寒暑假心灵冬(夏)令营,细致入微的心理课程让孩子们学到了从自我保护到情绪管理这些从未涉猎的知识。 目前,作为中国乡村儿童心理辅导领域的拓荒者之一,香江心灵成长计划已服务超28所乡村学校,链接15家乡土公益机构,帮助超4万名乡村儿童开展心灵探索。 此外,2016年9月,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携手深圳九藤文化基金会发起战略援教项目,资助24名新疆塔吉克族学子在山东文登师范学校接受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以响应精准扶贫战略,帮助改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条件。 “001”的故事 “能帮助别人是我的一种幸福,也是我未来一直要走下去的路,让慈善成为一种文化。”翟美卿表示。 在2005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获得民政部“001”批号后,非公募慈善基金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5670多家非公募慈善基金,成为国家保障计划不可或缺的补充。 “这个‘001’肯定是有故事的。”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翟美卿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多年之前。 翟美卿出生于广州一个普通的家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17岁时向母亲借了2000元钱开启了创业生涯,敢打敢拼,机敏过人,很快就积累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江集团创办,翟美卿便和丈夫刘志强一道,把“办好实业,回报社会”作为企业宗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从不熟悉做慈善,到热衷于做慈善,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乐于做捐赠,翟美卿夫妇带领香江集团已将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终身事业。 “人生,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活法。辛辛苦苦做企业不仅仅为了挣钱,还可以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做慈善,让我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快乐。”翟美卿说。 1993年广东北江洪灾、1998年河北张家口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香江集团第一时间捐款捐物;1995年,香江集团积极响应中国光彩事业号召,10多年间在多省开发建设光彩大市场,解决了数十万国企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在2005年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成立之前,香江集团就已经向贫困地区捐建学校300多所。 “没有基金会,很多项目是无法落地的。”翟美卿下定决心,必须要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会。早在1998年,翟美卿就向民政部门问询过,但国内当时并未放开个人或民办企业申办基金会的申请。 “我们到民政部咨询了很多次,但没有政策支持私营企业申办基金会。不过,我没放弃,这肯定只是暂时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我相信国家很快就会出台政策。”翟美卿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如果政策出来,香江一定要成为第一家。 2004年,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私营企业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一年后,香江集团第一个向民政部提交申请材料,拿到了“001号”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牌照,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出资兴办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先河。 2017年底,翟美卿荣获卡内基慈善奖,成为当年全球9位获奖者之一。这是一份全球的至高慈善奖项,以此表彰其在慈善领域的杰出贡献与创新领导力。截至目前,全球华人仅有两位获得卡内基慈善奖。 “能帮助别人是我的一种幸福,也是我未来一直要走下去的路,让慈善成为一种文化。”翟美卿说,现在,她的家人以及自己的企业全体员工,都在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她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爱心人士能共同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一起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12月27日,在广东吴川市浅水龙樟小学的图书室,一场生动的学生心理认知课程正在进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手绘图本,认知恐惧心理,其后在图书室认真阅读相关书籍。 这是吴川市浅水龙樟小学香江爱心图书室的一个日常场景。该图书室于2018年12月落成投用,耗资8万元,拥有图书2500余册,配套有完善的图书借阅系统。如今,该图书室从简单的现场阅览,逐步发展到阅览、借阅、读书活动同步一体。每周定时开放借阅,阅读活动丰富,学生借阅踊跃、喜爱阅读的气氛已经形成。 香江爱心图书室项目是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2007年推出的项目,专注于为乡村儿童搭建阅读平台。项目联动社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持续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儿童提供阅读支持服务,做儿童阅读支持体系的建设者。 据了解,2007年至今,该项目累计在全国22个省份及缅甸华人地区,建成逾1680所包含优质图书的“香江爱心图书室”,覆盖超过100个区县,直接服务超过200万名乡镇儿童。 001号开中国非公募慈善业先河 16年前,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首次允许私营企业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2005年,香江集团第一个向民政部提交申请材料,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拿到了“001号”牌照,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出资兴办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先河。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非公募慈善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迄今已历15载。这15年,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从无到有、发展进步的15年,也是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从小到大、探索前进、求新求变的15年。作为慈善先行者,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一直在探索慈善模式,从捐赠物资到定向帮助某一群体,从造血式扶贫到关注心理建设。每一次慈善行动,都找准到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对中国慈善事业具有模范和标杆作用,在它的带动下,此后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步入蓬勃发展期,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5670多家非公募慈善基金成立,悄然改变了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成为国家保障计划不可或缺的补充,也成为精英阶层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乡村儿童心理辅导领域拓荒者 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的基础上,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更进一步,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设立香江心灵成长计划,率先研发出全国首套乡村儿童专业心理课程体系,并提供配套整体解决方案的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 坐落于南岭深处的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红山镇青迳村中,因为交通就业等压力,很多村民陆续搬离,村里小学平时只有8个孩子上课。而在外读书的孩子们,寒暑假期也会返回村中。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过上一个充实的假期,得到高质量的陪伴,香江心灵成长计划于2019年末开始在这里连续举办了寒暑假心灵冬(夏)令营。细致入微的心理课程让孩子们学到了从自我保护到情绪管理这些从未涉猎的知识。 可以说,香江心灵成长计划是中国乡村儿童心理辅导领域的拓荒者。项目赋能乡村学校及社会公益组织,携手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专业、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服务。在此过程中,项目构建融合政府、学校、志愿者、家长、学生五个维度的立体式标准化服务模式,共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服务体。迄今,香江心灵成长计划已服务超28所乡村学校,链接15家乡土公益机构,帮助超4万名乡村儿童开展心灵探索。 持之以恒关注教育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对教育的关注是持之以恒的。自2006年起,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实施香江育才计划,携手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每年定向资助广东省内200名贫困大学生,覆盖广东省韶关、河源、清远、梅州、揭阳等13个地市38个区县,分别在省内55所高校求学。 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香江育才计划已连续4年为广东省内2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捐资助学,累计捐资383.50万元。 “在别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的一笔简简单单的资助,在我身上却是一种改变我人生走向的推动剂。”首期香江育才计划受助学生丘冠平感慨说,香江育才计划的资助,不仅能为他解决学术资料上的需求,还为他缓解家庭经济的紧张,同时支撑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这个年纪所应该做的事。 此前,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以“香江卓越教育基金”的形式,在中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学院等高校,设立奖助学金,以评审会的形式为超过500名大学生和优秀教师提供鼓励和资助,并开展了多项社会实践和公益实践活动。 2017年,卡内基机构在美国纽约为全球九位慈善家颁发卡内基慈善奖,以此表彰他们在慈善领域的杰出贡献与创新领导力。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席、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是当晚九位获奖慈善家中唯一来自中国的慈善家,也是该奖有史以来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卡内基慈善奖得主。 翟美卿表示,公益慈善这条路漫长而艰辛,但她始终坚守信念——有梦就要去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终有一天会到达,爱心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延续。
活动当天,恰逢丰背明园小学“远程网络教室”2020年度的最后一堂远程课,远在成都的志愿者老师通过网络视频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课堂上,到访的平安信托员工们也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手语舞《听我说谢谢你》。这所“远程网络教室”正是4年前"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成立后,平安信托捐赠的第一个公益项目。 近年来,平安信托携手支教中国2.0公益组织,遴选全球的志愿者,定期通过网络视频开展包括美术、音乐、科普、英语在内的多种小学生素质教育,让乡村小学的孩子们通过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享受到来自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平安信托捐赠的远程网络教室已经达6所,遍布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的偏远地区村小,覆盖的学生超过2000人。未来,公司将依托“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把远程网络支教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去,打开更多孩子连接大千世界的窗户。 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次公益行期间,平安信托专程与球爱同行慈善基金会联合,为活动引入脊柱侧弯检测公益项目,邀请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的脊柱健康专家,给学校的每一位同学进行脊柱健康检测,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除了活动当天的现场检测外,还授之以渔,通过捐赠检测仪器,教授老师检测方式,以便学校持续关注学生们的脊柱健康。 据介绍,平安信托始终致力于履行信托企业的ESG责任:从2002年设立国内首支“助学公益信托”,到2016年设立国内首支集合永续型慈善信托“中国平安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从2020年春季首批参与中国信托业协会发起的抗疫慈善信托计划,到夏季设立国内首支“消费扶贫+精准扶弱”慈善信托,再到秋季设立国内首支慈善共同基金信托“深圳慈善共同基金集合信托计划”,中国平安厚植创新和公益基因,深耕公益慈善领域,慈善信托业务已覆盖教育、扶贫、防灾减灾等领域。 今年是中国平安“三村建设工程”的收官之年,平安集团于2018年正式启动了“三村工程”,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三年来,平安信托也充分发挥信托优势全面参与“三村工程”,通过慈善信托等创新方式,开展“村教工程”,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10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作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对慈善法实施4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了更好厘清慈善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2月13日,“慈善的法治与治理”高端论坛暨第四届慈善法律与政策研究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来自学界、公益慈善界、媒体、政界的近90位嘉宾,主要围绕何为法律中的慈善,以及作为组织法的《慈善法》、作为财产法的《慈善法》、作为行为法的《慈善法》、作为促进法的《慈善法》怎样立法展开探讨,并对《慈善法》未来的执法和修法提出建议。对于会上提到的公众参与互联网捐赠存在不足且捐赠不稳定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众参与捐赠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捐赠文化,我们的社会长期以来没有公众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惯例和环境,这部分主要是由政府和党来主导,而公益又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因此公众就没有自觉参与这个舞台的意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提出,要正确认知社会保障与公益慈善话语制度的关系、在合法性审查的体系里处理《慈善法》和其他政策文件之间的关系、确立法律界限,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慈善组织治理体系。加快确立《慈善法》公益原则自2016年《慈善法》颁布以来,慈善组织开始有了自己的登记和认定规则,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可申请成为慈善组织,但法人证书对“慈善组织”的一纸认定似乎未能给相关组织及当事人带来清晰的认知。对此,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芳指出,在对慈善组织进行登记时,工作人员只是根据民政部相关文件对提交上来的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宗旨和业务范围属于《慈善法》第三条的规定后便予以登记,对确认标准的具体含义并不了解。于是会有区一级民政局的官员向我询问:“登记证书上已经加了‘慈善组织’,我们是不是一个慈善组织?”在李芳看来,这与慈善组织的公益性标准没有得到确立有关,公益性标准指的是《慈善法》中慈善活动所具有的共性。慈善组织既从事慈善活动也从事收益性活动,由于没有界定公益性的清晰标准,导致了上述的混乱状况。除此之外,这也导致了慈善组织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判断之间的混乱。我国税收政策(《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事项的公告》)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界定是以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为标准的,而非慈善组织也可以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由此便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税法上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可能不是慈善组织;反过来,由于慈善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判断标准不同,一个慈善组织也可能不是税法上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慈善组织资格与免税资格具有统一性才能准确识别慈善组织。”李芳说到。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吕鑫表示,强调慈善具有公益性,一方面可以区分哪些是法律中的慈善、哪些不是法律中的慈善,另一方面可以促成慈善活动能够获得税收等一系列优惠的正当对价。培养公众自觉参与互联网捐赠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研讨会上,作为中国慈善募捐新事物的互联网募捐也被屡次提及,此次执法检查也对下一步加大互联网募捐的发展进行了鼓励。互联网募捐在近几年迸发出了新的活力,据统计,仅水滴筹一家个人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从2016年7月到2020年5月的筹款总额就已突破300亿元。但据2020年《中国网络慈善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网络平台募捐额只占社会捐赠总量的4.1%,在总量上仍不占优势。对此,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志云认为:“互联网捐赠看起来已蔚然成风,但实际上仍是一个小比例的构成,未来还是要将重点放在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上。”据王志云在公益界近几年的观察发现,公众参与互联网募捐还存在着退捐的情况,而个中理由让人啼笑皆非。“这折射出来的是目前公众参与募捐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感性和冲动的阶段,这样的募捐常常会带来后悔的举动。”为了研究公众参与募捐的路径和过程,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制作了公益参与模型的螺旋金字塔,发现公众的参与是一个慢慢进入公益场景的过程。公众需要通过进一步持续参与、进而能够影响他人,最后表达出自主参与的意愿,甚至跟他人、其他的社群或组织来完成共创。对于公众参与互联网捐赠不足且捐赠不稳定的问题,王志云表示:“现在很多慈善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能力仍然不足,尚没有办法有效告知公众参与募捐的原因、参与之后对公益本身的价值以及怎样获得正向鼓励。”此外,过多的表彰先进人物、树立典型等举动也会让公众产生“公共事务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表彰先进人物会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对人进行区分,让公众对做好事有一个要么高尚要么不高尚、要么是英雄要么是普通人的截然对立的概念,因而公众会认为高尚的事应该由高尚的人做,跟自己是没关系的。”陶传进说。因此,要让公众具有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则需让公众逐渐参与到公益事务中来,陶传进在采访中指出,在淡化英雄典型的树立及让政府减少过度干预的同时,促成民众有更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机会,并形成相互认可,最终会让社会编织起一个大舞台发挥力量。
在“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9月3日上午,建设银行与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善建智爱”慈善信托启动仪式。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与中华慈善总会党委第一书记、会长宫蒲光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刘伟主持,建设银行党委委员王浩与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边志伟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田国立表示,新时代的金融与慈善具有高度的价值观共鸣。双方携起手来,以慈善赋予金融向善向上的价值内涵,以金融赋予慈善专业专注的表达方式,“慈善+金融”将形成一种新的形态、新的生活方式。慈善属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畴,金融需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乐善好施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建设银行各级机构和员工支持抗疫捐赠的3.1亿元款物,有不少是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支持下完成。田国立表示,这一过程中,发现了慈善和金融有很多契合点和合作空间。比如,建设银行在疫情初期协助湖北省相关部门和慈善机构开发了防疫物资保障管理系统等,引入现代金融科技,实现日均调度物资200多万件,提升了物资管理能力和配送效率。 宫蒲光表示,此次战略合作是双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携手促进金融与慈善的深度融合。 据悉,双方已在慈善资金管理、慈善信息平台建设、慈善信托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本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善建智爱”慈善信托计划,标志着开启双方互促互补、共融共进的崭新合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