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在控股股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我们的主要精力是聚焦主业,专心把一个一个项目做好。”日前,启迪环境董事长文辉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专访,几句话反映了这位清华系企业家的务实作风。 文辉表示,作为启迪控股旗下的公司,未来一定要做启迪控股和公司有优势的业务,通过启迪控股成熟的科技孵化体系和运营模式,集聚技术、人才、资本等核心要素,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用科技服务国家战略。 做“减法”聚焦固废产业链 “这一年多来,公司一直在做‘减法’。”顺着发展优势产业的思路,文辉介绍了公司的战略调整。 记者从启迪环境官网了解到,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家业务覆盖全产业链环境综合治理的企业,在环保行业具有集投资、运营、技术咨询、工程建设承包、设备集成及安装、系统调试服务等于一体的系统集成优势。 转型是现实的迫切需要。2019年4月,文辉出任启迪环境董事长。当时,公司资金链已相当紧张。 “外界融资大环境发生变化,整个环保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就当时情况来说,主要是资金和项目没有很好匹配,现在已经调整过来了,用项目的长期贷款置换短期贷款,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文辉解释道。 在调整债务结构的同时,启迪环境也启动了对资产的整理,为“减法”做准备。 “聚焦最核心的业务,其余的业务领域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来一起做大。”文辉表示,启迪一直秉承开放的文化,在融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优质业务的引入战投合作,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股东的权益价值。 被战略聚焦的业务是固废产业链。从垃圾分类的源头做起,通过前端垃圾分类,中端垃圾清扫、转运,将干垃圾送入焚烧发电厂,从协同处置、系统能效、多能输出三个维度出发,打造能源环保一体化的综合性垃圾能源站,湿垃圾通过自有处理技术和餐厨处理项目,真正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从而形成一条完整固废产业链。 其他业务领域如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危废(医废)、电子废弃物拆解、环保装备制造等,也都在推进战略合作。 雄安浦华引入三峡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就是公司开放的样板工程。2019年,启迪环境将旗下的污水处理业务集中到雄安浦华后,以13.52亿元的价格,向三峡资本、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转让雄安浦华40%股份。 此外,公司组织架构及人员进行了结构性优化。以启迪环境集团及板块总部为例,由2018年年底的1700多人减至约700人,实现了精简组织、减员增效的目标。 多管齐下的效果明显。据公司公告,2019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前一年增加9.24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46.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12亿元。稳定的现金流量是保护企业自身发展的中流砥柱,经营活动性现金流的改善为启迪环境提供持续“造血”能力,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在公司的营收构成上,启迪环境施工类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运营类收入占比逐年提升。2019年度,公司运营类收入占比提升至67.7%,其中环卫服务业务营业收入40亿元,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的39.33%。 技术赋能共同做“乘法” 保住现金流只是第一步。据了解,做“减法”是为了解决当前的困难,同时为后续的“乘法”做准备,进一步突出核心主业的优势,与合作伙伴一起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 “解决环境问题,治标靠环保,治本靠能源,这是经济用能、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文辉介绍说,依循这个产业思路,启迪环境提出了要打造零碳无废城市,用标本兼治的模式来规划环境产业的未来发展。 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则是借力大股东的优势。公司将依托清华大学以及全球先进的技术,实现技术与产业协同发展。 据介绍,启迪环境与启迪清洁能源集团联合组建启迪能源环境联合研究院,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多位能源环保领域的院士、知名教授专家组成,正联合筹建国家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 启迪环境与三峡集团的合作,用实践证明了战略的可行性。“可以说,三峡集团与启迪环境的合作是非常深入的,因为浦华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管理经验。”文辉称,公司的FBC技术、海卓水力旋流技术、生态反应链工艺、纤维转盘滤池设备和多维电化污水深度除磷技术等,在国内外都处于顶尖水平,同时浦华拥有100多项专利技术产品,覆盖厂、河、管网,已成功投资管理数十个水务项目,完成了上千个工程项目,工程管理经验非常成熟。 在文辉看来,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科技的大量应用,将推动环保产业的变革,这也是公司选择固废处理作为未来核心业务的主要原因,有利于公司的先进技术落地。 如公司正在积极探索的环卫无人化清扫技术。“城市垃圾清扫有几个特点:低速、固定路线、标准化作业、夜间作业居多等,这是很适合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应用场景。”文辉说,公司旗下的装备板块已在做相应的技术储备,并已开发出L4级无人驾驶主流环卫车产品,实现多场景应用。 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垃圾发电中智能设备和更先进技术的应用。据介绍,启迪环境近年来一直在对垃圾发电站做技术改造,将单一的发电升级为供电、供热和供气等多能源模式输出,从而提升项目效益。 “当前,我们看重两件事,一是产业数字化,基于智能化设备、物联网等技术,可以极大提升产业能效;另一个是产业协同,除了固废全产业链协同,还要打通能源环保的边界,协同做好了,效益自然就上来了。”文辉说。 巨大的业务体量也给公司创新提供了试验场。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启迪环境环卫业务规模在国内居前,2019年度,公司在执行的合同总规模约447.63亿元,年合同额约45.71亿元。 “事情都做好了,还怕没有业绩?”文辉的回答,坚定而自信。
启迪环境、启迪古汉8月4日双双早间公告,两家公司于2020年8月3日分别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启迪科服转发启迪控股(系启迪科服的控股股东、启迪环境的间接控股股东)下发的《启迪控股关于签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内容,启迪控股于2020年8月3日与豫资基金、中融创、郑发集团、东龙控股签署了《关于启迪科技服务(河南)有限公司之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本次协议签署方中融创、郑发集团及东龙控股为一致行动人。根据《合作协议》,启迪控股将以其持有的启迪科服的股权及现金出资,豫资基金、中融创、郑发集团、东龙控股以现金出资,合资设立启迪科技服务(河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目标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整,出资完成后启迪控股、豫资基金、中融创、郑发集团、东龙控股分别持有目标公司50%、20%、13%、12%、5%股权。本次合作协议相关履约完成后,启迪控股将通过目标公司控股启迪科服。 通过本次合作,启迪科服将为河南省打造中原崛起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动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原科创的辐射平台,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集成平台。在本次股权合作前后,启迪环境、启迪古汉的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均保持不变。
青岛双星集团近日举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签约,双星集团以增资扩股同步股权转让方式引入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鑫诚恒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和“职工持股平台”。 根据协议约定,全部投资完成后,双星集团股权结构将变更为:青岛城投集团持有41%的股权,启迪科技城持有35%的股权,融控集团、鑫诚恒业分别持有4.5%的股权,“职工持股平台”持有15%的股权。 据了解,双星本次混改,是青岛市第一家集团层面的混改。2019年9月,双星集团层面混改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4月,双星集团收到《青岛市国资委关于印发 的通知》;4月27日,双星混改项目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向社会公开征集战略投资者;6月28日,通过公开挂牌,正式确定启迪科技城、融控集团、鑫诚恒业3家意向战略投资者。 双星集团表示,本次混改坚持党的领导不弱化、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突出“新战略、新资源、新机制、新治理”的特点。 ——新战略。2014年1月16日,双星开启了“二次创业、创轮胎世界名牌”的新征程。五年来,企业由“汗水型”转向了“智慧型”,控股了曾名列全球前十的韩国锦湖轮胎。2020年1月16日,双星又开启了“三次创业、创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围绕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废旧橡塑绿色循环利用三大产业,实施智慧生态、智慧轮胎、智能装备、环保新材料的“三智一新”战略。 ——新资源。双星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不仅要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支持双星实施新战略、打造千亿级企业的关键资源。启迪在科技、人才、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等方面拥有优势资源;融控集团和鑫诚恒业在主机厂配套方面拥有一定优势资源。 ——新机制。引入战略投资的同时,开展员工持股,建立起“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新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机制。 ——新治理。双星混改后,将继续以党建为统领,以“混”和“改”为手段,以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强化股东会、放权董事会、完善监事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据了解,启迪科技城是启迪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完成入股双星后,启迪将聚焦双星存量产业及既有优势,将双星定位为启迪在青岛的总部平台,通过组建“双星智库”,将启迪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工业互联网集成以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运作经验赋能双星,有效融合启迪产业链,形成良好协同效应。 此外,启迪还将全方位引入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聚焦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等领域,制定全面的战略资源引入方案。 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表示,“混”和“改”都是手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双星混改,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一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把公司经营权交给董事会,建立起“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实现效酬合一,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记者种昂2020年7月16日,备受关注的双星集团“混改”方案终于水落石出。双星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签约仪式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双星集团以增资扩股同步股权转让的方式,引入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鑫诚恒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战略投资者,并成立“职工持股平台”。 根据协议约定,全部投资完成后,双星集团股权结构将变更为:青岛城投集团持股41%,启迪科技城持股35%,青岛西海岸融控集团、山东鑫诚恒业分别持有4.5%的股权,“职工持股平台”持股15%。 双星集团混改,是青岛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混改的首次突破,标志着青岛新一轮国企改革从设计阶段步入实施阶段。混改后,双星集团由国有独资企业转为国有控股公司。 双星集团成立于1980年,曾与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600336)并称青岛的“五朵金花”。2014年,双星开启“二次创业、创轮胎世界名牌”的新征程。双星利用环保搬迁的契机,主动关闭了9个老工厂,淘汰了90%以上的落后产能,率先在全球轮胎行业建立了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近3倍。 2018年7月,双星与韩国产业银行在韩国首尔完成锦湖轮胎股权的交割,以持有锦湖轮胎45%的股份正式成为其控股股东,双星也因此一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全球前十的轮胎企业。 2020年4月27日,双星混改项目正式启动――在青岛产权交易所挂牌,向社会公开征集战略投资者。6月28日,通过公开挂牌,正式确定启迪科技城、融控集团、鑫诚恒业3家意向战略投资者。 此次双星“混改”,引入的三个股东中,青岛西海岸融控集团、山东鑫诚恒业(股东是青岛市即墨区国有资产运营服务中心)均是青岛本地国企。唯一的外来股东,则是来自北京的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 启信宝查询结果显示,启迪科技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17.756亿元,经营范围是“物业管理;投资管理;项目开发;投资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出租办公用房;企业策划;经济贸易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 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表示:“混”和“改”都是手段,最重要的目的,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双星混改,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一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把公司经营权交给董事会,建立起“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实现效酬合一,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此次入股的启迪相关负责人表示,完成入股后,双星将成为承接启迪全球科技服务网络与资源,打造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启迪在青岛的总部平台,以传统轮胎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注入、国际业务拓展为抓手,助力双星建设“集群创新装备制造基地”、“启迪新兴产业孵化基地”两个基地和“启迪装备制造共享平台”、“中俄及中日合作平台”两个平台。
启迪环境18日早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浦华环保于近日收到开封市城市管理局(开封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发出的《中标通知书》,《中标通知书》确定浦华环保为“开封市新区二水厂供水工程建设项目社会资本”中标单位。中标价格为77,150.05 万元;工程规模为新区第二水产规划位置位于开封市东京大道以南,十三大街以西,十四大街以东区域内,规划设计规模一期20万m/d,规划用地约163亩;合作期限30年。 此次中标的战略布局将有利于巩固公司在环保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若顺利实施将对公司未来年度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近7亿元的贷款,会不会成为下一条巨人脖子上越勒越紧的绳子? 去年10月26日,精锐教育(ONE:NYSE)官方宣布,联合第三方以约7亿元共同收购启迪巨人100%股权。同时,精锐教育获得联合投资方的全权委托管理公司运营。 该项收购案完成一年后的11月13日,精锐教育发布了2019财年Q4和全年业绩。其Q4净收入总额为13.11亿元,同比增长40.4%;2019财年净收入总额为39.94亿元,同比增长39.5%。整体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12月17日,精锐教育披露2019财年完整年报。在财报中披露了收购巨人教育的细节。蓝鲸教育结合相关信息,深入探究巨人教育在资本层面的发展状况。 精锐已出售12%股权, 收取680万元“许可费用” 在精锐2019财年年报中,涉及巨人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项: 1.2018年10月,精锐教育以约2.39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启迪巨人30%股权。此时由于精锐教育对启迪巨人的日常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该收购案被列为权益法投资。 2.今年3月,精锐教育出售了启迪巨人12%股权,还剩18%股权。 3.2019财年,精锐教育向启迪巨人提供了一系列五年期可转股贷款,总额为6.687亿元。其中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精锐就向启迪巨人提供了3.797亿元的贷款。此类可转股贷款的年利息率为10%。在自借款日算起的三或四年后,精锐教育可选择将此类可转股贷款的本金和未付利息“债转股”。 4.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精锐教育向启迪巨人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并向启迪巨人收取680万元的许可费用(licensing fee)。 从上述四条信息来看,无法看出巨人教育的经营业绩。但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是精锐教育自启迪巨人处收取680万元的许可费用,被记为“其他收益”;二是精锐在巨人教育并购案中只出资了2.39亿元,且很快便转手卖出12%股权(作价9480万元)回笼资金。 那2018年底披露的7亿元并购案从何而来?精锐教育为何在仅持股30%的情况下还卖出12%? 精锐教育的完整财报中,我们发现了2018年9月23日精锐教育与巨人教育订立的框架协议和股权转让协议,和2018年10月31日精锐教育、耿晓菲与巨人教育订立的贷款框架协议。在两份协议中,我们发现巨人教育的资本状况相当堪忧。 7亿从何而来? 据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显示,启迪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启迪教育投资”)持有启迪巨人55%的股权,北京巨人梦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尹雄是法人)持有45%的股权。 抛开较为复杂的公司架构不谈,本质上启迪教育投资是启迪巨人的控股股东;与此同时,尹雄一方已经将剩余45%的启迪巨人股权质押给启迪教育投资作为业绩的担保;另外,启迪巨人为巨人教育的经营主体。 换言之,在精锐收购巨人教育之前,如果启迪巨人未完成业绩承诺,巨人教育创始人尹雄对启迪巨人的控制权存在降低、甚至丧失的可能;亦或是赔付业绩补偿。 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精锐及相关方自启迪教育投资处购买巨人教育55%的股权,二是精锐及相关方自尹雄一方处购买巨人教育45%的股权;三是精锐从自己持有的30%巨人教育股权中卖掉12%给相关方。 启迪教育投资持有的启迪巨人55%股权交易对价为4.53亿元。这一部分对价款由耿晓菲承担70%(3.171亿元),精锐教育承担30%(1.359亿元)。交易完成后,耿晓菲持有启迪巨人38.5%的股权,精锐则持有16.5%的股权。 尹雄一方持有的巨人教育45%股权交易对价为2.62亿元。这一部分对价款仍由耿晓菲承担70%(1.834亿元),精锐教育承担30%(7860万元)。这部分交易完成后,耿晓菲再持有启迪巨人31.5%的股权,精锐教育再持有13.5%——自此,精锐共持有巨人教育30%的股权。 45%一部分交易对价款分三期支付,第一期支付10%,第二期支付60%,第三期支付30%(截至2019年10月15日)。 精锐教育以9480万元的价格将启迪巨人12%股权转让给耿晓菲后,耿晓菲持有的启迪巨人股权将升至82%。 在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情况:若按4.53亿元=55%股权计算,启迪巨人估值为8.24亿元;按2.62亿元=45%股权计算,估值为5.82亿元;按9480万元=12%股权计算,估值为7.9亿元。 为何精锐给启迪教育投资的对价款和给尹雄一方的对价款,对应的估值少了近3亿元? 债台高筑的巨人“以贷还贷” 原因很简单:启迪巨人,也就是巨人教育欠了“一屁股债”。 首先,在框架协议中我们发现,操作并购案时的巨人教育,还要向启迪教育投资支付7500万元补偿。精锐教育一方同意代表巨人教育向启迪教育投资支付履约补偿款7500万元,换言之巨人教育还未给精锐一方创造价值,就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大额成本。据公告显示,7500万的补偿款,耿晓菲承担70%,精锐承担30%——这跟与启迪教育投资进行股权转让时两方的出资比例相同。 除了业绩补偿,还有“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 为了完成这一桩并购,精锐一方还要向启迪巨人提供贷款,用以偿还公司以下贷款:截至2018年8月31日,启迪教育投资提供给启迪巨人的1.23亿元贷款和应付利息4365.69万元。 除了启迪教育投资,还有清控集团的贷款。公告显示,精锐教育和相关方应向启迪巨人提供贷款,用以偿还清华控股提供的贷款及利息。这笔贷款金额为8100万元,年利率为6.2%。 除了清控集团,还有北京银行。北京银行提供给启迪巨人的5000万元贷款,也要由精锐教育及相关方负责清算(包括偿付)。 除了这一批“连环债”,精锐教育及相关方还要支付给尹雄一方“同意出让款”。在框架协议中我们发现,有“鉴于尹雄一方根据协议与精锐教育进行了股权转让,因此精锐教育同意启迪巨人在满足业绩要求等条件的情况下,向尹雄一方支付800万元的财务顾问费用”的字样。所谓的“同意出让款”,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更像是给尹雄个人的一种“补偿”。 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下: 0.75+1.23+0.44+0.81+0.5=3.73亿元,与精锐教育披露的,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向启迪巨人提供了3.797亿元的贷款金额基本吻合。而这3.73亿元已占总“支援贷款”6.687亿元的一半还多,甚至超过了尹雄持有的巨人教育45%股权对价。还没从巨人教育那里拿回一分收益,精锐一方先得想办法替巨人教育补上这近4亿的“窟窿”。 当然,投入如此之大,必然要获取更高的回报。从贷款框架协议中我们看到,精锐将为阳光巨人(巨人教育被收购后的新主体)提供可转股贷款,这笔贷款未来可转换为精锐教育的增资(扩股)。这笔贷款不超过6.7亿元,年利率为10%——如今超一半已经被“提前预支”。 负债累累的巨人教育,在这一桩并购案完成后,好歹可以松一口气。但问题在于,近7亿元的贷款,会不会成为下一条其脖子上越勒越紧的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