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两场风暴逼近,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油气企业不得不将员工撤离近海钻井平台,油气生产受到影响。 美联社援引美国内政部最新数据报道,根据油气企业提交的报告,墨西哥湾地区114个近海钻井平台已将人员撤离。这些钻井平台产量约占墨西哥湾地区原油产量的58%,天然气产量的45%。 据悉,飓风“马尔科”正在逼近墨西哥湾沿岸地区,随后热带风暴“劳拉”也将在该地区登陆,并可能升级为飓风。 2017年飓风“哈维”曾导致墨西哥湾沿岸大量炼油厂停工,汽油价格大幅上涨。对于此次两场风暴来袭,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当前汽油库存充足,加之新冠疫情导致汽油需求下降,风暴不太可能大幅推高汽油价格。
>>工信部将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正加快融合。在29日召开的“2020可信云大会”上,记者了解到,工信部将加快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还将采用资金、配套资源等鼓励措施,推动传统行业上云用云。 >>第三批国家集采正式规则发布 8月20日开标 7月29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0-1)》,涉及56个品种。从公布的文件看,第三批集采顺延了第二批集采的基本构架和规则,并在局部进行了微调。 >>自然资源部:2019年我国油气勘查开采投资大幅增长 勘查投资达到历史最高 据自然资源部7月29日消息,2019年,我国油气勘查开采投资大幅增长,勘查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油气勘查发现势头良好,找矿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油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新增2个亿吨级油田、3个千亿方级天然气田、3个千亿方级页岩气田;油气开采继续呈现“油稳气增”态势,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油气资源管理改革稳步推进,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市场监管总局就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公开征求意见 据市场监管总局7月29日消息,为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直播营销新业态健康发展,依据《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工信部部署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 工信部29日在京召开会议,部署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要求企业自查自纠,重点对专项行动中“App、SDK违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应用分发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四方面10类问题进行集中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对整个油气管网分离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的一步终于跨出。 昨晚,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石油央企同时发布了拟向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管网集团”)转让旗下油气管道等资产的公告。在专家看来,这意味着管网分离改革再获实质性进展,油气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国家管网集团也向实质化运行又前进了一步。 此前的4月份,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率先与国家管网集团签署油气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权移交协议,由此成为三大石油公司中第一家移交油气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权的石油央企。 但中海油持有的管网资产相对最少,此次移交的整体影响并不大。随着拥有国内最多油气管网资产的中国石油以及管网数量仅次于前者的中国石化也启动转让管道相关资产,改革的进度无疑大大加快。 中国石油公告称,已与国家管网集团签署《关于油气管道相关资产的交易框架协议》《关于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收购协议》等10项分项协议、《生产运营协议》等协议,公司拟将所持有的主要油气管道、部分储气库、LNG接收站及铺底油气等相关资产(包含所持公司股权)出售给国家管网集团,获得其股权及相应的现金对价。此次交易标的资产的交易对价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履行核准/备案程序后的评估值为基准,最终对价需要考虑过渡期间损益、期后事项调整以及铺底油气资产交割时点价格等因素影响,经审计后确定。 对此,中国石油有关人士表示,公司进行本次交易主要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的商业考量。首先,管道业务重组后,公司将更加聚焦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并积极推动油气终端市场开拓。其次,实施管道业务重组可有效减少管道投资规模,从而缓解公司资本性支出压力。其三,参与国家管网重组,将有助于加强与国家管网集团在管网规划、使用、运营等方面的战略协同,并为公司带来积极的财务影响。 同日,中国石化也公告称,拟将其持有的相关公司股权、油气管道及配套设施等资产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国家管网集团增发的股权和/或支付的现金作为交易对价。其中,所属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相关公司的股权以471.1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获得其增发的471.13亿元注册资本;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天然气公司将所属天然气管道相关公司股权以415.0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获得其增发的228.87亿元注册资本及支付的186.21亿元现金;公司控股子公司冠德公司和销售公司分别将下属中石化榆济公司100%股权及所属成品油管道资产以32.20亿元和308.1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获得其支付的现金对价。 此前的7月21日,中石化旗下在港上市的子公司中石化冠德已宣布了上述转让事宜。 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专家刘毅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国家管网集团将独立运营这些油气管网资产,并从存量逐步发展到增量,从而为落实国家的管网发展规划和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同时,这预示着油气的整体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对管网分离改革完成后的影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付少华表示,管网公司成立后,预计天然气计价模式、销售方式、定价模式等都会发生改变,照付不议协议会成为主流。
对整个油气管网分离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的一步终于跨出。 昨晚,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石油央企同时发布了拟向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管网集团”)转让旗下油气管道等资产的公告。在专家看来,这意味着管网分离改革再获实质性进展,油气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国家管网集团也向实质化运行又前进了一步。 此前的4月份,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率先与国家管网集团签署油气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权移交协议,由此成为三大石油公司中第一家移交油气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权的石油央企。 但中海油持有的管网资产相对最少,此次移交的整体影响并不大。随着拥有国内最多油气管网资产的中国石油以及管网数量仅次于前者的中国石化也启动转让管道相关资产,改革的进度无疑大大加快。 中国石油公告称,已与国家管网集团签署《关于油气管道相关资产的交易框架协议》《关于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收购协议》等10项分项协议、《生产运营协议》等协议,公司拟将所持有的主要油气管道、部分储气库、LNG接收站及铺底油气等相关资产(包含所持公司股权)出售给国家管网集团,获得其股权及相应的现金对价。此次交易标的资产的交易对价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履行核准/备案程序后的评估值为基准,最终对价需要考虑过渡期间损益、期后事项调整以及铺底油气资产交割时点价格等因素影响,经审计后确定。 对此,中国石油有关人士表示,公司进行本次交易主要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的商业考量。首先,管道业务重组后,公司将更加聚焦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并积极推动油气终端市场开拓。其次,实施管道业务重组可有效减少管道投资规模,从而缓解公司资本性支出压力。其三,参与国家管网重组,将有助于加强与国家管网集团在管网规划、使用、运营等方面的战略协同,并为公司带来积极的财务影响。 同日,中国石化也公告称,拟将其持有的相关公司股权、油气管道及配套设施等资产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国家管网集团增发的股权和/或支付的现金作为交易对价。其中,所属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相关公司的股权以471.1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获得其增发的471.13亿元注册资本;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天然气公司将所属天然气管道相关公司股权以415.09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获得其增发的228.87亿元注册资本及支付的186.21亿元现金;公司控股子公司冠德公司和销售公司分别将下属中石化榆济公司100%股权及所属成品油管道资产以32.20亿元和308.13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国家管网集团以获得其支付的现金对价。 此前的7月21日,中石化旗下在港上市的子公司中石化冠德已宣布了上述转让事宜。 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专家刘毅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国家管网集团将独立运营这些油气管网资产,并从存量逐步发展到增量,从而为落实国家的管网发展规划和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同时,这预示着油气的整体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对管网分离改革完成后的影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付少华表示,管网公司成立后,预计天然气计价模式、销售方式、定价模式等都会发生改变,照付不议协议会成为主流。
本报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丁怡婷)保粮食能源安全是“六保”任务之一。记者近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疫情防控期间,国家能源局相继研究实施20多项具体举措,推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目前能源行业基本实现全行业复工复产,主要能源品种供应充足。 保持开发生产力度方面,国家能源局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对油气产业造成的外部冲击影响,研究制定多元化供应保障策略,抓好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稳产增产,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油气储备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合理调整新增平价、竞价光伏发电项目的组织实施,增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能力。 排查隐患完善预案方面,开展水电站大坝等重点设施安全监察,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保障油气管道运行畅通。全国能源系统运行形势总体良好、安全平稳,今年以来,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事故起数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加快重大工程建设方面,提升油气重大管道、储备调峰设施等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电力、油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