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植集团的牵头下,互联网+垃圾分类头部企业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黄狗”)正式重整成功,迎来了崭新的开始。7月20日,小黄狗收到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确认小黄狗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中植集团旗下中植国际、仁东集团等龙头企业领衔入股小黄狗母公司小精灵(天津)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历经锤炼 众多明星资本加持 小黄狗成立于2017年8月,是国内全品类垃圾分类综合运营服务商。小黄狗根据不同城市、企业、物业社区的需求,提供一揽子、一站式垃圾分类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小黄狗已入驻39个城市,9000余个小区,累计铺设超12000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拥有超过500万线上注册用户,覆盖1200万户家庭,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小黄狗前端以智能垃圾四分类回收亭、智能回收机柜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机为核心硬件产品,以小黄狗APP和小程序软件回收体系为载体,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环保信用体系、智能运营系统等为抓手,在小区、学校、商业区等区域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并在后端建设分拣中心,打造垃圾分类两网融合新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全品类回收。用户可通过APP或小程序搜寻附近可投递的智能设备,将纸类、纺织物、塑料、玻璃、金属等可回收物品,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投递后,即时得到相应环保金的奖励。用户投递后,小黄狗的清运团队会依据运营系统的智能安排和指示,及时将智能设备中的四分类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回收,并分别运送到下游分拣中心或打包站,进而运送到终端处理。 小黄狗2017年诞生以来,以互联网+环保+垃圾分类切入社区入口,受到社会和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市场估值一度达到150亿人民币。但2019年3月,受该公司原大股东派生科技(300176)集团有限公司影响,小黄狗曾一度陷入资金困难。此后,在股东及小黄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植集团旗下中植国际申请作为唯一重整人对小黄狗进行重整,并于2020年1月19日,获得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对小黄狗重整计划的批准,进入重整计划执行期。2020年7月20日,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全部清偿资金到位,重整计划执行完毕。 从小黄狗了解到,牵头“小黄狗”破产重整的中植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植国际”)成为小黄狗母公司的最大股东。 中植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植集团旗下新投行板块的管理平台公司。中植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6万亿,集投资、融资、财富、实体环保产业运营等业态为一体,拥有中融信托,四大财富、中植国际、中海晟融等主要公司,以及12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具有雄厚的资本、管理、人力、环保行业积累、政府合作资源等优势,可对小黄狗形成重要赋能。 除了中植国际,重整后的主要股东还包括仁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仁东集团”)、东莞市宏商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宏商资本”)以及晶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晶和集团”)。 仁东集团,是一家主营金融科技的大型综合集团,旗下拥有仁东控股(002647),市值约200亿人民币。近年来,仁东集团在董事长霍东的领导下逐渐成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并坚持“以金融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为价值核心,深入推动资本与产业的融合,聚焦金融科技,通过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成为多元金融科技强企。仁东集团入股小黄狗,既为小黄狗带来新的互联网科技活力,也为垃圾分类事业引入了一个新的贡献者。 宏商资本,成立于2015年6月,公司2015年开始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仅成立三年,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确立PE+上市公司+产业的投资逻辑,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产业链生态圈,为小黄狗形成重要资本和产业赋能。 晶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是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物业投资、股权投资、医药健康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目前,下属晶隆公司正在开发目前东莞市唯一坡地纯别墅项目。晶信公司统筹集团自持物业面积将达47万平方米。晶达公司主营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集团联合控股的东莞市龙头医药零售企业――东莞国药,多年保持东莞市医药零售第一。晶恒公司致力于提供高端管家式物业服务。晶和集团以房地产为龙头,开展多元化经营,立足东莞走向全国,同时在环保领域大幅发力,助力小黄狗深耕社区、深入发展。 应实力雄厚的股东力量加持,小黄狗的管理团队也随之升级:中植国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泽铭,担任小黄狗董事长;毕业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曾在华尔街任职、在垃圾分类领域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桂博文出任小黄狗的CEO;曾在摩托罗拉、联想任职负责技术研发的王毅南出任小黄狗的CTO;曾任职于交通银行总行、陆金所的资深财务人士夏正丰出任小黄狗的CFO;曾任职新浪、腾讯、快手等互联网公司的李宸辉出任小黄狗的CHO;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经任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拥有两次创业经历的赵鹏程任职战略总经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IT 工商管理硕士、跨境电子商务行业5年创始人经历的王艺儒任董事会秘书;曾任职烟台港集团、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公司,管理过百人团队规模、操盘过数十亿项目的吕勇任运营负责人。 据透露,小黄狗核心中高层管理团队30余人现金入股到小黄狗成为合伙人股东,核心团队奋力一致,共同为小黄狗新阶段的发展倾注力量。 重整期间扎根业务 达成政企项目51个 “重整期间,公司一直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通过精细化运营、政企服务和产品结构优化等举措,扎实修炼内功,提升自身造血能力。”王泽铭表示,在已经覆盖的39个城市中,已实现部分城市自身运营盈利。在珠海、西宁、南昌、金华、长沙等20多个城市,小黄狗已落地政企合作项目,为城市提供全品类垃圾分类综合运营服务。 重整期间,小黄狗团队面对市场反应灵敏、行动迅速。2019年底,小黄狗顺应全国四分类标准,调整了业务范围,打破了过去只能做可回收物收取和交易的局限,升级为全品类垃圾分类综合运营服务商,为城市和企业提供一站式垃圾分类解决方案。2020年1月,小黄狗在江西南昌率先推出厨余垃圾处理一体机以及四分类环保屋,进一步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理难题。今年6月,小黄狗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生活垃圾智能四分类回收亭,在南昌、湖州、广州、北京等地都有落地使用,得到了居民的欢迎。依靠完善的产品体系和运营能力,小黄狗在全国各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与政府及企业完成签约或流程中待签合作项目51个。 “重整计划的裁定批准和执行对公司产生重大正向影响,帮助公司全面消除了负担,公司从此可以轻装上阵,更高效地开拓市场。”王泽铭说。 未来将以八大业务板块深耕垃圾分类上下游生态 在中植国际及其他股东的支持下,小黄狗未来将着力发展生活垃圾智能回收设备(包括四分类回收设备、可回收物回收设备)及运营、上门回收、政企项目合作板块、分拣中心、B端再生资源回收、线上线下广告、商城、游戏等八大业务板块。 “小黄狗优先发展环保体系,前端以政府需求为核心导向,以智能多维产品体系为载体,开展四分类垃圾智能回收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亭、上门回收、政企合作、B端业务五大核心业务,对垃圾分类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核心业务获得用户数和背后的流量基础上,横向发展环保衍生态社区电商、广告和游戏等,不断探索开拓新业务增长点;纵向提升产业链覆盖长度,建设自营分拣中心打通产业终端直达各个厂商。小黄狗的愿景是创建社区垃圾分类数字化平台,实现全品类回收,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城市新模式,达到多方共赢。”王泽铭这样解释业务运营逻辑。当谈到运营模式时,他表达出对现金流的重视,首先小黄狗自身的四分类回收机柜运营和广告收入可以保证公司的运营平衡和造血能力供给,再者在各地政府的和财政支持和资源嫁接下,加上投资人的战略融资和相关资源加持也为小黄狗运营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 在中国,垃圾分类政策红利正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也开始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类。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年市场将释放出200亿元到300亿元产能,10年内,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3000亿元。 “互联网+垃圾分类目前发展的大环境不错。早在2018年小黄狗就抓住机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希望小黄狗环保科技破产重整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推动行业创新和发展。”一位行业专家人士分析称。
垃圾回收物联网方案提供商粤能环保科技近日获得近5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创投,招商局资本,创业工厂VenturesLab和清华同方旗下同方汇金等机构联合投资。 粤能环保科技聚焦垃圾分类回收领域,主要为政府及企业提供智能垃圾分类硬件产品、垃圾分类大数据服务平台、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品与服务。其商业模式是建设一个平台型公司,一方面通过自有智能硬件设备、物联网平台、APP产品、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等直接提供垃圾分类运营服务,建设具有标杆作用的运行项目;另一方面,以标杆项目为基础,将软硬件产品、服务标准化吸引并输出给更多垃圾分类的运营公司、科技公司,让他们使用粤能的产品去服务大型环保集团、政府等终端客户。 截至到今年6月,粤能环保科技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了全国40多个城市和地区,企业客户数量超过150个。对比2019年末,2020年上半年公司业务规模增长了近10倍,已经实现了盈利。 此前,粤能环保科技曾于今年3月对外宣布获得创业工场VenturesLab累计过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7月3日,记者从中信租赁处获悉,2020年上半年,中信租赁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能集团)开展紧密合作,先后向浙能集团旗下的杭州萧山、江苏连云港、安徽芜湖3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助推企业垃圾发电设备升级改造,投放总额突破10亿元。 在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无害处理设施建设,促使该行业迅速崛起。中信租赁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捕捉到该行业的发展机遇,于2017年开始切入该行业。 据悉,此次中信租赁与浙能集团合作的3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集科技、环保、生态为一体,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积极贡献“绿色能源”。3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合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450吨/日,发电上网电量达到3.8亿度/年,供汽量达52万吨/年,可大大缓解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处置压力,提升当地垃圾无害处理及资源利用水平。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信租赁自2015年成立以来,坚持“新能源,新环境,新材料”三大业务方向,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现代交通等绿色产业,加强与绿色产业领域的企业合作。截至目前,中信租赁在绿色租赁领域实现累计投放超过300亿元,绿色业务占比超七成。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题:民生“关键小事”就是政府“头等大事”——北京垃圾分类满月观察 新华社记者骆国骏、王君璐、关桂峰 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北京市以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关键小事”撬动基层治理,一个月来桶站配置率、垃圾分类指导员覆盖率、家庭厨余日分出量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的同时,仍存在部分社区桶站配置不齐全、垃圾清运不及时、混投混装混运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解决。 “接诉即办”:瞄准群众关心、关切做好政策落地 “我们小区怎么还没动静?”“夏天到了,垃圾桶异味很大。”条例实施前后,石景山区八角街道通过12345派单、社区居委会反馈等渠道接到多起有关垃圾分类的居民意见建议。 “条例实施遇上疫情,推进确实有难度。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接诉即办’,根据居民诉求不断调整优化方案,打响垃圾分类持久战。”八角街道党工委书记高春玲说。 5月29日晚7时,记者在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区西片区看到,垃圾清运车载着4个垃圾桶,准时来到垃圾投放点。垃圾分类指导员手持垃圾分类钳,现场指导居民投放。 “5月20日开始,西片区撤除原有垃圾桶,试点垃圾不落地模式。”八角中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美红介绍,垃圾收运时间、点位设置等,都通过小区微信群、楼门长入户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这是北京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接诉即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北京市专门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每日调度,加强检查,查找问题,补齐短板。 此外,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还与12345热线建立对接机制。5月1日至31日,12345热线共受理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来电1.7万件。 “诉求主要集中在混装混运现象依然存在、垃圾桶设置不合理等具体问题。”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冯颖义介绍,12345热线快速派单并加强督办。 效果显现: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显著增强 家庭厨余日分出量不断提升 条例实施一个月来,桶站配置率、垃圾分类指导员覆盖率、家庭厨余日分出量不断提升,北京市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显著增强 通州区中仓街道北人家园小区里,旧轮胎做成花盆、桌椅,“垃圾”变身新景观。“它们像是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做好垃圾分类。”居民李阳说。 为方便居民参与,北京市侧重服务端发力,不强制破袋、不强制撤桶、不强制定时定点,各街道社区广泛发动党员、楼门长、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加大宣传引导。 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人盯桶”;1400余名挂牌责任督学对16区所有中小学校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热心居民脱下疫情防控红马甲,穿上垃圾分类志愿者绿马甲……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氛围正在形成。 ——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明显增加 厨余垃圾是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数据显示,5月1日至25日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均分出厨余垃圾622吨,比4月日均量增长118%。 “尤其是5月中旬以来,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明显增加。”北京市城管委设施处副处长蔡华帅说。 ——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的立案处罚力度 “责令立即整改,并立案调查予以处罚。”北京城管执法人员近日在朝阳区霄云路35号院检查时,发现一起清运单位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倾倒在一起运输的违法行为。 据统计,5月份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6.45万家,发现存在问题单位9911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330起。 “下一步,继续紧盯混装混运、泄漏遗撒等突出问题,促进垃圾分类主体落实责任。”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全民参与:提高精准投放率 市场化力量来助力 记者走访发现,部分社区仍存在桶站配置不齐全、垃圾清运不及时、混投混装混运等问题。“精准投放率有待提高,这是下一步要重点做的工作。”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说。 市场化力量为垃圾分类助力,“爱分类”“绿猫”等再生资源公司除上门回收外,还将业务拓展到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等方面。 “通过公众号预约上门回收很方便,一公斤还给0.8元环保金奖励。”家住金隅嘉和园小区的张先生说。 “现在一天能接40多单,明显感觉大家的分类积极性提高了。”“爱分类”回收员李万海说。 5月份,东城区东花市北里西区分出的厨余垃圾同比增长10%至15%。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的北京天龙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权介绍,通过定期公布每个桶站的厨余垃圾分出量,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看到成效,增强了分类信心。 “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有利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通过反哺机制降低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成本。”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王灏说。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吴啸浪
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条例正式实施已近满月,北京商报记者对不同业态的餐饮企业进行了走访。记者了解到,目前所有受访企业均已开始加大门店垃圾分类管理力度,但企业对于目前垃圾分类的具体措施仍存在不少困惑,成本压力与执行标准仍是政策实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响应新政 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新政实施近一个月以来,不少餐企都做到了积极分类。不过,不同业态餐饮企业的垃圾分类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以堂食为例,快餐、咖啡、饮品店的垃圾分类难度较大,反而是更侧重服务、环境的正餐门店垃圾分类难度更小。 星巴克环宇荟店目前已经完成了垃圾分类的准备工作,对门店的垃圾桶进行了详细分类。原有的内藏式垃圾桶已经改成了“其他垃圾”,并且新增外摆了“可回收垃圾桶”“厨余垃圾桶”。 该门店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星巴克门店产生的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咖啡渣、茶叶等,但消费者基本接触不到这些。因为现在仍然是比较早期的阶段,关于星巴克使用的杯子、吸管、餐具应该怎么扔,很多消费者会产生疑问,所以现在每天还会有店内的工作人员对其他垃圾做进一步分类”。 在旺顺阁大望路店记者也看到,该店已经更换了垃圾房的垃圾桶,但其门店大厅内没有设置垃圾桶,店内堂食产生的垃圾全部由工作人员做垃圾分类。 旺顺阁大望路店店长张林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旺顺阁从今年初起已经将外卖产品的包装从塑料餐盒换成了锡纸餐盒,塑料袋换成了纸袋,以减少塑料包材的使用,垃圾分类条例实施后旺顺阁也减少了外卖一次性餐具的提供,目前的重点在于门店员工的培训和流程优化方面。在垃圾清运方面,旺顺阁也已经做了相应的分类外包。“我们找了专门接收厨余垃圾的第三方每天清运门店产生的厨余垃圾,可回收的纸盒子、啤酒瓶也有专人进行回收,其他垃圾则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统一清运。”张林林说道。 成本上涨 尽管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显著,但许多餐饮企业对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仍然有很多困惑。 首先是由垃圾分类产生的设备、人工等成本上涨的问题。一家在北京约有100家门店的餐饮企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西式快餐来说,消费者来源涉及面广、文化层次千差万别,在大堂区域,消费者不能做好垃圾分类,给分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在高峰时段,客流量大的情况下,如果每个垃圾桶旁都设置分类员,企业员工工时成本也会有所增加。 不少餐饮大型连锁品牌也有一定运作困难。一家在北京拥有97家门店的餐饮品牌表示,在疫情期间,餐饮企业在经营上存在一些压力,垃圾桶等垃圾分类设备是进行集中采购,做工和价格比较高,企业花销不小。 明确执法标准 另外,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餐饮企业在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时,在执法标准、设备规格等方面还比较模糊。一家餐饮连锁企业表示,公司会对门店进行垃圾分类操作的培训,以便统一管理。但是在执法中遇到各地要求不统一,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例如,近期垃圾分类检查时,有个别属地部门对目前餐厅使用不同颜色垃圾袋分类有异议,要求在大堂区域连接摆放四色大垃圾桶进行分类,此种摆放对于品牌风格、消费者用餐环境体验以及大堂空间狭小、食品安全方面均有较大影响。 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前企业与相关部门沟通时了解到,关于现有垃圾桶是否需要更换成新的四色垃圾桶的问题,得到的回复是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的,然后陆续更换成四色的垃圾桶,对于在餐厅内摆放的垃圾桶规格没有要求。但是自从“五一”执行后,相关部门检查时则要求更换四色和120L的垃圾桶。 在处罚方面,某西式快餐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对于未按规定分类的企业进行处罚的具体金额并不知晓,如果企业在首次检查未合格,是否应该给予企业一次调整的机会? 另据一位西式快餐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餐饮企业目前仍然未能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企业面临着较为艰巨的恢复经营的压力,因此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分阶段加强监管及处罚力度,让企业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疫后复苏方面,减轻企业的压力。 针对执法标准的问题,不少餐饮企业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够针对餐饮行业组织相应的座谈会,让企业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争取尽快确定制定适用于餐饮行业的执法标准、培训资料,帮助餐饮企业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
财联社5月28日讯,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48.9万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废品”的企业(以下简称“垃圾处理相关企业”),其中近七成相关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另外,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为33.02%,超过1000万的相关企业占比为20.27%。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垃圾处理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中山东省的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5.5万家,占了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1.28%。江苏省和河北省位居第二三位,都拥有接近4万家的垃圾处理相关企业。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垃圾处理相关企业较为平均的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超过23%。其次为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我国于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在46个重点城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上海市作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如今上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经有99%。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由点到面的逐步推开,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的探索步伐也在加快。2018年3月起,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已在北京、上海、西安等35个城市展开。一年多来,各试点城市共颁布实施相关政策文件68个。 在持续加快垃圾分类步伐的大背景下,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我国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总量(全部企业状态)每年以超过20%的增速迅猛增长。其中2019年增速高达到27.99%,年新增相关企业近12.6万,均为历史之最。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我国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注册总量为14万家,2019年总量超过57万家,是10年前的4倍。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经接近70%。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以来,我国共新增成立了近4.6万家垃圾处理相关企业,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的相关企业新增数量。 按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除政府的政策引导外,还需要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江苏徐州市试点建设“无废城市”以来,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升级改造,从源头减少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加快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强化危废管控力度,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建设“无废城市”过程中,徐州市在目标指标体系构建、制度法规建设、技术创新突破、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日前,记者驱车沿徐州东三环高架路由南向北行驶,路右侧的五山公园游人如织,亭台步道古朴精致,树木花海在潺潺流水映衬下姹紫嫣红。 “这里原是水泥厂采石废弃地和垃圾堆场。通过一年多的生态修复,荒山头变成了城市绿肺。”五山公园环境治理项目负责人吕杰见证了公园的蝶变。他说:“原有建筑垃圾建成了‘海绵路’,地表枯枝叶搭了昆虫驿站,回收废物做成了挡墙、坐凳、垃圾桶,公园处处体现‘无废城市’理念。”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徐州市在试点建设过程中,着力在目标指标体系构建、制度法规建设、技术创新突破、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试点经验。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徐州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徐州市副市长赵立群表示,徐州市把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支撑项目和平台载体,通过机制创新,将园区规划、招商以及建设等工作“授权”给企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园区不设管委会,而是以新盛绿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扁平化管理,坚持研发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双轮驱动,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标杆。” 在占地5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里,徐州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徐州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等7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除了项目建设,公司更多把目光放在固废资源化利用科技研发、技术输出以及延伸产业链等工作上。”徐州新盛绿源公司副总经理宋清国说,园区将重点突出“物质循环”“项目协同”和“产业联动”,实现项目互生、产业共生和资源再生,下一步将推动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模式输出推广,辐射周边。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传统农业大市,早在几年前便探索形成“传统资源枯竭型城市全产业链减废模式”“农作物秸秆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多元化利用模式”“再造绿水青山提升综合效益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等3项成熟创新模式。 徐州市城建重点工程办公室主任张元岭介绍,“无废城市”试点以来,徐州在“工业源危险废物‘闭环式’全覆盖监管模式”“推进固废协同处置壮大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带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模式”“‘以智管废’的智慧平台构建精细化统筹管理模式”这3项新创新模式上下大力气,逐步形成“3+3”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为了从制度体系上保障“无废城市”建设顺利开展,徐州市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了《徐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期间,徐州将落实75项重点工程,初步形成支撑“无废城市”创建的29项制度体系、21项技术体系和22项市场体系。 “29项制度体系建设任务中,已完成14项,比如即将颁布实施的《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草案)》,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尚属首例。”张元岭说,“这些规范将从法律层面为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提供有力保障。” 变废为宝降成本 每天,徐州市5000多家餐饮单位近400吨的餐厨垃圾都会统一收运到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这些餐厨垃圾如何处理?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餐厨垃圾处理厂。花园式的厂区,没有丝毫“脏乱差”,更没有想象中的“泔水”恶臭。 “餐厨垃圾经过粉碎、沉淀分成油脂、沼液和固渣。油脂经酯化反应、蒸馏脱纯等工艺产出生物柴油;沼液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净化后用来发电;固渣用来培养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徐州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副厂长刘泳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吃干榨净”这400吨餐厨废弃物所节约的成本、发电量以及油脂的资源转化利用,累计利用价值近7万元。 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村民武刚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使用液化天然气,月均费用超过150元。自从用上了村里建的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沼气,既不用进城换液化气,费用也降了一半。 走进马庄村秸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示范站,示范站首席专家苗瑞福说,沼气池看起来像蔬菜大棚,但“含金量”十足。 “沼气工程运用了太阳能增温和保温技术,保证了冬季产气供气。采用了半干式沼气发酵技术和秸秆较大规模集中生产沼气工艺,热值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苗瑞福说,沼液、沼渣还可以当肥料培育瓜果蔬菜和鲜花,农村秸秆粪便变废为宝成了“香饽饽”。 试点一年来,徐州市通过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升级改造,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强化危废管控,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按下了“快进键”。 “全市已关停、拆除10家钢铁企业、3家焦化企业、40家水泥企业,改燃、关停9家燃煤电厂,关闭退出‘两断三清’56家化工生产企业;建成了秸秆畜禽粪便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示范项目17处,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6%以上;建成了徐州市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智慧应用平台,92家重点产废企业和经营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张元岭说。 产业链耦合共生 位于徐州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是废旧铅酸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走进厂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将厂区包围。“这既是一条景观河更是一条‘监督河’。”公司副总裁马永刚说。 “一个废旧铅酸蓄电池进入厂区,我们对它‘吃干榨净’,再重新制造一个新的铅酸蓄电池出厂,并且一点污染没有,‘护厂河’可以见证。”谈起对废旧铅酸蓄电池处置利用,马永刚自信地表示。 废旧铅酸蓄电池经过机械化破碎,分选出塑料、铅栅、铅泥等,铅泥通过自动化物料输送系统进入窑炉冶炼;塑料进入光选分选车间分选再利用。公司与全球规模最大的改性塑料上市公司金发科技(行情600143,诊股)强强联合,研发再生塑料改性新材料;与美国西恩迪开展蓄电池、再生铅上下游深度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电源科技企业。 一块电池的背后是徐州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形成的循环经济“生态圈”。 徐州市以徐工集团环境“绿色制造”、新春兴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绿色循环”、花厅公司“负能酿造”等模式为标杆,培育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企业。目前,徐州在制造业产业链推广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设备回收―再制造―生产营销”模式,不断延展以振丰新型墙材公司为代表的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以点带面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眼下,徐州已经完成了对泉山经济开发区、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3个园区的绿色循环改造,实现了各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循环共生、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目标。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战略举措,徐州将奋力争创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为决胜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蒋波 薛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