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奔跑四年后,水滴公司带着他们的“筹款+互助+保险”三级火箭模式,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就在上周,水滴官方宣布获得获2.3亿美元D轮融资,由瑞士再保险及腾讯领投,IDG资本、点亮全球基金等老股东跟投。 在此之前,水滴公司先后在2019年完成近5亿元的B轮融资,以及超10亿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后累计融资超4亿美元,吸金速度迅猛。近日,更是有消息称水滴公司最新估值达40-60亿美元,并有意寻求上市。 在四年时间内,水滴为何能在资本市场上频频融资?找对场景和流量、业务板块互相配合以及新业务的高速增长是重要原因。 自最初的筹款平台起家,发展至今,水滴公司已形成“事前保障+事后救助”的保险保障体系。其中,水滴筹+水滴公益为社会责任板块,作为流量入口,水滴互助+水滴保险商城则是商业板块,让场景内的更多用户能够寻求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而在今年上半年,在面临公益、商业、公司发展模式之间的多项争论的同时,水滴不仅进行了多项改革,更是在本轮融资之际重点分享了未来的发展规划——瞄准美国联合健康模式,以“医药+保险”为核心,建立健康保障平台。 高速增长的水滴如何理解公益与商业化的命题,如何理解竞争,在行业中定位自身?在未来,水滴如何因地制宜,在中国落地新业务板块?近期,36氪对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进行了专访。 以下为36氪与沈鹏的对话,经36氪编辑: 36氪:今年年初就听说瑞士再保险已经和水滴有洽谈意向,本轮融资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沈鹏:这次融资是今年上半年完成的,过程很顺其自然。我们的理念是,融资不是需要钱的时候再融,找投资人就是找业务合作伙伴。瑞再本身就是我们的业务合作方,去年开始就有一定的业务合作。合作期间正好遇到了疫情爆发,瑞再就提出加速投资我们一轮,让我们未来在业务上拥有更多支持。我们就接受了这个想法,往下推进,最终完成了这轮融资。 36氪:本轮融资后,水滴和瑞再有什么进一步的合作计划? 沈鹏:我们双方会更开放的交流和分享经验,瑞再对于互联网保险一直很关注,他们在这个领域也在积极探索。 水滴是瑞士再保险集团在中国投的第一家和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相关的公司。他们对水滴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一个是水滴如何助力保险公司,把产品卖给用户。另一个是水滴如何用科技赋能保险公司,提升各方面的效率,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的设计、创新产品。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全球是绝对领先的,我们有非常大的用户基数,互联网保险市场前景非常大,而瑞再在精算领域实力强大,这些用户行为数据和分析也能够辅助精算团队不断进步。 36氪:今年七月份有不少消息称水滴正在寻求上市,水滴如何回应? 沈鹏:水滴内部其实并没有严格的上市时间表。我们在前段时间看到保险科技和健康科技领域非常热,外部的资本环境也有所变化,所以抱着学习的心态和一些投行进行了交流,就传出了我们要IPO的新闻,这可能是外界可能有点误解。 如何理解竞争,定位自身? 36氪:今年上半年,水滴在竞争、公益、商业模式等方面遇到的争议不少,水滴内部是如何看待的?目前有哪些措施具体推进中? 沈鹏:首先每当有报道我们一些问题的时候,我都很感谢媒体朋友帮我们发现不足,让我们能够快速改进。比如近期,8月18号我们联合同行公布了《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2.0》,和行业一起改进,让行业变得更好,大家也都参与了进来。 36氪:在大病筹款和互助场景中,水滴也探索了几年,行业内的竞争也一直在持续。您觉得这个事情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什么地方? 沈鹏:我认为有两方面,一个是战略能力,另一个是组织能力。 战略能力决定了你想没想清楚,你的资源用在哪里,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发展节奏。只有这些东西想清楚了,你才能够从容地去做。我们想得很清楚,无论筹款还是互助还是保险,这几个业务都是看起来跟友商竞争,但实际是竞大于争的领域。 36氪:如何理解“竞大于争”?战略资源调配等方面,水滴具体又是怎么做的? 沈鹏:这个市场足够大,中长期市场格局是多寡头的,我们现在是一个追求自我的成长速度大于竞争的状态。竞大于争本质就是自己和自己赛跑,我们发展到现在,更多的不是跟友商争,而是看自身组织能力进化得快不快。 在战略资源调配上,我们不会把每一分钱用在外部,比如和友商竞争,而是全都用在内部,用于招聘人才、团队的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的办公楼是一个独栋的六层楼,全公司五千多人,据我了解行业内没有一个是这么投入的。 在人才上,我们力争招行业最优秀的人,比如我们网销业务的负责人李佳以前是大都会人寿的CMO,前众安保险的总精算师滕辉和原优信集团CTO邱慧也都加入了我们。 36氪:您刚才还讲到了组织能力,这个怎么理解? 沈鹏:我们在人才战略上有个理念: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拿四个人的钱。我们不追求人多但要追求人精,并且能力和投入度要突出。组织能力方面,我们更看重团队的执行力,而非个人的能力,整个团队作战时能凝聚大家的要点还是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36氪:无论是竞还是争,您认为最后是按什么指标判断谁做得好? 沈鹏:最后还是看保费规模,用户都是用钱投票的。 36氪:疫情期间,水滴在业务和组织内部层面有哪些变化? 沈鹏:疫情期间,我们在绩效、价值观等方面都进行了迭代,围绕内部做基本功建设。一方面我们推动了绩效变革,从以年度为单位调整成了以季度或者半年为单位考核。另一方面,我们在不同模块引进了一些更有经验的管理人。同时,我们经过疫情期间多次战略会,战略沟通,启动了好药付业务,确定了新的阶段性目标,这些事情都很关键。 36氪:您认为过去一年时间里,水滴做得比较对的决策和遗憾的事情有哪些? 沈鹏:我觉得我们做的对的事有三件。 第一,大方向上坚持我们的使命和愿景。创业公司是有边界的,边界就是这家公司的使命和愿景。2017年是我们公司最难的时候,有一些潜在投资人、合作伙伴劝我们做别的业务,多赚点钱养活自己,但是我们都拒绝了,还是坚持做广义的健康保障,坚持初心。 第二,更重用年轻人。我们从管理层到中层到一线都很年轻,团队平均年龄26岁、27岁左右,在保险业来看是很年轻的团队,我们非常在乎人才的可塑性和培养。 第三,在期权激励上,水滴比整个行业要领先很多。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我们,跟公司一起共同成长,能够享受公司长期发展带来的回报。 遗憾的话,我觉得没什么遗憾的东西,水滴成立才四年多,是一个新公司,行业发展又很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跌跌撞撞,只需要快速修复自己就够了,这点我们做到了。 加速发展现有业务,讲好“药+险”新故事 36氪:当前水滴保险业务增长迅速,是重要的营收来源。当前长险跟短险占保费收入比分别多少?长险流量主要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沈鹏:现在长险大概占我们总业绩的20%,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长险的流量内外都有,现在获客主要以老用户二次购买为主。 36氪:在保险业务上,水滴还会有什么新的获客方式吗? 沈鹏:我们会根据用户需求来灵活推出更多新服务。比如用户在买长险时决策有难度,我们就提供了价格9.9元的保险咨询,用户购买后会有电话顾问指导他更好地买保险。再比如,我们的医药险未来也可以和医院周边的药店合作,一起分销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 36氪:本次水滴也重点介绍了“险+药”模式的新项目,这个的考虑是? 沈鹏:我们的愿景是,联合合作伙伴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让会员用更低的费用享受更好的诊疗。当前,我们和60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了近百款的保险产品,除了保险产品以外还有医药健康类的业务,电话医生、体检、在线问诊等,产品和服务挺丰富的。 36氪:无论水滴以前曾表示希望对标的美国凯撒医疗,或者是现在的联合健康,都是医疗+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模式上相对较重,水滴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沈鹏:在中国,不能一味对标海外的成功模式,更多的还是根据用户需求以及中国的国情来定义该怎么做。 首先,水滴会在医药险优先发力,联合众多药企来布局。长期来看,我们优先用平台模式来打造这一模式,和很多的医院、药企等合作。如果有些环节走不通,我们也可能会和相对少数的优质合作伙伴联合运营,更倾向于自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是边走边看。 36氪:推出好药付之后,在内部组织层面,下半年水滴还会有什么新计划? 沈鹏:我们这段时间建立了“水滴好药付”这一新团队。面对当前医疗体系改革、慢病患者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国家医保局在也推倡导性的政策。我们的新团队就是专门探索如何联合药企、药店、保险公司,共同打造适合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大病患者等可投保的保险产品。在组织架构上,这个团队和水滴保险商城现有团队是完全独立的,我们将给他们充足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记者获悉,「水滴公司」获超过2亿美元D轮融资,由瑞士再保险领投,腾讯、IDG、点亮基金、五道口基金等老股东跟投,投后估值尚未披露。此前,水滴公司分别于去年6月获得10亿元C轮融资,3月份获5亿元B轮融资。加上本次新融资,水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累计获得融资超4亿美金,融资进展迅猛。一位二级市场从业者对记者透露,今年年初瑞士再保险就已与水滴接触,洽谈投资意向,一直到年中交易才完成。另一位投资人则对记者表示,近期有报道称本轮融资后水滴估值约20亿美金,由于今年水滴业务增长迅速,当前最新估值已经远不止这一数字。截至目前,水滴公司成立不过四年。2016年,曾为美团第10号员工的沈鹏创立水滴筹,并逐步获得来自腾讯、博裕资本、中金资本、高榕资本、蓝驰创投、创新工场、美团点评、真格基金、IDG资本等互联网公司及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发展至今,水滴公司已成为拥有“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险商城”及“水滴公益”四大核心业务的集团,形成“事前保障+事后救助”的保险保障体系。其中,水滴筹+水滴公益为社会责任板块,水滴互助+水滴保险商城则是商业板块。在社会责任板块中,水滴筹作为水滴公司的第一块业务,截至今年7月,已为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免费筹得近320亿元的医疗救助款;水滴公益于2018年7月上线,目前已上线超6000个项目,产生了超过2800万次爱心行为,捐献善款近6亿元。在商业板块中,水滴互助以网络互助形式提供事前保障,截至2020年6月底,平台已经累计救助了近12000个家庭,划拨超过15亿元互助金。另一块业务“水滴保险商城”原名“水滴保”,成立于2017年,持有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专注健康险领域,近年来在水滴集团内部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成为重要盈利来源。自2019年升级为“水滴保险商城”以来,水滴保险不断加快与保险公司合作步伐,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保费增长均十分迅猛。截至2020年6月底,水滴全平台独立付费用户数近3.3亿人,平台累计保障用户数超1亿,保障家庭数近6000万,76%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筹款+互助+保险”被成为是造就水滴成功的“三级火箭”,即拥有了筹款这一大量流量的入口,水滴再将生态内的用户转化为互助及保险客户。尽管互联网保险赛道前两年经历增速放缓,今年的疫情却让人们购买意识不断提升,线下难以成单的现状也反过来促使线上成单的快速增长。2020年,水滴保险前两个季度年化签单保费近60亿元,接近2019全年年化签单保费金额。并且,沈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水滴保险在今年4月和5月均实现了单月盈利。今年7月,还有多家媒体报道称水滴公司准备最早于今年进行IPO,瞄准美国市场。对此,水滴在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还没有明确的IPO计划, 但将继续探索资本市场的各种机会”。而无论何时进行IPO,水滴当下面临的挑战是:要更好地证明自身的商业价值,以及未来到底能够服务多大规模客户的多少需求。在这一层面,水滴公司以后想讲的故事大概率是保险科技平台。一方面,水滴当前利用生态内海量的保险客户及行为数据,实现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甚至实现产品反向定制,能够大幅度降低保险产品边际成本,实现更多产品创新。另一方面,近期又一员大将的加入也会让这个故事讲得更深——就在前天,记者报道,原优信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TO邱慧已经于近期正式加入水滴公司,担任合伙人和CTO一职,将带领团队,加大AI和大数据在保险保障领域和大健康生态的投入。
作者 | 长考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对于网传的“水滴筹估值40亿美金上市”消息,水滴公司回应“目前没有明确的IPO计划,但公司会保持探索资本市场各种可能性”。 回应欲拒还迎,引来市场对这家横跨公益、保险两大行业的独角兽纷纷侧目,号称免费帮病人筹款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了要上市的大买卖,让人想要对其商业模式一窥究竟。 很多人了解水滴筹,始于朋友圈里“我高中时的同班同学,有能力的帮一把”风格的文案,止于捐款人对平台上疑似诈捐的声讨,这一个毁誉参半的平台,会在资本市场搅动怎样的风云? 一 “黑洞”式自我反噬? 这次传闻中要上市的并不是水滴筹,而是水滴筹的母公司水滴公司。 水滴筹只是公司资产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分,公益筹款也只是水滴公司版图中的一项业务,水滴公司却是一家实打实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涉足大病筹款、网络互助和保险经纪三项业务。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019年3月,水滴筹创始人沈鹏曾公开表示:“水滴公司的业务闭环已经形成,核心业务包括:免费大病筹款平台-水滴筹、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以及互联网保险经纪平台-水滴保以及健康管理工具-水滴步步宝。” 众筹导流,互助盘活流量,再经由保险变现,三大业务形成了从导流到变现的完整商业闭环。 这一套商业闭环逻辑看似完美,但其实存在着一个危险的悖论——社会信任是众筹行业得以存活的根本,也是众筹平台流量的来源,但公司随着不断发展,获取了巨额流量,却也孕育了极大的信任危机。 水滴筹把自己定位成中国最大的免费大病筹款平台,目标客户便是那些身患重病而无力支付的患者。平台本身对筹款并不收取手续费,出发点也是社会多方共赢,既解决了穷人治病缺钱的问题、又解决了公司发展的流量问题。 然而这个流量来源,却导致水滴筹不断陷入信任危机。 水滴筹平台上众多的筹款申请,主要来自公司庞大的地推团队手笔。提到地推,不能不提水滴创始人沈鹏。 他本是美团10号员工,在看到互联网保险的广阔空间后毅然辞职开办水滴,老东家美团也在天使轮参与了投资。正是因为沈鹏,水滴公司生而具备“美团基因”,地推团队更是复刻了老大哥美团当年在“百团大战”中杀伐果决的气魄。 在沿袭自美团的地推精神下,众多“筹款顾问”如散兵游勇,鱼贯涌入各大医院,寻找需要筹款的人和想要筹款的人,为了完成当月业绩和得到更高的阶梯式的奖金,对于患者本身的家庭财务情况也不多加了解,套用一下“卖惨文案模板”配上几张图就直接提交申请。 近年来,相当多的不合格的筹款新闻被大众热议。其中的事件莫过于德云社某相声演员家里在北京有房有车,却也通过平台来筹款治病,该话题曾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导致诈捐事件频繁暴雷的主要原因正是水滴筹的地推奖惩机制。 据某视频平台发布的消息,拍客卧底暗地采访发现,水滴筹的筹款顾问按照单量阶梯式提成:完成5单有效单则每单提成80块、完成6-10单有效单则每单提成100块,每单最高提成150元。若每月不够35单(不管是否有效)直接淘汰。 考核方式只认流量,让每一个“筹款顾问”冲锋陷阵,“攻克”患者家属的心防,水滴筹也借此收割了巨大流量。根据公司官网数据,截至2019年,水滴筹上捐款人数超过3亿。 这种粗放的流量收割动作,消耗的是社会信任,而信任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难以再生的资源。 今天,一个新用户可以给另一个用户捐款,但当这个用户发现自己的善款给了并不真正需要的人时,不仅自己再也不会捐款,还会劝动身边人再也不要上当。 随着募捐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悲惨人设”暴雷,愿意施以援手的人越来越少,真正需要钱的人却难以通过平台获得帮助。 水滴筹越是粗放扩张,诈捐、骗捐就越是猖獗,最终反噬水滴筹赖以生存的社会信任,让水滴公司陷入越扩张越脆弱的黑洞。 二 被“公益”筛选的用户? 除了获取流量,水滴公司商业闭环的另一块拼图是变现。 不得不说,水滴公司在这方面的设计堪称天才,众筹平台上病患的悲惨遭遇,在勾起用户同理心的同时,也让用户开始思考人生风险的管理,此时推销重大疾病保险顺理成章。 但是,这种变现方式也存在一系列先天缺陷。 首先,用户主要是通过微信平台进入公司平台,而中国大陆目前的保险销售还是熟人生意,即使保险顾问巧舌如簧,推广业务时也是倍感艰难,手机里的保险商城想让用户乖乖掏钱,更是难上加难。 更重要的是,公益制约定了水滴公司的用户群体。 水滴公司的流量来源决定了其用户群体多为遇到了难处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朋友圈,抗风险系数较弱,下沉市场用户占了大半,这也限制了水滴公司的成长空间。 根据公司官网数据显示,水滴商城的用户有76%来自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这一点也是跟公司本身流量来源有关,公司有超过70%的捐款用户也是来自三线以下城市。另外,公司主要通过医院里看不起病的患者的朋友圈来获取流量,提高客单价变成了一大难题。 也就是说,即便大家愿意信任平台购买保险,但也主要是一些小额的险种,涉及大额的险种就比较难打开局面了。根据公司官网数据显示,主要保险品种均是月均几十块的险种,最贵的一年也不超过1000元。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以公益反哺商业的平台,也会受到公益的制约和反噬。这是水滴公司选择以大病众筹切入流量市场时,就该想到的问题。 如今不只是用户构成限制了水滴公司的发展,“公益”的标签,也让平台的信用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指责。 三 结语 毫无疑问,水滴公司所处的互联网保险赛道空间大,成长性极高,不然也不会引来腾讯、IDG、博裕资本等顶级机构的多轮投资。 但公司面临的问题也同样突出,作为最终以保险变现为目标的商业公司,水滴筹只求流量,并无动力改善公司的审核机制,来提升众筹用户的体验。 短期看来,水滴公司仍可以享用国内下沉市场巨大基数带来的红利,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陷入自我反噬的黑洞。
“目前没有明确的IPO计划,但会保持探索资本市场各种可能性。”水滴筹母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 7月23日,有外媒报道水滴公司正寻求约40亿美元估值进行IPO,正与美国银行和高盛集团洽谈合作,上市计划包含水滴筹、水滴互助和水滴保险商城三大业务线。 公开资料显示,水滴筹母公司北京纵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CEO沈鹏为法定代表人,占股99%。目前,水滴公司已经融资至C轮。 2019年3月27日,该公司宣布获得近5亿元B轮融资。同年6月,水滴公司宣布完成超1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裕资本领投,腾讯公司、中金资本、高榕资本等投资机构跟投。 其中,腾讯参与了多轮投资,因此也被视为是水滴公司最大的支持者。 审核不严,用户筹款挪作他用 水滴筹成立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水滴筹的筹款项目主要依靠“筹款顾问”立项,后者主要通过地推模式在医院寻找有筹款意向的患者。 但由于医院、患者有限且监管存在盲区,筹款顾问“扫楼”式筹款、编造虚假筹款事项等乱象时有发生。 沈鹏曾在清华经管一个论坛上分享过,水滴的优势是把握住了高流量,以此和保险公司谈判,可获取更高的佣金。 为了争夺大病众筹这一流量入口,今年四月,水滴筹员工在一家医院殴打另一筹款平台轻松筹员工。 在百度百科里,水滴筹的介绍是:目前国内免费大病筹款平台,也是国内网络大病筹款0手续费的开创者。 水滴筹针对的群体是,患有严重疾病,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负担不起的人。至2020年7月25日,水滴筹筹款总额已经突破320亿元。 不难看出,水滴筹是一个慈善类的筹款平台。 它刻意降低了筹款人的准入门槛,让更多没钱治病的困难户也有力量从社会各个角落汇聚起一笔笔善款,就像水滴汇聚成河流。 但谁都知道,“降低筹款人准入门槛”是把双刃剑,因为这样的措施削弱了平台对筹款发起人的审核,也对善款去向的问题难以监督。 据《南方周末》报道,水滴筹上的筹款项目,审核力度之松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2019年12月3日,自媒体人梓泉在水滴筹事件曝光后做了一次实验。他将自己用恶搞软件修改后的病例发到了水滴筹上,打算筹款50万元,病因是“精神分裂症”。 上传诊断书和身份证信息后,梓泉编造了一段患病人的惨痛经历,提交几分钟后系统自动将金额调成了10万元。 这时梓泉发现,虽然尚未完全通过审核,但自己已经可以先行筹款并转发朋友圈众筹,于是他象征性地捐了1元。 由于筹款数额过少,梓泉在2天内收到6条水滴筹的短信称“筹款效果不佳”,建议其“加大力度转发”。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完成1元捐款后,水滴筹弹出了一个水滴保险商城的页面,建议捐款者购买保险。 在梓泉看来,这一设计相当巧妙,因为在看到筹款发起人的惨痛经历后,无形中会给捐款人投射出一种焦虑,而要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购买保险。 直到梓泉在自己的公众号公开这一伪造的筹款前,水滴筹都没有发现这一“骗局”。 此后,水滴筹发布了一份澄清说明,称上述过程只是初步审核,只有进一步提交了医疗花费票据、出入院证明等资料后,才能实现筹款提现。 在经历一系列危机事件之后,水滴筹规范了审核流程,并上线客服团队,包括在全国400-500个城市投入巨大人力,来帮助平台审核患者真实性,但是能否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恐怕还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而,这还不是其争议最大的地方。即便通过审核,募集资金也有可能被挪作他用。 2019年11月6日,全国首例网络个人大病求助纠纷在北京朝阳法院一审宣判。 法院认定筹款发起人莫某隐瞒名下财产,并在水滴筹多个平台进行重复救助,违反约定用途将筹集款项挪作他用,构成违约,令莫某全额返还筹款153136元并支付相应利息。 朝阳法院同时向民政部、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水滴筹运营主体)发送司法建议,推进相关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网络筹集资金分账管理及公示制度、第三方托管监督制度、医疗机构资金双向流转机制等,切实加强爱心筹款的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 去年12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中点名质问“水滴筹”,每日接受的捐助数额究竟有多少,平台对已到账但受助人尚未提现的资金如何管理和使用,水滴筹回应称,数额信息不方便透露,但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隔离,实行专门管理和使用。 筹款业务或成鸡肋,仍未摆脱盈利困境 有分析认为,网络互助的用户更像是有待挖掘的数据金矿,面向的不是传统保险市场的存量客户,而是更可能在未来转化为保险和健康管理增量用户。 据了解,水滴互助是水滴公司的第一个业务,其产品模式为,用户花9元成为会员,180天观察期之后,能够享受相应的赔付权利。 当加入平台的用户患上癌症时,最高能获得水滴互助的30万元赔付,范围涵盖了50种。 赔付的资金,则由平台用户平摊,数据显示单人单次分摊不足3元。这一运营模式,意味着必须拥有足够多的平台会员,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并且实现盈利。 然而,即便水滴互助三个月砸下1000万元推广费用,会员也才刚刚突破100万,流量困境日益凸显。 紧接着,水滴筹启动了水滴筹项目。从一开始,就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筹款所得资金全部归筹款人,且需承担用户提现时微信收取的手续费,整个业务处于亏钱状态。 澎湃新闻曾在去年底的报道中援引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明面上看,水滴筹不盈利,但水滴筹的模式能带来可观的现金流。 “水滴筹平均每个月5.5亿元流水,捐款周期30-120天不等。如果没有提现,这笔钱就在企业账户中,这就形成了资金池。”该业内人士称。 不过,依靠免费模式,水滴筹获得了巨大的流量红利。在此基础上,2017年5月,水滴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入局保险业。 互助业务面临极大同业压力 2020年5月,水滴互助发布了四周年数据报告,公布有近4成的用户在购买过互助产品后,想要购买保险产品。 其官网显示,根据水滴保调研数据,90%的用户通过水滴保险商城完成个人首次在线投保,复购意愿达73%。 以水滴公司为例,旗下的水滴保险商城2019年年度新单年化保费突破60亿元。这部分保费佣金收入相比于互助平台管理费又是一个量级的抬升。 几十亿的单量,与互联网保险大蛋糕相比暂时只是九牛一毛,意味着后面空间巨大。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857.7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55.7%。 官网数据显示,水滴保险的注册用户约8000万,购买过保险的用户数在700万~800万之间,转化率在10%左右,其中80%来自于内部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水滴保险年化签单保费近60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年化签单保费金额。 靠着保单的暴增,水滴公司对外称,在今年4月、5月实现了单月盈利。但业务的迅猛增长,也给水滴公司带来了经营以外的压力。 与此同时,传统保险巨头如平安等正在加码互联网保险布局,互联网巨头腾讯、京东、百度等也纷纷加码金融科技,水滴筹现金奶牛业务水滴保险也面临着极大的同业压力。 有分析认为,上市可以帮助水滴公司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助其在互联网保险领域与阿里系的蚂蚁集团展开竞争。 不过,互助业务本身也存在质疑,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目前一些互助平台仍处于“三不管”监管空白地带,此外,互助平台面向商业保险结构开展合作、开发产品,是否与其互助性质相悖,也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水滴保险商城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水滴保险商城长险网销团队的年化签单保费突破2亿元,仅6月30日一天的年化签单保费便达到1000万元,分别创下该公司单月、单日保费销售纪录。 水滴创始人沈鹏此前表示,水滴保险商城上半年每月的年化签单保费在10亿元左右,长险业务已经占到水滴保险商城整体业务的20%左右。 交银国际的一份研报指出,水滴保险商城平台上的用户主要集中在下沉市场,疫情推动相关业务加快增长。目前水滴保险商城正在推进由短险向长险的拓展,并筹划建立线下保险经纪团队,给予“领先”评级。 水滴保险商城表示,除了在流量和场景方面的优势,公司长险业绩的高速增长,还得益于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2019年7月,大都会人寿中国创始人之一李佳正式出任水滴保险销售副总裁,帮助平台拓展了健康险、寿险方面的多元化销售渠道;此后,水滴保险商城还从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引入多位资深人士,将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服务与保险行业的销售、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5月9日,在水滴公司成立4周年之际,水滴筹宣布,其筹款总额接近300亿元,预计到本月底将突破300亿元大关。 水滴公司旗下有水滴保险商城、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业务,其聚焦在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领域,近年来通过快速发展,从保险、互助和大病救助三方面入手,形成了针对全民的“事前保障+事后救助”业务布局。 2016年7月,水滴筹(前身为“水滴爱心筹”)正式上线,至今已走过近4个年头,迄今为止,超过3亿爱心人士支持了平台上的救助项目,共计产生了9亿多人次的爱心赠予行为,累计赠予爱心款即将达到300亿元,成功帮助百余万个紧缺医疗资金的困难大病家庭渡过难关。这串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位爱心用户在水滴筹上的赠予超过100元,也相当于全中国每个人爱心赠予21元。 据水滴筹爱心数据报告显示,爱心人士在平台上完成第一个100亿元的赠予金额,用了两年多时间。而随着平台认知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通过水滴筹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平台的第二个100亿元爱心款只用了9个月。 水滴筹的爱心报告显示,在爱心赠予的3亿多用户当中,“前浪”占比达39%,以“90后”为代表的“后浪”占比61%,这也从侧面表示,年轻人为代表的爱心力量正在不断崛起。同时,80后用户占比高达36.5%,已经成为水滴筹献爱心的主力人群。 同时,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的爱心网友在4年间内通过水滴筹捐赠了至少30亿元爱心医疗款。由此可见,广东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慈善之都”。而北京地区网友的爱心捐赠额则大约相当于1个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造价,大有“南北爱心比拼”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