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韩正主持 9月1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国务委员王勇、肖捷、赵克志出席会议。 李克强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关键之举。近些年“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推动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大幅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经济韧性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对今年抗击疫情、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并重实施好宏观政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既助企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努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李克强指出,用“放管服”改革办法提高宏观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和精准性,是今年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举措。要落实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减税降费实效,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提供支撑。创新信贷服务模式,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优惠。破除影响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不合理限制,因地制宜发展灵活就业。 李克强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取消重复审批、不必要审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要管出公平、管出质量。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等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创新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兴产业更大发展。要服出便利、服出实惠。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动更多事项跨省通办,明年年底前基本实现高频事项全覆盖,同时保障数据安全,保护隐私。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保障。营商环境竞争力就是国际竞争力。要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回应关切,打造更优开放环境,使中国开放的决心让外商放心、开放的政策让外商受惠。 李克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结合实际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协同性针对性,打破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障碍,取得更多企业和群众满意的改革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广东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发了言。
8月18日,无锡在深圳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作交流会,与华为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与中兴通讯、平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总金额113.3亿元的54个项目现场签约。 “无锡是数字经济的‘新高地’、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四通八达的‘枢纽站’、诗意栖居的‘佳绝处’。热忱期待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更多的优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选择无锡、扎根无锡,共谋合作、共促发展。”无锡市市长杜小刚介绍,当前无锡正站在“万亿后”发展的新起点,朝着更高质量的第二个万亿目标加速迈进。无锡将持续深化产业强市建设,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无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超3000家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创新企业、科技公司;6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企业、35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智慧环保”“汽车电子标识”“车联网”等21项国家级重大示范工程让智慧应用向深度广度不断延伸;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先进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力量。
深化国企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期,云南国企改革大动作频频,引人瞩目。 云南冶金集团与中国铜业完成重组,加快打造“两平台一基地”产业链,尽快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云南白药吸收合并母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交易规模合计544.8亿元,成为近10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第一大并购交易;云南交投集团引入各类社会资本组建高速公路项目投资联合体,加快全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建设;云天化股份限制性股权激励试点被国务院国资委作为经验推广。 云南深化国企改革,紧盯稳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增;紧盯防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紧盯改革发展,扎实搭建“1+1+X”改革架构;紧盯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国资布局;紧盯严监管,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紧盯强党建,推动国企党建质量持续提升。截至7月末,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3.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降杠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1+X”改革任务即将完成 “全省深化国企改革‘1+1+X’框架体系构建完成,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国有企业顶梁柱作用有力发挥。”省国资委主任陈明表示,在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中,27户省属国企改革发展思路都经过了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逐个过堂”,进一步明确了每户企业的功能定位以及改革发展战略和措施,并印发企业加快推进实施。省国资委将与企业一道,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落实落细改革发展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介绍,今年年底基本完成“1+1+X”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在云南省国有股权管理公司和云南金控集团两个“1”组建完成的基础上,全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持续深化,云投集团、云南航空产业集团等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正在推进。省属企业煤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电力、化工等产业资产重组有序推进,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专业优势更加突出。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云南深化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云南冶金集团与中国铜业实现重组,成为深化国企改革“央地合作的典范”。云南白药引入优质民营资本完成混改,走出省级国企混改的“云南模式”,为深化国企改革积累了国民共进的宝贵经验。截至2019年底,省属企业混改面达63.7%,超过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平均混改面7.7个百分点;云天化集团、昆钢控股等7户企业混改面更是高达76%以上。“我们正在动态调整省国资委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挑选更多的优质企业向省上市办推荐申报‘金种子企业’。”省国资委改革和规划发展处负责人说。 在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省属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也在换挡提速。昆钢控股将123家子公司整合组建成8个产业集团,农垦集团将8户天然橡胶企业和33个橡胶加工厂整合后组建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思军说:“新的云胶集团立足国家橡胶安全不断夯实国内橡胶产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与周边国家互惠互利开拓橡胶种植、加工基地,全力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撑起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改革越深入,省属企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越明显。今年1月至7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收入4761.35亿元,同比增长0.52%;累计实现利润122.91亿元,同比增长19.36%;全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916.61亿元,实交税费201.22亿元。而在去年,全省各级国资国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9.82亿元,同比增长12.35%,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3.8个百分点。 深化国企改革,云南克服企业债务风险压力大、现金流量紧、降杠杆任务重等一系列困难,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全省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防疫物资最紧缺的二三月份,在省内无生产企业、无库存、国内购买无来源“三无”的不利情况下,省国资委组织企业采购、捐赠300多万个医用防护口罩等一批医用防护物资。省属国企调整生产力布局,紧急布局医用防护物资“自己产、云南造”,填补了云南省不能生产医用N95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空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省属企业走在前列,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支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就是为了让国有经济更好支撑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围绕构建“两型三化”产业方向、推进八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数字云南”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千亿级企业,推动落实能通全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任务,云南深化国企改革发力提速。 今年上半年,云南贵金属集团、云天化股份、云锡控股、云南能投集团、省设计院、天朗节能环保集团等6户企业进入国家“双百企业”,南天信息、云南钛业入选全国“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云南钛业将以此次入选专项行动为契机,将研发投入提升到销售收入的11%以上。”云南钛业风控部经理周亚玲表示,云钛公司将抓住改革发展机会,提升产品和技术装备研发能力的领先优势,到2025年发展成为全国行业领先企业,在海洋工程、钛合金油气及大口径流体管道等细分行业钛及钛合金市场份额占比进入全国前三。 2019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70.78亿元,同比增长125%,累计获得专利1400多项,打造科技创新平台80多个,实施1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新驱动成效显著。目前,省属企业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百千万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云岭学者”、“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岭青年人才”等各类人才达到275人。
图片来源:微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6月3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王沪宁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还听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会议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勇挑重担,在应急保供、医疗支援、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会议指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会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会议强调,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着力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患者就医负担逐步减轻,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梳理各地深化医改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快推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重点任务,完善相关配套支撑政策,打好改革组合拳。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对近期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抓紧从体制机制上想办法、补漏洞,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会议强调,要把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把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通起来,有针对性地部署推进关键性改革。要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对待新事物新做法,要加强鼓励和引导,让新生事物健康成长,让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限期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本报见习记者 冯思婕 为落实浙江省领导组建和推进金融顾问制度的指示精神,持续深化金融顾问制度,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组织召开市金融顾问工作交流会。会议邀请了包括浙江省金融监管局副巡视员徐素荣,浙江省金融监管局证券融资处处长许奇挺,杭州市金融办副主任胡晓翔,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主任、财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浙江省金融顾问组杭州组组长、萧山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云龙在内的各级领导及金融顾问出席。 会议认为,在省级各部门、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等积极支持推动下,金融顾问制度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在全省推广金融顾问制度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破解融资难点堵点的现实需要,是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创新举措。 王云龙在会议上表示,将立足于金融顾问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目前存在的信息传导不对称、融资渠道不畅通、诉求解决不到位、金融知识不专业、服务产能不落地等问题。同时,根据《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关于深化金融“三服务”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好企业服务清单,制订详细工作计划,持续开展深度调研走访,推进金融小分队开展丰富活动,加强成员内信息交流和工作成效监督,切实解决企业经营中的痛点问题和实际困难。 陆建强指出,金融顾问制度纳入地方金融条例,是对金服会一年多来创新探索金融顾问制度成就的肯定。他强调,金融顾问要坚守初心,金融机构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政企金之间形成深度对接,让金融顾问制度成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上还介绍了“杭州e融”平台的运行情况。“杭州e融”是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是杭州市落实省“融资通畅工程”,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重要举措,平台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截止到5月19日,“杭州e融”平台入驻各类金融机构69家,上架金融产品超250款,注册企业3.88万家,撮合融资金额177.5亿元。 会议最后,浙江省金融监管局副巡视员徐素荣在讲话中指出,实施金融顾问制度是金融“三服务”的重要抓手,金融办应加强领导,扩大金融顾问服务覆盖面,拓宽金融顾问服务队伍,突出金融顾问服务重点,担当起社会功能的职责。(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