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卫健委:12月30日0时至24时,辽宁省新增5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沈阳市报告2例,大连市报告3例。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北京时间12月12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7000万例。截至北京时间14日7时27分,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超1620万例,死亡病例逼近30万。 与此同时,中国疫苗应用进展振奋人心。继阿联酋之后,巴林国家卫生监管局13日宣布,正式批准中国国药集团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巴林注册上市。10日晚,由阿联酋方面向埃及提供的中国新冠疫苗运抵开罗国际机场。埃及正在与中国相关公司就在本地大批量生产中国疫苗进行谈判。《财富》杂志日前刊文指出,专家们对运输辉瑞和莫德纳疫苗所需的昂贵冷链以及阿斯利康提供的数据表示担忧。中国制药商即将推出的新冠疫苗可能会填补全球疫苗供应的空缺。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蔓延,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给世界造成全方位冲击,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挑战。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呼吁国际社会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支持联合国更有效地凝聚全球共识,动员全球资源,协调全球行动,与世界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中国在危机之中展现出的大国担当熠熠生辉。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不仅取得国内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还一直全力支持全球抗疫行动。15家全球顶级研究机构建模分析显示,武汉关闭离汉通道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隔离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人民“以牺牲正常生活的方式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发起的全球人道应对计划,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宣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等重要举措。 积极支持联合国消除贫困联盟的工作,与其他国家携手推进国际减贫合作。今年,在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下,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让8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未来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新前景。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约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确定动能”。亚洲开发银行10日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1.8%上调至2.1%。此外,中国今年如期实施一系列既定举措,并陆续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措施,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让国际社会进一步增强了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信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中国2021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社会纷纷肯定,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远见、内涵深刻。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急需的新思维方式,传递了巨大希望”。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据路透社29日报道,印度发现6名近几周内从英国返回当地的人员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由于英国发现变异新冠病毒,包括印度在内多国已决定暂时禁止来自英国的航班入境。 印度卫生部29日在一份声明中提到,6名确诊感染变异新冠病毒的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均已隔离,并正在追踪他们的旅伴。 印度已经暂停了本月底所有从英国飞往当地的航班,但自11月底截止到禁令颁布前,已有约3.3万名乘客由英国入境。其中有114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目前正在对他们的样本进行检测,看是否与最新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有关。 印度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22万例,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印度卫生部数据显示,超148150人死于新冠肺炎。不过印度卫生部在另一份声明中称,29日报告新增病例16432例,系6月25日以来单日新增病例最低。 卫生部预计下个月初开始为约3亿人接种新冠疫苗,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印度制造商——印度血清研究所预计该疫苗将在几天内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导言: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截止2020年12月22日,新冠肺炎已经在全球累积感染了超过7700万人,并造成了170多万人的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的全球最大疫情。不过,在疫情肆虐之时,希望也正在增加。全球已经有几款看起来效果不错的疫苗开始接种,并且还有更多的疫苗在研发的过程中。相信全球疫情的受控只是时间问题——尽管何时受控仍然相当不确定。 疫情对全球经济已经造成了伤害——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0年都会负增长。而由于2021年的疫情状况大概率会好于今年,且2020年留下了较低的基数,2021年全球各国经济增速都会显著快于2020年——这也没什么悬念。但疫情可能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Jorda、Singh与Taylor三位经济学家在2020年6月完成的一篇文章中【注1】,研究了从14世纪至今共19场人类社会曾经历过的大疫情。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他们以资本回报率为指标研究了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大疫情的爆发会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持续压低资本回报率。他们将其原因归结为两点:其一是疫情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其二是疫情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需求的萎靡。显然,Jorda等三人的研究结果让人沮丧——依据他们的结论,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 不过, Jorda等三人的结论并不能套用到新冠疫情的分析之上。与他们研究的绝大多数疫情不同,新冠疫情发生在医疗条件更好的现代社会,并且发生在“纸币”经济社会中。现代社会更好的医疗条件,以及国家对社会更强的控制力,使得新冠疫情所导致的死亡情况好于之前的多场大疫情。目前,新冠所造成的死亡率大概在2%,低于西班牙流感2.5%至5%的死亡率,与夺走了欧洲1/3人口的“黑死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意味着新冠疫情对全球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相对较小。 与良好医疗条件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新冠疫情爆发在“纸币”经济社会中。在1971年之前,货币要么由金银这样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所充当,要么与这些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挂钩。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人类社会彻底进入了“纸币”时代。所谓“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仅依靠国家(或地区)的强制力而流通的价值符号。人民币也好、美元也罢,本质上都是政府用极低成本印刷出来的纸片(或者是无成本的记账符号)。人们接受他们,只是因为有政府强制力为其背书。所以,“纸币”又被叫做“法定货币”(fiat money)。 “纸币”的使用给了国家无限量发行货币的权力,赋予了国家无限量利用货币扩张来刺激名义总需求的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金本位或其他非纸币的货币体系中,国家的货币发行能力受到自身所拥有黄金或其他物品数量的限制,从而使得国家难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不存在无限量发行货币的能力。因此,在前纸币社会,面对经济需求萎缩的情况,国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Jorda等人研究的19场大疫情中,18场都发生在1971年之前,其数量结论自然反映的是前纸币社会中疫情的长期影响。在前纸币体系时代,面对疫情所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支出意愿下降和总需求下降,政府没法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因此,总需求的衰弱会在疫情结束之后持续很长时间。 但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的情况大不一样。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2020年3月至8月),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三大央行联手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使三大央行的总资产增加了5万亿美元,增量比同期美欧日GDP的20%还多。央行如此规模的货币增发前所未有,甚至让次贷危机时的“量化宽松”也相形见绌。在美欧日三大央行增发的货币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到了三个经济体的政府那里(央行购买国债),并又通过政府财政刺激政策流入了居民和企业手中;此外还有很大部分变成了信贷,也被投放到了实体经济中。 受益于宽松宏观政策对需求的刺激,到2020年11月,尽管疫情仍在美欧日肆虐,这三个经济体的商品零售总额均已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的商品零售更是已经比疫情之前高点还多出了6%。美欧日因疫情而来的总需求衰弱期连一年都没有维持到,更不用提几十年了。在这背后,是纸币体系给政府带来的无限量货币发行能力。这样的总需求刺激武器是过去几百年大疫情时期政府所不具备的。 不过,纸币终究是符号,增发货币并不能凭空增加商品。在供给不足的时候,纸币增发只能令物价上升,而无法让实体经济活动更活跃,也无法让(扣除了价格因素后的)真实经济规模扩张。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能让商品零售规模扩张,重要原因是中国产能向他们的输出。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全球经济长期处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况中。其中,又以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尤为严重。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极为有效,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球其他国家产能受疫情影响而低利用率水平运行的时候,我国正常运转的产能支撑了全球商品需求。截止2020年11月,美欧日工业产出水平仍然比疫情之前低5%到10%。在产出疲弱的背景下,他们的商品零售规模却仍然能够超出疫情之前水平,靠的就是中国产品的输入。 于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大循环被重建了起来,一如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情景。在2003年到2008年的这几年中,中国产能与美国需求相互结合,促成了中美两国的共同繁荣。在那段时间里,我国受益于外需的强劲拉动,经济增长持续加速,最终走向“过热”。类似地,在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生产活动受损,而全球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同步大幅宽松的环境中,我国产能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出口因而显著走强,我国经济在外需拉动下快速复苏。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所以人们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线索。不过,盲目地对照历史,而不注意关键因素的变化,就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因此,全球经济应该不会像Jorda等人所担忧的那样,在新冠疫情之后陷入长达几十年的低资本回报率时期,而应该能够在2021年迎来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以及资本回报率的明显回升。这意味着全球通胀水平的回升,利率水平的走高。而中国产品向美国的大量输出,意味着中国产能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会带来中国产能价值的向上重估。中国产品向美国的输出也会换回美钞,从而推升人民币汇率。在新冠疫情走向终场的过程中,重估中国将是全球资产市场的一大趋势。中国股票价格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都将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完) 【注1】Jordà, Òscar, Sanjay R. Singh, Alan M. Taylor. 2020. “Longer-Ru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 2020-09. https://doi.org/10.24148/wp2020-09。 本文原发于每日经济新闻
首批新冠肺炎疫苗抵达加拿大。(图片来自:路透社) 据美联社报道,第一批新冠肺炎疫苗已经抵达加拿大。13日晚些时候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推特上分享了工作人员将疫苗搬下飞机的照片。 加拿大卫生监管机构9日批准了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和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这些疫苗将运往全国14个分销店。魁北克省预计成为加拿大第一个接种疫苗的省份,该省计划最早在当地时间14日为两个长期护理中心的居民接种疫苗。 加拿大首批订购的3万剂疫苗中的大部分将于14日抵达。加拿大政府最近修改了与辉瑞制药公司及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同,他们本月将交付疫苗24.9万剂。尽管疫苗接种在即,特鲁多敦促加拿大人继续佩戴口罩、避免集会,同时呼吁人们下载一款政府应用程序,以便他们获知是否接触过新冠肺炎检测为阳性的人。 “这是个好消息,”特鲁多说,“但是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现在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保持警惕。”疫苗上市的消息令人鼓舞,然而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着病例的持续激增。 加拿大还与其他六家疫苗生产商签订了合同,目前正在审查另外三家公司的疫苗,一位加拿大卫生官员称美国莫德纳公司的疫苗有望很快获批。 报道称,加拿大订购的疫苗超出加拿大人所需要的剂量,政府计划向贫困国家捐赠剩余的疫苗。
导言: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截止2020年12月22日,新冠肺炎已经在全球累积感染了超过7700万人,并造成了170多万人的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的全球最大疫情。不过,在疫情肆虐之时,希望也正在增加。全球已经有几款看起来效果不错的疫苗开始接种,并且还有更多的疫苗在研发的过程中。相信全球疫情的受控只是时间问题——尽管何时受控仍然相当不确定。 疫情对全球经济已经造成了伤害——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0年都会负增长。而由于2021年的疫情状况大概率会好于今年,且2020年留下了较低的基数,2021年全球各国经济增速都会显著快于2020年——这也没什么悬念。但疫情可能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Jorda、Singh与Taylor三位经济学家在2020年6月完成的一篇文章中【注1】,研究了从14世纪至今共19场人类社会曾经历过的大疫情。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他们以资本回报率为指标研究了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大疫情的爆发会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持续压低资本回报率。他们将其原因归结为两点:其一是疫情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其二是疫情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需求的萎靡。显然,Jorda等三人的研究结果让人沮丧——依据他们的结论,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 不过, Jorda等三人的结论并不能套用到新冠疫情的分析之上。与他们研究的绝大多数疫情不同,新冠疫情发生在医疗条件更好的现代社会,并且发生在“纸币”经济社会中。现代社会更好的医疗条件,以及国家对社会更强的控制力,使得新冠疫情所导致的死亡情况好于之前的多场大疫情。目前,新冠所造成的死亡率大概在2%,低于西班牙流感2.5%至5%的死亡率,与夺走了欧洲1/3人口的“黑死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意味着新冠疫情对全球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相对较小。 与良好医疗条件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新冠疫情爆发在“纸币”经济社会中。在1971年之前,货币要么由金银这样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所充当,要么与这些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挂钩。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人类社会彻底进入了“纸币”时代。所谓“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仅依靠国家(或地区)的强制力而流通的价值符号。人民币也好、美元也罢,本质上都是政府用极低成本印刷出来的纸片(或者是无成本的记账符号)。人们接受他们,只是因为有政府强制力为其背书。所以,“纸币”又被叫做“法定货币”(fiat money)。 “纸币”的使用给了国家无限量发行货币的权力,赋予了国家无限量利用货币扩张来刺激名义总需求的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金本位或其他非纸币的货币体系中,国家的货币发行能力受到自身所拥有黄金或其他物品数量的限制,从而使得国家难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不存在无限量发行货币的能力。因此,在前纸币社会,面对经济需求萎缩的情况,国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Jorda等人研究的19场大疫情中,18场都发生在1971年之前,其数量结论自然反映的是前纸币社会中疫情的长期影响。在前纸币体系时代,面对疫情所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支出意愿下降和总需求下降,政府没法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因此,总需求的衰弱会在疫情结束之后持续很长时间。 但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的情况大不一样。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2020年3月至8月),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三大央行联手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使三大央行的总资产增加了5万亿美元,增量比同期美欧日GDP的20%还多。央行如此规模的货币增发前所未有,甚至让次贷危机时的“量化宽松”也相形见绌。在美欧日三大央行增发的货币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到了三个经济体的政府那里(央行购买国债),并又通过政府财政刺激政策流入了居民和企业手中;此外还有很大部分变成了信贷,也被投放到了实体经济中。 受益于宽松宏观政策对需求的刺激,到2020年11月,尽管疫情仍在美欧日肆虐,这三个经济体的商品零售总额均已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的商品零售更是已经比疫情之前高点还多出了6%。美欧日因疫情而来的总需求衰弱期连一年都没有维持到,更不用提几十年了。在这背后,是纸币体系给政府带来的无限量货币发行能力。这样的总需求刺激武器是过去几百年大疫情时期政府所不具备的。 不过,纸币终究是符号,增发货币并不能凭空增加商品。在供给不足的时候,纸币增发只能令物价上升,而无法让实体经济活动更活跃,也无法让(扣除了价格因素后的)真实经济规模扩张。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能让商品零售规模扩张,重要原因是中国产能向他们的输出。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全球经济长期处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况中。其中,又以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尤为严重。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极为有效,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球其他国家产能受疫情影响而低利用率水平运行的时候,我国正常运转的产能支撑了全球商品需求。截止2020年11月,美欧日工业产出水平仍然比疫情之前低5%到10%。在产出疲弱的背景下,他们的商品零售规模却仍然能够超出疫情之前水平,靠的就是中国产品的输入。 于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大循环被重建了起来,一如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情景。在2003年到2008年的这几年中,中国产能与美国需求相互结合,促成了中美两国的共同繁荣。在那段时间里,我国受益于外需的强劲拉动,经济增长持续加速,最终走向“过热”。类似地,在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生产活动受损,而全球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同步大幅宽松的环境中,我国产能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出口因而显著走强,我国经济在外需拉动下快速复苏。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所以人们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线索。不过,盲目地对照历史,而不注意关键因素的变化,就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因此,全球经济应该不会像Jorda等人所担忧的那样,在新冠疫情之后陷入长达几十年的低资本回报率时期,而应该能够在2021年迎来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以及资本回报率的明显回升。这意味着全球通胀水平的回升,利率水平的走高。而中国产品向美国的大量输出,意味着中国产能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会带来中国产能价值的向上重估。中国产品向美国的输出也会换回美钞,从而推升人民币汇率。在新冠疫情走向终场的过程中,重估中国将是全球资产市场的一大趋势。中国股票价格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都将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完) 【注1】Jordà, Òscar, Sanjay R. Singh, Alan M. Taylor. 2020. “Longer-Ru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 2020-09. https://doi.org/10.24148/wp2020-09。
(原标题:新变异新冠病毒在英格兰加速传播,美国死亡病例超30万!“疫苗股”龙头暴跌15%……) 尽管新冠疫苗已在多国获批,但新冠疫情蔓延的速度并未减缓。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2月14日18时23分(北京时间12月15日1时23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1051805例,累计死亡病例1608648例。14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574969例,死亡病例新增8726例。此外,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2月14日15时55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638万例,达16388504例,死亡病例超过30万例,达300267例。而英国卫生和社会保健部14日宣布,截至当日日,英国新增2026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新增死亡232例。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透露,一种新变异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兰部分地区加速传播。一种新变异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兰部分地区加速传播据央视新闻,汉考克14日下午向议会下院通报了新冠疫情的最新进展,英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不容乐观。汉考克透露,一种新变异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兰部分地区加速传播。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过去一周内,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埃塞克斯郡和赫特福德郡的部分地区新冠病毒感染者激增,其中来自60多个地方记录的上千例感染由这种变异病毒导致。英国卫生部门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汇报了这一现象并展开研究。目前英国卫生机构还无法确认这种新变异的病毒是否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或者令新冠疫苗失效。过去一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比前一周增加了14%,平均每天新增病患18023例,平均每天死亡病患超过420例。英国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住院病例达16531例。本周一,英国政府宣布实施了一系列防疫新举措,伦敦和周边的一些地区因确诊病例急剧增加,防疫等级从周三零点起升为第三级。目前,英格兰有3400万人生活在最高等级的三级防疫地区。处于二级防疫地区的民众总数为2150万人,另外有70万人处于较低等级的一级防疫地区。海外旅客抵达英国后,自我隔离期限从原来的14天缩短为10天。阳性病患接触者的自我隔离期限也缩短为10天。世卫组织:没有证据显示英国变异病毒表现有所不同当地时间12月14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针对英国发现一种变异的新冠病毒已在英格兰地区感染上千人,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病毒会随时间改变,已有多种变异出现,关键在于其是否会影响公共卫生。目前这种变异病毒正在英国逐渐流行,需要与国际实验室合作观察这种变异病毒是否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迈克尔·瑞安同时指出,病毒变异非常常见,问题在于变异是否会让病毒更易传播、是否会影响诊断或疫苗有效性,目前没有信息表明会出现此类情况。每次发现病毒变异,都要花时间评估其重要性。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世卫组织正与全球各地科学家合作研究每种变异,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英国出现的变异病毒表现有所不同,研究人员正在观察中和抗体是否有变化。此外,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表示,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发病,但目前没有相关证据表明疫苗是否可以避免人体感染病毒。由于一开始接种人数很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取得群体免疫,已接种疫苗的人要继续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保护社区内所有人。苏米娅·斯瓦米纳坦强调,要从临床试验中获得更多数据,来了解疫苗在防止感染和病毒传播等方面的保护效果,不同的疫苗可能有不同的特质。疫苗股集体跳水,BioNTech暴跌15%12月15日,美股收盘涨跌不一,道指跌0.62%,纳指涨0.5%,标普500指数跌0.44%;能源、疫苗和银行板块承压大市。欧佩克月报下调明年石油需求,埃克森美孚跌3.61%,西方石油跌超8%。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苹果跌0.51%,谷歌跌1.27%,微软涨0.44%。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今日开始接种新冠疫苗,但疫苗板块大幅下跌。辉瑞跌超4%,BioNTech跌超15%,阿斯利康跌约8%。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股龙头特斯拉则上涨近5%,市值报6054亿美元。据CNBC,该股市值今年增加了超过5000亿美元,截至目前市值已经超过了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本田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标致等九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值之和。与此同时,特斯拉预计今年将在全球销售至少50万辆电动汽车,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不到1%。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每经App、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