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要支持产业发展,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帮助扶贫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五粮液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帮助当地群众趟出一条能致富、管长远的好路子。”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的一席话,阐明了五粮液的扶贫思路。 作为民族品牌、地方支柱企业,五粮液在做好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多年来,五粮液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公司投入、产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将送钱送物、修房筑路的“物质输血”,建设基地、扶贫车间的“产业造血”和党建共建、教育扶贫、文化下乡的“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绘制出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整合精准扶贫帮扶资金超26亿元,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脱贫摘帽,展现出一家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开药方: 与当地农户一起创业 夏末秋初,从宜宾市区一路往南,沿着齐整的高速公路往长宁方向行驶,一路都是被穗子压弯了腰的红高粱。这些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正是酿造五粮液美酒的专用粮。高粱成熟,意味着高粱种植户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和地方支柱性企业,从2015年起,五粮液就承担起了对兴文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任务。 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兴文县在2019年4月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五粮液在四川省内布局的酿酒专用粮基地已经达到77万亩。据了解,五粮液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的10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建立以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分布在兴文县等地的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举措。五粮液深知,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的关键因素。“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李曙光曾表示,要带领五粮液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在兴文县青山岩村,五粮液捐赠125万元打造1100亩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将“帮扶单位+村资产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附属产业,青山岩村荒山荒地变成金土地。目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7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在理塘县,五粮液捐资30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务工1000人次,其中贫困户800人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兴文县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五粮液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带动了5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800元-3000元。 拔穷根: 扶智扶志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以产业扶贫为药引开出药方后,五粮液还通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帮贫困落后地区“拔穷根”。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文艺活动都是五粮液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这些山乡文化建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如何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在五粮液组织的一次扶贫专题片《十八洞村》放映会后,兴文县毛村村民易方蓉心中更加坚定,“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 同时,五粮液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兴文县云龙学校因地震受损,五粮液捐赠107万元建造“五爱楼”教学楼。 为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五粮液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引导贫困人民培育自强意识。2019年,五粮液捐赠200万元在新龙县、雅江县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捐赠64万元帮扶屏山县柏乡村打造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五粮液还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短期慰问救济”“长远就业创收”,五粮液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了发展的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五粮液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持续用功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带动帮扶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林余 “我们首先要支持产业发展,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帮助扶贫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五粮液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帮助当地群众趟出一条能致富、管长远的好路子”,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的一席话,道出五粮液的扶贫思路。 作为民族品牌、地方支柱企业,五粮液在做好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多年来,五粮液始终将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公司投入、产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将送钱送物、修房筑路的“物质输血”,建设基地、扶贫车间的“产业造血”和党建共建、教育扶贫、文化下乡的“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绘制出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整合精准扶贫帮扶资金26亿余元,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脱贫摘帽,展现出一家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开“药方”:与当地农户一起“创业” 夏末秋初季节,从宜宾市区一路往南,沿着齐整的高速公路往长宁方向行驶,一路都是被穗子压弯了腰的红高粱。这些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正是酿造五粮液美酒的专用粮。高粱成熟,意味着高粱种植户们又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和地方支柱性企业,从2015年起,五粮液就承担起对兴文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任务。随着五粮液的到来,种子撒进了田间地头,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在老百姓的心中扎根。 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兴文县在2019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五粮液在四川省内布局的酿酒专用粮基地已经达到77万亩。据了解,五粮液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的10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建立起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分布在兴文县等地的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五粮液深知,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的关键因素。“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李曙光曾表示,要带领五粮液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在兴文县青山岩村,五粮液捐赠125万元打造1100亩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将“帮扶单位+村资产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附属产业,青山岩村荒山荒地变成“金土地”。目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7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在理塘县,五粮液捐资30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务工1000人次,其中贫困户800人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兴文县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五粮液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扶贫车间带动了5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800—3000元。 拔“穷根”:扶智扶志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以产业扶贫为药引开出药方后,五粮液还通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帮贫困落后地区“拔穷根”。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文艺活动”都是五粮液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这些山乡文化建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何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在五粮液组织的一次扶贫专题片《十八洞村》放映会后,兴文县毛村村民易方蓉心中更加坚定,“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 同时,五粮液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兴文县云龙学校因地震受损,五粮液捐赠107万元建造“五爱楼”教学楼,李曙光还赴揭牌仪式现场对学生深厚寄语。 为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五粮液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引导贫困人民立志、立身、立行,培育自强意识。2019年,五粮液捐赠200万元在新龙县、雅江县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捐赠64万元帮扶屏山县柏乡村打造“五粮新村厚德柏香”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五粮液还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短期慰问救济”“长远就业创收”,五粮液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了发展的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充分发挥五粮液“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坚持“酒酒”为功,与百姓共酿一派和美生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五粮液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持续用功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带动帮扶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各地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筑牢保障网 脱贫不返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多亏有了好政策,要不咋能甩掉穷帽子。”河北魏县和顺会村村民付怀芹说,去年他患上了膀胱肿瘤,医疗费经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还有1万多元,“刚脱了贫,不会又要欠债吧?”付怀芹和老伴心里发慌…… 这一情况触发了县里防止返贫机制的大数据预警,医保部门工作人员上门核查,将7000元的防贫救助款送到老付手中,医保、就业等一系列措施立马跟进,帮助这个家庭缓过劲儿来。 脱贫攻坚推进到今天,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瞄准重点对象 建立机制防返贫 当前,无论是未脱贫户,还是脱贫边缘户,都是贫困的坚中之坚。防止返贫,首先要盯紧重点对象。 在安徽六安市独山镇太安村,村民李守春一家7口人,生活不富裕。李守春坦言:“我身体不好,孙子、孙女在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全家就靠儿子一个人打工。” 村党支部书记陈本祥说,村里像李守春这样的边缘户还有3户,虽说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上,但存在致贫风险。村里将他们纳入监测范围,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确保他们不致贫。通过干部帮扶,李守春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找了份工作,“家门口有活干,日子肯定好过了!” 国务院扶贫办明确提出,返贫的监测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主要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目前,安徽省识别边缘户61279户,制定帮扶措施20.66万条,通过精准帮扶,已消除18029户边缘户致贫风险。 及时预警,尽早帮扶,就能防止返贫。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兰干村,村民麦麦提敏的儿子查出冠心病,看病花销不小……这个刚脱贫的家庭会不会返贫?关键时刻,预警机制发挥作用,连续3个月收入未达标,村干部及时上门,为这个家庭办理低保、申请补贴、发放帮扶金,解决一个个难题。 新疆脱贫攻坚数据平台收录了16万多未脱贫人口、292万多已脱贫人口和37万边缘易致贫人口的动态信息,用“红橙黄绿”4种颜色信号灯显示收入水平,返贫风险一目了然。 打破藩篱,数据共享。在河北魏县、馆陶县等地,医保、民政、应急管理数据联网,精准识别因病、因灾等而造成较大支出的对象,及时提供基金救助。 “有了完善的监测预警网络,防贫工作可以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各地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严格确定监测对象,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目前,针对今年一些省份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帮扶,将可能出现返贫风险的近1.3万户纳入新监测体系。 措施精准发力 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防止返贫、致贫,根本上要提升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能力,确保他们能持续稳定增收。 就业有保障,脱贫底气足。“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还有300元补贴,活不重,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在太安村扶贫车间里,村民王兆霞正在机器上加工洗衣机线束……她过去想出去打工,可没啥技术,找工作频频碰壁,一度灰了心;去年通过参加培训,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她对新生活又扬起了信心。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建有扶贫车间,也帮着组织外出务工,多种就业渠道,让大家靠劳动稳固脱贫。”太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必喜说。 劳动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安徽采取多种就业帮扶手段,实现贫困人口就业162.95万人,为有返贫风险的群众织牢了就业网络。 织牢兜底保障网,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致贫。各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相关救助。 河北馆陶县社里堡村村民武文芳,母亲患病在家,父亲在外打零工,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今年年初,武文芳将上大学的开支自主申报,领到了7000多元的防贫救助款。 产业拔穷根,脱贫更长效。全国累计实施98万多个扶贫产业项目,覆盖了92%的贫困户。 “我学会了种土豆,一年能增收6000元钱,日子越过越好了。”麦麦提敏说。 “苗长得怎么样?价格如何?村干部每月回头看,及时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有返贫风险的,我们集体商议办法,及时提供帮扶。”兰干村党支部书记努尔麦麦提说。 截至8月底,全国扶贫项目、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全面开工复工,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达到去年的106%,消费扶贫金额近1300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书任务全面提前超额完成。 摘帽不摘责任 保持脱贫政策稳定 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各地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帮扶力量不减。“看到干部上门来,我放心了。”新疆英吉沙县龙甫乡艾日克拉村的肉孜古丽·麦麦提吐尔孙高兴地说,“这两年的好日子,离不开干部们的帮助。”县里落实“四不摘”要求,实地走访2165户6304人,对489户已脱贫户就业情况进行了入户检查,严防脱贫户返贫。 目前,新疆建立动态扶贫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保持扶贫力量、帮扶关系不变,实现自治区、地、县、乡、村五级联动。 持续补短板。河北以“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为监测对象,综合实施防贫保险、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等手段,建立防贫长效机制。截至今年6月,全省防贫监测对象共纳入4.1万户9.6万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7万户4.1万人,边缘易致贫户2.4万户5.5万人。 投入力度不减。六安市针对“山上山沟、圩区滩区、偏远偏僻”等基础薄弱农村,加大资金投入。自2017年起,对已脱贫户按照极易返贫户、较易返贫户、稳定脱贫户分级管理;在未建档立卡的危房户、低保户、受灾户等8类群体中建立边缘户台账。 现阶段,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他们与贫困群众一起凝心聚力,确保全面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记者 王浩 史自强 李亚楠 徐靖)
一种全产业链消费扶贫新模式正在深圳渐成气候。今年1月至7月,深圳全市采购“832平台”国家定点贫困县、粤东西北11市扶贫产品50多亿元。 近年来,深圳紧紧围绕解决消费扶贫产供销问题,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上持续发力,与对口帮扶地紧密协作,通过“基地规模化,做强生产链;产品优质化,提升价值链;销售立体化,畅通供应链;帮扶组织化,优化生态链”,着力构建以“四化四链”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消费扶贫新模式,系统推进消费扶贫行动。 深圳以农产品供深基地合作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投资发展,出台并修订深圳“菜篮子”基地认定与监测管理有关办法,鼓励在对口帮扶地区建设深圳“菜篮子”基地,并给予相应补贴支持。据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卫翔介绍,目前,首批8家广西供深农产品基地即将完成审核认证。基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以产量稳定、质量稳定、价格稳定“三个稳定”为主攻方向。 在产量稳定方面,深圳推行“总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农业龙头和重点企业到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投资,以规模化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今年以来,深圳企业建设扶贫农产品基地涉及总投资将达185亿元。未来3年,计划与广西农业部门联合共建30个以上农产品供深基地。 深圳坚持帮扶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问题相结合,按照市场准入要求,通过“圳品”认证,引入先进科技,助力产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打入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大的消费市场。 在品质提升方面,深圳大力实施科技支农行动,引导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农业应用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实施牦牛改良、海水稻等一批科技品牌项目,创建深圳国际食品谷喀什创新分谷,给农业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品牌强化方面,深圳推进扶贫产品“圳品”评价计划、“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扶贫计划,提升扶贫产品影响力。“圳品”评价计划将扶贫产品纳入“圳品”体系进行指导管理。今年以来,深圳组织“圳品”评价工作组,两次实地调研,开展“圳品”业务指导和现场评价,推动广西沃柑、油粘香米等七类10个产品纳入“圳品”体系管理。 针对扶贫产品卖难问题,深圳坚持把拓宽销售渠道放在首位,强化“线上和线下”“市场和政府”“机关和企业”三协同,着力构建农产品从贫困村、贫困户到市民餐桌立体式、全方位供应链条。今年以来,深圳在全面采购“832扶贫产品”的同时,对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扶贫产品进行全面摸排、动态管理,制定深圳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截至7月底,深圳共收录9省(市)54个县1125个产品,带动脱贫43576户131790人。 在线上和线下协同方面,深圳打造市、区联动的“1+10”消费扶贫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新零售拓宽销售渠道。线下方面,打造“1+10”市、区消费扶贫中心。“1”是重点打造投资约5000万元的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从市属国企深农集团海吉星物流园专门划出1.5万平方米场地,实现扶贫产品应进全进,并依托深农集团在北京、上海、成都等26个大中城市经营管理的38家综合批发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合力销售扶贫产品。“10”即在深圳10个行政区,设立若干个扶贫专柜专区、扶贫超市等,各区结合实际,创新多种形式促进扶贫产品采购销售。 线上方面,发动帮扶双方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网、腾讯“为村”等平台,累计开设网店3400多家。同时,着力打造“圳扶贫”“京东深圳采购扶贫馆”“电商联盟”等互联网平台,创新直播“带货”模式,多点开花挖掘流量红利。深圳市扶贫合作办与深圳卫视联合开展“电商+网红达人+扶贫产品”系列活动,累计吸引近50万名观众在线观看,达成交易3000多笔(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黔南州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该州民营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产生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截至目前,有794家本地民营企业参与,共实施项目数2181个,共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累计19.78亿元,累计帮扶663个村,受帮扶群众人数达30.24万人次。以贵州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采取“两个优先”原则开展就业帮扶,在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投资种植黄金叶和大白茶1.2万余亩,帮助贫困村脱贫,建中镇也实现了整镇出列;贵州亘蓝母图民族布艺蜡染开发有限公司则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动当地农户通过种植蓝靛脱贫增收,近几年来创收1.335亿元,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助推民族产业扶贫的新样本。与此同时,黔南州聚焦三都罗甸深度贫困县,组织该州直属商会和民营企业代表现场捐赠活动3次,捐赠帮扶资金近110万元,惠及贫困户近850余户3900余人。同时,黔南州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帮扶项目落地。广州市工商联自2018年对黔南州开展对口帮扶以来,连续3年对口帮扶黔南州8个县市12个深度贫困村,3年来,广州市工商联组织协调的帮扶资金累计1005.14万元。此外,黔南州创新消费扶贫模式,2019年,成立贵州省首家消费扶贫联合会――黔南州黔货出山联合会,注册成立实体公司――贵州优特品贸易有限公司,整合各县市优质农特产品和龙头企业,坚持“以销定产”,实现抱团出山,现已与20余家贵州省外贵州异地商会达成资源合作战略协议,与广东、重庆等地部分商超批发市场签订供货合同。
中新社南宁6月2日电 (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腾讯公司结对帮扶广西河池市都安县贫困程度最深的隆福乡大崇村,除援建部分基础设施外,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品牌塑造推广、乡村治理等方面展开系统帮扶。”腾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政务经理陈圆圆说。 6月1日至2日,2020年粤桂民营企业助力国家挂牌督战村暨产业扶贫协作活动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粤桂民营企业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贫签约、扶贫捐赠等方式,助力广西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选点龙布屯作为切入点,打造‘龙布日出’文旅品牌,建设都安县第一个坐落在贫困村中的民居客栈,同时重新规划大崇村种养殖产业布局。”陈圆圆介绍,为实现持续“造血”,企业还采取多项措施“盘活”大崇村村民合作社,让村民变成股民。 参与对口帮扶广西的深圳市金晋集团董事长周南介绍,今年5月,该企业在广西百色打造的3000亩芒果基地获得“圳品”认证,将广西优质农产品对接到大湾区,直接帮扶3000多户,带动就业3万多人。此外,该企业还将在百色田阳区投入4亿元(人民币,下同)打造西南地区超大型智慧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解决就业1万人,产业带动10万人。 “我们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扩大帮扶渠道,在打造广西特色多样化产业上下功夫,加大对产业开发、劳务就业和产业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帮扶力度。”广东省永道生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立钊说。 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雷彪称,同饮珠江水,两广一家亲。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584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到广西开展扶贫协作,实施产业帮扶项目325个,投资金额380亿元;捐款12.6亿元;捐物价值超2亿元。 本次活动期间,“深圳市社会组织广西扶贫协作联盟”成立揭牌,由深圳市质量协会牵头,11家行业协会组成联盟,合力帮扶广西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广东省永道生态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广西柳州、百色、贺州、河池四市工商联签订消费扶贫合作协议,约定共计采购农产品总金额2亿元。 广西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6—2019年累计实现4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5%下降至0.6%。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粤桂携手“斩穷根”,两地建立了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推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支援等重点项目,超过1000个贫困村、160万贫困人口受益。 目前,广西还有7.65万户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数排中国第4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蒋家柏称,今年广西将按照国家挂牌督战部署,对8个未摘帽县、48个贫困村既督又战、重在作战。 据悉,已有52家广东民营企业和55家广西民营企业分别结对帮扶广西48个国家挂牌督战贫困村。(完)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7年,天津市静海区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单位,与镇原结为小康路上的“伙伴”。3年时间过去,贫困人口从当初的18933户、67732人,减少到2019年的3195户、8570人,贫困发生率从13.8%下降至1.75%。 天津市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表示,我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必须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体现“精”和“准”,做到“实”和“新”,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助力受援地区打赢这场战役。 攻坚战役:“精准”加“全覆盖” 脱贫的主体是农民,攻坚要以农民为中心,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自2019年以来,静海区委动员全区力量投身扶贫协作,从区级领导到乡镇园区负责同志,与镇原101户贫困户结对认亲。他们还开展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发动富仁板带、海吉星、爱玛科技等87家企业负责人深入镇原19个乡镇86个贫困村160余户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与镇原80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山头儿上喊话听得见,下雨天想过去实在难。”这样的场景不仅出现在电视屏幕里,更真实发生在马渠乡三合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解决下雨天“水漫山涧而不过”的窘境,帮扶组多方筹调了20万元资金,再由当地出资10万元,用于修建漫水桥涵。 一座小桥架起党心和民心,连着东部和西部。目前,镇原仍有13个村,累计3195户、约8570人未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收官战时间紧任务重。为此,静海区确定了推进资金支持、产业合作、人才就业、消费扶贫等38项重点任务,推动当地尽快实现脱贫。 搭建平台:“输血”变“造血” 景海子是平泉镇景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年前患上重病,老父亲多年瘫痪在床,一家人因病致贫。村党支部书记史宏伟告诉记者,对景家村村民来说,贫穷就像身上一块顽固的“牛皮癣”,久治不愈。 “要彻底脱贫,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非调整不可,变‘输血’为‘造血’,帮助镇原建立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静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督战帮扶工作六组组长黄淑芳告诉记者。 在走遍镇原19个乡镇、21个村,与170余名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逐一座谈后,静海的扶贫干部决定推广肉兔养殖。 “兔肉可加工成美食,兔粪能做有机肥,皮毛还能做服饰材料,这肉兔浑身上下可都是宝啊!”肉兔养殖带来的巨变,让景海子一家人心里亮堂起来了。 此外,4家静海龙头帮扶企业与镇原近2.8万名贫困群众捆绑,创立了镇原县久鼎联合社,在1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肉羊养殖示范合作社。镇原县县长侯志强告诉记者,“预计年产羊羔万余只,纯利润达到350万元至400万元,带动脱贫1300余户、4500余人”。 产得出、还得销得快。“线下线上要齐步走。镇原种,静海售,全国用。”静海区政协主席窦双菊告诉记者,这几年通过津洽会、年货节、扶贫日、书画义卖等大型会展活动,搭建线上电商销售平台,已经顺利销售了镇原农特产品数百吨,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 找准路子:“扶志”又“扶智” “造血”式扶贫,关键在思想解放,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志气和信心。 今年,疫情阻挡了外出打工的脚步,镇原的一些务工人员十分焦虑。而在千里之外的静海,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的企业也面临着困难。作为静海龙头产业,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缺口多达800人。 一头是务工人员出不去,一头是企业复工招不来人,静海与镇原想到了两全之策――两个“零疫区”,又是对口帮扶单位,何不从镇原组织招工,解静海“燃眉之急”? 仅仅5天,镇原务工报名人数就超过200人。2月29日下午,第一批173名工人先行出发,其中有9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3月6日下午,第二批167名务工人员也顺利抵达。 “我们还将出台新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吸引镇原劳动力外出就业。”静海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凤桐表示,静海将利用线上精准对接,及时发布用工信息,为镇原来静海的务工人员提供优质岗位。 扶智是目的,也是支撑。3年来,静海不遗余力对镇原开展党政干部、教育、医疗、电商、园区等各类人才支援,完成致富带头人培训540人、就业技能培训1035人。静海93所初中小学、21所幼儿园与镇原267个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实现了两地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跨越千里,共奔全面小康。东部沿海静海与西部陇东镇原,正在追梦的路上,携手谱写新时代美丽动人的乐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自然、通讯员 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