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地一方,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兴业证券从1991年福建兴业银行证券业务部的六尺柜台,发展成为一家全国性、综合类、创新型证券金融集团。29年来,兴业证券是国内少数没有变更过名字的证券公司。“兴业”两个字也寄托着人们对事业和生活美好的期待,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品牌积淀和文化底蕴。 兴业证券董事长杨华辉近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在行业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文化建设与公司经营管理有机融合,打造和沉淀适合公司自身发展战略、具有兴证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作为兴业证券的早期创业者之一,杨华辉横跨证券、银行和信托三个行业,从事金融业30年,金融业经营管理经验丰富。他对行业和公司文化有独到的理解。上任兴业证券董事长不久,他就提出了建设一流证券金融集团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开拓进取、担当奉献、创新协同”的集团新发展理念,在他的倡导下,兴业证券特色文化在稳健与专业的底色之上,凝聚了一份协同力与进取心。 让专业精神融入血液 杨华辉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意识层面的思想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是一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 证券公司格外强调“专业是一种精神”,这种专业性知易行难,体现在多个业务端口。例如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一直在践行,研究既要秉持专业稳健的行业精神,所有的分析框架、判断依据建立在严密的学术基础上,又需要敬畏与责任,在“正心”与“勤奋”下,为投资者提供行业投资机遇的专业判断,帮助投资者厘清中国资本市场新格局,向投资者传递资本市场发展的坚定信念。 兴业证券的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在业内看来也有些“另类”,因为它是一家敢于“做减法”的基金公司,不盲目发行基金,始终把握自己能力的边界,以专业素养维护持有人的利益。兴证全球基金曾经多次在最关键的时候给投资者写公开信,给予投资者及时而有效的提醒,这便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客户负责任的体现。 得益于专业性的坚持,兴业证券在投研领域战略性投入,如今已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旗下投研部门和子公司实力长期稳定在行业第一梯队。 杨华辉表示,兴业证券将秉持专业稳健的精神,持续打造公司投研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发挥智库服务作用,让专业的力量进一步彰显。 在全行业如火如荼向财富管理转型的趋势下,兴业证券还提出“兴于远见,智享未来”。杨华辉解释说:“中国证券行业的财富管理转型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中短期必须把握住业务发展的风口,中长期来说又必须有足够的战略定力。我们坚持精品化定位,丰富产品矩阵的广度与深度,完善客户分类分层的精细化服务体系,加强投资顾问服务的专业化建设。我们正在打造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财富管理‘铁军’,巩固财富管理的护城河。” 杨华辉介绍:“兴业证券始终肩负着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不断深化自身综合的、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并将这种专业精神深深根植自身血脉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为提升社会直接融资比重、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成为推动创新创造、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把协同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兴业证券企业文化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共奋进,如今,这其中多了一份创新与协同。 兴业证券从2018年以来坚定推行“集团化”战略,在业内影响颇深。杨华辉说:“目前兴业证券内部已经形成了高度协同的文化,形成自上而下的全面系统化与制度化协同。目前,集团协同的成果与成效已经在多个领域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各项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建设一流证券金融集团的强有力的重器。” “重器”二字分量千钧。从协同制度的完善,到协同指标的优化,到分支机构转型,再到业务的推动,集团协同的价值在引领集团高质量发展上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近3年来,兴业证券完成了营业网点在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覆盖布局、分支机构转型升级,分公司数量从38家(2016年年报数据)升至83家(2019年年报数据),跃至全国首位,分公司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区域战略落地、集团业务协同的重要平台。 “资产托管和外包服务业务最先受益于集团协同,原来是公司的一个部门做相关业务,现在通过协同,借助全集团的力量,资产托管和外包服务业务规模增速行业领先,2019年新增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排名同业第四,期末存续规模达1717亿元,同比增长95%。”杨华辉介绍。 同样,无论是股权、债权业务承揽,还是基金、资产管理的产品销售,两三年来快速有效的成果无不体现了集团协同的优越性。 致力打造严密的内控体系 “一流的证券金融集团必须有完善的内控体系,正如一流的汽车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一流制动系统。”杨华辉对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得益于他在商业银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得益于他长期的理论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的理论与设计。近2年,杨华辉一直致力兴业证券内控体系的打造,从风险、质控、合规、审计等内控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系统建设、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筑牢公司风险管理与内控底线。 兴业证券修订了子公司管理办法,实现了母公司对子公司包括战略管理、合规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管理在内的垂直、穿透和一体化管理。重新梳理和修订了集团各项管理制度,对集团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在业内率先成立了投融资审批部、将投行质控与内核从投行总部中独立出来,统一了集团的业务审核标准和风险偏好,建立了风险制衡机制。 2年的耕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兴业证券通过这一系列真切的举措,有效率地、有效果地建立了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下看来,合规与风险管理已覆盖了兴业证券所有业务条线、子公司、分公司和总部各部门以及全体工作人员,见微知著,风险管理文化真正融合到、渗透到每一项业务的细枝末节。 做务实的社会责任践行者 兴业证券在公益实践之路上已经深耕20余载,杨华辉介绍,从1996年捐赠的第一所希望小学落成,到2008年成立国内首支社会责任基金——兴全社会责任,首创管理费固定比例专项用于公益支出,再到今天的精准扶贫,兴业证券在公益实践中敢为人先、默默播种希望。兴业证券的公益支出一直居于行业前列。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兴业证券的责任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公司成立证券行业第一个绿色金融部,搭建并不断完善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研究、环境权益交易“四位一体”的绿色证券金融服务体系。 在20余年的扶贫公益实践中,兴业证券逐步构建起以“金融为核、教育为基、民生为本、产业为源”的全方位扶贫公益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公益之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兴业证券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在助力闽宁协作——宁夏隆德、闽藏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等结对帮扶贫困县完成脱贫摘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甘肃宕昌等未摘帽贫困县的帮扶力度,加强福建省内长汀、宁化、政和、上杭、柘荣等省内老区苏区县的扶贫工作,金融、教育、产业、民生、消费扶贫多措并举,精准对接、多点发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兴’智慧、‘兴’力量。”杨华辉表示。 兴业证券用务实的行动践行企业对股东、对客户、对员工和对社会的责任,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今年是兴业证券成立29周年,即将迎来而立之年,杨华辉表示,证券公司在各自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与行业文化要求进行深层次融汇,与行业文化共生共荣,才能够推动行业文化的高质量形成。兴业证券要在稳健与专业的文化底色中,注入创新协同、开拓进取的力量,描绘一流金融集团的文化蓝图。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受疫情影响延期近3个月的“2020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OP100颁奖典礼”,于6月16日至17日正式在杭州举办。 经历了一季度的沉寂,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水泥行业快速回暖。此次由中国水泥网主办,以“数字化赋能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行业峰会,吸引了行业领导、技术专家、水泥企业、设备商代表等700余人参会,共同为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全方位智能化释放“生产力” “将传统水泥建材工业与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新技术融合,实现企业全面数字化,是当前数字经济时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中国水泥网董事长邵俊在致辞时表示。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直言:“对于数字化转型,早认识、早悟醒、早行动,意味着对生产力的释放。”在他看来,信息化、网络经济、智能化一旦融入制造业和生产经营,结合点、连接点选择组合恰当,机器、装备和运行环节的效能、效率倍增。 数字化转型对水泥头部企业产生的效果渐显。如浙江南方水泥在2019年6月成立智能工厂推进小组,2019年8月启动智能工厂创建,执行十大模块框架,涵盖智能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生产控制、智能生产管理、智能设备管理、智能物流等。 常山南方水泥率先试点智能设备管理,建立标准作业计划知识库和预防维修体系,通过点巡检及预防性维护体系自动生成维修单。在此基础上,公司人员利用率提升了10%至20%,设备利用率提升了3%至5%,质保使用率提升了10%至50%;同时库存存货成本下降了20%至30%,仓库管理成本下降了5%至20%。 “选择具备某些特点的企业,进行不同专项的试点应用;选择整体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整体智能工厂建设;积累经验形成标准,推动智能工厂的全面建设。”对于未来智能化升级的方向,浙江南方水泥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活动现场,多家企业分享了细分领域的智能化尝试和经验:东方测控带来水泥行业智能化方案;唐山智能带来智能自动包装系统;意诺仕带来水泥智能发运一体化系统应用等。 协同处置固废再添“新动能” “水泥行业要继续坚持化解过剩产能,严禁新增产能,严肃产能置换,进一步完善错峰生产,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在活动中表示。 在他看来,水泥行业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考验,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好形势来之不易,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如过剩库存仍需继续化解等。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有序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危废,逐步实现超低排放,绿色转型。”吕桂新给出了“药方”。这与中国水泥网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玉宗的观点不谋而合:“新增产能这道门正逐渐关闭,协同处置这扇窗正在打开。” 高玉宗介绍,全国已投运的协同处置垃圾、危废、固废的处理能力加上新获批的处理量,全部实施后累计处理能力3707.6万吨,占总排量的9%,发展空间广阔。 “水泥熟料产量15亿吨/年,按熟料产量的15%计算,全行业可协同处理废弃物2.25亿吨。”高玉宗现场算起了账,“水泥行业这支环保生力军协同处置大有可为。” 疫情防控期间,水泥窑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处置能力,尤其是在医废处置方面的作用已经凸显。 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3月初已有华新水泥、海螺集团和金隅集团的7家水泥企业投入到水泥窑协同处置涉疫医疗废物工作中。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范永斌介绍,全国尚有已建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危废生产线110条。 “我国水泥工业的新目标即在水泥窑功能进一步提升与扩展,靠自身的功能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基础上,由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进入以中国创造为主导和主体。”乔龙德说。 今年行业效益预计超1500亿元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水泥产量预计明显萎缩,将结束连续2年的回升势头。主要产销国国内水泥需求萎缩,出口大国出口量下滑。”谈及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水泥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郑建辉直言。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同比下降23.9%。不过,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水泥市场已迅速回暖。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水泥产量7.69亿吨,同比下降8.2%,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5月当月水泥产量2.49亿吨,同比增长8.6%,单月水泥产量创历史新高。 “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回升,其中,4月实现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0.6%,单月利润超过整个一季度。”吕桂新补充道。 郑建辉介绍,前4月水泥行业利润约345亿元,同比下降二成。但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超15%,远高于同期工业4.45%的销售利润率。 对于今年的水泥市场,郑建辉持谨慎乐观态度。在他看来,上半年水泥产量降幅有望缩窄至7%以内,行业利润将超700亿元,略低于去年同期。全年来看,水泥行业效益预计超1500亿元,价格仍有小幅增长,市场或呈分化,优先看好华东市场。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是化危为机的关键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同样抱有信心。
新华社杭州6月7日电(记者魏董华)6日,记者从正在浙江湖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获悉,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提高至2019年的204.16分,总体指数得分已经翻番,同比增长11.17%,年均增速达到9.3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据介绍,该指数以翔实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创新合作、成果共用、产业联动、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了2011年-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研判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特点和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考与建议。 根据《2020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从5项一级指标发展变化来看,资源共享指标增幅最大,资源共享基础不断夯实,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至2019年的219.41分,年均增速达到10.32%。创新合作指标从2011年的100分上升至2019年的217.51分,年均增速达到10.20%。 成果共用指标发展后劲充足,2015年成果共用为110.44分,年均增速仅为2.51%,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四个一级指标,但2019年成果共用为214.83分,相比2015年年均增速达到18.10%,发展潜力较强。(完)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表示,交通强国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积极参与。他说,应加快构建交通强国建设新型协同融合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政企互动,凝聚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李建红建议,要创新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交通强国新型融合推进机制。建议交通运输部抓紧研究设计中央政府层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多方联动工作机制,提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组织层级,切实加强部省际密切协同,充分吸纳交通物流骨干企业参与,制定重点工作任务督导监察及考核制度。要着力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部管国家局一体化运行等统筹力度,加快健全综合交通运输行政运行机制。要研究推动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物流管理体制,强化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探索创新物流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管理的大部门体制机制。 要强化协同联动,着力培育龙头骨干多式联运经营人。建议交通运输部在推进完善多式联运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基础上,创新与龙头骨干企业的互动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业务指导、技术传导,搭建创新合作平台。继续推进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资源的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铁路、港航等大型交通物流企业强化协同合作,形成跨运输方式、跨物流环节一体化运营的协同效应。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多式联运经营人,使之在装备技术创新、运营组织模式创新及参与国际多式联运竞争等方面发挥市场引领作用。 应引导企业参与,积极推进重点物资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建议国家发改委在健全国家储备体系中,充分利用龙头骨干企业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优化布局设置救援物资储备仓库、中转场站和配送中心,规范应急保障服务功能,确保应急状态下及时保供。建议国务院国资委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在整合央企航空货运资源基础上,研究组建中国航空物流集团,提升“规模化机队+专业化枢纽+国际化网络+全程化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航空物流企业。建议交通运输部强化应急运力储备“国家队”建设和管理,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应急运输保障主力军,强化应急物流设施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举措,建立健全专业培训、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确保关键时刻应急运力调得动、用得上。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抓紧重新研究重要进口战略物资“国货国运”长效保障机制。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