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了解到,近日,由该中心牵头、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协助实施的海洋二号B卫星(HY-2B)扫描微波辐射计海上平台定标试验正式开启。 据悉,此次海上试验在黄东海光学遥感检验场海上平台开展,试验主要内容是对海洋二号B卫星进行同步现场测量,包括海面和大气辐射,以及海面温度、风速和大气温湿压剖面数据,可获取海洋二号B卫星扫描微波辐射计同步观测亮温并进行绝对定标。 目前,已开展一次同步测试观测,数据质量良好。(总台央视记者 郑天皓)
据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消息,随着“润江1”船舶抵达舟山,标志着海洋一号D(HY-1D)卫星在轨测试海上现场同步观测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据悉,此次海上试验是海洋一号D卫星在轨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测量参数包括:水体表观光学量、水体固有光学量、大气光学、水样分析、水文气象参数等,为卫星载荷性能评价、产品真实性检验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海上同步观测数据。本次试验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牵头组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舟山润禾海洋科技开发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实施。目前,测试工作已进入数据处理分析阶段。 海洋一号D卫星于2020年6月11日成功发射,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它与之前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开展大幅宽、高精度、高时效观测,具备全球1天2次的水色水温探测覆盖能力,可更好地满足海洋水色水温、海岸带和海洋灾害与环境监测需求,同时可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生态、应急减灾、气象、农业和水利等行业。(总台央视记者 郑天皓)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30日表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以“美丽海湾”为统领,扎实推动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上,翟青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019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76.6%,比2012年增加12.9个百分点。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翟青说,陆源污染排放量大,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同时,海洋生态环境脆弱,一些沿海地区长期以来存在高强度围填海等开发行为,海岸生态空间被挤占,海洋生态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海洋赤潮、浒苔等生态灾害仍处于多发期。此外,沿海布局大量工业园区,海上石油平台数量不断增加,石油和危化品运输量持续增长,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翟青表示,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好坏主要体现在海湾上。海湾既是各类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态空间,也是各类人为开发活动的主要承载体,是公众亲海戏水的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最为集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要以“美丽海湾”为统领,扎实推动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公众享受到“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他同时指出,规划编制要细致谋划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生态要素,并有效衔接“十三五”重要指标,形成合理指标体系。此外,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帮扶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实地调研,并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建议。
海兰信:中标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运行维护项目 海兰信(300065)6月11日晚间公告,全资子公司广东蓝图于近日中标生态环境部机关服务中心《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系统运行维护项目》,中标价格471.5万元,占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的0.58%。本项目的实施意味着公司小目标雷达产品在环保领域得到首次应用,对公司海洋观监测产品的销售范围产生示范效果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