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山东烟台市经海渔业公司首批1-4号网箱签订建造协议,亚洲装备水平最高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建设启动。蓝钻1号、耕海1号、长鲸1号、长渔1号、国鲍1号……两三年间,蔚蓝海域矗立起的一项项国内首创,成为烟台海洋牧场的座座地标,也是这个城市挺进深蓝的见证。 东部沿海城市烟台,横跨黄渤两海,坐拥103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两倍于陆地面积的蓝色“国土”。一直以来,独特资源优势赋予了烟台向海图强的梦想。今天,在向海洋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下,烟台又激荡出怎样的浪花? 蓝海牧歌 向海图强 经过多年发展,烟台海工已在世界舞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堪称金字招牌。然而风云变幻,近年来国际油价下行、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陷于深度调整,烟台海工企业如何逆势增长? 记者在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厂区采访时看到,吊机林立,8000多名技能工人同时作业,多个巨型模块化的建筑像变魔术一般加长变高。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东涛指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说,这是年产180万吨全球最大的烯烃装置模块化建造项目,目前已经收尾。 而国鲍1号的交付,拉开了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的序幕。投入100个深海网箱,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范化养殖基地,宏大愿景迈出了第一步。这对国鲍1号的设计建造方中集来福士而言,是重要机遇。 中集来福士是烟台海工装备制造的创新旗帜。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均出自中集来福士之手。 两年前,中集来福士迈出“油转渔”步伐,聚焦将先进海工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通过大型现代化装备推动渔业养殖走向深远海,以改善近海生态环境,提升渔业养殖效益。 目前,烟台已培育出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船舶海工研发人员1500余人,形成以中集来福士、杰端集团、蓬莱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等为骨干的海工制造企业集群,中国海工北方总部在烟台揭牌落户。逆势求变,创新弄潮,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继续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领域之一。 “烟台海工装备企业开疆拓土,提高了海洋开发能力,为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说。 创新弄潮 浪涌和声 2020年夏天,到耕海1号海洋牧场打卡的海钓爱好者不少。按照新的规划,升级后的新平台将提供海上住宿、海洋美食、海上婚宴、水上运动等服务,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 “传统型的海洋牧场,更多是通过提升它的养殖规模来增加经济效益,我们的思路是拉长它的产业链条,在提升一产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三产元素。”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尉岩说。 然而,这种“拓荒式”的项目如何推进?首先是审批,按照传统做法,先要认定为省级海洋牧场,再申请建造深海网箱,需要两三年时间;其次是资金,海洋牧场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再加上耕海1号是个新兴事物,很多银行犹豫不决;再次是监管,新项目由哪个部门来监管,参照标准是什么,需要摸索。 为了支持耕海1号项目发展,烟台市积极协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并联开展省级海洋牧场认定和深海网箱建设。关键时刻,一家银行愿意为这个海洋文旅探索项目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1亿元授信支持,首批就发放了3000万元贷款。之后,山东出台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海洋牧场试行“联检共管”的检验管理模式。烟台市也鼓励企业创新探索,政府全力给予保障。 “这是新生事物,我们的思路是先行先试,边发展边规范。运营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孙成列说。 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而耕海1号正是烟台海洋新兴产业从孕育到成长的缩影。 掘金蓝海,谋定“蓝图”。烟台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力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实现“六个突破”。目前,六大海洋产业产值约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的80%。 海陆统筹 蓝绿交响 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守护好海上“绿水青山”? 这两年,莱州湾的渔民们欣喜地发现,绝迹多年的大黄鲈鱼、刀鱼又出现了。之前,由于过度捕捞及同质化等不科学的养殖方式,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由于渔获量急剧下降,当地渔民不得不转做其他买卖。”莱州蓝色海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维忠说。10年前,蓝色海洋科技公司涉足投放鱼礁恢复海域生态,成为国家最早一批海洋牧场企业之一。 从过度开发到寻求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猎捕型”到现代渔业“农牧型”生产方式之变,绿色理念赋予了海洋经济新内涵。 海陆统筹,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近年来,烟台一面“产业强海、实现海洋经济强”,一面“生态护海、实现海洋环境美”,加强了海洋空间资源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突出问题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 管控开发空间保护,按照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要求,清理非法养殖3万多亩;启动编制《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39个、修复岸线45公里。 强化入海河流整治,实施66项全域治水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直排海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大力推进黄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烟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1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开启经略海洋新帷幕,海洋经济的澎湃动力让蔚蓝烟台行稳致远。(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刘 瑾 王金虎)
2月20日,宁波银行舟山分行正式开业,这是继杭州、温州、金华、绍兴、台州、嘉兴、丽水、湖州、衢州后,宁波银行在浙江省内开设的第十家异地分行。至此,宁波银行在浙江省内地级市全覆盖的战略布局已全面实现。 舟山是全国首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之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灿烂悠久的人文底蕴。近年来,舟山海洋经济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努力打造绿色石化、船舶与海工装备、港贸物流、海洋旅游为支撑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表示,舟山具有鲜明的海洋经济属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舟山的海洋经济将拥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此次舟山分行的开业,既是宁波银行扎根浙江市场,深耕长三角的发展战略的一贯延续,也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浙江省内分支机构布局,更好服务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舟山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宁波银行“快审快贷”等优势产品,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汇通理财”等优势产品可以帮助个人客户有效进行财富管理,为客户创造价值。宁波银行舟山分行开业后,将找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发挥总分行协同效应,为舟山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面专业的金融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专业便捷的财富管理服务,为舟山地方经济跨越腾飞贡献力量。
10月15日至18日,国内海洋领域内最有分量的活动---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在深圳举办,而为把握生物医药科技前沿发展动向,探索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领域的产学研联动机制,在10月14至15日,“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及相关配套活动则抢先登陆,本次的论坛由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海洋”)承办,行业多位大咖悉数登场,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10月15日海博会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台上合照(左一:华大海洋副总裁张耀亮;左二:华大海洋首席技术官顾若波;左三:华大海洋研究院院长石琼;右一:华大海洋执行总裁王新文、;右六:华大海洋董事长徐军文;右七:华大海洋海洋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李文保) 华大海洋承办的 “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专业论坛”于10月15日上午正式开启,来自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将出席论坛,围绕海洋生物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中的关键难点、未来趋势等议题展开主旨演讲与高端对话,并开展产学研对接,助力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与产业化发展。 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深圳全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推进,海洋生物经济也迎来了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海洋是一切生命之源,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从科学发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各个维度,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院长、华大海洋首席科学家石琼,带来了题为“基因组学支撑的海洋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演讲。石琼教授指出,高通量测序与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多年来,华大海洋以重要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研究为着力点,解析鱼类适应性进化的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同时挖掘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构建水产动物分子育种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筛选药源性多肽序列,为水产动物良种培育和规模化新型药物研发奠定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在14日坝光之对接会上,大鹏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晓杰致辞中表示,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未来新药来源的宝库,大鹏新区则是深圳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战略储备空间大、生态环境优越。而坝光片区作为大鹏新区唯一一个市重点开发片区,规划面积 9.41 平方公里,可整体布局开发,具有相对充足的集中建设空间,重点布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 通过此次海博会,坝光有望链接和集聚更多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资源,为海洋生物制药建设导入更多人才、技术、知识、资本等要素资源,加快成为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核心引擎。 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配套活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研对接会,于10月14日在深圳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举办 华大海洋海洋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李文保于14日的对接上会讲解 “Ⅰ类新药研发项目:CMBT——具有增白和抗肿瘤功能的海洋小分子药物” 依托基因技术优势,义合控股旗下华大海洋数据赋能产品、商业化价值可期 作为海博会医药论坛主要的承办方之一,华大海洋来头也不小,其起源于华大集团在海洋领域的探索,也因此自成立起就聚合了华大集团的科研平台优势,致力于用基因科技来助力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深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示范企业,截至目前已发表有关SCI论文10篇,申报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华大海洋70%的股权已于2019年被港股上市公司义合控股(1662.HK)收购,成功登陆资本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海洋的研究院在其院长石琼教授及团队潜心组研九年下,已获得政府多项经费支持,在多肽类海洋药物方面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高通量筛选出芋螺毒素、抗菌肽、降钙素、降血压肽等海洋功能多肽资源,包括成功筛选到5个具强杀虫活性的芋螺毒素肽和2个对藤黄微球菌有较强抑菌效果的抗菌肽。 今年9月份,由华大海洋构建的“鱼类抗菌肽资料库”正式上线,为深入研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保健食品或药品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据了解,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来源多肽,可抑制广谱细菌、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是替代抗生素、解决耐药性问题的重要物质。具体而言,该新建的“鱼类抗菌肽资料库”由“抗菌肽参考资料库”、“鱼类抗菌肽序列”、“鱼类抗菌肽基因”、“活性抗菌肽实例”以及“相关成果”等五大部分组成,拥有4,000余条详细序列,能够充分赋能数据驱动科研,在业内独一无二,未来商业化价值可期。 同时,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华大海洋再重磅宣布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双方各自建立的专业业务团队、平台和市场优势,于生物制药行业协力发展。一方面,华大海洋可以提供科研场地、设施条件等支援;另一方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可以支援院士、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等,并对华大海洋产业发展论坛、相关资质机构申报等给以支援。二者相辅相成,无疑将进一步强化华大海洋自身的科研壁垒。 科研成果的转换也正推动华大海洋产业的快速成长。2019年,华大海洋总产值超过2亿元,公司预期2021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2023年突破10亿元,力争成为超过百亿市值的海洋经济龙头企业。资本市场方面,其控股公司义合控股目前约17亿港元的市值水平,价值上行驱动力强劲,值得长期关注。
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 “一棵海藻做出一个大健康产业。”在青岛明月海藻健康集团公司的展厅里,以海藻为原料制成的面条、脆片、饮料等食品以及护肤品、医用敷料、生物肥料等琳琅满目。公司常务副总裁李可昌自豪地说:“通过提取活性物质,进行精深加工,像陆地上的草一样遍布海洋的海藻就成了宝。” 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的生动缩影。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作为以经略海洋为重大使命之一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近年来积极引进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人才和要素,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培育“蓝色”新动能,加速发展海洋经济。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孙永红介绍,西海岸新区已经制定海洋产业突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海洋产业强链补链16条强力扶持政策,一场经略海洋攻坚战已在黄海之滨打响。 落户西海岸新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刚刚建成的新校园堪比美丽的花园,筹建两年来成果不菲,目前已经梳理13家共建单位300多项可供转化落地的海洋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中。 “破解海洋生物密码,更好造福人类。”年轻干练的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姗姗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工作,“我们正在着力解决海洋生物在发育、进化、活性物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短板,力求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产业。”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被称为“定船神针”,填补国内领域空白;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好比船舶“心脏的心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一项又一项高精尖科研成果正加速产业化。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滩涂,而今,海洋信息探测、舰船智能化装备、振动噪声控制等24个海洋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开放式研究中心、17个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600多位科研技术人才、155家科技型企业在此汇聚。 “引进一批专家人才,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就可能拉动一个产业。”国家(青岛)融合创新示范区古镇口核心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玮说,核心区从研发到孵化、产业化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已形成了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方向的产业集聚效应。 海西湾畔,龙门吊高耸入云,一个个在建的海工装备体积庞大,宛如“巨无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拿下海上石油工程装备多个世界之最,去年底,全球最大吨位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正式交付巴西客户。“今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全员在岗,满负荷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2021年底!”公司市场部经理吉光学信心满满。 放眼整个西海岸新区,海洋科技创新东风劲吹,蓝色新动能澎湃不已: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02.5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年均增长17.6%;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8%提高到36.6%。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海洋创新链,补齐海洋产业链,提升海洋价值链,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07日 01 版)
作为境外资本市场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类债券发行人,中国银行在绿色债券基础上践行金融创新,日前在境外成功定价发行双币种蓝色债券。 据悉,这是中资及全球商业机构首只蓝色债券。蓝色债券指募集资金用于可持续型海洋经济(又称“蓝色经济”)项目的债券,是一种绿色债券。与海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污染防治、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环境可持续管理、可持续水资源与废水管理、陆地与水域生态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等,属于可持续型海洋经济项目范畴。 本次债券包括3年期5亿美元和2年期30亿元人民币两个品种,分别由中国银行巴黎分行和澳门分行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中国银行已投放及未来将投放的海洋相关污水处理项目及海上风电项目等,项目主要位于中国、英国及法国。 中国银行称,此次蓝色债券获得诸多绿色及ESG投资者积极认购,体现了国际资本市场对可持续型海洋经济项目的认可和支持。人民币债券发行创下今年中资非主权点心债最大规模,美元债券中欧洲及中东投资人最终占比达41%,为2018年以来中资金融机构最高占比。 为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蓝色经济发展,中国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探索并构建层次丰富、覆盖广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服务业务。2020年,中国银行将海洋相关行业列为增长类行业,致力于通过金融力量促进沿海和海洋资源保护,支持清洁能源发展。
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揭牌 深化与宁波海洋产业对接 10日,在吉林省珲春市,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揭牌。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立后,将成为吉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同时进一步加深与浙江省宁波市海洋产业发展对接。 会议宣读了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同意设立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联合复函。宁波舟山港与珲春市政府围绕“珲春—扎鲁比诺—宁波”航线常态化运行,进行了深入对接。 根据发展规划,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立后,将着力打造成图们江区域海洋产业集聚中心、港航物流集散中心、临港产业制造中心、跨境国际贸易中心和对外开放合作中心,同时推动示范区与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中部城市群相互支撑,加强与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的对口合作。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发挥珲春近海的区位优势,已经开通“珲春—扎鲁比诺—宁波”航线。随着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成立,吉林作为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记者邵美琦)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了解到,由该中心主持,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浙江大学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历时3年,完成了海气界面观测浮标的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浮标全系统在威海国家浅海试验场、南海等海域进行了长期的海上试验运行,系统稳定可靠,并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正式开启在深海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 该型浮标是我国自主研发首套全国产化的资料浮标,所搭载的风速风向仪、温湿计、气压计、雨量计、长波辐射计、短波辐射计、水汽浓度仪、海流计、波浪仪、CTD、温盐深流一体仪、释放器、北斗通讯机等设备均为自主研制。该浮标采用大深度、高密度、多节点、长期、同步感应耦合剖面观测,填补我国大深度、高密度、长期实时获取深海剖面观测数据的技术空白;创新性地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一体式感应耦合传输温盐深流传感器,填补一体式千米温盐深流产品的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深远海海气界面观测浮标业务化运行奠定基础。 据悉,海洋资料浮标是海洋观测中最重要、最可靠、最稳定的手段之一,首套国产化资料浮标采用全国产化设备,首次实现大洋的大深度测量。首套国产化资料浮标的成功布放体现了我国自主研发浮标的技术水平,不再依赖进口仪器设备,该型浮标的深海示范运行加快了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夯实了深远海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研究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已具备长期实时自主获取大深度、高密度深海剖面观测数据的技术能力,将为海气界面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规划建设、海洋预警监测与灾害防治、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海洋权益维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总台央视记者 郑天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