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从不缺少动作,每次大手笔的动作都在资本市场引发“高瓴效应”,带来投资标的股价的大涨。 赛道投资是高瓴投资的特征之一,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高瓴着重布局新能源这块,大手笔认购龙头宁德时代,隆基股份,在动作频频之时,高瓴投资也不忘继续加深对医药赛道的投资。 这两日,两条上市公司的公告也暴露了高瓴投资的新动作:华大基因和诺诚建华。 5.03亿参与华大基因定增 在2月1日晚间,A股基因检测龙头华大基因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确定此次发行价格为145元/股,发行股数1381.432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约20.03亿元。 有4家获配机构,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天津礼仁投资管理合伙企业。 其中天津礼仁投资管理,是高瓴资本旗下的人民币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此次认购资金在5.03亿元,认购价格在145.00元/股,较当前股价无较多折价。定增锁定期是6个月。此次定增之后,高瓴新进为公司第八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02%。 华大基因表示,通过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的建设;通过医学检验解决方案平台建设项目的建设。通过云数据处理系统升级项目的建设;通过生物样本库项目的建设;通过补充流动资金,缓解公司营运资金压力。 华大基因主营业务是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围绕5大板块:生育健康、感染防控服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华大基因所处的赛道是千亿级别,但是目前上游端的设备和耗材被外资占据,下游端还没有完全打开,而在中游的市场,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这一新型技术平台,孕育出服务端巨大的市场,NIPT几十亿到百亿元的市场,PGD/PGS百亿元级别的市场,肿瘤将是更大的市场空间,估计百亿元至千亿元的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华大基因的测序仪占国内35%的市场份额,所以,还是有潜力的公司。 而且在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华大基因业绩大增。1月27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亿元~23亿元,同比增长623.77%~732.34%。 诺诚健华,高瓴27.68亿港元战略投资 2月2日,诺诚健华港股发布公告:于2021年2月2日(交易时段结束后),本公司与投资者订立两份认购协议,据此,本公司已有条件同意配发及发行且投资者已有条件同意按个别但非共同基准认购合共21050.8万股新股份,相当于截至本公告日期本公司现有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16.33%,及经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而扩大之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约14.04%(假设完成前并无发行其他股份),认购价为每股认购股份14.45港元。 估计发行认购股份的所得款项总额及所得款项净额分别约为3,041.84百万港元及3,041.44百万港元。配售投资者为新进投资者高瓴资本和已有股东维梧资本。 其中认购价格均为每股14.45港元,相对于认购协议签订之日前五个交易日(不包括2021年2月2日)的平均收市价13.34港元每股溢价约8.32%,其中高瓴资本认购19161.3万股。 根据公告,诺诚健华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 (1)在国内和国际地区扩大和加速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 (2)留聘国内外人才,以增强本集团在发现、临床、业务开发和商业化领域的能力; (3)扩大商业团队,以确保奥布替尼及其后续产品的成功上市以及扩大和加速内部发现阶段项目,包括在研产品中的多个IND准备阶段候选药物 (4)为任何潜在的外部协作和授权引进机会储备资金;及(vi)用作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诺诚健华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发现、研发以及商业化潜在同类最佳及首创的用于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创始人为施一公,作为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西湖大学校长等。 而在肿瘤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2018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到1281亿美元,而自身免疫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则达到1137亿美元。 诺诚健华的管线中有三种处于临床阶段并涵盖了主要癌症适应症且具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佳及/或首创的肿瘤候选药物,包括奥布替尼(预期将于2019年底向中国药监局提交新药申请)、ICP-192及ICP-105。 最新的财报显示,诺诚健华-B(09969)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该集团期内收益为74.8万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26.13%。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4.07亿元,同比扩大26.7%。每股基本亏损为0.53元,不派息。 而研发端投入增加,研发成本由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人民币9480万元增加至期内的人民币2.312亿元,该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扩展临床试验及股份支付增加所致。
科创板“考场”迎来一名似曾相识的“新考生”,即上市公司华大基因的兄弟公司——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智造”)。目前华大基因实控人、董事长汪建合计持有华大智造52.3%股权,为其实际控制人。若华大智造最终顺利登陆科创板,汪建将在A股市场拥有第二家上市公司。据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华大智造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形成基因测序仪业务和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两大板块,并围绕全方位生命数字化布局如远程超声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产品。其中,公司基因测序仪业务板块的研发和生产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备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并实现临床级测序仪的量产。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大显身手。报告期内,公司的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及相关提取试剂已成为全球多国快速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通量的强大工具,目前已出口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与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公司产品的应用场景。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业务布局遍布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服务累计超过1000个用户,并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科研、生产基地及培训与售后服务中心等。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前9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02亿元、10.97亿元、10.91亿元和17.4亿元,业务规模持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华大智造存在累计未弥补的亏损。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22.51亿元。为此,公司选择了第4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华大智造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华大系的滋养和赋能。从华大智造前五大客户来看,报告期内,“华大控股及其他受汪建控制的企业或组织”一直位居公司第一大客户,2017年至2019年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9.15%、92.38%、69.96%,其中华大基因占比分别为37.14%、53.44%、55.92%。在供应商名单中,华大系企业同样处于第一大供应商地位。华大智造表示,公司已加大外部客户业务拓展,关联交易占比也在逐步降低。据了解,汪建实际控制的华大系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基因测序服务板块、基础研究板块、教育板块、区域公司及其他业务板块。其中,汪建控制的基因测序服务板块业务均由华大基因及下属分、子公司承担,华大智造则定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双方业务定位、产品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华大基因与华大智造属于上下游关系,不构成同业竞争。从股权结构来看,本次发行前,智造控股直接持有公司41.15%股权,并通过华瞻创投间接持有公司11.15%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汪建通过智造控股、华瞻创投合计持有公司52.3%的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此次华大智造计划募集资金25.28亿元,投向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试剂研发生产项目、华大智造研发中心项目、华大智造营销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华大智造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华大基因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华大因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于近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表示,上述产品获批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感染防控业务产品线,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10月15日至18日,国内海洋领域内最有分量的活动---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在深圳举办,而为把握生物医药科技前沿发展动向,探索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领域的产学研联动机制,在10月14至15日,“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及相关配套活动则抢先登陆,本次的论坛由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海洋”)承办,行业多位大咖悉数登场,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10月15日海博会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台上合照(左一:华大海洋副总裁张耀亮;左二:华大海洋首席技术官顾若波;左三:华大海洋研究院院长石琼;右一:华大海洋执行总裁王新文、;右六:华大海洋董事长徐军文;右七:华大海洋海洋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李文保) 华大海洋承办的 “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专业论坛”于10月15日上午正式开启,来自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将出席论坛,围绕海洋生物药物与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中的关键难点、未来趋势等议题展开主旨演讲与高端对话,并开展产学研对接,助力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与产业化发展。 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深圳全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推进,海洋生物经济也迎来了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海洋是一切生命之源,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从科学发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各个维度,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华大海洋研究院院长、华大海洋首席科学家石琼,带来了题为“基因组学支撑的海洋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演讲。石琼教授指出,高通量测序与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多年来,华大海洋以重要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研究为着力点,解析鱼类适应性进化的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同时挖掘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构建水产动物分子育种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筛选药源性多肽序列,为水产动物良种培育和规模化新型药物研发奠定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在14日坝光之对接会上,大鹏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晓杰致辞中表示,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未来新药来源的宝库,大鹏新区则是深圳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战略储备空间大、生态环境优越。而坝光片区作为大鹏新区唯一一个市重点开发片区,规划面积 9.41 平方公里,可整体布局开发,具有相对充足的集中建设空间,重点布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 通过此次海博会,坝光有望链接和集聚更多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资源,为海洋生物制药建设导入更多人才、技术、知识、资本等要素资源,加快成为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核心引擎。 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业发展论坛配套活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产研对接会,于10月14日在深圳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举办 华大海洋海洋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李文保于14日的对接上会讲解 “Ⅰ类新药研发项目:CMBT——具有增白和抗肿瘤功能的海洋小分子药物” 依托基因技术优势,义合控股旗下华大海洋数据赋能产品、商业化价值可期 作为海博会医药论坛主要的承办方之一,华大海洋来头也不小,其起源于华大集团在海洋领域的探索,也因此自成立起就聚合了华大集团的科研平台优势,致力于用基因科技来助力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深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示范企业,截至目前已发表有关SCI论文10篇,申报专利8项,出版专著1部。华大海洋70%的股权已于2019年被港股上市公司义合控股(1662.HK)收购,成功登陆资本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海洋的研究院在其院长石琼教授及团队潜心组研九年下,已获得政府多项经费支持,在多肽类海洋药物方面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高通量筛选出芋螺毒素、抗菌肽、降钙素、降血压肽等海洋功能多肽资源,包括成功筛选到5个具强杀虫活性的芋螺毒素肽和2个对藤黄微球菌有较强抑菌效果的抗菌肽。 今年9月份,由华大海洋构建的“鱼类抗菌肽资料库”正式上线,为深入研发新型饲料添加剂、保健食品或药品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据了解,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来源多肽,可抑制广谱细菌、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是替代抗生素、解决耐药性问题的重要物质。具体而言,该新建的“鱼类抗菌肽资料库”由“抗菌肽参考资料库”、“鱼类抗菌肽序列”、“鱼类抗菌肽基因”、“活性抗菌肽实例”以及“相关成果”等五大部分组成,拥有4,000余条详细序列,能够充分赋能数据驱动科研,在业内独一无二,未来商业化价值可期。 同时,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华大海洋再重磅宣布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双方各自建立的专业业务团队、平台和市场优势,于生物制药行业协力发展。一方面,华大海洋可以提供科研场地、设施条件等支援;另一方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可以支援院士、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等,并对华大海洋产业发展论坛、相关资质机构申报等给以支援。二者相辅相成,无疑将进一步强化华大海洋自身的科研壁垒。 科研成果的转换也正推动华大海洋产业的快速成长。2019年,华大海洋总产值超过2亿元,公司预期2021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2023年突破10亿元,力争成为超过百亿市值的海洋经济龙头企业。资本市场方面,其控股公司义合控股目前约17亿港元的市值水平,价值上行驱动力强劲,值得长期关注。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资本市场也在跟着疫情变化随之波动。无论是早期的口罩股、呼吸机,还是随后的检测试剂、疫苗研发都在受到市场追捧。而这个逻辑的背后,则是在不确定性之下寻找相对确定性的投资逻辑,而抗疫物资成为其中的热门话题。 作为新冠检测的龙头企业,华大基因(300676.SZ)自今年以来截止2020年8月28日区间累计涨幅已达到118.59%。那么,此次公司发布的半年报表现如何?伴随着国内防疫进入常态化,华大基因的业绩能否持续?我们来一一拆解观察。 图表一:公司年初至今股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整理 数据截止2020年8月28日收盘 新冠检测业绩持续兑现,营收归母净利激增 2020上半年,公司业绩表现靓丽。公司营业收入41.08亿元,同比增长218.08%;归母净利润16.51亿元,同比增长734.19%;归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16.05亿元,同比增速801.46%;基本每股收益4.13元/股,同比增长735.67%。 受到新冠疫情对于病毒检测需求大幅增长,第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33.17亿元,同比增长368%,归母净利润15.11亿元,同比增长1414.8%。 图表二: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 数据来源:WIND,整理 从投资回报情况上来看,公司在2020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摊薄)(ROE)为20.72%,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为30.14%,资产回报率(ROA)29.58%。 图表三:投资回报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整理 其中,最受关注的新冠检测业务正在持续业绩兑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提升新冠病毒核酸精准检测能力,公司率先启动“火眼”实验室模式,极大缓解了疫情防控压力,并快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止2020年6月30日,“火眼”实验室已经分别在北京、天津、深圳、武汉等全国10余个主要城市落地,不仅具备病毒核酸检测技术,还能够进行与核酸检测搭配使用的抗体检测和高通量测序,从而有效进行病毒溯源和病毒监测,国内检测通量超过20万例/天。 伴随着海外疫情爆发,公司的“火眼”实验室开始在澳大利亚、沙特、文莱、塞尔维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地区落地。截至2020年6月30日,华大基因累计在海外运营“火眼”实验室58个,分布在全球17个国家(地区),已运营“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20万人份,以持续确保全球抗击疫情的检测需求。 未来看点:深入布局精准医疗 在国内防疫逐步进入常态化之际,华大基因是否还有后继爆发的能力?答案是有的,就是公司坚持“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精确治愈感染,助力精准医学”,长期布局的精准医疗领域将会为公司带来未来的业绩增长点。 首先,公司在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上,助力全球遗传缺陷防控。 2020上半年,华大基因的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业务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实现营收5.68亿元,同比降低0.98%,毛利率65.89%。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6月30日,华大基因在生育产品临床检测累计服务人次接近1300万,NIPT检测样本量累计超过700万例。而目前国内NIPT市场主要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寡头垄断,据贝瑞基因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医学检测产品及服务整体实现收入5.4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50%。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突发的疫情影响,华大基因作为基因测序龙头企业,其他各业务板块具备业绩韧性;而随着国内对NIPT监管从无序到有序、越来越多省份将NIPT纳入医保,NIPT开始进入大众价时代,华大基因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未来业务渗透率仍具有提高空间,无创升级产品及生育健康相关新产品也将满足更多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承接该板块业务增长动能,从而提升业绩。 其次,公司在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上,落实肿瘤精准防治。 2020上半年,公司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实现营收0.81亿元,毛利率43.75%。目前,尽管布局肿瘤防控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华大基因核心竞争力强,渠道和品牌优势明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经和超过500家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并成功测试运行了多家肿瘤高通量测序实验室,累计提供超过9万人的肿瘤基因检测服务,并积极推动宫颈癌和肠癌早筛服务,其中超过480万例HPV检测。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转以及疫情防控成效向好,医院接诊逐步恢复正常,肿瘤防治业务有望恢复,并在未来成为高速增长的盈利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月,FDA连批了两款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癌症液体活检伴随诊断大Panel产品。大Panel涵盖的基因数多,可以指导靶向治疗,帮助患者筛选出更多药物作用靶点,在肿瘤防控相关的基因检测领域,大Panel有着迫切的临床需求和应用前景,是行业的发展方向。所以测序成本是影响大Panel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华大基因基于国产自主高通量测序仪,将有望在未来充分发挥“价格可及”的优势,使更多的肿瘤患者享受到基因科技带来的福音。 然后,公司在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上,推广自主高端国产测序平台。 2020上半年,公司在多组学大数据服务整体营业收入实现营收2.81亿元,毛利率24.27%。今年4月,公司在国际发布了基于自主平台测序的万例WGS疫情样本测序服务,为国际上从事新冠病毒研究的科研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多组学解决方案。 随着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陆续开学恢复工作,在国产替代的政策红利之下,该板块业务有望逐步恢复。 最后,公司在疫情相关检测试剂盒上,感染防控以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板块将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分为五大部分,其中与疫情相关的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两项业务,在报告期内分别实现营收1.84亿元、29.92亿元,同比增长429.94%、1230.36%,毛利率分别为51.65%、70.52%。 随着海内外疫情先后蔓延,检测试剂需求激增,大规模筛查已成常态化,而保证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国际资质将成为国内相关企业业绩增厚的关键因素。华大基因新冠检测产品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抗体检测试剂盒,技术覆盖荧光PCR法、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测序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胶体金法。 同时,相关产品还陆续获得了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资质及认证,并率先进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应急使用清单。业内人士预计2020年下半年甚至2021年,新冠病毒检测业务出口订单持续增多,华大基因业绩弹性巨大。 此外,在感染防控业务方面除了在新冠检测产品上公司取得多项成果,华大基因持续致力于传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类产品的研发,报告期内,新增高敏版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产品,根据不同病原类型(DNA或RNA病原体)以及不同检测灵敏度进行了细化。随着新产品的持续推出未来有望逐步为公司贡献业绩。 多年的科研投入厚积薄发,为公司带来业绩的增长后,华大基因已开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布局。2020年7月初,公司公布了计划于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的预案,在预案中,华大基因表示,面对行业快速发展趋势,公司需要尽快在在规模效应、产业链延伸、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继续强化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强化核心竞争力。并计划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提升生产产能及检测质量,并升级建设云数据处理系统以及生物样本库。 确保公司不仅赢在当下,更能够长久地保持竞争力,赢在未来,这也与华大基因一贯富有远见的布局策略相契合。 小结 新冠爆发,相关的防疫物资有关公司不断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在国内疫情逐步进入常态化管理之下,有关板块也有所回落。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下半年,医药板块走势是否还能继续上半年的疯狂走势?答案是,相比起“鸡犬升天”,应当选择有实打实业绩支撑的个股,进行观察跟踪。 华大基因作为新冠检测龙头公司,上半年的业绩也算是不辱使命。在相关板块业绩爆发的同时,毛利率正在提升,三费持续降低,整体现金流也在不断改善。在海外订单不断提升的同时,公司深入布局的精准医疗也将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值得关注与期待。
近期,网传申通地铁持有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九天”)股份,部分投资者将其列入“国内EDA龙头-华大九天”概念股,受此消息影响,申通地铁股票连续多日涨停,公司5月26日晚间已发布澄清公告,并提醒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风险。 公告显示,申通地铁股票自2020年5月18日至5月26日,已连续七个交易日涨停,公司股票累计涨幅达94.77%。截至5月26日股市收盘,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网站发布的最新数据,公司最新滚动市盈率为115.58,市净率为3.9,同期道路运输业滚动市盈率16.01,市净率为1.04,申通地铁滚动市盈率、市净率均高于行业平均值。 针对因涉及华大九天“概念”产生的股价异动,申通地铁方面澄清称,网传公司持有华大九天股份,实际是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2019年投资7亿元于上海建元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建元基金”),持有建元基金70%合伙份额。 公司表示,建元基金持有华大九天17.42%股份。它是一个多元投资的组合,各项目收益有盈有亏,公司在建元基金中为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公司只是财务投资者,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只获得投资收益,预期年化收益在7.8%,无其他收益。其中,2019年公司收到建元基金的投资收益为1800万元。并且2019年建元基金未获得华大九天的现金分红。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申通地铁的波动具有很明显的游资炒作特征。游资炒作的逻辑在于,在美国进一步加强科技压制下国产替代、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热点,EDA是高科技特别是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工具软件,也是国外垄断的领域。” 沈萌认为,“申通地铁与华大九天的关联度非常间接,另外,华大九天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能够真正起到国产替代的作用,也还是未知数。所以,经过层层转换,真正对申通地铁的业绩支撑既是短期的、也是次要的。定义为某某概念股只是为了增加炒作的机会。” “概念炒作之所以被称之为概念炒作,就是因为过度的放大,只要沾到一点儿,股价就会过度反应。”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建元基金同时可能还有投资其他的标的,所以,17.42%的股权,在这个基金的投资标的里是不是占着主导份额,也不好说。”况玉清分析道。 在提醒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风险的同时,申通地铁亦披露了2020年一季度报告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了风险提示。 根据申通地铁第一季度报告数据,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713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9.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12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189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4.89%。三项指标均出现下滑。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公共交通运维管理业务,新能源相关业务,融资租赁及商业保理业务,日常经营情况未发生变化。并且公司无其他股权转让、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等重大事项。公司控股股东及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股票异常波动期间亦未买卖公司股票。 截至27日收盘,申通地铁股价已连续8个交易日涨停。从5月15日的6.31元/股上涨至13.52元/股,股价翻倍。 “从背景看,申通地铁进入建元基金是有限合伙人的方式,出资不管事的。至于基金拥有华大九天的股份,和申通地铁没有直接的关系。华大九天是EDA龙头企业,申通地铁的主营是公共事业,两者在业务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二级市场的反应来看,有些过分解读了。”上海高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孙文华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 “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身份进入产业基金的现象在大集团中较为普遍。对于申通地铁来说,一方面申通地铁的业务稳定,另一方面在运维及业务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业务方建立生态圈,通过专业的GP也就是普通合伙人的专业管理,投资一些和业务相关并高成长的企业,其回报率要比传统业务高很多。”孙文华表示。(编辑 乔川川)
5月25日,申通地铁股价已获得连续六日涨停。 消息面上,早在5月21日晚,申通地铁就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网传公司持有华大九天12%股份,实际是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2019年投资7亿元于建元基金,持有建元基金70%合伙份额;建元基金持有华大九天17.42%股份。 申通地铁还表示,建元基金是一个多元投资的组合,各项目收益有盈有亏,公司在建元基金中为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公司只是财务投资者,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只获得投资收益,预期年化收益在7.8%,无其他收益。2019年公司收到建元基金的投资收益为1800万元。2019年建元基金未获得华大九天的现金分红。 华大九天是中国EDA龙头企业,致力于面向泛半导体行业提供一站式EDA及相关服务,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EDA龙头企业。在EDA方面,华大九天可提供模拟/数模混合IC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数字SoCIC设计与优化解决方案、晶圆制造专用EDA工具和平板显示(FPD)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拥有多项全球独创的领先技术。 据悉,EDA是计算机技术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关键应用,设计者可借助EDA软件平台,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完成设计文件。EDA极大提高了芯片设计的效率,与材料、制造设备共同构成集成电路的三大基础。 工商信息显示,爱建集团(600643)通过上海爱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间接参股建元基金,后者持有华大九天17.42%股份。隧道股份(600820)通过建元基金间接参股华大九天。 隧道股份在此前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下属子公司上海建元投资公司于2016年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性质的产业基金:建元股权基金,一期规模10亿元,目前的出资人主要为申通地铁(7亿元)、建元投资(2.15亿元)以及其他一些投资主体。该基金成立三年来运作总体良好,累计投资项目10余个,产业投向主要是与公司基建主业相关的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25日收盘,隧道股份股价收于6.04元/股,上涨5.41%。(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