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试剂成本不过十几元,为什么你去检测要花上百元? 春节返乡新政下,阴性核酸检测证明成为随身必备的通行证,核酸检测费用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西安做了两次,一次252元,一次160元,贵死了。”“刚做完核酸检测,85元,不知道贵不贵。”“120元做一次,目测回趟老家再回来要做5、6次,好贵!”核酸检测,各地价格为何不同?哪个环节加价最多?钱都被谁挣走了? 兼职中介日赚千元,文秘客串检测员 经历疫情短暂冲击、预约“一号难求”后,核酸检测需求逐渐常态化,流程逐渐向商业体检靠拢。但在需求暴涨的背景下,如同其他热门行业,围绕着核酸检测出现了一些偏门生意和衍生产业。 进入1月下旬,盼盼几乎手机不离手,“一天当中至少18个小时在回复咨询。”盼盼是一名药店销售,目前兼职为北京一家核酸检测机构招揽用户。 “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微博、朋友圈、贴吧发核酸检测广告,回复一下咨询,主要面向团体检测人群。促成交易后,每检测一个人机构给我10元提成。”盼盼介绍。 ▲盼盼在朋友圈发布的广告 她提供的一份核酸检测价格表显示,20人以上的团体检测,每人80元;10人到20人团体检测,90元每人;10人以下上门检测,120元每人;3个人上门检测,150元每人;1个人上门检测,200元每人。 盼盼说,她一天能介绍100位客户左右,一天收入在千元上下。 石头(化名)是江苏南通市一家核酸检测机构的文秘,主要负责打印、出具检测报告。她告诉中新经纬记者,最近她已经接连熬了好几个通宵,原因是检测量太大,“负责检测的同事忙不过来,我们就得顶上去。” 石头介绍,公司要求上午采样当天出检测结果,整个公司检测环节共有20位工作人员,但每天要处理1.5万份样本,根本忙不过来。“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中午十二点到第二天的上午,通宵是必须的。”石头表示,自己并没有学习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只能“现学现卖,硬着头皮顶上去”。 在末端环节,核酸检测需求暴涨也带动了核酸采亭、核酸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等销量。 山东某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对中新经纬记者透露,其公司生产的一款实验室污水处理设备今年销量很好。“这款设备日处理污水两吨,是2019年上半年上线的,但当年销量不好。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需求量增大,设备销量猛增。前不久,一家研制方舱实验室的公司从这里订走了几百台。” 暴涨的核酸检测量,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对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有公司正招聘核酸检测相关人员。核酸采样、检测人员月薪6千元到1万元不等;有的岗位对招聘人员提出了医学检验、生物学相关专业要求;有的岗位则要求必须取得护士证等;有的岗位没有列出要求,但有招聘方表示,“来了可以现学。” 核酸检测,哪个环节最赚钱? 据交通运输部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这意味着,在此背景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核酸检测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核酸检测价格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目前,对于核酸检测,中国公立机构检测与第三方机构检测实行价格双轨制,即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费用普遍按照政府指导价标准执行,而第三方机构有自主定价权力。 北京某医学诊断机构人士刘建(化名)向中新经纬记者介绍,普通人支付的核酸检测费用实际上包括了试剂盒材料费、运输费以及检测人员的防护费用等。其中,人力、运输两部分费用占主要部分。据了解,人力成本约占第三方机构检测服务成本的30%-40%左右,包括人员薪酬和防护费用等。 当前,被批准上市的检测试剂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核酸检测试剂,一类是抗体检测试剂。从公开信息来看,两种试剂的成本价都不算高。29日,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相关检测试剂产品议价挂网增补工作最新通知,要求企业申报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12元/人份;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价格原则上不得高于5.8元/人份。据了解,该价格为2020年京津冀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试剂联合采购品种的最低中标价格。 “我们小公司生产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并不赚钱,不过都是走量,单价并不高。另外,很多医疗机构会‘集采’,那么最终采购价格还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国内某生物科技公司负责招投标的赵芳(化名)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她所在公司成功研发了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据其她介绍,新冠病毒相关试剂盒等耗材价格因运输成本、区域政策、集中采购方式不同,价格差异较大。 哪些上市企业赚“翻”了? 自春节返乡新政策出台以来,核酸检测概念股持续发酵。目前来看,受益于核酸检测市场规模扩大的上市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核酸检测产品的企业,比如圣湘生物(行情688289,诊股)、达安基因(行情002030,诊股)、万泰生物(行情603392,诊股)、硕世生物(行情688399,诊股)、华大基因(行情300676,诊股)、之江生物(行情688317,诊股)等;另一类则是提供核酸检测服务的企业,如金域医学(行情603882,诊股)、迪安诊断(行情300244,诊股)、凯普生物(行情300639,诊股)等。 过去一年,无论是提供新冠病毒检测产品的生产商,还是检测服务提供商都赚得盆满钵满。 近日,核酸试剂盒主要生产商圣湘生物发布的业绩预告披露,公司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增加25.17亿元-27.67亿元,增长6375%-7008%;万泰生物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较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4.5亿元到5.1亿元,同比增加215%到244%。医疗诊断机构巨头迪安诊断发布的业绩预告称,预计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加105%-135%,盈利7.12亿-8.16亿元。 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随着春节前后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来临,不少股民也关心相关公司是否打算扩大检测产品的日产规模。1月20日,新冠检测产品生产商达安基因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称,“疫情发生以来,公司根据疫情情况不断调整产能,公司检测试剂的日产能从最初5万人份提高到20万人份、50万人份,目前已经达到150万人份。截止到目前,公司已生产新冠检测试剂盒累计超过1.5亿人份。” 作为中国国内营业规模最大、检验实验室数量最多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金域医学主要向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部服务。1月15日,金域医学在上证e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问时指出,“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累计检测超过3000万人份。” 华安证券(行情600909,诊股)在研报中指出,通过对春节返乡人数和检测次数的估算,结合集采提取试剂和检测试剂的中标价格,同时参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个典型地区的公立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验实验室的检测服务价格,做出如下测算:核酸检测产品的总规模为150亿元-300亿元;核酸检测服务的规模约为600亿元-1200亿元。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一批体外诊断试剂“先锋”站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他们与时间赛跑,以硬核产品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他们与病毒激战,靠技术攻坚让中国产品为国际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保障。1月18日,之江生物登陆科创板,为A股市场再添一员抗疫“强将”。2020年1月26日,之江生物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证的企业并取得了第一张注册证书。随后,公司产品陆续获得欧盟、澳大利亚的认证,有力支持了国内外疫情防控。目前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和仪器设备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疫情的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从H7N9禽流感到埃博拉病毒,再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寨卡病毒,每一次重大疫情来袭,之江生物都第一时间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目前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产能可以达到50万人份/天。公司拥有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还能够有效检测变异的新冠病毒,将为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提供有力保障。”之江生物董事长邵俊斌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已做好充足准备应对新的疫情防控形势。抗疫“主力军”登陆科创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考验。历经一年的战“疫”,之江生物等诊断试剂企业用前沿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书写出一张高质量的“答卷”。2020年初,之江生物依托成熟的研发平台,在第一时间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同年1月26日,公司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证的企业并取得了第一张注册证书,随后快速量产支持战“疫”。令邵俊斌引以为傲的是,之江生物再次将“中国力量”传递至国际市场。2020年5月22日,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列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应急使用清单(EUL)。根据WHO官网显示,当时全球仅罗氏、雅培等9家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之江生物可谓身经百战。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公司在国内首先研发出荧光定量核酸检测试剂;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公司快速研制出的核酸检测试剂通过科技部的统一测评,由此成为试剂特异性和敏感性符合标准的7家单位之一;2013年,公司研制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核酸检测试剂获得CFDA批准,成为首批商品化核酸检测试剂,率先批准上市。国际重大疫情防控战中,之江生物亦多次以“主力军”的身份亮相。2014年,埃博拉病毒流行之际,公司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第一时间获得欧盟CE认证,并跟随中国援非医疗队在非洲协助“抗埃”;次年,公司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列入WHO官方采购名录,系亚太地区唯一入选企业。2015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018年的寨卡病毒,均不乏之江生物的身影。凭借在抗疫中的硬核表现,之江生物为冲刺科创板IPO提交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公司预计2020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9.19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1.15%、1883.31%。充足准备应对新一轮疫情防控历次国际战“疫”经验为之江生物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亮眼表现奠定了基础。而支持公司从国内走向国际,不断擦亮中国品牌的则是强劲的技术实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与大多数科创板公司董事长相同,邵俊斌也是一名专家型董事长。自公司设立以来,邵俊斌一直担任研发中心总监,战斗在产品研发的一线。他将目光精准锁定IVD领域的分子诊断赛道,先后开发出纳米磁珠制备技术、锁核酸和小沟结合物共修饰核酸片段技术、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样本前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实现了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设备的产业化。目前,公司已开发400余种产品,覆盖了绝大多数国家法定传染病,成为国内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产品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并在HPV类、呼吸道类等检测领域占据优势。“技术行不行,还是要用产品说话。每一次战‘疫’都是对公司产品和技术的检验。尤其是在一次次国际重大疫情防控中,之江生物的产品多次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中国产品的话语权也在国际市场中逐渐增强。”邵俊斌表示。近期,随着部分地区出现本土散发病例,疫情防控形势变得复杂严峻。之江生物则开足马力、扩充产能积极备战新一轮疫情防控战。“在产品供给上,我们现在的产能可以达到50万人份/天,并且通过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还能有效检测此前出现的输入性变异病毒,能够对疫情防控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在邵俊斌看来,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产品及市场等综合实力,是之江生物领先于同类企业的核心优势所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现有的核酸检测产品基础上,邵俊斌还带领研发团队储备了不少“新武器”。“我们开发了一个新冠和流感病毒的联检快检项目,能够在半小时内完成检测。目前该产品已完成临床,即将提交注册。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智能检测的方舱实验室,可以实现可移动、大通量、无人化的病毒检测,进一步保障核酸检测的快速、精准和安全。”邵俊斌预计,该智能方舱实验室有望于2021年上半年投入应用。在邵俊斌眼中,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此次登陆科创板,将进一步激发公司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活力,也将促使公司在更多技术环节、应用领域取得突破。邵俊斌告诉记者,在现有技术平台提升方面,公司将着重开发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试剂盒、肿瘤伴随诊断试剂盒、肿瘤早筛基因检测试剂盒、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肠道菌群检测试剂盒等新型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试剂菜单。而在前沿技术布局上,邵俊斌已锁定以分子POCT即时诊断、高通量测序样本前处理、分子检测全自动化流水线等平台及其配套试剂研发作为重点技术积累方向。借助科创板的力量,公司将加快促使研发达到行业领先技术水平,并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针对复杂多变的新冠疫情,抗疫先锋圣湘生物再次展现出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1月5日,记者从圣湘生物了解到,公司目前已成功研发出用于鉴别B.1.1.7新冠病毒株的核酸检测试剂,新试剂可以实现1小时内鉴别区分新突变毒株B.1.1.7和非突变毒株。 圣湘生物董秘彭铸对记者表示:“为助力应对新冠突变病毒对全球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公司第一时间组织科技攻关团队研发快速新冠突变病毒鉴别检测试剂盒,凭借已有的技术积淀和平台支撑,公司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这一产品。” 新产品快速鉴别变异病毒 据了解,圣湘生物之前获国内外各类权威注册认证上市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可覆盖B.1.1.7突变毒株检测。那此次的新冠突变株B.1.1.7鉴别检测试剂盒与之前的产品有何区别呢? 圣湘生物研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之前的试剂盒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RF1ab基因及编码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特异性保守序列为靶区域,进行了双靶标基因的设计。对照突变毒株B.1.1.7包含的基因组突变列表,尚无突变落在试剂盒设计的靶标区域,通过专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圣湘生物已经上市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可覆盖B.1.1.7突变毒株检测。” 而新研发的新冠突变株B.1.1.7鉴别检测试剂盒可以进一步确认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感染的究竟是变异毒株B.1.1.7还是非变异毒株B.1.1.7。“从目前国外的病例传播案例来看,B.1.1.7突变病毒株的传播力和危害性更大,目前主要依靠测序技术进行B.1.1.7突变病毒株鉴别,检测周期较长,不利于输入病例的快速防控管理,急需快速精准的检测方案迅速地进行流行病学追踪和防控。”上述研发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新冠突变株B.1.1.7鉴别检测试剂盒可以实现1小时内鉴别区分新突变毒株B.1.1.7和非突变毒株,同时该试剂可以搭配圣湘生物快速核酸检测平台,也可以搭配圣湘生物的全自动和半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进行高通量的鉴别检测。 全场景化新冠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圣湘生物新冠突变株B.1.1.7鉴别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成功,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新冠检测产品线。”彭铸说道。 据介绍,圣湘生物目前已构建起了覆盖“新冠核酸检测+新冠抗原检测+新冠POCT快检+新冠/甲流/乙流三联检+呼吸道细菌七联检+呼吸道病毒六联检+新冠突变株B.1.1.7鉴别检测”的全场景化整体解决方案。 自疫情暴发以来,圣湘生物新冠检测产品已服务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冠核酸检测“圣湘方案”在法国、阿联酋、菲律宾、塞尔维亚、孟加拉国、泰国等众多国家成为当地抗疫核酸检测主导方案,在部分国家新冠核酸检测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80%。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圣湘生物能快速研发成功新冠突变株B.1.1.7鉴别检测试剂盒,充分体现了公司自身技术平台优势和高效的研发效率,也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地位,有利于加速公司全系产品线在海外市场的开拓。”
诺唯赞科创板上市申请日前获上交所受理。公司是一家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依托于自主建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先后进入了生物试剂、体外诊断业务领域,并正在进行抗体药物的研发,是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可控上游技术开发能力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研发创新型企业。公司此次拟募资12.25亿元,用于公司总部及研发新基地项目、营销网络扩建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拥有500多个终端产品基于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诺唯赞可以快速、高效、规模化地进行产品开发,现有200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1000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拥有500多个终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公司生物试剂产品是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及CRO企业等下游客户在研发及生产环节中所需的原料和产品,在多个领域打破了长期的进口垄断;同时,基于在开展生物试剂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技术及关键原料储备,公司积极向下游应用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建立了较丰富的POCT产品线。公司致力于以优质产品及专业服务满足客户在研发和生产中的需求,客户覆盖广泛。生物试剂客户涵盖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000多所科研院校;华大基因、诺禾致源、贝瑞基因等700多家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圣湘生物、艾德生物、凯普生物等700多家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以及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200多家制药CRO企业。此外,公司体外诊断试剂终端客户覆盖了2200多家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和体检机构等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近700家,为其提供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等8个系列的POCT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公司自成立之初即专注于生物试剂业务,通过自主开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系统对高端酶定向进化,现已完成200多种酶的改造,且每一种酶都有上百种基因工程突变体。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公司选择不同的基因工程突变体作为原料开发生物试剂,现已开发出超过500种生物试剂,形成了PCR系列、qPCR系列、分子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基因测序系列、Bio-assay系列、提取纯化系列、基因编辑系列和细胞/蛋白系列等产品系列。在体外诊断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生产POCT诊断试剂,包括量子点免疫荧光试剂、胶乳增强免疫比浊试剂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等,共有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自体免疫、肾功能、慢病管理和呼吸道8个产品系列及配套质控品。此外,为充分发挥体外诊断试剂的性能,公司子公司诺唯赞医疗在深圳设立了仪器研发分公司,建立了POCT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团队,并已自主开发了量子点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适配公司生产的POCT诊断试剂。疫情爆发后,公司凭借前期积累的大规模原料和试剂的生产技术,开发了新冠核酸检测酶原料、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基于开发Bio-assay系列生物试剂积累的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公司为康希诺生物等国内疫苗生产企业提供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服务及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产品。注重研发投入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628.01万元、5300.45万元、6229.66万元和4713.0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39%、31.03%、23.21%和5.94%。公司坚持从技术源头开始研发,拥有一支超过400人的研发团队,由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多领域复合型研发人员组成,其中50%以上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3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9项,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67项,先后建立了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江苏省工信厅重点领域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核酸检测试剂和疫苗药物生产研发企业专项等多项省市重大专项和专项资金项目,荣获了江苏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企业和南京市培育独角兽等荣誉称号。技术储备方面,公司拥有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技术,建立了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平台、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技术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了多个生物试剂产品系列与POCT诊断试剂产品系列,更好地满足了下游客户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均超过50种,推动销售收入快速增长。通过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迭代,公司已实现在多个细分领域接近或达到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逐步推进进口替代。另外,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与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实现了公司生物试剂产品与体外诊断产品核心原料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关键原料的自产有利于公司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可迅速开发相关原料及对应产品,把握市场机遇;同时,亦有利于保障公司的供应链安全,不对供应商形成依赖。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公司实现了PCR系列、qPCR系列生物试剂的大规模生产,为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提供大量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关键原料。主营业务突出报告期各期,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2亿元、1.71亿元、2.68亿元及7.93亿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89%,主营业务突出;公司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提供NGS测序服务及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从产品构成看,报告期各期,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试剂及POCT诊断试剂的销售收入。生物试剂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亿元、1.57亿元、2.38亿元及4.3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9.71%、95.51%、89.10%及55.13%;POCT诊断试剂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4.45万元、652.46万元、2780.40万元及3.5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0.24%、3.96%、10.41%及44.69%,POCT诊断试剂的销售收入金额及占比不断提升;POCT诊断仪器的销售收入金额及占比均较小。报告期各期,公司来自直销模式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0.90%、89.92%、86.44%及60.20%,占比逐年下降,主要系产品结构有所变化所致。报告期内,公司对于生物试剂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对于POCT诊断试剂主要采用经销模式进行销售,来自POCT诊断试剂的销售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导致来自经销模式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公司提示风险称,若公司不能及时提高对经销商的管理能力,一旦经销商出现自身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等行为,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的销量下降、品牌形象受到损害,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市场推广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各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86.38%、84.78%、84.78%及93.51%,2017年-2019年基本保持稳定;2020年1-6月有所上升。公司称,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主要受产品销售价格变动、原材料采购价格变动、产品市场表现、市场竞争程度、技术更新换代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若未来上述影响因素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毛利率将面临下降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在《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战胜魔法师,最终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有一家以“阿拉丁”命名的公司登陆了科创板。它是家怎样的科创公司?“国内试剂市场超过90%的份额依然被外资厂商占领。”近日,阿拉丁创始人、董事长徐久振在接受专访时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目前阿拉丁是国内科研试剂品种最齐全的公司之一,也是中国最知名的科研试剂品牌之一。后续,公司将沿着替代进口之路继续创造奇迹。掘金科创服务 瞄准进口替代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学服务行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进入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视线,阿拉丁就是科学服务行业中的佼佼者。“当别人挖金矿的时候,你就卖铲子。”对于自己的创业,徐久振微笑着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奋力创新的时候,自己研发国产科研试剂,就是给他们造“铲子”,加速科创。资料显示,阿拉丁是一家科学服务行业公司,为芯片、大飞机、生命科学、生物制药等高新产业提供各种试剂、实验器材,业务涵盖了高端化学、生命科学、分析色谱、材料科学等领域。“我们创业之初瞄准的就是替代进口。”徐久振告诉记者,近20年来,科学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国内超过90%的试剂市场被外资厂商占领,阿拉丁是较早并且规模比较大的生产高端试剂的中国公司。2009年,徐久振创立了阿拉丁。彼时,国际大公司已经通过并购整合,进入巨头竞争的时代。记者查阅,2006年,美国赛默飞与Fisher合并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后续又收购了美国生命技术公司、荷兰Patheon公司等。德国默克先后收购了美国密理博、美国西格玛奥德里奇等,从而成为行业巨头。从接到一个订单只能提供其中2至3个品种,到4至5个……就这样,在科研试剂这个“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阿拉丁艰难行进了10年。截至目前,公司的科研试剂常备库存产品超过3.3万种,多项产品实现了替代进口。据披露,阿拉丁部分科研试剂产品如苯甲醇(用于GC顶空测试,≥99.9%)、双酚A分析标准品(>99.8%,HPLC)等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企业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同类产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口替代。用好互联网 开辟新渠道“作为一家小公司,阿拉丁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回首创业路,徐久振说,那个时候,比增加产品数量更急迫的是,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那么,我国科学服务行业当时的状况怎样?“国内有成千上万家小公司,大部分做国际公司的代理。”徐久振介绍,面对新兴的中国市场,国际大公司只要看到“冒尖”的公司就收购,以垄断中国市场。中国优秀的中小试剂企业被国外巨头收购案例屡见不鲜。记者查阅,2011年,默克收购北京清大天一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Techne公司收购上海普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丹纳赫旗下贝克曼库尔特收购中国生命科学公司赛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丹纳赫收购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 Inc.)收购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曾经有2至3家外资公司想收购阿拉丁。经过再三考虑,我们还是坚守初心,坚持做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徐久振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阿拉丁的境况可想而知,代理商不想代理这个没有品牌知名度的产品,传统的代理销售模式“失灵”了。自建线下销售网络?刚创业的阿拉丁没有如此财力。新兴的互联网进入了徐久振的视线。“能不能像卖衣服一样卖实验试剂呢?”夹缝中求生存的徐久振“被迫”干起了电商,在公司网站上销售阿拉丁品牌产品。就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阿拉丁趟出了一条电商路。“现在回过头看,不仅公司电商做起来了,代理商也开始想代理我们的产品。”徐久振告诉记者,公司拥有超过14.5万名注册用户,近年来网站流量和访问量节节攀升。在国内科研试剂企业电商平台排名比较中,公司2017年至2019年(除2018年第三季度外)各个季度全部位列第一。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助力了阿拉丁的业务大发展。“我们将IT系统数据完全打通,客户在线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完成下单、仓储配货、智能发货、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徐久振强调,如果没有智能化管理系统,别说有上万种产品,就是只有1000种,完全靠人工完成订单也是不现实的。品牌带来溢价 长期看好赛道“阿拉丁是国内科研试剂品种最齐全的公司之一,也成为中国最知名的科研试剂品牌之一。”徐久振透露,在科学服务行业,品牌知名度极为重要,科学家不会去冒“一个试剂搞砸试验”的风险。一开始就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徐久振给公司取了个好名字。“做企业还是要有一个响当当、容易叫、易传播的名字。《阿拉丁神灯》这个故事全世界都知道,商标推广起来更容易。”徐久振介绍,取这个名字的另一层寓意是,我们要像灯神一样为客户提供其想要的原材料。“现在很多客户打电话过来,都直接点名要‘阿拉丁’品牌的产品。”记者了解到,阿拉丁连续7年被评为“最受用户欢迎试剂品牌”,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在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的国内试剂品牌综合评价调查中,阿拉丁品牌连续3年位列榜首,获得了客户的高度信赖。从借助互联网推广品牌,到顺应电商时代的到来,阿拉丁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者,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使用者,更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者,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佼佼者。不过,与赛默飞世尔科技等国际巨头相比,阿拉丁还是“小家碧玉初长成”。未来,阿拉丁还能给客户、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惊喜?“下一步,阿拉丁将在地域和品种两个方面加速发展,在地域上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产品线上进一步拓宽产品品种,加大在光伏、新能源等新材料领域的开拓力度。”徐久振说,他将带领阿拉丁沿着替代进口的路,坚定地走下去,不仅要加快内生发展,还要积极寻求外部的成长动力。
华大基因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华大因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于近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表示,上述产品获批进一步丰富了公司感染防控业务产品线,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8月26日,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宣布,该公司的一款便携式新冠抗体检测试剂已获得在美国销售的授权。该测试可以在15分钟内得出结果,售价仅为5美元(约合34元人民币)。雅培公司高层在与记者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这种便携试剂的大小和一张信用卡差不多,而且不需要再使用任何额外的设备,通过鼻拭子采样就可进行,而且比传统实验室检测更为微创。雅培预计从9月份开始提供上百万个试剂进行测试,从10月初开始每月增加到五千万个。雅培高层指出,这种名为BinaxNOW COVID-19 Ag Card的试剂可以针对大规模聚集的人群进行检查,例如学生和大型公司的工作人员,将有助于美国重新开放。他们还透露,雅培研发了一个可下载的应用程序,做过检测的人可以在进入公共场所时出示自己的检测结果,证明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路透社称,新冠抗体检测虽然更快捷,成本更低,但与实验室的诊断测试相比,其病毒识别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此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已经向一些新冠抗体检测颁发了紧急使用授权,贝克顿-迪金森公司、Quidel Corp等公司的抗体检测试剂已经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