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苗落地临近,疫苗概念股行情爆发。在连续5个交易日股价涨停后,英特集团于7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以及投资者问询较多的冷链疫苗业务,公司回复称目前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医疗器械批发和零售业务,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收入的金额以及收入占比极小。 据统计,6月30日至7月30日,英特集团股价区间涨幅达到75%。7月30日,英特集团股价已经是连续第5个交易日涨停,龙虎榜上上海、深圳游资纷纷现身。7月31日,英特集团开盘再收获一个一字涨停,截至下午1时涨幅10.00%。 “市场对新冠疫苗未来需求的预期是非常大的,推动了相关板块连续活跃大涨,冷链疫苗运输是产业链必不可少的环节,英特集团持续上涨的原因也不外乎这一热点概念的加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向记者表示,“疫苗板块不少个股估值已经处在了高位水平,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防范风险,不能脱离基本面。一旦出现股价短线过度偏离其自身投资价值的情况时一定要远离,避免非理性的炒作。” 7月30日晚间,英特集团同时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00万元-8500万元,净利同比下降12.67%-22.95%,预计营业收入为119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营收与净利润量级相差甚远。 事实上,根据英特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医药批发业务在2019年毛利率仅为6.18%,主营业务的综合毛利率仅为6.68%。在医药流通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英特集团也在积极实施医药批零一体化战略,希望促进零售板块业务的增长。 对于英特集团涉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汉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冷链物流业务毛利率约在10%-30%之间,医药冷链物流的毛利率更高,英特集团发展冷链物流业务,不仅可以提升总体综合毛利率,而且能够凭借医药批发领域的深厚基础及医药冷链领域的技术优势,延长公司产业链,实现业务协同。” “不过,从一方面来说,我国冷链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物流效率低下,使冷链运输的成本提升,且运输行业流通环节过于分散,分散的流通过程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成本,也加剧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这有可能使得冷链物流运输业务的利润率不及预期。”陈汉聪提到。 此前于7月2日,英特集团方面回复投资者称:“公司具有完善的医药冷链质量管理体系,自建医药冷库与冷链配送体系,可承接多种温控要求药品储运业务。公司主要从事药品、医疗器械批发及零售业务,虽然已开展疫苗运输相关业务,但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份额极小。” “另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属于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作为物流领域的分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较晚,行业标准、规范都还不够完善,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陈汉聪向记者分析称,想要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业务并非易事,“客户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信誉要求较高,刚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要获得客户的信赖需要长时间的业务积累。运营初期,由于业务规模难以保证,在形成品牌影响力前,公司可能经历持续亏损状态。”
嘉事堂3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在北京、安徽、四川、广州、上海均已建成具有全资质的物流子公司,构建了全国的医药物流冷链服务网络。实现药品存配送环节无断链的温湿度监测,实时、动态多渠道报警及现场打印功能。
微光股份31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主要产品冷柜电机、外转子风机、ECM电机是冷链设备的主要零部件之一,目前公司配套冷链行业销售占比总销售70%以上。
北京防疫警报全面拉响! 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已在5天内破百,而这些病例几乎都有新发地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批发市场活动史。当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文鱼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连肺都没有”的三文鱼基本不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故而疫情的卷土重来,很有可能是病毒通过冷链从海外传播进来的结果,很多传染病资深专家都给出了这一猜测。正因如此,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此成为了疫情之外,各方人士无比关注的焦点。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漏洞?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一 啥是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 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 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过程更加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其二,成本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 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 二 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 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第二,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第三,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三 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 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 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 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 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北京新发地市场上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或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 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疫情的反复无常,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 好消息是,在发现新增病例的第一时间,北京就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信息通报上做到及时透明,各项防控措施也都执行得到位且彻底。更何况几个月下来,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战胜新冠病毒。 不过,冷链漏洞导致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仍然值得行业去反思。 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吃一堑长一智,衷心希望,类似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冷链物流成为了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 一 啥是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 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 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 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过程更加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 其二,成本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 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 二 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 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首先是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 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其次是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最后是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 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三 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 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而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 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 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 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 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甚至可能造成疾病的传播。 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 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 结语 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 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
北京防疫警报全面拉响!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已在5天内破百,而这些病例几乎都有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动史。当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不少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三文鱼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连肺都没有”的三文鱼基本不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中间宿主,故而疫情的卷土重来,很有可能是病毒通过冷链从海外传播进来的结果,很多传染病资深专家都给出了这一猜测。正因如此,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此成为了疫情之外,各方人士无比关注的焦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漏洞?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一啥是冷链物流?“冷链物流”这个名词看似高冷,其实距离你我并不遥远。由于生鲜产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消耗较长时间,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多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快消品与医药领域(见图1)。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大概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运输荔枝: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比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直到送达杨贵妃手中。而这便是现代冷链物流大体上的全部过程(见图2)。本质上讲,冷链物流还是物流,其核心目的自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医药行业等特殊商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可是,既然名字里多了高大上的“冷链”字样,冷链物流自然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二:其一,过程更加复杂。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和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这些产品的品质会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各自对应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且要求运输者必须追踪监督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这便极大地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其二,成本更高。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要求时效和温度,同时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都是价格不菲,这些都大大抬高了冷链物流的各方面成本。至此,冷链物流的大致轮廓已呈现在各位眼前。二冷链物流缘何被重视?长期以来,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各路商家竞相热捧,就连国家都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对冷链物流予以支持,诸如“顺应现代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加快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冷藏盒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一类的字样更是被频频提及。是什么让冷链物流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第一,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根据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2018年我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则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对于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方面的价值日益重视。低温食品售价虽然偏高,但一般保质期更短,口感相应更佳、营养也相对更丰富,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冷鲜肉、低温奶等商品的备受欢迎就是佐证;而低温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那么其需求的蓬勃增长自然就带火了冷链物流。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第二,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以盒马鲜生、苏鲜生、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并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第三,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恰恰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发展。虽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远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不过,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三冷链物流的漏洞有哪些?可即便如此,冷链物流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此次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弹,又再度提醒了所有人: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必定是后患无穷。总结起来,冷链物流共有三大痛点:一则,食品安全保障较低。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冷链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大多为推荐性参考标准,缺乏强制力。对于生鲜农产品行业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很多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这绝非少数现象,不仅会大大降低食品质量,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北京新发地市场上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或许也能由此得到解释。二则,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直接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例如在运输环节,据统计我国约有13.4万辆冷藏车,仅占货运汽车的0.3%;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高。同时,市面上还存在许多非法改装冷藏车的现象,这又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低下,“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再如装卸环节,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机械化水平偏低,既浪费了人力资源,又会因为在装卸过程中无法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三则,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大体包括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大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高达130万,供不应求之势极度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四结语疫情的反复无常,相信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好消息是,在发现新增病例的第一时间,北京就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信息通报上做到及时透明,各项防控措施也都执行得到位且彻底。更何况几个月下来,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再次战胜新冠病毒。不过,冷链漏洞导致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仍然值得行业去反思。关于疫情倒逼产业升级的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或许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吃一堑长一智,衷心希望,类似的情况不要再次发生。北京疫情反弹暴露冷链三大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