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天地更加广阔,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返乡入乡创业的队伍之中,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此外,各地也在积极引导和鼓励返乡入乡创业者,提供便利条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共同迈向乡村振兴之路。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探索普惠金融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经国务院同意,近日,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分别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分别简称《江西方案》和《山东方案》)。 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山东省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三市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有助于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两个方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江西方案》提出健全多层次多元化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强化对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风险管理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21项任务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试验区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山东方案》提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下沉、完善县域抵押担保体系、拓宽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升农村保险综合保障水平、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26项任务措施,通过3年左右努力,打造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高地”。 人民银行方面表示,将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江西省政府和山东省政府的沟通协调,压实各方责任,确保试验区各项改革举措稳妥有序推进,取得积极实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5日讯(记者 陈果静) 近日,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印发《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江西方案》和《山东方案》)。 据了解,《江西方案》提出健全多层次多元化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强化对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风险管理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方面21项任务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的金融基础设施。 《山东方案》提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下沉、完善县域抵押担保体系、拓宽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升农村保险综合保障水平、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7个方面26项任务措施,通过3年左右努力,打造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高地”。
图片来源:微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探索普惠金融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经国务院同意,近日,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分别向江西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分别简称《江西方案》和《山东方案》)。 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山东省临沂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三市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有助于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两个方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江西方案》提出健全多层次多元化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强化对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风险管理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21项任务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试验区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山东方案》提出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下沉、完善县域抵押担保体系、拓宽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升农村保险综合保障水平、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26项任务措施,通过3年左右努力,打造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高地”。 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江西省政府和山东省政府的沟通协调,压实各方责任,确保试验区各项改革举措稳妥有序推进,取得积极实效。
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 百亿金融债力挺农田建设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上市银行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方面的信贷和多家农商行的贷款增速均超过10%。专家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一系列政策效果正逐渐显现,有效地疏通了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梗阻。未来在科技赋能下,农业互联网贷款、农业保险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多家农商行贷款增速超10% 多家商业银行日前披露了2020年中报,从贷款总体存量和增速来看,这些商业银行对“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在加强。 “农业银行持续加大对‘三农’信贷领域的投放力度,上半年在‘三农’和县域贷款余额超过五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5000亿元,增速11%,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在中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多家农商行上半年贷款投放大幅增长。从八家上市农商行来看,贷款增速均超过总资产增速,逾半数上市农商行贷款增速超过10%。多家农商行表示,未来将继续增加农村地区授信。如上海农商银行提出,到2022年,计划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不少于500亿元。 除加大信贷支持外,金融债引导大量社会资本回流农村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近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五年期、七年期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主题金融债券各50亿元,共计100亿元。农发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7月末,农发行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地提质增效类贷款余额1401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高标准农田或补充耕地面积约3300万亩。 在增加投入资金总量的同时,农村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以近期农行重点推出的乡村振兴主题信用卡为例,该卡专门为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免年费优惠,并提供App免费申领涉农意外保险、绑卡免费领红包等特色权益。业内人士分析,此前罕有金融机构主动开拓农村地区的信用卡业务,今年来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可见其加强涉农金融服务的决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处长、副研究员吴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农村金融系统必须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本地化的金融产品创新,由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向全面支持农业产业、乡村发展的金融产品转化,以精准化创新满足农业农村客户需求。 多路改革并进疏通农村金融血脉 今年以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标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为资金的通畅流转和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进一步倾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加快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集聚。此前,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将贷款总量、贷款结构、制度建设等定量、定性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评范围。 “《办法》提供了一套明确的考核工具,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使政策目标更加精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主任莫秀根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办法》鼓励金融机构从服务高端客户转向农村小微客户,有利于减缓乡村资本外流,增加乡村发展的资本投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创造高效率的农村普惠金融环境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进一步疏通了投融资进入农业农村的渠道。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74.5%的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河北、湖南、陕西等11个省份90%以上的村完成改革。 吴比指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可以进一步明晰产权归属,清晰划分所有权、经营权,进而实现农村资产、资源的价值提升,做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金融机构围绕相关资产引入信托、政策性金融等现代农业投融资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地方层面,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也在稳步加强。近日,山东省表示,将财金融合支持乡村振兴金融政策扩围至32县,章丘市、商河县等18个县(市、区)被纳入试点政策支持范围。据悉,山东省将强化政银保担业务合作,鼓励新增县创新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等措施,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金融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专家指出,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市场效率不高,存在“供需缺口”,为了将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进一步落到实处,金融科技或成为未来提高效率、填补缺口的有效手段。 “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长久以来难以破解的问题,是信贷资源未充分配置的体现,农业本身存在弱质性且传统抵押物不足,即使付出较高的风险溢价也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资源。”吴比表示,农信社系统必须建立满足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的金融科技服务能力,借助现代化科技平台,可一定程度上规避农村市场地域偏、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缺点,提高涉农信贷资金的效益和效率。 金融科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运用在不断增加。近日,央行成都分行公示了新一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其中四川商通、成都农商行联合申请的农村金融惠民服务系统颇受关注。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透露,下一步,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成果推广,同时把关注点转向广大农村地区。 “互联网贷款是大多数金融机构主攻的突破口。目前西部地区的生产性信贷仍然是一个短板,不过当地政府部门正在对数据进行整合,一旦成功,这些地区的互联网贷款将有突破。”莫秀根表示,随着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金融以及商业保险领域将成为金融科技的另一个着力点。 莫秀根表示,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落地,需解决数据问题。传统金融机构有比较完善的存量客户的信息,但没有足够的潜在客户信息,也缺乏其他场景信息。数据鸿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阻碍之一,各方数据掌握在不同部门手中,如何较好地利用数据这种生产要素并加以整合是一个重要课题。
近日,吉林省对外开放经贸合作交流会在长春召开。本次活动以“携手拓展对外经贸渠道,同心描绘振兴发展未来”为主题,旨在通过建立高效商会联盟合作机制,搭建精准对接平台,挖掘经贸合作潜力,为吉林省企业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通畅支持和服务,促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会上,吉林省产业损害与公平贸易调查服务中心与17家国外商会和15家省内商会正式签署“吉林省对外经贸合作战略联盟协议”,建立了联盟合作机制。
据农业农村部官网9月2日消息,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南京召开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座谈会,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9所部部、省部共建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深入研讨促进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着力破解制约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瓶颈,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会议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高等农业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大有可为。共建高校作为涉农高校代表,要主动融入变革的时代、主动服务乡村振兴、主动培养更多人才,为全国涉农高校做好示范表率。一是加快树立围绕产业的育人导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深化农科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专业壁垒,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进一步凸显农林院校办学特色,构建更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二是积极推动农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深刻把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基础上,围绕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升级,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全面落实卓越农林人才培养2.0计划各项任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三是大力引导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推广“三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引导农科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