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门店数字化、无人化成了中国各家连锁便利店的必修课。便利店数字化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对顾客来说,不必再排长队,只需手机一扫便可完成自助支付,这节约了大量时间;对于企业来说,依托先进设备建立的存货管理系统和客流分析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精准化的运营。 和中国类似,东南亚地区有着稠密的人口和密集的便利店网络。近年来,东南亚的便利店、互联网企业也都摩拳擦掌,尝试着让传统的线下店铺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东南亚的便利店数字化能否像中国一样成功呢? 从中国的经验看,电子支付的普及是建立数字化便利店的大前提。可在东南亚,除新加坡外,整个地区距离“无纸钞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东南亚地区个人金融业务覆盖率很低 ,根据 KPMG 统计显示,2016年,东南亚地区只有27%的居民有银行账户,而拥有银行账户是使用各种金融服务以及线上支付的前提。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东南亚的金融科技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颇有中国当年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军移动支付的势头。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地区的电子支付总金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在东南亚每两美元的交易当中,就有1美元由电子支付完成。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移动支付甚至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以越南为例,2019年,越南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就达到了61%。 随着移动支付不断渗透,东南亚各国已具备实现便利店数字化的前提条件,于是各类玩家纷纷入场,各显神通,希望在这个新战场分得一杯羹。 高大上的无人便利店:资本、技术与文化的游戏 对于数字化便利店的建设,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零售企业倾向于“一步到位”,即对标亚马逊在美国落地的 Amazon Go 无人超市,利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无感支付系统,彻底“解放”店员,打造全自助的无人便利店。 但在东南亚复刻 Amazon Go 并非一件易事。首先,落地一家无人便利店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人脸识别系统、无感支付系统都属于新兴技术,单套设备造价很高。这就导致在某些国家,这类转型无法大规模铺开。 2017年,印尼政府曾尝试在学校中推广“无人服务餐厅”,即整个餐厅不再安排打饭阿姨和大叔,一切服务与支付交由电子设备完成。但最终多数无人服务餐厅都没能办下去,配置相关系统对学校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除了资金问题外,系统的技术不够稳定,也是制约这类便利店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以印尼无人餐厅为例,因为技术不成熟,学生逃单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给政府造成了大量损失。 除了资金和技术门槛外,文化上的不适配也是这类无人便利店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东南亚,便利店不仅仅是购物场所,也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联系社区的纽带,带有十分强的社交属性。人们光顾街角熟悉的便利店,和老板摆一摆龙门阵,和邻居聊一聊家长里短,这种体验和情感上的满足是科技感十足但“冷冰冰”的无人便利店所不能替代的。 然而,尽管有很高的不确定性,但这个领域依然有吃螃蟹的人。2018年,京东在印尼雅加达的富人区开设了中国大陆外首家无人便利店 X-Mart。二月,东南亚电商平台 Blibli 也落地其首家无人便利店。这两家店在面世伊始,都受到了舆论的热烈追捧,但两年过去了,无人便利店似乎并没有新的扩张,仅仅成为了富裕阶层生活的补充。这也许说明在当前的条件下,无人便利店超前的生意模式还不适合东南亚。 小步快走:本地企业的尝试 当京东在大张旗鼓地搞无人便利店之时,东南亚本土的便利店品牌也提出了数字化变革的方案,不过这些方案呈现的结果每每差强人意。比如,印尼本土便利店品牌 Indomart 和 Alfacart 就分别推出了线上购物 APP。但是,这些 APP 在使用时 bug 频出,交互设计也很差,最终消费者反馈并不好。 除了自建 App 之外,一些零售商开始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取长补短,利用各自优势打出一套“组合拳”。印尼的很多便利店就与出行巨头 Gojek 和 Grab 合作,推出外送业务。Grab 和 Gojek 则为这些便利店单独开设外卖板块,用户可以线上点单, 使用电子钱包 Gopay 或 OVO 支付订单。 实践过程中,一些企业还使用了“两步走”的打法,即先利用便利店这个跳板服务本地居民,再考虑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在东南亚国家,便利店往往集中了一个社区的“钱”和“人”两大要素,这让便利店有条件成为将顾客带入信息化时代的“传送门”。 越南最受欢迎的电子钱包之一 Momo 就利用了这个机会,公司同外资便利店品牌 Circle K 和 Ministop 开展合作,Momo 用户可以在便利店办理汇款、支付电费等业务。在印尼,Alfamart 和 Indomaret 则成为了电商平台 Tokopedia 的提货点,用户在 Tokopedia 下单后,可设置在附近的 Alfamart 和 Indomart 便利店取货。 不仅仅是在 C 端做出科技化尝试,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方向--利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技术分析顾客的购买意向,从而更好地进行货品管理和店铺运营管理。目前,泰国的 7-11 已开始在这个方向进行尝试。 从2018年起,泰国的 7-11 便利用人脸识别和动作识别技术绘制顾客在店内的动线,分析顾客在特定商品前的停留时间,甚至判断顾客在进店时的心情,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后台系统会对下一轮补货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何时从何处采购何种商品等信息。这套系统似乎对东南亚的便利店有明显的帮助,因为归根结底,便利店是一门依靠人流,洞悉人性的生意。 综合来看,东南亚便利店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尚不清晰,不过这也意味着还有巨大的创新与合作的空间。不论是投资无人便利店、建设本地 O2O 平台,还是率先利用大数据优化补货系统,进军东南亚新零售的企业都要充分平衡好科技与顾客需求这两个关键因素。 译|金恺悦@36氪出海 图|图虫 9月至10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携手 36Kr Global 旗下英文媒体品牌 KrASIA 共同打造“新加坡 X 亚洲创新合作论坛2020”线上峰会,届时我们邀请了阿里巴巴、凯德集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Grab、京东数科、众安国际、ST Engineering、SEA Group、启明创投、Gobi Partners、Wavemaker Partners 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为大家呈现一场出海东南亚的行业交流。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7月28日,腾讯宣布,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正式接入微信支付,中国游客可通过微信支付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结算。微信支付又落地了一个新市场。 以蚂蚁金服(现更名为“蚂蚁科技”)和腾讯为代表的中国公司,早已将移动支付战争打到了海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渗透进几百个海外城市,使中国出境游客可以在本地商户,使用人民币支付。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China Knowledge 但仅仅服务中国出境游旅客还不够,蚂蚁金服和腾讯也想要触及海外本地用户,这其中就有一个区域市场尤为独特,那就是东南亚。 当地互联网渗透率增速高,电子支付市场潜力大,两家公司都在跑步入局。蚂蚁金服采取的策略是投资,使用本土电子钱包品牌,把经验和技术带到当地,在东南亚各个国家“复制”支付宝。而微信支付则选择在东南亚国家申请当地支付牌照,在自有平台上推广电子支付。 试水五年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东南亚“战事”已经结束,而欧洲则成为新战场。 跑步进入东南亚 蚂蚁金融并没有在海外市场提供当地货币支付服务的计划,而是和当地商户合作,为中国旅行者提供服务。同时,它还同当地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使用它们的品牌提供电子钱包,蚂蚁金服做技术和经验输出,在各个国家“复制”支付宝。 实则从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就在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打造本地“支付宝”,足迹到达了印度、泰国等地,逐渐形成了其“1+9”全球化战略模型。而在这9个海外市场中,有四个国家属于东南亚地区。 2016年7月,蚂蚁金服等参投了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的D轮融资。 2017年4月,蚂蚁金服联合印尼媒体集团Emtek成立合资公司,其共同推出的数字支付产品DANA在2018年3月上线,为当地第二大聊天工具 BBM提供金融服务。同年,它还同时对菲律宾电信运营商Globe的金融科技公司Mynt进行投资,利用技术升级Mynt的GCash服务。 印尼人在自动售卖机上扫描二维码付款/Equal Ocean 2017年9月,蚂蚁金服和泰国Kasikorn银行达成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推进泰国的二维码支付。此前,蚂蚁金服还在2016年投资过泰国金融科技公司Ascend Money,据报道,蚂蚁金服当时计划收购Ascend Money 20%的股份。 到了2018年9月,蚂蚁金融又将目光投向了马来西亚市场。获得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批准,蚂蚁金服选择和马来西亚Touch 'n Go Sdn Bhd(TNG)成立合资公司,经营和提供移动电子钱包服务。使用Touch’nGo电子钱包,就可以扫码进地铁,这也使得马来西亚成为全球第二个支持手机扫二维码进地铁的国家。 2019年底,据路透报道,蚂蚁金服已收购越南电子钱包eMonkey不超过50%的股份,而eMonkey也早就从越南国家银行(SBV)获得了所有运营牌照。 蚂蚁金服也在一步一步向着拓展海外市场用户目标前进。2017年,公司公布了全球化战略,计划在未来10年为全球20亿用户,其中60%用户来自海外。据2019年底公开数据显示,蚂蚁金服全球活跃支付用户超12亿人,目前海外用户约有3亿人。 对于腾讯来说,微信支付是引入整个微信生态系统的关键,但在海外市场,微信支付业务主要服务中国出境游客,而非当地居民。 2018年,微信支付团队称,未来三年,将不寻求向海外消费者提供更多本地支付服务,而专注服务来自国内的出境游客。微信支付海外负责人殷洁也曾表示,微信在海外用户“并不多”,因此“要为他们提供支付工具比较困难”。 不过,微信支付也在慢慢拓展进本地居民市场,但它们更多想要依靠微信品牌,微信支付通常会选择在当地申请牌照发展业务。但想在东南亚国家拿到牌照并不容易,微信支付选择这条道路渗透进海外市场,也影响到其覆盖速度。 在这样的策略下,2018年3月,微信支付获得了马来西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同年8月,微信在马来西亚推出了名为 " WeChat Pay My"的支付功能,这也是其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之外,首个获得当地支付牌照进入的亚洲市场,这样,微信支付可以使本土企业能够在平台上触达客户,并以当地货币林吉特进行支付或转账。 马来西亚微信支付/Lowyat.net 2020年1月,微信支付获印尼央行批准在当地运营。拿到牌照之路也非一帆风顺,2019年底,印尼国家银行董事总经理阿玛德(Achmad Baiquni)还曾表示,有很大可能会放弃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建立合作关系。如果想在印尼开展业务,印尼政府要求两者必须与第四商业集团中的印尼银行合作。 作为中国游客东南亚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2016年初,泰国清迈的一家餐馆Thevaros就引入了微信支付。2018年底,负责腾讯金融技术的副总裁Royal Chen更是表示,将会在泰国扩展微信支付,他说:“我们正在考虑哪种方式更适合推出微信支付泰国版,是自己做支付服务还是联合当地合作伙伴。” 竞争对手们虎视眈眈 不同于国内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分市场的局面,东南亚电子支付供应商的竞争显得更为激烈,当地的银行、科技公司、电信公司等都参与其中,还有不少玩家惨淡离场。 以泰国为例,当地银行也推出了各自的移动金融科技App,像泰国汇商银行(Siam Commercial Bank)的SCB Easy、开泰银行(Kasikornbank)的K Plus、泰国银行(Bank of Thailand)promptPay。2003年从曼谷起家的金融科技公司TrueMoney,也在为东南亚地区提供在线支付服务。 不仅仅是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东南亚打车公司、海外社交平台、本土电商、游戏厂商等也都在布局支付。2016年3月,日本社交应用巨头LINE,和泰国公共交通及零售业线下电子支付智能卡供应商Rabbit达成合作,推出Rabbit Line Pay,打通线下消费场景。 泰国Rabbit Line Pay/about Thailand Living 东南亚的Sea集团旗下拥有电商Shopee和游戏代理平台Garena。而集团的电子钱包AirPay最初是在2014年推出,只是为了方便Garena游戏用户在线交易。作为Garena在该地区最大的市场之一,首个可以使用AirPay的国家就是泰国。 而在马来西亚市场中,打车应用Grab也在2016年底推出了GrabPay,到了2018年,就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之一。目前,可以在6个国家使用GrabPay。同是打车软件起家,印尼超级应用的Gojek 也布局了支付,在2015年推出了GoPay。 就连国企也开始做起了支付,2019年7月,多家印尼国企共同出资,推出的支付平台linkAja上线,目标就是要成为当地最大的数字支付服务商。 印尼还有一家支付独角兽公司OVO,创办于2017年,基于交易额来看,它是当地的领先数字支付服务商。 印尼支付公司OVO/路透 然而,在东南亚电子支付市场当中,也有不少玩家无奈退出市场。移动通讯服务商Digi的Vcash是马来西亚最早的电子钱包之一,推出仅两年时间,就于2019年11月底结束了服务。 东南亚支付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还有支付巨头想要拉拢竞争对手,以便共同占领当地最大的市场份额。2018年3月,泰国三大通讯运营商之一的AIS的支付产品mPay,和Rabbit Line Pay达成合资协议。AIS的目标是让Rabbit LINE Pay在三年内成为泰国第一的移动支付服务商。 在支付领域,东南亚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也开始联动。2017年,作为推进智能国家议程的举措之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同意了当地的PayNow和泰国银行的promptPay之间的合作,这样两国的国民将能够使用手机号码,向对方国家的人们汇款。 东南亚电子支付市场矛盾面 在东南亚地区,和欧美相比,信用卡普及率较低,人们普遍使用现金和银行转账。这也促进了网上银行、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的发展。普华永道《2019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10个地区中,东南亚国家占了6个。 高智能手机渗透率成为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条件之一。据英国研究公司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东南亚六大国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口比率将突破70%,接近日本和美国已经达到的80%的饱和度。 当地电子支付市场潜力也不小,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曾预测,2019年至2025年期间,东南亚数字支付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增长5倍以上,达到1140亿美元。而且互联网支付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今年1月,通过移动支付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近200%和22%。 东南亚电子支付钱包/Vietnam Times 但用户数据并不代表成功。随着现金消耗的加剧,没有健康生态系统和留存策略的电子钱包很可能面临生存问题。 现在,投资者不太可能容忍长期亏损,也会给电子钱包运营商施加压力,要求其合并或退出。自2019年底以来,菲律宾和泰国的持牌电子钱包,以及电子货币运营商数量已经下降。 竞争也依然是激烈的。一些电子钱包玩家得到了政府背书,也获得了先机。今年1月14日,马来西亚推出了鼓励使用电子钱包的e-Tunai Rakyat计划,政府拨出4.5亿林吉特(约为1.05亿美元),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免费信贷,启动新兴的数字支付行业。有近300万马来西亚人报名参加该计划,1月份总计发放了约6600万林吉特。 根据马来西亚央行的数据,政府从该国数十家持牌电子货币提供商中,选择了Grab、Boost和Touch 'n Go,无疑使得这些公司在当地市场中占得先机。 GrabPay/TechCrunch 类似的故事也在越南上演。据越南国家银行数据,新冠疫情的出现,加上实施无现金支付,促使非现金交易在今年前四个月迅速增长。 而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也可能在东南亚市场碰壁,由Grab和Gojek支持的平台,正在该地区施加对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压力。 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印尼,有Gojek凭借其占主导地位的GoPay电子钱包统治着市场,而随着Facebook和电子支付集团PayPal对其的新投资,也更难撼动它的主导地位。 2019年10月,还有消息称,Grab正在商讨,将其投资的印尼移动支付公司OVO和蚂蚁金融旗下的DANA合并,这将有助于其在支付市场中更具优势,改变当地电子支付的格局。预计合并之后,将超越GoPay的规模,抢占其在印尼的主导地位。 政府政策也仍将是电子钱包领域关键的一张牌。标准化的国家支付网可能会助推,也可能会将新玩家拒之门外。此外,对电子钱包提供商收取费用的限制,也可能会挤压小玩家的利润空间。 东南亚各国政府努力推动经济数字化和金融普惠,它们想要培养本土玩家主导整个生态系统也不足为奇。即便海外公司在某些国家可以直接运营电子钱包产品,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实力,也很难维续下去。
随着东南亚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嗅觉灵敏的中国快递军团正将眼光瞄向了这一新兴市场。在这群先遣部队中,就有百世集团。 7月2日,百世集团对外宣布,马来西亚、柬埔寨和新加坡正式起网运营。这是继2019年布局泰国和越南后,百世集团在东南亚地区再次新增三个国家的本土化网络。至此,百世在东南亚地区已完成五个主要国家的本土化网络布局。 百世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韶宁接受 布局东南亚五国 来自中国的快递服务,正在让更多的东南亚消费者,享受着不一样的“中国速度”。 7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百世快递转运中心,一批打包好的快件,经过扫描、安检、分拣等一系列操作工序后,搭乘运输专线驶向末端网点,它们将于第二天被送至收件人手中。 与此同时,百世集团在柬埔寨和新加坡的快递业务,也在近日正式投入运营。而在此之前,百世已经在2019年布局泰国和越南。这也意味着,百世集团在东南亚地区,又新增了三个国家的本土化网络。 换而言之,不到2年时间,在电商经济快速崛起的东南亚市场,百世已完成五个主要国家的本土化网络布局,快递网络覆盖中南半岛70%以上的地域,服务人群达到2.15亿。 为何在开辟海外战场中,百世集团将重心选择在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市场的现状和前景到底怎样? “当前的东南亚电商产业,我们看到了5-8年前中国的身影。”在接受 据介绍,东南亚人口众多且人口结构年轻,目前东南亚的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超过60%,但移动互联应用最广泛的电商却较为滞后,而制约电商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有待完善的物流系统以及低效率快递服务。 输出中国智慧物流方案 进军东南亚市场,中国的快递物流企业是否会水土不服。对此,周韶宁持乐观态度。 在周韶宁看来,相较东南亚本土的快递物流企业,中国快递物流企业的主要优势包括,对物流行业的理解、资金优势、商业模式及跨境协同等方面。比如说商业模式,“在国内,快递行业的加盟制很成熟。但是,在东南亚各国,当地快递行业的加盟制模式,虽然有,但是比较少。他们的模式跟国内的加盟模式很不一样,缺乏竞争力。” 据了解,在东南亚,以百世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快递物流企业,正在向东南亚输出智慧物流的中国方案。比如说,泰国的快递生态,因为中国大型快递物流企业进入后,发生着巨大变化。百世采用的“自建快递分拨+末端网络加盟”模式,吸纳了广泛的个体创业者。而通过这种模式,百世的物流网络,也迅速触达泰国的每一个角落。 截至今年3月底,百世在泰国设立了8个分拨中心和379个末端站点,拥有2000多名快递员,快件日处理能力可达30万单;上门取件和派件,让商品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终端市场,其中大曼谷、外府地区等核心区已实现次日达。 在稍晚于泰国起网的越南,百世已覆盖98.6%的区域,拥有7个分拨中心和367个末端站点、2500余名派件员,快件日处理能力可达20万单,在胡志明市和河内这两个最大的城市实现同城当日达。 今年前五个月,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方面又领先东南亚5至8年时间,抓住这些有利条件,百世在泰国和越南积累起了成功的运营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一步复制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柬埔寨,加速促成其本土化快递网络,进而在东南亚市场建立领先优势。 搭建国际供应链 快递物流既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关键的基础设施。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后,百世集团在东南亚的拓展有了更为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全球贸易一度休克,抗疫物资运转不畅,此时全球需要更有韧性、更有效率的供应链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类似冲击,维持全球贸易的繁荣;另一方面,封国、封城等抗疫措施,不仅人员跨国流动受到限制,货物贸易和物资运输也急剧下降,这让高度依赖旅游业的东南亚国家备受打击,挖掘内需潜力将是这些国家未来宏观政策的必然选择。 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强大的供应链保障。疫情之下,类似百世集团这样的全球智慧供应链服务商,正在扮演重要的角色。 周韶宁介绍,自疫情暴发以后,各国的网上购物出现明显增长,百世快递3-6月的业务量迅速恢复,快递量不断增长。从4月份开始,百世的跨境业务越来越多,以口罩为主的防疫物资从国内到东南亚显著增加。据了解,凭借在国际供应链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百世正在推进新、马、泰、越、柬五国通路网络建设,打造中国与东南亚跨境电商的新通道,实现与东南亚的“海陆空联运”。 在拉动内需方面,百世为当地创造就业、税收的同时,也为当地电商、O2O、移动支付等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可以说东南亚复制中国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前景可期。 周韶宁表示,“百世积极落实国家邮政局‘快递出海’工程,希望将自己的技术与服务输出到更多国家的同时,推动中国快递走向国际化。”接下来,百世还计划启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快递和供应链业务,将中国的综合物流和供应链解决方案输出到更多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