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出台实施一系列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分区分级推动复工复产,积极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发布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如期举办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充分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资深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遭受新冠疫情重创的世界经济明年有望复苏,但世界经济或将呈现非均衡复苏,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的复苏路径可能出现分化。 梁国勇说,在疫情的空前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负增长、大规模失业、货币放水、财政赤字和负债率飙升,成为过去一年世界经济的关键词。 他认为,今年世界经济大幅萎缩压低了增速计算的基数,因此明年世界经济有望呈现“V型”强反弹。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依然不足,中期或将呈现弱复苏态势。 梁国勇强调,明年世界经济复苏或将呈现非均衡特点。首先,不同经济体的复苏轨迹或因疫情形势、政策空间等不同而出现分化。他表示,今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明年中国经济有望再上层楼,强劲增长。 其次,不同行业的复苏力度和路径将呈现明显差异,具体与疫情冲击程度和经济政策力度相关,也取决于疫情对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结构的影响。 梁国勇认为,疫情在带来短期破坏的同时,也将对世界经济造成“长期和深远”影响。即使在疫情结束后,部分在疫情冲击下关闭的企业和消失的就业岗位也难以恢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空前规模的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难免带来后遗症,特别是飙升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压缩了未来政策空间,或将在中长期抑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文章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文章强调,《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接近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应当看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贸易投资持续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不能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要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人民得到了什么收获,更要看中国人民付出了什么辛劳;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才是全面的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强调: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只要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副编审)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日前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领导人出席并同企业家代表互动交流。海外商学界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国际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机遇,中国助力世界经济走出低迷。 注入动力 面对新冠疫情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企稳回升,近几个月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教授豪尔赫·马奇尼认为,面对疫情,中国采取了迅速有效的措施,中国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同时,中国不断释放对外开放信号,无疑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中国领导人在对话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全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对此,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这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中国经济正常化的速度越快,其他国家就越有更多机会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 意大利经济学家哈维尔·诺列加认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将对全球经济摆脱当前困境发挥重要作用。 带来机遇 在对话会上,中国领导人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将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外资合法权益,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欧莱雅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且规模越来越大的消费市场,其在全球经济与供应链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强。中国消费市场正从疫情中强劲反弹,中国持续改革开放必将带来新机遇。 费博瑞说:“我们相信,一个(经济)越来越有韧性、越来越开放、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必将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更大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好中国市场的定力和潜力。” 宏观经济研究机构MRB合伙公司执行合伙人兼新兴市场策略师迈赫兰·纳赫贾瓦尼表示,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美国汇盛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凯丰认为,资本会一直寻找投资机会,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机遇之一。 欧洲最大软件公司思爱普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说,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企业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我们对中国这一重要市场的长远发展很有信心”。 加强合作 当前,疫情显著冲击世界经济、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令全球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海外商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全球化趋势不会变,合作才是解决危机之道。 马奇尼表示,在强大技术变革引领下,全球化是过去几十年世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引擎。疫情可能会使全球化放缓,但全球化进程不会停止。西班牙《金融世界报》社长何塞·路易斯·巴尔塞洛也认为,全球化催生变革,这一积极过程不应停止。 “从长期看,全球化方向不会动摇,因为它保证了各经济体的相对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程度保证了各经济体的最大利益。”新加坡南洋学会会长许振义说。 林斯表示,当前一些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世界各国应继续推动全球化,开展合作,以多边主义应对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巴尔塞洛认为,全球供应链恢复需要各国政府、世界贸易组织、行业、制造商甚至消费者等所有相关参与者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 “在眼下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的灰暗时刻,我不认为保护主义是正确的应对方法,”巴尔塞洛说,“合作和多边主义才是解决之道。” (执笔记者:孙鸥梦、陈恃雷;参与记者:倪瑞捷、陈威华、赵焱、李洁、徐永春、刘亚南、沈忠浩、冯俊伟、谢宇智、蔡蜀亚、毛鹏飞)
后疫情时代,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何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比黄金更为重要,而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国际机构不断地把这份信心寄托于中国。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全球首席财务官委员会日前公布的第四季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型跨国企业首席财务官(CFO)上调中国经济展望,认为中国正逐步摆脱新冠疫情阴霾实现经济增长。受访者把中国经济展望从第三季度的“稳定”上调至“温和改善”。 无独有偶,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相比西方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将更早摆脱疫情影响,在2021年步入“金发姑娘”阶段。“金发姑娘”这个名词,通常被经济界引申形容一个经济体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刚刚好”状态。 两项调查研究展现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进而坚定其对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作出这种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展现出的确定性最为突出,而这种确定性正内化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推动力。 首先,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能力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这种“确定性”给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提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政府对疫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势必会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CNBC的调查则显示,对CFO们而言,疫情仍是企业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换句话说,哪个经济体对疫情控制最为有效,就对该经济体更有信心。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最早实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此后,虽然出现了零星散发病例,但是中国各级政府迅速行动,依靠严格的防控机制和科学的防控措施,避免了疫情扩散。 良好的疫情防控形势,给在华外商营造了稳定的经营环境,也为中国经济保持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突出地位,以及作为全球供给、需求双中心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保障作用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这种“确定性”客观上增强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趋于平稳,中国一系列经济指标全面企稳向好:5月份,服务业实现正增长;6月份,外贸进出口增速双“转正”;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0.7%。考虑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超过30%的贡献率,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确定动能”。 再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这种“确定性”提升了国际社会共享中国发展红利的预期。 疫情发生后,有人担忧,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是否会延缓甚至中断?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面对疫情冲击,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稳外贸稳外资,并且做到了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此外,从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放开多个金融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从举办服贸会、广交会和进博会,到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一系列既定举措如期实施,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措施陆续推出,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让国际社会进一步增强了通过中国开放政策共享中国发展红利的信心。(金观平)
连平为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2020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世界银行6月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将收缩5.2%。二季度世界经济继续探底,且可能成为全年跌幅最大的季度。下半年,如果疫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各国政策支撑经济重启顺畅,世界经济衰退幅度有可能收窄,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恢复水平可能出现一定的分化。发达经济体将快速萎缩,发展中经济体由正转负,中国可能成为为数不多的正增长经济体,而美国经济运行状况可能正在成为下半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大概率严重衰退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使得本已脆弱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经济往来,导致国际贸易迅速萎缩。联合国贸发6月会议预测,全球贸易二季度可能骤降27%,全年萎缩约20%,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情况也都创下了多年来的最大跌幅。疫情同时也严重冲击了各国国内经济的循环。疫情的肆虐大量消耗了各国的抗疫资源,进一步压缩了各国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经过一至两个季度,全球对疫情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断上升,主要经济体的疫情防控举措普遍得到了强化。在经历了最初的经济活动“停摆”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经济纷纷按下重启的按钮。2020全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已无法避免,但相较于上半年如此大的经济萎缩,下半年衰退幅度大概率收窄,而不同经济区域之间恢复的情况不尽相同。 当前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2020年二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32.9%,创下自1947年美国政府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欧洲经济与美国相似,一季度都出现了小幅度的萎缩,一季度欧洲GDP同比实际下降2.7%,且疫情对经济最大的影响也可能集中体现在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上。4月份欧元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比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任何月份都要少,零售销售年率下降19.6%。然而,不同于美国的是,欧洲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为欧洲经济重启提供了有利的支撑。5月份欧洲大部分地区开始放松管制,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循环重启也较为顺利。同时,为应对疫情、刺激经济,欧盟正在加大政策和资源投入力度。当前欧洲各国财政刺激资金总额预算已达到1.29万亿欧元,全年经济刺激规模资金总额可能达到2.64万亿欧元;欧央行也将紧急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由7500亿欧元扩大至1.35万亿欧元,并计划将以每月200亿欧元购买欧元资产,年底前额外再增加1200亿欧元临时额度,使购债至少持续至2021年6月。这些措施对下半年欧洲经济的恢复形成了较强的支撑,种种迹象表明欧洲经济在二季度触底后将会反弹,有望在下半年逐步恢复,但力度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日韩在本次疫情中控制相对较好,内需正在逐步恢复。进入4月后,日韩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都有较大幅度下滑,至近期已经趋于基本控制。然而,日本经济高度依靠海外市场,在世界经济大循环被中断的背景下,海外需求和投资断崖式下降,加之今年日本还需要承担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举行而造成的各种损失,日本经济年内难回正增长。但随着5月底日本逐渐取消紧急状态,6月消费支出开始改善,日本上半年经济衰退的势头有望得到遏制。韩国经济也同样出现了恶化减缓的迹象。虽然韩国可能受出口大幅下降冲击,短期内经济完全复苏前景并不乐观,但其国内疫情影响正在慢慢消失,有效内需逐渐恢复。韩国5月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2%,连续两个月保持增势。且韩国政府6月初向国会提交第三份规模为35.3万亿韩元(约合290亿美元)补充财政预算案,至此,韩国应对疫情的经济刺激计划总额达到270万亿韩元(2218亿美元),对经济复苏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较为复杂。由于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财政资源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疫情的实际情况可能比数字显示的要糟糕得多,经济恢复也更加困难。全球主要权威机构纷纷将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预测由正增长下调为负增长。世界银行6月预测2020年印度经济将萎缩3.2%,而印度之前都保持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世界银行预测巴西经济2020年将萎缩8.0%,同时预测整个发展中国家2020年将出现2.5%的经济萎缩,这是自1960年有总体数据以来的首次。 中国经济在一季度GDP增长收缩6.8%后,进入二季度经济重回正增长超预期。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先进先出”,同时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齐发力支撑有效内需释放,加速了中国经济循环重启。虽然当前不能完全排除后续存在的疫情倒灌的风险,同时全球产业链因疫情影响而中断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但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已基本成为全球共识。 美国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 202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美国经济。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疫情、种族矛盾、党派之争等三重矛盾将贯穿于整个下半年的美国经济运行之中。三重矛盾引发社会风险,进一步阻碍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而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其自身的经济运行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会直接拉低世界经济运行。再则,美国与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美国经济的衰退导致全球总需求断崖式下降,使得各主要经济体与美国的贸易和投资规模萎缩,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加之美国为刺激疫情下经济复苏而采取一系列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策,加剧了未来美国再度暴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导致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都较为悲观。而下半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还在于中美从贸易摩擦升级为金融摩擦,但摩擦的强度还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美国疫情不受控制的发展可能推迟全球疫情结束的时间节点。当前,全球疫情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变量,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则经济重启无从谈起。而美国疫情迟迟不见好转,且屡创新高,美国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全球确诊病例的四分之一。在此疫情大暴发背景下,美国又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大游行,种族矛盾日趋尖锐,大规模的游行加剧了疫情扩散的可能。另一方面,美国正面临经济重启的迫切需求和阻断疫情要求人员隔离的矛盾之中,但因为美国国民“自由基因”深入人心,导致政府的“居家令”并不能贯彻执行,甚至出现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因隔离政策产生分歧而对立的情况。这些都使得美国疫情进一步恶化的概率大大增加。病毒没有国界,如果因为美国控制疫情不力而导致本已基本控制住疫情的经济体再度暴发疫情,将使得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更加脆弱。 美国经济萎缩直接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而美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也使得美国经济的衰退会对直接拉低世界经济复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经济GDP为21.42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当年总产值的24.42%。假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经济2020年下滑6.6%的观点成立,简单加权可知,2020年美国经济将直接拉低世界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市场机构普遍预计美国经济将在二季度出现最严重萎缩30%以上,但三四季度会好转。而这种好转迹象出现的前提条件是疫情得到控制。从当前美国疫情发展的现状来看,前述的假设可能还是非常的乐观。 美国总需求萎缩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疫情在美国肆虐造成了美国失业率飙升,居民收入减少,居民收入减少又会导致支出减少,进而影响总需求。总需求下降又削弱了消费规模。考虑到消费是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9年,美国消费总支出占GDP总量82%,消费的萎缩首先是导致美国经济的整体的收缩,而另一方面是美国消费需求的减少会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因为美国既是全球产业链的主导者,也是全球产品份额最大的最终消费者。2019年美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为4.2万亿美元,贸易赤字9229亿美元。而2020年初至今受疫情影响,美国对全球产品的需求大幅下滑,1~5月,美国货物进出口额同比下降13.61%,贸易赤字3163.3亿美元,同比下降7.71%。如果美国疫情在下半年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控制,就业情况还会进一步恶化,总需求依然不振。 美国巨额债务和股市泡沫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信心。为应对疫情,美国财政部出重手出台巨额刺激和救助方案,美联储也配合开展天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美国在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4月表示,2020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达到1.8万亿美元,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数字可能被低估了,这使得全球对美元信用的疑虑进一步加重,美元指数由3月时期的高点102.99下降至7月中旬的96区间内。巨量的美元流动性放水,虽然有助于短期内应对美元流动性危机和救助中小微企业,但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前,无助于提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反倒是再度催生了金融市场泡沫。疫情暴发前美国股市“虚火”已经比较旺盛,3月疫情冲击之初,美国股市创下短期内有史以来最大跌幅,而近期美国三大股指均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冲击前水平。然而,在疫情下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股市上涨能够持续多久,这一疑问始终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悬挂于全球投资者的心中。 以失业率视角看美国经济复苏前景 美国6月份失业率降至11.1%,明显低于5月的13.3%;6月非农就业人口环比增加480万,也明显好于预期。特朗普政府以此为由,作为疫情下其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证据。然而,这一证据可能并不充分,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当周的申请失业金人数为143.4万,这也是连续第19周失业人数超过100万。通过分析美国劳动参与率的长期趋势降低拉低失业率、非全职岗位占比上升而形成的未充分就业问题、政府补贴居民收入提高与总需求下降之间的矛盾、以及各州居家隔离的效果与疫情反弹的风险,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深陷衰退的基本面远未转变。 首先是美国的劳动参与率持续小幅下滑,使得失业率在即便没有政府刺激的情况下也会持续降低。在此背景下,以失业率为依据评价经济情况,很有可能疫情前高估了就业的充分程度,又低估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美国劳动参与率自上世纪末达到约67%的峰值后,一直处于下降的通道中,有三个主要因素使得劳动参与率难以提升:一是人口老龄化,美国整体适龄工作人口减少;二是产业转移造成的产业空心化,美国国内劳动力供需的错配,部分产业工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三是收入分配不公导致更多适龄劳动力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 其次是疫情期间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多数为非全职岗位。非全职岗位在传统意义上被理解为“打零工”,这一部分就业人口理论上至少不应当全额算入正常就业,将这一数据与全职就业等同计入就业率水平,颇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而非全职岗位占新增就业的比率越大,就越使得就业率失真,失业率的准确性也大大降低。与此同时,疫情使得美国劳动力市场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错配,不同行业之间的供求不均衡加剧。根据解雇裁员率与周薪变化的分析可知,影响最严重的是休闲住宿业、建筑业与其他服务业,信息与金融活动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这种错配可能代表着一种趋势,与前文的制造业转移等带来的劳动力长期需求变化相关,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最后是政府巨量失业救济下总需求依然疲软。理论上,失业率与总需求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居民总收入下降,消费支出等总支出下降,总需求收缩。而在美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约为80%。失业率的上升无疑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才出台一系列援助方案,直接向失业家庭发放救济金,以提升其收入,保证消费,维持总需求。然而,“撒钱买需求”这一逻辑在现实中却没有奏效。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居家令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场景,使得钱花不出去。公共场所被关闭,建筑与制造业停工,除生活必需品外鲜有场所供个人消费。而同时,失业救济的延长会增加一部分自愿失业者,间接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反过来又影响消费。但也有居民对未来预期悲观从而准备“存钱过冬”的因素。增加的收入没有进入消费则应该转入居民储蓄,有观点认为这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带来近期美股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