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ST板块超跌反弹!低价股数量创近五年次高,新晋“披星戴帽”股纷纷开展自救) 低价股数量创近五年次高,ST板块占了七成,新晋“披星戴帽”股纷纷展开自救。每年的年报披露期,对于一些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煎熬的。由于业绩连续亏损,新的一批“披星戴帽”公司会年报披露后密集现身。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2020年新晋披星戴帽股数量达到85只,包括*ST聚力、*ST金洲等。ST板块指数创历史新低,多股近期超跌反弹进入4月份以来,ST板块整体表现跑输大盘,5月14日ST板块指数报收480点,创历史新低。ST板块指数从2017年的1811点跌至最新480点,三年暴跌74%,相当于两次腰斩,可谓惨烈。以最新的199只ST股为样本,如果相比2017年末市值,这199只个股累计蒸发市值达到惊人的1.2万亿。蒸发市值最高的是ST康美、ST康得,两家公司都曾是千亿市值的大白马,如今都仅剩百亿市值,从2017年至今各蒸发超600的多亿元。还有ST银亿、*ST信威、*ST安信,蒸发市值都超过300亿元。如果将上述199只ST股简单的以近三年末平均合计股东户数1000万户来计算,户均亏损超12万元。ST板块指数月K线不过,随着市场情绪完全释放,多家公司股价触底后在近2日迎来强势反弹,比如*ST刚泰、*ST劝业、*ST安通等连续2日涨停。昨日,ST板块收盘涨幅超过3%个股多达22只,多家公司一字涨停,如*ST宏图、*ST金贵、*ST节能等,而5月13日跌停的*ST信通、*ST聚力也在昨日受到资金追捧,获得较高的涨幅。低价股数量创近一年次高事实上,今年以来,ST板块整体遭到重创,腰斩股数量曾一度接近30只,多股股价跌至2元以下,甚至跌至不足1元面临退市的风险。数据宝统计显示,截止昨日A股市场收盘价低于2元的个股接近100只,数量创近一年次高,仅次于今年2月4日即春节开市第一天的数量。将时间轴拉长,在近5年时间里,最新低价股数量仍然是位居第二位的。当前ST板块中最新收盘价低于2元的也有近70只,占整个低价股的近7成,这也与ST板块处于历史低位有一定关系。从个股来看,年内跌幅最大的是*ST博信,由去年末的21.3元跌至最新的5.51元,跌幅达到74%;*ST当代年内累计下跌70%;*ST银鸽、*ST中天等最新收盘价均不足1元。披星戴帽股纷纷开展“自救”部分ST个股反弹行情能否延续,尚处于未知状态,但如果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则有可能会被终止上市风险。截止最新,年内已有华锐风电被确定面值退市,天广中茂也因连续20日低于面值,已停牌等待交易所最后宣判是否退市。在被披星戴帽后,很多ST股股价跌入1元以下,或逼近1元,面临退市风险加剧。目前,已有ST公司采取重组、剥离不良资产或者是进行内部调整等方式进行“自救”,以期改善公司基本面。具体来看,昨日涨停股*ST金贵在5月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正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处置闲置资产,争取借助当地产业扶持政策,努力改善银企关系,维持资金链正常运行。公司昨日涨停,股价最新收盘1.37元,市值13.16亿元。*ST劝业两连板,最新收盘价4元,市值16.65亿元。据公司最新消息,其目前正在推进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国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一季度扭亏的*ST胜利股价1.83元,市值超过60亿。公司目前拟将全资子公司南京德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出售给南京德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南京星月商业管理合伙企业。部分公司盈利不佳主要受不良资产的拖累,比如*ST湘电、*ST聚力。据悉,*ST湘电正逐步剥离亏损资产,湘电风能已于4月24日公开挂牌转让。*ST聚力在公告中表示,拟对公司文化娱乐相关业务进行调整以减少或避免文化娱乐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具体策略包括:1、努力保障建筑装饰贴面材料业务稳定经营,2、调整文化娱乐业务结构,妥善解决文化娱乐业务各项纠纷。事实上,从*ST聚力年报可以明显发现,公司建筑装饰贴面材料业务无论是在产能、规模,还是生产装备和技术实力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综合竞争优势明显。2019年年报显示,*ST聚力亏损15.83亿元,但公司建筑装饰贴面材料业务实现净利润6795.68万元,同比增长63.75%。而文化娱乐业务应收款项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减值准备,该业务亏损15.53亿元。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在当前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又面对着“六保”的重大任务,采取以往常规的财政政策可能是不够的。基于这种考虑,有必要使赤字货币化,因为货币状态已经发生改变,赤字货币化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资产泡沫,相反可以为财政政策提供空间。 (一) 货币数量理论已不合时宜,需要从“货币状态”来考虑“货币超发”问题 什么是货币超发?如何讨论货币超发及赤字货币化的问题? 首先要从理论角度考虑,货币数量论的前提是否依然存在。如果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内讨论货币超发及赤字货币化问题,容易陷入传统逻辑路径,在目前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应当跳出货币数量论的老框框。我认为现在货币数量论已经过时,因为货币数量论的假设前提是货币同质,且只是局限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但从目前国内外的现实情况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这一假设前提已越来越脱离现实,难以成立。 过去我们长期来以货币数量论为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以货币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流动性是否充裕,去判断是否与防范通胀风险的目标相吻合,这容易导致政策判断失误。以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或者与经济增速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流动性是不是充裕,越来越失去准头。以同样的逻辑去判断通胀风险更是与传统理论的预言大相径庭。在发达国家,多年来已经远离了通胀,在我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2008年以来货币存量的规模及其与GDP的比率前所未有的扩大和提高,不但没有出现通胀,反而是出现连年通缩。至于近年来我国生猪带动CPI上行则是供给问题,不是货币问题。例如,实行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国家,如日本,并未实现提高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在货币存量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国内出现了上半年需要防止通货膨胀,而下半年流动性急剧收缩的情况。我认为,货币是非同质的,而且货币不只是用做交易的支付手段。但我们目前还是在假设货币是同质的这一条件下,按照货币数量论的逻辑讨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有政策很难有突破,陷入严重的路径依赖。更可怕的是,误判风险将会招致更大的风险,甚至临危机边缘而不知。 在货币非同质的前提下,衡量流动性充裕与否,应该重点关注“货币状态”而非“货币数量”。货币状态不是货币现象,而是实体经济现象,与宏观经济处在收缩还是扩张的状态内在关联。经济收缩期,货币流动性降低,是因为在货币存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状态发生了改变。我曾经用水的三种状态来比喻货币的状态,一是在正常条件下,货币的流动性就是水的属性,二是经济收缩状态下,相当于空气降温甚至下降到零度以下,一部分水变成了冰,货币的状态固化了,三是经济扩张状态下,相当于水蒸发成了水汽,这种情况下即使货币存量不变,也可能因为货币状态改变而出现通货膨胀。从这个类比的角度看,货币存在不同的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而宏观经济是嵌入社会大环境之中的,当“风险社会”来临之后,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对货币状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财富金融化、价格虚拟化、会计计量的测不准以及数字革命等都成为公共风险的催发剂,影响货币状态。 另外,同样的货币,发挥不同的职能,如价值储藏职能、支付职能,以及在不同的持有者手里,其状态也不同。货币状态取决于多种因素,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乘数、存量货币结构、持有者结构等,都会影响货币状态,从而决定流动性的充裕性。在这种新的情况和全新条件下,讨论货币是否超发,要充分考虑货币状态,最重要的是货币运行环境的公共风险状态。 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以往的货币理论,从货币本身、以及导致物价变化的货币数量论逻辑去考虑,是存在问题的。理论与数学工具的不匹配,过度简化了经济社会的复杂性,甚至使理论本身变成了“哈哈镜”,从而误导了人们的认识。实际上,多年以来,尽管货币从数量来看大幅增加,但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有人可能会认为物价不体现在CPI上,而是体现在房屋等资产价格上。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后,和货币状态叠加在一起,确实会影响到资产的价格,但是资产的价格和通货膨胀的机理不同。我们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就是指消费者价格指数而不是资产价格,两者不能混淆。其背后的行为目的不同,消费者追求的是价廉物美,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服务体验效应,而投资者追求的是价值增值。尽管标的物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品也可以成为投资对象,最典型的如住房,但行为逻辑是不同的。至于货币政策目标是否要考虑资产价格,防止资产泡沫,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并同样需要考虑货币状态。从广义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等价于货币。资产与货币并非泾渭分明。总之,我们已经进入高风险社会时期,货币数量论已经不合时宜,它仅仅描述了货币的一种特殊状态,只有转到货币状态(用数学来描述,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向量或矩阵,或是一个模糊集合)上来,才能把问题讨论清楚。 (二) 财政货币政策要放到同一参照系才能真正协同协调,形成合力 财政政策应该扩张还是不扩张? 财政政策是否在扩张,当前流行的分析判断逻辑,是基于财政收支本身或政府资产负债表。这是有局限性的。从经济学来观察,财政政策真正扩张与否,应该以货币存量的状态为参照系,只有货币存量状态(包括货币数量)发生改变,财政政策才能算是扩张,否则即使出现赤字,财政也可能处于中性状态而没有扩张。当前,在经济收缩的情况下,货币状态也在急剧改变,表面上看流动性尚可,但从财政的流动性上看出现了很大问题,即大面积的财政负增长,半数以上的省财政收入下降都超过10%。财政收入下降导致财政支出收缩,即使增加赤字,扩大债务,若货币存量状态没有变化,则意味着财政政策对消费支出、投资支出的影响以及对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难以起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货币状态是财政政策实施的金融基础。 中央提出实现“六保”,那么财政如何实现“六保”?在当前经济急剧收缩、大量企业和家庭亟需纾困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小规模发行国债无法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市场操作的手法大规模融资,反而会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导致银行信贷资金不足、居民储蓄存款转移。改变货币存量的持有结构,货币状态的变化方向会有利于流动性充裕还是加剧流动性收缩是值得考虑的。 在当前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又面对着“六保”的重大任务,采取以往常规的财政政策可能是不够的。基于这种考虑,有必要使赤字货币化,因为货币状态已经发生改变,赤字货币化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资产泡沫,相反可以为财政政策提供空间。在目前经济急剧收缩、财政也在急剧收缩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法律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授权或修订。相反,按照传统的搞法,财政表面扩张,实际收缩,很可能带来更大风险。这方面欧洲国家是有教训的。 因此,我们对现有的货币政策理论和财政政策的理论需要重新思考,特别需要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在同一个的参照系里去分析研究,而不是从两个部门、两个政策的角度来讨论所谓的组合和协调,那样的协调组合往往不会有实际的效果。财政行为、金融行为都会影响货币的存量、货币的供应,所以它们应该有共同的参照系,即货币存量的数量和状态。当前条件下,赤字的货币化,就是在共同的参照系下实施,这样的财政、货币政策才真正是一体协同的。至于财政货币两大政策的目标问题、效率问题,也只有当置于统一参照系中讨论才有意义。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26只!银行破净数量创新高 刘永好也来抄底了 临近年底,A股再度陷入调整,浙商银行和渝农商行上市持续走低, 使得破净银行个股的数量增加至26只,银行板块破净率提升至74.3%。目前市净率最低的是华夏银行为0.57倍,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只低于0.6倍的银行股,最高的是宁波银行,市净率为1.81倍。 银行板块平均市盈率为7倍 除了华夏银行之外,市净率在0.8倍之下的银行还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和江苏银行。曾被誉为银行第一牛股的张家港行目前也出现破净,最新估值在0.98倍左右,其在2017年上市之初,曾一度被炒作至30.16元的高价,市净率一度超过4倍,不过随着游资撤退,其股价也是一落千丈,目前的价格维持在5.6元附近,相较高点,下跌近8成。浙商银行和渝农商行则是因为“生不逢时”,由于定价相较H股大幅溢价,上市之后便陷入调整,浙商银行更是创下上市首日即破发的记录,今日浙商银行一度跌至4.52元的上市最低价。 目前银行板块的平均市盈率为在7倍左右,紫金银行市盈率最高为14.89倍,此外常熟银行、江阴银行、西安银行、苏州银行、宁波银行、青农商行和张家港的市盈率也超过10倍。市盈率最低的是民生银行,仅为4.44倍,北京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市盈率也在5倍之下。 12月3日深夜,邮储银行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与联席主承销商协商确定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为51.72亿股新股,若绿鞋全额行使,则发行总股数将扩大至59.48亿股。公告显示,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为20.69亿股,约占绿鞋行使前本次发行总量的40.00%。网上投资者缴款认购的股份数量为24.74亿股,金额136.08亿元。网下投资者缴款认购的股份数量12.86亿股,金额70.74亿元。 刘永好也来抄底了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股破净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外部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导致二级市场股价波动较大,银行股也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去杠杠、表外资产回表等影响,外界投资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较为担忧。 不过中泰证券戴志锋却表示:现在银行基本面的三个特点。一,银行基本面与宏观相关,目前经济趋势缓慢下行,银行可能会受到影响;二基本面稳健会好于预期,稳健程度好于大部分周期板块;三低估值、高股息率。平均估值在历史地位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算术平均股息率分别为4.73%、3.30%、3.82%。同时,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趋势:经济缓慢下行,货币政策逐渐放松。 戴志锋表示,四季度的投资环境利于银行股,增加其配置。一是基本面稳定,稳健收益会被市场重视。三季度市场重点在“方向资产”,追求高收益;市场充分预期了经济趋势对银行股负面影响,高股息率在宽货币的优势被忽视,三季度银行股被市场减持。四季度市场风格如果转向获取稳健收益,银行股稳健收益的特征会受到市场重视:绝对收益者(大类资金配置等)买银行股绝对收益较确定,相对收益者重视程度会加大,所以建议加配银行板块。 由于股价表现不及预期,今年以来,长沙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无锡银行、江阴银行等8家银行基于破净时间达到一定交易日,触发了稳定股价条件,银行股东和高管纷纷出手增持。11月21日,贵阳银行公告,公司稳定股价措施实施完成,获得贵阳市国资等3家股东共计增持近9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28%,高管人员增持14万股,增持金额117.8万元。 宁沪高速12月2日晚公告,截至公告日,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宁沪投资公司、宁常镇溧公司通过二级市场合计增持江苏银行股份1.35亿股, 占江苏银行总股本的1.17%,合计增持金额为9.47亿元。此次增持后,公司及子公司宁沪投资公司、宁常镇溧公司合计持有江苏银行3.35亿股,占江苏银行总股本的2.9%。 除了在A股市场增持之外,港股市场也成大鳄的围猎场。据港交所网站披露,自11月4日以来,刘永好总共19次增持民生银行股票,其中最高价达5.6760港元,最低为5.48港元,总共增持民生银行7545.75万股,耗资4.18亿港元,持股比例由0增至0.91%。据了解刘永好现担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 除刘永好外,港交所网站亦显示,11月26日,贝莱德增持民生银行 1141.4万股,耗资6380.43万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比例为5.13%。
北京商报讯(记者高萍)A股本周(7月29日-8月2日)将迎来解禁市值超1500亿元的解禁周。东方财富数据显示,7月29日-8月2日,两市有51只股票解禁。以最新收盘价计算,紫光股份(000938)解禁市值居首,江苏银行、藏格控股(维权)等个股解禁股份数量居前。 整体而言,从解禁市值来看,7月29日-8月2日这周解禁市值超过1500亿元,达1535.4亿元。从全年来看,该周解禁市值居于全年第四位。另外,解禁股份数量方面,7月29日-8月2日这周,51只股票共有116.91亿股将迎来解禁之日,解禁股份数量居于全年第三位。 7月29日-8月2日,单日解禁家数最多的一天为7月29日,在该日共有藏格控股、哈投股份、中珠医疗(维权)等26家上市公司有不同数量的限售股扎堆解禁。7月30日获得解禁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最少,为3家,分别为广汇物流、春光科技、奥克股份。7月31日、8月1日、8月2日三天解禁公司数量分别有6家、7家、9家。 51只解禁股中,实际解禁股份数量超过1亿股的有13家上市公司。解禁股份数量最多的为江苏银行,该公司有54.68亿股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在8月2日获得解禁。解禁数量紧随其后的为藏格控股,藏格控股此次股份解禁时间为7月29日,解禁股份数量为14.44亿股,解禁类型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 7月29日-8月2日这周,解禁市值超过1亿元的有26只股票,占据全部解禁股的半壁江山。其中,解禁市值超过100亿元的有5只股票,分别为藏格控股、健帆生物、华泰证券、江苏银行、紫光股份。紫光股份解禁市值居于51只解禁股榜首,达到402.72亿元,紫光股份也成为7月29日-8月2日这周解禁市值超过400亿元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限售股解禁来袭,对于解禁个股股价影响如何无疑备受市场关注。资深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个股迎来解禁被视为利空,但投资者应区分个股的解禁类型。其中,定向增发配售股到期解禁的诉求更为强烈,短线获利的目的更为明显,所以投资者对这种解禁股应该特别小心,尽量回避。 “至于对个股股价的影响方面,个股的最新价格较此前定增发行价涨幅越大、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解禁规模越大的个股对股价的压力越大,反之对股价的压力越小。”许小恒进一步指出。 知名学者布娜新则表示,限售股解禁是一种选择权,不是必须执行的权利,解禁规模也不等于实际减持规模。从历史数据来看,限售股解禁对股价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限售股股东的成本相比二级市场价格存在较大折价空间,是否存在解禁动力取决于股票市值是否被高估、其股东是否有套现需求等方面。若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或公司股价并不理想,那么解禁动力也不足。 “不必视限售股解禁为洪水猛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司估值是否合理、未来发展空间大小才是投资者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布娜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