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触底反弹令中间价意外走低 人民币汇率平稳上涨趋势未受波及 尽管美联储持续加码QE措施令美元指数趋于下跌探底,但人民币汇率涨势有所放缓。 8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调132个基点,报在6.9980。截至7月31日当周,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1.42,按周跌0.75。 一位国有银行外汇交易员透露,近期人民币汇率之所以未能随美元指数迭创新低而快速走高,一方面是中美关系趋紧令人民币汇率涨势受到一定制约,部分海外资管机构因此将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调整至“7”附近,另一方面是不少外贸企业在人民币汇率上涨突破“7”后,加大了购汇力度,也会汇率涨幅受限。 “不过,这并未影响人民币汇率整体平稳上涨的态势。”他表示,毕竟,若美元持续下跌探底,人民币汇率依然有望向6.95快速迈进,此外在疫情扩散导致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趋缓的情况下,大量资本依然会加仓人民币资产,助推人民币汇率持续上涨。 “应该说,3日人民币中间价下调,主要是上周五美元汇率在年内低点92.55触底反弹所致,但市场普遍认为这仅仅是美元技术性反弹,并没有改变美元泛滥与美国债务规模大幅膨胀双重打压下,美元指数持续走低的趋势。”这位国有银行外汇交易员强调说。 8月1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同时维持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为AAA。原因是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长迅速,缺乏可靠的财政整顿计划。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如果美国政府仍无法有效调整财政政策以稳定债务水平,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惠誉进一步指出,在疫情给美国经济带来“休克式打击”前,长期高企的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已开始“腐蚀”美国主权信用,到2021年,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能超过130%。 中诚信国际发布最新分析报告表示,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降低,将导致投资者降低对美元国际货币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美元的核心地位。自中诚信国际4月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以来,美元指数大幅下挫,跌幅已超过8%。 中诚信国际认为,短期而言,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至负面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仍需考虑经济刺激力度;长期而言,负面展望将降低国际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地位的信心,导致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惠誉在8月1日当天确认中国“A+”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展望稳定。 惠誉认为,中国的评级受到稳健的外部融资、强劲的宏观经济表现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具有的经济规模的支持。 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对此认为,各国投资者都需要寻求新的替代品,以保证波动小、能保值。目前,其他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无风险收益率都接近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而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位于过去10年来的高位,在此背景下,中国债市的配置价值越发得到外资认可。同时,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中国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也为外资参与中债交易提供了保障。 截至8月3日10时,在岸人民币汇率未受中间价调低的影响,报价徘徊在6.9711,较当天中间价高出约209个基点。
8月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98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直线拉升逾20点。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815、6.9865。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降132个基点,报6.9980。 平安证券宏观团队认为,短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两股力量角逐:基本面和风险偏好,其中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和全球疫情的预期变化。 该团队认为,通常而言,当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和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时,风险偏好会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导因素;当风险偏好回归正常时期,基本面会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导因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1日讯 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9848,较前一交易日上调54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7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848元,1欧元对人民币8.2882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6726元,1港元对人民币0.90125元,1英镑对人民币9.1590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5.0272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6733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5.0937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6901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2054元,人民币1元对0.60706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0.4589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3968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70.31韩元,人民币1元对0.52598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3712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1.6304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3198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8980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431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2969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0.99891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1521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4873泰铢。
植信投资研究院今日发布7月宏观月报表示,7月出口保持正增长,进口可能重回负值。贸易顺差可能扩张带动外储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升值。 出口方面,报告认为,在全球疫情发展导致的各主要经济体恢复进一步分化的大背景下,欧洲、日韩等海外经济体需求进一步回暖,防疫物资对出口整体形成有力支撑。最新数据显示,口罩出口有下降之势,医疗器材出口也进入平稳期,结合去年同期出口基数较高,预计7月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保持正值,为1%左右。 进口方面,报告认为,由于不少主要经济体因疫情影响,出口能力大幅下滑,加之出口检疫标准提高和去年同期进口基数较高等各方面因素,预计7月进口增速可能重回负增长,退至-2%水平。总体判断,7月进出口顺差约为500亿美元。 该报告称,外汇储备可能因汇率和价格等因素受益。因为外汇储备存量中配置了大量美元资产,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会影响外汇储备规模。此外,近期美股指数回温,美元资产价格上涨可能带动存量外汇储备增加。 同时,7月美元指数快速下跌,各主要货币对美元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又进一步带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报告认为,结合外贸、直接投资、短期资本等因素,外汇储备可能延续6月增长态势,并进一步扩大至31300亿美元左右。 该报告称,7月,在岸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处于小幅升值态势,由月初7.06左右至7月9日“破7”,目前在“7”上下徘徊。7月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额都可能有较大增幅,将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推动作用,同时美元指数下跌也会进一步加强这种趋势。报告预计,至7月末,人民币汇率将升值至“7以下”,区间在6.92至7.08之间,取中值6.99。
去年8月“破7”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打开了可上可下的空间,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金融动荡、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境内外汇市场保持了平稳运行。这证明,迄今为止的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政策选择是成功的。 消息面因素驱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中断了去年年底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行情。3月中下旬,疫情蔓延叠加油市崩盘,触发了美股熔断、全球股灾、美元飙升,人民币汇率再度“破7”。4、5月份,在疫情本土传播基本阻断、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全球金融恐慌缓解、美元高位回调的背景下,受全球贸易局势和地缘政治等利空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继续走低,5月份一度跌至12年来的新低(见图1)。6月份,基本面利好因素的作用开始显现,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偏强的交易日占比达60.0%,远高于4、5月份平均20.5%的水平(见图2)。当月,境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分别上涨0.74%和1.01%,月末分别收在7.0795和7.0741,较上年年末分别下跌1.46%和1.53%(见图1)。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最大振幅为4.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境内人民币汇率收盘价CNY的最大振幅为4.4%,与境外人民币汇率CNH的最大振幅4.5%基本接近,而上年同期二者相差0.3个百分点。然而,在同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构成储备币种的八种货币中,人民币汇率最大振幅排名垫底,且远低于其他七种货币汇率平均最大振幅11.6%的水平。这表明,在全球金融动荡中,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见图3)。 上半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0.72%。其中,一季度上涨2.92%,二季度下跌2.14%。在主要货币中,人民币多边汇率走势依然较为坚挺,甚至从年初到全球股灾爆发之时的3月20日,人民币汇率指数最多升了4%以上(见图4)。去年8月“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同时,人民币多边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显示为竞争性下跌,符合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汇率共识。 境内结售汇延续顺差格局 第二季度,人民币汇率总体偏弱,平均中间价环比下跌了1.5%,但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合计为顺差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9%,环比下降45%(见图5)。其中,即期结售汇顺差39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逆差241亿美元,环比增长1.2%;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未到期净结汇余额较上季末减少55亿美元,银行代客未到期期权Delta敞口净购汇余额较上年年末增加76亿美元。两项合计,外汇衍生品交易减少外汇供给131亿美元,上季为增加外汇供给90亿美元。这是导致结售汇总顺差环比减少的主要原因。 上半年,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合计顺差7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其中,即期结售汇由上年同期逆差332亿美元转为顺差786亿美元,但外汇衍生品交易由增加外汇供给565亿美元转为减少供给131亿美元(见图5)。这表明,境内主要外汇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顺差的扩大(除6月份逆差29亿美元外,其他5个月份均为顺差),在各种利空消息的冲击下,支持了境内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 汇率“稳定器”作用正常发挥 第二季度,在人民币汇率偏弱的情况下,市场结汇意愿减弱、购汇动机增强:代客收汇结汇率64.9%,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63.6%,上升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6月份人民币汇率受基本面因素影响重新上升,导致当月市场收汇结汇率骤降至57.6%,环比下降15.1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升至66.2%,上升2.4个百分点(见图6)。 但从上半年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较去年下半年下跌0.3%,平均收汇结汇率为65.5%,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为63.3%,回落3.3个百分点,显示“低(升值)买高(贬值)卖”的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总体得到正常发挥。 跨境外汇资金总体偏流入 第二季度,跨境外汇资金再度转为偏流出压力。当季,银行代客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160亿美元,环比下降46%;与涉外外汇收付顺差298亿美元轧差后,为负缺口138亿美元,上季为正缺口278亿美元(见图7)。 但上半年,银行代客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455亿美元,与涉外外汇收付顺差315亿美元轧差后,为正缺口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见图7)。 外来组合投资震荡加剧,但总体净流入 第一季度,受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国际收支口径的境外来华组合投资净流出17亿美元,为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其中,外来股票投资净流出106亿美元,外来债券投资净流入89亿美元(见图8)。由于外资以配置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银行同业存单等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债券为主,其风险属性低于股票资产,在全球金融恐慌环境下依然保持了净流入,凸显了全球避险资产的功能。同期,全球新增人民币外汇储备折合57亿美元,季末全球持有的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是2.02%,全球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绝对额和市场份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当然,这与中国在全球的经济贸易地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第二季度,外来股票和债券投资项下双双净流入。其中,股票通项下陆股通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1360亿元,上季度为净流出179亿元人民币;境外机构在债券市场分别增持国债1487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券973亿元和减持同业存单35亿元,合计净增持债券资产2425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3.28倍(见图9)。前述四项合计,外来跨境组合投资净流入3786亿元人民币(约合534亿美元),环比增长8.75倍。 据外汇局初步统计,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折合729亿美元。这显示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经济大衰退、政局大动荡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场汇率保险意识有所增强 用远期结售汇签约额与代客涉外外汇收付之比衡量外汇风险的套保状况显示,第二季度,市场远期结汇对冲比重回落、购汇对冲比重保持稳定,运用远期结售汇工具进行的避险操作降温:远期结汇对冲风险的比例为7.2%,环比回落4.3个百分点;远期购汇对冲风险的比例为4.7%,上升0.1个百分点;远期结售汇对冲比率为6.0%,下降2.1个百分点(见图10)。但今年上半年,远期结售汇对冲比率为7.0%,同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初步表明,随着“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加,市场避险操作积极性有所提高。 上半年,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与代客涉外收付总额之比为41.3%,同比下降7.4个百分点,表明境内主体更多用本币或自有外汇对外收付,以降低汇率风险暴露。其中,人民币跨境收付的比重达到35.8%,同比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见图11)。 本文原发于《中国外汇》
7月28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百点,收复7.0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6.99附近波动。截至9点37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907、6.990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34个基点,报6.9895。 东北证券认为,当前美元指数仍处于下行通道之中,而短期外部因素的冲击不会改变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将继续提升。
7月2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百点,报7.0050,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拉升逾30点,逼近7.0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7.0005、7.0015。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降91个基点,报7.0029。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美联储无限量供应流动性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加上全球贸易活动萎缩对美元需求下滑及美股等资产估值处于历史高位,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短期美元仍然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