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3日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9921,调贬203个基点。 截图 截至发稿,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涨17个基点,报7.0042。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131个基点,报7.0049。22日,美元指数短线走高,在、离岸人民币兑美元22日盘中短线跳水近350点,跌破7.0关口。 截图 在7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从观察情况看,汇率短期波动主要是市场力量推动。王春英提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范围内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双向波动比较明显,弹性加大。她指出,汇率无论到7.2还是7或6.99,对生活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表示,国内疫情进入稳定控制阶段,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构成人民币持稳回升的主要理由。随着美元避险需求下降,中国宏观经济态势良好及中美利差保持高位,跨境资金有望总体保持净流入状态,从而对人民币汇价进一步上行提供支撑。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分析称,受美国疫情反复、经济重启暂缓、经济复苏缓慢、货币政策极度宽松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不断波动下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制约减弱。 国信期货认为,短期人民币或将受到美元指数和卖盘的压力,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是由于美元由于流动性过剩反弹空间有限,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多有反复,预计人民币大概率依然在6.98-7.02附近关口震荡为主。
美元指数短线走高,离岸、在岸人民币兑美元22日盘中短线跳水近350点,跌破7.0关口。其中,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盘最低报7.0099,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最低报7.0068。 WIND截图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2日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9718,调升144个基点,升值至2020年3月13日以来最高值。截至发稿,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报7.0040,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7.0032。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围绕7.0关口宽幅波动。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17日称,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是没有变的。 “从观察情况看,汇率短期波动主要是市场力量推动。”王春英提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范围内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双向波动比较明显,弹性加大,今年汇率在贬到最低位时,接近7.2元,现在升过7元,所以双向波动还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汇率变动对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王春英指出,今年汇率到7,对没有持有太多外币资产的人来讲,没有太大影响。今年疫情也使民众到境外旅行和留学的机会减少,所以汇率无论到7.2还是7或6.99,对生活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王春英还称:“说到产生影响的话,可能就是你的账面资产,如果外币资产非常多的话,账面资产会有一些变化。但如果不发生真正的货币兑换,影响是非常小的。” 未来人民币汇率究竟到多少?王春英表示,还是会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地波动。所以相关影响也是在不断变化,至于影响大小是取决于个人外币资产的规模,还有个人对资产持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应该说,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但在国际货币中相对是稳定的,不会对大家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撰文认为,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走势来看,良好的疫情防控、持续改善的基本面情况以及前期央行货币政策保持克制为人民币汇率提升提供了底部支撑。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率先复苏的优势,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以上,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表现都超乎市场预期,二季度经济也实现3.2%的正增长,下半年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用会逐步显现,但也要注意,消息面因素有可能加大汇率的双向波动。
汇率贬值助新兴市场吸收外部冲击?IMF称美元主导下效果甚微 根据教科书的理论,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可通过汇率贬值来缓冲外部冲击,因为汇率贬值后,以本币计价的本国货物价格将更为便宜,从而提振出口。但是,在现实中真的如此吗?疫情引发的“美元荒”下,“汇率贬值是外部冲击吸收器”的理论适用吗?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题为《主导货币和浮动汇率灵活性的限制》(《Dominant Currencies and the Limits of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的博客,提及在美元主导的格局下,即使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短期内仍很难完全吸收冲击,“因为企业对其国际销售的定价和融资安排都集中在几种主导货币,尤其是美元,这就是所谓的主导货币定价(Dominantcurrency pricing)和主导货币融资(Dominant currency financing)。” 为此,IMF认为,面对经济冲击,短期内比起依赖浮动汇率来吸收外部冲击,相关国家仍需果断采取其他政策工具来支持经济复苏,例如货币和财政刺激,包括非常规的政策工具。 主导货币定价影响了贸易流对汇率的反应 IMF表示,汇率传统观点的核心假设是企业以本国货币定价,其效果是,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对贸易伙伴来说,该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更便宜,从而导致它们的需求增加,即推动出口上升。 同样,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时,以本国货币计算,进口商品会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导致消费者减少进口,转而更多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 因此,如果以出口国的货币定价,货币贬值的确可帮助该国经济在负面冲击下复苏。自亚洲金融风暴后,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转向了更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IMF也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多数全球贸易都以几种主导货币计价,最主要的就是美元——这一特征被称为主导货币定价或主导货币范式 (Dominant currency paradigm)。事实上,各国以美元计价的贸易份额远超它们对美国的贸易份额,在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鉴于这些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欧元的诞生最初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主导地位,但此后美元的主导地位基本没有再减弱。IMF表示,其他储备货币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IMF分析称,在公司定价决策中,美元等主导货币定价的盛行改变了贸易流对汇率的反应,尤其是在短期内。当出口价格以美元或欧元定价时,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并不会使其商品和服务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更便宜,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因而不会出现需求增加的情况,因此货币贬值对新兴市场经济的短期提振作用较为有限。 在贸易定价中使用美元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美元走强会对全球贸易产生短期的收缩效应。这是因为,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走弱,导致其进口产品(包括来自美国以外国家的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从而降低了本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 主导货币融资冲击进口企业资产负债表 IMF提及,美元主导的特点也体现在企业融资上。当企业用美元融资,在本国货币贬值时,就增加了公司负债相对于收入的价值,从而削弱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也会阻碍公司获得新的融资,因为其偿债能力可能恶化。 不过,这种影响取决于公司收入的货币,即收入是外币还是本国货币。 使用美元或欧元定价和融资的出口企业,由于债务和收入在汇率波动时同步变动,因此汇率的变动得到了自然对冲;但是,进口企业的收入和负债通常是不匹配的,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影响会限制融资和进口量。 可见,主导货币融资的模式(例如美元融资)往往会放大本国货币贬值对其进口的影响,即美元走强会通过影响进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从而产生全球性的紧缩效应。 “大封锁”突显美元主导格局的冲击 如今主导货币的话题重新受到关注,正是因为疫情导致今年3月全球市场出现“美元荒”,这大大冲击了金融市场,情况似乎都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如出一辙——IMF将这场危机称为“大封锁”(The Great Lockdown)。 面对市场冲击,新兴市场货币此前大幅贬值,但IMF对主导货币的分析表明,新兴市场货币走软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其经济产生实质性的提振效果,因为出口的反应并不会很明显。 IMF也表示,全球资金寻求避险资产也将推动美元走强,而美元进一步升值会导致全球贸易和经济活动下降,因为贸易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价格上升将对进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除了美国以外的各国进口需求下降。 不过,IMF提及,就中期而言,汇率仍可发挥抑制资本外流压力和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但要在短期内维持国内经济,就需要果断使用其他政策措施,如财政和货币刺激,也包括非常规的政策工具。
7月2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跳涨逾200点,收复6.98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6.97附近波动。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743、6.971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44个基点,报6.9718,续刷2020年3月以来最高。 兴业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继续平稳运行,一方面反映出外资可能持币等待下一波段投资机会,另一方面可能从投资股市切换到投资债市,从而不“急于”购汇。考虑到中国债券收益绝对水平较高、A股整体估值仍有优势,短期资本市场波动对于汇率的影响可控,人民币汇率料延续震荡。
根据教科书的理论,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可通过汇率贬值来缓冲外部冲击,因为汇率贬值后,以本币计价的本国货物价格将更为便宜,从而提振出口。但是,在现实中真的如此吗?疫情引发的“美元荒”下,“汇率贬值是外部冲击吸收器”的理论适用吗?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题为《主导货币和浮动汇率灵活性的限制》(《Dominant Currencies and the Limits of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的博客,提及在美元主导的格局下,即使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短期内仍很难完全吸收冲击,“因为企业对其国际销售的定价和融资安排都集中在几种主导货币,尤其是美元,这就是所谓的主导货币定价(Dominantcurrency pricing)和主导货币融资(Dominant currency financing)。” 为此,IMF认为,面对经济冲击,短期内比起依赖浮动汇率来吸收外部冲击,相关国家仍需果断采取其他政策工具来支持经济复苏,例如货币和财政刺激,包括非常规的政策工具。 主导货币定价影响了贸易流对汇率的反应 IMF表示,汇率传统观点的核心假设是企业以本国货币定价,其效果是,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对贸易伙伴来说,该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更便宜,从而导致它们的需求增加,即推动出口上升。 同样,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时,以本国货币计算,进口商品会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导致消费者减少进口,转而更多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 因此,如果以出口国的货币定价,货币贬值的确可帮助该国经济在负面冲击下复苏。自亚洲金融风暴后,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转向了更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IMF也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多数全球贸易都以几种主导货币计价,最主要的就是美元——这一特征被称为主导货币定价或主导货币范式 (Dominant currency paradigm)。事实上,各国以美元计价的贸易份额远超它们对美国的贸易份额,在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鉴于这些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欧元的诞生最初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主导地位,但此后美元的主导地位基本没有再减弱。IMF表示,其他储备货币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IMF分析称,在公司定价决策中,美元等主导货币定价的盛行改变了贸易流对汇率的反应,尤其是在短期内。当出口价格以美元或欧元定价时,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并不会使其商品和服务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更便宜,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因而不会出现需求增加的情况,因此货币贬值对新兴市场经济的短期提振作用较为有限。 在贸易定价中使用美元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美元走强会对全球贸易产生短期的收缩效应。这是因为,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走弱,导致其进口产品(包括来自美国以外国家的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从而降低了本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 主导货币融资冲击进口企业资产负债表 IMF提及,美元主导的特点也体现在企业融资上。当企业用美元融资,在本国货币贬值时,就增加了公司负债相对于收入的价值,从而削弱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也会阻碍公司获得新的融资,因为其偿债能力可能恶化。 不过,这种影响取决于公司收入的货币,即收入是外币还是本国货币。 使用美元或欧元定价和融资的出口企业,由于债务和收入在汇率波动时同步变动,因此汇率的变动得到了自然对冲;但是,进口企业的收入和负债通常是不匹配的,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影响会限制融资和进口量。 可见,主导货币融资的模式(例如美元融资)往往会放大本国货币贬值对其进口的影响,即美元走强会通过影响进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从而产生全球性的紧缩效应。 “大封锁”突显美元主导格局的冲击 如今主导货币的话题重新受到关注,正是因为疫情导致今年3月全球市场出现“美元荒”,这大大冲击了金融市场,情况似乎都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霸权”如出一辙——IMF将这场危机称为“大封锁”(The Great Lockdown)。 面对市场冲击,新兴市场货币此前大幅贬值,但IMF对主导货币的分析表明,新兴市场货币走软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其经济产生实质性的提振效果,因为出口的反应并不会很明显。 IMF也表示,全球资金寻求避险资产也将推动美元走强,而美元进一步升值会导致全球贸易和经济活动下降,因为贸易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价格上升将对进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除了美国以外的各国进口需求下降。 不过,IMF提及,就中期而言,汇率仍可发挥抑制资本外流压力和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但要在短期内维持国内经济,就需要果断使用其他政策措施,如财政和货币刺激,也包括非常规的政策工具。
7月20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拉升近70点,报6.9933,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走低逾20点。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962、6.9948。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15个基点,报6.9928。 中信证券认为,整体来看,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进一步小幅走强,预计将围绕6.8-7.2的区间中枢运行。
国新办17日举行上半年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谈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生活的影响,王春英称,对没有持太多外币资产的人来讲,没有太大影响。今年疫情使民众到境外旅行和留学机会减少,汇率无论到7.2还是7或6.99,对生活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资料图 中新经纬 摄 有媒体问:近期人民币汇率围绕7波动甚至一度突破7关口,如何看待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整体走势?人民币汇率走强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对此,王春英称,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是没有变的。 “从观察情况看,汇率短期波动主要是市场力量推动。”王春英提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范围内保持了基本稳定。但双向波动比较明显,弹性加大,今年汇率在贬到最低位时,接近7.2元,现在升过7元,所以双向波动还是非常明显的。 分三个阶段看,如疫情暴发初期,春节假期开市以后,市场情绪在汇率上有一个集中释放,随后在支持疫情防控措施推出的情况下,市场情绪好转,也带动了汇率回升。 另外,3月国际金融市场有震荡,市场避险情绪高涨,推动美元上涨,非美元货币普遍承压,在这时人民币同步走贬,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向好,复工复产加速,人民币很快恢复回升。 最后一个阶段是5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短期走贬后,6月以来总体又有升值,近期又回到7甚至7以上,主要是金融市场避险情绪有所缓和,美元指数在走弱,同时,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总得来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很正常的。 对于汇率变动对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王春英指出,今年汇率到7,对没有持有太多外币资产的人来讲,没有太大影响。今年疫情也使民众到境外旅行和留学的机会减少,所以汇率无论到7.2还是7或6.99,对生活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王春英还称:“说到产生影响的话,可能就是你的账面资产,如果外币资产非常多的话,账面资产会有一些变化。但如果不发生真正的货币兑换,影响是非常小的。” 未来人民币汇率究竟到多少?王春英表示,还是会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地波动。所以相关影响也是在不断变化,至于影响大小是取决于个人外币资产的规模,还有个人对资产持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应该说,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但在国际货币中相对是稳定的,不会对大家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