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飞行状态良好。 受天体运动规律影响,火星与地球距离在0.5亿公里至4亿多公里周期性变化。天问一号探测器到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 天问一号自7月23日发射以来,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后续,还将进行数次轨道修正,预计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
截至12月14日21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44天,飞行里程约3.6亿公里,距离地球超过1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200万公里,飞行状态良好。 受天体运动规律影响,火星与地球距离在0.5亿公里至4亿多公里周期性变化。天问一号探测器到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 天问一号自7月23日发射以来,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后续,还将进行数次轨道修正,预计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后,实施“刹车”制动进入环火轨道,为火星着陆作准备。
图片来源:SpaceX官方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心想要殖民火星,这也是他在2002年创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初衷所在。据CNBC报道,在近日举办的“人类前往火星”峰会上,马斯克分享了关于SpaceX星际飞船和火箭的进展情况,但也对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表示担忧。马斯克认为,到达火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建设能够自给自足的火星城市将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将建立一个火箭推进剂工厂,它就是最初形态的火星基地——阿尔法基地——然后让它渐渐变得可以自给自足。”马斯克强调称,探索银河文明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危险的事情,恶劣的条件很容易导致殖民者意外死亡不适合胆小的人。“你很有可能死在火星上,这就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如果最终成功了,那可太光荣了。”马斯克和其他许多人正在努力制定规划,希望将火星殖民者因困难或事故而死亡的风险降至最低。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能在工作了很久,也玩得尽兴之后,舒服地死在火星上,至少让那里看起来更像地球上的生活。让人类在火星上定居一直是马斯克的目标,为此,他和他的公司致力于打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强大而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今年5月,马斯克已经成功地将宇航员运送到国际空间站,SpaceX也成为历史上第一家实现载人航天的商业公司。为了持续推进火星项目,SpaceX一直在筹集外部资金,最近寻求到的一笔股权投资金额近21亿美元。 在过去两年中,SpaceX进行的股权融资总计约为37.5亿美元,据彭博8月份报道,其估值已经攀升至460亿美元。在不久的将来,SpaceX计划让星际飞船(Starship)执行向低地球轨道飞行任务,然后再进行绕月飞行,日本企业家前泽友作(Yusaku Maezawa)将成为首位私人绕月飞行乘客。但火星仍然是马斯克的长远目标。马斯克表示,SpaceX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到达火星这颗红色星球,但“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不久前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正按计划飞往火星。预计2021年2月末,“天问一号”将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伺机着陆火星。在那一刻,将是一家来自陕西的“硬科技”企业、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贡献的一份荣耀,这家企业就是即将登陆中小板的中天火箭。 近日,记者走进中天火箭,对话中天火箭总经理李健,探访这家“天问一号”背后的小巨人企业。 三“箭”出鞘助中天业绩蹿升 和李健的对话是从近期颇受关注的“天问一号”开始的。“此次火星探测的着陆与以往的地球返回式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采用的降落伞截然不同。火星降落伞需要通过大量的高空开伞试验,模拟火星大气环境,调整设计参数,取得最优的降落效果,确保万无一失。”李健告诉记者。 此外,该型号探空火箭可将卫星导航或雷达模式探空仪送入有高度要求的高空,对大气温度、密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进行探测,并对电离层、地磁场、宇宙线、太阳紫外线、X射线等多种物理现象进行回传,收集大气成分、密度等参数,达到模拟火星环境的效果,为设计适合火星大气环境的降落伞提供第一手资料。 李健告诉记者,中天火箭研制的某型号探空火箭主要负责火星探测项目的关键试验——火星降落伞高空模拟开伞试验,在超音速低密度条件下验证火星降落伞的减速性能。 “中天火箭已成为目前国内拥有探空火箭型谱最全、产品应用最多、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企业。”李健对记者表示,公司的产品先后服务于海洋探测、水资源保护、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等多个重大气象保障和演示验证项目,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奠定了公司在国内探空火箭行业的领先地位。 除了“天问一号”之外,公司还通过多平台兼容拓展军品市场,“在军品的研制中,公司抓住无人机技术在现代化作战中对打击目标的精准化要求不断提高的机遇,独辟蹊径,选择在20公斤以下、搭载平台为无人机的制导火箭为主攻方向。”李健向记者透露。 “作为航天四院的首个型号制导火箭,其采用高精度激光制导,可利用直升机和无人机多平台发射,实现对目标定点清除式的精准打击,是国内首个20kg级以下制导武器系统。”李健介绍称,该型号制导火箭在多平台兼容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中天火箭拓展更广阔的军品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天火箭产品“三箭客”中,人影火箭是公司的主营产品之一。从6人起步开始研制,发展到现在占据人影市场50%左右的份额,在研发、生产、销售的全流程里,坚决贯彻安全生产、创新创效、严控质量,实现了人影火箭年产量、年销售额的大幅增长。 在实现经济效益高速高质增长的同时,公司在保障民生和造福社会方面也不断贡献中天力量。奥运会开幕式、G20峰会、南京青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保障方面,公司的人影产品积极参与气象保障。抗击广西大旱、狙击贵阳冰雹、守护青海三江源和祁连山水资源、扑灭四川凉山火灾……处处可见中天火箭的人影产品在防灾减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中天火箭主动谋划、提前布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壮大公司的国际业务规模,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化发展体制机制。 融资项目涵盖军品和民品 这家得益于国家“军转民”政策的企业,经过十余年发展,今年7月16日首发上市获通过,即将登陆深交所中小板。 资料显示,1989年,航天四院四十一所团委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成立6人小组开展增雨防雹火箭的预研工作。2002年,经过整合模型火箭、增雨防雹火箭、特种材料三家分厂,陕西中天火箭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2009年,中天火箭产品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气象保障,作业数百发火箭,直接提升了增雨防雹火箭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2013年,中天火箭完成股份制改革。2014年,公司总资产顺利突破3亿元。 控股股东航天四院直接持有公司股份507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3.54%;四十三所和四十四所为航天四院直属事业单位,分别持有公司4.62%和9.52%的股权;航天投资及其参股的国华基金分别持有19.86%和7.38%的股权;陕航集团持有3.08%股权。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航天科技集团。 除了国资背景外,其他投资机构也对中天火箭格外青睐,新天塬投资、鸢辉投资、进步投资分别持有公司6.23%、4.43%、1.34%的股权。 在资本的加持下,中天火箭近年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上涨,2016年至2018年度以及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3.87亿元、5.31亿元、6.68亿元和3.2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39.33万元、6184.80万元、7797.11万元和5006.18万元。 此次IPO,中天火箭计划募资4.46亿元,其中1.4亿元用于军民两用火箭生产能力建设项目,1.1亿元用于军民两用高温特种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2900万元用于测控产品及箭上测控系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7700万元用于还贷,5500万元用于研发中心项目,3500万元用于补充主营业务发展所需营运资金。 “项目最终产品涵盖军品和民品两大类别,包括中天火箭的三大主营业务。”李健对记者表示。 古有七剑下天山,今有三“箭”出蓝关。李健表示,登陆资本市场后,身处秦岭脚下、在当年韩愈诗中“雪拥蓝关”附近的中天火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将继续通过创新发展,面向军民两用领域、国内外市场,在探空、制导、增雨防雹火箭等系列化小型固体火箭业务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今天早上7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研人员的控制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了地火转移轨道首次中途修正。 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太空中飞行约230个小时,距离地球约300万公里,各系统状态良好。 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呢?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环绕器技术副总负责人朱庆华介绍道:“现在很多汽车都具有车道保持功能,如果车偏离了自己的车道,就会自动修正方向,让车回到原本的车道上来。火星探测器的轨道修正与之类似,但不同的是火星探测器要修正的不仅仅是飞行方向,还有飞行速度等多个变量。而在茫茫太空中,探测器也没有道路标线作为参照物,因此难度很大。” 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过程中,探测器会受到入轨偏差、控制精度偏差等因素影响。由于探测器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如果不进行修正,将使探测器错过火星,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因此执行飞行任务时,需要制定地火转移轨迹中途修正控制策略,包括每次修正的时机、每次修正速度增量大小及速度增量方向。实际任务中,科研人员需要根据中途修正策略完成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 中途轨道修正的关键在于修正时机的选择以及每次修正的实施精度。科研人员综合考虑当前实际轨迹偏差、导航偏差及推力偏差确定修正时机,同时采用在轨标定技术确保每次中途修正的控制精度。 火星探测器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任务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密切配合实施。此前本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精准地将火星探测器送入了预定轨道,使得这次轨道控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入轨精度修正,而是要完成轨道控制3000N主发动机的第一次工作和在轨标定,此后还将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状态,利用中途修正对发动机的推力和方向等持续标定,迭代优化中途修正策略,最终保证探测器能够准确地进入火星捕获走廊。
才圆北斗梦,今朝再问天。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携带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直冲长空,开启了迈向火星的伟大旅程。 国家航天局信息显示,13时25分,“天问一号”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大约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抵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如果一切顺利,到明年2月,“天问一号”将到达火星。 据悉,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与环绕器组成,共有13种有效载荷。“天问一号”将通过获得火星立体图像、火星矿物质分布和火星上水资源分布,为我国未来火星探测指明方向,并使我国积累更多深空探测领域的经验,推动我国在行星探测、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跻身全球深空探测领先者的行列。 从2016年1月中国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立项至今,4年时间里,“天问一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大量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谁来拍摄火星的第一张照片?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科创板公司福光股份参与了火星探测星载系列光学镜头课题。福光股份是福建省首家科创板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特种及民用光学镜头、光电系统、光学元组件等,广泛应用于航天工程、空间观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此次公司助力火星探测,充分显示出科创板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卓越性。 记者从奥普光电了解到,公司与长春光机所合作,参与了火星探测部分部件的研制及装调工作。奥普光电是中科院系统培育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视测角仪、天线座、光电经纬仪光机分系统、航空/航天相机光机分系统、雷达天线座等。 天奥电子也参与了火星探测项目。公司曾在互动易上表示有产品应用于此项目。资料显示,天奥电子的原子钟产品包括铷钟、铯钟和CPT钟,公司是国内主要的铷原子钟批量生产企业。公司的激光抽运小型铯原子钟于2019年入选国际计量局(BIPM)守时时钟推荐名单,是我国目前唯一入选国际计量局守时钟名单的商用原子钟。 康拓红外全资子公司轩宇空间参与了火星车姿轨控及推进测试。公告显示,轩宇空间为多项航天重大工程提供配套产品,其测控仿真系统已用于嫦娥四号分系统地面测试、嫦娥五号联试设备、火星车姿轨控及推进测试、空间站地面综合测试设备等重点项目。 此外,轴研科技表示,本次火星探测的若干部件使用了公司制造的轴承。轴研科技隶属于国机集团,在高精度、高可靠性轴承与高速高效超硬材料制品及相关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检测与试验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公司业务涉及航空航天、汽车与轨道交通、能源环保、船舶兵器、机床工具、石油化工、电子、冶金、建筑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从古代诗人屈原发出的《天问》,到如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表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的研究。”刘彤杰说。 我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科学探索平台,包括港澳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多地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制过程,并与欧空局、法国、奥地利、阿根廷等组织和国家开展了多项合作。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为工程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探测器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发射、测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负责科学数据接收、处理、存储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