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开市即将一周年之际,科创板上市公司2020年首份半年报新鲜出炉。7月19日晚间,睿创微纳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得益于持续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以及不断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睿创微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中考”成绩单,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开了个好头。睿创微纳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86%;实现营业利润3.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0.1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6.7%。对于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睿创微纳表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86%,主要系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加强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主营业务中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机芯和热像仪整机产品产销量快速增加所致。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6.70%则因营业收入增加,以及产品规模效应、产品技术工艺提升、产品结构变化等导致探测器和整机毛利率提高,同时运营及研发费用增幅小于收入所致。上半年,睿创微纳继续深耕非制冷红外领域,坚持从芯片、探测器、机芯模组到热像仪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重点依托公司在芯片及机芯模组的核心技术和业内领先的量产经验,致力于以红外成像为代表的光电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和整合,打造世界级红外探测器及解决方案企业,以持续的技术进步推动和引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6927.39万元,研发投入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6.1%。探测器方面,上半年成功研发了超高灵敏度12μm系列金属和陶瓷封装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机芯模组方面,MicroⅢ系列12μm微型人体测温型机芯和工业测温型机芯产品全系实现批量供货。整机产品方面,实现HTS、ATS两个系列单红外中通量快速体温筛查系统、DTS和ITSⅡ两个双光大通量快速体温筛查系统及C200H系列手持式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仪等6个系列产品的批量供货。核心光电组件方面,完成人眼安全铒玻璃激光器系列产品和人眼安全激光测距机系列产品研制并量产,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探测器芯片生产环节,睿创微纳与晶圆代工厂共建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已投入量产,产能达到每月1500片晶圆,可年产各类芯片360万颗。在市场拓展方面,军品市场上半年公司新增4个配套中标重点项目,该批项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将陆续完成研制定型和批产交付,另有两个重点项目进入定型、批产阶段;民品市场公司作为工信部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所生产的用于体温筛查的测温产品销售获得大幅增长,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45倍。
今天早上7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研人员的控制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了地火转移轨道首次中途修正。 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太空中飞行约230个小时,距离地球约300万公里,各系统状态良好。 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呢?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环绕器技术副总负责人朱庆华介绍道:“现在很多汽车都具有车道保持功能,如果车偏离了自己的车道,就会自动修正方向,让车回到原本的车道上来。火星探测器的轨道修正与之类似,但不同的是火星探测器要修正的不仅仅是飞行方向,还有飞行速度等多个变量。而在茫茫太空中,探测器也没有道路标线作为参照物,因此难度很大。” 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过程中,探测器会受到入轨偏差、控制精度偏差等因素影响。由于探测器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如果不进行修正,将使探测器错过火星,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因此执行飞行任务时,需要制定地火转移轨迹中途修正控制策略,包括每次修正的时机、每次修正速度增量大小及速度增量方向。实际任务中,科研人员需要根据中途修正策略完成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 中途轨道修正的关键在于修正时机的选择以及每次修正的实施精度。科研人员综合考虑当前实际轨迹偏差、导航偏差及推力偏差确定修正时机,同时采用在轨标定技术确保每次中途修正的控制精度。 火星探测器首次中途轨道修正任务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密切配合实施。此前本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精准地将火星探测器送入了预定轨道,使得这次轨道控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入轨精度修正,而是要完成轨道控制3000N主发动机的第一次工作和在轨标定,此后还将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状态,利用中途修正对发动机的推力和方向等持续标定,迭代优化中途修正策略,最终保证探测器能够准确地进入火星捕获走廊。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目前飞行状态良好,能源平衡、工况正常,地面测控跟踪稳定,飞行控制和数据接收有序通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7月2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试验队密切配合,控制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央视新闻)
7月23日中午,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后,由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阿根廷深空站组成的中国深空测控网顺利实施探测器地火转移段首个圈次测控工作。目前,“天问一号”探测器工况正常。 23日13时21分许,与祖国相隔万里重洋的阿根廷深空站率先捕获目标。当晚21时37分与次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相继被坐落在我国东西边陲的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成功捕获。三大深空测控站点在各自测控弧段内向“天问一号”探测器及时上注各项飞行状态设置指令,并成功实施干涉测量,探测器飞行数据源源不断地传递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作为支持深空探测任务实施的核心系统,深空测控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我国利用地域上的东西纵深,在新疆喀什和黑龙江佳木斯分别建设深空测控站,并于201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我国与阿根廷政府签署协定,在阿根廷内乌肯省拉斯拉哈斯市建设我国在海外的首个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站(CLTC-CONAE-NELQUEN)。作为中阿科技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该站于2017年顺利落成,正式投入使用,并用于中阿双方对外层空间的和平开发和利用。至此,中国基本建成了兼具S/X/Ka多频段测控能力,集测控、数传和长基线干涉测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深空测控网,对深空航天器的测控覆盖率提高到了90%以上,综合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我国三大深空测控站均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所属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运行管理。 据了解,在实施长达近7个月的地火转移段任务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还将陆续经历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科学探测段等4个阶段,中国深空测控网将持续接收、记录探测器遥测/数传数据,实施测轨和上行遥控及干涉测量原始数据的采集记录与传输,为“天问一号”保驾护航。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从古代诗人屈原发出的《天问》,到如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表示,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同时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的研究。”刘彤杰说。 我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科学探索平台,包括港澳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多地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制过程,并与欧空局、法国、奥地利、阿根廷等组织和国家开展了多项合作。 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为工程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探测器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发射、测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负责科学数据接收、处理、存储管理等工作。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20日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成功发射升空。如果一切顺利,“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将于2021年初抵达环火星轨道。 三菱重工业公司对此次发射进行了现场网络直播。当地时间20日6时58分(北京时间5时58分),一枚H2A运载火箭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希望”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太空。探测器在发射后约1小时与火箭分离。 “希望”号不仅是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也是阿拉伯世界首个火星探测器。它重约1.5吨,设计寿命为2年,主要任务是观测火星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以及火星气候的变化等。“希望”号将在距火星表面2万至4万公里的轨道上环绕火星运行,大约每55小时绕火星运行一圈。 “希望”号原定于15日发射,但由于天气不佳,发射日期多次推迟。依照计划,“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将于2021年2月抵达环火星轨道进行观测。阿联酋希望届时以此纪念建国50周年。 阿联酋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于2016年签署了此项发射合同。此次发射是三菱重工业公司H2A火箭的第42次发射。 今年7月至8月迎来两年一次的火星探测发射窗口期,继阿联酋之后中国和美国也将发射火星探测器,而原计划同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欧洲航天局则将计划推迟到2022年。此外,日本计划于2024年发射火星卫星火卫一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