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农行上海市分行在沪举办“慧政务·惠民生——2020年新产品发布会”。会上,该行发布了针对小微企业研发的纯信用线上普惠贷款产品“申e贷”、为广大医保用户开发的就医信用结算系统“医保信用付”、方便企业账户开立的“企户通”产品以及与人民银行、上海市财政局合作开发的统一管理平台“云国库”等4款新产品。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成果显著,智慧化城市建设成效喜人,自2012年启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以来,先后于2018年成立市大数据中心、2019年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2020年同沪上多家银行签订公共数据利用协议。“一网通办”已成为市政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金字招牌”,尤其在疫情期间,“一网通办”移动客户端“随申办”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当前,农业银行已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旨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金融科技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致力于达成“再造一个农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作为农业银行重点城市行之一,农行上海市分行主动承担起先行发展的使命,不断强化“线下网点+线上场景”协同,依托科技创新,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平台对接,积极参与上海“两张网”建设,融入智慧政务发展、服务普惠民生。 该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其昌在致辞中提到,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农行上海市分行将以此次发布会为新的起点,加强同市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合作,在深化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不断谋新局、开新篇、求实效。 发布会现场,该行与四家小微企业签订了金融服务协议。
本周以来,多个地方政府纷纷发布政务云采购公告。来自多方面的信息显示,我国政务云规模正在快速扩大,城市大脑更加智慧,正在逐步释放资源要素活力。 乌兰察布市政务云单一来源采购方式8月3日公示。政务云服务5 年,总价1.95亿元。近期发布的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政务云资源租赁服务项目和抚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市本级)政务云服务项目的采购价格分别是176.14万元、7700万元。 通信专家、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云计算向各行各业普及和渗透,以此为基础,大数据具有实时、感知和精准预测等特点,结合人工智能的决策能力,正好满足了公共服务实时监测、数据共享、快速决策、优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全面上云,拥抱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升级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地频出政务云大单的原因。” 近几年,网上政务服务实践层出不穷,示范效应明显。在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支撑起自治区单一部门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与网上可办率90%以上,“一网办、零跑腿”已渐成常态。 在深圳,华为助力深圳启动“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累计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服务1327个,并首创无感申报模式:实现办事信息零填写、申请材料少提交,目前实现“秒批”事项200多个。 在地方政府积极建设的同时,全国“一张网”整体服务能力也在增强。国家政务服务平台2019年5月上线试运行,标志着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框架初步建成,为推进全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了基础支撑。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介绍说:“根据信通院的统计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政务云的市场规模达到632亿元,并且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工业、金融、互联网等其他行业。” 项立刚认为,随着政务云规模扩大,未来城市将进入云体系构建的阶段,可将其定义为“城市云脑”。城市云脑可以进一步发挥数据及业务场景的价值,盘活数据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要素资源的活力。
7月30日,华为智慧政务峰会2020成功举办。会上,华为发布了端到端的智慧政务"1521"解决方案,完整涵盖政务业务入口、应用、支撑平台、鲲鹏政务云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在致辞中表示,云、AI、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抗疫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政府数字化转型出现了三个重要变化:走向"整体型"、 "服务型"、 "平台型"政府。数字政府是华为公司长期战略投入的业务方向,华为政务领域解决方案被广泛部署,业务能力成熟可靠,成为政府可信赖的伙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就新时代下政府数字化转型话题展开阐述,指出要全面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第一评价标准,推动政务服务模式从"事项供给"向"场景服务"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周民以"新技术、新动能、新治理"为论述核心,认为当前政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凸显,利用信息新技术、激发改革新动能、实现政务新治理是政务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 华为通过绘制政务业务应用场景全景图,发布端到端的智慧政务"1521"解决方案,完整涵盖政务业务入口、应用、支撑平台、鲲鹏政务云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华为公司数字政府副总裁蒋毅介绍,智慧政务解决方案全景图包含:1个统一入口,实现了政务业务统一接入,借助华为在大、中、小屏上的产品布局,实现不同终端上的"一站入口、一触即达";5类政务应用,构建面向政府、企业、民众的"一码通、一网通、一号通、协同办、协同管"智慧政务应用场景生态,直击业务痛点;2个引擎,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和"区块链可信政务服务平台",支持政务服务数据的可信融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盘得清"、"管得住"、"用得好";1个鲲鹏政务云底座,通过高效、安全、可信的鲲鹏全栈云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 华为智慧政务解决方案全景图,将5G、AI、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政务业务中,利用"双引擎"的差异化能力,使能政务数据更好服务于场景化政务应用,支持政务办公效率更高效、企业与个人办事更轻松,真正实现"线下"更有速度、"线上"更有温度。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加持下,各地政务服务正开启"秒办"模式―― 在深圳,华为助力深圳启动"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累计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服务1327个,并首创无感申报模式:实现办事信息零填写、申请材料少提交,目前实现"秒批"事项200多个。 在广西,华为支撑打造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支撑自治区单一部门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与网上可办率90%以上,"一网办、零跑腿"已渐成常态。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管理局数据资源与安全管理处处长,博士、副教授陈杰浩介绍,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以"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事通办、一体安全"为目标的"五个一"政务数据治理模式。目前,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已实现全区全覆盖。从数据效果看,实现企业开办注销0.5个工作日办理、智能审批系统"秒批";审批时限压缩75%、提交申报材料的种类减少26%、填报表单减少60%,大大提升了民众体验感和获得感。 华为持续深耕数字政府领域,在智慧政务实践上不断厚植积累,成为越来越多政府客户可信赖的伙伴。截至2020年,华为在中国数字政府行业实践落地550+政务云大数据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38个,省级/直辖市政府项目26个,市县政府和委办局项目490+个。
近日,《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45位,其中,在衡量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上,中国表现跃升至全球第9位,达到“非常高”水平。今年以来,从数字化防疫到数字化防汛,中国政府精细化、智能化的数字化服务迈上新台阶。 “安全码”助力防汛救灾 “雨量要是继续增大,就及时前往村里的集中避灾安置点,然后打开‘安全码’,村里会进行扫码登记。”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报福镇洪家村村干部来到村民任如意家中,帮助她申领“浙江安全码”,并告知其使用方式。 原来,为防汛防台风,浙江未雨绸缪,早在今年3月就开始研发“浙江安全码”。这是一个服务于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急救援的数字化平台。浙江市民通过支付宝搜索“浙江安全码”小程序,可领取属于自己的安全码。出现台风洪水等灾害情况后,特定地区应转移群众的安全码变为红色,意味着需立刻转移。居民还可凭借安全码进入避灾安置场所,申领救援物资等。 “这几天一直在下雨,要是在以前,我们晚上都担心得睡不着觉,现在有了安全码,能时刻掌握自己是否处于危险区域,放心多了。”任如意说。 除了防汛安全码,杭州还利用数字化方式提升治理能力。例如,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派出所副所长林祥瑞介绍,以往传统的防汛抢险通知方式靠打电话、发传真,层层传达,效率较低,如今用上钉钉,汛情通知更精准及时。 “各家谁收到、谁没收到,一目了然,这样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省下了大量时间到一线去处置隐患。”林祥瑞说,居民通过钉钉“你钉我办”等功能,还能将所见安全隐患一键上报职能部门,为防汛救灾发挥群众力量。 从年初健康码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到如今安全码帮助防汛救灾,还有平日里不打烊的线上办事等,中国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许多独具特色、深受欢迎的好做法。北京“优化营商环境”、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数字政府改革”、安徽“皖事通办”等创新经验已成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品牌的知晓度、辨识度、美誉度全面提升。 “一网通办”入选联合国案例 建设数字政府,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来优化发展环境,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例如,上海首创的“一网通办”已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词汇。联合国近日对全球190多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进行调查,其中重点介绍了上海“一网通办”的经验做法。在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评估排名中,上海位列前十。 不仅在上海,在各地,“粤省事”“北京通”“浙里办”等线上政务应用和程序纷纷推出,许多地方加速建设城市智慧大脑。此外,给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服务通道、给广大居民的电子消费券等新型政务形式,让老百姓获得感满满,数字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各地政府和大的平台公司合作,将数字消费服务的整体经验平移到电子政务上,使较为完善的商业基础设施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给企业经营、市民办事、城市治理都带来好处。“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用户体验和覆盖广度、迭代速度等都领先。” 电子政务变“三难”为“三通” 为提升中国各地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由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委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评估并编制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11月上线试运行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达3.39亿,这意味着在全国9.04亿网民中,平均每3个网民就有1个是全国一体化平台用户。报告同时指出,目前网上政务服务还面临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法律规范尚需完善、业务协同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面向14亿多人口和1亿多市场主体用户,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需要更好地优化完善、服务社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经过多年建设,整体看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今后重点是将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这“三难”变为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的“三通”。只有解决了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才能真正派上用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松表示,有了智能端和公共云,将数字化治理表现优异的先进地区治理经验应用到中西部地区,技术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主要还是推动理念、组织方式和运营思路的提升。未来,打造数字政府,要借助平台化和智联网等,让政府部门、企业、个人都参与进来,使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融为一体,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