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准备不足的话容易陷入养老困境。然而,近日有调研显示,女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持有状态并不理想,养老需求缺口明显。 近日,中宏保险与复旦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国内首份《中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受访女性中购买养老保险的比例未过半数(47.44%)。在保障配置选择方面,受访者普遍担忧的养老问题主要包括:医疗开支庞大、护理服务的可获得性、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老年收入不足等。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预计将在2030~2050年间达到峰值,同时,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的占比正逐年攀升。据统计,女性拥有较长的预期寿命,因此对养老金的需求更大。 为了关注中国女性养老保障、准备和风险管理,白皮书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14个主要中心城市的女性养老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样本随机选取了1406名女性及269名男性以实现性别差异比较。 研究表明,女性面临的健康风险令人担忧,样本中约三成(30.83%)女性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般,且有亚健康的情况存在。女性在老年罹患疾病的风险也高于男性,据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女性患有不止一种慢性病的比例为77.6%,高于男性的75%,对女性老年健康风险的关注迫在眉睫。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女性对于养老生活的准备却规划不足。样本数据显示,女性计划养老事宜的平均年龄为43.8岁,仅有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在30岁或更早开始养老计划。此外,相对于她们有限的收入,受访女性对未来养老生活质量却有着不低的期望。根据调研,受访女性退休后每年的花费预算高达24万~48万元,但当前年收入却主要集中于10万~29万元之间,显然无法在满足个人养老生活水平的同时,兼顾父母和子女等家庭成员,以及应对负担较大的老年健康风险问题。更令人忧虑的是,样本中只有不足三成(28.52%)的女性认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可能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 虽然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障能够较好地规避女性在老年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但白皮书结果显示,未过半数(47.44%)的受访女性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持有量既没有达到普遍持有的理想状态,也未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预期。而在上海的样本中,有17.14%的受访女性为个体户或自由从业者,有5.19%为家庭主妇,意味着超五分之一的受访女性可能没有第二支柱提供养老保障,折射出这一群体面临的养老金缺口形势更为严峻。 不过,女性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投入潜力依然值得期待。经模型测算发现,女性普遍愿意在现有保险持有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购买。白皮书数据显示,未来女性在商业养老保险上的投入占年收入的比重将从5.89%上升至8.87%。 “为应对养老所要面临的多重挑战,建议女性尽早筹划,谨慎评估风险保障缺口, 动态调整养老规划,理性选择养老金融工具作为补充,为自身的保障加持,有效弥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缺口,进而实现无忧养老生活。”中宏保险首席执行官张凯表示。
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不过,中国经济凭借其独特优势,有望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目前尚无疫苗或特效药物。因此,控制和遏制病毒主要通过预防措施,比如戴口罩、用肥皂洗手、使用手部消毒剂、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参加大型聚会等。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对各行各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教育、旅游、旅行、饮食和娱乐等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放缓,一些国家陷入衰退,还有一些国家甚至濒临崩溃。即便是发达国家,也遭受了沉重打击。 中国凭借巨大努力、全力应对,成为首个有力控制疫情的国家。具体来说,中国在必要时进行了全面的封控管理、暂停公共交通、关闭教育机构、企业停工停产、暂停各种商业活动。得益于这些有力举措,中国在两个月内控制住疫情,并逐步恢复常态。 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蒙受损失,不过凭借正确的政策和及时的决定,其遭受的影响没有其他国家那么严重。 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尽管中美关系在新冠疫情之下趋于紧张,不过大多数受访的美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及其增长趋势持乐观态度。调查报告显示,83%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作其全球战略中最重要或前五大市场之一,近70%的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五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 事实上,无论美国政府采取何种政治立场,只要美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它们就会保留在华业务。91%的受访企业表示,其中国业务仍保持盈利。与此同时,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过去一年的营收有所增加。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87%的受访企业没有将生产线搬离中国的计划。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14亿人口正是其巨大优势之一。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民众,中国民众的购买力更强劲。中国原材料丰富,还拥有大量技能娴熟的工人,这是中国工业的真正实力所在。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也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更有助于减轻疫情的影响,减少其对经济的损害。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复苏,并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 (作者系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教授扎米尔·艾哈迈德·阿万)
记者今日获悉,汇丰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凭借业务灵活性、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数字化能力,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了比全球大多数市场企业更强的韧性。同时,疫情也促使企业愈加重视强化未来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并在未来五年加大科创投入,巩固供应链稳定性,以进一步提升业务韧性。 调查显示,虽然受访企业都表示或多或少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相较而言,内地企业受到较大影响的比例(61%)要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2%),在全部受访市场中仅次于德国(53%),展现出较强韧性。这主要得益于过去几年内地企业以技术投入为驱动的生产力进步,以及通过不同方式提升员工技能及其适应变化的能力。 同时,这些方面的准备也使得内地企业在疫情时能够快速响应、灵活应对。调查显示,有四成内地受访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对业务进行了调整,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转型、生产和办公场所的迁移等;近一半(45%)的企业表示把全部或部分业务转为线上。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工商金融主管方啸表示,供应链受阻和供需结构变化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领域带来的比较显著的冲击,也由此对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策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欣喜地观察到,很多中国企业正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方式走出困境,有些凭借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甚至实现了逆势扩张。”方啸认为,正是众多企业所展现的这种韧性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重要动力。 汇丰调查发现,经历此次疫情,企业也更强烈地意识到加强业务韧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以便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乏挑战。内地受访企业普遍表示,除了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外,如何以快速高效的途径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快速培养员工对新工作模式的适应能力将是他们短期内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鉴于此,调查发现,多数内地企业正把推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作为其未来一到两年的业务发展重点。从更长远的规划来看,未来五年将持续加大科创投入的内地受访企业达到七成。 与此同时,企业也在进一步提高工作流程的数字化,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多数受访企业最为关注文件和合同等的无纸化,其它举措还包括继续投资于促进团队协作的工具和平台,或是把大部分内部会议转为线上进行等。 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也成为企业在疫情之后着手巩固的一个重点领域。汇丰调查发现,超过七成(74%)的内地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进一步提升其供应链的稳定性,主要措施包括重新审视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优化合作市场或与更多供应商开展业务。 该项名为《汇丰商贸领航:重建更好未来》的调查由汇丰集团和市场研究集团Kantar于今年4月到5月间在全球14个主要市场进行,涵盖亚洲、欧洲、美洲和中东及北非等地区,受访企业超过2600家,其中,中国内地受访企业超过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