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1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虽然绝对量回落,但是中长期贷款“贡献”最大,贷款结构明显优化。这一现象表明,货币政策已经按照“总量适度”和“精准导向”的要求在发力。 展望下一阶段,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的前提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唱主角”,继续用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 具体来看,7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6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2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68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021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认为,企业短期贷款减少主要由于近期加大了资金违规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控经营性、消费性短期贷款进入楼市空转套利。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2290亿元,说明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导向发挥了积极效果。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5968亿元,可见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投资积极性在逐渐恢复。”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 与此同时,7月居民部门贷款增加757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067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1650亿元,说明前期被抑制的购房需求逐渐释放,在消费贷款严控进入楼市的形势下,按揭贷款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温彬认为。 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7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仅803亿元,同比少增5617亿元。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股市回暖,基金发行规模增加,分流了部分居民和企业存款。 数据还显示,7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M2增速回落也体现了近期央行强调的“总量适度”的政策取向,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在从上半年疫情冲击最严重时期的状态退出,逐步恢复常态化。 狭义货币(M1)则传递出更积极的经济信号。7月M1同比增长6.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3.8个百分点,创下2018年5月以来新高。 王青说,这表明伴随经济修复进程持续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趋于活跃,房地产市场回暖也对M1增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唐建伟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导向”,稳健适度是常态。未来面对财政发力下的流动性需求压力,央行将灵活运用各种流动性工具微调、对冲市场压力。8月以来央行的逆回购单次规模逐渐收缩也印证了这一点。 温彬认为,货币政策的重心将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降准、降息的概率降低,更大程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一方面,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温彬测算,若按照30万亿元社融和20万亿元信贷的全年增量计划,剩余5个月7.5万亿元新增社融和7万亿元新增信贷仍会对稳企业和保就业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全年能够实现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目标。 另一方面,继续用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严控资金空转套利,并提前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和防范,为经济恢复发展营造安全稳健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7月30日在北京召开,重在分析中国当前及中长期经济形势,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定调。本次会议有四大关键信息需要关注: 一、本次会议的特点在于兼顾中长期战略布局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新冠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会议理性指出当前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强调“持久战”认识。 因而,本次会议在回顾上半年经济工作、为下半年宏观政策定调的同时,也更加着眼长远,兼顾了对中长期战略布局的谋划。其中,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为重中之重;同时进一步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预计“双循环”战略将贯穿“十四五”始终,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 二、经济复苏超预期,刺激政策逐步回归正常 短期而言,会议提出“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因而前期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冲击的基调并未改变,政策总体保持了延续性。例如,会议再次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六保”和“六稳”仍是重中之重,基本延续了“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要求。 但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到“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情况比预料的要好”,本次会议也指出“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 这一判断之下,前期的大规模刺激之后,下一阶段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可能逐步回归正常,更加注重把控力度、取得实效,更好的服务于中长期战略布局。例如,积极财政政策强调“质量和效益”,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货币政策强调“精准导向”、“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结构性特征越发强化。此外,对房地产的表态依然坚决,“房住不炒”是大前提。 三、“内循环”不是闭门造车,持续推进对外开放 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内循环”并非闭门造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所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双循环”战略事实上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7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常会时强调稳外贸稳外资是落实“六稳”工作部署的重要环节。实施“双循环”,应充分利用巨大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跨国企业投资、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继续致力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加速推进改革 此外,笔者在此前文章《经济内循环,如何缓解四大结构性失衡》中已经明确指出,当前疫情反复不断、外部形势恶化,长期来看中国也存在供给与需求、实体与金融、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次会议直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同时坦承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在笔者看来,加速推进结构性改革,仍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缓解结构性矛盾的良药。例如,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