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记者从在周口召开的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获悉,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和“五化”要求,今年河南省要创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54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近3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为粮食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去年以来,河南省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以及“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护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在3个省辖市8个项目县建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今年,河南省已安排在14个省辖市、39个项目县、46个项目区,按照不低于“五化”的标准和要求,创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54万亩。 “高标准农田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阵地,要以提高粮食产能为核心,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从而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190万亩,今年全国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预计至今年年底全国可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1亿亩。
到2022年四川省完成5000万亩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能生产约占全省80%的粮食 从2020年起,各地要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四川将累计建成443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全省粮食年产量700亿斤以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具体如何实施?9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解读新闻发布会,对该文件进行详细介绍。 为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需大力提升粮食产能 四川省是全国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目前,四川粮食产量近700亿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处于重要地位。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至2019年,全省累计投入7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169万亩。其中,2019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不过,四川省农田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达到“三网”配套的比重不高,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相当部分地方工程性蓄水严重不足,还有不少旱山村、望天田,全省常年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粮食15亿斤至20亿斤。 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良田”是核心。据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左右,粮食产能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50公斤以上,特别是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到2022年四川省完成5000万亩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能生产约占全省80%的粮食。 需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 明确布局、建设、验收、投入等一系列任务 《实施意见》全面系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要求,是统揽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 建设高标准农田,首项重点工作是科学规划布局。《实施意见》要求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和农田宜机化建设等,形成全省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在建设重点方面,明确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鱼米之乡”试点县和国家级、省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县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组织实施方面,要严格按程序开展项目竣工验收;要把各级项目信息上图入库,综合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加快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建成全省“一张图”和监管系统。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要,《实施意见》明确要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从2020年起,各地要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实施意见》还明确了责任主体,强化政府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建立通报约谈和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大禹节水13日早间公告,2020年8月12日,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上蔡县2020年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标公示》,公司全资子公司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上蔡县2020年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该项目项目投资规模为15,068.06万元,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资金计划已落实。 本次项目中标是公司近年来相继在新疆、贵州、内蒙古、河北等地取得规模订单之后在河南省的又一突破进展。公司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完工。本次项目的中标与实施,将有利于提升公司在河南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影响力,对进一步拓展河南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将会对公司 2020年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截至目前,公司2020年内新增订单23.04亿元(含本次中标项目),超过去年全年订单金额近2亿元。
到2022年全省建成1380万亩高标准农田 近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三年,全省每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30万亩,每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示范项目10万亩,稳定保障50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到2022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80万亩,为提升福建省粮食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方案提出,在规划布局上,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革命老区苏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示范提升项目上,2020—2022年,省级统筹资金每年支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示范项目10万亩以上,鼓励建设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整县、整乡(镇)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 方案要求,要严格项目验收考核,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纳入对市、县(区)政府责任制考核内容。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和激励制度,对任务完成情况好的市、县(区)给予倾斜支持,对未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约谈。 在保障支持方面,方案提出,要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省、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农田建设支出责任。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省级财政对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每亩给予奖补1.5万元。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市、县政府在政府债务限额内通过政府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