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实施的禁塑政策,用“升级版”的禁塑令,或“史上最严禁塑令”表述更为准确。这项新政实施以来的成效,外界颇为关注。 塑料袋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又最糟糕的发明,在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白色污染。因为市场上出售的塑料袋大都不易降解,过量的使用、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专家研究发现,塑料垃圾中9%会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剩下的79%将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会被分解。 为应对白色污染,早在十多年前,爱尔兰、意大利等部分欧洲国家,就已经开始出台各种类型的“限塑令”。随后,部分西方国家的“限塑令”逐渐升级为“禁塑令”。2018年,英国、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开始禁用塑料吸管。 针对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中国政府的管控在不断趋严。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11年7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实施工作的通知》。 这些年来,白色污染为何时至今日依旧禁而不绝,甚至是愈发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是塑料制品的不可或缺性。在日常生活中,采购生活必需品,超市、商场提供既便宜(或免费)又方便的塑料袋,选好物品往里一搁,非常方便。网购、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更是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 同样是塑料袋,可降解的塑料袋为何未得到广泛应用?商品的价格是商家考虑是否采购的决定性因素。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过去,可降解塑料产业的话语权不掌握自己手中,特别事关PLA产业的丙交酯等核心技术,直到近年来才被国内企业突破。有数据显示,中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品种类齐全,2019年全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61.7万吨,产能增速达到了37%,占全球总产能的45.3%。 崛起中的国内可降解塑料产业,让人们有底气对禁塑充满期待。而且,这次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与过去的政策比起来,确实更为系统,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各环节,同时也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新业态的要求,政策调整既针对传统领域,也包括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但只有严格监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对记者称,“禁塑”是大势所趋,但牵涉面较大,特别是在疫情当下,很多中小企业日子还非常难过,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刀切”。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分场景循序渐进。同时还应通过市场调控、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各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使“禁塑令”真正收到成效。
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今年元旦,有着“史上最严”之称的禁塑令正式落地。升级版的禁塑新政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频频搅动着资本市场。 如今,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生产可降解塑制品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订单喜悦后,已经收到退货通知。他们担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按照目前情况再持续几月,市场将很有可能走回头路。 从噱头到主打产品 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在“世界超市”义乌的高铁站,忙碌了一年的外来务工者,扛着大包小包往家赶。 被称为“吸管大王”的楼仲平,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采访之初,坐在记者对面的楼仲平,不时将眼光投向玻璃门外的财务室。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春节回家之前,会统一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看着渐渐列队成群的返乡员工,楼仲平坦言,“还是很难留人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今年为了留住员工,除了义乌市政府补贴500元,公司还额外补贴1000元,再赠送餐饮券300元,再发200元开工利是。这样一来,愿意留下来的员工,有2000元补助,“还是有点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员工”。 楼仲平扎根吸管行业近30年,如今的双童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制定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是行业的领导品牌。早在2005年,楼仲平从西欧客户处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由此研发出PLA(聚乳酸)生物质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项,2006年就开发出来了。不过在2015年之前,这纯粹只是一个噱头,一年卖不出几吨。”楼仲平称,直到2015年,双童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销售才慢慢有所起色。2018年,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这一年,双童的外贸出口占比达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比也达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双童吸管是一次重创。从2020年2月份开始,该公司的出口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初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被业界视为升级版的禁塑令,让楼仲平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 据介绍,从2020年3月开始,双童公司对厂房、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几千万的旧设备当做废铁处理,每斤1.5元,大卡车拉了10多车。目前,改造后的6个生产车间,只有半个车间是传统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其他5个半车间,都被改造成了纸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楼仲平对记者称,用国外的标准打国内市场,去年上半年亏得很惨。情况从7月份开始好转。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成交量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禁塑令临近,下游渠道开始提前备货。四季度,每个月的产值都以40%~50%的幅度增长。12月份,公司产值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基础原料供应趋紧 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白色污染”。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来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 塑料吸管、购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广泛应用于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等生活场景。我国升级版的禁塑令发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购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A(聚羟基烷酸酯)等。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塑料领域主流产品。由于特性不同,PLA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开资料显示,PLA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国PLA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近些年,我国PLA进口数量不断攀升,2010~2017年PLA进口量年均增长34.26%,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1.26万吨,较2016年增加55.66%。 “PLA技术壁垒较高,早在两年前,国内某企业就对外宣称1.5万吨PLA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但是两年过去了,还是拿不出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PLA的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10万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较PLA而言,PBAT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业较为成熟。目前,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譬如,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金发科技(行情600143,诊股)拥有PBAT产能6万吨/年,于2011年投产;恒力石化(行情600346,诊股)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台,合作企业包括丰原集团、海正生物等约百家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近几个月,国内可降解材料PBAT和PLA供应有所趋紧。国内PBAT产业已经较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厂价,一般在2万元/吨,现在2.2~2.3万元/吨。PLA自2020年8月丰原集团宣布年产3万吨生产线投产后,价格一度从4万元/吨,下探到3万元/吨,目前出厂价维持在3.2~3.3万元/吨。但是,制品企业PLA用量不大,不会直接购买PLA用作改性材料。所以,在经过改性企业、贸易商层层加价后,制品企业的原料拿货价格可能会涨到4~5万元/吨。 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目前,1根塑料吸管约0.01元,1根纸吸管约0.03元,1根PLA吸管约0.05元。在上游供应没有打开前,如果政府一刀切,原料价格会飞上天,更不利于市场推广。 厂家担忧走回头路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相继发布地方版的实施办法。综合来看,各省禁塑节奏类似,均为2020年底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至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目标。 譬如说,2020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宁波、绍兴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被淘汰;市面上将不再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浙江不再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实施情况怎样?近日,记者在杭州的商场、超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联华、盒马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收银台提供有偿的可降解塑料袋;而部分个体超市,仍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路边便利店、药店、奶茶店等场所,禁塑令的执行情况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当高。随便一问,得到回复基本相似,“听说过禁塑令,但至今没有人来动员和管过这事”。 在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针对目前市场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货、次品等情况,我们曾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反映,但市场监管局称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咨询环保部门,他们称这不是环保部门监管的职责。当监管职能没有清晰划分,监管真空就会出现,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况,或许只是全国一个缩影,根据近期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禁塑令在各个省份的执行情况都不甚理想。 比如说,北京某媒体记者近期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西城区多家商场、超市等发现,一般大型商超、连锁店多提供付费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临街店面、个体商户等,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无任何标识的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连锁饮品店,以提供纸质吸管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还在被广泛提供。 实际上,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绝的背后,是塑编重地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寥寥。 据悉,浙江是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业,以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最为集中,其中苍南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2019年全县共有塑料制品企业1185家,规上企业170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一直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周德文对记者称,“据我掌握的情况,温州从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业,目前依旧以传统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少。” “目前的情况如果再持续几个月,市场将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极有可能走回头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这次禁塑令实施以来,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规范的大企业在执行,众多小厂家在旁观。如果缺乏监管,出于成本考虑,下游客户自然会选择低价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在才执行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出现了客户退单的现象。”该负责人称。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黄浩)“禁塑令”再次加码。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召开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议要求,要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全面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9月1日,在广州一超市的出口,市民用纸箱子将刚购买的商品打包回家。当日,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此时,距离年底不足4个月,第一批禁塑试点城市围绕阶段性目标进入倒计时。在央地多项禁限政策下,塑料制品产业进入调整期,各地纷纷加速布局替代品生产项目。 央地政策频发 禁塑限塑时间表愈加清晰 据了解,在十部门电话会议之前,国家层面已经五次出台禁塑限塑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施行;8月28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下称《意见》)。 其中,《意见》被业界称为新版“禁塑令”(相对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了三个禁塑限塑关键时间节点: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底。《意见》要求到2020年底,将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到2025年前,国内将逐渐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制品和快递塑料袋等。《意见》还明确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需在2020年底前应完成的禁塑任务,禁塑范围包括这些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等。 到目前为止,广东、海南、陕西、山东等20余个省级行政区域均发布了地方性禁塑限塑政策,相应省会、计划单列市开始进入禁塑倒计时。 以湖北版“禁塑令”为例(8月18日,湖北发布《湖北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武汉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1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宜昌市、襄阳市建成区;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湖北地级市和直管市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梳理各地政策发展,各省的禁塑节奏类似,多为2020年在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到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限塑的目标。 “央地禁塑限塑政策密集出台,打出了‘组合拳’,逐渐形成政策、法规的合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禁塑限塑的时间表和操作路径也愈发清晰。而相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此次新政策密集出台,除了限制,还明确了禁止。他强调,禁止则意味着政策的刚性。这势必“倒逼”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 产业加速调整 谁是最佳替代品 禁限之下,相关市场应声而动。不可降解,是此次禁塑的矛头所向。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6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塑料制品产量累计为3176.8万吨,同比下降9.6%。刘建国分析认为,国内塑料制品产能已经进入调整期。未来不可降解产能有所收缩,可降解产能布局将加速。 2020年1-6月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分地区统计表(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企业侧,记者发现,金丹科技、金发科技、恒力石化、华峰集团等多家国内塑料制品企业已经围绕可降解塑料材料和制品扩建产能。金丹科技半年报显示,公司规划项目中包含10万吨的PLA(聚乳酸)工程项目。金发科技披露,目前在建6万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生产线进展顺利,预计新建产能将于2021年投产。恒力石化在答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新建的3.3万吨PBAT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投产;3月18日,华峰集团与南通市签约,将投资100亿元建设华峰可降解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PBAT、30万吨聚碳酸环己内酯(PCHC),以及环己烯、环己酮、环己醇、己二酸、过氧化氢基础原料等项目……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经营范围为可降解材料的相关企业共计3358家。其中,2019年相关企业新增数量达514家,同比增长15.05%。今年上半年新增相关企业255家,同比增长23%。 在城市侧,围绕可降解材料,各城市间正形成新一轮产能与研发资源的“抢夺战”。3月10日,《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从基金、政策、规划、标准各维度率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9月,广东提出了到2025年50万吨的阶段性产能目标,着力打造5到10个可降解塑料原材料和制品产业示范基地;湖南正在筹划可降解塑料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相关产业链…… “尽管市场产能在加速,但未来可降解塑料产能缺口仍然非常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表示,目前国内的可降解塑料主要以PLA和PBAT项目为主,总体市场占比不足1%。他分析,面临刚性的政策时间表,除了产能不足,高昂的市场价格也是制约可降解塑料快速市场化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国内传统PE、PP塑料主流报价为6000—10000元/吨,PLA的价格则高达25000—40000元/吨;PBAT的价格一般在20000—30000元/吨。这意味着可降解塑料与传统塑料之间仅成本价格就相差1到3倍。 成本压力下,消费市场是如何选择的? 餐饮业是较早动起来的一环。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北上广深等地近千家餐厅将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通过杯盖的设计上的微调代替吸管功能。记者在北京的走访过程中发现,星巴克、喜茶等企业开始在门店提供环保纸质吸管。上海则公布了外卖餐盒团体标准,倡议用淋膜纸碗代替塑料送餐盒。 在替代产品方面,《意见》明确,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相关替代产品。业内部分声音认为,特种纸和可降解材料均有望成为传统塑料材质的替代品。但也有声音认为,特种纸最大的问题在于应用场景有限。 “目前,包装原纸主流产品的价格区间为4000—5000元/吨,但如果要让纸袋的强度达到同体积塑料袋的强度,其耗材重量要增加3倍左右,实际应用成本并不低”,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旺表示,当前市场层面还缺乏与一次性塑料制品一样便利、廉价,应用场景广泛的替代品。他建议,传统塑料替代品市场还需要从政企学研用等多维度综合考虑,或可参考新能源汽车模式,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加速主流替代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
证券时报记者 王林鹏 8月份以来,可降解材料龙头莫高股份(600543)在14个交易日中收获8个涨停,其中包括连续4个一字板,累计最高涨幅达86%,同期大盘涨幅不到3%。 该股昨日受大盘、种植概念影响股价大跌,依然不改个股短期内聚拢的市场热度。市场有分析认为,公司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扬,主要因其为可降解材料概念。 根据公司2019年报披露,公司新建年产2万吨生物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建设,报告期内项目已开工建设。公司近期发公告表示,主营业务仍为葡萄酒,降解材料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不足10%,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影响较小。 除莫高股份外,因为“限塑令”,其他概念股近期也获得市场关注,王子新材(002735)7月份以来股价上涨59%,昨日大盘不振的情况下股价大涨8.45%。此外,国恩股份(002768)、银禧科技(300221)等个股跟涨。 多地出台 严格“限塑令”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意见》对禁塑进一步“加码”,规定从今年底开始,在部分地区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餐具等。 作为经济、人口大省,江苏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等问题突出。对此,江苏版“禁塑令”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路线图: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2年,全省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2025年,全省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面对绿水青山与塑料白色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纷纷出台了具体可行的“禁塑令”。中国近5年平均废弃塑料回收量为1800万吨,平均回收率为25.6%,目前尚无可媲美的廉价替代品,预计塑料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对环境产生较大压力。 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于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范围作了严格规定,并对塑料产品的可降解化进行了推广。7月份,发改委等九部门通过《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属地管理的责任。 5月份,广东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落实“禁塑令”向社会广泛征求了意见,有望在年内出台正式的“禁塑令”。河北省在7月份出台“禁塑令”,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对塑料产品都进行严格的限制,到今年底,全省范围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用品。 从中央到地方,“禁塑令”逐渐形成影响力,未来更多的地方将会加入这场“禁塑限塑”的行动中。随着国内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快速落地,各地政府细化政策及目标快速出台,禁止使用塑料制品将快速推行开来,届时可降解塑料市场有望打开。 可降解塑料 成行业新宠 “不用处理就能自动消失”是公众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一种普遍认知或期望,面对严重的“白色污染”,可生物降解塑料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武器。 生物降解塑料由于接近普通塑料的性能及环保性,预计将成为首选替代材料。中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全淀粉塑料生产企业较少,主要以PBAT、PLA(生物可降解膜)等新型技术路径为主,企业纷纷看好禁塑令下的替代需求,进行相应项目的新建和扩产。 华西证券(002926)认为,纸基材料及生物降解塑料都将成为行业新宠,在可降解塑料市场提前布局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将受惠于“禁塑令”政策打开的市场空间。忽略其余领域可降解塑料消费需求,仅考虑快递、外卖等4大领域143万吨的替代需求量,如果按吨平均售价2.5万元计算,2025年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元。 从中央、地方禁塑限塑政策频出可以看出,塑料制品使用限制大势所趋,对传统的塑料制品企业产生潜在的巨大影响,更有望催生一个新的塑料可替代材料市场。 概念股有望受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制品消耗国,可降解塑料国内市场替代空间广阔。IHSMarkit公司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需求量36万吨,占塑料总用量的0.1%,中国需求量约4.3万吨。2018年中国餐盒、塑料袋等领域一次性塑料用量达594.5万吨,假设以30%的替代比例计算,可降解塑料用量接近180万吨,增长空间高达42倍。 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主要企业包括 Nature Works、Total Corbion、巴斯夫等,但总体来看规模不大。随着国内法规逐渐明确,市场空间有望迎来快速成长期,国内企业纷纷加入竞争。 目前国内PBAT龙头主要为金发科技(600143)、仙鹤股份(603733)等。金发科技3万吨可降解塑料已经实现量产。仙鹤股份表示,目前已经具备纸吸管、纸袋等可降解材料产品的生产能力,现有产能能够满足销售订单的需求,并将继续快速完成市场布局。彤程新材(603650)通过引进巴斯夫授权的PBAT聚合技术,在上海化工园区落地PBAT生产建设项目,一期6万吨,未来满足高端生物可降解制品在购物袋、快递袋、农业地膜方面的应用。 目前已有16只相关概念股披露了上半年业绩情况,以净利润增幅中值计算,9家业绩向好,其中道恩股份(002838)的预告净利润增幅中值最高,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2亿元~6.2亿元,同比增长560%~680%。